四川某多金属铜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四川省九龙县李伍富铜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四川 省 九龙 县 李 伍 富铜 矿 床 地 质 特 征 及 矿 床 成 因
梁 鲸 ,王 发 清 ,胡 如 权 ,唐 高 林
( 四川 里 伍 铜 业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川 甘 孜 四 66 0 ) 2 2 0
摘
要 :李伍富铜矿床赋存在 江浪 变质核杂岩之 中,矿化 受 滑脱断层控 制 。矿体 呈似层 状 、透镜状 ,产 状
结 合 带 ; A 义敦 岛 弧 带 ;G. 滞 一 目孜 造 山 带 ; . 陆 斜 坡 变 质 核 杂 岩 带 ; Y. S 松 ‘ MC 大
.
岩体呈 一岩 株 向江浪 背斜 的南部 侵 入 J 。
矿 区出露 的为 李 伍 岩 群 ( t ) 为最 重 P ,,
前陆逆 冲推覆带 ; . 子地台。变质核杂 名称 :. 天岭 ;. YC 扬 1摩 2 桥 顶 ;. 3 雪
a d t e t n c d vso n W e t r i h a n i tc o i i i n i s i s nSc u n e
1变质核杂岩 ;. . 2 彭一 灌杂岩 ;.上震 堕及古牛界 ;. 3 二 4 三箍 系西康群 ; . 5 化岗岩体 ; 6 =需 纪岛弧钙碱性 火山岩 ;. .i 7 碰撞缝合带 ;. 冲推覆带 ; . 滑断层 ; C 碰撞 8逆 9走 C.
维普资讯
第2 2卷 第 3期
20 0 8年 6月
资 源 环 境 与 工 程
Re o r e vio men s u c s En r n t& Engn e i g ie rn
Vo . 2, 1 2 No. 3
J n .2 0 u e ,0 8
岩 型 白云母 矿 床 , 甲基 卡 、 呵尔 因 、 宝 顶 等 雪
四川会理大铜矿铜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探讨

物成 因论 ”2。 由此 可见 , _ J 由于 对 该 铜 矿 床 成 因认 识上 的不 同 , 因而在 各 种 成 因认 识 阶段 找 矿 主导 思 想 、 景 区 的选 择及 矿 体 延 伸 方 向 的预 测 等 问题 上 远 都会存 在 较大 的分歧 , 毋庸 置 疑 , 找矿效 果也存 在 其 着显 著 的差别 。
S r lNo 5 1 ei . 0 a
现
代
矿
业
总 第5 1 0 期 2 1 年 1月第 1 01 期
J n ay 2 1 a u r . 0 1
M 0RDEN I NG M NI
四川 会理 大铜 矿 铜矿 床成 因及成 矿模 式探 讨
杨忠芳 文 海霞 曹华 文
(. 1 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 院;. 2 成都理 工大学沉积地质研 究院;. 3 中国地质 大学地球科 学与资源学院)
究 多成 因矿 床 对 提 高预 测 矿 床 的 能 力 是 至 关 重 要
矿作用 : 地质、 流体 包裹体和稳 定 同位 素证 据 [ ] 岩石 学报 , J.
2 0 2 ( ): 1 1213 0 7,3 9 2 3 - 4 .
的, 相信 随着 越来 越 多新 类 型 多 成 因矿 床 和 叠 加改 造 成矿 系统 的发现 和认识 , 于发 展矿 床学研 究 , 对 深
个叠加改造型铜矿 [] 地质 学报 ,0 5 7 ( ) 1613 J. 2 0 ,9 1 :0 —3 .
陈岳龙 , 杨忠芳 , 赵志丹. 同位 素地 质年代 学与地球 化学[ . M]
地 质 出版 社 .0 5 20( ) 696 8 J. 2 0 ,3 3 :7 -8 . [ ] P NGRuMi ,hi u hn , a u Fn ,tMam t yr- 2 E n n Z a Y S eg H nX e eg e. g ai hdo c
四川省米易县垭口铜镍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四川省米易县垭口铜镍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朱朝成,甄茗铄,胡天成摘要:垭口铜镍矿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撒莲镇,在综合分析前人资料和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垭口铜镍矿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研究区铜镍矿成因,系统总结了研究区找矿标志,以期为该区深部找矿等工作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米易县;铜镍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该研究区位于康滇地轴中段西缘,紧邻安宁河深大断裂带的东侧,与盐边台拱南部、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及南岭东西向构造带西延的复合部位相接。
这一区域位于康滇地轴Fe-Cu-V-Ti-Ni-Sn-Pb-Zn-Au-Pt-稀土-石棉成矿带之攀西裂谷带Fe-V-Ti-Pt-Cu-Ni-Pb-Zn-稀土-Au-Sn成矿亚带,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的成矿条件均十分优越。
在该区域内,存在着数量众多的矿产。
铜镍矿以及相关矿化点主要位于该区域的西侧,这些矿床形成于下元古界变质混合花岗岩内的基性—超基性岩体中。
1 区域地质背景1.1 地层根据研究,该区的地层主要分为下元古界会理群垭口组(Pt1my)、第三系昔格达组(N2x)、第四系(Q)。
1.1.1 下元古界会理群垭口组(Pt1my)下元古界会理群垭口组(Pt1my)主要分布在垭口南东一带,以沉积变质-混合岩为主。
其中,岩性分为上部的片岩和下部的变粒岩,中间夹杂混匀角闪变粒岩(脉)。
混合花岗岩段(Pt1my (Mi))的主要岩性为混合岩化变粒岩、片麻状混合岩、层状-条带状混合岩、不均匀条带状混合岩及混合花岗岩。
1.1.2 第三系昔格达组(N2x)第三系昔格达组(N2x)主要分布在安宁河谷及其支流,由河湖相碎屑岩沉积构成,岩性以粉砂岩和页岩为主,厚度在100m~200m之间。
1.1.3 第四系(Q)主要沿安宁河谷及其支沟分布,是一种现代冲、洪积和残坡积松散堆积层,其厚度大约在0~100m之间。
1.2 构造位于安宁河深大断裂带东侧的矿区,主要受南北向的安宁河大断裂和昔格达断裂以及北西、北东向的次级断层的影响,且其褶皱构造不太发育。
四川省中厂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讨论

四川省中厂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讨论张淑花【摘要】四川省中厂铜矿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的康滇地轴中段,赋矿地层为中元古界下部的通安组,铜矿体赋存在通安组第二段和第三段中,铜矿体呈似层状,矿体围岩分别为白云石大理岩、石英变粒岩和含石英大理岩,地层中层间破碎带、滑动带和裂隙发育,并发生硅化、绢云母化、白云石化和褪色等热液蚀变,地层中碳质含量较高,矿床地质特征上判断,成矿经过沉积成岩期和构造-热液改造期,成矿物质为多期多来源,因此认为中厂铜矿床属于沉积-改造型铜矿床.%The Zhongchang copper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Proterozoic Lower Tongan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of Kangdian axis at southwest margin of the Yangtze Platform.Ore bodies are lenticular or layeroid occurring in dolomite,quartz marble and quartz-bearing marble in the 2nd and 3rd member of Tong formation.In the strata are developed interformation fractural zone,sliding zone,fractures,and hydrothermal alteration,such assilicification,sericitization,dolomitization and decoloration and carbon content is high.Judged from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re material of the deposit is multi-sourced and the metallogenic process includes sedimentary diagenesis and hydrothermal reworking and the deposit is a sedimentary reworking type Cu deposit.【期刊名称】《地质找矿论丛》【年(卷),期】2018(033)001【总页数】8页(P46-53)【关键词】中厂铜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沉积-改造型铜矿;四川省【作者】张淑花【作者单位】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六○六大队,成都611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3;P618.410 引言四川省中厂铜矿床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黎溪区中厂乡,距会理县城直距约42 km;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2°01′52.59″,北纬26°19′48.10″。
四川里伍黑牛洞铜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沉 积 与 特 提 斯 地 质 s e d i m e n t a 0 l 0 g y a n d T e f h y a n
V M o l . 札 3 3 2 0 N l o 2 .
文章编号 : 1 0 0 9 — 3 8 5 0 ( 2 0 1 2 ) 0 2 - 0 0 9 9 - 0 7
四 川 里伍 黑 牛 洞 铜 矿 床 成 矿 流 体 特 征 及 矿 床 成 因研 究
陈敏 华 ,祝 向平 ,冯孝 良 ,丁 俊 ,姚 鹏 ,马 东方 ,唐 高林
( 1 . 成都地 质矿 产研 究所 , 四川 成都
6 2 6 2 0 0 )
6 1 0 0 8 1 ;2 . 四川 里伍 铜 业股 份 有 限公 司 , 四川 九 龙
黑 牛洞 矿床 、 中咀矿 床 、 挖 金 沟 矿床 ( 点) 、 笋 叶 林矿 床( 点) 、 柏 香林 矿 点 等 , 其 中黑 牛 洞 矿 床 产 于 江浪
穹 窿 的南 西 端 ( 图1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1 7 一 D 4 ;改 回 日期 : 2 0 1 1 - 0 8 — 2 0
作者简 介 : 陈敏华 ( 1 9 8 4一) , 男, 硕士 , 工程师 , 主要从事 区域地 质、 矿产地质调查研究工作
E. ma i l : c h e nmi nh u a 8 4@ .s o h u. t o m
资助项 目: 全 国危机矿山找矿办公室项 目“ 四川 里伍 铜矿 、 泸沽铁矿床成矿规 律总结研 究” ( 编号 : 2 0 0 8 9 9 5 2) 和 中国地 质 调查局“ 云南麻栗坡矿产远景调查 ” ( 编号 1 2 1 2 0 1 0 8 8 0 4 0 2 ) 联合资助
四川大宝山铜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 \
\ 矿 床 类 型
沉 积 与 特 提 斯 地 质
sdm n G 0 g n eha el ei et a el yadT tynG o 。 o
o. . V 1 28 No 4
De . o 8 c2 0
文章编号 :0 93 5 (0 8 0 -0 20 10 —80 20 )40 8 —6
四川大宝 山铜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 向
毛 洪 江 ,梁 鲸
( .四川省冶 金地 质勘查 局 六 0六大 队 ,四川 彭州 6 1 3 1 19 0;2 .四川里 伍铜 业股 份 有 限公 司 ,
四川 九 龙 660 ) 2 2 1
摘要: 层控矿床属火山一 沉积变 质成 因; 石英 脉型矿床 为热液充填成 因。根据 成矿控制 因素和找矿 标志 , 含铜 对大宝
云母 石英 片岩 、 白云母 石 英 片 岩 、 色/ 灰 色块 状 灰 深
绢 云石英 岩
收 稿 日期 : 0 80 —5 20 — 1 ;改 回 日期 : 0 8 60 4 20- - 0 4 作者简介 : 毛洪江 (9 2 )高级工程师 , 16 一 , 长期从 事地 质勘查与找矿工作 资助项 目:四川攀西地区铅锌矿资源调查项 目; 彭县铜矿外围找矿地质调查
8 4
沉 积 与 特 提 斯 地 质
() 4
川一 映秀深断 裂 。它 发 育 时 间 长 、 模 大 、 伸 深 。 规 延
在 晋宁早 中期 的发 展 过 程 中控 制 了两 侧 的地 层 发
会理县石龙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42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会理县石龙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狄春霞,魏 强(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0二地质队,四川 成都 611730)摘 要:通过对石龙铜矿地质资料的综合整理,系统的研究了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体地质特征、矿石质量特征,就石龙铜矿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该矿床属火山-沉积变质型铜矿床。
关键词:铜矿;地质特征;成因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19)10-0042-2收稿日期:2019-10作者简介:狄春霞,女,生于1986年,汉族,地质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
1 区域地质背景四川拉拉地区是我国西南重要的铜矿产地,石龙铜矿位于拉拉地区东南部。
其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准地台南西缘康滇地轴中段之江舟—米市断陷的江舟断凹之黎溪近南北向断裂。
区域地层划分属会理楚雄分区之拉鲊小区。
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前震旦系河口组火山—沉积变质杂岩系(Pt 1h)、次为会理群通安组(Pt 1t)及上三叠系白果湾组(T 3b)和第四系(Q),地层总体走向NE 向,倾向NW 向,会理群河口组为本区的赋矿地层。
区域构造受晋宁期及以后的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各种构造运动的互相影响和互相叠加,复合构成了本区颇为复杂的构造框架。
主要由东西向的褶皱,包括河口复式背斜及其南翼的双狮拜象背斜、拉拉厂—石龙弧形褶皱以及南北向的断层,包括荒草坝断层、阿尼鲊断层、黎溪断层、罗湾断层等组成。
拉拉厂—石龙弧形褶皱为本区铜铁矿产的富集地段。
区内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广泛,可分两期,晋宁初期以喷发活动为主,末期以侵入活动为主,均以富含钠质为其特征。
区域上矿产主要为铜,其次有铁、铅、锌、金、银等。
2 矿床地质特征2.1 地层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前震旦系会理群河口组(Pt 1h)、上三叠系白果湾组(T 3b)及第四系(Q)。
石龙铜矿主要工业矿体多赋存于Pt 1h 41地层中。
会理大铜厂铜矿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浅析

Kx七 中 2 .
Kx七 砾岩
5 . 09 25 2 3 90 26 25 02 78 6 . 0 . O . 7 .2 . 0 .6 .3
5 . I 0 l. 23 86 56 2 . O8 2 2 I 0 .l 1 0 33 0O . . 0 0 .l
壳微量元素含量 ( u n k G o 0 3 ,发现它们在微量元素组合上基本一致 ( 1o R d i & a ,20 ) c 图 常微量元素的以上特征充分说 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含铜岩系本身 ,与上地壳物质密切相关 。
D0I 1. 6/.s. 0 - 9 5 0 1 40 8 : 03 9js 1 6 09 . 1. . 9 in 0 2 0 0
会理大铜厂铜矿是四川省重要的中型铜矿床之一 ,是典型的沉积砂砾岩型层控铜矿床 ,以铜为主要 矿物 ,同时伴生银硒等有益元素。对于该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一直有层源 、火山热液源、岩浆源等几种 观点。
2 1 年 1 月第 3 卷第 4 01 2 1 期
四川地质学报
V 1 1 o D e 2 1 o3 . e. 0 1 . N4
会理大铜 厂铜矿 成矿 物质来源及矿 床成 因浅析
陈钧渝 ,刘兴德 ,杨忠芳
(. 1成都理 工大学地球科 学学院,成都 6 0 5 ;2四川核工业地质调查院,成都 6 06 1 09 . 1 0 1) 摘要 :大铜 厂铜矿位 于会理断 陷盆地 ,产于中生代 白垩世 小坝组砂 、砾岩地层中 ,是砂砾岩型铜 矿床的典 型代表 。通过对常、微量元素 ,稀 土元 素 ,稳定 同位素及碎屑物等特征分析 ,发现矿石 与围岩具有明显的 同源
K)六 中 2 【
灰 绿色 砂岩
7 .l 04 06 0 0 98 04 1 6 8 . 4 0 . 0 . . 7 O . 6 . 01 0 . 0
川南沉积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作者简介 :杨云(1986-),男 ,工程师。主要从事固体矿产勘查工作。
第2期
川南沉积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13
1 区域地质背景
1.1 区域地层 区域内出露地层 :从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
中统沙溪庙组、上统遂宁组、蓬莱镇组地层,至白 垩系上统窝头山组、打儿凼组地层均有出露。局部 河流低洼地段及斜坡存在第四系堆积物,均为沉 积岩地层。 1.2 区域构造
发生尖灭。矿石矿物以辉铜矿为主(1% ~5%),次为孔雀石(<2%),该沉积型铜矿在川南地
区广泛分布,目前没有进行规模性勘查和开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沉积型铜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川南
中图分类号 :P612
文献标志码 :A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Direction of Sedimentary Copper Deposits in South Sichuan YANG Yun
14
川南沉积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第2期
⑦第四系 主要为坡积层和残坡积层,由砖红色长石砂 岩碎块、含砾粘土、腐植土层等组成,主要分布于 研究区北部及南部。
2.2 构造
研究区南部位于象鼻场向斜南翼,地层倾向 逐渐转为5°~25°,倾角7°~12°;中部位于象鼻场 向斜北翼,地层倾向180°~210°,倾角6°~15°;北 部位于沙溪沟向斜南翼,地层倾向北西335°~北 东65°之间,倾角7°~20°。
的作用,众多研究人员根据其形成的环境,分为海 相砂岩型铜矿和陆相砂岩型铜矿[10]。沉积型铜矿
床一般赋存于沉积盆地的还原性地层中,以辉铜
矿等含铜硫化物为主[8]。 川南沉积型铜矿主要分布宜宾- 泸州一带,
四川会理县海潮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Ⅲ. 小 河—梅 村金多金属矿 成矿远景区
殷汇—葛公镇断裂与马头—杨棚断裂间,高 坦断裂带 及 其 两 侧, 谭 山 花 岗 岩 体 北 接 触 带,出露震旦至志留系岩层,岩体接触带见 矽卡岩化、角岩化及大理岩化
重力梯度带迭加局部 重力异常,伴有 C⁃82⁃ 214 等 多 个 规 模 大、 强度高的磁异常及化 探异常
点叠加,可以看出线状结构致密带的交切点和切向点,线 状构造与线环结构的交点是找矿的有利地点,基于此划 定了 3 个遥感矿区勘查区。
由于遥感图像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对于不同遥感 数据源和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变化信息提取方法得到 的遥感结果并不相同,所以蚀变信息提取方法还有待进 一步研究。 本文圈定出的潜在目标勘探区还应得到地 质、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方面的资料支持,同 时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褶皱为主,构成不同构造体系,其中断层分为东西向、南 北向、北东向及北西向四类;褶皱构造分为基底褶皱构造 及盖层褶皱构造两类。 依据构造发展阶段分为三个不同 的构造层:第一构造层由中早元古界河口群、会理群构成 的一套浅变质岩系组成,为褶皱基底;第二构造层为上元 古界沉积盖层,由震旦系的澄江组、观音崖组及灯影组构 成,与下伏会理群地层不整合;第三构造层属中新生代地 块边缘构造发展阶段,由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等红层构 成,不整合于第一、二构造层之上。 1.4 岩浆岩
I2 号矿体:产于落雪组下段中下部,矿体长 690 m, 矿体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矿体顶板岩性为块状白云岩、 薄层状微晶白云岩,底板岩性为碳质板岩、块状白云岩。 矿体总体有中部厚、两端薄,深部厚地表薄的特征。
I1 号矿体:产于落雪组下段底部,矿体长 475 m,平 行于 I2 号矿体产出。 矿体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矿体顶 板微晶白云岩,底板为粉砂质炭质板岩。 矿体品位与厚 度具有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品位、厚度在走向上呈波状 起伏。 2.2 矿石特征 2.2.1 矿石结构和构造
四川省会理地区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前景浅析

四川省会理地区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前景浅析罗万林【摘要】会理县以铜、铁、铅锌等多金属矿闻名,而以通安金山铜矿、新发铁矿、黎溪、嘎吉铅锌矿最为有名.通过对通安金山铜矿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对会理县通安金山铜矿找矿前景进行初步分析研究.【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年(卷),期】2017(000)008【总页数】2页(P168-169)【关键词】铜矿床;成因;找矿方向【作者】罗万林【作者单位】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281大队,四川西昌6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24提及四川省会理县铜、铁、铅锌等多金属矿产,会理县铜矿最为闻名,尤通安、黎溪等铜矿最为有名。
据统计,会理县铜资源量约占四川省铜矿资源量的2/7。
会理县,位于四川省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南部,辖5个街道、6个镇、43个乡、1个民族乡,总人口43.3万人。
会理县地处康滇地轴南端,形成高山,山地、河谷三大地貌,地势北东高南西低,高差悬殊,地形复杂,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是攀西资源开发腹地,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光热资源十分丰富,素有“聚宝盆”、“攀西明珠”美誉。
矿产资源富集,品种多,储量大,埋藏浅。
位于金沙江中游,相对海拔1470米。
九龙县位于康滇地轴(Ⅰ3)雅江冒地槽(Ⅱ9)之泸定米易台拱背斜(Ⅲ25)内(见图1)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康滇地轴中部与金沙江深大断裂东部。
(见图1)北东与凉山陷褶束相邻,南与东川断拱褶皱相邻。
西毗邻泸定米易台拱背斜、江州米市断陷毗邻,金沙江深大断裂位于此。
区域上地质构造复杂,变质作用普遍,金沙江断裂是有利的成矿断裂构造带。
2.1 地层区域上地层除古生界缺失外,从前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其主要地层为:下元古界因民组(Pt1y)、落雪组(Pt1j)、黑山组(Pt1hS)、青龙山组(Pt1q);中元古界双水井组(Pt2Sh)、力马河组(Pt2j)、震旦系苏雄组(Zas)、澂江组(Zac)、观音崖组(Zbg)、灯影组(Zbd)、三迭系上统白果湾组(T3bg)、侏罗系下统益门组(J1y)、中统牛滚凼组(J2n)、白垩系(K)、第四系(Q)。
论四川省盐源县巴折乡王家铺子铜矿床综合找矿方法及矿床地质特征

论四川省盐源县巴折乡王家铺子铜矿床综合找矿方法及矿床地质特征四川省盐源县巴折乡王家铺子铜矿床位于盐源县城26°方向,平距约65.5公里,行政区划隶属盐源县巴折乡所辖。
地理坐标:北纬27°55′15″-27°57′00″,东经101°47′00″-101°49′45″。
地处盐源盆地与雅砻江过渡带的高中山区,区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势险陡,山脊走向大致为北东—南西向。
海拔标高1300—4098米,相对高差2798米,为高山深切割地形地貌。
一、综合找矿方法简介在该区我们决定在以往传统的地质工作基础上,开拓找矿思路,创新找矿手段,不止是地质,结合物探电法、化探土壤、卫星遥感、槽探、钻探、取样化验、3D建模等最新的工作手段,在该区进行地质勘查工作。
第一,在该区进行地质填图工作,具体分为:①1万地质填图,其目的是利用穿越法横穿地层,查明区内地层的分布特征;②2千地质填图,其目的是利用追索法追踪矿化带,查明矿化带的展布特征。
通过地质填图,我们在全区发现多处矿化信息较好的地段。
第二,在该区进行了化探土壤测量工作,共圈出两个异常带,西部异常在脚基坪一带,为Cu、Au、Zn、Ag、Pb等组合异常,异常带长为700m,宽为200m,Cu最高值为14433PPm,Au最高值为107.03PPb。
东部异常在老巴折乡以北一带,为Cu、Au、Zn、Ag、Pb等组合异常,异常带长近3Km,宽为400m,Cu 最高值为12188PPm,Au最高值为109.03PPb。
第三,在该区进行了物探激电中梯测量工作,在测区的东西两侧分别显示两处激电异常,东部的激电异常由4条走向近南北的小异常组合,走向稳定,规模较大。
控制异常带累计长度大于1700米,宽度10-50米不等,北部延伸异常未封闭。
根据该区的激电异常分布特征,结合区内的物性资料,解译王家铺子铜矿区的激电异常主要由规模较大的碳质板岩蚀变带、煤层引起,局部含有矽化铜矿化,其是该区主要的成矿带。
案例分析某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床成因

从该铜矿的地层含矿性分析 , 该铜矿地层 中的成矿元素含
量和地层中的矿体之 间具有不同的特点 , 不存在对应关系 。 铜矿
岩——碳 酸盐岩 的地带 , 是矽卡岩型矿床 分带性 的良好体现。 对
所 有 的铜 矿 矿 床 成 因分 析 进 行 总 结 .可 以看 出铜 矿 矿 床 的形 成
的矿体从宏 观方 面分析 , 主要是被三叠系地层 控制。但 是 , 根据
的空间位置提供 了有利的条件
状 和似层状 , 体积相对来说 比较小 。这些控制特征 , 在铜 矿的矿 床形成过程 中, 比较符合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 的控矿特征。 从铜矿 中的矿石结构 和构造 的角度 . 对矿床 的成 因进行分
析, 可 以看 出 : 铜矿 中的矿石结构主要是 溶蚀和残余 的交代 : 铜
一
受到山体 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 的影响 比较 明显 ,受到矽卡岩 的 接触交代作用 . 形成矿床 。而在铜矿矿床的形成过程中 , 大部分 矿床都属于典 型的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 。
4 总结
些地质调查的结果 。可 以看 出铜矿 的矿体 主要是在矽卡岩 的
接触地带或者附近地带形成的。 矽卡岩接触地带 的组成成分 . 主 要是闪长质岩体 和三叠系碳酸盐地层。目前 , 在离接触带 比较远 的地层中 , 暂时还没有发现铜矿矿体存在的地带 。 本文研究的铜 矿地 区 , 三叠 系化 学地层性质 比较活泼 , 分解 比较容易 , 而且 岩 石 的性 质 比较脆 , 尤其是在岩石硅化之后 , 很 容易造成破 裂 , 导
四川会理地区红铜山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四川会理地区红铜山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申红涛1,贾志泉2(1.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O三地质队,四川 峨眉山 614200;2.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O八地质队,四川 崇州 611230)摘 要:红铜山矿区地处南北向延伸的川滇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系(康滇地轴)的中段,从元古代至今,区内经历了晋宁、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构造运动。
在会理~东川坳拉槽区域地壳收缩、挤压条件的构造背景控制下,区内层系形成了一系列的复背斜、复向斜和逆冲断裂,它们以东西向为主,南北向次之,两者叠加干涉形成本区双层结构的构造格局。
下层构成下褶皱基底,发育东西向褶皱,上层构成上褶皱基底,发育南北向褶皱。
许多断层是区域上的重要深大断裂。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规模小、基性~超基性岩发育为特征,海西期的基性火成岩类中产生有铜矿和铁矿;出露地层主要为前震旦系会理群地层,次为中生代上三叠系地层。
会理群落雪组一段为本区最重要的含铜矿层位。
关键词:康滇地轴;河口复式背斜;落雪组;沉积—热液改造型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9)17-0090-2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Analysis of Hongtongshan Copper Depositin Huili Area, Sichuan ProvinceSHEN Hong-tao1, JIA Zhi-quan2(1.403 Geological Team of Sichuan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ureau,Emeishan 614200,China;2.108 Geological Team of Sichuan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ureau,Chongzhou 611230,China)Abstract: Hongtongshan mining area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South-North extension of the Sichuan-Yunnan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rift system (Kangdian axis). From Proterozoic to present, the area has undergone tectonic movements such as Jinning, Hualisi, Indosinian, Yanshan and Himalayan. Controlled by the tectonic background of crustal contraction and compression conditions in Huili~Dongchuan depression, a series of complex anticlines, synclines and thrusting faults are formed in the stratigraphic system. They are mainly in the East-West direction, followed by the North-South direction. The upper layer constitutes the basement of the upper fold, and the North-South fold develops. Many faults are important deep faults in the region. The area is characterized by frequent magmatic activity, small scale and development of BASIC-ULTRABASIC rocks. Copper deposits and iron ores occur in Hercynian basic igneous rocks, and the exposed strata are mainly pre-Sinian Huili Group strata, followed by Mesozoic Upper Triassic strata. The first member of Xue Formation in Huili Commun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pper-bearing horizon in this area.Keywords: kangdian geoaxis; estuarine anticline; snowfall formation; sedimentary-hydrothermal transformation1 区域地质概况矿区地处SN向延伸的川滇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系(康滇地轴)的中段,EW向会理~东川坳拉槽的西端。
四川会理县拉拉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

124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四川会理县拉拉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冯志红1,刘富权2(1.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2. 凉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 西昌 615000)摘 要:拉拉铜矿区位于扬子古板块川滇岛弧带的西南缘,经历了元古代早期优地槽的发展阶段,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为该区的铜矿床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在经历了火山—沉积阶段和变质热液改造阶段后形成了细碧—角斑岩类岩石组合。
矿区内矿体主要赋存于火山喷发旋回上部的火山碎屑岩中,矿体受层位和岩性控制明显,一般说来,一个旋回控制一个较大的矿体、火山岩愈厚,矿体规模愈大。
关键词:扬子板块;拉拉铜矿;地质特征;成矿作用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3)22-0124-3Analysis of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conditions of Lala copper depositin Huili County, Sichuan ProvinceFENG Zhi-hong 1, LIU Fu-quan 2(1.Kunming Prospecting Design Institute of China Nonferrous Metals Industry Co.,Ltd., Kunming 650051,China;2. Liangshan Mining Co., LTD., Xichang 615000, China)Abstract: Lala copper deposit,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margin of the Chuanyandao arc belt of the Yangtze Plate,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early proterozoiceugeosyncline. Large-scale volcanic eruption activities provided rich material sources for the formation of copper deposits in the area. After undergoing the volcano-sedimentary stage and metamorphic hydrothermal transformation stage, the micropyritic and keratophyre rock association was formed. The ore bodies in the mining area mainly occur in the pyroclastic rock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volcanic eruption cycle, and the ore bodies are obviously controlled by stratification and lithology. Generally speaking, a cycle controls a larger ore body, and the thicker the volcanic rocks, the larger the ore bodies.Keywords: Yangtze plate; Lala copper min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ineralization收稿日期:2023-09作者简介:冯志红,生于1987年,汉族,云南曲靖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工程管理。
某铜矿区矿床成因及控矿因素分析论文

某铜矿区矿床成因及控矿因素分析摘要:变钠质中基性火山杂岩--细碧--角斑岩是铜矿区东带铜矿床的成矿基础,在经历了长期的构造变质变形作用后,它形成了两类最具工业开采价值的铜矿床,矿床的形成与火山喷发活动和后期构造作用关系密切,成矿作用多期次特征明显。
关键词:火山岩;铜矿床;矿床成因;找矿一、主要矿床类型该矿区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床类型主要有两种,其形成和产出与区内火山杂岩密切相关。
变钠质的中基性火山杂岩--细碧角斑岩系是东矿带铜矿床的成矿母岩和容矿岩石,它固有的含矿性控制着区内铜矿床的空间展布和规模大小,为铜矿床的形成和定位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物质基础和保证。
1.与细碧-角斑岩有关的似层状铜矿床产于中基性火山杂岩体中上部,主要为ⅲ号矿群部分(图1),呈层状、似层状带状分布,总体产状与岩带分布近一致,断续分布长约18km。
矿体围岩为强烈青磐岩化的中基性火山杂岩,以浸染状、细脉斑块浸染状矿石为主,矿石矿物较简单,主要为磁铁矿、黄铜矿、斑铜矿和少量黄铁矿,脉石矿物以绿泥石、绿帘石及方解石为主,次为绢云母、石英等。
已控制有11个单矿体,矿体平均含铜为0.54%~4.68%,含铁10%~15%。
2.与次火山岩有关的脉状富铜矿床主要分布于辉长辉绿岩中及其与上部中基性火山杂岩的接触带附近,为区内ⅱ号矿群部分,呈脉状、似层状产出,总体产状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断续分布长约5km,单矿体多有倾斜延伸大于走向延长的趋势。
矿体受构造控制明显,围岩主要为绿泥石化的辉长辉绿岩,以块状及斑块状矿石为主,矿石品位较富,矿石矿物成分简单,主要由黄铜矿、斑铜矿及少量磁铁矿组成,脉石矿物常见石英,方解石及少量绿泥石。
已控制单矿体12个,矿石含铜可高达52.32%,一般矿体平均含铜为1.12%~11.39%,部分伴生金为0.3×10-6~1.17×10-6。
l.石英白云石大理岩;2.细碧-角斑岩;3.辉长辉绿岩;4.断裂;5.铜矿体;6.矿体编号;7.勘探线编号二、控矿条件1.岩浆控矿条件矿带铜矿床集中分布于裂陷槽中,伴随多期次构造运动,裂陷槽内岩浆活动十分强烈,表现出间隙式喷发的特点,形成巨厚层的火山喷发沉积和熔岩岩浆喷溢堆积,组成较为明显的两大火山作用旋回,并伴生有铜铁矿床形成。
四川省丹巴县沈足沟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

四川省丹巴县沈足沟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刘波【摘要】矿区含矿岩带较为稳定,控矿裂隙发育,热液作用强烈,具备铜多金属矿的形成条件.通过对丹巴县沈足沟铜多金属矿床的综合研究,该矿床的含矿层位为马奈岩体与三叠系扎尕山组地层接触带内侧岩石.矿区共圈定矿体3条,以Ⅰ号和Ⅱ号矿体为主,Ⅲ号矿体矿化较弱.含矿岩石主要为黑云母片岩、黑云母片麻岩及石英脉,同时对该区的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主要为岩浆热液型矿床.【期刊名称】《四川有色金属》【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4页(P22-24,30)【关键词】铜;矿床地质;成因研究;四川丹巴【作者】刘波【作者单位】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水文工程大队, 四川成都 611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矿区处于四川省丹巴县北部,至丹巴县城约43km,隶属巴底镇管辖。
矿区内主要河流是沈足河,由于地形陡,经雨水冲刷,形成高山、峡谷、悬崖峭壁广布的高原深切割地貌,气候和植被具明显的垂直分带。
1 矿床地质特征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为巴颜喀拉地块南部,可可西里-松潘前陆盆地内,出露地层均遭受不同程度的中、深度变质作用,形成各种变质岩石。
地层分区属巴颜喀拉地层区马尔康地层分区金川小区,地质情况复杂,是典型碰撞造山带,由于该区自新元古代以来至第三纪先后经历了多期的构造变形、变质和岩浆作用叠加改造,岩层内顺层剪切、滑脱构造发育,后期受脆性断裂破坏,大部分地层变质程度较深。
1.1 构造矿区内褶皱为沈足沟复式向斜,呈单斜构造分布于矿区北东侧,岩层走向北西,倾向50°~75°,倾角40°~65°,褶皱地段不仅表现为组、段的重复,在露头上还见较多小褶皱见图1。
矿区内节理、裂隙构造十分发育,主要见于马奈岩体内,对主要矿化带进行节理调查统计,总体为245°∠70°与49°∠50°两组节理,前者为边缘张节理,是成矿的有利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某多金属铜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摘要:四川会理黑箐铜矿位于扬子地块西缘的康滇地轴中段,为典型的黎溪式铜矿。
矿体呈似层状、透
镜状赋存于会理群通安组二段二层石英白云石大理岩中,属沉积变质型铜矿床。
矿体受层位及岩相控制明显,成矿
作用与围岩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铜矿主要富集在Al2O3低、CaO高、MgO高的层位中;围岩的硅化、碳酸盐化等
蚀变有利于元素的局部迁移富集。
关键词:沉积变质;黑箐铜矿;四川会理;扬子地块
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黑箐铜矿位于会理县黎溪镇,矿区及周边广泛发育古元古代钠质火山、火山
-沉积及滨浅海沉积碎屑—碳酸岩系,其含矿性良好,是”拉拉式”、”黎溪式”铜(铁)矿的赋矿岩系。
该套岩系受区域动力变质作用改造,发生了低绿片—绿片
岩相变质,具固相流变特征。
动力变质作用广泛沿断裂等构造带发生,在表构相
脆性变形下形成各类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等[1-2]。
2矿区地质
2.1矿区地层
矿区主要出露前震旦系会理群通安组、三叠系白果湾组地层。
会理群通安组
为一套浅变质的细碎屑岩、变碳酸盐岩夹少量变质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主要岩
性为白云大理岩、绢云千枚岩、炭质板岩、石榴石片岩等。
三叠系白果湾组为一
套灰-黄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岩不等厚互层,夹块状砾岩等。
2.2构造
黑箐铜矿位于河口复背斜北东翼的次级黑箐倒转向斜之南西正常翼上,从元
古代至今历经了多阶段多期次构造作用,构造形迹发育。
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褶
皱和断裂,后期断裂对矿体起破坏作用。
2.3岩浆岩
主要为晋宁期侵入岩——闪长岩,辉绿岩等,一般呈岩株状产出,受区域变
质及动力变质作用影响较大,大面积分布于矿区北西部,破坏矿体。
2.4变质作用
矿区内变质作用主要有区域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等,以
前2种为主。
区域变质作用在矿区内表现在每个地层单元中,形成变碎屑岩、变
火山岩系列,属区域低温动力低绿片岩相变质类型。
岩石原始组构基本得到保留,发育的变质构造主要为片理,片理基本平行层理。
其间变形构造较明显,常形成
层间小褶皱构造。
动力变质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在区内形成规模不等和性质不
同的断层(断裂带),基本呈(带)线状分布,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主要形
成断层角砾岩,构造(碎裂)蚀变岩等动力变质岩。
接触变质作用规模及范围均
较有限,产生于岩体或岩枝外接触带,其表现形式是形成角岩及角岩化岩石。
2.5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褐)铁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等,其中前3种与矿化关系较密切。
硅化主要分布于矿体及近矿围
岩中,石英呈粒状、细脉状、角砾状沿裂隙不规则状分布,致使岩石致密坚硬。
此类蚀变在该区主要发育在断裂破碎带中,其蚀变强弱程度与矿化关系呈正相关,是矿化期产物,为区内重要的矿化标志。
黄铁矿化较为普遍,在矿体及围岩中均
有黄铁矿化现象,但分布极不均匀,矿体中黄铁矿化程度明显比围岩中强烈。
黄
铁矿一般为浅黄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度对比,围岩中黄铁矿颗粒整体
比矿体中要粗,且自形程度更高。
围岩中,黄铁矿多呈稀疏星点状零散分布,偶
见有黄铁矿呈细脉充填于岩石裂隙中。
矿体中,按其产出位置和赋存状态,黄铁
矿可分为3种形式:一是呈稀疏星点-稠密浸染状分布在矿石中;二是呈不等粒
团雾状、块状集合体形式分布在构造角砾之间;三是呈不规则细脉状产于矿化岩
石裂隙中。
黄铁矿化为矿化早期产物,二者在空间紧密伴生,为矿区主要的载矿物。
褐铁矿为黄铁矿表生氧化矿物,褐铁矿化呈土状集合体形式主要分布于近地
表围岩、断裂破碎带及矿石氧化带中。
绿泥石化在近矿围岩、地层中均较发育,
在构造破碎带顶底面或片理化带密集处更为强烈,尤其在矿(化)体的直接顶、
底板碎裂岩内,多呈细脉状、薄膜状沿岩石或石英脉裂隙产出,并与硅化和黄铁
矿化蚀变相共生,表明其为区内找的指示标志之一。
3矿体地质
3.1矿体形态
铜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通安组二段二层乳白色石英白云石大理岩中,走向北西西—南东东,倾向北东,倾角较陡,严格受岩性控制,具分支、复合、
收缩、膨胀、尖灭再现、尖灭侧现等现象;矿体厚度大,矿化较均匀,局部相对
富集,围岩为灰—深灰色石英白云石大理岩,界线清晰。
3.2矿石特征
矿石矿物主要为斑铜矿、黄铜矿,两者呈条带状相伴生顺层产出,脉石矿物
为白云石、石英等。
矿石结构以细粒变晶及不等粒变晶结构为主;矿石构造主要
为不连续的条带状、细脉浸染状构造。
3.3矿体地球化学特征
矿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含量为SiO212.12%~37.84%,CaO21.15%~27.81%,MgO14.90%~18.70%,Al2O30.47%~1.25%,TiO20.10%~0.16%,Fe2O3+
FeO0.88%~27.81%,K2O0.89%,Na2O0.14%。
有用元素Cu含量0.10%~2.65%,平
均0.83%;Ag含量一般为1.25~5g/t。
矿物S元素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δS34变化范围在-2.62~-5.4之间,
众值不明显,说明在化学沉积过程中,除局部直接有火山物质参与外,主要是火
山活动提供了Cu和S等元素。
3.4围岩蚀变特征
与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及褪色化。
(1)硅化:主要是石英呈不规则脉状、网脉状、团块状出现。
多沿裂隙充填,伴随硅化铜质产生局部迁移在石英脉中或边缘富集。
(2)碳酸盐化:往往与硅化相伴出现,少数则单独出现,一般在碳酸盐脉
或团块中粗晶黄铜矿发育。
(3)褪色化:主要是指石英白云石大理岩变纯白,一般铜矿化变富。
4矿床成因浅析
下元古代初,南北向的“康滇古陆”魏然屹立,其两侧仍然是一片汪洋。
东
侧的滇中海槽在下元古代时期处于振荡运动频繁,火山活动剧烈的优地槽状态,“古陆”边缘的滨海岸尤是。
经过几次大的火山旋回,地槽进入了通安组阶段的
沉积。
其时,地壳运动加剧,滇中海槽相对抬升,靠近“古陆”的滨海带(黎溪
地区)海盆基底凹凸不平。
通安组沉积的初期,接受了一套砂质碎屑、粗碎屑堆积,碳酸盐质和炭泥质及局部有火山物质的择地堆积;中期,地壳又相对稳定,
火山活动处于“停止”状态,在滇中海槽及滨岸带则广泛沉淀膏盐(碳酸盐、硫
酸盐等),富含铜质的海水充分沉积分异作用,于有利的环境中铜质以硫化物伴
随碳酸盐共同沉淀,至晚期,其滨海带再度进入火山活动时期,并普遍接受一套
厚度较大的炭质、泥质沉积,局部尚有含铜的碳酸盐及含铁火山凝灰质沉积。
经
后期作用,从而形成的该区的铜、铁矿产。
当铜质伴随沉积物沉积下来,并相继经受压实、去胶、脱水等成岩作用之后,就为该区铜矿形成奠定了基础,成岩后的一系列变化,如区域变质及围岩蚀变等
作用,是铜质再度迁移富集,其成因具有多阶段性、长期性及复杂性之特点,但
仍以沉积成因为主。
结合矿体地质及矿体分布等特征,黑箐铜矿属沉积变质型铜矿床。
5矿体富集规律
(1)层位控制明显
矿区内铜矿主要赋存于前震旦系会理群通安组二段中,矿体产状与围岩一致,呈似层状、透镜体状产出。
(2)岩相控制是主导因素
石英白云石大理岩层厚度大、岩相稳定的地段其工业矿体厚度大且相对稳定。
黑箐矿区主含矿层厚达200多米,走向长1000m,除局部出现钙质绢云母千枚岩
夹层或透镜体外,主要岩性均为石英白云石大理岩,其中矿体最大厚度达90m。
(3)成矿与围岩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矿区铜矿主要富集在Al2O3低(0.65%~2.30%,平均1.12%),CaO高
(21.12%~27.81%),MgO高(14.90%~18.70%,平均16.88%),SiO2
(12.12%~24.48%,平均15.41%)中等的白云石大理岩中,极少数情况例外,如
产在钙质绢云母千枚岩中铜矿及后期脉状铜矿。
另外,若石英白云石大理岩含炭
泥质较高时,对铜矿富集不利。
(4)围岩蚀变及火山岩活动对成矿有利
围岩的硅化、褪色化等蚀变有利于元素的局部迁移富集。
S同位素的测定结
果表明铜在化学沉积过程中除局部有火山物质参与外,主要是火山活动间接提供
了Cu和S等成矿物质。
6结语
本黑箐铜矿位于扬子地块西缘康滇地轴中段,属于扬子地块西缘铁钒钛铜铅
锌铂银金稀土成矿带,会理群通安组二段二层是主要的含矿层位,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属沉积变质型铜矿床。
矿体受层位及岩相控制明显,岩相稳定的含铜石英白云石大理岩中矿体厚度大,最厚达90m。
成矿作用与围岩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铜矿主要富集在Al2O3低、CaO高、MgO高的层位中;围岩的硅化、碳酸盐化等蚀变有利于元素的局部
迁移富集;后期构造及侵入岩对矿体的连续性起破坏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友年,李春生,赖祥符.四川省大地构造及其演化[J].中国区域地质,1984(01):1-21.[2]焦凤辰.越西县硫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J].四川地质学报,1989(03):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