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浮士德”形象的精神内涵
试分析《浮士德》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及浮士德这一形象的内涵
试分析《浮士德》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及浮士德这一形象的
内涵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个深居学术象牙塔中,终至垂垂老矣的人物。
面对即将朽坏的身躯,浮士德有非常多的懊丧,他觉得他的人生彷佛还没有开始就要结束了,他花了一生的时间研究学问,却对人生体验品尝太浅,却对知识有说不出的厌倦。
烦恼之余,魔鬼适时出现,引逗他出卖灵魂,交换条件就是让他的人生重新开始,给他机会去品尝所有过去为了知性而放弃的体验。
浮士德在那时,其实是胸怀大志的,他说:「我要投入时间的急流里,我要投入事件的进展中....快乐对我而言并不重要,因此我若在某瞬间说:「我满足了,请时间停下!我就输了。
....我要用我的精神抓住最高和最深的东西,我要遍尝全人类的悲哀与幸福。
」这种心情,像不像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德烈?就这样,浮士德被魔鬼变换了身躯,人生重新来过一般,变的年轻有劲。
他开展他生命的体验之旅。
魔鬼一直想让浮士德心中出现享乐主义、投机主义或让他变的庸俗不堪,但浮士德却不是这样的人,对他而言,体验,是追求知识一生后,对生命重新燃起的理想与热情,在他内心深处,绝不是为体验而体验、也不可能步向享乐主义。
《诗意与哲思:歌德的《浮士德》中的象征意义》
诗意与哲思:歌德的《浮士德》中的象征意义引言《浮士德》是由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经典戏剧,该作品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本之一。
它以其深邃的哲学思考和丰富多样的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浮士德》中围绕着诗意与哲思展开的故事线,以及其中蕴含的象征性元素。
浮士德与诗意在《浮士德》中,主人公海因里希·浮士德是一个充满抱负和渴望的知识分子。
他求知若渴,但对于生活的现实感到不满足。
通过艺术、文学和音乐,他追寻着心灵深处真正的满足感。
探寻艺术和美感成为他获取内心平衡和个人理想境地的途径。
在这个人物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诗意象征着浮士德内心深处隐藏的理想和渴望。
诗意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象征着对于生活意义的追寻,以及对于自我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思考。
哲思与人生追问除了诗意,歌德的《浮士德》也非常注重哲思。
通过主人公浮士德与魔鬼墨菲斯托相互博弈和交流,探讨了一系列关乎人类生存和宇宙秩序等深刻问题。
在故事中,浮士德通过求知、权力和享乐来寻找内心的满足感。
然而,他发现这些世俗追求并不能带给他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这使得他开始反思人生本质,并提出了一系列哲学上的问题:人类存在的意义、道德与伦理观念、自由与命运之间的关系等。
象征意义的呈现在《浮士德》中,歌德新颖地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象征性元素来传达作品中深层次的主题。
例如,•色彩象征:红色代表欲望与激情;黑色代表罪恶与堕落;白色代表纯洁与正义等。
•自然象征:春天象征希望与新生;夜晚象征黑暗与未知等。
•字母与符号象征:A代表爱情与诱惑;X代表未知的秘密等。
这些象征意义的呈现丰富了故事的层次,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和主题。
结论通过对歌德的《浮士德》中诗意与哲思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和人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诗意作为一种表达艺术形式,在《浮士德》中充当着主角内心理想和渴望的象征。
同时,作品也通过哲学思考来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宇宙秩序等深刻问题,并通过丰富多样的象征元素来展示这些主题。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1. 引言浮士德精神是指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对权力的诱惑和追逐,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追问。
它源自于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戏剧《浮士德》中的主人公浮士德的形象。
浮士德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他无法满足于生活中已经取得的成就,他追求更高的知识和更大的权力,他渴望掌握一切。
浮士德精神体现了人类对自由、追求和欲望的不断追逐和探讨。
2. 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浮士德精神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浮士德是一个无比渴望知识的学者,他不满足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他想要掌握一切。
他通过与恶魔梅菲斯托费勒进行交易,向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请教,不断追求更高深的知识。
浮士德追求知识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是为了掌握更多的力量和影响力。
他认为知识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也是实现自己理想和目标的重要工具。
3. 权力的诱惑与追逐除了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浮士德精神中还蕴含了对权力的诱惑和追逐。
浮士德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逐渐获得了巨大的力量和影响力。
他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权力来改变周围的环境和人们的命运。
然而,浮士德并没有将这种力量用于造福人类,而是滥用了权力,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地位。
这种权力的诱惑使得浮士德逐渐迷失了自己的初衷,最终导致了他的堕落和悲剧。
4. 人生意义的探索与追问浮士德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追问。
浮士德通过不断地追求知识和权力,试图找到人生的真谛和存在的目的。
然而,在他的追逐和探索中,他发现自己仍然感到空虚和无趣。
他开始怀疑知识和权力是否能够带来真正的满足和意义。
他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幸福的本质是什么?他追问着这些问题,试图找到答案。
然而,他最终发现,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获取知识和权力,而在于追求真理和美。
5. 浮士德精神的启示与反思浮士德精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反思。
首先,它告诉我们,知识和权力并非人生的终极目标,它们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一)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或人类的代表浮士德是一个先进的人生理想探求者形象。
浮士德在探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性格特征,即:他具有坚忍不拔、执着努力的毅力和品格,具有永不满足、知错必改、不断向上向善的美德和精神。
但浮士德形象还有更深层的象征意蕴:他对人生理想不断探求的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家精神发展的某一个重要时期;他对人生理想探索的全过程,则总结了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代以来,一直到19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思想探索的全部历程。
而且,歌德与启蒙运动时期的许多资产阶级思想家一样,把本阶级看作全体人民的代表。
在“天上序曲”中,天帝与靡非斯特关于人类前途的争论,就是以浮士德为例来进行的。
这样,浮士德对人生理想的不断探求便象征着人类的精神发展历程。
(二)浮士德形象的两面性浮士德在对人生理想的探求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他的思想矛盾和两面性。
这种思想矛盾和两面性,首先表现在他作为“开明君主”的象征上。
作为一个“开明君主”,他所要建设的国家,不外乎资产阶级理想化的“自由王国”。
它既不可能实现,当然更说不上永恒。
他的封地,是靠着帮助皇帝镇压叛乱得来的赏赐;他的建国,需要用“快乐和威吓”、“金钱、诱惑”甚至“迫害”来奴役人民。
在以新换旧的过程中,他回避革命暴力,虽不作专制的朋友,却让“蛮横”把老人吓死,把旅客杀死,让火焚烧他们仅有的礼拜堂和菩提树。
他的海外贸易,离不开靡非斯特的海上强权,杀人越货。
他的宏伟筹划,总要伴着“不知流多少血”和“鬼哭神号”。
这虽然引起他的“忧愁”,也给他带来喜悦。
因此可以说,在他的“最高享受”中,包藏着资产阶级的掠夺本性。
其次,歌德赋予浮士德以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以此来表现出一种“辩证精神”。
浮士德在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时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凡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
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
浮士德精神是指德国作家歌德在其著名戏剧《浮士德》中塑造的主人公浮士德所体现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状态。
浮士德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和追求无限力量的学者,他不满足于现实的局限,渴望超越人类的极限,追求知识、权力和快乐的无尽扩展。
浮士德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类欲望的无止境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从浮士德精神的多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知识的追求,浮士德是一个渴望获取知识的学者,他不断探索、学习,试图突破人类的认知界限。
他对知识的追求体现了人类对于真理和智慧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2. 对权力的渴望,浮士德不仅追求知识,还渴望拥有无限的权力。
他希望通过掌握超自然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欲望。
这种对权力的渴望反映了人类对于掌控和改变现实的欲望,同时也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诱惑和腐蚀。
3. 对快乐的追求,浮士德追求无限的快乐和满足感,他试图通
过各种手段来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满足。
这种对快乐的追求体现了人
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也暗示了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可能导致道
德沦丧和精神困境。
4. 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浮士德在追求知识、权力和快乐的过程中,逐渐陷入了内心的挣扎和困惑。
他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思考个人行为的后果和责任。
这种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反映了人类对
于存在的困惑和对道德选择的思考。
综上所述,浮士德精神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涵盖了对知识、权力、快乐和人生意义的追求与思考。
它揭示了人类对于无限
扩展和超越的渴望,同时也警示了个人欲望的无度和对道德的挑战。
简析《浮士德》中的浮士德式精神
简析《浮士德》中的“浮士德式”精神刘海杰赤峰学院教育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一个传奇的不朽人物,浮士德的精神数百年来一直被许多人解读和追捧,一般公认的“浮士德”式精神是不满现状,勇于追求。
浮士德有一颗永远躁动不安的心,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所以浮士德被赋予了普遍的人类意义:勇于追求。
浮士德在对知识进行追求的时候感到知识是于事无补的,并不是浮士德对知识本身和真理的厌弃,而是厌倦了中世纪的、陈腐的经院哲学和虚无的神学,他的一生从没有停下追求真理的脚步。
浮士德也不是仅仅只会纸上谈兵,他多次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而且浮士德很注重对个体生命快乐和享受的追求,这种追求常常被称作“小我”或者是说“个人和个体追求”。
虽然这种精神的解读常常被忽略,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它的存在。
[关键词]《浮士德》;浮士德式精神DOI:10.16412/ki.1001-8476.2015.36.03159语文建设2015.12y ūw én ji àn sh è关注教学语言文学文化纵横学术·不是浮士德对知识本身和真理的厌弃,而是对中世纪陈腐的经院哲学和虚无神学的厌弃。
不仅如此,他对真理的追求也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并且浮士德并不是空谈妄议,而是多次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追求真理,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始终是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口号之一,这一点在浮士德身上也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浮士德执着追求真理,不愿信口乱谈自己不甚了解的问题和知识领域,他渴望冲出中世纪陈腐经院哲学的桎梏,去探索整个世界的真理和奥秘,体会人生在真理照耀下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在诗剧中浮士德有很多独白,在这些独白中浮士德对真理的渴望充溢在字里行间。
他常常说自己想要拨开一些知识的迷雾,快活享受着真理的清露,想让生活的真理带走他无尽的烦恼,带他多年来对浮士德追求精神的解读从未间断,其中有人认为浮士德追求的是理想的精神生活,就是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古典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所追求的理想精神生活和积极进取精神。
论述浮士德的形象
论述浮士德的形象论述浮士德的形象浮士德是歌德诗剧故事《浮士德》中的人物。
浮士德是具有高度概括的艺术典型,是一个人生理想的探寻者,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知识分子精神发展过程过程的艺术总结。
这不是某个人,而是整个资产阶级的高度概括。
浮士德的精神探求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分别是学者生活阶段、爱情生活阶段、政治生活阶段、艺术生活阶段以及创造事业生活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者生活阶段。
浮士德的世界观中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
作为学者,虽然是一个老学者,思想中有唯物主义所以在他的思想中有他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他认为要有激情人生或者是走向死亡。
基于这种唯物主义观点,浮士德对人生、生活的态度也极有特点。
祈求体验一种充满斗争和激情的人生:或者死在阵上头戴血染的荣冠,或者是狂舞之后抱在姑娘们的手腕!深夜浮士德在自己书斋中苦闷:浮士德是一个“成功者”。
他已经把哲学、法律、神学、医学都读遍了,他博学多才,受人们尊敬,但他却一点也不满足,他去书本中找答案,但在书本中却没有找到答案,所以他极度的苦闷,所以他迫不及待的走向死亡。
所以在这时候魔鬼靡菲斯特开始引诱浮士德,他说可以让浮士德感到满足,让浮士德有疯狂的热情,所以魔鬼成了浮士德追求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动力。
在追求发展中,浮士德自身与客观现实产生矛盾,精神上也具有两重性。
表现在“灵”与“肉”,“良心”与“情欲”,浮士德精神性格的基本特征及其复杂的心理状态。
他不断克服掉自身的弱点,不断探索。
而在他克服自身弱点,不断探索的时候,魔鬼靡非斯特正好起了推动作用。
在浮士德探索的道路上,魔鬼靡非斯特总是企图把他引向堕落,但靡非斯特恰好帮助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不断地前进。
第二阶段爱情生活阶段。
浮士德与格蕾琴的恋爱其实是表现资产阶级与封建教会的较量斗争。
从浮士德与格雷琴的爱情可以看出封建教会势力的顽强、资产阶级的软弱。
与格雷琴的爱情是浮士德要求个性解放。
在残存着陋习的中世纪一个小镇上,浮士德追求一个贫穷、善良带有宗教思想的女孩子格雷琴。
论浮士德精神
论浮士德精神《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
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写他探索人生要义的一声。
浮士德精神是一种对自我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正如同中国《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种精神反映了人们不断要求突破自我,力争上游的愿望。
从形象学来说,他概括了西欧资产阶级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300年来间的精神探索。
也是德意志民族一直保持的民族气节。
整个一部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是歌德已经把艺术的浮士德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浮士德,一种内在的自主驱动力。
从小我到大我进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去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浮士德》的基本情节,可归结为:一幕序曲,两个赌赛,终生追求,五幕悲剧。
《天上序曲》是剧作的开端,也是全剧的思想总纲,同时也预示了全部作品的故事线索;第一个赌赛是天帝和魔鬼关于“对世界和人的看法”的赌赛——人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人生理想的问题;第二个赌赛是魔鬼梅菲斯特关于“浮士德是否会对生活产生满足”的赌赛;一生追求,五幕悲剧:知识的追求和知识的悲剧;感官的追求和爱情的悲剧;权势的追求和从政的悲剧;美的追求和寻美的悲剧;事业的追求和事业的悲剧。
剧情梗概如下:魔鬼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认为人类无法满足的追求终必导致其自身的堕落。
上帝却以为尽管人类在追求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打到真理。
于是由魔鬼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此时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学者。
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以求洞解自然奥秘。
然而至此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这些知识毫无用处,而自己处身其中的书斋实在形同牢狱,使自己与大自然隔离了。
他痛苦得想要自杀,到另一世界去寻求出路。
复活节的钟声唤回了他生的意志,把他引到郊外,在万物欣欣向荣的大自然和自由欢乐的人群中,他深受鼓舞。
简述对歌德诗剧《浮士德》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的认识
简述对歌德诗剧《浮士德》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的认识对歌德诗剧《浮士德》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的认识:(1)永不停息的人生探索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浮土德》中主人公浮士德永不停息的人生探索,体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文学史称之为“浮士德精神”,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永不满足现状、不断追求知识与真理、重视实践和现实人生。
①浮士德在探索中不断前进,永远不停止,即使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悲剧,他仍然继续着自己的人生探索。
②浮士德不断追寻至善,从追寻个人的爱情,到服务于宫廷,再到追寻古典美的世界,发展到与大海争地,开辟荒滩为人类安居乐业而奋斗。
③浮士德肯定人的作用,肯定人生的目的在于行动,在于作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通过实践而不断追求真理,最后领悟人生的真谛,即劳动和实践的可贵,领悟到“人必须每天每时去争取生活与自由。
”总之,“浮士德精神”的核心就是不断进取、肯定现实人生、以人为本的精神,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积极的精神特征。
(2)寻求真理的探索历程《浮士德》精神的内涵,强烈地体现在浮士德的形象之上。
而浮士德的形象是通过他寻求真理的五个阶段的生活历程而进行展示的。
①第一阶段,主要通过描写浮士德的新生,展示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形象。
他摆脱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束缚,有强烈的入世思想,他不满现实社会,要为“人类”创造一个“真美”的世界。
②第二阶段,主要描写浮士德的爱情生活,开始了对人生和理想的探求。
但悲剧的冲突是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要求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
③第三阶段,描写浮士德在政治生活上的探求,不是起而反抗,而是迁就退避。
他在封建宫廷中看到了王朝的F败。
仍然尽心竭力为这个腐朽的王朝服务,实际上说明,为封建王朝服务不可能有所建树。
④第四阶段,描写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但古典美也消逝了,不能复活于现代。
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就这样宣告破灭了。
⑤最后一个阶段,主要描写浮士德改造大自然的努力。
什么是浮士德精神
什么是浮士德精神,试举例说明。
(对生命的永不满足)所谓“浮士德精神”就是那种永不满足、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诗剧描述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奋斗追求的5个阶段,从而塑造了一个不断探索真理、不断追求的形象。
(1)走出书斋投身社会。
浮士德在阴暗的书斋里过了大半辈子,而所学也无实际用处,他很苦恼,甚至想自杀,复活节的钟声是他想起了屋外还有大千世界,坚定了投身社会的决心,而后与魔鬼靡菲斯特签约。
此时的浮士德非常相信,因为他洞察生活的辩证法:快乐必然同时包括痛苦,一种欲望得到满足后必然唤起新的欲望。
他和魔鬼打赌时觉得胜利在握,而且早魔鬼的带领下投身于社会洪流。
(2)追去个人幸福的阶段。
魔鬼用感官享受引诱他,把他带到社民社会,又帮他返老还童,并帮他赢得了少女葛丽卿的爱情。
但浮士德为体验爱情而毁掉了葛丽卿,他感到负疚,认识到围绕个人生活的狭小圈子追求理想是不可能的,必须向着更高境界,克服“小我”走向“大我”。
其实也是对文艺复兴时期过分的追求享受和个人主义泛滥的否定。
(3)为宫廷服务的阶段。
浮士德在前阶段追求的失败中领悟出“人生就是在于体现出彩虹缤纷”。
他从德国社会的小世界走入广阔的大世界去探索真理。
魔鬼带他到神圣罗马皇帝的宫廷,帮他成了大臣,但他在那儿为宫廷服务不可能有所作为,只是充当弄臣而已。
(4)追去古典艺术的阶段。
浮士德对现实政治失望后转向对古典艺术美的追求。
他来到古希腊与海伦结婚并生下一子欧福良,这象征着现代人痛古典艺术美的结合,古典艺术同启蒙思想的结合。
而欧福良死后浮士德怀抱中只剩下海伦的外衣面纱,即美的形式,而美的力量本身只是幻影,从而否定了用艺术力量改进社会的幻想。
(5)在改造自然中找到真理。
浮士德总结经验后感到一切脱离实际的幻想都是徒劳的,应该脚踏实地地面对现实。
他希望通过改造大自然,发展生产力来实现理想。
他帮助皇帝镇压叛乱后获得了一片领土,而后发动群众进行改造,创造了新乐园,并在其中悟出了人生的真理:“人必须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自由地生活和享乐,我愿看见人群熙来攘往,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浮士德是在否定之中逐步发展成长的,他不断地否定现实,否定自己才找到了前进的勇气、动力和方向,不断地追求,永不满足于现状。
浅析《浮士德》中的人物形象
浅析《浮⼠德》中的⼈物形象外国⽂学史论⽂专业:对外汉语姓名:党素云班级:1132801学号:201130280127指导⽼师:熊进萍副教授⽬录:⼀、《浮⼠德》中的善的代表——上帝⼆、承认⼈性中“恶”的存在——魔⿁三、善与恶的统⼀——浮⼠德(1)、他不断的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的理想。
(2)、浮⼠德⼜有贪图享乐、安于现状的⼀⾯。
(3)、浮⼠德是当时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精神思想的化⾝,具有很⼤的象征性。
四、⼩结五、参考⽂献浅析《浮⼠德》中的⼈物形象摘要:《浮⼠德》诗歌的根据16世纪⼀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花费了60多年的时间,倾注了歌德毕⽣的⼼⾎。
全书长达⼀万两千余⾏,分上下两部,它描写了主⼈公浮⼠德⼀⽣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浮⼠德这⼀形象凝结沉淀了⽂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欧洲和德国民族⼴袤深厚⼤社会⼼理,其内核是对“历史之谜”期望作出解答的德国民族⽂化⼼理深层结构。
他对⾃⼰⽣命本真和意义的⾃我意识,也就表现为分裂意识:⾄于型、情欲与理性、⼈性与神性剧烈的搏⽃与奋争中,对意识的分裂和⼆元化的体验使他充满了苦恼:“有两个灵魂住在我的胸中,他们总是互相分道扬镳。
”关键词:《浮⼠德》形象分析德国⼤⽂豪歌德的诗剧《浮⼠德》,是⼀部旷世巨著和杰作。
在世界⽂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名著。
全剧分为两部,是有感性到理想的过程。
诗剧开头为“天上序幕”,描写上帝与魔⿁糜菲斯特的打赌,⼆是浮⼠德与魔⿁打赌,签订契约条件为魔⿁满⾜浮⼠德的⼀切欲望,⼀旦浮⼠德感到满⾜,说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下。
”他的灵魂将归魔⿁所有。
《浮⼠德》中的上帝代表了⼈性中的善,魔⿁靡菲斯特则是丑恶与罪恶的化⾝。
浮⼠德这⼀⼈物就是“⼈”的代表,代表着整个⼈类,铸就了“浮⼠德精神”。
⼀、《浮⼠德》中的善的代表——上帝[1]歌德虽然在许多时候,表⽰出他的⽆神论观点,但他也保留了对上帝的独特信仰。
论浮士德精神
论浮⼠德精神浮⼠德精神浮⼠德精神源⾃于德国著名作家的歌剧《浮⼠德》。
浮⼠德精神⾸先是⼀种笃于实践的⼊世精神。
浮⼠德在将希伯来⽂的《圣经》译成德⽂时,决定将“泰出有道”转译成“泰出有⾏”,体现了他实践意识的觉醒。
于是他充满⾃信,敢于与魔⿁订赌,⾛出象⽛塔,最终找到满⾜与幸福。
另外,“浮⼠德精神”还是⼀种不⽢堕落、永不满⾜的追求精神。
正像浮⼠德所⾔,“有两个灵魂在我胸中,它们总想分道扬镳;⼀个怀着⼀种强烈的情欲,以它的卷须紧紧攀附着现世;另⼀个却拼命要脱离尘俗,⾼飞到崇⾼的先辈居地”。
任凭魔⿁百般以恶诱恶,浮⼠德虽有暂时的踟躇,但绝不栖息⽌步。
他的瑰伟之处在于那不竭的活⼒总是携着⼈性的善审判内⼼的恶,这种审判横亘⼈类的⽂明进程,也使浮⼠德的形象葆有难以⾔尽的魅⼒。
由于与魔⿁的约定,浮⼠德不可以对事物有所满⾜,⼀旦他说出“停留⼀会吧”这样的话,他就会堕⼊地狱。
正是由于这样⼀种精神,浮⼠德才能不断地突破⾃我,去追求爱、美、礼、实践,浮⼠德才因此在精神探求的范围内成长。
于是⼈们将这样⼀种对事物永不满⾜的精神视为浮⼠德精神。
这种精神是⼀种对⾃我永不满⾜,不断进取的精神,正如同中国《易经》所说的“天⾏健,君⼦以⾃强不息。
”这种精神反映了⼈们不断要求突破⾃我,⼒争上游的愿望。
整个⼀部浮⼠德给我们的启⽰是歌德已经把艺术的浮⼠德上升到了⼀种精神的浮⼠德,⼀种内在的⾃主驱动⼒。
从⼩我到⼤我进取,超越⾃⼰的能⼒和极限,去完成伟⼤的历史使命。
《浮⼠德》是歌德以毕⽣精⼒创造出的融诗的巨⼤⼒量与哲学思想的⽆限深度为⼀体的杰作。
它取材与16世纪有关的国江湖术⼠约翰乔治浮⼠德的民间传说。
中⼼内容是描写中世纪学者浮⼠德为了追求新的⽣活和事业,与魔⿁梅⾮斯特定下合约。
在魔⿁的帮助下,浮⼠德经历了⼀番对⼈⽣意义和宇宙奥秘的探寻过程,最终认识的⽣命的根本意义何最⾼⽬的。
对于时代何歌德本⼈来说,这都是⼀部具有总结意义的作品。
全剧由魔⿁分别与上帝、浮⼠德的两次赌约和浮⼠德经历的五个阶段的悲剧组成。
浮士德形象分析
浮士德形象分析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所著的一部长诗《浮士德》中的主人公,以其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和自由的人生追求而闻名。
浮士德形象丰满而复杂,他既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雄心壮志的学者,也是一位不安分、迷茫不解的病态灵魂。
通过对歌德长诗《浮士德》中的浮士德形象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人物特征和意义。
第一,浮士德是一位博学多才、雄心勃勃的学者。
他有着惊人的学识和思想深度,但他的学识和思想求索却不仅仅限于学术领域。
他炽热的激情和执着的理想把他推向更为广阔和危险的领域。
正是这种精神动力让他尝试从文学、科学和魔法中汲取知识,从而描绘出一个具有鲜明特点和强烈情感的人物形象。
浮士德的浪漫主义态度和对宇宙和人类的最终真相的追求激励了许多人放弃安逸、勇敢探索未知领域。
第二,浮士德是一位一眼看穿现实、对社会现状深表不满的人。
浮士德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局限性和历史的虚无。
他对现代社会的剥削、不公和警察国家的锐利批判,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清醒认识和对自由、平等的无止境追求,面对这个问题,浮士德也寻求着答案。
他试图用人类的力量和智慧解决这个问题,但在他的探索中,他却陷入了一个个问题的汪洋大海之中。
第三,浮士德是一位复杂、痛苦的灵魂。
浮士德的人格极其复杂,他是一个不可抑制的情感、理性和欲望交织在一起的人。
他同时追求自由和真理,但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却生生不息地烦扰着他的灵魂,使得他感到无法获得真正的平静与安宁,而选择将自己的灵魂奉献给魔鬼,来获得自己想要的力量和解脱。
但事实上,浮士德并没有从中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幸福,反而堕落成了一个堕落丧失理智的人。
总的来说,浮士德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和复杂精神的文学形象,他代表着对真理和自由的无止境探索和追求,同时也代表着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通过对浮士德形象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歌德的思想和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和意义。
“浮士德精神”解读
“浮士德精神”解读摘要:《浮士德》是歌德倾其毕生精力完成的一部史诗性巨著。
把全书连成一体的主线是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性格的发展以及他不满现实、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
“浮士德精神”包括肯定人生的积极意义,以实际行动投身实践的创造精神;敢于否定一切丑恶事物与错误思想的否定精神;追求理想生活的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等。
浮士德式的人在个体上是一个“我”,但在精神上却是渴求“小我”与全人类的“大我”相融合代表整个人类的奋斗史。
本文越过这部作品诞生的时代来解读“浮士德精神”,以现代人的目光汲取“浮士德精神”的养料。
关键词:浮士德精神悲剧追求理想《浮士德》悲剧没有始终一贯的故事情节,其基本情节可归结为:一幕序曲,两个赌赛,终生追求,五幕悲剧。
诗剧的主人公浮士德为了追求人生的真义,不怕用鲜血和灵魂作抵押,去体察那短暂的、至善至美的一瞬。
在探求人生意义、探索理想社会的过程中,浮土德表现出一种生无所息、坚韧顽强、超越常人的毅力和品格。
这种永不满足、锲而不舍的性格特点,就构成了有名的“浮士德精神”。
现代的读者越过这部作品诞生的时代来理解“浮士德精神”,就能从中发现诗剧表达了这样二种现代意识,即人始终处于与外界的冲突之中,失败和灾难再所难免,但人自身的行动决定自己的本质,追求的结果也就体现了这种本质。
“浮士德精神”也就成了现代人汲取精神养料的宝库。
在诗剧中,浮士德的上下求索是从两次打赌中引出来的。
首先魔鬼与上帝打赌,魔鬼靡非斯陀表示.他有把握把浮士德引上歧路,使浮士德放弃信仰,上帝接受了魔鬼的挑战。
第二次打赌是浮士德与魔鬼的契约,条件为靡非斯陀甘愿供他驱使,并设法满足他的一切要求,浮士德一旦满足,喊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便会死去,死后灵魂归魔鬼所有。
在五幕悲剧中,浮士德的精神探索贯穿始终。
第一幕悲剧是知识的追求和知识的悲剧。
在作品中,读者第一次见到的浮士德是一个已经年过半百的老学者。
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以求洞解自然奥秘。
论浮士德精神
论浮士德精神歌德说过,他一生的创作只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许多片段。
‛而《浮士德》无疑是这些‚片段‛中最典型和最重要的一个。
这部创作时间长达60年之久,贯穿于歌德全部写作生涯的杰作,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等齐名,被文学史家称为史诗性的巨著。
它不仅折射着歌德一生的主要经历,也是诗人兼哲人的他对人生、社会等重大问题长期探索的思想结晶。
《浮士德》取材于德国十六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以诗剧形式写成。
是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以主人公浮士德的思想发展为线索,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的故事。
《浮士德》的诞生与歌德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歌德运用浮士德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和社会观点。
歌德把社会改造的过程转化为一个人物完善个性的过程,在浮士德经历了学者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改造大自然的五个阶段中,描写了浮士德是如何克服自身和客观的现实矛盾,克服自己内在矛盾而臻于完善的。
浮士德的形象成为了全人类的化身,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启蒙时代一个先进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的冒险史也浓缩了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探索和奋斗精神。
第一,他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美好的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到‚狂飙突进‛运动中资产阶级的思想觉醒,是对宗教神学和社会黑暗现实的讽刺和否定。
第二,浮士德和玛甘泪的爱情悲剧,使浮士德认识到个人狭隘的爱情生活不是人生的理想,从而对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进行了反思和否定。
第三,宫廷生活的失败,他亲眼目睹了朝廷做官不过是供帝王享乐的现实,在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踏实很难有所建树的,这实际上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政治的虚幻性以及终将走向覆灭的必然性。
第四,与海伦的不幸结局,更是宣告着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狡猾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
最后,浮士德发动群众以集体劳动改造自然,建立理想的人生乐园,可见他在伟大的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真理,这也是18世纪启蒙主义者描绘的理性王国的缩影,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精神
诗剧《浮士德》是歌德毕其一生、苦心经营60年的力作,是他一系列创作的集中概括,也是他人生的总结,更是一部灵魂发展史,一部时代精神发展史,被视为是“近代人的圣经”。
《浮士德》概括了一个很漫长的历史时代,这意味着它要借助许多象征性或比喻性的形象。例如绝代美女海伦象征着古希腊艺术之美,浮士德追求这种古典美的失败,意味着他想通过艺术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的失败。又如浮士德和海伦新生的儿子欧福良的无限追求象征着浪漫主义文学,作者通过欧福良的早逝,以纪念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又如,浮士德的学生瓦格纳,是脱离实际的、只会啃书本的经院式的知识分子,这个形象体现了封建的、中世纪的意识形态的陈腐。
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这一涵义表现在面对重重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自强不息和努力追求过程,最终实现自我的一种“浮士德精神”上。在具体传达这种精神的时候,他运用了两个赌赛和两个世界。两个世界一大一小:第一部是小的世界,即现实的世界,感官的世界;第二部则是大的世界,这里是政治舞台、神话幻境、大自然。一个人从“小世界”走到了“大世界”意味着他从“凡夫俗子”发展到崇高的精神境界。所以第二部内容十分丰富、深广,作者把他一生的体验都融汇了进去。根据作者的构思,第二部中的第三幕和第五幕是重点。第四幕以后,主人公精神开始有了转机。在这两幕里,作者让主人公说出了他的最终目标:统治和财产。说明上升的资产阶级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就要求政治权力。在最后两幕中,揭露了海上掠夺,指出战争、贸易和掠夺是三位一体的。这击中了资产阶级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浮士德”形象的精神内涵《浮士德》中“浮士德”既是带有作者精神自传特征的人物形象,也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典型,还是整个人类的代表。
其形象的精神内涵具体表现为:
(1)“浮士德”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典型
作为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浮士德既反映了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特有的局限性。
从歌德自我的精神探索和欧洲知识分子奋斗历程中,歌德提炼出来五个阶段,以探索人生真谛、实现理想、有所作为的进取精神一以贯之,推动浮士德一一经过具有代表性的五个探索阶段,概括了欧洲自宗J改革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人生、追求真理的整个历程。
在探索的过程中,浮士德只是满足于个人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也只局限于思想领域,一旦面临现实困境就选择逃避而不是反抗,其最后的理性王国也是建立在掠夺和占有的基础上,客观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阶级本质。
(2)“浮士德”是整个人类的代表
浮士德又是人类的代表,概括了人类积极进取的精神,反映了人性的双重性,他的探索“囊括着人类的全部历史”。
虽然浮士德历经挫折,但他积极探索,表现出一种向善的精神。
其死后灵魂被上*帝带上天国,彰显的是对其一心向善之精神的褒奖。
同时,浮士德身上也体现了人性的双重性,存在着善与恶、灵与肉的冲突。
一方面,他不满足于既有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也时常沉迷于名利、地位和权势之中,虽然最后摆脱了现实诱惑和个人欲求的束缚,但是他抵达理想世界的曲折过程本身就说明了其人性内在冲突的存在。
浮士德身上的这种“灵”与“肉”的矛盾,“善”与“恶”的斗争,展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体现了歌德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也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以及歌德对人类终将走向至善的坚定信念。
(3)“浮士德”概括了欧洲资产阶级三百年间的思想探索
浮士德是一个理想的探求者,他一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道路。
他在思想探索的途程中,否定了脱离实际的知识追求;否定了低级的官能享乐和狭隘的生活;否定了为封建王权服务的政治幻想和从古代艺术中寻找理想的美的意图。
最后肯定了以集体劳动改造自然、创造普通幸福乐园的理想。
他的生活道路概括了文艺复兴、宗J改革、启蒙运动以至十九世纪期西欧资产阶级进步知识分子思想探索的全部历程。
总之,歌德通过《浮士德》这部诗剧,以史诗的规模总结了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肯定了人类追求理想的意义,具有较高的文学史地位和价值。
总之,歌德通过《浮士德》这部诗剧,以史诗的规模总
结了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肯定了人类追求理想的意义,具有较高的文学史地位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