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
古代文化常识(五)——科举制相关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五)——科举制相关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cdbcf25002020740be1e9bf5.png)
【题文】中高考、自招对文言文的考查拓展到了文化常识,增加了文言文的考查难度。
为了准确地把握文言文大意,争取得高分,我们需要系统梳理古代文化常识。
科举制就是古代文化常识中经常考到的一部分内容,古人提到科举制时有哪些常见的称谓呢?一、科举制常用术语【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贡举、察举、制举】古时官员向君王荐举人员,泛称贡举,后来“分科”贡举,也称科举。
汉代由郡、国考察举荐,经考核合格即授予官职,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秀才)等科,叫察举。
除贡举外,皇帝亲自殿试取材,称为制举,也叫制科。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朝史的选官制度。
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品评当地人物,分为九品,依品授官。
实际上以家世为重,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二、科举各级考试: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0039c48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36.png)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直到1905年清朝废止为止,共有1300多年的历史。
科举制度的起源是为了选拔具有才学的官员,以维持社会秩序和帝国的稳定。
在古代中国,社会地位是与科举成绩有关的,通过考取功名,一个人可以从平民阶层进入士人阶级,有机会成为高级官员甚至能上升到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生在家乡的乡试中进行文化的考核,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在会试中进行文化和政治的考核,合格者可以参加殿试,在殿试中进行文化、政治和答辩的考核。
最终通过殿试的考生被授予功名,获得官职。
这种制度保证了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考试,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民主。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考试的内容通常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这促使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各个领域的研究和深入思考。
科举考试成为了古代知识分子学习和发展自身才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留下了众多杰出文人的名字,如欧阳修、苏轼、王阳明等。
其次,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有才学的官员,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的保障。
科举制度使得大批人才有机会参与政治事务,不再仅仅依靠出身或财富,这为王朝和朝廷增加了许多能干的官员。
这些官员在政治决策、行政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举制度导致了文官的垄断。
由于科举制度只考察文化才能,而忽视了实际能力和经验的重要性,因此官员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偏颇的政策决策。
其次,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员时往往注重文化和政治知识,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这导致了官僚主义和体制僵化。
最后,科举制度依赖于考试系统,这种形式的选拔容易产生腐败和偏袒,有时甚至让考官和考生之间发生勾结和利益交换,从而败坏了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 (1)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 (1)](https://img.taocdn.com/s3/m/1bcea53f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83.png)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一、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 2.明清时期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称为“大比”。
乡试是科举考试的开端,所以称为大比。
乡试之年称为大比之年。
(√)[拓展]“比”是考核的意思。
明清以前,大比泛指科举考试。
3.“举人”在科举时代是指应举之人,是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一类考生,是没有学历的人。
(×)[拓展]在唐代“举人”是指没有学历的人。
明清以秀才、举人、进士表示三级科举身份。
明清时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参加乡试取中的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合称“三元”。
4.中国古代历代各级官府都会直接举办和管理学校,称为“官学”。
由政府提供“廪膳”,选派教师,指定教材,监选生员。
(√)[拓展]“官学”与“私学”相对,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其中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属中央官学,如唐代的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元明清的太学、国子监等。
5.在中国古代,学校都称为“庠”“序”,主要是教授知识,为国家培养人才。
(×)[拓展]“庠”的主要功能是养育、培养,“序”的主要功能是学习“射”这门技艺,“校”的主要功能是教授知识。
6.在宋代,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称为“国子监”,同时又是国家最高学府。
(√)7.我国古代藏书、校书、讲学的地方称为“书院”,主要是校勘经典、辨明典章、收罗人才。
(√)[拓展]书院始于唐代,宋代书院大兴。
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大书院最为著名。
8.中国科举时代,学校里的幼童称为“童生”。
(×)[拓展]明清科举考试,凡考试未合格,没被称为秀才以前,无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又称文童、儒童。
9.优秀的人才称为“秀才”,俗称“相公”,是一般儒生的通称。
(×)[拓展]“秀才”原为优秀的人才,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唐初有秀才科,后停废;宋代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称府州县学生为秀才10.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泛称贡士,唐以后亦称科举制度为贡举。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文化常识(科举教育) 教学PPT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文化常识(科举教育) 教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2e5ea53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7f.png)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教育
古代学校
中国古代各级学校名称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殷商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 庠序称学校。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 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 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院。
【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 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 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 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 院、河南登封的蒿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经】指通晓经学,经学多指儒家经典。【明法】指通晓法律,能解决问题;
【尤异】指官吏政绩最好的。
【治剧】能治理好困难重重的郡县。
【兵法】指能征善战和通晓兵法。
【阴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异】懂得祛灾降魔。
【茂才】西汉称秀才,东汉后因避刘秀讳而称茂才,其义为“才能优异”,茂才为 州举。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教育
察举制度
汉代察举主要科目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教育
古代学官
中国古代学官名称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 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 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6f15766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53.png)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科举制度无疑是一部重要的篇章。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之久。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选拔文武人才的一种手段,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
隋朝时,官员选拔主要依靠家族世袭和举荐制度,没有明确的考试制度。
而随着唐朝的兴起,多元化的社会需要更公正、更科学的选拔机制。
唐代贞观年间,创设了“进士科”和“明经科”,这是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最出色的表现是在宋代和明代。
宋代的科举制度经历了改革,包括诗词、文章等多个科目,考核内容更加全面。
明朝时,科举制度更是步入了顶峰之时。
明代设置了三级考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覆盖了全国各地的考生,并将考试内容扩展到了典籍、经义、诗词等多个方面。
二、科举制度的目的与作用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主要目的是选拔人才,为朝廷培养合格的官员。
通过科举制度,可以选拔到各个领域具备才华和能力的人才,保证了政府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此外,科举制度还提供了普及教育的机会。
无论出身贫寒还是富贵,只要有一技之长和学识,就有可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这也为中国古代的教育提供了动力和方向,推动了全民素质的提升。
科举制度还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科举考试,文人士大夫们在阅历、思想和艺术上的交流与较量,极大地促进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和独特性的形成。
科举制度也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涌现出众多杰出的文人才子,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与局限科举制度的影响深远,它为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政治、教育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变革。
随着科举制度的实施,中国古代社会出现了许多具备才华的官员,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和治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https://img.taocdn.com/s3/m/f74e91e2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9.png)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文化制度,存在的时间跨度非常长,影响深远,对于古代中国的文化、政治、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有关科举的一些常识。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起源于隋代,由唐朝正式推行,并延续至清朝结束。
科举制度的实施初衷是通过选拔人才,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科举考试的种类科举考试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府试、省试和殿试。
府试由地方官员主持,考察主要是文词和官吏能力;省试由地方官员和中央官员联合主持,考察主要是政治观点和辩论能力;殿试为皇帝亲自主持,考察主要是对经典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三、科举考试的内容科举考试的内容以经义和政治问题为主。
其中经义主要指儒家经典,如《孝经》、《论语》等,考察考生对经典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政治问题主要是对时政的观点和辩论,考察考生的政治觉悟和智慧。
四、科举考试的标准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多种多样,既有知识的考查,也有德行、品行的考量。
但总的来说,科举考试主要注重对经典的理解、应用能力以及执政能力的检验。
五、科举考试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并影响了中国的教育系统。
科举制度的存在也使得官员选拔不再由出身决定,而是通过考试选拔,为贤才提供了一个发展和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六、科举制度的限制科举制度对于考生来说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只有男子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而女性则没有这个机会。
同时,考试的范围主要局限在儒家经典和政治问题上,对其他学派和学问内容的关注较少。
七、科举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科举制度对世族子弟的优待使得社会阶级固化。
其次,科举考试过于强调记忆和应试技巧,对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影响有限。
此外,科举制度还存在贪污舞弊等问题。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文化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通过选拔人才,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和弊端。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0aa3470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ac.png)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秦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经济、
文化和政治制度。
它是为了招贤纳士培养官吏而设立的一种考试制度,自
汉代起,发展至明清,历经千余年,影响深远。
科举制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中央级别的考试,称为“高考院试”;
二是省级考试,称为“殿试”。
在汉朝“六艺”(乐、射、御、书、数、政)的基础上,武周时将六艺改为九艺(文、武、论、乐、射、御、书、数、政),科举考试也就以九艺为基础,由此形成了有统一内容的国家统
一的科举制度。
随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从
秦朝和汉朝到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有各自的发展规律。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人才选拔和官吏
历任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在政治秩序建设上采取了严格的科举制度,将待遇提高,减少滥权,改善官吏素质,鼓励官吏严格律法,形成了以考试为基础的政治秩序,稳定了政权,推动了社会发展。
汉朝以后,科举制度发展到顶峰,以九艺为结构,重视文艺知识的传承,设置了严格的考试程序,科举制度成为向读书人推荐官员的重要途径。
关于科举考试的文化常识
![关于科举考试的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c25dde9e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7e.png)
关于科举考试的文化常识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自隋唐时期开始,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非常丰富,包括进士科、明经科、秀才科、俊士科、明法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军事、科学等多个领域。
科举考试的流程一般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院试是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考中者称为秀才;乡试是由礼部主持的考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是由皇帝主持的考试,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考中者称为进士。
其中,殿试又分为三甲,一甲前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
科举考试的题型和内容也很有特色,以明清时期的进士科为例,考试科目包括诗赋、经义、策问等,其中策问是针对时政或历史问题的回答。
进士科的考试难度很大,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因此,许多考生需要经过长期的准备和训练才能参加考试。
科举考试的文化常识还有很多,例如科举考试的制度、历史沿革、影响等。
此外,科举考试还与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科举考试中,儒家经典是必读书目之一,而许多
考生也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儒家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总之,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影响。
它不仅促进了社会流动和人才选拔,也推动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文化常识
![中国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8f4c9670f5335a8102d2207c.png)
(三)中国文化常识1、古代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注:内容为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2、古代年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2~3岁的儿童垂髫:幼年儿童(又叫“总角”)豆蔻:女子13岁及笄:女子15岁加冠:男子20岁(又“弱冠”)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50岁(又“知天命”、“半百”)花甲之年:60岁古稀之年:70岁耄耋之年:80、90岁颐之年:100岁3、古代的刑罚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炮烙:将人烧烤死劓刑:割鼻子车裂:又叫“五马分尸”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汤镬:将人煮死刖刑:将脚砍掉腰斩:从腰部斩断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凌迟:又叫“千刀万剐”膑刑:剔去膝盖骨弃市:暴尸街头大辟:砍头4、古代主要节日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介子推)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舟(屈原)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辞旧迎新5、古代官职(1) 词语类别:除、拜迁、擢谪、左迁罢、黜征、辟出、徙乞骸骨含义:授官升官降官免官招聘京官调任地方官大臣辞职(2) 六部:汉以后的中央官职,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6、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高考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高考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7d135998bd63186bcebbc75.png)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 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又称礼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 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 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 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 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 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 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 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 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 中进士。
❖【金榜】金榜,指中国封建科举时代殿试揭 晓的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 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金榜。考 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古代乡试
❖ 【童生试】也叫“童试”“院试”;明代由 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 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 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 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 龄大小都称童生。
❖ 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 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 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参加 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第一名叫解(jiè )元。
会试 殿试
院试 县、府、州 各省学政 秀才/生员/诸 案首 生
秋闱/ 乙榜
春闱/ 礼闱
各省省会(三 年一次,农历 八月)
京城(乡试次 年三月)
皇帝派遣 主考官
礼部主持
举人 贡士
解元 会元
甲榜 皇宫(会试同 皇帝 年四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课件63张PPT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课件6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7497c1e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87.png)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二)对考官的规定
• 乡、会、殿试的考官都由皇帝亲自派选。 • 乡试考官:一正一副,由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 • 会试考官:由1位总裁,3-5位副总裁,
18位同考官,称“十八房”。 • 殿试考官: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评卷官员称为读卷官。 • 回避制度:别头试(考官子弟另试)、乡试考官避有籍。 • 闭锁考院:会试考官上任,不许回家,直接赶到贡院住宿,
名落孙山时失意之诗
唐 罗邺《落第东归》: 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 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唐 温宪(庭筠子)《题崇庆寺壁》: 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郑延昌见此诗,荐于当事,宪乃得第。庭筠才思敏捷,时称“温八
叉”、每科考喜代为他人作,动辄“救数人”。)
正式名称: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一)对考生的规定:
填履历表:姓名、年龄、籍贯、婚否、三代(曾祖父、 祖父、父亲)、身材(如胖瘦等)、面貌(如白晳、 黑红、有无胡须等)
结保:考生五人结保,如有舞弊发生,则五人同罪。 点名与搜检:考生入场前点名与搜查携带的用品。
韩国恢复科举考试图
2006年10月1日,韩国老人参加Gwageo考试
韩 国 首 尔 恢 复 科 举 考 试 图
贡院旧照片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南京贡院旧照
贡院与号舍图 顺天贡院模型
两位考生在号舍中
• 左图:模拟考试情景 • 右图:考箱和考篮
陈独秀《实庵自传》(南京考场)
到了八月初七日,我们要进考场了。我背了考篮、书籍、文具、食粮 、烧饭的锅和油布,已竭尽了生平的气力,若不是大哥代我领试卷,我便 会在人丛中挤死。一进考棚,三魂吓掉了二魂半,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 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仿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 ,长个子站在里面,是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 “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外 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好容易打扫干净,坐进 去拿一块板安放在面前,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得坐在那里 睡。一条号内,一两间空号,便是这一号的公共厕所,考场的特别名词叫 做“屎号”。……如果不幸坐位编在“屎号”,三天饱尝异味,还要被人 家议论是干了亏心事的果报。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https://img.taocdn.com/s3/m/d2366649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5e.png)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科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从唐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经历了千年的历史。
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精神支柱”。
科举制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人才得以晋升和掌握权力。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首先,在乡试中,通过一系列的笔试和面试,选拔出一批考生进入会试。
会试中,考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文章,并在考官前作书法、鞠躬等仪式。
最后,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只有通过殿试的考生才能被正式任命为官员。
科举制度的初衷是为了使官员能够以德行和能力为标准选拔,而不是通过家族背景或财富地位来决定。
它的实施使得人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再受到身世和出身的限制,从而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和社会公平。
科举考试突出了文化素质和学术才能,使得文人士子成为社会的核心群体。
科举制度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将儒家思想和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内容之一,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试内容中包括了《大学》、《中庸》、《论语》等儒家经典,促进了这些经典的传播和学习。
其次,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精英化。
考试对文学才能和文化素养的要求极高,使得文人士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他们不仅在政府机构中任职,还在文化艺术、文学创作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特点。
此外,科举制度也催生了学府和书院的兴起,推动了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发展。
学府和书院成为培养士子的场所,不仅传授儒家经典和知识,还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修养。
学府和书院成为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的重要场合,推动了学术的进步和思想的繁荣。
综上所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制度,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实现了社会流动性和社会公平。
科举制度还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学习,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此外,它也催生了学府和书院的兴起,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https://img.taocdn.com/s3/m/eeb33502c281e53a5902ff07.png)
科举考试
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科举考试大致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县级别的考试)未考中前叫“童生”。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这时候就是有功名在身,可以不用参军,上公堂不用下跪。
(2)乡试(地方上省级别的考试)每三年考一次,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
参考者秀才,及格者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
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
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3)会试(全国级别的考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故称春闱;地点京城礼部官衙,由礼部主持,故又称“礼闱”。
考中后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只考时务策一道。
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三元: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f714ed77cf84b9d528ea7a4d.png)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A 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乡试。
B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C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D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三甲:一甲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的称号。
正式科举考试,时间每年一次,地点府(州)县,应试者儒生、童生,获取功名秀才。
乡试,时间三年一次(秋),地点省城,应试者秀才,获取功名(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时间三年一次(春),地点礼部(京城),应试者举人,获取功名(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时间会试后同年4月,地点宫殿,应试者贡士,获取功名(进士)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正式的科举考试分类: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连登三甲(三元及第):解元——会元——状元古代科举考试。
二、人的称谓:(一)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
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三、谦称:1、自称:愚、敝、卑、臣、仆2、帝王自称:孤、寡、朕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6、其他自谦词:尊长者自称:在上晚辈自称:在下老人自称:老朽、老夫女子自谦:妾四、敬称: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2、对将军:麾下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4f2a357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40.png)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僚的考试制度,起源于隋朝,于唐朝,最盛行于宋朝,明朝废止。
这一制度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官僚体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乃至社会结构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以文化程度来选拔官员,以考试来评定人的才能与品德。
在科举制度下,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各地优秀的士子进入省级的会试,通过之后才有资格参加最高级的殿试,殿试合格者即可成为进士。
进士经过礼部审查后,可以直接进入朝廷担任高级文官职位。
科举制度追求的是文化的卓越和能力的优秀,是一种相对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的出现,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隋朝以前,中国的官员一般是由世袭的贵族和权贵所控制,没有公正的选拔机制,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不稳定。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隋文帝杨坚在隋朝初年实行了科举制度。
唐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并将其推广到全国范围内。
科举制度的出现,既是对贵族和权贵的一种限制,也是对人才选拔的一种民主化尝试。
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的士人有了机会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不再受到身份出身的限制,这大大提高了社会的流动性和公平性。
科举制度打破了贵族和权贵垄断政治的现象,使得社会上的士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升迁,从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结构。
其次,科举制度加强了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和文化教育的推动。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一般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教育背景,对于国家的治理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充分发挥了教育的作用,使得古代中国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同时,科举制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科举制度过于注重文化的学习和应试能力,忽略了对实践和实际能力的考核,导致一些官员在管理和处理实际问题上不够灵活和有效。
第二,科举制度只选拔了文科人才,而忽视了理科和工程技术等领域的人才,这限制了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专题练习
![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专题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b077fe92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6.png)
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专题练习1.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莫泊桑与契诃夫、欧•亨利并列世界三大长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B.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比如七月的“节气”是立秋,“中气”是中秋。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继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提出“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的主张,宣扬“仁政”,反对战争。
D.科举制度是指古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共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这四级,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2.下列说法无误的一项是()A.中国是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貌用语,献物于他人说“请笑纳”,请人指点说“请赐教”,他人送己说“请留步”,中途离开说“失陪”。
B.族是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案族"指代书信,此外“尺牍”“鸿雁”“ 双鲤” “彩笺”也是书信的别称。
C.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
乡试中举,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亚元”。
D.文言文中有很多表示年龄的词语,“垂髫”“ 加冠” “不感”“ 始龁” “耳顺”五个词语在这里的顺序,是按它们所表示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的。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闻特写以形象化的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兼具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更接近于通讯体裁。
B.明清科举时,秀才或监生参加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考中者为举人,如“范进中举”。
C.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的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为一种文体,如《陋室铭》。
D.《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据战国时史料编写的国别体断代史,《唐雎不辱使命》即出自此书。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常用“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耳顺”指六十岁。
B.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
乡试中举,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C.《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中的代表作,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借屈原的时代来反映当时的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1. 科举历史“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
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
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
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
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
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
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
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
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2. 科举制度的考试等级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3.科举的文武分科如同现在名列前茅不容易一样,古代的状元更难考取。
所以,古代的状元多是货真价实的满腹经纶之士,连皇帝也喜欢把女儿嫁给状元郎。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后,很长时间内是全国万万千千的考生同考一张卷子。
古代的科举一开始也是这样,实行全国统考,多数年代都是一榜取仕。
但自古江南出才子,北方读书郎在科举场上,整体上显然是考不过江浙秀才的。
后来出于公正、平衡和照顾起见,最后一轮的“总决赛”殿试,有的朝代,如明朝就分出了南、北不同的考题和考试时间,出现南卷、北卷之分,甚至有南、北、中三卷之分。
现在的高考分为文、理科,古代的科举也分科,有文、武科之异。
因此,有文状元、武状元之别。
据考证,中国古代第一个武状元名叫薛奕;有名的文状元就太多了,如唐代大诗人王维、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清末实业家张謇,都是状元出身。
4.科举考试备考范围据统计,考生们要背诵《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共40多万字,全部都要精读背熟。
此外,考生们还要看相当于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
古代“高考”需要学习的科目主要有书、诗、论、赋一共四科,即八股文、试帖诗、经纶、律赋。
八股文的题目主要摘自“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试帖诗是诗体的一种,考试时以古人某一诗和成语为题,并限定某一韵脚,以歌颂朝政为内容,作出诗来。
5.科举考题对于试卷的类型,各朝代是差不多的。
各朝所考科目总的变化也不大,但题量很大。
根据所选科目的不同,要完成相应的考卷,才有可能考取功名,表面看比现在的高考试卷简单,看似只写作文,实则更复杂,是一考定终生。
因为考题量大,时间长,时常会发生“考死”考生的事件:有的学子无法忍受折磨,投水自杀、悬梁而去。
当时预防作弊的相关措施很严格,考场是封闭式的,一排排号舍把考生隔开。
号舍左右两壁砖墙在离地一二尺之间,砌出上、下两道砖托,以便在上面放置上、下层木板。
白天考试,上层木板代替桌案,下层木板为坐凳,供考生坐着答题,夜晚取出上层木板并入下层,用来当睡觉的床。
但因号舍长度只有四尺,相当于1.33米,人睡下去连腿都无法伸直。
而且号舍没有门,考生需自备油布做门帘以防风雨。
由于秋闱时天气非常炎热,考生们吃住全在狭小的号舍里,因此,经常有考生因中暑生病、食物中毒导致意外死亡,还有的则是被藏在号舍屋檐等处的毒蛇咬死。
学生家长和教育人士这些年一直在呼吁为学生减负。
其实,这一心愿已喊了一千多年。
古代的高考同样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如现在家长陪考、送考一样,古时父母也是很尽心的,那是孩子通往仕途的唯一通道。
在古代,学生光看书是不行的,得把四书五经这样的经典给背出来、熟记于心,甚至某句话在某页某行,都得一清二楚。
古人高考还要毛笔字漂亮,但那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学习多年的成绩啊,比现代的学生要痛苦多了。
就明清规定而言,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参加乡试的,首选得通过小试,即俗称的童子试,成为秀才后才有可能。
秀才还要通过岁试、科试,才有资格参加乡试,科试在乡试之前举行,可以看成是乡试的预考。
通过科试的秀才被允许参加古代的“高考”乡试。
如果科试没有通过,则叫“落海”,落海者尚有一次补考的机会,称为“考遗才”。
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便可以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了。
因为会试的考场设在京城,故有“进京赶考”一说。
通过会试的考生,称为“贡士”,获得参加最后、也是最高级考试廷试的资格。
6.科举考试时间及安排在古代,考试时间也是十分固定的,但并不限于一次考试,有的朝代有春考、夏考之分。
最后决出状元的“殿试”,一般安排在三月里的春天,即所谓“三月廷试”。
古代的考试时间,一般也分为三天,但不是像现在这样连着考,而是中间空出两天。
明、清两朝,乡试时间在阴历八月份,会试在阴历二月份,殿试在三月份。
乡、会两试的时间定在当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
江南乡试多在秋季举行,所以又叫“秋闱”。
每闱三场,每场三昼夜。
由于中间要两次换场,因此实际是九天七夜。
第一场考的是八股文,是从四书五经里边选择材料来出题的。
第二场考的则是官场应用文,分上下往来的公文和根据提供案例来撰写司法判文两种。
第三场考策问,涉及的是具体的国计民生问题,要求考生给出对策和办法。
科考在当时是考生也是朝廷的大事,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开考后号舍就会上锁,其间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便是发生火灾,烧死考生也不能开锁。
当时的号舍一律南向成排,长的有近百间,短的也有五六十间。
巷口门头大书某字号,备置号灯和水缸,可供考生夜间行路,白天饮水之用。
考试期间伙食由考生自备。
因为乡试时间较长,加上天气闷热,饭菜很快就会变质,所以考生一般都只带干粮充饥。
7.阅卷方式现在高考规定有严格的封卷制度,每场考试一结束便弥封考卷,以防止考试阅卷出现人为弊端。
实际上,这种封卷制度在古代“高考”就早已有之。
史籍记载,我国古代科举封卷制度起始于宋朝。
据《宋史·选举》说,宋太宗淳化年间,为“革考官窝私之弊”,采用监丞陈靖的建议,推行“糊名考校”法,科考时在试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贯,决定录取卷后再拆开弥封。
具体做法是:试卷都要糊住姓名,这叫“弥封”。
方法是在试卷交上来后,先由弥封官将卷面折叠,封藏应试者的姓名,编上红号;然后由誊录人员将试卷用朱笔誊写,称为“朱卷”,将它送考官评阅。
放榜的时候,按取中的“朱卷”红号调取“黑卷”拆封,最后唱名写榜。
同考官就是副主考,如果他中意哪份荐卷,会在卷上批一个“取”字——现代高考所谓“录取”一词,大概就是这样来的。
批了“取”字的卷子会被送给主考官,由主考官最后定夺考生的命运。
如果主考官也中意,则会在试卷上批一个“中”字——“考中”的由来,应该源于此。
和今天一样,历朝历代的阅卷时间都是有严格规定的,要求在一定时间内阅评完毕。
以清代为例,阅卷时间规定是10天。
这10天还包括之前弥封、誊录、对读的时间。
其间的吃请又会用去不少时间,所以真正的阅卷时间相当紧张,不过三四天而已。
因此,那时考官一般一天要评阅二十本试卷,多的三四十本。
普通阅卷人员要阅的卷子就更多了,所以大都是超负荷工作。
由此可见,在没有现代电脑辅助阅卷的古代,阅卷人员根本没有时间仔细阅读每份试卷。
为了加快阅卷速度,按时完成朝廷规定的工作,阅卷人员也是想尽办法,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手段,就是看“第一印象”,也就是重点看考生的头场卷子,此即古人所谓“止阅前场,又止阅书义”。
一般情况下,如果考生的头场卷考得好,阅卷时得了“高分”——好评语,基本上榜便有戏了。
可如果头场考砸了,即便后两场发挥再好可能也会名落孙山。
所以那时的考生都特别看重头场考试答题。
追溯起来,宋代的“糊名考校”法显然当算是高考封卷制度的“始祖”了。
8.科举名词【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人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员。
【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