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
翻译是一项涵盖多个领域的高度复杂的任务,其中翻译者本身的主体性扮演着至关重
要的角色。
因此,翻译技术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往往关注翻译者如何将其技术知识转化为实践,以及如何应对面临的语言、文化和社会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翻译者的主体性如何发
挥作用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翻译者的主体性包括翻译者的个人经验、态度和情感,以及翻译者的意识形态和人生观。
这些方面都会影响翻译者的翻译方法和判断,从而影响翻译质量。
因此,在研究翻译
者主体性时,需要关注其个人特征和文化背景,以及他们在翻译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翻译决策和行为。
总之,翻译技术视角下的翻译研究需要考虑翻译者主体性所扮演的角色,以更好地理
解翻译决策和行为。
同样地,在翻译教学中引入翻译者的主体性因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
地掌握翻译技巧和方法,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和质量。
《2024年译者主体性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翻译研究》范文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翻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时政新词的翻译在汉英口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些新词不仅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也体现了国际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然而,由于时政新词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其翻译往往具有挑战性。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二、译者主体性在时政新词翻译中的重要性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选择性。
在汉英口译中,特别是时政新词的翻译,译者的主体性显得尤为重要。
时政新词往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政治背景,要求译者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语言功底。
同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三、时政新词的特点及翻译难点时政新词具有独特性、时效性、政治性和文化性等特点。
这些新词往往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定的指代对象。
在汉英口译中,时政新词的翻译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二是政治敏感性的处理;三是词汇含义的不确定性。
四、时政新词翻译的策略和方法针对时政新词的翻译难点,译者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首先,译者应提高政治敏感性和文化素养,了解时政新词的背景和含义。
其次,译者应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时政新词,可以采用直译加解释的方法,以便让听众更好地理解。
对于一些政治敏感性的词汇,应避免直接翻译,而是通过意译的方法,用更中性的词汇来表达。
五、实例分析以某次国际会议的汉英口译为例,分析时政新词的翻译过程。
在会议中,出现了“一带一路”、“精准扶贫”等时政新词。
针对这些词汇,译者采用了直译加解释的方法,先直译出词汇的基本含义,然后解释其在特定语境下的具体含义。
这样既保留了原词的语义信息,又让听众更好地理解。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1. 引言1.1 研究背景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引言当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翻译技术、文化背景等方面,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翻译教学中是否注重译者主体性也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从翻译技术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理论,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影响,探讨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教学的启示,并构建适合培养译者主体性的翻译教学模式,旨在弥补当前研究中的空白,为提高翻译教学质量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表现,深入理解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具体目的包括:揭示翻译技术视角下的主体性理论,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主体性特征,从而完善翻译理论体系。
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实践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译者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性表现,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探讨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教学的启示,从教学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提高翻译能力。
构建译者主体性的翻译教学模式,探索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推动翻译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旨在提高翻译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促进翻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3 研究意义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的研究意义:翻译一直被认为是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桥梁,而译者主体性作为翻译实践中的重要因素,对翻译过程和结果都具有重要影响。
从翻译技术的视角来研究译者主体性,有助于深入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对翻译质量和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翻译教学更加科学有效地传授翻译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翻译能力和创造力,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有助于揭示译者在不同语言背景和文化环境下的独特特点和思维模式,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翻译技术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和翻译教学是当下翻译教育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译者主体性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在知识、经验、价值观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独特个性和能动性,是翻译过程不可或缺的因素。
而翻译技术视角则强调翻译过程中技术的应用与创新。
本文从翻译技术视角下探讨译者主体性研究和翻译教学的相关问题。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包括技能、技术、方法论及工具等方面。
首先,译者应具备翻译技能,掌握翻译所需的语言、文化、专业领域等方面知识。
其次,译者应具备翻译技术,掌握翻译工具、翻译软件、机器翻译等现代化翻译技术。
同时,译者需要具备翻译方法论,即翻译过程中的决策思维、技术路线、翻译流程等方面的理论基础。
最后,译者需要学会运用各种工具来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如文本排版、语料库、翻译记忆库等等。
二、翻译教学中译者主体性的培养在翻译教学中,应重视译者主体性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翻译技术的应用。
首先,应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如词汇记忆、熟悉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语境等等。
其次,要引导学生掌握翻译技术,如翻译软件的使用、翻译记忆库的建立和运用等。
在此基础上,必须注重翻译方法的传授,使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运用各种翻译技术和翻译方法。
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操作和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翻译主体性,进行自我修正和提高。
三、结语译者主体性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而翻译技术是发展翻译主体性的基础。
在翻译教学中,应重视译者主体性的培养,注重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成为优秀的翻译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翻译是一项涉及语言、文化和认知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任务。
从传统的理论视角来看,翻译一直被理解为一种客观的工作,译者扮演着中介者的角色,将源语言的信息转化为目标语言的信息。
在现代翻译研究领域,翻译主体性逐渐受到重视,并对翻译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翻译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态度和个人风格。
翻译主体性的存在意味着译者并非仅仅是机械的操作工具,而是有着自己的理解、选择和判断。
对于翻译主体性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和结果,并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翻译教学中,强调翻译主体性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创造力。
传统的翻译教学往往侧重于规范化的语法和词汇的培训,并忽视了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通过引入翻译主体性的概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独创性和个性化表达。
翻译主体性的培养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
学生需要提高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只有对两种语言的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够做出准确的选择和判断。
学生需要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化,还涉及到跨文化的特点和习惯。
学生需要学会在翻译过程中尊重和传递不同文化的信息和价值观。
学生还需要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
翻译是一项艺术性的工作,学生需要有足够的文学素养来保证翻译品质的高水准。
对于翻译教学的改革,也需要从翻译主体性的角度出发。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需要转变为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模式。
教师需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践和表达,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在教材编写和选择方面,需要选取更多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的文本,以便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翻译任务,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翻译技术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对于改进翻译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培养学生的翻译主体性,可以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和创造力,也能够使翻译教学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一、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文学翻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译者在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时,不仅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意义,还要注入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主体性是确立翻译个性的基础。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性格、生活经历和审美取向,这些个体特质将直接影响到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译文的呈现。
正是这些个性化的特质,才使得不同译者翻译同一文学作品时,所呈现出来的译文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和情感。
译者主体性是保持文学作品鲜活性的关键。
文学作品是有生命力的,而译者必须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原作中的鲜活情感和生动意象传递给目标读者。
译者主体性对于在译文中保持原作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主体性是促进文学跨文化传播的桥梁。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观念与情感共鸣的传递。
译者的主体性使得文学作品得以在不同文化间建立起共鸣和联系,从而实现文学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需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手段来实现。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些应用策略进行探讨。
1. 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意义在文学翻译中,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意义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译者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将原作中的情感和意义传递给目标读者。
译者应该尽量贴近原作的情感蕴含和文化内涵,保持原作的情感张力和精神迸发。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可以通过增加修辞手法、运用特定语言风格和结构等手段来使译文更贴近原作的情感和意义,从而实现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2. 注入译者个人的审美情趣译者的审美情趣对译文的呈现具有重要影响,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结合自身的审美观念和语言风格,注入译文的艺术表现力,从而使译文产生特定的审美效果。
通过增加修辞手法、塑造特定的意象和情感表达等方式,译者可以在译文中展现个人的审美情趣,使译文更具艺术感和生命力。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介绍了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接着探讨了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方法和路径,以及当前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结论部分提出了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启示,呼吁在翻译教学中重视培养译者的主体性。
最后展望未来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的发展方向,强调了其重要性和影响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有助于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翻译技术视角,译者主体性,翻译教学,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概念,特点,应用,方法,路径,现状,趋势,启示,培养,展望,发展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在于,传统翻译理论注重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文本的分析,而忽视了翻译活动中译者个体的主体性。
随着翻译技术的发展和翻译教学的变革,译者主体性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
研究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活动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翻译不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工具,更多地需要译者在特定语境下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信息传递。
而译者主体性作为翻译活动中译者主观意识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对于提升翻译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翻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传统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体现为译者在转译过程中的选择、解释和创新。
而当翻译技术介入到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将与技术相互作用,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可能性。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的开展有助于深化对翻译活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翻译素养和自主意识,推动翻译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探讨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背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以《大卫·科波菲尔
化 纵
横
《 大卫 ・ 科 波菲尔》 的 译 本 为 研 究对 象 , 分 析 不 同 译 者 发 挥 其 主 体 性 造 成 的翻 译 差 异 . 研 究译 者 主体 性 在 翻
译 活动 中 的体 现 。 关键词 : 乔治・ 斯坦纳 译者主体性 大卫 ・ 科渡菲 尔
正 色 引余 之 别 案 ,而 迦 茵 方 治针 黹 于其 上 。 ( 林
安徽文学
ANHUI WE NXUE 文
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谂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
以《 大卫 ・ 科波菲尔》 两个译本对 比分 析为例
孙 超
( 中 国海 洋大 学 外 国语 学院 )
摘 要: 以乔治 ・ 斯 坦 纳 的翻 译 四 步 骤 理 论 为指 导 。 以 种理解即为“ 侵入 ” , 彰 显 了译 者 主 体 性 。
( 三) 吸 收
斯 坦 纳 提 出 了 以 阐 释 学 为 基 础 的 翻 译 四 步 骤 这种意义时 . 译 者 的 主观 因素 不 免 会 “ 侵入 ” 原文 . “ 侵 入” 的 目的 是 “ 吸收 ” . 但“ 吸收” 的 过 程 中难 免 会 丧 失 原 作 的本 色 . 因此“ 补偿 ” 就非常必要 ( S t e i n e r ' 2 0 0 1 ) 。
例 : “ My d e a r C o p p e r i f e l d , ”s a i d M r .Mi c a w b e r ,
“ t h i s i s l u x u r i o u s .T h i s i s a w a y o f l i f e wh i c h r e mi n d s me o f t h e p e io r d wh e n 1 wa s my s e l f i n a s t a t e o f c e l i b a —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人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它是翻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持翻译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具有重要作用。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译者主体性能够赋予翻译作品以个性和鲜明的风格。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受,这些经历和感受会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译者的选择和决策。
译者主体性能够体现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诠释,使得翻译作品更具有个性和独特性。
译者主体性能够使得翻译作品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需求。
译者不仅是文本的传递者,还是文化的传递者。
他们具有对目标读者的了解和认知能力,能够根据读者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阅读习惯进行翻译。
译者主体性能够使得翻译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情感需求,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译者主体性能够对翻译作品进行创新和改进。
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有创造性的语言活动。
译者通过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知识进行创新和改进,使得翻译作品在表达形式和风格上与原文有所不同。
译者主体性能够提供新颖的翻译观点和方法,推动翻译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鉴于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如何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构建译者主体性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以下是一些建议: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译者主体性的形成离不开学生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各种文本,并鼓励他们积累词汇和文化知识,提高识别和理解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注重学生的翻译实践。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和价值。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口译和笔译练习,让他们亲身体验翻译中的困难和挑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翻译任务。
这些任务不仅要求学生对原文进行准确的转换,还要求他们思考如何在译文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这些任务,学生能够培养自信心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引言一、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1. 促进文化交流译者主体性是翻译活动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一大因素。
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译者需要将外语信息转化为自己的母语,并且需要借助自己对目标语言文化的理解和体验,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习惯。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使得翻译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和文化特色。
2. 提高译文质量译者主体性对译文的质量和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融入可以使译文更富有个性化和作者意图的再现性,使译文更加通顺、准确和地道。
3. 塑造译者形象译者主体性也是译者个人形象的展示。
一个优秀的译者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良好的文字功底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通过译者主体性的展现,可以更好地展示译者的专业素养和创造力,为译者的形象树立起更加鲜明的个性。
二、基础翻译课堂中构建译者主体性的方法1. 提倡自由翻译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倡自由翻译的方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翻译,鼓励他们在翻译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师生间进行即时互动和讨论,使学生有机会表达个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文化体验在翻译课堂中,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文学作品、新闻资讯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体验和感悟。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经验,对所学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使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把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是提高译者主体性的有效途径。
在翻译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练习,让他们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和专业翻译作品,培养他们对文字的灵敏感知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在自由翻译过程中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4. 开展互动交流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和潜力,教师可以策划一些互动交流活动,例如翻译比赛、译者沙龙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与同学们及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翻译心得和体会,从而在实践中提高译者主体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摘要:自文化转向之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地位得以确认。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理解翻译策略创造性翻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
由于受到环境、文学作品、译者的个人因素、翻译目的、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影响译者在翻译中有发挥主体性的自由。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原文文本的读者,翻译策略的决策者也是目标语言的写,因此,译者将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渗入主体性的西。
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避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翻译的第一步就是对原文的理解,此时译者就是读者译者对原文不同的理解是翻译的开端。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翻译的不是原文的意图而是译者所理解的原文的意图。
对原文理解的复杂性导致了译者不同的译文。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坏事,因为不同的读者会对原文有不同的解读,译者有权力在充分地考虑之后将他们自己的解读翻译出来。
翻译历史上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是通过译者自己解读的翻译往往是最成功的译作翻译理论家斯坦纳(G。
teiner)将阐释用于翻译研究,他提出了阐释学分析的四个翻译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信赖就是译者相信原文有意义,而在理解和表达这种意义时,译者的主观因素不免侵入原文,侵入的目的便是吸收,但吸收过程中难免丧失译入语本色,因而补偿就很必要。
不难看出,斯坦纳的翻译步骤无一不强调译者的能动性。
首先通过审美选择翻译文本,然后表现出译者兼具读者和阐释者两种文学身份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读者,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审美、情感、想像等文学能力解读源语文本中的空白期待视野和解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阐释多元化的产生;作为阐释者,译者需要发挥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能力,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意义简而言之文学作品的内在特点和译者个人能力的差异使得译者对相同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显示了译者主体性留下的印迹。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引言一、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译者主体性是指翻译过程中翻译者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主观选择性。
在翻译中,无论是意译还是直译,都会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包括译者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认知习惯、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
正是这些主体性的因素共同影响和塑造了翻译过程和结果。
译者的语言能力对翻译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翻译者只有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都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够做到准确、自然地传达信息。
在实际的翻译活动中,翻译者经常会面临着语言的文化差异和歧义,这时就需要凭借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语感来进行抉择和调整。
翻译者的文化背景也是决定翻译成败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对同一概念或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产生差异,这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并准确传达源语言的文化内涵。
只有了解源语言所处的文化环境,翻译者才能够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翻译者还需要根据个人的认知习惯和情感态度来进行翻译。
当面对一些抽象或者模糊的表达时,翻译者往往需要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来进行理解和译文。
这就需要翻译者具备较强的主观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
译者主体性是决定翻译成果的重要因素,没有一个合格的译者主体性,翻译就无法精准地传达信息,甚至可能产生误导和偏差。
二、译者主体性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和培养学生的译者主体性至关重要。
学生需要在课堂中就翻译的主体性进行认识和培养,从而在日后的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主体性进行翻译。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言学习和积累。
只有学生在语言能力上有所提升,才能够在翻译过程中更加灵活运用语言知识和技巧。
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和训练,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语感和语言表达习惯。
教师还需要借助于多媒体和跨文化交流的案例,帮助学生建立对不同文化和背景的认知。
通过了解他者的文化和传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源语言表达的文化内涵,并在翻译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译文。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从古至今,文学翻译一直扮演着文化交流和文学传播的重要角色。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对结果产生着重要影响,而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也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及对翻译品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分析和再创作,将原文重新呈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对翻译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译者主体性主要包括译者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认识水平、审美情趣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在翻译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传达效果。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传达作品的语言信息,还要传达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和品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背景对翻译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产生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作品所处的文化环境,将原著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使译文更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语言能力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
译者需要具有优秀的语言能力,准确理解原文的语言信息,并且能够巧妙地运用译文语言,使译文通顺流畅、表达得当,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情趣也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
译者需要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去再创作译文,使译文既能忠实地传达原著的风格和韵味,又能迎合目标读者的审美需求。
三、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品质的影响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品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情感传达等方面。
在翻译的准确性方面,译者的主体性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译者需要准确把握原文的语言信息和含义,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并能够准确地再现在译文中。
译者主体性发挥及其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应用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及其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译者,同时作为原文本的读者和阐释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挥其主体性。
翻译教学,作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要鼓励主体性的发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译者读者阐释者主体性一、引言随着20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盛行,翻译理论家们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译者,从而把译者推向翻译研究的前沿。
这使得译者的主体性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有关译者主体性的讨论也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要讨论译者的主体性就离不开对解构主义进行探讨。
早在1923年,解构主义尚未问世前,德国翻译理论家本雅明(waiterbenyamin)就在《译者的任务》一书中提出了具有解构精神的观点。
本雅明认为人类在建立通天塔之前使用“纯语言”,纯语言是完整和抽象的。
我们所使用的具体语言是纯语言的碎片,原文与译文也是纯语言的碎片,译者的任务就是寻找和反映碎片的形式特征。
(郭建中,2000:182)由此可以看出解构主义强调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译者在意义生成过程中的主观性及其所具有的主体地位。
译者的主体性实际上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
译者的灵活性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否定译文完全忠实于原文可能性,从而转向研究译者的主体性,强调适应译人语读者和文化,从而肯定译者对原文的大胆删减,增加或修改。
强调原文本身的模糊性与“未定性”(indeterminacy),从而强调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承认不同版本译文都有其合理性。
(王大伟,魏清光)二、译者作为原文本的读者,在理解原文本的过程中发挥主体性在翻译之前,译者首先必须作为读者去阅读原文本。
在阅读过程中,译者会受到自己掌握的背景知识的影响。
虽说传统译论认为译者要被动接受原作者的观点,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译者却不能真正完全隐去自己的性格特点、生活经历、情绪、价值观甚至潜意识等这些主观因素。
论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念奴娇·赤壁怀古》英译为例
作者简介:张涵,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姜诚,副教授,英语系(科技翻译)系主任,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收稿日期:2020-10-26心智是具有天赋性的。
20世纪末,认知语言学派针对乔姆斯基的这个观点提出了“体认观”。
认知语言学所倡导的“体认观”可被归结为“现实—认知—语言”核心原则,强调语言是“体”和“认”的产物。
“体”是指对“现实”的互动体验;“认”对应“认知”,解释了语言中的人本性、主观性、民族性(王寅,2017)。
按照这个观点,翻译具有六个方面的特性:体验性、互动性、一定程度的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以及翻译中的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对于同一篇作品,不同风格的译者会有不同理解和译法。
1.2 译者主体性首先应明确的是主体性的概念。
“具体地说,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即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
”(王玉梁,1995)从哲学角度来理解,主体性即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要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译者主体性也是一样的。
译者是翻译的重要主体,那么译者的客观对象就是需要翻译的文本或任务。
文学翻译不仅仅涉及语言转化,译者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时需要尊重客观规律,如两种语言的特点和习惯、作品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经历等。
任何文化翻译活动都有目的,并且应该面向译入语的文学和文化(查明建 等,2003)。
2 译者主体性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四个英译本中的体现2.1 四个英译本的作家翻译风格本文选择了许渊冲、杨宪益、徐忠杰、朱纯深四个版本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英译本进行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笔者在选择译本时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各有千秋;二是不同译文体现了译者主体性的差异。
首先,许渊冲的优化论认为译者在翻译时是没有办法找到与原文完全对等的译文的,译文和原文并没有优劣之分。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摘要】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借助自身的语言、文化背景和情感体验,赋予原作独特的诠释和表达。
本文首先从翻译的定义和主体性入手,探讨了文学翻译的特点和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以及译者主体性在实际翻译中的表现方式和与原文的关系。
接着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实际应用,讨论了其作用和局限性,并对译者主体性的理解与看法做出总结。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以启发出更具个性和魅力的译文,但也可能使原文的意境和细节有所偏离。
译者需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自身主体性,以确保翻译作品既忠实于原作又能传达出独特的译者风格。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翻译、定义、重要性、表现方式、关系、实际应用、作用、局限性、理解、看法1. 引言1.1 翻译的定义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指的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或口头表达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翻译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翻译扮演着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的角色。
通过翻译,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作品和思想,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需要不仅仅对文字进行准确的转换,还要注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确保所译文本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最终翻译成果的质量和效果。
了解并认识译者的主体性对于深入理解文学翻译的本质和意义至关重要。
1.2 翻译的主体性翻译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个人的主观意识和审美情趣所表现出来的特质。
翻译并非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一个充满个人色彩和体验的艺术过程。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每位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语言风格,这些因素会在译文中得到体现。
译者主体性不仅能够为译文增添个性和鲜活感,还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的内涵和风格。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1. 引言1.1 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个人主观意识和独特风格。
译者主体性并非完全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体现了译者的个人才华和文化素养,更为译文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品味。
通过译者主体性的运用,译文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让读者更加贴近原著的精神内涵。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学修养和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译者对原文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译者主体性的确立是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译者与原著之间的一次精神碰撞和融合。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需要译者有才华和感悟力来恰如其分地传译。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成为了提高译文质量和传播原著精神的关键因素之一。
1.2 翻译中的重要性翻译中的重要性在文学翻译领域中是至关重要的。
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和再创作,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沟通桥梁。
翻译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作品,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翻译帮助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通过翻译,读者能够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情感。
翻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工具,承载着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使命。
翻译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承和发展。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因为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而得以广泛传播,留存至今。
翻译是文学作品跨越时空的桥梁,使得不同时代的读者能够共享这些优秀作品。
翻译也对文学创作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翻译作品,译者可以借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拓宽自己的创作思路,促进文学创新。
翻译在文学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也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对自己的主体性有清醒的认识,秉持专业精神和责任感,为原作品和读者之间搭起一座稳固的桥梁。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所持有的主观态度、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个体特征。
这些个体特征会对翻译的结果产生影响,并且是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理解和表达。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译者主体性是翻译过程中思维和判断的先决条件。
翻译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语言活动,需要译者根据文本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进行理解和转化。
译者的主体性会影响他们对原文的理解和选择,从而对翻译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译者主体性体现了翻译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译者需要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转化和再创作,使得翻译文本与目标读者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更加契合。
译者的主体性可以帮助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发现并运用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提高翻译质量。
译者主体性反映了翻译过程中的个体参与和主权意识。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知识,这些经验和知识会影响他们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译者主体性的存在使得翻译不再是一种机械的转换过程,而是一种个体参与和主动创造的活动。
为了培养和构建学习者在基础翻译课堂中的主体性,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教师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素材和案例,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翻译实践。
通过让学习者面对不同领域和类型的文本,让他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习者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和判断。
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者在翻译实践中思考翻译问题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培养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习者进行翻译实践和交流,鼓励他们在课堂中分享自己的翻译经验和观点。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学习者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从而拓宽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教师还可以通过反思和评估的方式帮助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和翻译质量。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特质,用自己的语言和风格诠释原文,使译文更加贴近读者和原作的意图。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帮助译者产生积极的翻译心态;二是提高译文的质量和可读性;三是丰富翻译的文化内涵。
译者主体性有助于培养积极的翻译心态。
翻译工作本身是一种高度主观的活动,需要译者对原文进行理解和解读,并用自己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法来表达。
如果译者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只是机械地替换字词,那么必然会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动力和创造性。
相反,如果译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融入到译文中,那么翻译工作就会变得更加有趣、有意义,译者也会更有信心和热情地面对挑战。
译者主体性有助于提高译文的质量和可读性。
译者主体性意味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和审美观点,选择最合适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使译文更加贴近读者和原作的意图。
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度,还可以使译文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译者主体性还可以使译文更具个性化,区别于机器翻译和不同译者之间的风格差异,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和译文的可读性。
译者主体性有助于丰富翻译的文化内涵。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的过程,还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当译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时,他们可以在译文中加入更多的文化色彩和内涵,使译文更贴近原作和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
这样做不仅可以传递原作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译者主体性还有助于译者应对文化冲突和价值观差异,避免过度本土化或异化,保持译文的原汁原味。
由于译者的主体性对翻译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对译者主体性的培养和构建。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发表个人观点和想法,提供个人经验和感受,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作者:杨振刚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0年第2期杨振刚[摘要]信息时代背景下,翻译技术的融合式发展不断推动翻译模式的演变。
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更依赖翻译技术以保持竞争力,其主观能动性的适应性变化使译者主体性发生相应改变。
本文认为信息时代翻译技术环境下译者主体性存在新的构成与制约因素,相关研究对于译者主体研究及翻译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翻译教学更应拥抱技术,助力学习者跨文化和跨语言的思维能力培养。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技术翻译教学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安翻译学院2018年教改项目《翻译技术视角下翻译能力的培养与评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18A01)。
引言信息时代的翻译活动受到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深远影响。
近年来,云技术、众包、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以不同的方式促进社会变革,翻译技术融合式发展促成翻译模式的演变。
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为了适应翻译活动在方法、实践、需求层面的范式转移,需要在翻译能力的基础上,依赖新的策略和技术保持竞争力,其主观能动性的适应性变化使译者主体性构成发生相应改变。
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国内外译者主体性研究,分析翻译技术环境下译者主体性即主观能动性的内涵、表现与限制因素,旨在充分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为翻译教学提供借鉴。
译者主体性的国内外研究译者的主体地位在中西翻译研究中经历了从边缘化到确立再到认可的发展历程。
以原作中心论或文本中心论的传统译学忽略了译者主体地位,以致使其边缘化并不易得到彰显。
西方译学出现的“文化转向”拓展了翻译研究的对象与定义,安德烈·勒菲弗尔和苏姗·巴斯奈特提出文本操纵过程的研究,涉及译者在文本、翻译策略方面的选择,文本进入译入语文化的处理等(Susan Bassnett, André Lefevere)[1],推动了译者主体性研究。
国内译者主体性研究逐渐受到关注,研究涉及译者主体性的构成和定义等,提出译者主体性“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查明建及田雨[2003])[2]。
翻译技术环境下译者主体性构成因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发挥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其中译者素养、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在翻译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受到较多关注。
从背景看来,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自动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使翻译活动发生了巨大变革,翻译记忆与术语管理、机器翻译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专业翻译都借助计算机平台在数字环境下完成。
相比传统翻译流程,翻译技术环境下该流程在各个环节变得更加复杂,译者在翻译流程中,需要双语能力之外的因素才能更好地完成翻译项目。
西班牙巴塞罗那PACTE小组系统地研究了译者翻译能力并提出四个显著特点:1.专业知识,并非双语语言知识;2.程序性知识而非陈述性知识;3.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子能力构成;4.属于程序性知识的策略能力十分重要(PACTE, 2005)[3]。
作为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之内因的译者因素,笔者认为出现了以下新的构成成分:翻译流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制约与发挥在翻译流程中,制约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较多,本文将以翻译流程为参照,结合翻译技术环境,分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流程各个阶段的制约与发挥,涉及翻译纲要、术语一致性、语言资产复用、培养语境观等方面。
在项目准备阶段,翻译纲要(Translation Brief)是与客户就译文达成的一致性预期。
翻译纲要规定了需要什么风格的译文,由翻译活动的发起人根据翻译目的确定;如果客户对需要什么样的译文没有明确概念甚至有偏差时,客户需要和译者商议而定;就此达成的一致有利于译者在既定的译文目的框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Nord 2001)[4]。
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在如何进行具体翻译工作,选取什么翻译理论,使用什么具体翻译技巧。
在译前准备阶段的术语提取以及术语管理中,译者主体性也存在新的变化。
有关术语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仇蓓玲(2015)[5]提出术语翻译的关注点应从以往的术语“客体”转向译者“主体”,突出术语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做出的决策均衡。
术语翻译作为翻译过程的重要“节点”,是影响译文质量的关键因素。
在项目前期准备阶段,译者需要借助术语管理工具,在翻译过程中按照术语识别与提示,保证一致性;对于术语表中未包含的术语,译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工具书或电子资源根据相关行业标准查找约定俗成的术语翻译;如果涉及新术语翻译,译者需结合专业语境、翻译标准,兼顾准确性、可读性与透明性(姜望琪2005)[6]。
在文本翻译过程中,翻译记忆(TM)系统是翻译技术中最常用的技术,使语言资产复用成为可能。
翻译记忆系统是一个以句段为单位,记录以前翻译内容的数据库。
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环境下,翻译记忆系统能够依据匹配算法,自动从数据库中提取相应译文,辅助人工翻译(Bloodgood 2014)[7]。
匹配识别分为上下文匹配(Context Match)、完全匹配(Exact Match)或模糊匹配(Fuzzy Match),对于模糊匹配的句段,译者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比不匹配内容,在语言或格式上进行修改。
如果加载了机器翻译,需要对机器翻译译文进行译后编辑(Post Editing)。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还体现在如何规避翻译技术的一些弊端,如CAT软件的断句规则有时会削弱原文本的语境,译者更需要培养语境观,利用诸如所见即所得(WYSIWYG)功能实时预览译文,参考上下文语境。
在本地化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在文化语境中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提出在实践中需侧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语言问题;内容和文化问题;技术问题(LISA 2003)。
译者的主体作用绝不仅仅体现在语言层面的翻译,同时要考虑到目标用户文化、地理因素、货币和度量衡、语言禁忌、风俗习惯因素等。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还体现在交流沟通与团队合作方面。
积极有效的沟通能够帮助译者保持竞争力,与项目经理、客户、审校之间的有效沟通,能够保证翻译任务按照计划有序进行。
对翻译教学的启示信息时代背景和翻译技术环境下,基于对翻译活动外部因素的了解和翻译主体相关研究,笔者认为在翻译能力培养与翻译教学过程中,应在语言能力、翻译能力和翻译策略培养的基础之上,注重译者因素的新变化与翻译过程研究,结合并借助新的翻译技术,实现翻译教学的突破与创新。
首先,翻译技术教学需要进一步加强。
加强课程与行业认证的结合,例如可借助SDL Trados 提供的翻译技术认证,充分利用官方培训材料、说明和样本文件,将认证内容植入课程。
重视培养技术课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模拟文件类型、排版、格式标记等方面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融会贯通各种与翻译相关的软件,培养学生信息挖掘与处理的能力和翻译技术运用能力。
其次,引入真实翻译实践项目或模拟翻译项目。
项目内容选择一方面需要兼顾技术的适用程度,选择时需要把握匹配率并使之高低结合,既锻炼学生的技术能力,又使翻译能力得到体现。
另一方面,要兼顾可持续性,使用周期长且内容经常有更新的文本,以便充分发挥翻译技术优势,积累语言资产。
再次,教师需要组建团队,充分发挥各自在软件、语料库、项目管理流程和排版等方面的优势。
最后,教学目标与内容设定要满足差异化教学,要考虑到学习者的层次和偏好,在翻译技术课程基础上,根据需要开设术语翻译与管理、项目管理、本地化、翻译质量保障等课程,真正将翻译流程与翻译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结语翻译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在译者主体性方面的新变化为切入点,开展基于真实项目或模拟项目的翻译实践教学,培养团队意识,结合翻译活动外部因素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影响,构建创新型翻译课程教学模式。
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既重视双语能力培养,又注重文化、文本、学科、研究和转化能力,也不忽视翻译职业道德与翻译服务意识培养。
结合译者主体性研究,进一步融合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助力跨文化和跨语言的思维能力培养,为语言服务行业培养专业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1]Susan Bassnett, André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 terary Translation”, Cromwell Press, (1998), p.123.[2]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中国翻译》2003年第24卷第1期,第22页。
[3]PACTE Group,“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Meta,L,2,(2005),P.610.[4]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p.30.[5]仇蓓玲:《论术语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运作模式——翻译“博弈论”的启示》,《外语教学》2015年第5期,第110-112页。
[6]姜望琪:《论术语翻译的标准》,《上海翻译》(翻译学词典与翻译理论专辑)2005年,第84页。
[7]Michael Bloodgood,“Proceedings of the 14th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Chapter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14),p.202-210.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