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如何从传统聚居区融入城市

合集下载

边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思路及对策

边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思路及对策

文化素 质与职业技能 的限制。由于少数 民族流动人 口的文 化水平普遍 较低 ,这 直接影 响到他 们在劳动力市场 的竞 争 力 及收入水平 , 并使他们成 为城市 中的“ 新贫 困群体 ” 。④ 所 以城市 相关 部门可以采取政府 财政投入 、委托培训 学校 培
训等方式 , 来 提高少数 民族 流动人 口的汉语水平 ; 同时 , 强 化 对少数民族流动人 口弱势群体的在职培训 、专业 培训 和 就业培训 , 对其进行针对性 的劳动技能方面的培训 。通过采 取各种形式 , 开展相关 的职业技 能培训 , 可 以增 强他 们的市 场竞争能力 , 提高他们 获取就业机会 的水平。这不仅是切实 改善民生的强烈 呼声 , 也是维护城市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
第3 4卷 第 9 期
2 0 1 3年 9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 S c i )
Vo 1 . 34 No . 9 Se p. 2 01 3
三、 想法 设 法 拓 宽 城 市 少 数 民族 流 动 人 口的 就 业 渠 道

贯 彻 落 实 中央 新 疆 工 作 会 议 精 神 。 大 力 发 展 南 疆 社
会 经济
与 全 国相 比 ,新 疆 区域 发 展 的不 平 衡 问题 表 现 的 更 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突出 , 尤其是南北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失衡 问题 。例如 , 目 前, 新疆贫 困人 口还有 2 2 7 万人 , 约占新疆 农业总人 口的
关 键 词 : 少数 民 族 ; 流动人 口; 思路 ; 对 策 中 图分 类 号 : C 9 2 4 . 2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3 ) 0 9 — 0 0 8 2 — 0 2

当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合发展工作报告人社

当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合发展工作报告人社

当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合发展工作报告人社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社会区隔问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主要包括社会和心理两个方面,社会层面的融入主要是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举止方面的市民化。

传统上,少数民族主要聚居我国西部边疆和农村地区,改革开放之前,民族和区域之间流动率低,民族空间分布板块化。

与之对应,中国社会许多领域中“存在于汉族公民与‘少数民族’公民之间的系统性制度化区隔,这一客观上普遍存在的群体区隔在另外一个维度上同样把中国社会一分为二。

”不仅在深层上冲击了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构建,同样也带来了当前两部分国民交往中一系列值得关注的各种社会矛盾、利益冲突和文化隔膜。

传统的民族工作重心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的不同治理模式是最浅表的二元结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民族和地区之间流动程度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地方成为多个民族共同居住、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那么,进城之后的民族空间分布、社会交往呈现怎样的格局?能否破解传统民族相对聚居造成的中央权威无法渗透基层社会,带来的治理危机问题?能否通过城镇化推动流动人口在城市实现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举止方面的市民化?1、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择族而居大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从业具有多样性,相应的居住模式也具有多样性,其中散居成为他们的主要模式。

尽管这是普遍的现象,但因语言、宗教信仰、民族风俗程度不同的差异,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又有“相对聚居”特点,以穆斯林群体聚居最为典型。

一方面,民族地区城镇化没有化解民族聚居的传统格局。

新疆世居14个民族,相对聚居南北疆各地边疆和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少数民族农牧民进入城市,把相对聚居边疆的民族分布模式带入城市,乌鲁木齐民族空间分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二道桥为中心,北部以汉族、回族为主,南部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为主。

二是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多聚居城乡结合部。

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民俗文化与城市空间的交融共生

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民俗文化与城市空间的交融共生

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民俗文化与城市空间的交融共生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民俗文化与城市空间的交融共生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为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传统民俗文化也为城市空间注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了城市的多样性和魅力。

首先,城市化进程为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集聚在城市中,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城市人口。

这为传统民俗文化传承者提供了更多的传播对象和受众。

例如,越剧、京剧等传统戏曲在城市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城市化进程还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乡村生活,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城市,带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

这些习俗逐渐在城市中落地生根,与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城市文化。

其次,传统民俗文化为城市空间注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城市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方,承载着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成都的川剧变脸,都是城市空间中体现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不仅为城市增添了历史的底蕴,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了解。

同时,一些传统民俗文化的建筑和场所成为了现代城市中的地标性建筑,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城墙等。

这些地标性建筑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成为了城市的重要标志和景观。

此外,城市化进程还促进了传统民俗文化与城市生活方式的融合。

传统民俗文化逐渐与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例如,传统节日在城市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庆祝活动,如春节、端午节等。

这些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不仅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也带来了商业发展的机会。

此外,传统手工艺品也在城市中得到了更多的推广和发展。

由于消费者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追求,传统手工艺品在城市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象征和品味。

总之,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民俗文化与城市空间的交融共生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李伟梁2012-10-11 10:50:48 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哈尔滨)2010年2期第35~40页【内容提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否很好融入城市社会,是关系到城市社会和谐、城市民族关系稳定的重要问题。

他们在城市经历了“从流入到生存、适应再到融入”的过程,但从总体上说仍只是部分地融入城市社会。

作为少数族群,他们的族群认同带有一种强烈的“选择性”,极大地促进了族群内部的整合,但不利于城市社会各族群之间的融合。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断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中,既遭到了来自社会的排斥,也在不断进行自我的限制,从而使其社会融入困难重重。

应该大力构筑以融合为中心的社会政策体系,但不能对少数民族“一味”地实行保护政策,否则会形成“隔离”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

Thus whether or not ethnic floating population can melt into the urban society plays a vital role in achieving social harmony and balanced ethnic relation.The only difference lies in that for the former the course is called or defined as "social inclusion". The better this inclusion is, the more advanced the modern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civilization will become. On the other hand, gearing the ethnic floating population to melt into the urban society also benefit both the population itself and the city. float into. In order to attain this double-win, parity of treatment as well as prohibition against any form of discrimination must be guaranteed. In general, there are three facts that prevent the ethnic floatingpopulation from melting into the urban society, household register identity, self-quality and ethnic factor. Besides, a characteristic called“self-restriction” is also essential in obstructing this inclusion progress. This restriction is not totally negative, as by preserving national cultural tradition, conventional values, customs and religion belief, it avoids thorough assimilation. However, this feature also makes it difficult for the ethnic floating population to incorporate into society.【关键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族群认同/社会排斥minority nationality/floating population/social inclusion/ethnicidentity/social exclusion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4922(2010)02-0035-06在当前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期内,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以及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人口流动日趋频繁,边疆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内地城市务工和经商的数量逐渐增加。

少数民族融入方法

少数民族融入方法

少数民族融入方法随着时代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56个民族。

少数民族是中国重要的文化资产和组成部分,如何加强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的融合,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发掘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已经成为我们国家重要的发展问题。

以下是一些让少数民族融入的方法。

一、交流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之间缺少交流是融合的最大障碍。

交流可以促进了解,了解可以促进理解,理解可以促进融合。

政府可以设立文化交流部门,在少数民族居住区域开展文化晚会、民族艺术展等活动,增进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之间的了解、互动。

同时,也可以对少数民族代表进书院、大学、公司等场合,通过看到不同生活的人们交谈,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习俗礼仪。

二、建立文化中心少数民族文化中心是入口,可以让主体民族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文化。

政府可以在各大城市中心、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设立少数民族文化中心,展览少数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展示少数民族的独特魅力。

此外,文化中心还可以安排文学、艺术、音乐、舞蹈、传统手工等相关课程,让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能够交流、学习,从而深入认识和了解彼此的文化,从而实现融合。

三、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文化是衡量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文化人才是文化得以发展流传的舵手。

为了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政府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支持。

可以在少数民族地区选派文化艺术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为少数民族教师、骨干干部和工作者举办各种培训和研讨会,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与艺术才能,保护、发扬、创新民族文化。

四、建设多元文化社区中国的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文化、语言、习俗等等,这些都是少数民族对于世界的独特透视与理解。

深入理解文化差异,就需要建设多元文化社区,构建公共空间使各个少数民族群体能与主体民族融合共居。

其中重点是建立文化图书馆、文化交流中心、性别平等中心以及社区文化丰富性活动等等,让各个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交流与共创。

总之,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国家和政府应该通过上述方法加强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了解,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传统技艺,重视民族文化现代化,助力少数民族实现融入主流民族。

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就业、居住和生活。

为加强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措施的制定。

1.加强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针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出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对于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可以加大特殊补贴和优惠政策力度,鼓励他们在城市稳定生活和积极融入社会。

此外,还应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建立起权益保护机制,确保他们在城市生活中享有平等的待遇和权益。

2.加强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往往因教育和技能水平较低而面临就业困难和低收入问题。

因此,应加大力度推进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收入水平。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并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和岗位培训。

3.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管理体系,可以更好地掌握和管理他们的基本信息和流动情况。

通过建立信息数据库,加强和完善城市流动人口信息的采集和登记工作,实现信息共享和查询。

同时,可以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例如人脸识别等,提高信息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4.加强社会救助和福利保障对于一些生活困难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应加强社会救助和福利保障,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

可以建立起社会救助机构,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和基本医疗保险。

此外,还可以加强社区组织和志愿者力量,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5.加强社会融入和文化交流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往往会面临一些文化差异和隔阂问题。

为加强社会融入和文化交流,可以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和庆祝民族节日的活动,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交流。

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城市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理解和支持,促进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多元共融的文化环境。

城市建设中如何融入地方民族文化

城市建设中如何融入地方民族文化

城市建设中如何融入地方民族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文化品位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特色的竞争,要想使城市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取胜,首先必须提炼出与众不同的核心价值,必须给人一种独特体验,否则城市之间将缺乏本质上的差异性,失去吸引力而流于平凡。

因此,城市特色、城市形象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文化特别是民族特色文化对提升城市品位的意义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城市建设中应突出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形成独特的地方民族风格现代城市发展的实践表明,提升城市竞争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以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为媒,发掘和整合民族、历史和人文资源,促进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城市建设中的有机融合,在打造特色中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一是城市建设中融入民族文化是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

城市建设因文化而生动,因文化而精彩,因文化而持久。

当代经济的发展不再是依靠高投入、高能耗来维持和推动,而是借助知识、文化的力量,特别是地方民族文化产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同时也为城市建设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地处鄂尔多斯高原的伊金霍洛旗,因一代伟人成吉思汗陵园坐落于此而闻名于世,还有距今4000年的朱开沟遗址,有保存完好的郡王府、吉祥福慧寺、战国秦长城遗址等一大批人文景观。

可以说,伊旗是蒙古民族心目中的圣地,民族传统文化在这里传承最为完整,是打造蒙元文化中心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最具优势的地区,把特有的民族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中,是保持城市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是城市建设中融入民族文化是保持经济活力的需要。

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经济就会更具活力。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和更强的竞争力,并成为生产力中不可分割的要素。

由此可见,文化也是资本,也是资源,是一个地方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

因此,伊金霍洛旗在城市建设中应当坚持以文“兴”产业,以文“兴”城市的理念,依托传统文化底蕴和现有的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人才,不断做强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名城。

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

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
就将 社会 融入作 为社 会 发 展 三 大领 域 之 一 , 要求
各 国采取 行动 , 切实 推动社 会融 入 。会议指 出 , 社 会 融入 的 目的是创 造 “ 一个 人 人 共享 的社会 ” 在 ,
常值得注意和研究的问题就是少数 民族流动人 口 的社会 融入 问 题 。

这样的社会里 , 每个人都有权利与责任 , 每个人都 可 以发挥积极作用 。
种个人的和群体 的现象 , 包括态度以及行为的改
变 ; 人包 括整体性 融人 和差异性 融人 , 者 就是 融 后 对 主流社会 的选择 性 适 应 。移 民融 人 问题 , 该 应
能说是部分地“ 融人” “ 或 卷入 ” 城市社会 。与汉 族流动人 口相比, 少数民族流动人 口在职业、 社会 交往、 语言、 风俗 习惯、 心理等方面的社会融入程
种族与文化认同, 因为这关系着族群 自身整体利
会学和城市社会学研究 。

3 ・ 5
以定 义 的 , 至少应该 包括 以下几个 层 面 : 社会 融人 既是 一个过 程 , 同时也是 一个结 果 ; 社会 融人 是一
主体在经济、 生活上已经基本上“ 融人” 卷入” 或“
了城 市社会 , 么少数 民族 流 动人 口( 民工 ) 那 农 只
度相对 更低 。 作 为少 数族 群 , 在移 民之 后往 往保 持 自己的
说是世界各国均会遇到 的共 同性问题 , 所不 同的
是, 世界上 许多 国家 面 临 的更 多是 跨 国移 民融 入 本 土社会 的问题 , 中 国则 主要 是外 来农 民工 融 而 入城 市的 问题 J 。在 本 文 的研 究 中 , 社会 融 入 主 要指外 来人 口进 入 流人 地 之后 , 断 地在 就 业创 不 业、 娱乐 消 费 、 言 文化 、 语 社会 交 往 和心 理认 同等

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与融入的主要因素

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与融入的主要因素

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与融入的主要因素“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主要是在城市就业、营生或居住的人们,他们相对于流入地户籍人口,是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下产生的一个特定概念。

我国相对严格的户籍制度不仅将城市与农村分割起来而造成城乡二元体制,而且限定了人的身份及居住,如果你离开户籍地,你的社会经济生活都将受到限制,这在城市尤为突出。

而流动人口作为这种体制的产物深受其苦,各种社会排斥限制了他们在城市的适应与融入。

其中,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作为流动人口大军的一支特殊群体,由于民族因素、人口素质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他们的劣势更加凸显,他们在城市的适应与融入现状不容乐观。

所谓适应,是个体为了与环境取得和谐关系而产生的各种行为和心理变化。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存与适应,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及心理等三个方面,其中“经济层面的融入主要是城市就业和收入,也就是职业上的转换;社会层面的融入主要是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举止方面的市民化;心理层面上的融入主要是自我认同和心理归属。

”然而,适应应该是互相适应,是双向的。

这就是说,少数民族人口在城市的适应不仅需要自身方面各种调适,而且也需要城市及城市人的配合对应。

那么,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适应现状如何呢?我们认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适应与融入正处于进行时,但阻碍其城市适应与融入的各种不利因素仍然不少。

从现实看,少数民族人口在城市的处境艰难。

由于他们学历相对低,缺乏工作劳动技能,就业有限,收入微薄且不稳定,经济生活、居住环境等方面处于相对边缘化;他们由于语言、习俗、职业等因素过于民族内聚,造成与外部的“阻隔”,他们与当地人的社会关系几乎处于空白,致使他们无法快速融入城市社会,普遍缺乏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此外,他们在流入地城市还遇到民族教育无力,文化传承断代等问题与困难。

这些都表明,他们的城市适应和城市融入状况程度较低。

造成少数民族人口城市适应与城市融入中的问题与困难,其原因可分主客观两方面。

民族嵌入式居住交流材料

民族嵌入式居住交流材料

民族嵌入式居住交流材料民族嵌入式居住交流是指不同民族之间通过在居住环境中相互融合,促进文化交流和交流的一种方式。

与传统的民族居住模式相比,民族嵌入式居住交流更注重民族间的互动、交流和共融。

它能够为不同民族之间搭建一个相互了解、尊重和和谐发展的平台。

在民族嵌入式居住交流中,不同民族的人们居住在同一个小区或社区中,共享同一片土地和社会资源。

他们相互尊重、相互学习,通过共同的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这种居住模式可以打破传统的民族“隔离”思维,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增进社会和谐。

民族嵌入式居住交流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在同一个居住环境中,不同民族的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对方的文化习俗、饮食和艺术。

通过相互学习,他们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增进对其他民族的了解和尊重。

这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其次,民族嵌入式居住交流可以加强社会的包容性和凝聚力。

通过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可以消除误解和偏见,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友谊的关系。

这有助于减少民族冲突和矛盾,增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同时,民族嵌入式居住交流可以促进社会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提高整个社区的发展和生活质量。

此外,民族嵌入式居住交流还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通过不同民族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可以促进商业和经济的发展。

不同民族之间可以进行经济合作,共同开展商业活动,推动地区经济的繁荣。

这将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的来说,民族嵌入式居住交流是一种促进文化交流和交流的有益方式。

它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社会的包容性和凝聚力,推动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通过民族嵌入式居住交流,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多元、和谐和共融的社会,为各个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研究作者:刘子文来源:《西部学刊》2020年第14期摘要: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使得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人口流动愈加频繁。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问题日益凸显。

对上海市Z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访谈调查分析,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群大多来自农村、山区和边疆,文化程度不高,受教育水平低,多从事劳动密集性的服务性职业,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积极参与城市生活。

城市可以通过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群社团的方式,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教育水平;为这一人群打通缴纳社保的途径,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完善社区管理制度,让少数民族流动人群有融入城市意愿的同时也有融入的能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標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4-0028-03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及城市融入的界定(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概念的界定流动人口主要是指为了生活和工作等目的从原户籍所在地去往异地居住和生存的人群。

流动人群离开原居住地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具体包括经商、务工、求学、就业等。

究其本质,无论是什么样的目的,流动人口的形成都离不开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原居住地的推力和流入地的拉力。

原居住地由于生产水平较低生活条件较差,不能满足一部分人的内心需求,就会对这一部分人形成一个向外的推力,去激励这一部分人寻找具有更好的环境和条件的生存地。

而流入地由于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着外来人口来此进行工作和求学等活动,具有一定的拉力。

基于原居住地推力和流入地拉力的逻辑,我们不难理清流动人口的流动方向。

人口流动是人群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流动的一个过程。

中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模式是一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模式,而且大多数少数民族是聚居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诸如壮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广西、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等省区的山林、高原、草原等陲边地区。

城市散居少数民族基层自治研究

城市散居少数民族基层自治研究

城市散居少数民族基层自治研究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中国城市各族群体的分布也不再单一,出现了少数民族在城市中聚居或散居的情况。

少数民族散居是指少数民族个体或家庭在城市中分散居住,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混居在一起。

这一现象在中国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普遍存在,对少数民族社会的基层自治和城市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少数民族散居问题涵盖了土地资源、职业选择、语言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

土地资源是少数民族散居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城市黑市和第一产业发展相对有限的背景下,土地的分配和利用成为极为重要的议题。

此外,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多数靠近矿区或工业园区,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土地权益常常受到侵害。

这对少数民族而言,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在职业选择方面,由于少数民族的特点与社会环境的限制,其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且经济待遇较低。

少数民族散居特别突出的是无技能无专业能力就业问题。

在现今城市生活条件下,如何促使少数民族融入到社会之中,获取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于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其崇尚民族文化传统,对于母语和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视。

城市环境对于保持少数民族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一直是个极大的挑战。

城市内少数民族,不得不使用汉族语言,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传统面临严重的危机。

此外,少数民族散居困境还表现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由于经济条件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原因,少数民族散居面临较为缺乏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少数民族散居问题涉及中国人口众多的自治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是稳定少数民族社会、加强政府基层自治、促进城市和农村的新型基层格局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应加强基层自治、加强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的服务和支持措施,分析少数民族散居的原因和利益冲突,提出具体的政策性解决方案,使其能够在城市中尽快获得平等待遇,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

同时也要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并加强对于其文化资源的艺术表达和宣传等活动,培养出更多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发挥其在全民族发展中的极大作用。

少数民族如何从传统聚居区融入城市——专访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

少数民族如何从传统聚居区融入城市——专访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

族 法 律 法 规 执 行 情 况 监 督 检 查 常 态 化
工 作 少 数 民 族 流 动 人 口 的 管 理 工 作 新 问题 政 蓑法规 的 缺位 , 给 管理 带 来 机 制 , 将 少 数 民族 流 动 人 口 服 务 管 理 工 目前 存 在 什 幺 问 题 呢 ? 夏涛 : 随 着 少 数 民 族 流 动 人 口的 不
少数 民族流 动人 口当作嘛 顽舔 0 造 者 如伺 建立起 一套少 数 民族 流动 人 管理 的长效机制 值得社 会思考
丈 I 《 小康》 记 者 赖 惠 能

小康 : 改革 开 放后 , 少 数 民族 有 动 人 E l 流 出地与 流入地 协作配 合方 面 , 正 提 高 对 做 好 城 市 少 数 民 族 工 作 重 要
SPECI AL REPo RT 特 } j U 报道
少数 民族如何从传 统聚居 区融入城市
— —
专 访全国政协 常委 、安徽省政协 副主席夏涛
随 着 少 数 民 族 流 动 人 u的 不 断 增 加 城 市 民族 盛份 f l 盆 j j . - 多元化 , 人 员构 成 } j 益 复杂化 , 职 业行 益 多样 化 , 部分地 方党委 政府 和城 市管理 部 | ’ ] 往往把
数 民族 干 部 。 实 行 差别 化政 策 , 满 足 少
( ( 小 康 : 没有 少数 民族 的 小康 , 就 ( 市、 区) 民族 丁 作 队 伍 建 设 , 确 保 有 人
没有 全 国的 全 面小 康 。 据 了解 , 一 方 面 办 事 和 基 本 执 法 力量 , 避 免 在 机 构 改 革
1 9 9 3 年 出 台的《 城 市 民族工作 条例》 已 中 被 “ 强拆 ” 。 加 强社 区 民族 工 作 , 提 供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研究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研究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研究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机会。

其中,少数民族农民工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困难的社会融入问题。

本文将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并就相关因素提出一些建议。

一、社会融入概述社会融入是指个体在一个社会中逐渐被接受、获得社会资源和福利的过程。

对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而言,他们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入既涉及到他们自己对社会的适应程度,也关联着主流社会对他们的接纳状况。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由于与主流社会存在文化差异,面临着很多障碍,如语言沟通、文化认同、职业歧视等。

同时,他们也面临着经济问题,包括低收入、不稳定的就业等。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社会融入程度。

二、语言和文化认同语言沟通是社会融入的重要因素之一。

少数民族农民工来自不同的民族群体,他们的语言能力通常较差,这导致他们与主流社会的交流受限。

在工作和生活中,缺乏语言能力会使他们在职场和社区中感到孤立。

因此,提高少数民族农民工的汉语水平和语言能力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文化认同对于社会融入也具有重要影响。

在跨文化环境下,少数民族农民工需要在原有的文化传统和新的城市文化之间找到平衡。

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他们对主流文化的理解和接纳,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区。

三、就业和收入问题就业和经济状况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关键因素。

由于他们缺乏技术和教育背景,少数民族农民工更容易受到职业歧视和边缘化。

他们通常从事体力劳动密集型、低技能和低薪的工作,这使得他们难以在城市中获得稳定的就业和收入。

为改善这种情况,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创业支持。

同时,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遏制职业歧视的现象,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四、教育和健康问题教育和健康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另一重要方面。

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身份和经济条件限制,他们的子女受到教育机会的限制。

民族团结如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民族团结如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民族团结如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在当今社会,城乡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了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任务。

而民族团结作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民族团结能够促进城乡之间的资源流通与共享。

不同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资源优势。

例如,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森林、水能等;而城市则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具有优势。

当各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时,能够打破地域和民族的界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比如,通过合作开发项目,将城市的技术和资金引入农村,开发农村的自然资源,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同时,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能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支持。

民族团结有助于形成统一的市场。

在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市场的范围也会不断扩大。

各民族的特色产品和服务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流通,从而激发市场的活力。

比如,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特色食品等能够通过城市的市场渠道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为农村地区带来经济收入;城市的工业产品和现代服务也能够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

民族团结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些文化元素是民族的瑰宝。

当各民族团结在一起时,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能够产生新的创意和灵感。

这种文化的融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能够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比如,将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的旅游、文化产业中,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同时,城市的现代文化也能够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

在教育方面,民族团结能够推动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对于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民族团结一心,能够共同关注教育问题,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通过支教、远程教育等方式向农村地区辐射,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教育经验也可以在城市学校中得到推广和应用,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城市民族工作

城市民族工作

城市民族工作城市民族工作是指在城市中开展的针对少数民族群体的工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体涌入城市,他们面临着就业、居住、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因此,城市民族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城市民族工作要重视少数民族群体的就业问题。

许多少数民族群体因为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障碍,往往难以融入城市的就业市场。

因此,城市民族工作需要提供相应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会。

其次,城市民族工作还要关注少数民族群体的居住问题。

许多少数民族群体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往往只能居住在城市的一些边缘地带或者是简陋的住所中。

因此,城市民族工作需要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体的住房保障力度,提供更多的住房补贴和改善居住环境的政策支持。

此外,城市民族工作还要重视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问题。

许多少数民族群体由于文化传统、语言障碍等原因,往往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

因此,城市民族工作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扶持,提供更多的教育补贴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

最后,城市民族工作还要关注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城市民族工作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让少数民族群体在城市中也能够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身份认同。

总之,城市民族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为少数民族群体在城市中的生活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能够在城市中融入、发展和进步。

希望通过城市民族工作的不懈努力,能够为少数民族群体在城市中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改善和希望。

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的政策举措

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的政策举措

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的政策举措
以下是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的一些政策举措:
1.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政府可以确保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够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

这可以通过在流动人口聚集地建设学校、医院和社区设施来实现。

2. 促进就业机会平等:政府可以采取措施,确保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够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

这可以包括推动反歧视法律的实施,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提供创业支持等。

3. 加强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政府可以鼓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这可以通过资助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建设文化中心和博物馆、促进少数民族艺术和手工艺品的推广等方式实现。

4. 促进交流与互动:政府可以推动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理解。

这可以通过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开展民族文化展览、举办庆祝活动等来实现。

5. 提供法律援助和社会保护:政府可以设立法律援助机构,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保护。

此外,政府也可以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流动人口提供社会救助、保险和养老金等保障。

6. 促进社会融合与参与:政府可以鼓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参与社会事务,提供机会,增加他们的社会参与度。

这可以通过组
织培训课程、提供社区服务机会和参与政府决策等方式实现。

以上政策举措可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促进他们的发展和保护他们的权益。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研究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研究

2、社会观念:部分城市居民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存在偏见和歧视,认为他们 与自己不属于同一个社会群体,导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受到排斥。
3、自身因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中,往往缺乏主动性 和积极性,不愿意或不敢与他人交流和接触。
四数民族流动人口相关优惠政策的宣传和落 实,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谢谢观看
2、促进文化交流: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城市居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 了解,打破文化隔阂,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3、完善就业体系:政府应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 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经济生活。
4、建立社区支持网络:鼓励社区居民和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建立多元化 的社区组织,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概况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指来自不同民族背景、户籍所在地,前往城市或其他地区 寻求生活和发展机会的群体。他们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服务业、手工业等职业, 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自身文化、习惯、语言等方 面的差异,他们在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
二、社会融入存在的问题
首先,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集中安排住宿,提供语言培训、技能培训和就业指 导等服务。其次,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 识和尊重。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得到了显 著改善。
六、总结
本次演示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出发,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 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案例分析。在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流动人 口的社会融入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要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 需要政府、社会和少数民族自身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制定公平合理的政策、加 强文化交流、完善就业体系、建立社区支持网络等措施,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 融入城市社会生活。

新疆旅游如何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生活

新疆旅游如何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生活

新疆旅游如何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生活新疆,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热情好客的人民吸引着无数游客。

然而,要想真正领略新疆的魅力,仅仅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是远远不够的。

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生活,与当地居民互动交流,才能获得更深入、更独特的旅行体验。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首先,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是至关重要的。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在出发前,游客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纪录片或者咨询专业的旅行机构,对新疆的文化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比如,维吾尔族是新疆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热情好客,喜欢歌舞。

在与维吾尔族居民交往时,要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避免在宗教场所做出不当的行为。

此外,哈萨克族、蒙古族等民族也都有着各自的特色,了解这些差异将有助于游客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虽然在新疆的主要城市和旅游景点,普通话能够通行无阻,但学习一些当地常用的少数民族语言词汇和简单的问候语,如“你好”“谢谢”“再见”等,会让当地居民感受到游客的诚意和尊重,从而拉近彼此的距离。

而且,在一些偏远的乡村地区,当地居民可能不太会说普通话,这时几句简单的少数民族语言就能派上大用场,让交流更加顺畅。

选择合适的住宿方式也是融入当地社区的重要途径。

相比于传统的酒店,民宿或者当地居民提供的住宿能够提供更真实的当地生活体验。

游客可以通过在线旅游平台或者当地的旅行社预订民宿,与房东交流,了解当地的生活故事和传统习俗。

在民宿中,游客可以品尝到房东亲手制作的地道美食,感受到家的温暖。

此外,一些旅游项目还提供在当地牧民的毡房里住宿的机会,游客可以与牧民一起放牧、挤奶,亲身体验草原生活的乐趣。

参与当地的传统活动和节日是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绝佳方式。

新疆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活动,如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会等。

这些活动不仅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更是游客与当地居民共同欢乐、增进感情的好机会。

少数民族城市居民对社会融合的影响

少数民族城市居民对社会融合的影响

少数民族城市居民对社会融合的影响社会融合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

而城市是融合多元文化的重要场所。

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里,少数民族城市居民对社会融合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存在、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融入,为城市增添了多彩的元素,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少数民族城市居民的存在为城市增加了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拥有不同的语言、风俗和宗教信仰,这种多样性在城市中具有极大的价值。

例如,在中国西南的昆明市,居住着大量的少数民族群体,如彝族、哈尼族等。

他们保持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与汉族文化相互融合。

这种多元文化的共存使得这座城市成为了一个文化交融的中心,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者,为城市带来了经济的繁荣。

其次,少数民族城市居民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为社会带来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观念。

例如,藏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信奉佛教,注重宗教仪式和家族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当藏族居民迁徙到大城市时,他们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也随之得以延续。

他们参与公益活动、保护环境等行为,对城市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这种融合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的文化差异,他们可能会面临歧视和排斥。

这种歧视可能来自于对陌生文化的恐惧或偏见,也可能是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

这种歧视和排斥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甚至引发冲突。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城市居民的融合也可能面临着自身文化的丧失和同化的风险。

当他们融入主流文化时,他们的传统知识和价值观可能面临着淡化和消失的危险。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少数民族城市居民的社会融合。

首先,教育是关键。

政府和学校应该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传承,并提供相应的课程和资源。

例如,可以设置民族语言的课程或文化交流活动,让少数民族的学生有机会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同时,社会也需要提供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环境,消除歧视和排斥,让少数民族城市居民能够自豪地展示自己的文化和身份,同时又能够融入主流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如何从传统聚居区融入城市
作者:赖惠能
来源:《小康》2015年第07期
随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民族成份日益多元化,人员构成日益复杂化,职业行业日益多样化,部分地方党委、政府和城市管理部门往往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当作麻烦制造者。

如何建立起一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长效机制值得社会思考
《小康》: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有了走出传统聚居区到全中国范围内去谋发展的条件。

据2010年的有关测算,从民族地区走出来打工、经商、求学的人口超过了2000万,如果按照一家5口计算,2000万背后就联系着1亿的少数民族群众,1亿基本上就相当于少数民族总人口的数量。

您今年的提案中提到要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目前存在什么问题呢?
夏涛:随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民族成份日益多元化,人员构成日益复杂化,职业行业日益多样化,由于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地域等多方面原因,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问题日益突出。

部分地方党委、政府和城市管理部门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往往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当作麻烦制造者,“堵、撵、挤”等关门主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因“不会管”、“不愿管”、“不敢管”引发的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

一些地方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极不适应城市民族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的形势需要。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缺乏有效保障,服务和管理工作难以到位。

特别是在流动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协作配合方面,主动对接意识不强,缺乏提前谋划,往往是出现问题后,才被动与流出地协调解决。

《小康》:没有少数民族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

据了解,一方面1993年出台的《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已20余年未修订,一方面新时期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又面临很多新问题。

政策法规的缺位,给管理带来了哪些困难?
夏涛:《城市民族工作条例》里的一些条款已不适应当前工作实际。

亟须的清真食品管理办法,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只有部分省份出台相关规定,因政策法规滞后,清真食品管理主体混乱,市场监督脱节。

服务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和多个部门,这些都需要健全完善政策法规。

所以应该尽快制定出台有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指导意见,尽早出台清真食品管理法规,抓紧修订《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使民族工作特别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小康》:除了用法律规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您还有什么建议?
夏涛:我认为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提高对做好城市少数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完善有关部门参与和多方协作的工作机制以及处理存在问题的长效机制。

尤其是加强县(市、区)民族工作队伍建设,确保有人办事和基本执法力量,避免在机构改革中被“强拆”。

加强社区民族工作,提供人力、物力保障。

加强督查,建立开展民族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常态化机制,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社会管理考核体系。

另外,还需加强流出地、流入地对接并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形成信息互通、人员互动、衔接互补、共同负责的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一盘棋格局。

全面掌控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的新情况、新动态,将各类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

各级财政应设立城市民族工作专项经费。

运用各种行政和经济手段,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要建立城市少数民族服务中心,适当配备工作人员,并注意吸纳懂双语、会管理的少数民族干部。

实行差别化政策,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产生活需求,解决在劳动就业、子女入学,入土、入口、入寺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