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公开课:《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公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公开课:《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公式》
(所用教材是人教版教科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单元第2.2.4节)
【课标要求】能够推导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并会应用。
【课标解读】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有两个层次:一是“推导”要求学生亲力亲为经历公式的探究过程,发展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是“会应用”就是要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准确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材分析】本节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第二课时,教材对于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公式,没有专门大篇幅进行推导,只是通过例题的形式给出公式,然后应用。其例题的设置是由一般到特殊,由例题以及练习让学生总结公式的运用条件,从教材的安排上可以看出本节的重点是公式的应用。
【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所以对于本节内容,只要老师稍加引导,学生就很容易将其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去求解,公式的探究也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反思,探索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公式。
2.通过练习和比较例题,能总结出公式运用的条件。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公式。
教学的难点: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易错点】公式应用时的条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提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并练习以下三题:
(1)求点
(2)求点
(3)求点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已知直线和直线:是两条平行线,求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2 .探索实践,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讨论,基本方法如下:
①因为和是两条平行线,可以将线与线之间的距离转化为点与线之间的距离问题。
②在上任取一点,如A点(1,3);
③利用上一节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从而得到和之间的距离。
3. 小结做题过程,引入新知
对于任意两条平行线,其直线方程:,:
怎么求两线间的距离?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形成书面成果,并展示,老师指导完成。
学生展示如下:
学生1:首先在上任取一点,如A点(,),因为A点在上,所以A 点坐标满足直线方程;即,,则, 所以A点坐标(,)
即两条平行线和之间的距离转化为点A与之间的距离;
则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得:
=
=
※这就是两条平行线和之间的距离公式。
学生2:
首先在上任取一点,如点()
老师提问:有没有可能等于零?若等于零上述公式还成立吗?
学生恍然大悟,然后师生共同修正学生2的解法如下:
总结公式:①所给方程必须是一般式。
②前的系数要相等,不相等的一定要化为相等的。
(3)说明:求两平行线间的距离有两种方法:一是可以直接用公式
二是可以在一条线上取一特殊点P,用P到另一线的距离公式
4.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回到上课时,所提的问题:
和之间的距离===
显然这种方法比较简单。
5.巩固新知,深化理解
求下列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⑴,⑵,
解:⑴由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公式可得==
⑵由可得,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解后反思:进一步强调公式运用的条件
6. 课堂练习
分别求下列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⑴,⑵
运用时,进一步强调公式运用的条件:
①所给方程必须是一般式。
②前的系数要分别相等,不相等的一定要化为相等的。
【课堂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公式,特别强调公式运用的条件:①所给方程必须是一般式。
②前的系数要分别相等,不相等的一定要化为相等的。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比较简单,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为教学出发点,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去取得成功,顺应合理的逻辑结构和认知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重视思维训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溶入渗透,满足学生渴望的奖励结构.整个教学设计中,学生掌握很好,教学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