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五课《离骚》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诗歌大体内容2.借相互翻译,互相提问,掌握诗歌字词释义3.了解屈原生平及屈原相关作品教学重点、难点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过程一、出示对联和诗歌,初步感知,导入课文1、对联和诗歌: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2、阐释对联诗歌内容:屈原一生忠君爱国,但不被理解,反被排斥、流放,最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伟大的诗人,《招魂》《九歌》是他的作品。
屈原在诗歌中,往往用香草比喻自己,表现自己的高尚品德。
二、解题1、简介屈原:(约前339 -约前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其作品2、简介“楚辞”:①诗体名。
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
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对后世影响很大。
3、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
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结合注释了解屈原,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2、关于楚辞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班固亦同)2、王逸: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
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
(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
(钱钟书)四、诵读1、播放录音范读,正音;2、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诗的节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1、重点词语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古今异义的词6、句式7、难句翻译六、阅读理解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离骚》教案《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 、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抱负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学问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把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 、能力目标:吟诵注重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同学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普通特点。
2、通过鉴赏《离骚》中的柔美语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3、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
2、品尝、鉴赏诗歌中的移情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诗人中的诗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
王者归来。
今日我们来触摸他的灵魂,《离骚》就是屈子真情的告白。
谁来说一说屈原?二.屈原及相关简介1.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一生经受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缘由出身贵族,又见闻广博,记忆力特殊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善于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
这职务相当高,仅次于楚国最高行政长官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
他对内常常和怀王一起研究国家事件,颁布政令;对外处理楚国与列国的外交事务,接待各路诸侯的来访。
楚怀王十分相信他。
当初的战国七雄形成东西两大阵营,即西边的秦国想吞并东边的六国,东边的六国联合起来抵挡秦国的兼并。
屈原审时度势,采取联齐抗秦、南北合纵的统一阵线。
屈原在楚国政坛的崛起,他的一系列政治主见的提出,在楚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老百姓拍手叫好,却引起了贵族势力的一片恐慌。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高中必修二《离骚》篇1【教学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导入相信大家都听过我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为了纪念屈原,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赛龙舟。
这个习俗延续至今。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离骚》来认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具有一定的涵义。
“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离骚》中的“骚”。
所谓“风骚”,指的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
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同时,他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必修二5《离骚》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离骚》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离骚》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对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3、了解《离骚》语言特点,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2、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了解屈原“香草”“美人”传统。
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教师背写出《离骚》开头的部分内容,引出屈原。
帝高言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予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此内容既涉及屈原的出身,也涉及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二、介绍屈原及他的《离骚》:1、关于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主张选贤授能,修明法度,以实现“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2、《楚辞》与《离骚》《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
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二单元 第5课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设计邹城市实验中学李岩第一课时一、[导入]清晰地记得一位文人的祠庙前题写这么一副对联:“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位同学你来读一下并判断,此对联是为那个文人题写的?能说一下判断依据吗?需要表扬的是你知道对联的阅读顺序是从右往左。
我们一起看一下(明确:上联有他常喻指美好事物的香草;有他一生挚爱的国家———楚国(《史记·项羽本纪》有言:楚虽三户,灭秦必楚.因为楚人怨秦最深);此对联中还隐含着该文人的三部作品,分别是怀念楚怀王的《招魂》;曾被放逐,呵壁问天,抒发愤懑的《天问》;怀石而自投的湘江里,至今还在激荡着他的《九歌》的文字。
他就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
二、[解文题]而作者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当属和《诗经·国风》相提并论,“风骚”并举的离骚.那什么是离骚呢?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进一步解释:“离”,通“罹",“遭遇";“骚”,“忧愁、忧患”。
“离骚"的词义就是“遭遇忧愁、忧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离骚人,解解离骚情。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在诵读中体会”骚体诗”的特点.3、研读文本,分析抒情主人形象。
三、解读文本前,先听老师范读全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好了,谢谢大家鼓励的掌声.现在出声朗读全诗,找到自己的疑惑点、困惑点,我们一块解惑,提高。
没有困惑了?那我考考你们,看看大家能不能准确辨识读音和词义。
看来预习做的相当不错。
点个赞。
扫清了字音、词义上的障碍,我们来“识楚辞”识楚辞出声速读,勾画印象深刻的句子并压缩,留下你觉得足以说清作者意图的词语。
朗读体会压缩前后不同。
(学生埋头动笔,然后讨论了一段时间.)学生展示原诗句和压缩后的句子,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压缩为“太息掩涕,民生多艰".又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压缩为“余心所善,九死未悔"······概括大家展示句子的共同点,压缩后的多是四字句的四言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离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离骚》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离骚》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学生能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知人论世、意象分析、情感体验等,并运用到具体诗歌鉴赏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诗歌中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高尚情操的崇尚,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读懂《离骚》并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将诗歌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深刻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离骚》的背景、作者生平等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解读文本:学生自主阅读《离骚》,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师进行文本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对《离骚》进行分析,并展示交流成果。
4.拓展延伸:通过对比《离骚》与《诗经》等其他古典诗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离骚》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离骚》的理解等。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歌,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自主赏析,撰写赏析报告。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在课堂练习和作业中的表现,以及小组讨论成果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师需要准备的教学资源包括《离骚》原文、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等。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 3篇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⑴读课文。
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⑵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⑶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⑷课堂训练。
①区别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高余冠之岌岌兮以:长太息以掩涕兮既替余以蕙兮竟周容以为度固:固时俗之工巧兮自前世而固然②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优秀3篇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优秀3篇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5课《离骚》教案
《离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赏文:反复吟诵古诗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把握节奏。
2.品人:疏通文意,理解并掌握关键语句,体悟诗人情感,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1.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粗通文意。
2.在粗知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情读”诗歌。
教学方法: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导朗读,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由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导入,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
为什么屈原能够赢得全世界人的尊重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一问题一起走进历史上的宏伟诗篇《离骚》赏其文,品其人,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离骚》二、三读三求,理解文本。
(一)听读,读准字音,感受一段音乐美。
1.听配乐朗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并关注重点字词的读音,并且给句子划分节拍。
(投影展示读要求及骚体诗的诵读指导)2.听生试读第一段,注意字音和句读,让学生评价;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句读;再找一位学生范读进行前后比较。
3、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二)意读,读通文意,触发一份《离骚》情。
1.解题:“离骚”,“遭忧也。
”多媒体展示关于屈原和《离骚》的文学常识。
(1)简介屈原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
王甚任之。
”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2)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3)能够解读《离骚》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2)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掌握相关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解读《离骚》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深入领会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屈原及《离骚》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读《离骚》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深入分析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离骚》,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利用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楚国风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
(2)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让学生感受《离骚》的意境。
2. 启发式教学:(1)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离骚》的内涵。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
2. 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4. 欣赏《离骚》的韵律美和艺术魅力。
5.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 《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3. 《离骚》的韵律美和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1. 《离骚》的古代文言文理解。
2. 《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教案。
2. 学生教材《离骚》。
3. 相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屈原的生平和对楚辞的贡献。
2. 介绍《离骚》的文学背景和创作背景。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离骚》全文,理解大意。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三、结构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离骚》的结构,划分章节和段落。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象征手法和意象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2. 学生举例说明并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艺术欣赏(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离骚》的韵律美和艺术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延伸:1. 学生进行《离骚》的文学创作实践,如写一篇以《离骚》为灵感的现代诗。
2. 学生进行《离骚》的深度阅读,如研究屈原的其他作品或相关评论。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导入、阅读理解、结构分析、象征手法和意象分析、艺术欣赏等环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欣赏《离骚》。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离骚》的古代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六、教学内容:深入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1. 教师简要介绍《离骚》的创作背景,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者屈原的生平遭遇。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思想,分析《离骚》中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离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离骚》【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2.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4.了解《离骚》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
二、教学重点1.通过品读《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含有丰富感情的句子。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的习俗就是为了纪念屈原。
二、知识积累1.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
明确: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居左徒、三闾大夫。
后因谗被贬。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挨,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离骚》,教师予以补充。
明确:《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 5《离骚》教案
《离骚》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了解作者生平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 引导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3) 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 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2) 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难点: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三、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和手段:对重点可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讨论、作业等方法;难点只有加大练习,多提问、沟通。
四、教学思路介绍背景、地位等引起兴趣,朗读帮助理解,讨论明确问题,再练习以深化。
五、教法与学法A.教法1.运用讲读法、逐节读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词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的感情。
3.通过比较阅读法、探究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B.学法1.阅读勾画法;2.朗读法;3.讨论法;4.写作强化法。
六、教学手段与媒体:多媒体七、教时:两课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主要任务:1、激发兴趣,知人论世;2、通读文本,整体感知。
●具体步骤:(一)导语设计: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电视剧《屈原》的几组镜头:被楚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屏幕上的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忧民的诗人是谁吗?他有哪些不朽的作品?明确:屈原,他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
教师:诗人把自己的一片赤子之情寓于文章之中,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作品:《离骚》。
板书:《离骚》(二)作家作品: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主要意象和情感。
(2)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离骚》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2. 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离骚》中生僻词语的解释。
2. 屈原情感的把握及其与现实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离骚》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4. 审美教育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屈原及《离骚》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文内容。
3. 讲解分析:讲解诗中的生僻词语、意象、情感等。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5. 欣赏评价: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1)熟读《离骚》,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七、教学反思1. 课程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2. 教学方法: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2024最新-离骚高中背诵部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离骚高中背诵部分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页是编辑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4篇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困境;2、体味诗语中蕴含的复杂情绪;3、重构屈原形象;4、了解楚辞的特点学会诵读。
[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一、二、三。
2、难点:目标二、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屈原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他“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起用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
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目光。
但他的这些主张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浊的人间世中处处碰壁,他的诗人气质也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
君王的疏远和群臣的嫉恨这是必然之事,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两次流放事件。
第一次是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两次放逐使屈原从权力的中心被挤迫到了边缘,他陷入了现实和心灵的双重困境。
举世皆浊之中,他孤立无援;而在独醒时刻,他又不得不面对灵魂的拷问。
当强秦攻破故国的时候,他只好怀着忠诚和绝望自沉汨罗江。
当陷入这样一种孤独的人生困境之时,一切似乎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驱遣,只有文字可以成为他形影相吊的忠实伴侣,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这发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灵魂暂得栖居和慰藉。
屈原的一生以“好修”为务,以“美政”为鹄的,他在乱世中上下求索,虽然他的忠诚不曾挽救故国的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人教版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精选10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精选10篇)《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
“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
”《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精选10篇),欢迎阅读。
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篇1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
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教师明确: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
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
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
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五课《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3)理解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美政理想及崇高情怀。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必修1教材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难度一般的文言文。
但本篇的文本时代久远,生僻字较多,学生在朗读和内容理解上均有不小的难度;诗中作者对自己的美化,片刻的隐退闪念也是学生的认知误区;“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需要点拨。
尤其是“美政”理想的深层内涵的探究理解更是重中之重,需要用心设计问题,层层思考,逐步探究,才能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
重点难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2)比,象征的写法在诗歌中的运用;(3)屈原的“美政”理想与崇高精神的深层内涵。
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
3.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疏通并体会文本大意。
学时重点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
学时难点掌握时代久远的重点词语的含义,疏通并体会文本大意。
教学活动【导入】名言抒情式“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世说新语·任诞》之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讲授】披文入情,整体感知(一)作家作品:1.屈原: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2.《离骚》:《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可以看作是诗人生活历程的形象纪录,是诗人的自叙诗。
作于被放逐以后。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
3.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二)基础积累:修姱:修洁而美好。
羁: 喻指束缚、约束。
谇: 谏诤。
怨: 恨。
(“恨”在文言中多为“遗憾”义)浩荡:多义词,这里为“荒唐”义。
民心:人心。
(前文“民生”可解释为“人生”)溘: 突然。
(“溘然长逝”中的“溘”即为此义。
)忍尤:忍受强加的罪过;尤:这里作“罪过”讲。
(“以儆效尤”中“尤”即此义;“怨天尤人”中的“尤”为“归咎”义;“无耻之尤”中的“尤”为“特异”、“突出”义。
) 反:文言文中多作“返”讲。
忳:忧闷。
岌岌:高耸的样子。
(“岌岌可危”中的“岌岌”形容十分危险。
)陆离:修长的样子。
(“光怪陆离”中“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活动】诵读感知诵读感知:(一)基础诵读:1.教师范读2.指导朗读(1)注意节拍如:长太息/ 以掩涕兮余/ 独/ 好修/ 以为常虽/ 体解/ 吾/ 犹未变兮岂/ 余心之/ 可惩指导: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注意延长如:悔相道之不察兮——忽反顾以游目兮——指导:“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3)注意重音: “九死”“体解”(4)注意感情指导: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注意读出感情。
诗人在感叹时要读得深沉而有力,诗人在充满理想时要读得激越而昂扬;读出诗人在遭受屈辱之后的悔恨和愤懑;还要读出诗人在“众女”种种丑态面前所表现出的高昂气节,在崇高理想面前所表现出的一往情深。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指导:“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其他组帮忙回答)(二)倾情诵读1.自由上台朗读;2.集体入情齐读。
【练习】词语注音,夯实基础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偭(miǎn)规矩而改错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测试】掌握断句,准确诵读(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3)余虽/好修姱/以羁兮(4)虽九死/其犹未悔【作业】巩固训练,熟读成诵1.《精析精练》中的同步检测;2.反复自读,熟读成诵。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2.理解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美政理想及崇高情怀。
学时重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2.比,象征的写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学时难点屈原的“美政”理想与崇高精神的深层内涵,结合文本及时代背景理解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矢志不渝的鉴定信念。
教学活动【导入】人物评价式激情导入在浩瀚的文学史中屈原一直是一个熠熠生辉的的形象,太史公曾这样评价屈原“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讲授】批文入情,探究赏析(一)课文前四句,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追求?明确:民生好修姱(二)怀有这样高尚的人格追求,在现实中又有这样的遭遇呢?明确:遭贬斥受谣诼1.香草的象征含义:汉王逸《离骚》序: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例如: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补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
(2)“美人”自喻:(汉代)王逸《离骚》序: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例如: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补充:班昭在《女诫》中云:( 女) 事夫如事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
分析:思夫——渴望报效;受宠幸——君主重用;受冷落——怀才不遇;美人迟暮——烈士暮年;薄情——君主梳理 ;弃妇——排挤打击。
拓展: 《宫词》白居易泪尽罗巾梦不成,深夜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分析:在诗中白居易借被遗弃宫女之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未被赏识且被遗弃的苦闷。
思考1: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明确:君:浩荡兮不察民臣:背绳墨竞周容思考2:面对这样的遭遇,屈原持怎样的态度?明确:宁溘死伏清白悔相道(四)结束语:“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法国作家缪塞齐读: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活动】合作探究,深入理解(一)合作探究:“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屈原后悔的是什么?他真的后悔了吗?明确:政治上的进退,不是放弃操守。
(二)讨论:你怎样看待屈原的怀石投江?示例: 殿前欢·楚怀王贯云石(元代)楚怀王,忠臣跳入汨罗江。
《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
伤心来笑一场,笑你个三闾强,为甚不身心放?沧浪污你,你污沧浪。
阅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明确:屈原的“美政”理想:圣君贤相举贤授能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三)拓展延伸: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示?①身处逆境,坚持操守。
②身陷污浊,洁身自好。
③心系天下,忧国忧民。
④追求真理,矢志不渝。
【练习】随堂训练,象征意义阅读下面的诗歌,分析诗中所描写事物的特点,并体会其深层内涵。
1.《梅花》北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画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爱莲说》中通过事物特点传递深层内涵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论语》中通过松柏特点,凸显品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试】拓展阅读,美人自喻“美人”自喻:1.(汉代)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