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
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在古代,农牧民族确定季节、了解气候及后 来航海需要,产生了天文学;
丈量土地、衡量容积和其他计算上的需要,
产生了数学;
建筑、手工业以及战争需要产生了力学; ……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对新动力的 需要,出现了蒸汽机,又推动了动力学、
谬误是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相违背 的认识。
2、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 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 识,和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一致 性。
真理的客观性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作为检验真理正确性唯一标准的实践具 有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却是 主观的。真理是用概念、判断、推理等 主观思维形式组织起来的思想观念或理 论,是精神现象。
理性认识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 基本逻辑思维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成过程,就是人们运用
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
以及进一步形成概念的逻辑体系和理论体
系的过程。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 为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 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 性、表浅性是其突出特点。
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
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
(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 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 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 确的认识。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 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 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 创新。
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一定的中介环节,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让理论掌握群众,转化为改造社会、自然 的物质力量。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现了两次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
已完成: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那么对于这 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未完成:任何过程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 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永无完结,人们对于真 理的认识也就永无完结。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基本特征。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 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 过程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 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能够 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为人 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和适应性活
两个特点是不可分割的。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认识
实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识的第一次 飞跃——实践 向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第二次 飞跃——认识 向实践的飞跃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 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 和表象,是认识过程的起始 环节。它的特点是直接性, 是对客观事物形象的具体的 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红! 硬! 甜!
苹果=红+甜+硬+……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感觉
知觉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 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 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 性的认识。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 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问题:
掌握认识规律对我们的实践活动有 什么好处?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 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 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 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 的途径。 ——列宁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第一次飞跃
认识
第二次飞跃
实践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水果
苹果是水果。
3、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
之间的联系,它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有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应形式。 案情
凶手
二、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认识的能动作用 ,不但表现于从感性 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 动的飞跃,更重要的 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 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 一个飞跃。
牛顿万有引力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1、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 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胞, 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水 果
2、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PT(完整版)
苹果(知觉)= 红+甜+硬 +……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表象与感觉和知觉不同,感觉和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 而表象则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此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
那是一个又大又圆又红又甜又硬的苹果!
表象 这个在记忆中的苹果 形象,就是这个苹果 的表象。
2、理性认识
水果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和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从概念发展而来的,它总是表现为概念之间的一 定联系,并以句子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 断的思维形式。
水果都含有维生素
前提
梨是水果 结论 梨含有维生素。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 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包括两个认识阶段,即感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即在实践 基础上形成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 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它是 认识的初级阶级。
大学生军营一日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v首先,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 前提,离开了感性认识,理 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 本之木,整个认识运动就无 进行。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v其次,感性认识需要深化,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
因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有其局限性。它只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感性认识只 有发展为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才能指导实践。如果认识只停 留在感性阶段,它不仅不能指导实践, 而且很可能为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产生错误的认识。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
牛”事半功倍,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揠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C A.夸大的规律的客观性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 观性 D.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3、“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 一观点是说( ) A、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 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自然界的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 产物 C、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 D、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什么叫运动?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 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移动 物理运动:热、电、光、磁及原子内基本粒子的运动 化学运动:物质的化合分解 生命运动:生命体的运动 社会运动:人类社会的变化(原始社会——奴隶社
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1)静止的含义:
(在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上)是一种 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性质的相对稳定 位置或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位法国飞行员碰到了一 是有条件的、暂 件极不平常的事情。这位飞行员在 2000米的高空飞行 时的、是运动的 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什么小玩意儿在飞行,他以 特殊状态。材料 为这是一只小昆虫,便敏捷地把它抓过来。一看,大 中“飞机跟子弹 吃一惊:原来是一颗德制的子弹飞行的方向相同, !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 轻而易举地伸手把子弹抓住呢? 速度相等”,这 (1)材料中的飞机和子弹 这是因为,一颗子弹并不是始终以每秒 800米一 样虽然子弹和飞 的共同飞行说明了运动 900米的初速度飞行的。由于空气的阻力,速度逐渐降 机都处在运动中, 是绝对的,一切物质都 下来,而在它的射程终点(跌落前 )的速度只有每秒40 但这颗子弹相对 米。这个速度是普通飞机也可以达到的。 在运动。 于飞行员而言, 则是静止的,因 ? (1)飞机和子弹的共同飞行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而飞行员能够抓 (2)飞行员能抓住子弹说明静止有什么属性 ? 住飞行中的子弹。
第六讲 认识的本质与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揭示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三,主体的反映是能动的。
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 一、 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 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 义。”这表明( )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 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人是具有实践和思维能力的存在物
思 想 者
判断
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的反映, 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 定。
培 根
推理
以已知判断为前提,遵循逻辑规则, 推出新的判断的反映形式。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3.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
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 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 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 明( )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 从实践到认识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内涵
含义
感 性 认 识
凭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 事物的现象、形式、外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课件
2.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有不依赖于主体及其意识 的客观内容。
3.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 其中对象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
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3. 中介:
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 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 括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 以及运用、操纵这些工具 的程序和方法
4. 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的 关系。
第一,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 第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讨论:
1.对于一幅两可图,为什么甲和 乙的解释不同?
2.古希腊哲人说:如果没有理性, 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3.凡是眼睛所见到的,都是真实 的。
3.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第一,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
辩证关系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2.理性认识到实践能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第一,理性认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第二,理性认识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第三,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物质条件,需 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的特点和作用
1、非理性因素
包括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非认识能力的心理要素和幻 想、想象、直觉、顿悟、灵感等非逻辑的性的思维方式。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中心论点: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基本构架(1):实践——认识——实践(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辩证过程的第一步)从实践中获得认识的两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其中,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又经历了能动的质的飞跃。
)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从感觉到知觉到表象,包含了认识的三个步骤。
感觉,即实践的主体——人,利用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触觉、听觉、嗅觉等)初步与客观存在的事物建立了联系,即事物为人所感知;知觉,即人意识通过感官的反映对所接触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大脑中勾勒了初步的形象;表象,即人通过自身思维的加工,初步在意识中勾画出了先前反映在大脑中的事物的相对完整的肖像画,形成了自己对该事物浅层的认识。
这两个阶段是实践中介的第二系统——人的感官和大闹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运动的结果。
这是个由个别的特性到完整的形象,由当时感知到的印象的直接保留和事后回忆的过程,这里已经包含着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势。
因为尽管我们的感官所能捕捉到的关于客观事物的信息是有限的。
但我们的思维会对来自于感官的信息进行加工和修补,从而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相对较完整的形象反映。
但从整个的认识过程来看,我们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得到的认识却只是事物的浅层以及对事物表像的反映。
例如,我们在初次看到桌子的时候,并不知道它是桌子,我们首先看道的是它有四条腿和一个平面。
在被告知它叫“桌子”之后,我们开始称之为“桌子”。
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它为什么叫桌子以及桌子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它有什么用途等等。
在我们的意识里一开始只有一块板放在四条腿上这个概念而已。
这是一种“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马哲主观题答案.缩印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来源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于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怎样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在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简述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它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实现基础;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3、实践是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五、简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的含义、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在推动事物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含义:同一性: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同一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简述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简述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实践是检验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这个原理主要强调人的认识并不是抽象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水平下的对事物的认识,强调我们的认识是历史、具体的认识,要随着实践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复习知识点
马克思复习资料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知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4、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6、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7、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8、自然经济是以自给自足特征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9、、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10、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简答)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1、实践的特征: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1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13、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简答)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
(一)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时间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首先,时间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的主题,实践的对象,时间的手段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试验。
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科学实验已经产生,就具有与生产实践和变革社会的实践所不能代替的特点,即自觉的一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验仪器和装备为手段,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
是驾驶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时间是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其次,时间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时间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时间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二)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人类社会纪实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
人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耿姝要的是社会存在物。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出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后,在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社会生活的实践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时间内在的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无知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方法论意义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
பைடு நூலகம்
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举个例子,水往低处流这一现象,本质是万
有引力定律。从看到现象到追究规律,是人
们认识的不同层面的一个提升,是理性认识
到感性认识的一个跨越。
一、理性知识依赖于感性知识 二、感性知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知识 三、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互渗透
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现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
节,包括确定实践目的、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
案、进行中间试验、运用科学的实践方法等。
组长:
组员:
论文撰写: PPT制作: 资料查找: PPT展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有决
定性作用。认识运动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
形成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
识回到实践的过程。了解认识运动的发展
过程,有助于我们把握认识发展的规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 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它是认识的 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引起的一 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知觉: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现象。 举个例子,对于一个苹果,你可以说,它甜,它红, 它硬,它圆,这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说是人的 一种感觉。但如果你说它又甜又圆或者又甜又红又 硬又圆,那这就是你的知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讲稿)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讲课稿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源于实践,由于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怎样来理解认识发展的过程,并从中把握其规律,这就是今天所要学习的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首先,一起来看《实践论》中的一段话:“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事实上,的这句话就揭示了认识运动有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不断循环往复就构成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通过认识事物外部特征和现象逐渐把握事物本质的过程。
主要涉与两个概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负责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而理性认识负责把握事物本质。
那现在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的关系以与如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的含义是人们在实践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人的五种感觉器官主要是眼耳口鼻手(触)。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感觉: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比如天气很暖和,是你的触觉感觉到的;外面的房屋很高则是视觉发挥的作用。
因为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所以它是认识运动的起始环节。
知觉: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反映。
从这个含义中,可以看出知觉和感觉的不同:认识从个别到全面。
有哪位同学去过海边?能不能分享一下对大海的认识。
用感觉器官把握事物的整体特征,这个过程就是感认的第二种形式——知觉。
事实上,刚刚这个过程并不是知觉,而是表象,是感性认识的第三种形式。
表象:人脑对过去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再现。
通过理解“表象的含义”,就能知道刚刚我们对大海的认识是表象而不是知觉。
简述认识的辩证运动的规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从实践到认识;2、从认识到实践;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4、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从实践到认识在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了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这便是感性认识。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认识,即理性认识。
在认识运动过程中,实践起到决定作用,是认识的基础,主要表现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最后又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由此可见,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当中,面对各种科学现象,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能动地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
例如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在未发现规律之前,电磁感应定律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在,认识规律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只有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努力实现认识的目标,才能通过现象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除此外,科学机遇对认识客观规律也起到重要作用。
所谓科学机遇,就是在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由于某个偶然的机会,出乎意料地遇到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而导致新的科学发现。
自然科学上有许多发现几乎都是由意外发端的,小到英国化学家柏琴在提纯疟疾特效药过程中发现苯胺紫,由此发明了染料,美国科学家在寻找促进植物生长的细菌群时发明化学除草剂,大到日本三岛教授在研究铁、镍、铝合金时发明永磁合金,伦琴发现X 射线等等。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反映论的观点B.客观实在性的观点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D.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3.认识的主体是指()A. 一切有生命的人B. 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C. 一切有知识素养的人D.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4.认识的客体是指()A. 一切客观实在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C. 一切社会存在D.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5.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6.反映论是()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原则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的原则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有的原则D.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A.直接性、形象性B.逻辑性、综合性C.间接性、抽象性D.真理性、主观性8.理性认识的特点是()A,直接性和形象性B.间接性和抽象性C.客观性和实在性D.具体性和历史性9.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A.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B.是不可靠的C.没有客观依据D.是人的感官自生的10.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是因为()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11.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12.真理是指()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B.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C.对人们有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D.先进阶级的进步认识13. “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1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A.真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B.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C.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D,可以独立并存的两种真理16.真理观上绝对主义错误是()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B.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C.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D.只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不讲真理与谬误的转化17.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人们长期把它视为真理。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第谷
开普勒
.
补充
.
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 2.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于源来 理性认识
F=GM1M 2/R2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
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的。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
②什么是理性认识 所谓理性认识,就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 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 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 部联系和事物自身固有的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对于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特性的反映。 它表现为一个个的词。
.
三、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 (实现第一次飞跃)
•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用了三十年的时间精细地观察行星的位置,做了详 尽的记录,积累了大量既丰富又可靠的感性材料。可惜由于缺乏理论 思维,不善于理论分析和数学计算,他始终没有能从这些材料中发现 行星运动的规律,却错误地认为行星围绕太阳转,太阳又绕地球转。 后来第谷的助手开普勒,对第谷积累的感性材料进行了艰苦的思索和 认真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假设。起初,他假设太阳绕地球转,所得的 结果误差很大,与观察资料不符。后来改用"日心说",假设火星绕太 阳作圆周运动,计算的结果仍不理想。于是,他大胆地假设"火星的 运动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结果与观察资料相 符。就这样,前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经历了多次尝试和失败,运用 了一系列的推理和计算,终于从第谷积累的感性材料中引出行星三大 定律,被誉为"天空立法者"。
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
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唯物论考点1、哲学的含义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整个世界——哲学局部世界——具体科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基本内容及意义:A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B存在与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3、哲学的基本派别与历史形态(1)唯心主义——精神是世界的本原A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理念、绝对精神、天命观、理气说B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感知、意志、心(2)唯物主义——物质是世界的本原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具体形态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五行说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基本粒子原子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看作世界的本原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2)一元论:认为世界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分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即物质和意识。
一元论不一定正确,但二元论是错误的。
(3)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物质不是实物5、物质与运动(1)关系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脱离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与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的错误。
(2)静止与运动的关系A区别: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联系: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相对静止——动中有静6、物质运动的时空属性(1)时间A含义: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间隔性。
B特点:一维性、一去不复返(2)空间A含义: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B特点:三维性(3)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A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B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4)爱因斯坦的相对性体现了时间空间的相对性7、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是错误的8、意识(1)意识的本质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3)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4)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和条件前提——遵守客观规律、途径——参与实践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与手段二、辩证法1、联系(1)联系的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978年6月24日,《解放军报》发表 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马克思
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1、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由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
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同客 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 ,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 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以及符 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 ,就要把主观认识和客观 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 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 真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标准,只能是把主观和客 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 会实践。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 跃的意义:
(1)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 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 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 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 出理论的作用来。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 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 展。
2. 实现由理性认识向 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 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 合的原则。
第二,必须经过一定的中介 环节。
第三,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必须采用正确的实践 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 至无穷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1、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 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 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 特点,即人们遵循一定的 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 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 西变为客观的东西。一般 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 预期的结果,那么认识就 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 真理性的认识;如果失败 了,并且不是由于认识之 外的其它原因引起的,那 就是错误的认识。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认 识运动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感性认识到理性 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了解认识运 动的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把我认识发展的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包括两个认识阶段,即感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即在实践 基础上形成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那是一个又大又圆又红又甜又硬的苹果!
表象 这个在记忆中的苹果 形象,就是这个苹果 的表象。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的含义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 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 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 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F=GM1M2/R2
万有引力定律
水往低处流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 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它是 认识的初级阶级。
大学生军营一日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引 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甜!
硬!
圆红!
大红! 这些通过感觉器官直接获知的关于 事物个别特征认识形式,就是感觉。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 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论本身不能直接改造世界, 只有回到实践中去,通过指导实践,才能发挥改造世界的作 用,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认识的能动作 用,不但表现于从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 识之能动的飞跃, 更重要的还须表现 于从理性的认识到 革命的实践这一个 飞跃。”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 到检验和发展。
在前一次飞跃中得到的理性认识,并不都是正确的。在这 些认识中,究竟哪些理性认识是正确的,哪些理性认识又是 错误的,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因此,理性认识必 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证实正确的认识, 纠正错误的认识,从而推动认识进一步发展。
(二)认识的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 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 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 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人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不存 在纯粹的感性认识,也不存在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判断
这朵花是红的
感觉
。
2、从认识到实践
理性认识形成后,认识运动还没有结束。因为这 种理性认识是否正确还需要检验,同时,认识的目 的还没有实现。要完成认识的任务和实现认识的目 的,就必须实现第二次飞跃,这就是由认识到实践 的飞跃。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其次,感性认识需要深化,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
因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有其局限性。它只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感性认识只 有发展为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才能指导实践。如果认识只停 留在感性阶段,它不仅不能指导实践, 而且很可能为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产生错误的认识。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 断的思维形式。
水果都含有维生素
前提
梨是水果 结论 梨含有维生素。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 前提,离开了感性认识,理 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 本之木,整个认识运动就无 法进行。
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人们在实践中,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多了,经过头脑分析 和综合,舍弃事物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象概括出同类 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并用词或词组的语言形式表达出 来,这就是概念。
水果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和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从概念发展而来的,它总是表现为概念之间的一 定联系,并以句子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红!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每一感觉反映事物某一个方面 的表面特性,而知觉是对事物各种感觉的综合,形成对事物的 整体的形象的知识。
这个苹果又大又红又圆又甜又硬!
苹果(知觉)= 红+甜+硬 +……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表象与感觉和知觉不同,感觉和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 而表象则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此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