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教案)文言词语和句式导学案高中新课程(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滕王阁序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滕王阁序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第5课滕王阁序王勃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特别句式,赏析重点语句,背诵全文。

2.思维与审美:(1)深化感悟作者困难的思想感情;(2)体会本文丰富多彩的艺术特点。

激趣导入“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致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被给予了特别的意义,名扬天下。

它们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今日就让我们随着大诗人王勃的导引,登临这座誉满天下的滕王阁,领会其不同凡响的风采,寄予我们悠悠无际的思绪。

一、诵读全文,说明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

(第一段)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以……为襟)三江而带.(以……为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域,所在之处);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像雾一样)列,俊采星.(像星星一样)驰。

台隍枕.(倚、据)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俊杰)。

都督阎公之雅望..(奇妙的风范),..(崇高声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车的帷幔,这里借指宇文新州的车马)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文词的宗主);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县令,这里指交趾县的县令),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盛大的宴会)。

请概括段意:这段文字概写了滕王阁的地理风貌,引出参与宴会的人物,并铺叙了宴会的盛况。

(其次段)时维.(句中语气词)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蓄积的雨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俨”通“严”,整齐的样子)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极尽)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请概括段意:描绘作者驾车前来滕王阁的情景,着重描述滕王阁及其四周的景色。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案3.9 劝学第2课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案3.9 劝学第2课时

高年级语文(填学科)导学案第二课时答案一、1.解释下列词语学不可以已(停止)取之于(介词,从)蓝而青于(介词,比)蓝木直中(合乎)绳輮(通“煣”,使弯曲)以为轮虽有(通“又”)槁暴(晒)金就(动词,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博学(广泛学习)而(连词,表递进)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连词,表并列)行无过(犯错)矣2. 文段分析思考①比喻论证。

本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

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二、我曾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三、 1.解释加点词语终日而(连词,表修饰)思须臾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学跂而(连词,表修饰)望矣登高而(连词,表修饰)招而(连词,表转折)见者远假(借助,利用)舆马者而致(到达)千里非能水(用作动词,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生(通“性”,资质,禀赋)非异也2. 文段分析思考①本段是从那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作者用了哪些比喻来说明?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本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高中语文第11课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11课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师说》班别: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典型的文言词句现象。

2.把握中心论点,学习正反对比论证。

3.学会尊师重教,培育谦虚勤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理解并积累典型的文言词句现象。

【学习难点】把握中心论点,学习正反对比论证。

【知识链接】1.关于题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观点。

像《爱莲说》、《马说》都属于这种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讲解,作为文体,“说”可按“讲解……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的意思是讲解关于“从师”的道理。

2.关于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世称“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多种职务,累官至吏部侍郎,前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门生,足见韩愈是唐朝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仍是唐朝“古文运动”的提倡者和实践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极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影响极为深远。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身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3.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朝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虚泛文风,强调“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这次古文运动把散文从六朝以来的浮艳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朝实用散文的基础。

4.时期背景:“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自主学习】(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习其句读.(dòu)官盛近谀.(yú)巫.医乐工(wū)郯.子(tán)苌.弘(cháng)老聃.(dān)李氏子蟠.(pán)六艺经传.(zhuàn)贻.之(yí)(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标注意义:1.师者,所以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然,不是这样)(三)区分一词多义,写出以下加点实词的词性和意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教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高作)3.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①惑.而不从师(动词,有了疑惑,碰到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③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四)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及意义:1.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就)②择师而.教之(连词,表目的,用来)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而且)④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却)⑤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无义)2.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或不译)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知识和道理)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⑤郯子之.徒(代词,这些,这一类)3.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可能)④其.可怪也欤(代词,这)4.于①夫庸知其年之前后生于吾乎(介词,比)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③于其身也(介词,对于)④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五)指出以下加点词古今不同的意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为求学的人;今指学术上有必然成绩的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2.今之世人..(古义为一般人;今指很多人)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小学..(古义为小的方面学习;今指小学教育)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古义为①……的原因②用来……的;今指表示因果联系的连词)(六)找出以下句中的活用词语,明确活用类别,指出词义:1.吾从而师之(师,名词作意动,以……为师,把……拜为老师)2.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作意动,以……为耻,对……感到羞耻)(七)判断特殊句式的类型,具体说出其特殊情况: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者”、“也”联合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也”表判断)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句读”、“惑”为前置宾语,“之”字是提宾标志)4.不拘于时(被动句,“于”表被动)5.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于师”为后置状语,要调整语序,放在“耻”“学”6.师没必要贤于门生(状语后置,“于门生”为后置状语,要调整语序,放在“没必要”与“贤”之间)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及”后省略“”宾语“之”,指代他们)8.夫庸知其年之前后生于吾乎(固定句式,“庸知……乎”表反问,哪里管……呢?)(八)翻译下列句子:1.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篇1】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_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我校地处郊区,学生基础较差,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3重点难点1、理解*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重点理解*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难点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荆轲刺秦王二、导入新课在春秋战国的历史画卷上,有一位人物,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他是谁?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各种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去一感荆轲的侠士形象。

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下这篇*的出处。

1、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_、勇于斗争的行为。

山东省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导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3

山东省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导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3

师说(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第三、四段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别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

2.理解本文所阐述的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正直学习态度。

3.背诵课文。

预习思虑给以下加点字注意庸人()嗟夫()句读()相互()郯子().....老聃()蟠龙()苌弘()贻赠()经传().....阿谀()无长无少()..研究合作●疏导文意。

第三段内容纲要:1.贤人无常师()。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3.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4.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5.是故()弟子不用不如师,师不用()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翻译:第四段内容纲要:6.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学于()余。

.7.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课后作业一、背诵默写第三段二、知识梳理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惑而不从师().1.择师而教之().则群聚而笑之().)。

)时,古之学者必有师 / 彼童子之 师(). . 句读之 不知,惑之 不解( ). .师说之 不传也久矣( ).2.人非生而知之.者()作师说以贻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 徒().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3 . 夫庸知其 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其皆出于此乎( ). 其可怪也欤(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吾乎(而耻学于 师( )4..于其身也( ) . 不拘于 时( ).于其身也,则.耻焉()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此则岳阳楼之又观也().6.词类活用( 1) 吾进而师之()( 2) 其下 贤人也亦远矣().( 3) 孔子师 郯子().( 4) 而耻 学于师().( 5) 不耻相师( )( 6) 孔子师剡子()))( 7) 是故圣 益圣,愚 益愚(). .(8) 小学而大 遗(). .7.通 假归纳( 1) 师者,因此传道受 业解惑也(). ( 2) 或师焉,或不.焉( )8.句式判断( 1) 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教案导学案必修2全册导学案(11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教案导学案必修2全册导学案(114页)

第一单元学习目标与方法以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个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

2、练习运用圈点、批注法鉴赏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学习做一点圈点批注,写下心得。

3、对那些美妙的段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写景状物散文的鉴赏能力。

4、在阅读鉴赏感中,加强积累整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景状物的相关知识,能够仿照本单元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书写自己的感受。

1.荷塘月色一学习目标1、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结合优美的景物描写,具体分析比喻、通感的修辞效果。

3、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二预习方案方法指导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了解文意,把握文章关键词句。

(一)基本任务1、背景介绍《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

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2、相关知识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秋实。

高中语文《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虚词及其用法;(2)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结构,并能正确判断和运用;(3)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等方法,系统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特点;(2)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句子,理解文章内容;(3)学会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主学习和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2)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领会传统文化精髓;(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实词:(1)一词多义现象;(2)词类活用现象;(3)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2. 文言虚词:(1)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3)虚词的辨析和运用。

3. 文言句式:(1)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2)省略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3)句式结构的分析与翻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文言实词的辨析和运用;(2)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3)文言句式的判断和翻译。

2. 难点:(1)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判断;(2)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辨析;(3)复杂句式的分析和翻译。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解法:讲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基本概念、用法和例句;(2)比较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词语和句式的特点;(3)实践法:让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提高阅读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图片、例句等;(2)工具书:引导学生查阅字典、参考资料;(3)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2)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讲解新课:(1)讲解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2)讲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3)讲解文言句式的判断和翻译。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8课《兰亭集序》导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8课《兰亭集序》导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训练案】或拓展案一、综合训练(知识迁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唯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我书比种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知识梳理导学案-人教课标版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知识梳理导学案-人教课标版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含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含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含义:()直不百步耳通,含义:()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通,含义:()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含义:通,含义:()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含义:()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通,含义:()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通,含义:()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通,含义:()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含义:()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通,含义:()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含义:()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通,含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含义:()或师焉,或不焉通,含义:.请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义:今义:()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今义:()或.百步而后止古义:今义:()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古义:今义:()谷不可胜.食也古义:今义:()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今义:()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今义:()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义:今义:()寡人..之于国也古义:今义:()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义:今义:()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古义:今义:()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古义:今义:()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古义:今义:()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古义:今义:()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今义:()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古义:今义:()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古义:今义:()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古义:今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今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今义:.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高中语文 第11课 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11课 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师说》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道”,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作家作品】见《阳光课堂》P49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写作背景】见《阳光课堂》P49【自主学习任务】1.确定字音,并完成《阳光课堂》P48(一)。

2.学生各自朗读、齐读课文,朗读时注意文中通假字,并完成《阳光课堂》P48(二)。

3. 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第一自然段,总结该段知识点。

重点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4. 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嗟乎——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总结该段知识点。

重点词语: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5. 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说》自主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道”,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自主学习任务】1. 检查上节课知识点掌握情况。

【检查内容:背诵,重点词语,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类型及翻译。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句读之不知——其可怪也欤”,总结该段知识点。

重点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3. 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第三、四自然段,总结该段知识点。

重点词语:特殊句式:4. 课文内容讨论:课文的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写的,这一段运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又怎样的论证作用?5. 背诵课文。

6.完成《阳光课堂》P48——50练习题。

(综合性学习教案)文言词语和句式导学案高中新课程(人教版)

(综合性学习教案)文言词语和句式导学案高中新课程(人教版)

文言词语和句式导学案高中新课程(人教版)综合性学习教案编写:张太银【学习目标】1.掌握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2.阅读文言文能准确把握实词的意义;3.熟悉高中阶段常见的几种文言句式。

【预习导学】☑一、背景知识: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

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二、文学常识: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七种句式。

☑三、整体感知1.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

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文言实词的掌握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这样才能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2.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我们如果对一些文言句式,尤其是像宾语前置等比较特殊的文言句式如果不熟悉、了解,必然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文言句式,进行梳理和探究。

☑四、基础知识(一)文言词语:我们阅读文言文遇到不熟悉的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这些词语的意义,在这里我们讲一些常用的方法:1.例:解释下面加点字: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眄:(看)(《归去来兮辞》)②拔剑切而啖之啖:(吃)(《鸿门宴》)例①“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例②“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

汉字本是具有表意性质,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汉字虽历经演变,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高中语文 9 劝学(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高中语文 9 劝学(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语文9 劝学(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语文9 劝学(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语文9 劝学(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劝学》【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虚词。

3.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4。

做学问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等词义。

2。

背诵课文前三段。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任务一: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共二十卷,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高中语文文言文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文言文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文言文单元导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字词】:自己概括易写错、易读错的字词:【背诵默写】:小构成员背诵默写检查:【领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点】:请做笔录。

《杜甫诗三首》复习概括整理【朗诵背诵】:请做笔录。

【学习鉴赏诗歌】:一、赏析《 <秋兴八首 >其一》情形交融的艺术特点;1、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光景?表达了如何的感情?2、联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形交融的特点。

二、三首诗歌中任选一首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三、由诗歌意象品尝诗歌境界。

《琵琶行》复习概括整理【朗读指导】: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诗中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

一定化身为诗人,假想自己亲历其事,亲闻其音,亲见其人,这才能深入诗的境界,读得凄楚感人。

1.开头部分:前六句要读出凄惨的氛围。

读最后两句,情绪应有变化:“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留,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这就是《序》中说的“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下句“主人忘归客不发”应作一顿,表示主客俱已进入音乐境地中,悲伤暂被遣散。

2.对于音乐描绘部分:“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盈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利;“冰泉”以下四句是为热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热潮和停止,要读得紧张、热情,至“裂帛”戛但是止。

3.对于琵琶女自叙出身部分:可按少年欢喜、暮年堕落、目前心境区分层次,每层后宜作一顿。

4.对于诗人倾吐心里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要旨,宜用叹惋之声,要读得慢些;“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此间”以下六句述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晚”以下四句表祈请,应读得诚心。

5.结尾部分:开头两句承上叙事,要读得缓和些。

中间两句转入抒怀,当用低落腔调。

最后两句用问答式,问后宜作稍长停留,而后渐渐作答,这是全诗抒怀的热潮。

朗读不纯真是为了记诵,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一种鉴赏手段来运用。

【鉴赏】:联合语境,赏析课文诗句的表达成效:(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新编资料)高中语文 第5课《滕王阁序》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新编资料)高中语文 第5课《滕王阁序》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5.《滕王阁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梳理相关的文言文知识。

2.熟读本文直至背诵,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学法指导】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一、知人论世1.作者王勃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代诗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司奴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诗今存八十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

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

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九十多篇,多为骈体,其中亦不乏佳作。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

今存有《王子安集》。

2.传记评价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二十六。

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及以纸笔,延让宾客,勃不辞。

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公曰:“亦是老生常谈。

”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公闻之,沉吟不语。

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教案导学案第24-27课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教案导学案第24-27课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第24课种树郭橐驼传1.通假字。

(1)既然已.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早缫而.绪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矣”译为“了”(2)“尔”你们2.古今异义。

(1)不抑耗其实..而已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传其事以为..官戒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其本.欲舒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去.不复顾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若甚怜.焉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字.而幼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义:它的果实。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1课《过秦论》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1课《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班别: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学习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 岁时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 岁。

2、关于文章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

《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3、时代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自主学习】一、夯实基础(一)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腴(y u)轸(zh 总n)镞(z u)笞(ch 1)恬(ti a n)藩(f Q n)瓮(w e ng)牖(y 6 u)召滑(sh d o)俯首系(x i)颈践华为城(hu a)劲弩(j 1 ng)墨翟(d i)蹑足行伍(h a ng)将数百之众(ji a ng)度长絜大(du o)比权量力(li a ng)万乘之势(sh e ng)朝同列(ch a o)一夫作难(n d n)一、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③合从缔交/ 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⑤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⑥百有余年矣(有,通“又”)二、一词多义1.因①因遗策(沿袭,动词)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2.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3.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4.之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2.名词作动词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作窗户;枢,系户枢)④《过秦论》(过,指摘过失)3.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4.形容词作名词①据崤函之固(固,险要的地势。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复习目标】熟悉必修一会考必考文言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所有文言现象,熟练翻译课文,并附之以语段训练。

(一)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会面)(人教版)2、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二)古今异义1、列坐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

次,旁边、水边。

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3、或取诸怀抱古:胸怀抱负。

今: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

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7、俯察品类之盛古义:物品,物类。

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三)词类活用(1)群贤毕至(形容词作名词,贤才)(2)不知老之将至(形容词作名词)(3)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纵展;使……奔驰)(4)所以兴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起)(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一样)(6)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7)况修短随化(形容词作名词,寿命长;寿命短)(8)死生亦大矣(形容词作名词,大事)(9)一觞一咏(名词作动词,喝酒)(10)足以极视听之娱(动词活用为名词耳目)(四)一词多义1、修(1)修楔事也(动词,做,从事)(2)茂林修竹(形容词,高)(3)况修短随化(形容词,长)2、一(1)其致一也(统一,一致)(2)悟言一室之内(数词)(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把……看作一样)(4)一边……一边……。

例:一觞一咏3、次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4)余船以次俱进次序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案3.8 寡人之于国也 第2课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案3.8 寡人之于国也 第2课时

高年级语文(填学科)导学案内容部分一、探知部分(学生独立完成)【知识链接】常见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类比对比法。

一、例证法,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

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要用好例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

2、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

3、事例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

4、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二、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怎么用好引证法呢?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

2、要简洁,不宜过多。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

三、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三点: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

2、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

3、精剖喻体,丝丝入扣。

四、类比和对比法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

用于类比的事物大致有这么几种:古今中外的史实、神话传说、寓言、写作者自己创设的情境等。

运用类比要注意所选取的“类体”要同类,不能相对或相反;在类比之后要剖析,要善于揭示,一语破的,一刀见血。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

二、研究部分(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师生或生生评价)(一)翻译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词语和句式导学案高中新课程(人教版)综合性学习教案编写:张太银【学习目标】1掌握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2.阅读文言文能准确把握实词的意义;3.熟悉高中阶段常见的几种文言句式。

【预习导学】一、背景知识: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

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 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二、文学常识: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七种句式。

三、整体感知1.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 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

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 文言实词的掌握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这样才能达到阅读浅易 文言文的要求。

2.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我们如果对一些文言句式,尤其是像宾 语前置等比较特殊的文言句式如果不熟悉、 了解,必然会造成理解上 的困难。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文言句式,进行梳理和探究。

四、基础知识(一)文言词语:意义,在这里我们讲一些常用的方法:1. 例:解释下面加点字:①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兮辞》)②拔剑切而啖之 (《鸿门宴》)例①“眄”的含义,根据目”和 眄”的对象 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例②“啖”的含义,根据 口”就可知其大致是 吃”的意 思。

汉字本是具有表意性质,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汉字虽历经演变, 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 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我们阅读文言文遇到不熟悉的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这些词语的眄:(看)啖:(吃)B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领和士兵。

将兵:将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2.例:解释下面加点的字:②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步:(半 )(《劝学》)例①“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 险 固的地方”例②“跬步”对 小流”可以推断 跬步”即为 小步、半步”的意思。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 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运用了排比、 对偶等修辞,对这类句子中的实词,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 意义来帮助判断。

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 词义。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2: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3. __________ 例:( 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 正确的一项是(D )A 专以射为戏,竟死。

然因此而死。

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地方)(《过秦论》)固:(险固的竟死:竟刚成年的时候。

A 项 竟”是完毕、终了的意思,竟死”即一直到死的意思。

《廉 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竟”即完毕的意思。

D 项中的 结发”在孔雀东南飞中学过 结发同枕席”的诗句,古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3:学会联想4. 例:解释下面加点的字:①收天下之兵 (《过秦论》)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例①中的 兵”我们可借助成语 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 可推断出解释为 兵器”之意。

例②中的句中的 危”字,可借助成语 危言危行”很容易推断出 是 端正”的意思。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 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4: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

c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时候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20岁,女15岁) 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 到了成年。

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相关联想,通过联想可推断词义。

兵:(兵器)危:(端正)5. 例:解释下面加点字:中与裴秀才迪书》)例①“过”搭配对象为 山”可释为 游览”语言环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 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 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 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我们可以 借助语境来推断。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5: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二)文言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 的句式,我们现代汉语常用 “…是……”表示。

(1)用者”或 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①故山殊可过过:( 游览) (《山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情表》)鲜:( (《陈例②“鲜”应和 无”对应,结合上文意思,故为少”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老师,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王安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石《游褒禅山记》)解析:“…者”表判断,译为四个人是……: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解析:也”表判断,译为项脊轩是原先的南阁子”⑤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刿论战》)解析:也”表判断,译为这作战是靠勇气的啊”(2)用副词乃”贝“’即” “”耳”等表判断。

例: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解析:乃”表判断,译为应当即位的人是公子扶苏”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解析:贝『表判断,译为这是岳阳楼最美的景象啊”③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解析:即”表判断,译为 就是现在聚集埋在坟墓里的五个人 。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马迁《鸿门宴》)解析:为”表判断,译文 现在人家正好是刀俎,我们是鱼肉, 辞什么呢? ”②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明《桃花源记》)解析:是”表判断,译为 问现在是什么世代,竟然不知道有汉 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解析:是”表判断,译为 共同生活了十二年,不知道木兰是女 孩子”。

④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轼《石钟山记》) 解析:皆”表判断,是”是代词,这样,译为 铿然有声的石头, 所在的地方到处都是这样啊”。

(张溥例: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陶渊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兰辞》)(《木(苏(4) 用否定副词 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洵《六国论》)解析:非”表否定判断,译为 六国破灭,不是兵器不锐利,战 斗不擅长,弊端在于贿赂秦国”②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析:非”表否定判断,译为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 兵器皮革不是不坚固锋利 ……。

(5) 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刘备天下枭雄。

马光《赤壁之战》)解析:靠语意判断,译为 刘备是天下的枭雄”2.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包含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种。

(1) 动词宾语前置A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孟 (司所谓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的句子叫否定句。

在这种句式里,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例:①古之人不余欺(《石钟山记》)解析:代词余”做欺”的宾语,不余欺”应调整为不欺余”翻译为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呀”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解析:代词我”做顾”的宾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翻译为从小就供养你,你却不肯照顾我”③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代词自”做信”的宾语,不自信”应调整为不信自”翻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解析:代词之”做有”的宾语,未之有”应调整为未有之”翻译为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⑤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屈原《离骚》)解析:代词吾”做知”的宾语,不吾知”应调整为不知吾”,译文是你对我不了解也就罢了,只要是我的心确实美好。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它还有谁、孰、安(什么、什么地方)、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

例:①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解析:疑问代词何”做操”的宾语,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文是大王来拿什么东西呢?”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解析:疑问代词何”做女『的宾语,应理解为如何”,译文是为跑五十步耻笑跑一百步,那么怎么样呢?”③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解析:疑问代词奚”做适”的宾语,奚适”的意思是适奚”, 文为它将去哪里去?”④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解析:疑问代词恶”做待”的宾语,恶乎待”的意思是待恶”, 译文他将仰赖什么呢?”⑤沛公安在?(《鸿门宴》)解析:疑问代词安”做在”的宾语,安在”的意思是在安”,译文是沛公在哪里?”C用之”或是”或之为”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此种情况古汉语并不多见)例: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师说》)解析:之”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译文是不会读书,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解析:之”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有何厌”,译文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③惟命是听(成语)解析:是”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惟听命”,译文是只听你的命令”。

也此相同的还有惟利是图”、惟马首是瞻(《冯宛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他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后。

但文言文中也有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这也是宾语前置。

例:①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解析:何”做介词何”的宾语,应调整为以何知之”,译文是什么知道呢?”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解析:谁”做介词与”的宾语,应调整为吾与谁归”,译文是了这种人,吾与谁同归呢?”③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解析:谁”做介词为”的宾语,应调整为为谁哀者”,译文是谁悲哀呢?”④余是以记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