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十大怪”之地理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十大怪”之地理探析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西人长期生活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背靠莽莽秦岭,吸允泱泱渭水,在气候、地貌、植被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在衣、食、住、行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风俗习惯,外地人称之为“陕西十大怪”。严格地说,“陕西十大怪”称“关中十大怪”更为贴切,因为它主要反映了关中平原以及周边地区的民众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体现出关中人民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点。
“陕西十大怪”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下面这种说法最为流行。
1、面条像腰带。歌谣为证:三秦面条真不赖,擀厚切宽像裤带;面香筋道细又白,爽口耐饥燎的太。从地理位置上讲,陕西省绝大部分地区地处秦岭以北,属于北方地区,农作物以小麦为主。所以,小麦就成了陕西人的主要食粮,面食也成为陕西人的主食。在各种面食中,陕西人尤其喜欢吃面条,甚至能够一日三餐都吃面条。陕西的面条别具特色,特别是生活在“八百里秦川”的关中人最喜欢吃的一种叫“biang’biang面”的面条,形状宛如腰间所系的裤带,其厚、宽、长超出人们的想象,外地的面条与之比起来,相形见绌,只能称为“面丝”。
2、锅盔似锅盖。歌谣为证: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陕西把饼叫锅盔,里酥外脆好捎带。从地理条件上讲,陕西省简称秦,是古代秦国所在地,而秦人祖先最早来自甘肃西北草原,陕西人也就继承了草原先民的粗犷、豪放的遗风,在吃上不太讲究,把锅盔馍做得特别大,大如锅盖。锅盔不但便于秦人作战时携带,也适合关中干燥的气候,便于贮存。
其实,陕西的锅盔就是用麦面精粉,压秆和面等原料在大锅里烙制成的圆饼,外表斑黄,呈圆形,直径达尺许,象锅盖一般模样。烙制锅盔要由有多年经验的师傅来完成,手法有:一转、二翻和三挠。一转,就是锅盔在锅中要不停地转动;二翻,就是烙成一面以后再翻过来烙另一面;三挠,就是锅盔熟的时候挠一挠锅盔,听一听动静,如果发出清脆声音,上面有白色痕迹,那么就能够了,否则就没有熟透。锅盔的历史悠久,其来历大体有两种说法。一是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烙成面饼即锅盔。另一种说法是传说在秦朝,秦军一统六国,四处征战之际,因为军中士兵所携带的干粮容易发霉变质。于是,军中的伙夫就发明了今天的锅盔。
3、辣子也是一道菜。歌谣为证:刨(不)说川湘能吃辣,老陕吃辣让人怕。辣面拌盐热油泼,调面夹馍把饭下。从地理条件上讲,因为陕西省主要地处我国西北黄土高原,气候干燥,植被稀疏,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再之,这里在周秦汉唐时期曾是京畿地区,耕战过度,自然环境当然就比江南的“鱼米之乡”差些,
因而农作物和蔬菜因而比江南要匮乏些。陕西人常把辣子作为一道菜,既是为了适合自然环境,也是养成的一种简朴习惯。
一说起中国能吃辣的地区,大家恐怕一致都推举四川和湖南。因为“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其实,陕西人吃辣椒比湖南人和四川人厉害的多。湖南人、四川人仅仅把辣椒当作一种调味品,而陕西人则实实在在地把辣椒当菜吃。陕西人吃辣子,是先将辣椒摘去蒂把,用文火炕干,再用舀子捣成粉状,经过筛罗,再让上细盐,最后用较多的滚油泼一下,就成了当地著名的“油泼辣子”。而且,陕西人吃辣吃得精细,吃出了文化,这点恐怕川人和湘人所无法达到的。
4、泡馍大碗卖。歌谣为证:天下美味都吃遍,好吃要算羊肉泡。馍要掰碎汤要香,老碗一端燎扎咧。从地理条件分析,陕西省绝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为了驱寒保暖,所以在冬天就要吃一些吃起来暖和且又做起来方便的饭食,泡馍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个要求。据研究,泡馍的发明最早也是受了秦人草原先民粗犷、豪放的影响。
陕西的泡馍有牛羊肉泡馍、葫芦头泡馍、大肉煮馍、羊血泡馍等各种泡馍,有干有汤,又热又香,极受人们喜爱,也很叫人开胃口。到过陕西的外地人,无不为陕西的泡馍的美味和种类繁多所叹服。所以,一般人都能吃得很多。各个泡馍馆为了满足顾客的要求,便选用了一种耀州(陕西耀县)出产的大瓷碗来装盛泡馍。于是,“泡馍大碗卖”就成为陕西的一道历史悠久的特色小吃。
5、碗盆难分开。歌谣为证:老陕楞娃碗真大,面条一盛箍到尖;一碗下肚撑的欢,老碗会上谝闲传(han chuan说闲话的意思)。从地理条件和历史传统来分析,因为陕西耀州盛产瓷器,陕西人也继承秦人先民粗犷、豪放性格和简朴的生活习惯,所以,吃饭用的碗特别大,可和盆子一般大小。碗盆难分开,既体现了秦人粗犷、豪放的性格,也为秦人带来了无限乐趣。
陕西人把饭碗不叫饭碗而叫老碗。在饭碗当中,老碗绝对也是碗的家族中当之无愧的“大哥大”,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说起这老碗,产于陕西耀县,属于直径一尺左右的白瓷青花大碗青花粗瓷。虽然,这老碗表面打眼一瞅有点愣头愣脑。但是,骨子里却透着一种朴实和憨厚劲儿,这就像陕西人的秉性一样。正宗的陕西大老碗,碗深而圆,其容量起码有一般吃饭用的小碗七八个之多。陕西人吃饭无论是青壮年、老人、孩子还是妇女,一律都用老碗。用这样的碗绝对省事,一次就能盛够,绝对不会再来第二次。陕西人吃饭图得就是个热闹劲儿,他们喜欢一起扎堆儿吃饭,人们把这叫做“老碗会”。
6、板凳不坐蹲起来。歌谣为证:老陕脾气真古怪,有登不坐蹲起来。问他为啥不坐着,他说这样很自在。从地理条件分析,因为陕西省长期遭受滥砍滥伐,森林稀疏,缺少木材,而且陕西人天生喜欢与黄土地的亲密地接触,使他们更愿意接近和亲近黄土地,所以,陕西人为了节省木材,减少木制板凳,增强与黄土地的感情,用餐时扎堆聊天,板凳不坐蹲起来。
陕西关中的男人们一日三餐都喜欢蹲在一起“开老碗会”,而且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丢方”、下棋。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陕西人喜欢蹲在凳子上吃饭、抽烟、聊天,而不是坐下来,在别人看起来很受罪的事情,但是在老陕们看来这是自我的享受。在陕西的农村,在闲暇时候,一般上年纪的老人都喜欢不穿袜子,光脚穿着布鞋,嘴里叼着一根哈烟袋,手里掐着收音机,蹲在凳子上,一边喝茶,一边抽烟。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感觉到的是一份自在和欢畅,远远比那些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人幸福的多。所以天性随意的陕西人更愿意自在地蹲着,做一个快乐无忧的下里巴人,也不愿意很拘束的坐在凳子上,去享受阳春白雪的高雅生活。
7、房子半边盖。歌谣为证: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风挡雨又耐寒,冬暖夏辆时运来。从地理条件分析,因为陕西地处西部内陆,绝大部分地区(陕南除外)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所以这里气候干燥、风沙大,加之当地森林稀少。所以,人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就发明了半边盖的房子。这样的房子不但节省了大量的木材和砖瓦,而且省下了人工。省工省材的半边房子绝对不是意味着粗制滥造的代名词,而是陕西人为了节省木材,减少房子对木材的消耗量,所以,“房子半边盖”。
在千百年来陕西农业缓慢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却迅猛的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产生了我国建筑史上的怪胎——房子“半边盖。在陕西农村处处可见半边盖的房子。但是,您千万可不要以为这是“豆腐渣”工程,其实这是陕西人独有居住环境,这与陕西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分不开的。
8、姑娘不对外。歌谣为证:长安建都十几代,人杰地灵春长在。风调雨顺生活好,陕西姑娘不对外。从地理条件分析,陕西自古地灵人杰,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人才济济,名人辈出,尤其关中地区土地广袤肥沃,浇灌方便,只要有种子入土,基本上便可不为吃饭而发愁。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衣食无忧,所以长久以来养成的封闭意识。陕西人的保守在全国是出了名的,尤其对于自家姑娘的保守意识,那更是出了名的。自古就有陕西姑娘不对外的传统,陕西人自家的姑娘大多只限于在陕西人内部交流,而很少和外地人通婚。
陕西自古就是风水宝地,共有十八代帝王在此建都,多少年来一直侵淫着封建主义思想。同时因为长安十八代帝王在此建都,所以天子脚下的臣民,就更显得牛气了一点,底气更足了一点。再加之,平日辛勤地耕作足以温饱无忧,尽情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天伦之乐。所以,陕西人更愿意在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里面,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不是为了事业,离开家乡而四处闯荡,去“走西口”或者“闯关东”。自古以来,河南、四川、湖北、甘肃等地的姑娘纷纷下嫁陕西,却很少见到陕西的姑娘下嫁到外地。关中地区很早就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