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浅析经典作品《孔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经典作品《孔子》
近年来,伴随着国内国际的“孔子热”和“国学热”,以孔子为主题的各种艺术表现形态陆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动画片《孔子》、电影《孔子》、歌剧《孔子》、舞剧《孔子》、话剧《孔子》等,孔子成为文化产业中一个不断被开发的、具有独特优势的文化品牌。在观众们的期待中,2016年元旦,由中央电视台、英国雄狮集团、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山东大众报业集团联合摄制的纪录片《孔子》国际版登陆央视科教频道,成为全球第一部以纪录片形式展示孔子的影视产品。
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中国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究竟该如何讲述它的故事,是国内外的纪录片人都非常关注的命题。纪录片《孔子》通过一个人的故事,来引导观众认知在国际舞台上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的中国,这个人就是孔子。这是因为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代表,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流淌在国人的精神血脉里,造就了中国人生命中最深远、最具人性光辉的部分,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和作派。李泽厚先生在他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书中就谈道:“由孔子创立的这一套文化思想,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人们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务、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亦即构成了这个民族的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值得重视的是,他的思想理论已转化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不管你喜欢或不喜欢,这已经是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存在。”那么外国人若想了解中国,就必须要了解孔子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以及他所留下的思想和文化遗产。而且孔子的思想和智慧也早已经跨越时空和国界,成为整个人类文明的瑰宝之一。美国导演弗兰克•卡普拉在他获得194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我们为何而战》第1集《战争序曲》中,就曾引用孔子的名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借以论证德日意的法西斯行径。对国人而言,纪录片《孔子》在全国上下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大潮下应运而生,另一方面也应和了社会转型期焦虑浮躁、迷茫困惑、道德失范、诚信危机等种种乱象下,人们对自我精神家园和文化寻根的内在需求。
纪录片作为文化的载体,被公认为国际传播中文化折扣率最低的一种艺术形
式,同时,这一片种因其真实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特性,加之其富于人文性的表达,更适合于对外进行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的塑造。在中国这一东方古国正在崛起,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诉求日趋强烈的大背景下,这部纪录片的摄制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宣传中国主流价值观的一次必要且有益的尝试。上世纪20年代,纪录片大师格里尔逊就坚信纪录片是“表现国家价值的一种无可比拟的工具”,他领导下的英国纪录电影学派致力于向世界上其他国家传递英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价值观。而中国之所以要与英国雄狮公司合作,无疑是为了用西方人的视角和国际化手法讲好中国故事,以更好地面向全球观众进行跨文化传播。观众们会发现,国际版的纪录片《孔子》在片中采访的专家学者大多是说着纯正英语、金发碧眼的老外,如悉尼大学的王安国教授、清华大学的贝淡宁教授、夏威夷大学的安乐哲教授,他们都是从事中国研究的资深汉学家。片中来自耶鲁大学历史系的金安平教授虽然有着东方人的面孔,但也说着地道的英语,她作为研究儒家、道家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学者,曾出版了在西方史学界引起高度关注的专著《孔子——喧嚣时代的孤独哲人》一书,无疑她对孔子的认识和评价是有着学术高度和思想深度的。这些被采访者在片中以“他者视角”对孔子作出自己带有国际视野的评价和认识,对外国观众来说更具有权威性和客观性,也更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除了专家学者的权威之声,片子还多次聚焦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普通人,捕捉他们身上深受孔子思想影响的意味深长的若干细节。如片中跟踪拍摄了在广州打工的建筑工人张艳阳,从广州火车站熙熙攘攘的春运人流开始,记录了他于春节前携妻带子赶回湖南衡阳老家陪母亲过春节的全过程。张艳阳是无数个跨越千山万水只为回家过年团圆的中国人的代表,解说词在这里告诉观众:“这种一年一度的春节大团聚,体现着儒家思想里最为重要的内容——孝。”在距离孔子故里曲阜市一个小时车程的北东野村,朴实憨厚的村长庞德海面对摄像机镜头讲述他对“子不教,父母过”“言必信,行必果”的理解。不论是村里开设的儒学课堂,还是每天早上广播里播送、孩子们随口诵读的《弟子规》,以及村里妯娌、婆媳、邻里之间的和谐相处,都让观众感受到在这个普通的小村庄里,孔子所倡导的儒家礼学已经融入到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三个即将高考的学生到北京国子监祈求万世师表孔子的保佑,怀着虔敬之心的一大家子人清明时到祖先的坟墓前去祭祖,还有分别来自美国和英国、但自小
以儒家道德准则来要求和规范自己的孔氏嫡系子孙第77代、79代后裔孔凯蒂和孔垂旭等。这种通过个体的社会存在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的手法,更易于为外国观众所接受,也是国际纪录片通用的故事化、人物化的叙事方法。而且片中谈及的“孝”“礼”“恕”等孔子的重要思想理念,其实也是全人类共通的普遍价值,片中人物那些富有人性美的故事可以跨越文化藩篱,较易获得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的普遍认同。此外,快节奏的剪辑、通俗易懂的叙述语言和质朴的影像风格共同对孔子这一历史人物进行了国际化的呈现。
虽然是一部历史人物纪录片,《孔子》并没有止步于对历史的影像书写,而是把对现实社会的密切观照交融其中,这也更突显了孔子这位历史伟人的现实价值。全片以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为依托,由“孔子其人”“传说”“哲学”“至圣先师”“传承”“当今”六个单元构成,以司马迁所记载的孔子生平作为一条线索纵贯全片,又以他在《史记》中对孔子的评价来首尾呼应:“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这部纪录片中采用了搬演手法再现孔子的人生经历,但相较其他一些历史题材纪录片来说,再现段落使用得较为克制有度,画面色调深沉,富有沧桑质感,间以与历史讲述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现实片断,巧妙地把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有机而自然地交织穿插在一起。在不断的时空交错和场景穿越中,不仅超越了单一历史时空的叙述,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而且在过去时空与现在时空的并列与映衬之下,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塑造出了一个鲜活生动、具象可感、有现实温度的孔子。由于片子把叙事置于全球化和历史性的语境下,又与现实相观照,孔子所代表的思想与文化不是落伍、保守和封闭的代名词,而是与时俱进的活态存在,通过现实影像与历史再现叙事的结合,凸显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认知和价值取向。美国著名的纪录片研究学者比尔•尼可尔斯十分强调纪录片与人类现实社会的联系,他认为,“纪录片与现存世界之间关系紧密,而且互相之间影响深刻,它为人们了解大众记忆和社会历史增添了一个崭新的维度”。
历史题材纪录片只有跟现实关联起来,才能使它切中时代脉搏,成为人类的生存之镜,这正是纪录片的价值和责任所在。纪录片《孔子》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人物采访和个体故事讲述外,还收录了北京四海孔子书院的传统儒家教育进课堂,以及京博石化集团以“仁孝”为企业的核心文化,对全体员工实施“孝工资”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