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大气专题复习教案1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docx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docx](https://img.taocdn.com/s3/m/d10b3c2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d4.png)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单元课标解读单元结构分析本章内容以地球最外部圈乂-大气圈为知识背景,大气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一个地球基本要素,按照知识结构由外向内的认知顺序,教材将大气安排在学生初步举握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圈层结构之后。
在结构认知领域,为落实“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这一课程标准,木章设置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节基础内容课程。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为“地理特征与差异描述”的重要章节内容,本节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低乂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成分的作用,通过感知对流U的天气变化提而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描述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及其各层的主要特点,认识不同区域对流层厚度的差异。
在过程认知领域,为落实“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糅相关现象.”这一课程标准,本章又设置」’“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节基础内容课程。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为“地理过程与变化分析”的至要章节内容,本节运用图解法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学会绘制大气受热过程图,能够运用大气保温原理解糅相关自然现象“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分析,从时空角度认识热址传递的过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增强地理实践力。
在进行系统大气运动原理的过程中,教材在第二节增加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大气的水平运动-Mr等内容,为后续进一步学习自然地理打卜基础。
单元学习目标目标一:分辨大气层各垂直层的特点,认识不同纬度地区对流层顶的高度差异及其原因,了解大气组成成分的变化在全球不同区域的表现及其带来的影响。
《区域认知)同时对比大气的组成成分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幅度及差异:运用图表和所学材料,综合分析大气U的理化性质,解拜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目标二;结合实际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的热力性痂差异及形成原因,描述尺度及要素差异背景下的大气运动差异。
(区域认知)运用大气受热、热力环潦、大气运动原理分析说明霜冻、温室效应、海陆风、山谷风等实际问题。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d066d7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5f.png)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的基本成分和垂直分布;(2)掌握大气的分层结构及其特点;(3)了解大气的主要作用和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运用图表和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大气的基本成分和垂直分布;(2)大气的分层结构及其特点;(3)大气的主要作用和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大气层的厚度及成分变化规律;(2)大气对地球环境的保护作用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大气的基本概念;(2)提问:同学们认为大气对地球有什么作用呢?2. 教学基本内容:(1)讲解大气的基本成分和垂直分布,通过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2)介绍大气的分层结构及其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现象;(3)阐述大气的主要作用和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课堂互动:(1)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大气作用的理解;(2)提问:同学们认为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有哪些影响?如何保护大气环境?四、课堂小结2. 强调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提醒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做起。
五、作业布置1. 绘制大气分层结构的示意图,并标注各层的特点;2. 调查生活中可能导致大气污染的行为,提出改进措施;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大气的基本成分、分层结构、作用及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实例分析:教师选取实际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如酸雨、雾霾等。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大气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分享各自的观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大气知识的掌握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展现的对大气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球上的大气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球上的大气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c334e0d5bbfd0a7956732c.png)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课时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题组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原创题)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中,时刻不停地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物理现象,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图中昼夜的阴晴情况,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若在苏南盛夏,甲地闷热难挡B.若在苏北冬季,乙地人此日感觉稍暖C.丙图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D.假设四图连续出现在某地的四天中,丁日气温日较差最小解析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温度较低;夜晚多云,云层有保温作用,温度不会太低。
2.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D ) A.工作在太空中的人造卫星表面温度总是特别低,一般都是在零下几十度B.从没有阴雨天气的月球上看到天空总是特别蓝C.一般说来,在远日点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于在近日点时D.早晨与傍晚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于中午解析工作在太空中的人造卫星及月球上不存在大气,也没有大气的削弱作用;近日点与远日点是相对而言的,地球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球体,地球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角、太阳光通过大气层的距离有关,故近日点、远日点相差不大;早晨与傍晚时太阳高度角小,通过的大气层距离长,故削弱作用大于中午。
题组二:大气的水平运动(2010·嘉兴期中)烟流的扩散有爬升型、熏蒸型、波浪型、平展型等不同形态,大气对流运动对烟流的扩散具有很大的影响。
读下面四幅图,回答3~4题。
3.下列四种烟流扩散形态,与其对应的大气状况图正确的是( D )解析大气的稳定程度决定着烟流的扩散形态,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时,烟流呈波浪型;下层稳定上层不稳定时呈爬升型;下层不稳定上层稳定呈熏蒸型;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时呈平展型。
4.波浪型烟流出现的时间多在( D ) A.晴朗的夜间B.日出前后C.多云的夜晚D.晴朗的白天解析晴朗的白天,由于近地面受热不均匀,大气不稳定,烟流呈波浪状态。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ffb41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94.png)
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教学目标】1.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
2.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及相应的天气特征。
4.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5.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和判断。
【教学重难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大气的水平运动。
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及相应的天气特征。
4.全球气候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5.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和判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复习本章根底知识,了解本节根本内容,将自己掌握不好的记下来,留在上课解决。
二、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第二章我们学习完了,今天我们进行第二章的章末复习。
我们将大多数同学们掌握不太好的几个重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大家要认真,到底是哪些知识呢?大家请看大屏幕:1.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
2.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及相应的天气特征。
4.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5.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和判断。
三、推进新课师:现在我们先练习一下,看看大家对本章知识的掌握程度。
下面大屏幕上的13道题目,大家用10分钟完成,看看哪组同学完成的又好又快!开始!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
老师严格限定时间。
师:同学们,时间到!完成的同学举手,没完成的先暂时停下来,因为我们是定时训练。
现在我们让每组的代表交流答案。
针对同学们错的比拟多的,老师讲解。
板书: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师: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一个要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3fd1ed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f9.png)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第一章:大气层结构复习1.1 复习大气层的组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
1.2 讨论各层大气的特点和功能。
1.3 分析大气层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
1.4 通过实例了解大气层对航天活动的意义。
第二章:大气压力与高度的关系复习2.1 复习大气压力的概念及其测量方式。
2.2 探讨大气压力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2.3 分析大气压力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4 通过实验了解气压的测量和应用。
第三章:大气运动复习3.1 复习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3.2 探讨风的形成原因: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
3.3 分析大气垂直运动:上升和下沉气流。
3.4 通过图解了解全球大气环流模式。
第四章:降水复习4.1 复习降水的形成过程:水汽凝结、云滴生长、降水粒子形成。
4.2 讨论降水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4.3 分析降水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4.4 通过实例了解降水的测量和预报。
第五章:气候与大气的关系复习5.1 复习气候系统的组成:大气、水体、陆地、生物。
5.2 探讨大气对气候形成的影响:温度、湿度、风向等。
5.3 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和气候的影响。
5.4 通过案例了解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第六章:大气成分与气候变化复习6.1 复习大气主要成分: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6.2 讨论大气成分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6.3 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改变及其气候效应。
6.4 通过实例了解大气成分监测和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性。
第七章:大气污染复习7.1 复习大气污染的概念及其来源。
7.2 探讨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7.3 分析大气污染控制政策和措施。
7.4 通过实例了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现状和挑战。
第八章:大气现象与日常生活复习8.1 复习常见的气象现象:雷电、台风、沙尘暴等。
8.2 讨论气象现象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8.3 分析气象预报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
8.4 通过实例了解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完整word版)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完整word版)地球上的大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7d9d8848d7c1c709a14502.png)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2。正午前后()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拓展深化
1。等温面图的判读
等温面图与等压面图的判读有很多相似之处,可借用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来判读等温面图。
3。同样是“高处不胜寒”,不同地形原因不同。平原高空气温低是离地面较远,接收到的地面辐射较少造成的;高山地区气温低是地面热源太小而“供热不足”以及高空风力和云雾较多、削弱作用强造成的;高原上气温低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强而大气保温作用弱造成的。
整合构建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应用
(1)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3)西风带控制→低纬吹向高纬→降温→水汽易凝结→湿润。
②画出实际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近地面偏转30°~45°,高空偏转90°。
③下图所示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画法.
(4)风力大小判定: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在不同等压线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越小,风力越小。
风 向
与等压线平行
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整合构建
风向和风力的判断
(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西北风是从西北吹向东南的风,南风是从南向北吹的风。
高一课堂教学设计《地球上的大气》单元复习.doc
![高一课堂教学设计《地球上的大气》单元复习.doc](https://img.taocdn.com/s3/m/e39f4781700abb68a882fb1e.png)
课堂教学设计
学科地理主备教师辅备教师
年级高一班级备课时间上课时间课题《地球上的大气》单元复习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复习,完成基础知识填空,回顾和记忆本单元的基本知识。
2、通过纲要信号图,引导学生整理本单元知识,构建知识线索。
3、通过基础练习,提问评讲,突破热力环流、风的受力、三圈环流、锋面系统、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特征及其成因、气候变化等重难点。
3、通过知识的回归整理,帮助学生巩固和学会迁移、运用知识,为迎接期末考试做好必要的准备;同时激励全体学生学习的热情,增添学生的学习信心,树立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重点热力环流、风的受力、三圈环流、锋面系统、气旋与反气旋、气候及其成因、气候变化难点热力环流、风的受力、三圈环流、锋面系统、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特征与成因
教学方法自主练习、背默、体系构建
教具准备知识复习提纲
作业四全:A:第二章基础知识填空
默背:第二章基础知识(即印发的学案)
板
书
设
计
课堂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高考精品备课教案: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高考精品备课教案:地球上的大气](https://img.taocdn.com/s3/m/6f5fbf5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62.png)
大气的运动(含答案) 第1讲 地球上的大气课标要求 命题方向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2.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逆温的成因分析 2021广东,T12—14【人地协调观】调整人类活动,减轻热岛效应以及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增强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综合思维】这部分内容抽象,但紧密联系生活。
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和热力环流原理分析与气温、气压和风相关的日常生活案例,可让观察力、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地理实践力】调查当地城市热岛效应,并提出对策;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热力环流原理指导生产与生活大气受热过程分析 2023浙江1月,T24—25 2020全国Ⅱ,T6—8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2021浙江1月,T13热力环流及应用2023湖北,T13—15 2022全国乙,T9—11 2022湖南,T19(1) 大气的水平运动分析 2022山东,T16(1)2022浙江6月,T24—25 2022浙江1月,T15—16 命题分析预测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是高考热点之一。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涉及太阳、大气、地面等不同维度、不同尺度的地理事物及能量转化过程,最终影响气温和大气运动。
命题方式及考查内容差异性明显,灵活性强考点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大气成分主要作用干洁空气N2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1]基本元素O2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2]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CO2绿色植物进行[3]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O3吸收太阳光中的[4]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水汽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5]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1)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地球上的大气从地面向上可以划分为[6]对流层(①)、[7]平流层(②)和[8]高层大气(③)。
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讲学课件高中地理新人教版
![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讲学课件高中地理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f3d3c0b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37.png)
低压在左前方;南半球,高压在左后方,低压在右前方。
必(修3二)《判遗断传各与种进气化压》场的天气状况:
三、微专题
【典例示范】读某月19日18时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1~2题。
【解析】(5)热电厂会污染大气,依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威海市的热电厂应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 圈之外,适宜布局在②处;城市绿地对大气有净化作用,应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圈之内,布局在 ①必处修。二 《遗传与进化》
五、课堂达标
下图为我国某地冬、夏季不同地形的气温日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第三1章.下细列胞叙的述基正本确结的构是(
三、微专题
微专题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
1第.三大章气细的胞受的热基过本程结构及其地理意义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 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第六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
三、微专题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第(三1)章解细释胞温的室基气本体结大构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 同步讲学课件
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 复习课
一、导学目标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1 构建章节知识体系,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第六章 细2 胞的基掌本握结本构章节重点微专题及其方法技能。
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
二、课堂导入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六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a89fa0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56.png)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特性。
2. 理解大气层的作用和功能,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3. 掌握大气的动态变化,包括风、气压、气候系统等。
4. 能够分析大气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5.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组成和特性:回顾大气的基本组成,如氮气、氧气、水蒸气等,以及大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等特性。
2. 大气层的作用和功能:介绍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的功能,如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平流层的臭氧层保护作用、高层大气的电离层等。
3. 大气的动态变化:复习风、气压、气候系统等大气运动和变化规律。
4. 大气的环境问题:讨论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大气环境问题,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5. 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座和小组讨论:教师进行讲座,介绍大气的相关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观点。
2.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的大气环境问题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
3. 小组报告: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报告,展示他们对大气环境问题的研究和思考。
4. 讨论和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增强互动性。
四、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参与度: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贡献。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大气环境问题案例的分析能力和解决方案的合理性。
3. 小组报告表现:评估学生在报告中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
4. 课堂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案和讲义:提供详细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
2. 参考书籍和学术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学术资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3. 案例分析和数据:提供实际的大气环境问题案例和相关数据,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4. 多媒体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7dfa2dcfc789eb172dc880.png)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2课时)一:知识纲要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大气的受热过程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
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
5)大气逆辐射。
2、热力环流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2.2 气压带和风带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1、大气环流及意义2、三圈环流1)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圈环流 2)假设地表均匀,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1)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容量)2)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
34)季风环流低气压带 23660026/ 2302666034/ 6603400 高气压带 冬至日 春分日太阳位置2.4:全球气候变化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⑤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
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之地球上的大气教学案
![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之地球上的大气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f8fabd6294dd88d0d26b84.png)
地球上的大气【聚焦考点突破核心】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1.对流层大气受热状况主要表现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上||,其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连续传输过程(如下图所示)||。
概括: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2.气保温作用原理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把地面辐射释放的热量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保温作用在生产中的应用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大棚或温室里||。
秋冬季节||,北方农民用人造烟幕的办法||,可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4.影响昼夜温差的因素(1)下垫面性质: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慢||,昼夜温差小||。
如海洋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2)天气状况:晴天时||,大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阴天则相反||。
(3)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5.热力环流的形成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或高空在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二、全球性大气运动规律(1)赤道地区由于受热多空气上升||,极地地区由于冷却空气下沉||,可以知道低纬和高纬环流是热力原因形成的环流||,中纬环流是动力因素形成的动力环流||,所以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为动力原因形成的||。
(2)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引起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随太阳直射点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https://img.taocdn.com/s3/m/91e2112f168884868662d657.png)
太阳辐射
直接 热源
地面
削弱作用
地面辐射
直接 热源
大气逆辐射
大气
保温作用
考点二 热力环流与等压面
气压: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海拔高 密度小
气海 压拔 越越 低高
空间气压值相同的各点组 合而成的面叫做等压面。
B
A
等压面
1000(百帕) 1005
1010 C
海拔低 密度大
规律一:同一地点,高度越高,气压越小。
气候
40°
G 温带大陆性气候
55°
H 温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30°
E
K
亚热带季风和季
35°
风性湿润气候 F
20°
热带沙漠气候
C
25°
D
10° 0°
热带草原气候
B
热带季风气候
A 热带雨林气候
北半球气候分布模式图
10° 0°
气候类型判读
步骤
以“形”定 “位”
以“温”定 “带”
依据
因素变化
最高(或最低) 6、7、8月气温最高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如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
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
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价格宏观调控、节能减排优惠政策、鼓
励公众参与环保等措
5.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技术合作: ①节能技术 ②生物能技术 ③二氧化碳固定技术
北半球:夏季偏 北、冬季偏南
30˚ 40˚
纬度30°到40°
冬季:盛行西风带
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
[典型例题]下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读图回答。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7b6e68a45177232f60a257.png)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过程和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设计】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22a8befa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e3.png)
3.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4.学生通过本章节学习所培养的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与填空题:设计一份包括大气层结构、大气运动原理、气候与天气等方面的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以检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地理环境等,但在大气科学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需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大气组成、大气层结构等概念的理解程度,注重基础知识点的巩固和拓展。
2.学生在分析大气现象、气候成因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运用地理原理进行问题分析。
2.分析论述题:针对本章节的重难点,如大气污染防治、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布置一道分析论述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如观测天气现象、制作简易气象站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科学的魅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小组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分组研究大气科学相关问题,如“大气层对航空飞行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与缓解措施”等,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课堂分享。
2.读图题:提供气象图表、卫星云图等,让学生分析大气现象,提高读图、用图能力。
3.综合分析题:结合时事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带领学生回顾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梳理知识结构,强化重点、难点,并强调以下方面:
1.大气层结构及各层大气特征。
4.学习气候的形成与变化原因,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气候资料,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地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全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73ef46fad6195f312ba6e5.png)
目录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2)第一课时 (3)第二课时 (11)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18)第一课时 (19)第二课时 (27)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39)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50)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过程和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12【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设计】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上的大气一. 教学内容:期末复习:地球上的大气二. 学习目标:复习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的重要知识点三. 重难点讲解:构建知识网络四. 复习方法指导:重难点释疑1、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大气环流既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作为影响气候形成的因子,它对气气压带分布成因气流运动对气候的影响2世界各地气候是千差万别的,同一种气候类型的特征也有一些差异。
气候特征一般可以根据典型的气候特征描述。
如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但如果题目中给出了气温降水资料,一般应当根据数据来描述。
在描述中要注意以下区别:(1)高温和温和(凉爽):某气候冬季寒冷还是温和,一般根据夏季的月均温来判定,夏季月均温超过20℃称为高温,而低于20℃时称温和或凉爽。
如我国气候特征是“夏季普遍高温”,这里所说的高温是指全国大部分地区7月均温在20℃以上。
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凉爽,指其夏季均温在20℃以下。
昆明“夏季凉爽”也是指夏季月均温在20℃以下。
气候描述中的“高温”与天气描述中含义不同,“高温天气”一般是指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在35℃以上。
(2)寒冷和温和:某气候冬季寒冷还是温和,一般是以最冷月月均温高于还是低于0℃为标准,高于0℃为温和,反之为寒冷。
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指气温在0℃以上,而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则指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
我国冬季秦岭淮河以南是“温和”,而以北则“寒冷”。
3、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评价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条件之一,因为它提供了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热、水资源。
在评价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时,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1)光、热资源,有利的条件是(生长期内)光热资源丰富,但有些地区可能两者不同时具备,如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光照资源丰富,但热量不够充足。
(2)降水量,有利的条件是雨量充足或雨量适中,但不同的农作物生产对雨量要求是不同的,如小麦、棉花为旱作物,它们对水分的需求量要少于水稻生产。
(3)水热组合,有了一定数量的水热条件,还应评价水热配合状况,如地中海气候区,光热、降水都较为丰富,但雨热不同期。
(4)评价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如降水变率(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不利于农业的高产稳产,台风、寒潮对农业不利等。
在评价一个地区气候条件时,应评述利弊两个方面。
4、气候的大陆性与海洋性很多同学对“大陆性气候”与“气候的大陆性”、“海洋性气候”与“气候的海洋性”不理解。
“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是两种气候类型,一般是指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而气候的大陆性与海洋性则是指气候的属性。
各种气候类型内部都有一些差异,这些差异表现为气温、降水的差别,这种差别我们可以用“大陆性”与“海洋性”来描述。
如同是温带季风气候,日本表现为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量较多,且季节分配较均匀,而我国北方则年较差大、降水更集中在夏季。
同样温带大陆性气候也有差异,如东欧平原地区气温变化比中亚和我国的新疆地区要和缓得多,而降水量较多,降水季节分配也相对均匀。
两个地区相比,气候海洋性显著的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小(气温变化幅度小),最高月均温出现的时间较迟(气温变化速度慢),降水量多,冬季降水比重增大。
海洋性气候小小8月2月多均匀大陆性气候大大7月1月少集中在夏季单项选择题: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一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
据图回答1—2题。
1、判断图中甲乙两地的气温(D )①甲地气温大于0℃②甲地气温小于0℃③乙地气温小于4℃④乙地气温大于4℃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甲地是盆地B. 该区域主要粮食作物是谷子C. 该区域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D. 图示地区植被若遭到破坏,易导致土地荒漠化3、下图反映全球一月份等温线分布规律的是(C )下图为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
判断4—5题。
4、图中箭头表示风向正确的是(C )A. ①B. ②C. ③D. ④5、该气压中心形成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 船只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顺风顺水B. 长江口盐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C. 密西西比河进入枯水期D.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草枯萎6、假如一座高3000多米的高山,不受其他因素影响,下列哪幅图最能表示降水量与高度的关系(A )下图是北半球某地区近地面天气模式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n地的风向是(A )A. 西南风B. 西北风C. 东南风D. 东北风8、此时m、n两地的一般天气状况是(C )A. m、n两地都晴B. m、n两地都有雨C. m地有雨,n地晴D. m地晴,n地有雨9、下图中,正确反映该天气系统过境期间,n地温度变化过程的是(A )A B C D读甲、乙两种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
完成10—11题。
10、甲、乙气候类型的分布都(C )A. 处于迎风坡B. 向高纬延伸C. 随附近洋流流向延伸D. 向低纬延伸11、关于甲、乙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 )A. 甲气温年较差小B. 甲降水季节变化大C. 乙年平均气温低D. 乙夏季降水丰富分析甲、乙、丙、丁四地气象资料,完成12—13题。
12、有关四地气温与降水的说法,正确的是(C )A. 甲地气温年较差小于乙地B. 甲地平均温高于乙地C. 丙地雨季的开始早于丁地D. 丙地降水季节变化小于丁地13、若乙地纬度与丙地大致相当且大气环流形势相同,则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D )A. 乙地处于山地北侧,丙地处于山地南侧B. 乙地受暖流影响,丙地受寒流影响C. 乙地受海洋影响小,丙地受海洋影响大D. 乙地海拔低于丙地【典型例题】例1. 读北半球天气系统示意图。
回答1—3题。
1、甲乙两图中,处于相同位置的点是(BD)A. ①和bB. ②和aC. ③和cD. ④和d2、两图中受暖气团控制的点是(AB)A. ④和aB. ③和dC. ①和dD. ④和c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A. 甲图中①地气温最高B. 乙图中城市盛行上升气流C. 甲图中④地未来受暖气团控制D. 乙图中四地均存在连续性降水例2. 下图是我国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图(图中虚线是省级行政区的界线)。
读图回答问题。
甲地降水主要来自(CD)A. 西风带B. 西南季风C. 太平洋D. 东南季风例3. 下为我国局部地区某种气象灾害平均每年出现的次数等值线图。
读图完成1、2题。
1、这种气象灾害有可能是(BC)A. 台风B. 寒潮C. 沙尘暴D. 干旱2、甲地受该种气象灾害影响很小,主要原因是(AD)A. 地形为盆地B. 受盛行风影响小C. 距海洋远D. 纬度较低例4. 读“115°E沿线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百分率图”。
回答1、2题。
1、M、N两地气候类型是(BD)A. M是热带沙漠气候B. M是亚热带季风气候C. N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D. N地是温带季风气候2、M地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百分率相对较低的原因是(BC)A. M地的降水为冬雨型,夏季降水少B. M地夏季受副高控制,降水较少C. M地夏季受反气旋影响D. M地全年温和多雨【模拟试题】1、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该图表示南半球的气旋②该图表示北半球的气旋③图中甲为暖锋,乙为冷锋④图中甲为冷锋,乙为暖锋A. ①③B. ③④C. ①④D. ②④2、下列表示冷锋天气的示意图是()3、下图ABCD四地位于同一纬度,其昼夜温差最小的是()4、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是因为:()A. 晴天地面辐射强B. 晴天大气辐射强C. 晴天大气逆辐射强D. 晴天大气逆辐射弱5、如果没有地面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最终将是:()A. 平行B. 垂直C. 成一定交角D. 成45°交角6、某洋流位于东半球大陆东侧沿海,是顺时针方向流动的环流的一部分,该洋流是:()A. 千岛寒流B. 日本暖流C. 东澳大利亚暖流D. 巴西暖流7、不属于太平洋的洋流是:()A. 本格拉寒流B. 东澳大利亚暖流C. 加利福尼亚寒流D. 秘鲁寒流8、下列渔场的形成与上升流有关的是:()A. 北海道渔场B. 舟山渔场C. 秘鲁渔场D. 纽芬兰渔场9、下列海洋表层等温线示意图中,表示南半球暖流的是:()A B C D10、关于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 西风漂流都属于暖流性质B. 一般来说,暖流的水温都比寒流高C. 暖流分布在大洋西部,寒流分布在大洋东部D. 北半球副热带海区的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11、下列洋流中,以信风为动力的是:()A. 巴西暖流B. 北赤道暖流C. 加利福尼亚寒流D. 北大西洋暖流12、读“局部海洋洋流分布图”中,M处可能是:()A. 北海渔场B. 北海道渔场C. 秘鲁渔场D. 纽芬兰渔场13、我国下列天气现象与成因对应正确的是:()A. 长江中下游7、8月的伏旱天气—反气旋B. 长江中下游6月的梅雨天气—反气旋C. 台风—热带气旋D. 冬季寒潮—气旋14、读下图回答(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洋流①②③(2)图中①②③④洋流中按性质分属于暖流的是,属于寒流的是。
(3)假若图中海域为大西洋,则A处为世界著名的大渔场之一的渔场。
(4)假若图中海域为太平洋,请用字母B标出太平洋东部另一世界著名渔场之一的大概位置。
【试题答案】1、C解析:根据气流判断是低压,根据偏转方向是向左偏,判定是南半球的气旋;由高纬度吹向低纬度一般是冷锋,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一般是暖锋。
2、B解析:根据冷气团运动状况判定。
3、C解析:根据比热容和云的情况。
4、D5、A6、B解析:根据大洋环流的分布规律即可判定。
7、A8、C解析:ABD均为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渔场。
9、C解析:根据寒暖流性质:寒流就是指洋流的温度低于所流经的海域;暖流就是指洋流的温度高于所流经的海域。
10、D11、B12、BD13、AC14、(1)赤道逆流,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2)①②;③④(3)纽芬兰(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