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数学专题训练专题复习——求轨迹方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本周教学内容:

专题复习——求轨迹方程

(一)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

1. 待定系数法:如果动点P的运动规律合乎我们已知的某种曲线(如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则可先设出轨迹方程,再根据已知条件,待定方程中的常数,即可得到轨迹方程,也有人将此方法称为定义法。

2. 直译法:如果动点P的运动规律是否合乎我们熟知的某些曲线的定义难以判断,但点P满足的等量关系易于建立,则可以先表示出点P所满足的几何上的等量关系,再用点P的坐标(x,y)表示该等量关系式,即可得到轨迹方程。

3. 参数法:如果采用直译法求轨迹方程难以奏效,则可寻求引发动点P运动的某个几何量t,以此量作为参变数,分别建立P点坐标x,y与该参数t的函数关系x=f(t),y=g(t),进而通过消参化为轨迹的普通方程F(x,y)=0。

4. 代入法(相关点法):如果动点P的运动是由另外某一点P'的运动引发的,而该点的运动规律已知,(该点坐标满足某已知曲线方程),则可以设出P(x,y),用(x,y)表示出相关点P'的坐标,然后把P'的坐标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即可得到动点P的轨迹方程。

(二)求轨迹方程的注意事项:

1. 求轨迹方程的关键是在纷繁复杂的运动变化中,发现动点P 的运动规律,即P 点满足的等量关系,因此要学会动中求静,变中求不变。

)()

()

(0)(.2为参数又可用参数方程表示程轨迹方程既可用普通方t t g y t f x ,y x ,F ⎩⎨

⎧===

来表示,若要判断轨迹方程表示何种曲线,则往往需将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

3. 求出轨迹方程后,应注意检验其是否符合题意,既要检验是否增解,(即以该方程的某些解为坐标的点不在轨迹上),又要检验是否丢解。(即轨迹上的某些点未能用所求的方程表示),出现增解则要舍去,出现丢解,则需补充。检验方法:研究运动中的特殊情形或极端情形。

【典型例题】 例

1.

的的中点求线段为定点上的动点是椭圆点M AB ,a ,,A b

y a x B )02(122

22=+

轨迹方程。

分析:题中涉及了三个点A 、B 、M ,其中A 为定点,而B 、M 为动点,且点B 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显然M 的运动是由B 的运动而引发的,可见M 、B 为相关点,故采用相关点法求动点M 的轨迹方

程。

解:设动点M 的坐标为(x ,y ),而设B 点坐标为(x 0,y 0) 则由M 为线段AB 中点,可得

⎩⎨

⎧=-=⇒⎪⎪⎩⎪⎪⎨⎧=+=+y

y a x x y

y x a

x 2222

02

20000 即点B 坐标可表为(2x -2a ,2y )

上在椭圆点又1)(22

2200=+b y a x ,y x B Θ

,b y a a x b

y

a x 1)2()22(1

2

2

2222

022

0=+-=+∴从而有

14)(422

2

2=+-b

y a a x M ,的轨迹方程为得动点整理 。b ,a ,a ,M 的椭圆短半轴为长半轴为为中心的轨迹是以动点2

2)0( 例

2.

求椭圆的左顶离心率为轴为准线并且以动椭圆过定点,,y ,,M 2

1

)21(

点A 的轨迹方程。

分析:先画出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已知条件:动椭圆过M (1,2)且以y 轴为其准线,可见该椭圆位于y 轴右侧,注意到点

M 在椭圆上,故联想到椭圆的几何性质:椭圆上任一点到焦点的距离与到相应准线的距离之比等于离心率。即可发现间接涉及动顶点A 的等量关系。只需用A 的坐标先表示出左焦点F 的坐标,即可列出轨迹方程。

解:,A ,e ,

,y x F ,y x A 在椭圆上及点则由离心率左焦点为,设2

1

)()(0= ,x x x ,AK AF 2

121

||||0=-=即可得

)2

3(23

0y x F x ,x ,∴=∴ 又∵M 在椭圆上, ,

,即2

11)2()231(2

1

||||2

2

=-+-

=∴

y x MN MF 14

1)2(91)32(1)2(4)3

2(922

22=-+-=-+-y x y x ,即

化简,得 的椭圆。

,短半轴为为中心,长半轴为,该方程表示以3

1

21)232(

例3. 过点P (2,4)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l 1,l 2,若l 1交x 轴于A 点,l 2交y 轴于B 点,求线段AB 的中点M 的轨迹方程。

分析1:设M (x ,y ),由已知l 1⊥l 2,联想到两直线垂直的充要

条件:k 1k 2=-1,即可列出轨迹方程,关键是如何用M 点坐标表示A 、B 两点坐标。事实上,由M 为AB 的中点,易找出它们的坐标之间的联系。

解法1:设M (x ,y ),∵M 为AB 中点,∴A (2x ,0),B (0,2y )。

又l 1,l 2过点P (2,4),且l 1⊥l 2 ∴PA ⊥PB ,从而k PA ·k PB =-1,

02242204--=

--=

y

,k x k PB PA 而 05212

24·224=-+-=--∴y x y

x ,化简,得

注意到l 1⊥x 轴时,l 2⊥y 轴,此时A (2,0),B (0,4) 中点M (1,2),经检验,它也满足方程x +2y -5=0 综上可知,点M 的轨迹方程为x +2y -5=0。

分析2:解法1中在利用k 1k 2=-1时,需注意k 1、k 2是否存在,故而分情形讨论,能否避开讨论呢?只需利用△PAB 为直角三角形的几何特性: ||2

1||AB MP =

解法2:设M (x ,y ),连结MP ,则A (2x ,0),B (0,2y ), ∵l 1⊥l 2,∴△PAB 为直角三角形

||2

1

||AB MP ,=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2222)2()2(·2

1)4()2(y x y x +=-+-∴

化简,得x +2y -5=0,此即M 的轨迹方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