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框架结构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一、基础设计方面的抗震措施1.地质勘察: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层的性质和地震烈度,从而为地基设计提供充分的依据。
2.基础稳定性:为了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在地基的设计中考虑超载和剪切效应的作用,并通过增加基础的尺寸和改进地基处理方式来提高基础的抗震能力。
二、结构设计方面的抗震措施1.结构的刚度和强度: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并采用适当的刚性节点和剪力墙等构件,以增强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2.结构的抗侧推性能:在结构设计中,考虑横向的地震作用,采用抗侧推措施,如设立剪力墙、加固柱子和设立拱墙等,以提高结构的抗侧推能力。
3.结构的耗能能力: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引入耗能构件,如阻尼器和摆锤等,能够将地震能量转化为热能和声能,从而有效地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4.结构的纵向抗震性能:采用适当的横向加劲措施和增加纵向承载能力,以增强结构的纵向抗震性能。
三、施工过程中的抗震措施1.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确保结构的精度和连接的牢固性,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施工材料的选用:选择合适的施工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高性能钢材和高精度预制构件等,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3.施工方法的优化:采用适当的施工方法,如预制构件的使用、模板支撑的设置和砼浇筑的顺序等,能够减小施工过程中的震动和变形,从而有助于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四、维护和修复措施1.日常维护:定期进行建筑物的巡视和维护工作,包括检查结构的完整性和建筑物的损坏情况,及时进行维修和加固,以保持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抗震修复:如果发生地震导致建筑物损坏,需要进行抗震修复。
这包括修复已损坏的结构和构件,以及对结构进行加固和改进,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综上所述,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是一个多方面的工程,需要从基础设计、结构设计、施工过程和维护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加强结构的刚度、强度和抗侧推能力,增加耗能和纵向抗震性能,以及保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从而减小在地震中的破坏。
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结构抗震构造措施1. 引言地震是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灾难性的破坏。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旨在提供有针对性的设计参考。
2. 结构抗震构造措施2.1 加固柱子柱子是建筑物承重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加固柱子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常见的加固方法包括:•确保柱子的几何形状符合规范要求,避免出现纵向和横向偏差。
•在柱子周围添加加固筋,提高柱子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使用加固材料,如碳纤维布、钢板等,在柱子表面进行加固,增强其抗震能力。
2.2 加固梁梁是将楼板荷载传递到柱子上的重要构件,对梁进行加固可以有效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加固梁的措施:•在梁的底部增加钢板或钢筋,提高梁的受力能力。
•增大梁的截面尺寸,增加梁的承载能力。
•使用预应力技术,提高梁的整体抗震能力。
2.3 加固墙体墙体是建筑物的承重墙,通过对墙体进行加固可以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加固墙体的方法:•在墙体两侧设置加固柱,增强墙体的纵向抗震性能。
•在墙体内部设置钢筋网,提高墙体的横向抗震性能。
•使用加固材料,如玻璃纤维布等,增加墙体的抗震强度。
2.4 隔震措施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减小地震能量传递到建筑物的方式来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的方法。
常见的隔震措施如下:•使用隔震支座将建筑物与地基分离,减小地震波传递到建筑物的影响。
•在建筑物的上部设置隔震层,通过消耗地震振动能量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使用空气弹簧系统,将建筑物悬挂在地面上,通过减震板和阻尼器来提高抗震能力。
3. 实践应用将上述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应用于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结合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功能需求来确定相应的加固方案。
抗震设计应符合相关的国家建筑抗震规范,并经过专业结构工程师的审查和验证。
4. 结论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是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关键措施之一。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是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采用的一系列策略和技术,用于提高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能力。
这些措施的目标是确保建筑物能够安全地承受地震引起的震动,并保护建筑物及其内部人员的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首先,建筑的基础设计和施工非常重要。
坚固的地基和稳定的基础是确保建筑物能够抵御地震影响的关键。
这包括选择适当的基岩、加固地基或采用钢结构支撑等方法来增强地基的稳定性。
其次,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应考虑到地震时可能遭受的水平和垂直力量。
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如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可以增加建筑物的刚度和抗震性能。
此外,适当安排支撑梁和柱子的位置,使其能够均匀地分配地震产生的力量,也是提高抗震能力的关键。
同时,加固连接部位也是提高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连接构件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确保在地震中不会发生失效。
常用的连接方法包括焊接、螺栓和钢筋等,其选用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设计要求来决定。
此外,还可以采用隔震技术来提高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是一种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的方法,通过使用特殊的隔震装置,可以将地震产生的震动减少到建筑物内的最小程度。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减轻结构的负荷,还可以保护建筑物内的设备和人员免受地震的影响。
此外,针对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还应考虑到火灾和风压等其他不可预测因素。
例如,在建筑物的设计中加入适当的消防设备和设施,以及考虑到风荷载的设计等,可以增加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抗灾能力。
总之,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是建筑设计和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合理的基础设计、结构设计、连接加固、隔震技术和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确保建筑物及其内部人员的安全。
这些措施不仅需要符合相关的建筑规范和标准,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地理环境和土地条件来进行调整和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也将不断更新和改进,以适应更严格的抗震需求。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是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稳定和安全的关键因素。
抗震措施是在建筑物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旨在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构造是建筑物结构的设计和构造方法,用于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首先,抗震措施包括:1.合理的建筑设计: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地震的作用,确保结构能够充分承受地震荷载。
2.地基处理:选择稳定的土壤,进行合理的地基处理,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3.隔震措施:采用隔震技术,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4.抗侧移措施:在建筑物的底部设置抗侧移墙或抗侧移支撑,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5.加固措施:对老旧建筑进行加固,如加装钢筋混凝土柱、墙体加固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6.防震设备:安装防震设备,如减震器、减震支座等,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7.预应力技术:采用预应力技术,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其次,抗震构造措施包括:1.建筑物布置:根据地震力的作用方向,合理布置建筑物的结构,如提高建筑物的刚度和抗侧稳定性。
2.结构材料选用:使用高强度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3.结构形式: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桁架结构等,增加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
4.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在桥梁结构设计中,采用合理的桥墩和桥面板设计,增加桥梁的抗震能力。
5.状态监测:对建筑物进行定期的状态监测,如裂缝检测、变形监测等,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稳定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只有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才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带来的破坏风险。
“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你真的分清了吗
“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你真的分清了吗抗震措施是指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如建筑总体布置、结构选型、地基抗液化措施、考虑概念设计要求对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及变形)的调整以及各种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是指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所采取的细部构造,如钢筋锚固、搭接、混凝土保护层、最小配筋率等。
“抗震措施”涵盖了“抗震构造措施”。
注意:抗震等级划分属“抗震措施”的宏观控制。
在《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里,对于“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
实质不是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而是结构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1、不相同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从规范中对“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定义来看,“抗震措施”定义中的“包括抗震构造措施”,表面上似乎可以直接理解为,它们均应对不相同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抗震措施”中的“抗震构造措施”所对应的设防烈度与“抗震措施”中的其他部分所对应的设防烈度可以不同。
2、采用不同等级的放大系数抗震措施具体来说一个就是抗震措施,根据抗震等级对抗震作用采用不同等级的放大系数。
主要是一些概念设计的东西,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
对柱、抗剪、节点进行加强。
一个就是构造措施,如梁柱箍筋加密及非结构构件抗震构造措施等等。
3、采用不同设计原则抗震措施(规范2.1.9条):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规范 2.1.10条):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标准内力调整:1、薄弱层地震内力调整《抗震规范》3.4.4-2条规定:“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刚度小的楼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
”2、最小剪重比地震内力调整《抗震规范》5.2.5条规定:“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其中:λ为剪力系数,对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建筑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抗震构造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适当的地基处理:地基是建筑物的重要承载结构之一,应根据地质条件采取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如加固土层,避免软弱地基引起的倾斜和沉降。
2.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建筑的结构形式应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用途合理选择,常见的抗震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等。
这些结构形式能够将地震力传导到地基,减小结构变形和破坏。
3.采用弹性材料和防震构件:在建筑物结构中使用弹性材料和防震构件,如减震器、防震支座等,可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4.加固和预制构件:对于老旧建筑的加固和新建建筑的施工,可以采用加固构件和预制构件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通过加固构件的使用,可以增加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刚度,减小结构位移,提高抗震性能。
5.合理布置和加固墙体:墙体是建筑物的承重结构之一,应根据地震力计算合理布置和加固墙体,增加墙体抗剪和抗拉能力,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6.注意建筑物连接部位的强度:建筑物的连接部位是容易产生破坏的关键部位,应重点考虑其强度和稳定性,采用合适的连接方式和材料,确保连接部位的抗震性能。
7.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应注重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避免出现局部强度不足、刚度不一致等问题,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8.合理布置重要设备:建筑物中的重要设备和设施应合理布置,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其抗震要求,避免其对建筑物整体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建筑抗震构造措施是通过合理选择地基处理、结构形
式、材料和构件等的方式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从而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稳定地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四级框架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节点核芯区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 一 二级框架的节点核芯区 应进行抗震验算 三 四级框架节点核芯区
可不进行抗震验算 2
但应符合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
核芯区截面抗震验算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 D 的规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6.3
6.3.1 1 2 3 6.3.2 梁的截面尺寸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
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
一级不宜大于 200mm 和 20 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 四级不宜大于 300mm
三级不宜大于 250mm 和 20 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 柱的截面尺寸 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
6.3.6 1 2 3 6.3.7
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均不宜小于 300mm 剪跨比宜大于 2 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 3
@
Vwj 式中 Vwj fy A
1
γ RE
(0.6 f y As + 0.8 N )
(6.2.14) w w w. s i n o a e c . c o m
抗震墙施工缝处组合的剪力设计值 竖向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施工缝处抗震墙的竖向分布钢筋 竖向插筋和边缘构件 ( 不包括边缘构
件以外的两侧翼墙 )纵向钢筋的总截面面积 N 6.2.15 1 施工缝处不利组合的轴向力设计值 压力取正值 拉力取负值
w w w. s i n o a e c . c o m
6.3.8 1
柱的钢筋配置
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 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
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 6.3.8-1 采用
于 0.2% 对建造于 表 6.3.8-1
类 别
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 表中的数值应增加 0.1 柱截面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百分率)
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6.5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6.5.1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厚度和边框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抗震墙的厚度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墙厚度不应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
2 有端柱时,墙体在楼盖处宜设置暗梁,暗梁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墙厚和400mm的较大值;端柱截面宜与同层框架柱相同,并应满足本规范第6.3节对框架柱的要求;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端柱和紧靠抗震墙洞口的端柱宜按柱箍筋加密区的要求沿全高加密箍筋。
6.5.2 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钢筋直径不宜小于lOmm,间距不宜大于300mm,并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应设置拉筋。
6.5.3 楼面梁与抗震墙平面外连接时,不宜支承在洞口连梁上;沿梁轴线方向宜设置与梁连接的抗震墙,梁的纵筋应锚固在墙内;也可在支承梁的位置设置扶壁柱或暗柱,并应按计算确定其截面尺寸和配筋。
6.5.4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其他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本规范第6.3节、6.4节的有关要求。
注: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其抗震墙的抗震构造措施,可仍按本规范第6.4节对抗震墙的规定执行。
钢框架抗震构造措施
钢框架抗震构造措施⼀、引⾔在现代建筑设计与施⼯中,钢框架结构以其⾼强度、轻质、施⼯速度快等优点,⼴泛应⽤于各种建筑⼯程中。
然⽽,由于地震等⾃然灾害的不可预测性,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将就钢框架抗震构造措施进⾏深⼊探讨,以提⾼建筑结构的抗震能⼒。
⼆、钢框架抗震构造基本原则钢框架抗震构造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整体性:确保钢框架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避免局部破坏导致整体结构失效。
2.延性:通过合理的构造措施,使钢框架在地震作⽤下具有良好的延性,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
3.耗能:采⽤耗能构件和连接节点,减⼩地震对结构的破坏。
4.冗余度:设计适当的冗余度,提⾼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三、钢框架抗震构造措施1.节点设计节点是钢框架结构的关键部位,其设计对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节点应采⽤⾼强度螺栓连接或焊接连接,确保节点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此外,节点应设计为耗能节点,通过节点的耗能性能减⼩地震对结构的破坏。
2.梁柱连接梁柱连接是钢框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造措施对于提⾼结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梁柱连接应采⽤柔性连接或延性连接,避免刚性连接可能导致的脆性破坏。
同时,连接部位应设置加劲肋、垫板等构件,提⾼连接的承载能⼒和延性。
3.⽀撑体系⽀撑体系是钢框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承受和传递⽔平地震作⽤。
⽀撑体系应采⽤钢⽀撑或钢筋混凝⼟⽀撑,确保⽀撑体系的稳定性和承载能⼒。
同时,⽀撑与框架的连接应采⽤柔性连接,减⼩地震作⽤对⽀撑体系的影响。
4.耗能构件耗能构件是钢框架结构抗震构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
耗能构件可采⽤阻尼器、减震器等设备,通过减⼩地震作⽤对结构的影响,提⾼结构的抗震性能。
耗能构件的选择应根据地震烈度、结构特点等因素进⾏综合考虑。
5.楼板设计楼板作为钢框架结构的⽔平构件,对于提⾼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具有重要作⽤。
楼板应采⽤钢筋混凝⼟楼板或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等构造措施,提⾼楼板的承载能⼒和刚度。
抗震构造措施
根据抗震性能评估和检验结果,进行抗 震构造措施的验收
• 确认抗震构造措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和抗震设防要求 • 为抗震构造措施的投入使用提供合格 证明
04
抗震构造措施在各类建筑物中的应用
抗震构造措施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
采用抗震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等抗震构造措施,提 高住宅建筑的抗震性能
• 通过合理的设计,降低住宅建筑在地 震作用下的破坏程度和倒塌风险 • 为住宅建筑提供更加安全、舒适和经 济的使用环境
木结构:适用于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等
• 木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环保性能,可以为建筑物提供更加舒适的使用环境
抗震构造措施的选择原则
根据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要求和结构类型,选择合适 的抗震构造措施
考虑抗震构造措施的经济性和施工难度, 进行综合选择
• 抗震设防要求较高的建筑物,需要采 用更加先进和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 结构类型不同的建筑物,需要采用适 合其特点和要求抗震构造措施
考虑工业建筑的生产需求和施工条件, 选择合适的抗震构造措施
• 选择符合工业建筑生产需求的抗震构 造措施,提高工业建筑的生产效率 • 选择适应施工条件的抗震构造措施, 降低工业建筑的施工难度和成本
05
抗震构造措施的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抗震构造措施的案例分析
分析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等地震中建筑物破坏的原 因,了解抗震构造措施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效果
加强抗震构造措施的维护管理和检查
• 定期对抗震构造措施进行检查,了解其运行状态和安全性能 • 及时进行维修和保养,保证抗震构造措施的正常运行
抗震构造措施的检验与验收
采用抗震性能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抗震构造 措施进行检验
• 了解抗震构造措施的实际抗震性能和 安全性能 • 为抗震构造措施的优化和改进提供科 学依据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1.抗震设计:-结构基于极限状态设计,考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破坏特征,并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
-采用可靠性分析方法,考虑地震概率,并确定结构的可靠性指标。
-根据地震区位、设计地震参数等确定地震力的设计谱,并根据设计要求计算结构的抗震力。
-根据设计基准地震的地震动频谱,进行结构的动力特性分析,确定结构的固有周期和振型。
-通过地震响应谱分析,计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最大位移、加速度、剪力等,以评估结构的地震性能。
2.抗震材料选择:-使用高强度、高韧性的材料作为主要构造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
-选择具有良好耐震性能的连接材料,如高强度膨胀螺栓、粘结剂等,以确保构件之间的连接牢固。
-使用支撑耐震设备的材料,如阻尼器、减震橡胶等。
3.抗震构造形式的选择:-选择适合地震区的抗震结构形式,如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筒状结构等。
-设计合理的结构布局,合理配置结构横向抗力墙、支撑剂和抗震支撑系统等。
-采用双重结构、重要设备的柔性结构、迎震设备等,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4.抗震加固措施:-对已有的框架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如设置剪力墙、加强柱和梁的截面等,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刚度。
-使用抗震填充墙、加固结构连接节点等手段,降低结构的地震响应。
-采用附加的抗震设备,如减震器、阻尼器等,提高结构的耐震性能。
5.施工质量控制:-对抗震构造的施工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各个构件的尺寸、形状符合设计要求。
-充分预埋连接件,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
-进行地震活动期间的施工,保证施工质量并避免施工期间的地震破坏。
总之,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主要包括抗震设计、抗震材料选择、抗震构造形式的选择和抗震加固措施等方面。
通过合理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可以提高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建筑结构识图框架结构的抗震措施
财产保护
良好的抗震性能可以减少 地震造成的建筑物损坏, 从而降低财产损失。
灾后恢复能力
抗震设计不仅有助于减轻 灾害损失,还能提高灾后 的恢复速度和能力。
框架结构抗震概念简述
框架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 ,其抗震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能量消散机制:利用结构中的耗能构 件,在地震时有效吸收和消散能量, 减轻主体结构受损。
智能化抗震设计
研发具有更高抗震性能的新 型建筑材料,如高性能混凝 土、碳纤维复合材料等,以
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 术,实现建筑结构的智能化 抗震设计,提高设计的精准
度和效率。
减震隔震技术创新
多学科协同设计
进一步发展减震隔震技术, 如基础隔震、楼层隔震等, 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柱的抗震构造措施
采用钢筋混凝土柱或钢柱,以提高柱的承载力和变形能 力。
设置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以提高柱端的抗震性能。
控制柱的轴压比,避免柱在地震作用下过早出现塑性铰 。
加强柱与基础、梁与柱的连接构造,确保结构的整体稳 定性。
节点的抗震构造措施
采用刚性节点或半刚性节点, 以提高节点的承载力和变形能
力。
材料选用
采用高强度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 、高强度钢筋等,提高构件的抗震 性能。
采用减震、隔震技术
减震技术
在结构中设置减震器或阻尼器,通过消耗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提 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
在建筑物的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通过隔震层的变形来隔离地震波 的传播,降低上部结构受到的地震作用。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小结构的地震破 坏,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政策引导与支持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 ,鼓励和支持建筑结构抗 震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 动抗震技术的进步。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探讨
在节点区域增设加强钢筋、钢板等,提高节点的承载力和刚度。
优化节点设计
通过合理的节点设计,实现塑性铰外移,避免节点过早破坏。
提高柱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选择合适的截面形状和尺寸
根据抗震设防烈度和荷载要求,选择合适的柱截面形状和尺寸, 确保柱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延性。
采用高强度材料
使用高强度钢材和混凝土等材料,提高柱的抗压、抗剪和抗弯能力 。
在梁中采用预应力技术,提高梁的抗裂性能和承 载能力。
05
工程实例分析
实例一:某框架结构办公楼抗震构造措施
基础抗震措施
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基础,提高基础的抗震性能。
柱、梁、节点抗震措施
柱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提高抗震性能;梁采用预应力混凝 土,增加梁的承载能力;节点采用加强型节点,提高节点 的抗震性能。
能力构造措施
包括设置剪力墙、柱间支撑等抗侧力构件,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能力设计要求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确保结构构件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以实现预定的屈服顺序和能量耗散 路径。
多道防线设计原则
多道防线设计概念
通过设置多道抗震防线,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逐层抵抗地震力 ,从而减轻地震对结构的破坏。
梁端塑性铰区加强
在梁端塑性铰区范围内加 密箍筋布置,防止剪切破 坏和纵筋屈曲。
纵筋锚固长度
确保纵筋在节点内有足够 的锚固长度,防止纵筋拔 出破坏。
框架柱抗震构造措施
柱截面尺寸
选择合适的柱截面尺寸,确保柱具有足够的 承载力和变形能力。
纵筋配置
合理配置纵筋,提高柱的抗弯承载力和延性 。
箍筋加密区
在柱端塑性铰区范围内加密箍筋布置,约束 混凝土,提高抗剪承载能力。
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概述框架结构是建筑领域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
在地震区域,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抗震构造措施。
本文将介绍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及其原理。
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增加结构的抗侧刚度抗侧刚度是指建筑物在受到侧向地震作用时,结构能够抵抗倾覆和位移的能力。
为了增加结构的抗侧刚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增加框架设计中的柱子数量和布置密度,即增加水平框架的纵横比,提高刚度。
- 使用更高强度的钢筋和混凝土材料,增加结构的刚度和承载能力。
- 增大构件尺寸,如增大框架中的梁柱截面尺寸,提高刚度。
- 在框架结构中设置剪力墙,增加结构的抗剪能力。
2. 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抗震能力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有效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的能力。
为了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在结构的连接部位采用可塑性连接,增加结构变形能力,使结构能够在地震中有一定的变形能力。
- 在结构中设置阻尼器,吸收地震能量,减小结构受力。
- 在结构中设置减震器,通过弹簧和阻尼器的组合来控制结构的变形和响应。
- 在结构中设置防层间剪切墙,增加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3. 加固和改进现有结构对于已经存在的框架结构,可以通过加固和改进来提高其抗震性能。
常用的加固和改进方法包括: - 在框架结构的柱子和梁柱节点处加固,增加节点的刚度和承载能力。
- 增加钢筋混凝土包裹层,提高柱子和梁的抗震能力。
- 在柱子和梁的受压区使用加固材料,增加其抗压能力。
- 在框架结构中加设斜撑或者斜杆等支撑构件,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抗震构造措施的原理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背后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改变结构的刚度和抗震能力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增加结构的抗侧刚度可以通过增加结构刚性元素(如柱子和剪力墙)的数量和布置密度来实现。
这样可以增加结构的整体刚度,使其能够更好地抵抗地震作用产生的侧向力和变形。
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1. 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有时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采取一系列的抗震构造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讨论一些常见的抗震构造措施,以及它们的应用。
2. 抗震构造措施的基本原理抗震构造措施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建筑的刚度和耗震能力,减小地震产生的力对结构造成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震构造措施的基本原理:2.1 加固和加重结构通过在建筑结构中添加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可以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使其能够承受更大的地震力。
同时,适当地提高结构的总重量也能增加其稳定性。
2.2 减震装置减震装置通常采用弹簧、沉箱或减震支座等方法,将地震力作用在结构上的力减小到可承受的范围。
这些装置可以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降低建筑结构的震动幅度。
2.3 预制构件预制构件是在工厂生产并进行质量控制后,再运至现场进行组装的构件。
与传统的现浇混凝土构件相比,预制构件的强度和稳定性更高,能够提供更好的抗震能力。
2.4 反力墙反力墙是将建筑结构设计为由一系列墙体组成的一种方法。
这些墙体具有较高的刚度和强度,能够在地震时提供额外的支撑和稳定性。
2.5 剪力墙剪力墙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墙体,将地震力传递到地基,从而减小建筑结构的震动。
这些墙体具有较高的刚度和强度,能够有效地阻止结构的摆动。
3. 抗震构造措施的应用抗震构造措施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地震带的要求进行选择和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情况:3.1 高层建筑在高层建筑中,常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并加强连接部位。
同时,在高层建筑中设置剪力墙和反力墙,以提供更好的抗震能力。
3.2 桥梁在桥梁的设计和施工中,通常采用预制构件,并在关键部位设置减震装置来减小地震对桥梁的影响。
此外,合理选择桥墩形式和材料,也能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
3.3 地下结构地下结构如地下车库、地铁隧道等,通常采用深基坑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在墙体和地板中设置减震装置和剪力墙,以增加地下结构的抗震能力。
建筑抗震设计第5章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2. 框架-抗震墙结构布置 框架-抗震墙结构是由框架和抗震墙结合而共同工作的结构 体系,兼有框架和抗震墙两种结构体系的优点。既具有较大的空 间,又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多用于10~20层的房屋。
框架-抗震墙结构布置的关键问题是 抗震墙的布置,其基本原则是: ① 抗震墙在结构平面的布置应对称均匀, 避免结构刚心与质心有较大的偏移。 ②抗震墙应沿结构的纵横向设置,且纵横 向抗震墙宜相互联合组成 T 形、L 形、 框架一抗震墙结构 平面布置示意 十字形等刚度较大的截面,以提高抗震墙 的利用效率。 ③ 抗震墙宜贯通全高,沿竖向截面不宜有较大突变,以保证结构 竖向的刚度基本均匀。
常见框架柱网 (a)方格式柱网 (b)内廊式柱网 地震区的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延性框架,遵守“强柱弱梁”、 “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等设计原则。 在确定框架结构结构方案的同时,应初步确定框架梁柱的截 面尺寸和材料强度等级。 框架结构中,非承重墙体的材料、选型和布置,应根据烈度、 房屋高度、建筑体型、结构层间变形、墙体抗侧力性能的利用等因 素,经综合分析后确定。应优先采用轻质墙体材料,刚性非承重墙 体的布置,在平面和竖向的布置宜均匀对称,避免形成薄弱层或短 柱。
二、框架填充墙的震害 砌体填充墙刚度大而承载力低, 首先承受地震作用而遭破坏。一般 7度即出现裂缝,8度和8度以上地 震作用下,裂缝明显增加,甚至部 分倒塌,一般是上轻下重,空心砌 体墙重于实心砌体墙,砌块墙重于 砖墙。
框架-剪力墙结构上部较严 重,框架结构下部震害严重。
填充墙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墙体受剪承载力低,变形能力小, 墙体与框架缺乏有效的拉结,在往复变形时墙体易发生剪切破坏和 散落。
三、 抗震等级 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地震反应有下列特点: 1、地震作用越大,房屋的抗震要求越高; 地震作用与烈度、场地等有关,从经济角度考虑,对不同 烈度、场地结构的抗震要求不同。 2、结构的抗震能力主要取决于主要抗侧力构件的性能; 3、房屋越高,地震反应越大,抗震要求越高。
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及加固处理措施
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及加固处理措施摘要:随着人们对抗震安全和建筑物稳定性的要求日益增加,现代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加固处理变得愈发重要。
通过采用合适的设计方法和加固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关键词: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加固处理引言现代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与加固处理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足够抗震能力和结构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本文介绍了现代建筑结构设计和加固处理的方法与措施,包括钢材加固、混凝土加固、碳纤维布加固、预应力加固、隔震加固和抗震支撑加固等。
1. 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1.1 地震动力学基础地震动力学是研究地震力对建筑物的作用及其响应的学科。
在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必须考虑地震力的特点和建筑物的动力响应。
地震力包括地震加速度、地震速度和地震位移等参数,通过地震波响应分析来确定地震力的作用。
1.2 设计哲学与准则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哲学是在地震发生时,使建筑物能够保持弹性反应或在一定程度上的塑性变形,以降低地震力对结构的作用。
设计准则是基于地震破坏机理和建筑物性能的要求制定的可行性规定,如最大位移限制、风险分级、结构韧性和耐震性能等。
1.3 抗震设计参数抗震设计参数是用于控制结构的抗震性能的关键参数。
常见的抗震设计参数包括设计地震加速度、结构设计震级、控制层间位移差、地震分组和隔震设备设置等。
通过合理选取和设置这些参数,可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2. 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2.1 钢结构设计在钢结构抗震设计中,要注意以下要点:合理选择材料,选择高强度钢材以提高结构强度和延性。
设计适当的连接方式和节点设计,确保连接的刚度和强度。
采用适当的防屈曲和抗滑倾力措施,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
2.2 混凝土结构设计在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中,选取适当的混凝土等级和配筋率,保证结构的强度和延性。
合理布置和设计梁、柱和板等结构构件,增加结构的稳定性。
框架结构—混凝土结构抗震措施
当超过上述要求时,应计入楼盖平面内的变形影响。
八、填充墙
1.填充墙沿柱高每500mm设置2Φ6的拉接筋6, 7度时宜贯通,8、9度应沿全墙贯通
2.墙长大于5米时墙顶与墙宜拉接
3.当墙体长度长大于 8m 或墙长超过层高 2 倍时 (宜4m),应该在墙长中 部加设构造柱。 当墙高超过4米时墙体半 高处设置与柱连接的钢筋 混凝土水平梁
对楼盖的刚度要求 楼盖的刚度大-----能满足水平地震作用传递和分配的要 求 --------假定楼盖水平刚度无穷大 抗震墙的最大间距要求: 抗震墙之间无大洞口的楼、屋盖的长宽比宜满足下表要求:
结构 现浇、叠合梁扳 装配式楼盖
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
6、7度
8度
4
3
3
2
9度
2
不宜采用
抗震墙之间的楼、屋盖有较大开洞时,长宽比还应减小。
两者间的偏心距不宜超过柱宽的1/4 • 3.楼梯间、电梯间不宜设置在结构单元的两端及
拐角处。
• 4.框架结构沿高度不宜突变;局部突出屋顶的部分 应采用框架承重。
• 5.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 强锚固”等原则进行延性框架的设计。
• 6.合理考虑砌体填充墙的设置
lx
hc
lx
作业一: 查询水平 加腋尺寸
ft f yv
sv
0.26
ft f yv
8.梁内纵筋的最小配筋率
框架柱的构造
1.柱的截面尺寸基本要求 2.柱轴压比限制 3.柱内纵筋配置 4.柱内纵筋锚固和连接:同梁 5.柱内箍筋
框架柱的构造
1.柱的截面尺寸
(1)
(2)柱子的剪跨比不宜大于2 (3)长边与短边尺寸之比不宜大于3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1.结构布局与选择:根据建筑设计的要求和使用功能,确定适当的结构类型和布局方式。
常见的结构类型有框架结构、框剪结构、框框剪结构等,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和使用寿命。
2.抗震措施:根据地震烈度区划和建筑设计要求,采取相应的抗震技术措施。
包括选择合适的抗震设计参数、设置抗震构造和梁柱、加强节点和连接处的抗震性能、设置适当的剪力墙、设置合理的剪力筋等。
3.抗风措施:根据建筑所在地的风压系数和建筑设计要求,采取相应的抗风技术措施。
包括增加风载分担系统、设置相应的风荷载传输路径、设置合理的剪力墙和混凝土筒仓、加强连接处的抗风性能等。
4.承重结构设计: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设计要求,确定合适的承重结构类型、尺寸和材料。
其中,结构类型包括框架结构、悬索结构、悬臂梁结构等;结构尺寸包括板厚、梁高、柱宽等;结构材料包括钢材、混凝土等。
5.材料选用:根据建筑设计要求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结构材料。
常见的结构材料包括钢材、混凝土、砖块等,其中钢材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混凝土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和抗震性能。
6.构造节点设计:构造节点是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结构的力学性能和稳定性。
要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和设计要求,合理设计构造节点。
包括节点的材料选用、节点的连接方式和关节设计等。
7.施工工艺优化:在设计阶段,要考虑施工工艺和施工要求,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例如,在一些高层建筑的施工中,可以采用先进的模板支撑系统,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8.监测与评估: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和使用过程中,要进行结构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结构存在的问题。
包括对结构的荷载变化、变形和振动等进行监测,进行结构的安全评估和风险分析,并采取相应的补强和维修措施。
综上所述,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涵盖了结构布局与选择、抗震措施、抗风措施、承重结构设计、材料选用、构造节点设计、施工工艺优化和监测与评估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 沿 柱 全 高 采 用 井 字 复 合 箍 且 箍 筋 肢 距 不 大 于 200mm 、 间 距 不 大 于 100mm 、 直 径 不 小 于 12mm , 或 沿 柱 全 高 采 用 复 合 螺 旋 箍 、 螺 旋 间 距 不 大 于 100mm、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2mm,或沿柱全高采用连续复 合矩形螺旋箍、螺旋净距不大于80mm、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 10MM,轴压比限值均可增加0.10;上述三种箍筋的配箍特征值均应按增大的轴 压比确定。
7.2.1 框架梁配筋构造要求 三、梁端加密箍筋
7.2.1 框架梁配筋构造要求
三、梁端加密箍筋 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
径的较大值,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 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
7.2.1 框架梁配筋构造要求
四、通长纵筋 考虑地震作用下反弯点可能变动,一、二级不小于
7.2.3 梁柱节点构造 ⑴ 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同柱内箍筋要求。 ⑵ 配箍特征:一、二、三级框架分别不小于0.12、0.1、
0.08。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6%、0.5%和0.4%。 ⑶ 柱纵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⑷ 箍筋应有135弯钩,弯钩末端直线长度不宜小于10d,
箍筋无支长度不得大于350mm,否则应配置辅助拉条。 ⑸ 梁柱的纵向钢筋不得在节点中切断或搭接。 ⑹ 顶层节点附加斜筋。
十分精彩。这个故事是1 9 3 4 年的白洋淀为背景。嘎子的奶奶为了 保护八 路老钟 叔
牺牲了,嘎子所以才想加入八路军替 奶奶报 仇。到 了最后 ,嘎子 没报仇 ,反倒 陷
入了鬼子的追杀。 读了这一本书,我还是不能忘记那 个聪明 机灵, 不怕困 难
,坚持不懈的精神。不要向困难低头 ,勇于 向权威 挑战。
下面是美文阅读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小兵张 嘎》读 后感2 0 0 字,欢迎大家
阅读。更多《小兵张嘎》读后感2 0 0 字请关注美文阅读网 小兵张 嘎读后 感栏目 。
《小兵张嘎》读后感2 0 0 字【一】 小兵张嘎这一本书让我久久不能忘记, 因
为它是一部战争的英雄故事。
小兵张嘎是徐光耀写的,内容丰富多 彩,故 事
0.9
0.8
四
0.5(0.6) 0.7
注意:括号内的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
7.2.2 框架柱配筋构造要求 二、柱纵向钢筋的配置 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
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 最大总配筋率为5%;一级框架短柱每侧配筋率≤1.2%。 注意防止粘结不足破坏。 当柱边尺寸大于400mm时,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Vb
1
RE
(0.2c
fcbh0 )
RE 0.85
当ln 2.5hb时
Vb
1
RE
(0.15c
fcbh0 )
7.1.1 框架梁及抗震墙结构的连梁截面尺寸要求
详参《抗规》6.3章节: 采用梁宽大于柱宽的扁梁时,楼板应现浇,梁中线宜
与柱中线重合,扁梁应双向布置,且不宜用于一级框架。 扁梁的截面宽度bb和高度hb应符合要求为:
7.1.2 框架柱
为避免斜压剪切破坏 ,柱截面尺寸应满足:
Vc
1
RE
(0.2c
fcbh0 )
当为短柱时,应满足:
Vc
1
RE
(0.15
fcb
h0 )
7.1.2 框架柱
柱子除了要满足最基本的截面要求,轴压比也必须满
足要求,名义轴向压应力与砼抗压强度之比 N/bchcfc
轴压比是影响柱子破坏形态和延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轴压比越大,柱子的延性越差。柱子的破坏形态也随 轴压比的增大,由大偏心破坏向小偏心破坏过渡。抗震结 构要求柱子有足够的延性且为大偏心破坏,故控制轴压比 的限值。框架柱的抗震设计,一般应使其成为大偏心受压 破坏,以保证地震时柱有一定的延性。柱的轴压比应满足 下表规定。
7.2.4 抗震墙构造要求 (1)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 160mm 且不宜小于 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20,三、四级不应小于 140mm 且不宜 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25;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 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16,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 支长度的 1/20。
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应小于 200mm 且不 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16,三、四级不应小于 160mm 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20;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宜 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12,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 长度的 1/16。
bb min2bc , (bc hb
hb 16d
式中:bc——柱截面宽度(圆形截面取柱直径的0.8倍) d——柱纵筋直径
7.1.2 框架柱截面尺寸要求
详参《抗规》6.3章节: (1)截面宽度和高度,四级或2层以下不宜小于300mm, 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直径,四 级或2层以下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 不宜小于450mm。 (2)剪跨比宜大于2。 (3)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
(2)一、二、三级抗震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 的轴压比,一级时,9 度不宜超过 0.4,7、8 度不宜大于 0.5; 二、三级不宜超过 0.6。
注:墙肢轴压比指墙的轴压力设计值与墙的全截面面积 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乘积之比值。
(3)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 求:
a 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 率均不应小于 0.25%,四级抗震墙分布钢筋不应小于 0.20%。 注:高度小于 24m 且剪压比很小的四级抗震墙,其竖向分布 筋的最小配筋率应允许按 0.15%采用。
4 、在柱的截面中部附加芯柱,其中另加的纵向钢筋的总面积不少于柱截面 面积的0.8%,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05,但箍筋的配箍特征值仍可按轴压比增加 0.10的要求确定;
5、 柱轴压比不应大于1.05。
7.1.2 节点要求
应满足:
Vj
1
RE
(0.3 j c
fcbjhj )
式中:hj——节点约束影响系数,节点四边有梁,梁宽不 小于该侧柱宽的1/2,且正交梁高度不小于框架梁高度的
结构类型
框架结构 框架-抗震墙、板柱-抗
震墙及筒体 部分框支抗震墙
一 0.65 0.75 0.6
抗震等级
二
三
0.75 0.85
四 0.90
0.85 0.7
0.90 -
0.95 -
7.1.2 框架柱
注:1 、轴压比指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 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结构,可取无地震组合的轴力设 计值;
2f14 ,且不小于受力纵筋面积的1/4;三、四级不少于 2f12 。
7.2.1 框架梁配筋构造要求
四、通长纵筋 一二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
框架结构不应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 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对其他结构 类型的框架不宜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 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
7.2.1 框架梁配筋构造要求
四、通长纵筋 ✓梁筋锚固:防止锚固破坏 (1)梁筋锚固方式:直线型和弯折型
7.2.1 框架梁配筋构造要求
四、通长纵筋 ✓梁筋锚固:防止锚固破坏 (2)反复荷载下
砼粘结强度退化率为0.75,抗震所需的锚固长度应在原 锚固长度上有所增加。
一、二级: laE=1.15la 三级: laE=1.05la 四级:laE=la 另外,对纵向钢筋的连接规范也作了规定。
7.2.1 框架梁配筋构造要求
二、梁端受压纵筋与受拉纵筋的比率 单筋截面的滞回性能(承受反复荷载的性能)较差,
并且适当配置受压钢筋能有效减小相对受压区高度x值,故 而规范对梁端截面提出了受压钢筋的配置要求:
一级框架:
As As 0.5
二、三级框架:
As As 0.3
7.2.1 框架梁配筋构造要求
方法:附加短纵筋、短腰筋、弯筋。 要求柱边截面比塑 性铰处受弯承载力提高25%以上。
7.2.2 框架柱配筋构造要求
一、柱中箍筋 在柱端一定范围内加密箍筋。 加密箍筋的作用: 承担剪力,约束砼,提高抗压 强度,提高变形能力,防止纵向压 曲。 (1)加密范围: Hc、Hn/6,500mm中取最大值,底 层柱下端不小于Hn/3,刚性地面上 下各500mm;短柱、框支柱、一二 级框架角柱全高加密。
(6)柱纵向钢筋应满足最小、最大配筋率要求。注意防 止粘结失效。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7.2.2 框架柱配筋构造要求 二、柱纵向钢筋的配置
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配筋率要求:
柱纵筋最小总配筋率见下表(百分率)
抗震等级
类别
一
二
三
中柱和边柱 0.9(1.0) 0.7(0.8) 0.6(0.7)
角柱、框支柱Biblioteka 1.17.2.2 框架柱配筋构造要求 (2)箍筋的最大间距:
7.2.2 框架柱配筋构造要求 (3)箍筋最小体积配筋率:
v
v fc
f yv
一级≥0.8%,二级≥0.6%,三、四级≥0.4% (4)箍筋形式:普通箍、复合箍、螺旋箍
7.2.2 框架柱配筋构造要求
(5)肢距:加密区,一级≤200,二、三级≤250或20倍 d,四级≤300。每隔一根纵筋应有箍筋约束。非加密区的箍 筋量不少于加密区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