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明代八股文
明代八股文欣赏

明代八股文欣赏八股文的远源,一般地常追溯到北宋的王安石、苏辙诸家的“经义”,南宋陈傅良诸家的“奥论”内容也即是“经义”。
还有从破题等技术方面,又追溯到“律赋”等文体。
还有从明代篇后用“大结”,借发挥经义引到陈述、评论政治问题,又牵涉到“策问”等等。
不过通常意义上的八股,就是始于明初的。
为了更好的欣赏典型的明代制艺,这里只分析明中叶以后的标准八股文。
八股时文之设,本来就是为全面考察士子对经义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文辞的提炼能力,并进而选拔优秀的人才入仕朝廷,执掌政权,因而只求全面考察士子之功力,并不求其能够传扬文名。
如此要求之下,制艺有许多苛刻的要求,其破题、承题、起讲、八股四比、大结都有一定的程式,且极为苛刻,以致清代以来一直有人谈八股色变。
不过,由于明代文教千古第一,客观上,许多明代八股文即使在文学上也是上乘之作。
本文只求把明代制艺佳作呈上,大家共同欣赏,品味这古今中外最妙不可言的文学奇葩。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明代先贤的文章奥妙,这里先将制艺的基本格式介绍一二:制艺的题目,按规定只取自四书。
考官任取四书的某一句或一段,这就是题目了,显然,接下去的正文自然就是考察学子们对该段经义的理解了。
因而按规定,制艺的正文第一句必须是所谓的“破题”,破题,通俗的理解就是分析题目:本文主要讲些什么。
八股文的破题,规定只用两句。
也有三句的,多半是有一个长句中有略顿处,像是三句的。
这两句主要是概括题义、解释题义,但又不能直说题义,作得好的,常是既透彻又概括。
很长很复杂的题目,要用简单的两句把它点明;短到一两个字的题目,也要用比题字多几倍字数的两句话把它说透。
破题是作时文的首要,好的破题,往往有一种只可意会的妙处,如以“子曰”二字为题,破题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这是不露题目一字而把“子”(孔子,至圣先师)、“曰”(孔子所说,至理名言)二字说得不但非常透彻,而且绝对不能移到别人身上。
这就是最标准的破题了。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明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个时代,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状元才子而闻名于世。
而在明代,状元们的八股文更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被视作一种文学艺术的高峰。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
明代的状元八股文姿势多样,各有千秋。
在题材上,明代的状元八股文既有以史为鉴的文章,也有以诗词为题材的作品;既有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论文,也有以哲学思想为主题的作品。
不同题材的状元八股文各具特色,使人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问题,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时代的文化。
明代的状元八股文形式严谨,条理清晰。
就其结构而言,状元八股文一般由正误分明、问题定位、论点阐述、论据佐证、总结概括等几个部分组成。
这种结构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思路清晰,易于理解和掌握。
同时,明代的状元们在写作过程中注重举一反三,善于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普遍规律,从而给予人们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明代的状元八股文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指导意义。
明代状元们纵观古今,总结经验,总结教训,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于社会、人生、道德等方面的看法和理解。
他们的作品不仅被广泛用于教育教学,还流传至今,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明代的状元八股文,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对于知识、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综上所述,明朝的状元八股文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形式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它们既是明代才子们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资源。
通过深入研究和欣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汲取精彩的智慧和启示,使自己在当今社会中更加充实、自信、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明清八股文研究征文

明清八股文研究征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明清时期的八股文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体裁,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
明朝那些事儿摘抄八股文

明朝那些事·摘抄长期的困难生活,最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有很多人在遇到困难后,只能怨天尤人,得过且过,而另外一些人虽然也不得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但他们的心从未屈服,他们不断的努力,相信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是的,即使你拥有人人羡慕的容貌,博览群书的才学,挥之不尽的财富,也不能证明你的强大,因为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此诚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文天祥的行为告诉了所有的人,肉体可以被征服,但道义是不会被征服的。
这种道义,不但属于每一个人,也属于他们的国家,民族。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一篇正二八经的八股状元文题: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破题]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承题]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起讲]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
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
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
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入手]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起股]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中股]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
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
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
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人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
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八股文范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
![[八股文范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https://img.taocdn.com/s3/m/d7cfe08903d8ce2f006623d4.png)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
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是什么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起源于宋元的经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谓其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
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
《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新文化运动后,八股文的形式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因此也用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或迂腐的言论。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四:“要做出适合领导人们口胃的八股来,大家都已经感觉着头痛。
第十章明代中后期诗文

5、李贽文章的特点:
见解大胆,或长或短,语言浅近明白,直率辛辣,痛 快淋漓。长于分析,时有警语。
《又与焦弱侯》
黄生过此,闻其自京师往长芦抽丰,复跟长芦长 官别赴新任。至九江,遇一显者,乃舍旧从新,随转 而北,冲风冒寒,不顾年老生死。既到麻城,见我言 曰:“我欲游嵩、少,彼显者亦欲游嵩、少,拉我同 行,是以至此。然显者俟我于城中,势不能一宿。回 日当复道此,道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兹卒卒(猝)诚难 割舍云。”其言如此,其情何如?我揣其中实为林汝 宁好一口食难割舍耳。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 不往,
二、几社
陈子龙 夏允彝 1、陈子龙:提倡复古,赞同七子,反对公安、竟陵派, 但不盲目尊古。诗宗法汉魏六朝盛唐。 七律组诗表达对时事的关切,悲歌慷慨,酣畅淋漓 2、夏完淳(1631-1647)《狱中上母书》
本章思考题
名词解释
1、前后七子
2、唐宋派
3、李贽 “童心说”
4、公安派
5、竟陵派
6、晚明小品文
第十章 明代中后期诗文
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
李贽与公安派、竟陵派
第一节 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
一、前七子(弘治、正德) 李梦阳 何景明 徐祯卿 边贡 康海 王九思 王廷相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反对台阁体、八股文 1、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子《空同集》 夫文与字一也。今人模临古帖,即太似不嫌,反曰能 书。何独至于文而欲自立一门户邪?(《再与何氏 书》) 公为诗……徒叙其已陈,修饰成文,稍离旧本,便自 杌陧,如小儿倚物能行,独趋颠仆。(何景明《与李 空同论诗书》) 真诗乃在民间(《空同集序》)
2、何景明(1483-1521)
字仲默,号大复,信阳人。《大复集》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e575a27375a417876f8f66.png)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
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 __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起源于宋元的经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谓其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
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
《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新文化运动后,八股文的形式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因此也用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或迂腐的言论。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四:“要做出适合 __们口胃的八股来,大家都已经感觉着头痛。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 阅读附答案

明代的八股制义文阅读附答案明代的科学制度,是由唐、宋时代科举体制传袭而来,并且以兴起八股文作为考试规定文体的做法。
《明史选举二》:科目者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題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由于八股文成为成为官方所规定的科举应试文体,而一般文土如果想通过科举这一关,跻身仕宦的行列,势必要对这种应试程文苦苦研习。
这就造成了明代八股文的流行。
从表现特点来说,明代兴起的八股文的一个重要体裁特征便是它的对偶性。
明成化以前,八股文的句式基本上还是或对或散,初无定式,显得比较自由。
成化以后,句式趋于严格化,八股对偶结构越来越明显。
应该说,对偶句式并不是八股文的独创,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早在先秦诗文中就已应用。
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一种以偶句为主要特征的文体即骈文。
唐宋时代,骈文的句式更趋严整。
八股文的成熟,与它吸取古代骈文的艺术体制显然是分不开的。
明代洪武至成化、弘治年间,八股文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并出现了一些创作名家,如王鏊、钱福。
尤其是王鏊,为八股文制作的一位大家,被人推崇,他的名篇如《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破题简洁明了,议论平缓不迫,层层展开,结构紧凑,对偶工整,比较典型地体现出八股文的一些基本特点。
进入正德、嘉靖以后,八股文的创作走向兴盛,在众多的作者当中,较有名气的则有归有光、唐顺之、胡友信。
除此之外,如茅坤、瞿景淳也是当时八股文制作的大家。
归有光、唐顺之、茅坤等人是唐宋文风的推崇者,称唐家派,他们时或将古文作法融入八股文之中,从而给八股文创作带来某些新的特点。
到了明代后期,八股文的创作经历了一次新的变化,一些作家身处不断更迁的时代环境,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赵南星、汤显祖、陈子龙、黄淳耀等。
他们在八股文中往往借题议论时政,悲时悯俗,抒发个人胸襟,手法上讲究灵活多变,不是一味地刻求成式。
优秀八股文赏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优秀八股文赏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优秀八股文赏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八股文也称“时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因为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故而名之。
说到底八股文其实就是一种结构,就是我们今天在写作中所运用的诸如“引议联结”的行文模式。
回顾明清时期的八股文,其实有好多优秀的范文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以下我们以明代会试状元王鏊的一篇《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来予以说明,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八股文。
先来看看白话文【白话文】《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下面的百姓如果富有,那么,高高在上的国君也肯定会富足。
(破题)国君的财富,是深深埋藏在老百姓之中的。
百姓如果富有了,怎么会有单剩下国君独自贫穷的道理呢?孔子弟子有若深刻告诉鲁哀公,君与民本是相辅相成的。
(承题)有若的意思大概是说:鲁哀公之所以加重税赋,是因为国用不足;若要使国用富足,为什么不先使其百姓富足?如果能做到一人受田百亩,百姓得其九,国君取其一,并且国君常存节约用度爱护百姓之心,按十取一来征税,不用严厉的税赋对待百姓以养活自己,那么,百姓劳动果实就不会被征税所困,百姓的财富也就不会因聚敛而尽。
(起讲)(如果)闾巷之内积蓄富足,粮食满仓,那么,对那些上要侍奉父母,下要养育妻子儿女的人来说就不会有忧虑了。
(第一股)(如果)田野之间谷物满野,高粱遍布,那么,对那些既要养生又要送死的人来说(沧海一粟:这句翻译我不理解,是不是指生养育孩子和给老人送终呢?),与就没有什么缺憾了。
(第二股。
以上起二股)百姓已经富足了,国君怎么会独自贫困呢?(出题)那些藏在闾巷之内的财物,国君都能得到并拥有,不必非得归藏于府库之中,然后才是国君的财富。
(第三股)那些贮存在田野之间的谷物,国君都能得到并使用,不必非得储藏在仓库之内,然后才为国君所有。
(第四股。
以上中二股)如果财物取之不穷,有什么要用而不得用的忧虑呢?(第五股)如果财物用之不竭,有什么有事而没有准备的忧虑呢?(第六股。
【科举高考】明代进士的经典八股文

【科举⾼考】明代进⼠的经典⼋股⽂你要的书法知识都在这⾥等你来关注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拔⼈才的重要制度,明清科举取⼠的重点在于⼋股⽂。
⼋股⽂重点考察两点:⼀是⽂⼈⼠⼦对经义的掌握程度,⼆是对⽂辞的提炼能⼒。
因⽽要求颇⾼,要求严格具备破题、承题、起讲、⼋股四⽐、⼤结等完整的范式,以致清代⼠⼦经常谈⼋股⽽⾊变。
不过,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明代⼋股⽂不仅⽴意⾼远、论证严密,即使在⽂学上也是上乘之作。
下⾯我们就来欣赏两篇明代科举进⼠的千古传诵的⼋股⽂。
《百姓⾜,孰与不⾜》——《论语·颜渊》作者:王鳌(明代进⼠,⽂学家,⼊阁宰相) 民既富于下,君⾃富于上。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君民⼀体之意,以告哀公。
盖谓:公之加赋,以⽤之不⾜也;欲⾜其⽤,盍先⾜其民乎?诚能百亩⽽彻,恒存节⽤爱⼈之⼼,什⼀⽽征,不为厉民⾃养之计,则民⼒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
间阎之内,乃积乃仓,⽽所谓仰事俯育者⽆忧矣。
⽥野之间,如茨如梁,⽽所谓养⽣送死者⽆憾矣。
百姓既⾜,君何为⽽独贫乎? 吾知 藏诸闾阎者,君皆得⽽有之,不必归之府库,⽽后为吾财也。
蓄诸⽥野者,君皆得⽽⽤之,不必积之仓廪,⽽后为吾有也。
取之⽆穷,何忧乎有求⽽不得? ⽤之不竭,何患乎有事⽽⽆备? 牺牲粢盛,⾜以为祭祀之供;⽟帛筐篚,⾜以资朝聘之费。
借⽈不⾜,百姓⾃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乎? 饔飨牢醴,⾜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以备征伐之⽤,借⽈不⾜,百姓⾃有以应之也,⼜孰与不⾜乎? 吁!彻法之⽴,本以为民,⽽国⽤之⾜,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志⼠仁⼈,⽆求⽣以害仁,有杀⽣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作者:王守仁(明代进⼠,思想家、哲学家,⼼学集⼤成者,官⾄兵部尚书) 圣⼈于⼼之有主者,⽽决其⼼德之能全焉。
夫志⼠仁⼈皆有⼼定主⽽不惑于私者也。
以是⼈⽽当死⽣之际,吾惟见其求⽆惭于⼼焉⽿,⽽于吾⾝何恤乎?此夫⼦为天下之⽆志⽽不仁者慨也,故⾔此以⽰之。
八股文范文八股文原文及注解

八股文范文八股文原文及注解【八股文范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清韩菼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
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
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
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
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
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
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
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
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译文孔圣人对于何时出去施展才能、何时深藏不露这个问题,只有遇到合适的人,才会稍微透露一些自己的看法。
【破题】孔圣人对于“行藏”问题坚持自己的观点,因为颜回(颜渊,名回)紧跟自己,才可跟他说这个话题。
《文第十三》(梗概+练习)

文第十三内容概述起源:现存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
后来除了卜辞之外,还有讼辞。
发展历程:①春秋时期列国外交的言语称为“辞”或“命”,又合称为“辞命”或“辞令”,辞命得顺,即宛转有理,还得“文”,引古为证。
②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
所以最重说辞。
他们的说辞铺张局势,最重辩。
墨子是第一个注意辩论方法的人,主张“言必有三表”,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③孔子开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从此也便有了第一种私家的著作《论语》。
诸子书大概多是弟子们及后学者所记,著作越来越多,流传也越来越广,“雅言”便成了凝定的文体了。
后世大体采用,言文渐渐分离。
④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记事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左传》只是记事,《史记》进一步描写人。
⑤汉武帝时候,盛行辞赋。
“骈文”或“骈体”出于辞赋,句读整齐,对偶工丽。
⑥梁昭明太子在《文选》里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是骈文发展的指路牌。
至梁元帝则用典故、有对偶、谐声调的抒情作品叫作“文,大体专指诗赋和骈体而言,但应用的则不算。
⑦演释古人的话有“故、解、传、注”。
用故事来说明或补充原文叫“故”。
演释原来辞意叫“解”,“传”转也。
“注”解释,推演辞意,补充故事。
⑧后来出现两种新文体,佛典的翻译与群经的义疏。
不过没有人将这些当作“文”的。
“文”只用来称“沉思翰藻”的作品。
北周的苏绰是首先提倡复古,李谔等纷纷响应,唐初陈子昂提倡改革文体,韩愈继往开来倡导“古文运动”,宋代称为“散文”。
⑨到了宋代,又有“话本”这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
后来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了。
这是体制上一个大进步。
⑩明代八股文盛行,清桐城派声名大振。
清末,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登峰造极。
胡适之先生提倡白话文,经过五四运动,白话文畅行。
1。
明代“八股文”取士与南北卷

明代“八股文”取士与南北卷《明史·选举二》在谈到科举制度时曾说: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这里所说的八股文,便是明代科举考试的试卷文字。
关于八股文取士的定制,过去人多据上文,而以为系太祖与刘基所定,即始于明初。
但其实前文中只说“专取四子书及……五经命题试士”,乃太祖与刘基所定。
后面所谓作文之法,可以是泛指有明一代的试文,未必说太祖时即以八股取士。
因为清修《明史》时,与修诸人对八股取士说已有不同看法,不必断言其始于太祖与刘基所定。
清初人胡鸣玉曾考订此事:今之八股,或谓始于王荆公,或谓始于明太祖,皆非也。
案《宋史》,熙宁四年,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命中书撰大义式颁行。
所谓大义,即今时文之祖,然初未定八股格,即明初百余年,亦未有八股之名,故今日所见先辈八股文,成化以前,若天顺、景泰、正统、宣德、洪熙、永乐、建文、洪武百年中,无一篇传也。
这应该算是一个颇为有力的明证。
鸣玉,字廷佩,号吟鸥,青浦人,乾隆中荐举博学鸿词,对考订文字等颇见功力,他既能断言明成化前未见八股文字,必然看到过不少当年的经义试卷。
明清之际顾炎武,也曾谈到八股始于成化间的情况: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
股者,对偶之名也。
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演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
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接过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
每四股之中,一正一反,一虚一实,一浅一深。
其两扇立格,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
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
又说: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本之唐人赋格)。
第十章 明代八股文

第十章明代八股文古代文学课程明代八股文研究主讲人:吴承学教授教学大纲序言第一讲、从八股文起源诸说看其文体特点第二讲、八股文之形成及基本结构第三讲、八股文形态举例第四讲、关于代人立言第五讲、关于守经遵注第六讲关于八股文的语体第七讲八股文及其理论与文学创作第八讲八股文对明人心态之影响第九讲关于对八股文的评价序言一、何谓八股文:明清“八股文”的名称最为繁多,如八比、时文、时艺、时义、制艺、经义、制义、四书文等。
其中经义、制义、四书文的名称比较正式,但八股文却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称呼。
二、八股文研究的意义:,、八股文是中国古代文体中“臭名”最为昭著的一种文体,甚至“八股”的含义已经远远超越文章学领域,而成为僵化、教条、死板、保守、顽固、无用、无聊的同义词。
因此,八股文也就往往被悬置在学术研究的范围之外。
,、八股本身是否有价值与对其研究的价值不可混为一谈。
八股文毕竟是风行数百年、关系到知识分子前途命运的文体。
八股是对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影响最大的文体之一。
不弄清八股文,也就难以深刻地研究明清文学,也难以真切地认识明清文人的生活状况与心态。
基于这种原因,我们拟对明代八股文文体及其影响进行粗浅的探讨。
第一讲、从八股文起源诸说看其文体特点一、八股文起源诸说举要:1( 源于唐代墨义说。
梁杰《四书文源流考》:“其源盖出于唐之帖经墨义”周以清《四书文源流考》:“制艺亦称帖括,即唐帖经,亦称经义,即唐墨义。
”唐代的明经考试分为“帖经”与“墨义”,“墨义”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问答。
墨义之式是非常简单的记忆题目,完全没有考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可以看出唐代的帖经墨义与明代八股文差别相当大。
(参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三》所举“墨义之式”)2(源于宋代经义说。
郑灏若《四书文源流考》:“四书之文原于经义,创自荆公。
”侯康《四书文源流考》:“神宗熙宁四年用王安石议,更定科举法,罢诗赋、帖经、墨义,……经义之兴始此。
”杨懋建《四书文源流考》:“自宋熙宁四年始用王安石之议,罢词赋,专用经义取士,而四书文以昉。
明清八股文范文精选

明清八股文范文精选明清两代,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必备技能,其格式严谨、结构固定,却也孕育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
本文精选明清时期的八股文范文,带您领略这一特殊文体的韵味。
明清八股文范文精选:一、《论语》——孔子论仁【范文】孔子曰:“仁者,爱人。
”盖仁者之心,慈悲为怀,无论亲疏,悉皆关爱。
是以君子行仁,民胞物与,而国家安宁。
观夫天下,乱臣贼子,皆因不仁。
故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此仁者之功效也。
二、《孟子》——孟子论性善【范文】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
”是以婴儿坠地,无不慕义而恶不义。
夫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而木之向阳。
苟能扩而充之,足以保四海;而不能扩而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是故君子求放心,以反身而诚,然后能尽其性。
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矣。
三、《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范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四、《中庸》——中庸之道【范文】中庸之道,民鲜久矣。
盖中者,不偏之谓也;庸者,不易之谓也。
君子之中庸,以其不偏不易,故能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则天地各安其位,万物各遂其生。
明清八股文虽然形式固定,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仍值得我们学习。
八股文范文翻译

求一篇明朝的状元的八股文范文,要详细的题: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破题]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承题]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起讲]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
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
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
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入手]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起股]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中股]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
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
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
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人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
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后股]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束股]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
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之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为我,尔亦不执为尔也,行藏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追问:谢谢。
请问有这篇文章的翻译吗?回答:显然没有啊你不会想要我全文翻译吧。
八股文范文白话八股文样品[题目]学习“与时俱进”1、[破题]“与时俱进”四个字,“时”和“进”二字是关键词。
明清优秀八股文

明清优秀八股文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明清优秀八股文士仁人一节/王守仁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
(破题)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
(承题)故言此而示之,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
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
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起讲)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闹;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
(起二股)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
(过接)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被有所不屑也;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者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
(中二股)彼之所为者惟以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
(后二股)当国家倾覆之余,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休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
(束二股)是其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为也。
视诸逡巡畏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库--明代文学

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一、解释:1、《三国志演义》2、历史演义二、填空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是。
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后世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康熙年间的评点本。
2、《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是特征化的典型,有、、“三绝”之称。
3、《三国志演义》处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关系是。
4、《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是。
5、继《三国志演义》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历史演义小说是著的,这部书在清代乾隆年间以的名义刊印,更名为。
6.标志着说唐故事由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转化。
三、简答1、简述《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四、论述1、以曹操、诸葛亮、关羽为例分析《三国志演义》的人物塑造。
2、分析《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3、《三国志演义》为什么被称为“全景式战争小说”?第二章《水浒传》一、解释:1、《水浒传》2、英雄传奇二、填空1、现存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见于宋元之际的。
2、宋元之际画家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最早完整地披露了宋江等36人的姓名绰号。
3、《水浒传》的版本主要有回、回、回三种。
腰斩《水浒传》,删掉大聚义以后的内容,成为最流行的版本。
是。
三、简答1、简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与招安结局?四、论述1、分析《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2、以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为例分析《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方法。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一、解释:1、“吴中四杰”2、《郁离子》3、台阁体4、茶陵派5、八股文二、填空1、“吴中四杰”是指、、和四位诗人,他们在明初诗坛上颇具代表性。
2、明初诗坛成就最高的诗人是,最能体现其诗风的代表作是。
3.明初文名最著的作家是,最擅长创作散文。
5、有明一代最擅长八股制义的作家,前数、,后推、胡友信。
三、简答1、《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鉴赏。
2、概述《卖柑者言》的讽喻特色。
3、分析八股文对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明代八股文古代文学课程明代八股文研究主讲人:吴承学教授教学大纲序言第一讲、从八股文起源诸说看其文体特点第二讲、八股文之形成及基本结构第三讲、八股文形态举例第四讲、关于代人立言第五讲、关于守经遵注第六讲关于八股文的语体第七讲八股文及其理论与文学创作第八讲八股文对明人心态之影响第九讲关于对八股文的评价序言一、何谓八股文:明清“八股文”的名称最为繁多,如八比、时文、时艺、时义、制艺、经义、制义、四书文等。
其中经义、制义、四书文的名称比较正式,但八股文却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称呼。
二、八股文研究的意义:,、八股文是中国古代文体中“臭名”最为昭著的一种文体,甚至“八股”的含义已经远远超越文章学领域,而成为僵化、教条、死板、保守、顽固、无用、无聊的同义词。
因此,八股文也就往往被悬置在学术研究的范围之外。
,、八股本身是否有价值与对其研究的价值不可混为一谈。
八股文毕竟是风行数百年、关系到知识分子前途命运的文体。
八股是对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影响最大的文体之一。
不弄清八股文,也就难以深刻地研究明清文学,也难以真切地认识明清文人的生活状况与心态。
基于这种原因,我们拟对明代八股文文体及其影响进行粗浅的探讨。
第一讲、从八股文起源诸说看其文体特点一、八股文起源诸说举要:1( 源于唐代墨义说。
梁杰《四书文源流考》:“其源盖出于唐之帖经墨义”周以清《四书文源流考》:“制艺亦称帖括,即唐帖经,亦称经义,即唐墨义。
”唐代的明经考试分为“帖经”与“墨义”,“墨义”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问答。
墨义之式是非常简单的记忆题目,完全没有考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可以看出唐代的帖经墨义与明代八股文差别相当大。
(参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三》所举“墨义之式”)2(源于宋代经义说。
郑灏若《四书文源流考》:“四书之文原于经义,创自荆公。
”侯康《四书文源流考》:“神宗熙宁四年用王安石议,更定科举法,罢诗赋、帖经、墨义,……经义之兴始此。
”杨懋建《四书文源流考》:“自宋熙宁四年始用王安石之议,罢词赋,专用经义取士,而四书文以昉。
”刘熙载《艺概?经义概》:“经义试士,自宋神宗始行之,……今之四书文,学者或并称经义。
”八股文在文体上最直接的渊源是宋代的经义,这是学术界比较普遍接受的看法。
宋代的经义在体制上为八股之先导,但两者也有明显的差别。
宋代经义依题作文,但仍可以自发己意,与八股文要代圣贤立言、守经遵注不同,在形式上也比较自由,并不严格要求对仗,虽有一定范文,却未形成固定的程式,所以宋代的经义尚未与古文文体分离。
3(源于儒家注疏说。
茅坤:“举业一脉,即说经也,……学者即其言而疏之为文。
”刘熙载《艺概?经义概》:“制艺推明经意,近于传体。
传莫先于《易》之《十翼》。
至《大学》以‘所谓’字释经,已隐然欲代圣言,如文之入语气矣。
”八股与传统的注疏体相同之处,都是为了准确地阐释经典,不同之处是注疏只要将原意阐述清楚就达到目的了,而八股不仅阐释,而且还要发挥,只是这种发挥又不能离开经典原意,要从心所欲不逾矩。
4( 源于骈文说。
阮元《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揅经堂三集》卷二))。
钱锺书《谈艺录》第四则附说四“八股条”。
八股文外在形态是句式相对的骈偶,所以从形式上看,说八股源于骈文是有道理的。
但八股与一般的骈体不同,它本身是一种特殊的语体。
5( 源于曲剧说。
焦循《易馀籥录》卷十七)。
刘师培《论文杂记》。
卢前《八股文小史》第二章《八股文之结构》)。
以上说法只是不同文体之间结构相似性的比较,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渊源研究。
以戏曲为八股之源者,主要是因为两者皆为代言体。
但代人立言渊源甚早,绝不创于元曲,以元曲之代古人语气为八股入口气之源,并不准确。
6( 源于平话说。
黄侃《中国文学概谈》九《唐宋间作平话者》。
说八股文源于曲剧或小说,则主要因为它代圣贤立言,关于代人立言,其实并不仅是小说戏曲的专利。
说小说戏曲与八股文创作手法方面有相通处则可,说八股文源于此则不免过分。
7( 源于律赋说。
清,汪之昌(《青学斋集》卷二五《四书文缘起》)周以清《四书文源流考》瞿兑之《骈文概论》之十六“律赋与八股”8( 源于试帖诗。
毛奇龄《唐人试帖序》臧岳《应试唐诗备考》9( 源于唐宋古文说。
王闓运《论文法——答陈完夫问》陈德芸《八股文学》第一章之二“缘起”(台湾梅家玲)《论八股文的渊源》以上是关于八股渊源的几种主要说法。
此外,还有其他说法,如尚镕认为《韩非子》的《内储说》《外储说》是八股之源,日本学者铃木虎雄在《赋史大要》中提出八股文与宋代文赋的句式有关等。
二、从起源诸说看八股文的文体特点:1、关于八股文渊源说法之纷纭,有助于我们了解八股文是一种综合性强、渊源复杂的文体。
从科举文体的渊源来看,说八股文源于宋代经义是比较近于事实也比较近于文体本质的说法,也是学术界普遍比较认可的看法。
、八股文这一文体综合和融化了古代许多文体的特点。
(例见江国霖《<制义丛话>序》、2金克木先生《说八股》、张中行《闲说八股文》)就传统文体内部而言,八股近于传统文体中“论”、“说”、“解”、“原”等一类论说文体。
而就考试文体而言,八股之近源是宋代的经义,远源则可追溯到汉代的策问与对策。
第二讲、八股文之形成及基本结构一、八股文的形成:1、学术界普遍认为,八股文正式形成于明代成化年间。
2、传统上一般把明代八股文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
(方苞《钦定四书文?凡例》、《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集部总集类五方苞的《钦定四书文》提要):第一阶段为洪武、永乐至成化、弘治年间,第二阶段为正德、嘉靖年间,第三阶段为隆庆、万历年间,第四阶段为天启、崇祯年间。
3、“八股文”的内涵:(,)明清官方颁布的文献,对此都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
《明史?选举志》对“制义”的概括:一是“代古人语气为之”,即为古圣贤立言,这是内容方面的特点;一是“体用排偶”,这是形式上的特点,并未解释何以“谓之八股”。
(,)八股文的体制格式,非常复杂,既有时代差异,也有各人差异,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格式。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试文格式》对八股文形成的过程及其具体形式作了比较具体的论述。
顾炎武认为八股是成化以后才真正形成的,在此之前,经义之文,并无固定的格式。
而嘉靖以后,经义文的格式又逐渐产生变化,再后来,甚至连儒生也不知八股的具体情况了。
顾还提到“破题”、“承题”、“原起”和“大结”,对八股也没有进一步解释。
顾还说“嘉靖以后,文体日变,而问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谓矣。
”说明当时科举考试根本就没有要求写成“八股”。
(,)“八股文”其实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八股文其实也是结构形式多种多样,绝不是“八股”所能概括的,历来八股文的选本与评点对于八股文很少进行明确的分段,并标明段落之名,这正说明八股文的结构并无明确的规定。
二、八股文的主要构成部分:1、题目:题目是主考者所出的,对八股文写作起了主导和制约作用。
八股文的题目出于《四书》,或一句,或数句,或一节,或数节,或一章不等,题目通常是不完整公布的。
例见《钦定四书文》中“管仲器小哉一章” 、“由尧舜至于汤三节”、“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一匡天下” 等。
(1)题目的分类法:长题、小题、单句题(从其长度而言)就其题意而言:大题、小题(2)“截搭题”(或称“搭截题”、“割截题”等):八股题目中最为人所批评的是截搭题,与元、明两代的“《春秋》合题”之法关系密切,是由此衍变而来的,这种合题的制作,完全是为了科举考试,而合题的特点,就是“通活法以求义”,“推其正变无常,纵横各出”。
(例见梅之熉《春秋因是》)合题的本义与流弊(例见梁章钜《制义丛话》卷二十四、《制义丛话》卷二十二)。
(3)“简缩题”:只写出题目的头尾部分。
例见王鏊《武王缵大王……及士庶人》、吴宽的《不幸而有疾……景丑氏宿焉》、汤显祖的《故君子可……其道》等。
2、八股文的基本结构:(1)破题起首通常以二句或三句散体文先说破和点明题目要义,称为破题,这是一种固定的程式。
(2)承题一般是用三到四句散体文,承接破题的意义而加以说明、补充、承接而下,引申而言,使之更晓畅。
承题与破题关系密切,可以看成是文章的同一部分。
(3)起讲也称小讲、原起。
起讲也是用散体文来写的,起讲较深入说明题目的用意,概说全文,笼罩全局,是正式开始议论的部分。
(4)入题又叫入手、提笔、领上,领题,是从上文引到本题,以便开始议论。
(5)起股又叫起比、题比、提股、前股。
开始发议论,其形式则用对称的句式进行,形成排偶之势。
(5)出题用一句或几句散句提出论述的分题,让议论内容得以深入。
(6)中股又叫中比,排偶句式,往往是全文重点。
(7)后股又叫后比,排偶句式,是对中股的补充,写其未尽之意。
(8)束股又叫束比,排偶句式,用以回应,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
(9)大结全文的结束语,对论述加以总结,口气又一次回到作者本人,也叫“出口气”。
除此之外,在各股之间,有时还有一些散句,叫“过接”,起一种粘连或连接作用。
3、八股文结构技巧的有关论述:(,)、八股文体制有一个形成与演化的过程,不同时期的八股文体制可能不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另外,八股文体制也不绝对,股数或多或少是个变数,入题、出题也不一定非有不可,但破题、承题、起讲和大结等基本格局却是不变的。
参明/徐常吉的论述(《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卷一百八十“经义部”)(,)破题的重要性:八股的作法,首在破题。
参刘熙载《艺概?经义概》、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二《破题》。
八股的破题是对传统技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古人关于破题有一套专门的技巧和术语,参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之九“破题”。
第三讲、八股文形态举例一、典型的八股文结构形式:分析王鏊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附原文)。
此文是对孔子原话和朱熹集注的进一步阐释,其语言风格与文章结构都非常规范,可以说是典型的八股文体制。
二、题目对结构的制约作用:就八股文题目本身意思的层次而言,可分为单题式、两扇题、三扇题、四扇题等。
1、两扇题:陈献章《“古之为关也”一章》(附原文)这是全文的重点便是将古人今人之关作为对比。
以“古之为关”和“今之为关”各为一扇。
两扇之间,语气相对,但不重语词的严格对仗。
唐顺之《“君子喻于义”一节》(附原文),全篇为圣人立言,中间两大扇,分别就君子喻于义与小人喻于利进行对比分析。
而两扇之间的对仗比较讲究,两大扇就如一对长联。
,、三扇题:李东阳《“由尧舜至于汤”三节》(附原文)三扇之间,语气相对,暗含对仗关系,只是语词对仗不求工整罢了。
,、四扇题:岳正《“今夫天”一节》文中分别写“天”、“地”、“山”、“水”四扇,并以天对地,山对水,两两相形。
,、五扇题:略。
第四讲、关于代人立言一、“代言体”源流:“代人作语”是中国古代诗文创作中常见的情况:1、曹丕、曹植的《代刘勋妻王氏杂诗》2、从考试文体来看,代人立言在宋代经义已经出现(例见梁章钜《制义丛话》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