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仪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制度中国古代是一个文明悠久的国家,积淀了丰富的风俗习惯与礼仪制度。

这些独特的传统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构成了国家的文化底蕴,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以婚姻仪式、饮食习惯、祭祀活动与着装礼仪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制度。

一、婚姻仪式古代中国的婚姻仪式是一种庄重而隆重的仪式,凝聚了家族和社会的期望与祝福。

在中国古代,婚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家族关系,因此婚礼的程序非常繁琐。

通常,婚礼会分为三个环节:订婚、迎亲和婚礼仪式。

在订婚环节中,双方家族代表互赠礼物,以示许诺和尊重。

而迎亲环节则是新郎一家前去新娘家接亲,一路上要经过一系列的考验与刁难。

最后,举行婚礼仪式,这是一个集中展示家族荣耀和社会地位的场合,各种礼仪要求和习俗都必须严格遵守。

例如,新娘要穿着红色嫁衣,寓意幸福与吉祥。

而新郎和新娘还要行拜帖礼,向双方家长行四拜。

这是古代中国婚礼的基本程序,通过这些庄重而庄重的仪式,人们表达了对家庭幸福和子孙昌盛的美好愿望。

二、饮食习惯中国古代的饮食习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古代的中国,饮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礼仪和文化行为。

中国的饮食文化强调五味调和、色香味形俱佳的原则。

在用餐时,古代人们将食物的摆设、用具的使用和饮食礼仪等方面都视为重要的事项。

例如,在宴会上,主人会根据客人的身份和地位,摆放不同的菜肴和酒类。

并且,人们在用餐时还要注意礼仪,如用筷子夹菜时要避免碰到对方的筷子,用酒杯敬酒时要用右手捧起,表示尊重。

这些细节上的讲究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饮食文化的重视,也展示了他们独特的礼仪风范。

三、祭祀活动祭祀活动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代就存在,并且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的生活中。

在古代中国,祭祀活动既是人们对神明和祖先的崇敬,也是一种仪式和礼仪。

这些祭祀活动包括宗庙祭祀、家族祭祀和个人祭祀等。

在宗庙祭祀中,国家会举行重大的祭祀活动,以祈求丰年和国泰民安。

中国古代各种礼仪

中国古代各种礼仪

中国古代各种礼仪
中国古代各种礼仪有很多,以下为您推荐:
朝仪。

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

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

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

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此外,还有揖让、长揖、拱、顿首、稽首等礼仪。

中华传统礼仪有哪些

中华传统礼仪有哪些

中华传统礼仪有哪些中华传统礼仪1、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2、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4、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5、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中华传统礼仪知识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

“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是一个礼仪之邦?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是一个礼仪之邦?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一直被称为“礼仪之邦”。

那么,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是一个礼仪之邦呢?今天,我们来详细地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一、古代中国的封建礼仪制度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有着完整的体系,是一套封建社会下的规范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人们的一言一行都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并表现出对上级的敬重和对下级的关心。

在这种封建体制下,礼仪制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构成了中华文化里的一部分。

由于礼仪制度的存在,每位人物在自己的身份和称谓、职位和权力上都有自己一定的区分。

这种严格的分级制度,帮助维持了古代中国的封建统治。

二、“礼尚往来”文化的传承中国自古就有“礼尚往来”的传统思想。

在古代中国,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往来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财富,并且是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结果。

倘若在这种环境中没有礼仪的知识和约束,可能会导致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因此,礼仪知识在民间广泛传递,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礼仪规范植根于社会核心价值观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确立,是基于传统文化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融合。

在古代中国,普遍奉行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核心价值观。

而这一价值观,正是礼仪制度落实的核心。

礼仪制度中规定了不同人群之间的权责关系以及相互配合的行为举止,体现了尊者优先的思想。

四、礼仪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中国文化中,礼仪文化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流传已经影响了无数的世代。

因此,在中国的文化中,讲礼仪和尊容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而成为了一种行为准则。

总之,在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是一个相当严格、完整的体系。

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限制人们的行为,而是为了维护封建体制的稳定。

礼仪制度以及这种传承了几千年的“礼尚往来”的文化思想,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深处,让人们明白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它也塑造了一个尊老爱幼、重视人情的文化形象。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源远流长,从夏、商、周三代,到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贯穿了几千年的时间。

礼仪制度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人们交往和相处的方式,也是表现社会等级、尊卑关系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从婚礼、葬礼和朝见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首先,婚礼是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礼仪之一、婚姻在古代中国是一种家族间的联姻关系,因此婚礼被视为十分重要的事情。

婚礼的程序和流程十分繁琐,从订婚开始,到迎亲、拜天地、敬茶、交换嫁妆、宴席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定制。

例如,迎亲时,女方需展示自己的贞洁,无论是喜笑还是害羞都需要得体的表现;而男方则要展现其家族的地位和财富,要有着雍容大度的风度。

这些清晰而明确的规定,体现了婚礼作为一种重要仪式的庄严和肃穆。

其次,葬礼也是古代中国非常重要的礼仪之一、古代的葬礼分为数个环节,从出殡开始,到安葬、拜祭等环节,每一环节都有着详尽的礼仪规定。

出殡时,亲友需要穿着素服,头戴白巾,低声哭泣;而安葬时,亲友需要站在坟茔前燃烧纸钱以示哀悼。

葬礼所遵循的规矩不仅有助于缓解家属和亲友的哀伤和悲痛,也表达了对死者的尊重和怀念。

最后,朝见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礼仪之一、朝见指的是臣子等下属向皇帝等上级官员行礼的形式。

朝见分为三等,上朝、躬望和进呈。

上朝是指臣子去皇帝面前行礼并进谏,是最高级别的朝见形式;躬望是指低级官员对上级官员行礼,表示尊敬和仰慕;进呈是臣子向皇帝献上礼品和奏章,以表达忠诚和效忠。

朝见礼仪规定着每一个官员的举止和礼节,严肃而庄重,展现了天子权威和官吏服从的关系。

总结一下,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包括婚礼、葬礼和朝见等方面。

这些礼仪制度的存在,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人伦关系和社会等级的认可和规定,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仪式、庄重和尊重的追求。

这些礼仪制度不仅贯穿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生活,也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几个特征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几个特征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几个特征
1.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人们按照社会地位的高低划分等级,礼仪规定了每个等级的人应该如何行为、服饰、言谈举止等,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尊重他人的地位。

2.正式规范: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非常庄重正式,要求人们在各种场合中遵守一系列的规范和程序,如宴会礼仪、朝廷礼仪等,以展示自己的教养和修养。

3.强调仪态:古代中国礼仪制度非常注重个人的仪态,人们应该保持端正的姿态,行走、坐姿、站姿等都有明确的规范,以示尊重他人和展示个人修养。

4.注重家庭与社会关系: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关系,规定了家族中不同成员之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各种社交场合中的行为准则,传承了家族和社会的尊严和传统。

5.强调谦逊和尊重:在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中,人们被要求保持谦逊和尊重,对上级、长辈或贵宾应表示恭敬和尊敬,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长者和敬老爱幼的价值观。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及其社会作用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及其社会作用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及其社会作用在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礼仪制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礼仪之邦的概念,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团结人民。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一、礼仪制度的发展背景1. 礼仪之邦的起源:礼仪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特点,源于国家意识和民族文化的发展。

在古代,礼仪被视为一种文化传统,是国家力量和社会团结的象征。

2. 孔子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倡导者和奠基人。

他提倡“仁者爱人”,主张通过正确的礼仪行为来维护社会和谐,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礼仪传统。

二、重要的礼仪制度1. 家庭礼仪:中国古代强调家庭的尊重和重视,因此,家庭礼仪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等传统是中国古代家庭礼仪的核心。

2. 宴会礼仪:古代的宴会礼仪被视为一种社交聚会的形式,也是展示身份和地位的机会。

参与者需要遵守一系列规范,如就座次序、礼仪仪式和饮食规矩等。

3. 官场礼仪:官场礼仪是古代中国政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官员们需要遵守一套严格的礼仪规范,以显示他们的地位和权力,并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尊重。

三、礼仪制度的社会作用1. 维护社会秩序:礼仪制度帮助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遵守礼仪规范,人们能够保持公平、公正和尊重,从而减少冲突和纷争的发生。

2. 展现身份和地位:礼仪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

通过正确的礼仪行为,人们能够展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增强社会的等级感。

3. 塑造社会道德:礼仪制度对个人和社会的道德塑造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约束个人行为和言论,礼仪制度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促进道德价值的传承。

4. 增进社交交流:礼仪制度提供了一种规范的社交交流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遵循礼仪规则,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加强社区和社会的凝聚力。

四、现代社会对礼仪制度的思考1. 传承优良传统:尽管现代社会价值观有所改变,但礼仪制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几个重要方面的详细介绍。

1.礼乐制度:周朝的礼乐制度是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来达到维持社会秩序、促进人际交往的目的。

其中“礼”指的是各种礼仪规范,包括祭祀、朝见、婚丧等方面的礼节;“乐”则是指配乐,即在礼仪场合中使用的音乐。

礼乐制度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是上层社会交际场合中必须遵循的规范。

2.封禅仪式: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筑坛祭天,称为“封”,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称为“禅”。

封禅仪式是古代国家最为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它的目的是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3.五礼:五礼是形成于西周的一种礼仪制度,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吉礼是祭祀之礼,包括祭祀天地、祖先等方面的礼仪;凶礼是哀悯吊唁之礼,包括葬礼等;军礼是军事礼仪,包括检阅军队、部队出征等方面的礼仪;宾礼是宾客之礼,包括外交接待、迎来送往等方面的礼仪;嘉礼是饮宴婚冠之礼,包括宴席、婚礼等方面的礼仪。

4.生活礼仪:生活礼仪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循的一系列礼仪规范,包括诞生礼、满月礼、百日礼、周岁礼、成人礼、结婚礼等。

这些礼仪规范旨在祝福新生婴儿、庆祝成年、维护家庭和谐等方面。

5.婚姻六礼:婚姻六礼是中国古代婚姻礼仪的六个步骤,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些步骤分别在婚姻缔结的不同阶段进行,包括提亲、问名、定亲、送聘礼、商议婚期和迎亲等环节。

婚姻六礼是中国古代婚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家庭和谐的追求。

以上是对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简要介绍,这些礼仪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促进人际交往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礼仪、坐立行走礼仪、仪表礼仪、服饰礼仪、见面礼仪、访客礼仪、婚礼礼仪、丧礼礼仪和节庆礼仪等。

这些礼仪制度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促进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饮食礼仪饮食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最基本的部分之一。

在古代,人们注重饮食的纯洁性和道德性,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在宴席上,人们注重礼仪和秩序,尊重长辈和地位高的人,先让长辈入座,地位高的人先动筷子。

同时,人们也注重饮食的节制和礼让,不能暴饮暴食,不能贪吃贪喝。

二、坐立行走礼仪坐立行走礼仪也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人们讲究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

在座位上,人们不能乱坐,不能抢占座位,不能斜倚靠背。

在站立时,人们要保持直立,不能佝偻曲背,不能倚靠墙壁。

在行走时,人们要稳步前行,不能急躁慌张,不能践踏花草。

三、仪表礼仪仪表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代,人们注重仪表的整洁和端庄,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人们注重洗脸洗手,保持口腔清洁,头发整齐光滑。

同时,人们也注重穿着得体,不能穿得太露太透太奇装异服。

四、服饰礼仪服饰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古代,人们注重服饰的整洁和雅致,讲究“衣贵洁不贵华”。

在服饰上,人们注重色彩搭配的协调性和美感,不能穿得太艳丽刺眼。

同时,人们也注重服装的质地和工艺,不能穿得太粗劣。

五、见面礼仪见面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基本礼节之一。

在古代,人们见到长辈或地位高的人时,要行拱手礼或打千礼,向他们表示敬意和尊重。

在与平辈或下属见面时,人们则行抱拳礼或作揖礼,以示亲切和友善。

六、访客礼仪访客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重要的社交礼节之一。

在古代,人们去拜访别人时,要先通报姓名和身份,然后等待主人迎接入座。

在交谈时,人们要保持礼貌和谦虚的态度,不能高谈阔论或打断别人的发言。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怎样的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包括了婚嫁礼仪、丧葬礼仪、君臣礼仪、宴会礼仪、朝廷礼仪等方面。

这些礼仪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尊卑秩序、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详细说明。

1.婚嫁礼仪:中国古代的婚嫁礼仪十分繁琐,往往需要数月的准备。

一般来说,婚礼分为聘礼、正式婚礼和婚宴三个环节。

在聘礼阶段,男方需要派人送礼物给女方家庭,以表示求婚的诚意和对女方家庭的尊重。

正式婚礼上,男方要骑马迎娶新娘,然后进行拜堂、交杯酒、进门等一系列仪式。

最后,在婚宴上,双方亲友相聚,共同祝贺新婚之喜。

2.丧葬礼仪: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也十分庄重。

一般来说,丧事分为三个阶段:吊丧、入殓和安葬。

在吊丧阶段,亲友们会送上祭品和慰问;入殓阶段,将逝者安放在棺材里,进行祭祀告别的仪式;安葬阶段,则是将棺材埋葬在坟墓中,并进行祭奠仪式。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丧葬期限、服丧制度等具体规定,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

3.君臣礼仪:中国古代的君臣礼仪非常重要,体现了君臣之间的尊卑关系和相互尊重。

在古代,君主必须接受群臣的朝拜,并进行一系列的礼数。

朝拜时,臣子需行跪拜礼,君主则行鞠躬示意礼。

在宴会和会议上,君臣之间也有严格的座次和礼仪要求,以保持清晰的尊卑秩序。

君臣礼仪有助于维护统治者的威望,确立君臣之间的权力关系。

4.宴会礼仪:宴会礼仪在古代中国非常重要,宴会是展示主人身份、交流感情以及拉近人际关系的场所。

宴会通常会有主宾之分,主人扮演着引导、照顾和招待客人的角色,拥有较高的权威地位。

宴会上,主人和客人的促膝长谈、寄托情感的场景是宴会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此外,主人还需要合理安排菜肴、饮酒仪式等,以示尊重和款待客人。

5.朝廷礼仪:朝廷礼仪是古代中国最为繁琐的礼仪之一,主要体现在皇帝的活动和仪式中。

例如,朝会时群臣要依照君臣礼仪的规定,按照座次前进并拜见皇帝。

皇帝与群臣进行揖让、进拜等一系列礼仪,以展示皇权和官员的忠诚。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怎样的首先,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以尊卑有序为基本原则,强调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身份。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人们按照地位高低来排队和行走,不同的礼节和用语用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

例如,在皇室和贵族家庭中,有明确的官职制度和礼节规定,如祭拜神灵、宴请贵宾等。

而在普通百姓之间,也有一套行为规范,如尊敬长辈、丧葬礼仪等。

其次,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注重仪式和仪表。

人们通过仪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

仪式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观,还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

例如,在婚礼中,人们会穿上盛装,举行各种仪式,以示庄重和祝福;在官方仪式中,人们会遵循一系列的规定,例如举行升官仪式或交接仪式等。

此外,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们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来表示对天地万物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中国古代人们视天地为至高无上的存在,认为人与自然界应该和谐共生。

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祭祀祖先、上香祈福等活动,以示对神灵和自然界的崇敬。

还有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也强调了人际关系的和睦。

无论是家庭、社交还是官场,人们都遵循着一定的礼仪规范,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例如,人们讲究尊敬长辈、表达谦虚和敬重的态度,以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

同时,特定的礼节规范也有助于增进友谊和团结,如联谊活动、饭局等。

最后,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还包括了文化习惯和礼品的使用。

不同地域和阶级的人们有着各自独特的习俗和传统,这些习俗通常在生活中得以保留和传承。

同时,人们经常在重要场合互赠礼物,以表达感激和友好。

这些礼物有时代表了社会地位或尊重的象征,有时代表了个人的善意和关怀。

总之,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一种综合的行为规范和文化价值体系,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观念和社会制度。

这些礼仪规范和仪式不仅是人们行为的指南,也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秩序、和谐关系和敬意的追求。

虽然现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与礼节规范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与礼节规范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与礼节规范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与礼节规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至今,礼仪一直被视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社会秩序的基石。

本文从礼仪制度的起源、演变以及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方面展开,以揭示中国古代礼制的独特魅力。

一、礼仪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起源于远古时代的部落社会。

从最早的原始部落起源,人们便开始以各种仪式和礼节来表达彼此之间的尊敬和敬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部落的融合,这些仪式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

在西周时期,礼仪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制定。

《周礼》成为了最早的礼仪法典,规定了官职、礼节、祭祀等方方面面的细节。

这套制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完善和发展,不断地与社会的变迁相适应。

到了秦汉时期,礼仪制度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礼仪之举成为了君王和官员展示威仪和权威的重要手段。

同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礼仪制度开始与道德伦理相结合,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道德秩序的工具。

二、礼仪制度与社会生活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贯穿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官场和政治生活中,礼仪制度是展示地位和权力的重要手段。

朝廷的各项仪式和礼节都是以尊崇君王和维护王权为出发点,保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其次,在家庭和婚姻中,礼仪制度起到了指导和规范的作用。

例如,婚礼仪式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要,包括定婚、纳采、亲事等多个环节,给了人们一个明确的规范,以保持家族和血脉的延续。

再次,在社交和交往中,礼仪制度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社会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礼貌,通过遵守礼节来表达尊敬和友好。

例如,尊长者、宴席上的主客之间的礼节等都是社交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中国古代礼节规范的独特魅力中国古代的礼节规范具有独特的魅力,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

首先,中国古代礼仪制度非常注重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

礼节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更是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心灵沟通。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时期,它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社会秩序的体现。

礼仪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扮演着核心角色,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等方面,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特点。

下面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一些重要方面。

在古代中国,礼仪制度与封建等级制度相辅相成,是封建政权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

其中,家庭礼仪在古代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古代中国,家庭是社会中最小的组织单位,家庭礼仪体现了家族的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思想。

家族的地位由家族的长辈来决定,孝道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外表体现在侍奉父母、尊长、对兄弟姐妹和睦相处等方面。

孝敬家长、遵守婚姻制度、重视子孙后代是古代中国家庭礼仪的重要内容。

官场礼仪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部分。

在古代中国官场,官员的礼仪规范非常严格。

官员在公开场合需穿戴特定的官服,以显示他们的身份地位。

同时,官员还要学习古代典籍,掌握古代文化知识,严格遵守周礼、尊王让贤、勿践境界等原则。

此外,古代官员还要遵守约束自己行为的规定,如在会见上级官员时要谦虚恭敬、低首下心,在接待下级官员或普通民众时要热情友好、亲切待客等。

婚嫁礼仪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婚嫁仪式繁琐,婚姻并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家族和社会的事情。

古代中国有许多婚姻制度,如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宗法制度等。

在婚姻仪式上,男方要派遣媒人或亲友到女方家中提亲,也就是“拜堂”;然后双方家族要商谈婚嫁事宜,如聘礼、彩礼等。

在结婚之后,古代中国妇女要服从丈夫的家规,尽力为丈夫和家庭付出。

丧葬礼仪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古代中国人特别重视祭祀和悼念祖先,因此,丧葬礼仪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庄重而重要。

家族成员要在丧期内穿戴素服,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以表达对逝者的悼念。

在葬礼上,需要标志丧期的白府或白灵车,举行隆重的告别仪式。

而墓地的选择和安葬方式也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如选择适合的地理位置、栽植相应的树木等。

五礼制度名词解释

五礼制度名词解释

五礼制度名词解释
五礼指的是古代中国的礼制,也称为五礼仪,包括了五种不同的礼仪仪式和行为规范。

具体解释如下:
1. 礼:礼仪的核心概念,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它强调个体应当尊重他人、注重亲情、友情、师德和忠诚等。

2. 周礼:指古代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天子为中心的礼制,包括了宗庙祭祀、宴饮娱乐、军事威仪等方面的礼仪。

3. 礼记:是记录了各种礼仪仪式的经典著作,包括了周礼、郊社、春官、夏官、殷礼、曲礼等。

它详细阐述了每个仪式的具体内容和举行方式。

4. 礼仪:是一种约束和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规则,包括了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礼节等方面。

礼仪在古代中国被视为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观。

5. 礼仪之邦:指一个以礼仪为核心的国家或民族,通常表示这个国家或民族拥有丰富的礼仪文化和高尚的行为规范。

古代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强调君子应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代五礼制度

古代五礼制度

古代五礼制度古代五礼制度是中国古代礼教制度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

这五礼分别是冠礼、乐礼、射礼、征礼、宴礼。

这些礼制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和礼节,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冠礼是指成年男子头戴藤冠以示成年之礼。

在古代中国,男子要在20岁左右接受成年礼,成年礼的一项是冠礼。

在冠礼的仪式上,男子要穿着礼服,戴上藤冠。

这一仪式象征着男子已经成年,可以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为家族和国家做出贡献。

乐礼是指古代中国的音乐礼仪。

在古代,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也是古代政治、典礼和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乐礼中,音乐被用作净化心灵、提高精神、促进社交的工具。

音乐会、歌舞表演等各种形式的活动都是乐礼的一部分。

射礼是指射箭比赛的礼仪。

在古代中国,射箭是一种草根文化,不但有助于提高军队和百姓的战斗力,还被视为练习身体和头脑的一种方式。

在射礼中,射箭比赛被视为一种测试射箭技能和风度的方式,被广泛运用于招募军队,选拔官员和推选领袖等方面。

征礼是指古代中国的军事仪式。

在古代中国,军队是国家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维护安全和利益的保证。

在征礼中,各种军事仪式被用作宣传战争、提高军队士气、发动进攻等方面。

这些仪式包括召开军事会议、检阅军队和宣誓等。

宴礼是指古代中国的宴会礼仪。

在古代中国,宴席是一种社交活动的形式,也是一种查询人才、联络关系和庆祝重要事件的方式。

在宴礼中,主人家要用珍贵的食品和饮料款待来宾,而来宾要遵守规矩和礼仪,表达感谢之情和敬意。

总的来说,古代五礼制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智慧。

在现今社会中,这些礼制虽有变化,但其核心价值和精神却依然被广泛尊重和传承。

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指

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指

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指中国古代的国家礼仪制度包括五礼,即冠礼、婚礼、丧礼、朝贺礼和会盟礼。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五礼。

1.冠礼:冠礼是指古代中国的成人仪式,也称为“及笄礼”或“冠笄礼”。

在古代中国,男子到了20岁,女子到了15岁时,受到这一重要仪式的庆贺。

冠礼以正式冠戴来纪念成年。

冠礼非常庄重,一般包括家族祭祀、家人祝贺、官府颁发冠帽和名册等步骤。

2.婚礼:婚礼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仪式,又称为“联姻礼”。

在这一仪式中,男女双方的家庭通过筹办婚礼来宣示他们的联姻。

古代中国的婚礼通常包括聘礼、纳采、娶嫁、新婚之夜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礼仪规范,例如聘礼财物的准备和送亲等。

3.丧礼:丧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哀悼仪式,也称为“丧葬礼”。

在古代中国,人们认为丧礼是对逝者的最后尊重。

丧礼包括各种仪式,如停工、停学、改穿丧服、启灵、下葬等。

丧礼的规模和庄严程度与逝者的身份、地位和家庭财富有关,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生死问题的看法。

4.朝贺礼:朝贺礼是指官员进行朝觐的仪式。

在古代中国,朝贺礼被视为官员职责的一部分,用来表达对君王的忠诚和纪念。

朝贺礼的具体程序包括整装出列、三跪九叩、上奏进献、请安、确认任务等。

朝贺礼的形式和礼仪规范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其基本目的是向君王表示尊敬。

5.会盟礼:会盟礼是古代中国各国之间进行盟约的仪式。

在会盟礼中,各国国君和官员出席,通过交换礼仪来确认盟约。

会盟礼通常包括庆贺活动、祭祀仪式、宴会招待等环节。

会盟礼的目的是加强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共同抵御外敌或解决领土争端。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国家礼仪制度包括冠礼、婚礼、丧礼、朝贺礼和会盟礼。

这些礼仪既是对重要事件或转折点的庆祝和纪念,也是表示尊重、忠诚和友好的方式。

这些礼仪规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彰显尊严和礼貌,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有所变化。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封建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制度主要包括了人们在生活、婚姻、葬礼、宴会等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和礼仪要求。

它在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约束作用,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生活方面,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礼节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在封建社会中,人们要遵循世代相传的各种规矩和礼节,如尊长、尊敬师长、孝道等。

这些规范旨在维护家族的尊严,并传承家族文化。

婚姻制度是古代中国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古代的婚姻制度,人们在结婚前要进行一系列的礼仪和仪式。

首先是婚约,双方家庭通过红娘或其他媒人商议婚姻事宜。

然后是定亲,由长辈担任媒人,代表双方家庭商议婚姻细节,包括聘礼的数额、婚期、婚房等。

接着是酒礼,双方家庭在婚礼前,要一同饮酒来表示喜庆和祝福。

最后是婚礼,双方家庭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婚礼仪式,比如拜堂、敲锣打鼓、敬茶等。

古代中国的葬礼制度也非常注重礼节和仪式。

在古代中国,人们普遍相信死后有来世的观念,因此葬礼仪式被认为是确保死者在来世过好生活的重要事项。

葬礼仪式通常包括几个环节,首先是守灵,也就是把死者放在家里进行告别。

然后是起葬,选择合适的葬地,进行埋葬仪式。

接下来是祭祀,每年按照农历的日期进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纪念和敬仰。

宴会礼仪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的宴会通常是由富有和贵族举办,目的是展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在宴会中,主人与客人之间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如主人要恭请客人入席、分坐次序要按照地位高低等。

此外,宴会中还有吃饭的礼仪,比如要先行三唾、食前要洗手等。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在社会中扮演着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角色。

这些制度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也表达了他们对家族、祖先和他人的尊重和敬仰。

虽然在现代社会中,礼仪制度的作用已经有所减弱,但它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
政治理论教研室 朱肃建
第一节 五礼
❖ 一、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一)礼仪的起源 1、礼仪起源于人类为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1)为维持自然的“人伦秩序”而产生礼(对家庭成员言行的规范) 例如:“尧舜之时,五礼兼备”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黄香温席,孔融让梨” (2)为“止欲制乱”而制礼(维系封建等级差别的需要) 2、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 “礼立于敬而源于祭” 礼的繁体字“禮” 3、从祭祀之礼扩展而为各种礼仪
第二节 吉礼
第二节 吉礼
(四)明堂——季秋之月以收获的谷物和牲畜 祭祀天帝的礼仪. 《礼记·月令》说它是季秋之月大享天帝的地 方,大享是报答天帝的恩佑,把收获的新谷 及牲畜进献给天帝。一说明堂是祭祀祖宗或 者是天子布政的地方;也有人认为明堂、太 庙、灵台、辟雍、路寝日月星辰等祭祀; 2、祭祀地祗zhǐ,指对社稷、五岳、山林川泽等 的祭祀; 3、祭祀人鬼,指对先王、先祖、先圣、先贤的祭 祀。
第二节 吉礼
❖ 三、祀 sì天 (一)圜丘祀天
(1)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 行。有燔燎 (也叫“禋(yīn)祀”)、酢、 嘏(后世也叫 “饮福”)、赐胙等仪式。祀天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政治宗 教活动。
随后,由活人扮演的作为天帝化身的“尸”登上圜 丘,代表天帝接受祭享.待“尸”在盛放玉帛等祭品 的礼器前就坐后,先向其献牺牲的鲜血,随后依次献 五种质量不同的酒及全牲,大羹(肉汁),刑羹(加盐的 菜汁),黍稷等.
祭毕,天子与舞队同舞《云门》之舞. 最后,祭祀者分享祭祀用的酒醴,称为“饮福”,天 子把祭祀用的牲肉分赐给宗室臣下,称“赐胙(做)
第三节 嘉礼
❖ 一、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 二、主要内容:
一曰饮食,二曰婚冠,三曰宾射,四曰飨燕,五曰脤 (shèn,社稷祭肉)膰(fán,宗庙祭肉), 六曰庆贺。
第二节 吉礼
2.大夫士庶宗庙祭祀
大夫、士立庙依次递减,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于 太祖之庙合而为五;大夫三庙;士一庙.庶士、庶人不 得立庙,这是宗法制度严格规定的。 大夫、士、 庶祭祀祖先的礼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 个阶段,是礼经规定的制度,大约是周制。第二个 阶段是周礼的变通和改造,私庙制度逐渐完善。第 三个阶段是宗族祠堂制度的出现,大致始于南宋。
第二节 吉礼
第二节 吉礼
(六)日月星辰 1、 周代,“祭日于坛,祭月于坎”,春分之朝祭日,秋分 之夕祭月,祭日于东,祭月于西,这是日月的正祭。 2、另外,郊祀天帝常以日月星辰从祀,诸侯觐见天子之礼 要到南门拜日,北门拜月。 3、星辰之祭,主要是指“五星”:东方岁星、南方荧星、 西方太星、北方辰星、中央镇星, 4、“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 萁;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 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 鬼、柳、星、张、翼、轸。
第二节 吉礼
(二)祀先蚕礼 天子后妃于仲春二月以少牢祭祀先蚕神,三月朔率内外命
妇于北郊,亲桑事,以鼓励蚕桑生产。历代所祀蚕神各有不 同,后齐以黄帝为先蚕,后周以嫘祖为先蚕。
第二节 吉礼
(三)高媒之祭
高媒即高母,传说是主宰婚姻与生殖之神,所以敬祖重 嗣必祭高禖。周代,天子率妃嫔于仲春二月祭祀媒神。
第一节 五礼
3、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4、强化时期:秦汉至清末 例如: 汉代,礼仪已成为社会成员一切行为的规范。 《礼记·王制》所说的:“六礼:冠、昏、丧、祭、 乡、相见”;“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 长幼、朋友、宾客”;“八政:饮食、衣服、事为、 异别、度、量、数、制”。我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 日大多在汉代得以定型。
第二节 吉礼
第二节 吉礼
❖ 四、祭地 (一)方丘祭地——祭祀地神的正祭。
这是每年夏至之日在国都北郊水泽之中的方丘上举行的祭 典。水泽,即以水环绕;方丘,指方形祭坛,古人认为地属 阴而静,本为方形。水泽、方丘,象征四海环绕大地。古文 献中的土地神称“地祗”或“社”,祭礼叫“宜”。方丘, 即四周环水的方形祭坛,象征四海环绕大地,每年夏至日在 国都北郊水泽之中的方丘举行祭地大典。祭地礼仪与祭天礼 仪大致相同,只是祭地不用燔燎而用瘗埋,即挖坎穴把祭品 埋入土中。祭地所用牺牲取黝黑之色,玉为黄琮,取黄色象 土,方形象地之意。
第一节 五礼
❖ 二、地位: 礼仪在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
的地位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 ❖ 三、范围
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政治 体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 ráng、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区域划分、房舍 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 无不与礼仪有关,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 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
第二节 吉礼
(三)大雩——求雨之祭 求雨之祭,在无风旱灾害发生时是例行之祭,于
仲夏举行;在大旱发生时则无论夏秋,随时举行。 隋唐时,孟夏之月在圜丘行雩礼,如遇旱灾,则另 有祈太庙、祈太社、祈五岳山川海渎于北郊等祭礼。 如久雨,则禜祭于国门。明嘉靖时在圜丘坛外泰元 门东侧建雩坛,行大雪礼。清代在圜匠雩祀祷雨。 乾隆后设例行的常雩之祭,遇干旱则大雩行礼。常 雩初在立夏,嘉庆后改在立夏后择吉日举行。
第二节 吉礼
(三)封禅——古代帝王于泰山上祭告天地的典礼。 “封”指在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 “禅”指在泰山下小山(指粱父)上除地,报地之 功。“封禅”是古代特别隆重而又难得举行的祭祀 天地的大典,只有改朝易代或帝王自认为世治国盛 之时才有可能举行。由于这一隆重的典礼要耗费巨 大的人力物力,所以,历史上行封禅之礼的帝王屈 指可数,有确凿史料记载的封禅帝王只有秦始皇、 汉武帝、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等人。除泰山以 外,历史上只有武则天于天册万岁二年(696)登 封嵩山,禅于少室。
第二节 吉礼
❖ 五、宗庙祭祀
在殷商甲骨文中,对祖先的祭祀已有较完整的制度,由于 史料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后代宗庙祭祀所沿用 的制度,基本上还是周代的礼制。 1、 帝王宗庙祭祀
周人宗庙制度,一般认为: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 之庙合而为七。所谓昭、穆,是指宗庙中位次的排列,自始 祖以下,父曰昭,子曰穆,按照世次递邅排列下去。诸侯五 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五。大夫三庙,士一庙。
第一节 五礼
❖ 三、内容 直到近代以后,礼仪的范畴才逐渐缩小,
现在则一般只有礼节和仪式的意思。本章所 述礼仪制度,基本上仍然沿用传统的概念, 依照“吉、嘉、宾、军、凶”五礼,分门别 类地加以介绍,
第二节 吉礼
❖ 一、概述 吉礼即祭祀之礼,为五礼之首。古人普遍认为,
祭祀能给自己带来福祉,是国家的大事,所谓“礼 有五经,莫重于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 二、主要内容:
第二节 吉礼
(四)祭社稷 社稷之神最初就是指土地、谷物的神灵,
后来出现宗教神话,由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来 担当。中国以农业立国,所以历代非常重视 社稷。《周礼》:“建国之神位,右社稷, 左宗庙。”建国以社稷为先,“社稷”成为 国家的代名词。天子诸侯每年春季祭社稷, 以祈求丰年,秋季祭社稷,表示报谢。
第二节 吉礼
第二节 吉礼
(6)宋代圜丘合祀天地后,要在皇城门楼上举行特赦仪 式,赦免囚徒;改日,要到景灵宫祖宗神像前行“恭谢礼”。
(7)辽代祭天与祭山并举,设天神、地祇之位。金世宗 大定后才有较完备的南郊圜丘祀天之礼。
(8)元初有蒙古民族的拜天礼。宪宗时曾在日月山拜天, 且合祭昊天后土。元世祖忽必烈至元时才在大都(今北京) 丽正门东南七里处建祭天台。成宗大德时建圜丘,南郊祀天。
第二节 吉礼
第二节 吉礼
(2)秦代祭天的资料甚少,只知道有三年一郊之礼。 (3)汉代武帝初,行三年一郊之礼,即第一年祭天,第二 年祭地,第三年祭五畤(五方帝),每三年轮一遍。成帝建 始元年(前32 年)在长安城外昆明故渠之南建圜丘。翌年 春正月上辛日(第一个辛日)祭天,同祭五方上帝。 (4)南北朝郊祀制度也有一些变革。一是少数民族政权祭 天虽采汉制,但常有民族传统礼仪掺入。二是梁代南北郊祭 天地社稷、宗庙,都不用牺牲,而用果蔬。三是圜丘坛外建 造屋宇,作为更衣、憩息之所。 (5) 隋唐圜丘制度与东汉相似。隋代将祭祀昊天上帝、日、 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庙定为大祀,祭星辰、五祀、四 望等定为中祀,祭司命、司中、风师、雨师、山川等定为小 祀。唐代祀天一年四次。
汉长安明堂中心建筑复原图
第二节 吉礼
(五)五帝
五帝一般指黄帝(居中,具土德);太皞hé(居东方, 具木德,主春,亦称青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 亦称赤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称白帝); 颛顼(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称黑帝)
祭祀天帝一般重点祭祀与本朝相一致的一帝,同时还要 配祀先帝。
第二节 吉礼
(二)四望山川——即祭祀名山大川。 祭祀山川,亲至其地而祭,称为“祭”;因山川距离遥远,
远望山川而祭之,则称之为“望”。 古代,多在国都四郊各建一坛,望祀一方的名山大川。古
代的名山大川主要有: 1、“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2、“四渎”(江、济、河、淮)、 3、“四海”(东海、南海、西海青海湖、北海贝加尔湖)。 正祭之外,国家遇有大事,如重大军事行动、凶灾变异等, 也要举行望祭。
第一节 五礼
(二)礼仪的发展 1、起源时期:夏朝以前 2、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 (1)“五礼” 在商代已有完备的礼制,周代将其扩充和用于规范整个社会,都起到了 制约和干预的作用。 “五礼”指: 吉礼—祭祀之礼,为“五礼”之首 嘉礼—婚嫁、宴请等喜庆场合之礼 宾礼—是朝见天子或会见之礼 军礼—军旅之礼 凶礼—丧葬、灾祸之礼 (2)“三礼” 《周礼》、仪礼》、《礼记》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其中,只 《仪礼》一书就记载17种礼仪,可概括为六个大礼,(冠礼、婚礼、丧 礼、祭礼、相见礼、跪拜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