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以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以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以”在文言文中有多种意思:
一、用作介词
1.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这里“以”表示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即“用”的意思。
2.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久地停留,“以”即“因为”之意。
二、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就多,“以”可理解为“而”。
2. 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这里“以”表示目的是断绝秦国的念头,即“来”“用来”的意思。
3.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以”即“因为”。
三、用作动词
1. 以为,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是“认为”的意思。
四、用作名词
1. 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古人手持蜡烛在夜间游玩,确实是有原因的,“以”即“原因”。
综上所述,“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非常丰富,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其含义。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三、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四、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五、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六、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以在文言文意思和用法
以在文言文意思和用法
1. “以”可以表示“用”呀!就像咱平时说“我要用这个东西来做事”,比如“以刀砍柴”,这不就是用刀来砍柴嘛!
2. “以”还有“凭借”的意思呢!好比说“他凭自己的努力成功了”,像“以勇气克敌”,就是凭借勇气战胜敌人呀,多神奇!
3. 嘿,“以”也能表示“因为”哟!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怎样”差不多嘛,像“以其生病,故未参加”,就是因为他生病了,所以没有参加呀!
4. 哇哦,“以”在有的时候还可以表示“按照”呢!就像“按照我说的做”,比如说“以法行事”,按照法律来做事呀,是不是很有意思!
5. 哎呀呀,“以”有时候能表示时间呢!像“以今日始”,就是从今天开始呀,很形象吧!
6. 你们知道吗,“以”还能作“来”讲呢!比如说“努力以报国”,就是努力来报效国家呀,很有豪情壮志吧!
7. 哈哈,“以”可以表示一种连接或承接呢!比如“前事不忘,以之为鉴”,就是把前面的事情不忘记,来把它当作借鉴呀!
8. 还有还有,“以”也能在一些情况下表示“率领”哟!像“以众击寡”,带领众人去攻击少数人呀,很有策略的感觉呢!
我觉得“以”这个字真是太神奇了,在文言文里有这么多不同的用法和意思,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去探究和学习呀!。
文言文 以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以”是一个多功能的虚词,它的用法非常灵活且多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以”的用法:1,作介词:表示工具、手段或方法。
例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里的“以”表示用十五座城来交换。
表示凭借或依靠。
例如:“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里的“以”表示凭借勇气。
表示原因或理由。
例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里的“以”表示因为一璧。
表示时间或期限。
例如:“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里的“以”表示在……的时候。
表示身份或地位。
例如:“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里的“以”表示只凭借。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例如:“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这里的“以”表示用什么来。
2,作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而”。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这里的“以”表示来。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相当于“而”。
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这里的“以”表示并且。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
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这里的“以”表示于是、就。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却”。
例如:“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 这里的“以”表示但是。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而”,或不译。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这里的“以”表示……的样子。
以上仅为“以”在文言文中的一些常见用法。
由于文言文的语境和背景多样,其实际用法可能更为复杂和多样。
因此,在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准确判断“以”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1 表示手段
以武力征服敌人
2 表示方式
以礼相待
3 表示材料
以石制造工具
“以”作为动词的用法
1 表示用某种方式进行
以笑对人生的挑战
“以”作为连词的用法
1 表示根据条件
以天气决定是否出门
2 表示根据标准
以成绩确定奖励
“以”引导的状语从句
1 表示目的
以便更好地完成工作
2 表示结果
以至于他无法忍受
“以”的常见搭配
以...为基础
以学问为基础建立理论
以...为准
以老师的意见为准备任务
以...为例
以青岛为例说明城市规划
以...为目标
以健康为目标进行锻炼
“以”在文言文中的应用
1
经史百家争鸣
2
以研究经史为目的进行学术讨论
3
新文化运动
以启蒙思想为基础推动了社会变革
礼乐之邦
以礼仪音乐为核心塑造了国家形象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以”在中文中有着多种用法,既可以做介词,又可以作为动词和连词。它还可 以引导状语从句。本文详细介绍了“以”的基本含义和常见的搭配作为介词
表示手段、方式、材料等
3 作为连词
表示根据某种条件或标准
2 作为动词
表示用某种方式进行
“以”作为介词的用法
文言词语归纳以
“以” 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归纳一、介词1.表示工具、方式、手段,可译为“用”“拿”“凭借”“依靠”“按照”等。
(1)“以刀劈狼首”(《狼》),“以”在这里是“用”的意思,句子意思是“用刀砍狼的头”。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可译为“拿”,全句意为“愿意拿十五座城请求交换和氏璧”。
(3)“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以”解释为“按照”,句子是说“鞭策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
2.表示凭借……身份,可译为“凭借……的身份”。
“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以”意思是“凭借……的身份”,即“凭借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3.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以”可译为“在”,此句意思是“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
4.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两个“以”都是“因为”的意思,句子是说“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5.表示对象,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翻译为“把”,全句为“秦国也不把城邑给赵国,赵国最终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以”可译为“而且”,句子意思是“平坦而且近的地方,游玩的人就多”。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不译。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以”在这里可理解为“而”,表示承接,句子意思是“我和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以”是“用来”的意思,全句为“写《师说》来赠送给他”。
(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以”可译为“以致”,句子是说“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英明”。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句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句: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四、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七、介词,译为“按照”。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
例句: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例如: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十、连词,译为“以致”。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十一、通“已”,已经。
例如: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阳光小乾乾。
文言文中“以”字用法详解
文言文中“以”字用法详解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用作介词,表示工具、方式、方法、依据、按照、原因等,例如:“以刀
劈狼首”(《狼》),“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作连词,表示目的、时间、原因等,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3.用作副词,表示时间、程度、范围等,例如:“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
之私人”(《五人墓碑记》),“早暮以来而复”(《赤壁赋》)。
4.用作动词,表示认为、以为、用等,例如:“寡人以为偿君之惠未为过量”
(《烛之武退秦师》),“以为乐”(《醉翁亭记》)。
以上是“以”字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实际上它的用法还有很多种,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以的文言文用法
以的文言文用法1. 在文言文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并举上典型例句1、作动词:用;使用。
例句:战国时期·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白话:忠信之人,不被重用,智者很难成功求上进。
2、作动词:做。
例句:先秦·佚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白话:如果有人认识你,你打算怎么办?3、作动词:认为。
例句:战国·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白话:他们都觉得我比徐公漂亮。
以拼e799bee5baa6e79fa5e88e69d音:yǐ释义:1.用、拿、处理、意志:以一当十。
以苦难为乐。
以身作则。
向邻居乞讨。
一个接一个的谣言。
从过去吸取教训。
2.静止,平稳,根据:按时间开合。
物以类聚。
3.因为:跟人浪费话。
不要善良渺小,但也不要去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是等待时机。
举个例子。
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
7.用在方位词之前,表示时间、地点、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之前。
在里面。
8.用在动词之后,类似词的后缀:是。
能够。
9、古同“已”,已经。
10、太,甚:不以急乎?11、及,连及:富以其邻。
扩展资料汉字笔画:相关组词:1、足以[zú yǐ]完全可以;够得上。
2、以来[yǐ lái]方位词表示从过去的某个时间到现在的一段时间。
3、以上[yǐ shàng]表示位置、顺序或数字高于某一点等。
4、以内[yǐ nèi]在一定时间、地点、数量和范围内的方位词。
5、难以[nán yǐ]难于。
2.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
“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
《说文》:“以,用也。
”《尔雅》:“以,用也。
”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
“以”常和“为”连用,组成“以为”或“以……为……”结构,译为“认为”,“认为……是……”。
文言文以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以的用法和意义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和意义:1、作介词: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
举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作介词:对事物的处置,相当于用、拿、把、将。
举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作副词:完成,相当于既、已经。
举例:《史记·陈涉世家》:“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4、作动词:用,使用。
举例:战国·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5、作动词:做。
举例:先秦·佚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6、作动词:认为。
举例:战国·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7、作介词:凭借。
举例:《曹刿论战》:“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8、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举例:《出师表》:“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9、作介词:从、由。
举例:《隆中对》:“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10、作介词:按照。
举例:《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作连词:用来、以便。
举例:《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12、作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举例:《送东阳马生序》:“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13、作连词:以致。
举例:《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
文言文“以”的用法
文言文“以”的用法文言文《以》的用法一、引言:《以》字的基础含义《以》是一个多义的字,起初表示使用某种方式或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
而在后来的演变中,它获得了更加广泛和复杂的含义。
在文言文中,《以》不仅可以用作介词,还可以作为动词、名词和副词等多种词性出现。
二、作为介词使用1. 表示目的例如:“孔子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其中,“素以”表示因为美丽而迷住别人。
在这个例句中,“以”字作为介词,指明了目的。
2. 表示手段或方式例如:“鼎有耳之形,以载液也”,其中,“载液”是通过鼎的耳朵进行装运。
这里,“以”的含义是使用、采取。
三、作为动词时的用法1. 代替其他动词在一些情况下,为了减少重复或简化表达,文言文中会使用“以”字代替其他动词。
例如:“生民之害以救天下”,其中,“生民之害”表示遭受人民苦难,“救天下”表示拯救天下。
这里,“以”字替代了一个动词,使句子更加简练。
2. 表示主语和不及物动词的关系在古代汉语中,一些不及物动词没有明确的主语,而要借助“以”字来表示主语。
例如:“以耳为目”,其中,“以耳”表示使用耳朵作为眼睛,因此,“以”字在这里起到表示主语的作用。
四、作为名词时的用法1. 表示程度、规模《尚书·刑书·臣止》中有“职竭趣小之工,无以细也。
”其中,“无以细也”表示没有更精细的了。
这里,“以”的意思是更高的程度或更大的规模。
2. 表示条件、前提在一些条件状语从句中,《以》可以用作名词,表示条件或前提。
例如:“如果明天有时间,我就以阅读来放松自己。
”在这个例句中,“阅读”是通过使用时间来放松自己的条件或前提。
五、作为副词时的用法1. 替代其他副词在文言文中,《以》还可以起到替代其他副词的作用。
例如:“昔者庄周梦为蝴蝶”,其中“梦为蝴蝶”表示作为蝴蝶做梦,“以”字在这里相当于副词“替”。
2. 表示依据在一些情况下,文言文中的《以》可以表示依据或根据。
例如:“以明世道”,其中“以明”表示根据明理。
文言文介词以的用法和举例
文言文介词以的用法和举例《“以”的用法》一、基本用法1. 表示工具、手段或方式,可译为“用”“拿”“凭借”等- 吾以笔书吾心。
(我用笔记下我的心声。
)- 君以剑护其家。
(你拿剑保卫你的家。
)- 彼以智取胜。
(他凭借智慧取得胜利。
)2. 表示依据、按照,可译为“按照”“根据”等- 吏以法断狱。
(官吏按照法律判决案件。
)- 吾以规画圆。
(我根据圆规画圆。
)- 师以教义诲人。
(老师按照教义教诲人。
)3. 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吾以病未能赴约。
(我因为生病没能赴约。
)- 君以何事泣?(你因为什么事哭泣呢?)- 彼以贫而不得学。
(他由于贫穷而不能学习。
)4. 表示率领、带领,可译为“率领”等- 将以兵御敌。
(将领率领士兵抵御敌人。
)- 兄以众行商。
(哥哥带领众人去经商。
)5. 表示时间、方位的界限,可译为“在”“从”等- 以春种,秋乃获。
(在春天播种,秋天才收获。
)- 自以午至暮,不见其人。
(从中午到傍晚,没见到那个人。
)二、固定搭配1. “以……为……”,有“把……当作……”“认为……是……”的意思- 吾以君为知己。
(我把你当作知己。
)- 彼以善为美。
(他认为善就是美。
)- 众以其为贤能。
(众人把他当作贤能之人。
)2. “所以”,在古文中有两种用法。
一是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二是表示手段或目的,可译为“用来……的”- 吾所以喜者,得君之信也。
(我高兴的原因,是得到你的信任。
) - 笔,所以书者也。
(笔,是用来书写的东西。
)3. “以为”,有“认为”“把……制成”等意思- 吾以为此事易。
(我认为这件事容易。
)- 民以木为舟。
(百姓把木头制成船。
)以上就是文言文中介词“以”的用法及相关例句啦,希望能让你对“以”的用法有更清楚的了解呢!。
文言文中以的各种意思
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聊聊文言文中“以”这个字的各种意思。
“以”呀,有很多种用法和意思呢。比如说,它可以表示“用、拿”。就像“以刀劈狼首”,这里的“以”就是“用”的意思,是说用刀去砍狼的头。
再比如“以”还能表示“凭借、依靠”。“何以战”,就是“凭借什么作战”的意思。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古代有个将军,要去打仗,他的士兵问他:“将军,我们以何取胜?”这里的“以”就是凭借、依靠的意思,就是问凭借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以”也能表示“按照”。“以次进”,就是按照次序前进。
比如说,学校组织活动,老师说:“同学们,以学号顺序排队。”这里的“以”就是按照的意思。
同学们,文言文中“以”的意思是不是挺多的?咱们多读书,多积累,就能更好地理解它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啦。
希望大家以后在读文言文的时候,遇到“”还可以表示“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不因为外界的事物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的遭遇而悲伤。
比如说,小明这次考试没考好,他说:“我以粗心大意,所以做错了好多题。”这里的“以”就是因为的意思。
还有哦,“以”有时表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就是因此人们大多把书借给我。
咱们再想象一下,古代有个书生,特别爱读书,但是家里穷,没有书。他的朋友们就说:“吾以吾书予汝。”这就是把自己的书给他的意思。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讥笑齐王纳谏》二、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睡着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够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三、介词,相等于“把、拎”。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莫费特。
《曹刿论战》四、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蕨科肿足乐者,无人知晓口体之遣不若人也。
《送来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并使外将兵。
《陈启衅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有时与“就是”属格为“就是以”或“以就是”,可以认知为“因此”。
比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就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于也,可以一战,战则恳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存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例如:然壮遂能够克绍,以强为强者。
《隆中对》七、介词,译为“按照”。
例如:牺牲生命玉帛,弗敢加也,必以回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八、连词,相等于“用以、以便”。
例句: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文言文中的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的以字的用法一、文言文中的以字作为补充说明在古代文言文中,经常使用“以”字来进行补充说明或解释。
这种用法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楚地理解上下文的意思,并增强语言表达的精确性。
1. “以……者”:表示通过某种行为或方式来标识和界定事物。
例如《论语·颜渊》中有句“以我扶老乞与。
”,意思是通过扶老乞取来辨认我。
这里的“以我”就是通过“扶老乞与”这种行为来确定自己身份的方式。
2. “以……而”的结构:表示目的或手段。
例如《庄子·马蹄》中有句“以贱者朝士德者夕士。
”,意思是利用贱俘当作朝廷官员,来显示先贤对道德修养重视的手段。
3. “以”的分隔使用:表示两个并列动作之间转折或进行对比。
例如《孟子·尽心上》中有句“奴无所适从而敢忧(担忧)君子之不给也?”,“以其不给”,表示对比了对方无所适从而担忧之处。
二、文言文中的以字作为工具介绍在古代文言文中,经常使用“以”字来作为引导词,引介或表示所用的工具、器物。
这样的句型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自然,提高表达的准确性。
1. “以……为”:表示以某个事物作为工具或手段。
例如《左传·昭公二十二年》中有句“以羊称权”,意思是用羊来衡量和称量重量。
这里的“以羊”是指使用羊作为衡量标志来进行权衡。
2. “以……行”:“行”的含义是运用、使用,表示利用某种工具或手段进行某种活动。
例如《礼记·季氏》中有句“将复司马而王乎,不亦难乎?”,意思是使用复杂的仪式程序来核实王位继承的困难。
三、文言文中的以字介绍比较对象在古代文言文中,也常常利用“以”字来引导和介绍比较对象,这样可以清晰地陈述对比关系,并加强文章逻辑性及说服力。
1. “以上/以下/之间之一……者”:表示在一个范围内做出选择时,根据条件选择其中一项。
例如《汉书·律历志》中有句“临淮尹被廷争于上、下之间者。
”,意思是在上、下之间选择一个被廷争的临淮尹官职。
2. “以……为标准”:“标准”的含义是基准、尺度,表示用某物作为衡量或比较的标准。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总结一、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概述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具有虚化含义的助词,其中以虚词“以”的应用尤为广泛。
作为文言语境中常见的功能性词汇,“以”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并且其用法非常繁多。
本文将详细总结文言虚词“以”的各种用法及其例解。
二、表示手段或方式1. 表示手段:文言中,“以”常常被用来表示实现某个目的或达到一定效果所需要依靠的手段或方式。
例如,“以尊王,则国家安宁”(《左传·僖公十四年》),即通过尊重君王来维持国家稳定。
2. 表示方式:此外,“以”还可以表示行动或思考的方式。
例如,“故周公不敢以门下人臣之心对天子也”(《史记·周公世家》),说明周公对待国君时不敢抱有臣子之心,更像是朋友般相处。
三、引导结果状语从句1. 引导结果状语从句:在文言表达中,经常会使用“以”的结构引导一个结果状语从句。
例如,“百姓苦,以老弱主论,而况贫者乎!”(《史记·刘敬传》),意为老弱百姓已经很苦了,况且还有穷人呢!2. 引导时态性结果状语从句:此外,“以”还可引导表示过去及将来的时间状语从句。
例如,“闻见李斯笔法,则文采不远以“韩愈之间章,段成之属”。
”(北宋苏辙《〈陈情表〉释义》),即说听说李斯的画笔非常好,那么文采肯定能媲美韩愈、段成等人。
四、表示条件1. 表示条件:作为虚词,“以”在文言中还可以表示一种条件关系。
例如,“不以陋也无怨何!”,这里的“以”表示根据、按照某种标准通过“陋”的判断来确定一个事物是否可行。
因此这句话是说,在当前情况下,如果“陋”的标准被满足,则无怨言。
2. 表示让步条件:除了普通条件表达外,“以”还常用于表示让步条件。
例如,“元稹始学扶高阁者五年,则未尝见门下走读者唐之身,而卒于阐州。
”(明顾万),“以”在这句话中起到表示手段、条件的作用,让步表达“尽管如此,仍然……”。
五、作为介词使用1. 表示依靠和比较:在某些情况下,“以”还可以用作介词,表示依靠或比较的关系。
以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以在文言文中的翻译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Budaun见到。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就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以”字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予以秦璧。
(《廉颇蔺相如本纪》)(三)“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容。
(《廉颇蔺相如本纪》)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四)“以”字引入动作、犯罪行为出现的时间和除此,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比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容易行。
(《汉书西南夷传》)(五)“以”字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天下依从,王割去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2、“以”字用做连词。
用法和"而"存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无法用作转折点关系。
(一)“以”字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
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
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
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十、连词,译为“以致”。
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十一、通“已”,已经。
例如: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
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分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计划
高二数学组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提出的背景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
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数学新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
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课堂教学缺乏活力。
表现在学生思维不活,语言不活,缺乏独特的想象力,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生的学围绕教师的教转,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学生听得多,独立思考、自我表现机会少,兴趣低。
(2)仍有教师"牵"着学生走的迹象。
学生学得被动,缺乏主动参与意识,缺乏自主、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教多少,学多少,不教不学;多考多学,少考少学,不考不学。
(3)目前各学校都普遍存在着重解题技巧、书面测验,轻口头表达、实践活动;重教学结论与学生的学会,轻学习过程与学生的会学;重个体
学习与竞争,轻小组合作与竞争;课堂的讨论学习,往往流于形式。
这与课程改革目标以及面对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等要求相去甚远。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建立,解决目前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
2、学生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3、合作学习的科学指导和有效规程。
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点突破:1、在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将合作学习的理论实践落到实处,开发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策略。
2、深入学习合作学习的理论,比较出各个年级段学生合作学习的特点及指导策略。
3、关注弱势群体在合作学习中的成长,形成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弱势群体的指导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