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及答案电子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设计(含答案)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主备人:蔡永玲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写法。
3、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自主预习案】二、预习检测1.孟子,名,字,时期邹人,思想家、政治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被称为“”,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对后世的影响较大。
《孟子》一书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南宋朱熹把《孟子》和、《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2.用课文原句填空:⑴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⑵呼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⑴二者不可得兼(兼:)⑵故不为苟得也(得:)⑶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⑷故患有所不避也(故:)⑸贤者能勿丧耳(丧:)⑹蹴尔而与之(蹴:)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节奏、重音、流畅等方面评价。
)字音:(1)不为苟得也( ) 为宫室之美为之( )( ) (2)蹴尔()(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4)一箪食,一豆羹()()停顿及重音:(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3.质疑解疑,疏通文意:(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3)翻译下列句子。
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引导语:关于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的范文,供大家借鉴与参考。
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难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应体现学、议、评、练四个环节。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2、作者作品简介本文出自《》,作者,战国时期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附“四书”:《》《》《》《》)二、出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然后师进行议和评。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二)、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生字箪()蹴()羹()死亦我所恶()(2)、重点词解释1、本心:2、患:3、辟:通,4、箪:。
5、蹴:6、得:通7、乡:通8、何加:9、恶:10、辩:通11、义:12、勿丧:13、万钟:14、贤者:15、苟得:(3)、重点句子翻译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九下《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笔记区】【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27—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诸侯混战,孟子像孔子一样,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并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等,都没有成功。
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七篇。
孟子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
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
(见《公孙丑下》)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尊称“亚圣”,并称“孔孟”。
他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政治主张。
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是记录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著作,共7篇,261章,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长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其三,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孟子〉二章》基本反映了以上特色。
《鱼我所欲也》形象地阐述了如何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强调人要有“浩然之气”,认为它“至大至刚”,必“配义与道”,“集义所在”。
孟子的这些思想至今仍滋养着我们。
【写作背景】如前所述,战国中期,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
而孟子学成之后,游说诸侯,所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脱离了客观实际。
《鱼我所欲也-《孟子》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鱼我所欲也-《孟子》》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这一段文字的含义;2. 理解孟子对人性和道德的看法;3. 探讨孟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迪。
二、导学内容:1. 《鱼我所欲也》的含义在《孟子》中,有一段“鱼我所欲也”的文字,意思是说,人类对鱼的需求和欲望并不是出于对鱼本身的关爱,而是出于自身的需求和欲望。
这段文字通过对鱼的例子,反映了人性中的自私和利己倾向。
2. 孟子对人性和道德的看法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劣行。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良知和道德,使人们恢复本性的善良。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道德规范,认为只有通过道德修养才能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
3. 孟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孟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被物质欲望所驱使,轻忽了对他人和环境的关爱。
孟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关注他人的需求,培养道德情操,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鱼我所欲也》这一段文字,引发学生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
2. 进修讨论让学生阅读《孟子》中相关的段落,理解其中的含义,并进行讨论。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彼此的看法和理解。
3. 思考反思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是否关注他人的需求,如何通过实践来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4. 总结启迪结合当代社会的现实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孟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迪,思考如何通过道德修养来增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孟子思想的相关文章,深入了解他的思想体系和理论观点;2. 组织学生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公益项目等,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3. 鼓励学生撰写读后感、心得体会等文章,分享自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五、作业安置:1. 完成相关阅读任务,写出对《鱼我所欲也》这一段文字的理解;2. 撰写一篇关于孟子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迪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教师版)
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观点,领会会孟子散文的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辨析本文的比喻、对比论证的方法。
3.熟读成诵,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重点难点】1.抓住文章中“舍身取义”的重要论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学习运用比喻、举例、对比说理的方法。
【学习过程】预习案导语:我们班将要进行一次演讲比赛,主题是“选择与坚守”。
我们将追寻古人“选择”的足迹,探访名人和普通人的“选择”。
在追寻和探访中,大家肯定会有收获和体悟。
走进青春期,走进社会,我们也会面临更多的分叉路,那我们又该如何去选择我们的人生路呢?相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你将会有明确的方向。
第三单元核心任务:“选择与坚守”主题演讲比赛要求:(1)学习第三单元课文,收集、积累素材,从中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有益启示,感受先贤们的选择与坚守在现代的意义。
(阅读)(2)学习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表现手法等,撰写演讲稿,探寻自己内心的坚守。
(写作)(3)演讲比赛,真实感受选择和坚守的内涵。
1.知识简介(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2)《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不食嗟来之食①齐大饥。
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来。
黔敖左奉⑤食,右执⑥饮,曰:“嗟⑦!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⑧也!”从而谢焉⑨,终不食而死。
【注释】:①本文出自《礼记·檀弓下》)②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达标测评(5-----7分钟完成后,对子组互判,用红笔修改)
课题:鱼我所欲也课时:第1课时课型:复习+展示学案编号:
编制人:吴金艳 使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间: 班级: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识记文学常识。2、翻译课文,识记重点字词、句子翻译。
教师复备栏
或学生笔记栏
二、知识回顾
填空: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家、家、家。后人将他和并称为。孟子主张施行“”,以统一天下。《孟子》是记录
2、准确翻译以下句子。
生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赞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你再举出具有这种精神的诗句两例并写出作者.
①
②
9、本文说明的道理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 )。课文提到的鱼和熊掌有何作用?你如何理解这个道理?
10、本文论证充分,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简要说明其所起的作用。
11、结合课文第三段内容谈谈你学习本文得到的启示?
九年级下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课件教学实录课后反思练习题答案
九年级下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课件教学实录课后反思练习题答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PPT教学实录课后反思练习题答案19鱼我所欲也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
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设计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设计多媒体显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九下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及答案
九下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一、知识积累。
1.解释加点词语:故患有所不辟.:一箪.食: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不辩.礼义: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是亦不可以已.乎:失其本心..:2.翻译下列语句: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⑤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原文填空:①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②孟子认为失其本心行为的句子是:③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④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⑤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二、语段训练(原文略)。
1.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依据“呼尔而与之”演变而成的成语是。
3.根据文中的相关内容,填写完整下面的一副对联。
上联:杀身以成仁,斯仁非仁也;下联:,此是乎?4.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请从选文中找出一例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选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三、中考链接。
(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及答案电子教案
《鱼我所欲也》科目:语文备课人:李国强审核领导:使用时间:年月日温馨寄语:天道酬勤,付出必有回报;厚积薄发,量变终致质变。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三、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本文议论性很强,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学法指导】课堂上以诵读为主。
通过诵读,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品味《孟》散文的语言特色;古今对读,品评孟子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学习过程一、检查背诵、收集孟子名言作业情况二、重点、难点突破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析]本题旨在从整体把握入手,抓住文章关键,同时初步了解作者说理的思路及其好处。
[参考答案]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析]本题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理解本文的论证结构,从而对本文的逐层深入的论证思路有一个较深刻的把握。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及答案导学案:题目:鱼我所欲也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鱼都是常见的元素之一。
而在《论语》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这句话更是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那么,为什么孔子会说出这样的话呢?这句话又有何含义呢?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深入探讨这句话的内涵,来更好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1. 引言孔子在《论语》中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这句话简洁而深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这句话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2. 分析鱼是人们常见的食物之一,而熊掌则被人们视为珍馐美味。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表明孔子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并不高,他并不急于追求奢华享受,而是对朴素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在追求物质享受的时候,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并不是过分追求奢华和享乐。
3. 思考与其追求外在的华丽和物质的繁荣,我们更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丰富。
鱼我所欲也,并非指让人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而是要求人们懂得取舍,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被外在的物质所左右,而是能够实现内心与外在的平衡。
4. 结语孔子的这句话,是对人们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的一种提醒和警示。
我们应当懂得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不要心怀过多的欲望,而是要学会在朴素中感悟生活的真谛。
鱼我所欲也,是对生活态度和生命价值的一种反思和启示。
答案:1. 孔子在《论语》中说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的这句话,主要是强调了对朴素生活的态度和对物质追求的克制。
他不是反对物质享受,而是提醒人们要懂得取舍,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被奢侈和享乐所迷惑。
2. 追求物质享受和丰富生活并没有错,但过分追求物质的繁华和奢华就会让人失去本心,陷入纸醉金迷之中。
鱼我所欲也,表明孔子对于朴素生活和清贫之美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3. 人生在世,贪婪和欲望是最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的东西,而懂得控制欲望,珍惜现在,才是人们应该追求的境界。
4. 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更要懂得取舍,控制欲望,不被外物左右。
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活动一:正音正字不为苟得也(wéi ) 所恶(wù) 箪(dān ) 不屑( xiè)羹(gēng ) 蹴(cù) 为宫室之美(wèi ) 不辟(bì)活动二 :文言字词梳理归类。
(一)重点词语1.故不为苟得也苟:苟且。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3.非独贤者有是心 是:这样。
4.蹴尔而与之 与:给予。
5.妻妾之奉 奉:侍奉。
6.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假使。
8.贤者能勿丧耳丧:丢掉。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用脚踢;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0.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这。
1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有什么益处。
(二)通假字 1.“得”通“德”,感恩、感激。
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
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 “辩”通“辨”,辨别。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 “辟”通 “避”躲避。
例句:“故患有所不辟”。
(三)古今异义1.可以 古:能够用来今:能够 2.是 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 3.豆 古: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4.钟 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 5.加 古:带来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四)一词多义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吗”。
蹴尔而与之:给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而:蹴尔而与之:表修饰。
乡为身死而不受:表顺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接。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
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在句首,连接句子,那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如果。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
为:故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
为宫室之美: wèi,介词,为了、对,向。
部编九年级下册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附答案
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强化朗读训练,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学会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点】学会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难点】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喜欢选择,同时也害怕选择。
因为你选择的同时也必须有付出,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了,想要“鱼”和“熊掌”同时兼得,那是难以办到的。
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做好放弃的准备,而放弃又是痛苦的。
那么,在关键时候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1)不为(wéi)苟得也(2)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3)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同“避”,躲避)不辩.礼义而受之(同“辨”,辨别)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同“德”,感恩、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yú),语气词]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先前、从前)(2)一词多义①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蹴尔而与之(给予)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②而蹴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乡为身死而不受(连词,表顺承)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连词,表并列)③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用在句首,连接句子,那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如果)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就)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④为故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为宫室之美(wèi,介词,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⑤由由是感激(因此)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采用这些手段)由是先主遂诣亮(因此)⑥苟苟富贵,无相忘(如果)故不为苟得也(苟且)⑦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人皆有之(代词)宫室之美(结构助词,的)3.翻译下列句子。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孟子的观点。
3、体会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准确翻译文章。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
2、难点(1)对“舍生取义”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孟子所倡导的“义”的内涵。
三、知识链接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公元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四、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苟得()辟患()一箪食()蹴尔()不屑()2、解释下列加点词。
故不为苟得也()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亦不可以已乎()3、通假字“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感激。
4、一词多义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为: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5、古今异义一豆羹古义:今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今义:五、朗读指导1、听录音,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小组内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停顿。
六、翻译课文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2、小组内交流翻译,互相补充和纠正。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重点词句的翻译。
七、整体感知1、文章开头提出了什么观点?2、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个观点的?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八、文本探究1、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中的“所欲”和“所恶”分别指什么?2、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贤者能勿丧耳”?3、文章第二段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作者对这两种人生观持什么态度?4、作者在文中赞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舍生取义”的理解。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点】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知识拓展:(一)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在政治上,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性善论。
(二)《孟子》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
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伐争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
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现存七篇。
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
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三)性善论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
它包括四种“本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课前预习】1.给下加点字并注音。
(1)不为.( )苟得也(2)为.( )宫室之美为.( )之(3)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古今异义⑴可以古:( )今:能够⑵是古:( )今:判断动词⑶豆古:( ) 今:豆子⑷钟古:( )今:计时器具⑸加古:(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3.一词多义⑴而:呼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答案在课件
《鱼我所欲也》【学习目标】1、掌握“欲、舍、甚、恶”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分析并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3、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课前预习】1、根据课文注释翻译加点字。
故不为苟得..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贤者能勿丧.耳..也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也万钟万钟于我何加.焉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学习过程】一、检查“课前预习”。
二、朗读课文共同体验1、听课文录音,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2、本文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中心论点)是: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小组合作完成)(一)疏通文章第一段文意1、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
注意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
鱼,我所欲.也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所欲有甚于..也死亦我所恶.故患.有所不辟.也..生者故不为.苟得如使..则生而有不用也..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由是是故..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所欲有甚于生者非独3、问题1:第一段文字用鱼比喻_____ _,用熊掌比喻 ___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___ _。
文中还把______和_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更宝贵的东西,就是______;也有比_______更可怕的东西,即__________。
问题2:第一段从正面论证观点的句子是:从反面论证观点的句子是:问题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问题4:第一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二)疏通文章第二段文意1、学生自读一遍,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段内容。
注意对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
呼尔.而与.之蹴尔..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而与之乞人不屑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3、问题1:文中与“不吃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是:问题2:“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是指:问题3: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四、全文归纳问题1:孟子怎样提出自己的观点的?又是怎样论述观点的?问题2:文章赞扬了________ ___的人,批评了 _____ ______的人。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共3篇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共3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1《鱼我所欲也》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导读:《鱼我所欲也》是由中国现代作家邓肯所编写的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人与动物之间存在的微妙的感情、价值观及生命问题的故事。
该小说被收录在九年级语文教材中,是书中的优秀篇目之一。
本文以此为例,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通过导学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阅读这篇小说。
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鱼我所欲也》的背景以及其作者邓肯的文学创作背景和主要成就。
2.学习小说中的文学语言,深化对语言的理解,提高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及其内心世界的理解。
3.感知小说中蕴含的人与动物之间的微妙感情,启发学生对生命及其价值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1.小说《鱼我所欲也》简介。
2.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3.小说中的语言特色及其描写手法。
4.小说中的生命价值与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步骤1.导入首先,老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邓肯是谁,以及他的文学创作领域和主要作品,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小说《鱼我所欲也》的作者。
然后,老师再简要介绍一下小说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状态。
2.学习任务第一部分:小说《鱼我所欲也》简介。
学生阅读小说简介,了解该小说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及其作品背景、主要内容等。
第二部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1.学生通过阅读小说,分析主人公韩生在小说中的形象描写,并思考作者这样描写韩生的用意是什么。
2.学生阅读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如花鱼、黑鲸等,并思考这些动物在小说中的形象作用是什么,他们与韩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三部分:小说中的语言特色及其描写手法。
1.学生通过阅读小说,探究其中一些具有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修辞手法、语言音乐等等,并思考这些手法或音乐在小说中发挥的作用。
2.学生还可以通过画图、绘画等方式,将小说中具有特色的描写性语言体现出来。
第四部分:小说中的生命价值与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课题鱼我所欲也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课前预习相关人物介绍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恢宏并长于论辩。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读准字音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通“欤”,语气助词)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古今异义一豆.羹(古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类植物)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好处今义:增多)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停止,放弃今义:已经)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动词,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名词,恩惠,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感激)文言句式判断句:鱼,我所欲也。
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第9课《鱼我所欲也》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2课时)【课标要求】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掌握通假字,特殊句式、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
2、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体会本文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3、了解并正确评价孟子所阐述的“舍生取义”的观点,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评价任务】评价任务一,检测学习目标1评价任务二,检测学习目标2评价任务三,检测学习目标3【资源与建议】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
它包括四种“本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学习过程】任务一: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活动一: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画出来,准备进行交流。
(指向目标1)(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④乡为身死而不受(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科目:语文备课人:李国强审核领导:使用时间:年月日温馨寄语:天道酬勤,付出必有回报;厚积薄发,量变终致质变。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三、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本文议论性很强,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学法指导】课堂上以诵读为主。
通过诵读,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品味《孟》散文的语言特色;古今对读,品评孟子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学习过程一、检查背诵、收集孟子名言作业情况二、重点、难点突破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析]本题旨在从整体把握入手,抓住文章关键,同时初步了解作者说理的思路及其好处。
[参考答案]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析]本题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理解本文的论证结构,从而对本文的逐层深入的论证思路有一个较深刻的把握。
[参考答案]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
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
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
最后,文章陡然一转,“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析]论证方法是议论文三要素之一,好的论证方法,在说理中,可以起到事半工倍的效果,因此,阅读议论文,一定要揣摩其运用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1、用比喻论证法提出论点。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
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
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
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自然得出结论。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
生和义比。
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
通篇皆是。
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箪食(dān)一豆羹(gēng)蹴尔(cù)乡为身死(xiàng)所恶(wù)乞人不屑(xiè)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辩”通“辨”,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
1、二者不可得兼得兼:同时获得2、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3、故患.有所不辟患:祸患,灾难。
4、如使人之所欲如使:假如,假使5、由是则生而由是,按照这种方法6、非独贤者非独:不单,不仅7、一箪.食.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可译为“竹篮8、呼尔.而与之尔:语气助词。
9、蹴.尔而与之蹴(cù):用脚踢10、万钟则不辩万钟,这里指高官厚禄。
11、今为妻妾之奉、1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
四、翻译句子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意思: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意思: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却不去做。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意思:(如果)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用脚踢着给人家,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屑看他一眼)。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意思: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意思: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
五.孟子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
在当今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如何处理好“合生取义”和“珍爱生命”的关系?请举例说明。
(3分)答题要求:倡导正确的生死观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生。
答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答题示例:(1)生命诚可贵,正义价更高。
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我们应该舍生取义。
如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决不吐露党的秘密,用青春传承了舍生取义,用无畏谱写了英雄赞歌。
(2)生命只有一次。
面对诱惑和考验,我们既需要珍爱生命,同时应该用智慧去维护“道义”。
如①鲁迅先生,用100多个笔名,与敌人斗智斗勇,既保全了自己,又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捍卫了正义和真理。
②湖北青年周冲,为了营救被卡悬空的女童,急中生智,巧妙借助防护栏,冒着生命危险,用顽强的毅力托举女童,展示了平民英雄的义举。
六 (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日:"万事莫贵于义。
今(如果)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日:'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
故日:'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A.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B.是义贵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C.死亦我所恶不以恶小而为之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予观夫巴陵胜状2.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指明其意义。
"辟"通"避,,意义:躲避3.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例:断子之手足A.人皆有之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吾欲之南海,何如 D.醉翁之意不在酒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不是只有贤明的人才有这样本心。
(2)万事莫贵于义也。
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论证的观点。
答案:舍鱼而取熊掌舍生取义6.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万事莫贵于义"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乙文译文】墨子说:"世上万事万物没有比义更要珍贵的了。
假如现在对别人说:'送给你帽子和鞋子,但是要砍断你的手、脚,你会同意干这件事情吗?'那人一定不会同意干这件事的。
那么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帽子和鞋子不如手和脚珍贵。
又说:'送给你天下,但是要把你杀死.你会同意干这件事情吗?'那人也一定不会同意干这件事的。
那么又为了什么呢?那是因为天下不如自己的性命珍贵。
为了争辩一句话而互相残杀,那是因为把义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要珍贵。
所以说:'世上万事万物没有比义更要珍贵的。
"孟子名言积累1、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5、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