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指导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有效指导朗读
——教学随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都说明,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如何把作者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这就首推读。读是一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方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在课堂中,它承载着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促进理解、诱发思辩、引导感悟、熏陶情感、完善知识建构的使命。
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还推动了思维的发展。它是达到更高的教育境界的基本手段之一,但有一部分教师仍认识不到朗读的重要性,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反思:
一、重讲解轻感悟
我们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发展阶段。他们必须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这一人类认识规律来认识世界。绝大部分低中年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简单地停留在故事的情节和词的表面意义上。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仅需要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解。还必须注意形象的示范,只有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中只一味地自己讲,既不作示范,也不让学生根据理解情况练习。这样,学生没有具体的比较,模仿对象,时同连自己感受课文的机会都没有,根本无不法深入地体会课文。学生不朗读,教师就无法掌握他们对课文的感悟程度,从而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
二、重技巧轻情感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重视朗读技巧的讲解,比如这个词读长一点、那个词读短一点、这个字读重音等等,没真正让学生读出真实的感受,读出深入感悟后的那一份感动。还有些教师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毫不重视,不注重示范作用,对学生的朗读也不作点评,或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显然不利于迅速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因而,蜻蜓点水似的教学也是不可取的。
策略:
只有珍视个人感悟、注重情感暄染,才能读出文本中蕴涵的情感。
比如《钓鱼的启示》一课中第十一自然段:“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如何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呢?且看下面的教学。
师:谁愿意读读这个句子?
生1:读句子。(读得并不投入)
师:你觉得当时作者的心里有什么想法。
生1:爸爸的话是不允许的反抗的,爸爸的话就是命令,必须服从,我当时是逼于无奈的。
师:你再来读读,尝试把作者的无奈读出来。
生1再读也是读得并不投入。
师:如果你经历千辛万苦才得到一件宝贝,爸爸让你马上放弃它,你会怎么想?谁想读读?
生2:我不会轻易放弃的。
师:但爸爸下了命令,不能不放弃,怎么办?
生3:就算放弃,也是极不情愿地放弃。
师:好,哪些词突出了作者的极不情愿又无可奈何?
生3:我觉得“慢吞吞”“依依不舍”这两个词不仅写出了汤姆取下鱼钩的动作,更写出了其实并不想把鱼放掉,可又不能违反爸爸的命令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
师:就把那种极不情愿但又无可奈何读出来。
生3:读得声情并茂。
生自由读,指名个别读,评价后齐读。
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启发下,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和爸爸都是自觉遵守规定的人,并且被他们的思想所感动,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在教学中,通过朗读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对课文中蕴涵的伦理道德、人间真情、人文境界、民族尊严等的感悟也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