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酶促反应动力学
酶促反应动力学PPT课件
第五节
激活剂对酶反应的 影响
1. 激活剂(activator)
• 激活剂: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其 中大部分是无机离子或简单有机化合物。
• 金属离子有K+、Na+、Ca2+、Mg2+等离 子,如Mg2+是多数激酶及合成酶的激 活剂,
• 无机阴离子如:Cl—、Br—、I—等都可作 为激活剂。如Cl—是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
五、Km和Vmax值的测定
• (3) Hanes— Woolf作图法
• 将前式两边均 乘以[S]得:以 [s]/ v~[s]作图, 得一直线,横 轴的截距为 -Km,斜率为 1/ Vmax
第二节 酶的抑制作用
抑制与失活之间的关系
• 失活作用(inactivation) :使酶蛋白变性 而引起酶活力丧失的作用 ,变性剂对酶 的变性作用无选择性.
0.058
• Km值氢随酶测定的底物、反应的温度、pH及离子强度
而改变。各种酶的K苯m值甲相酰差酪很氨大酰,胺大多数酶2的.5Km
胰值凝介乳于蛋10白-6~酶10-1mol/甲L之酰间酪。氨酰胺
12.0
乙酰酪氨酰胺
32.0
三、Km值的意义
• 3. Km值可以判断酶的专一性和天然底物 有的酶可作用于几种底物,因此就有几个 Km值,其中Km值最小的底物称为该酶的 最适底物也就是天然底物。
•
i =1-a
• (4) 抑制百分数; i %=(1-a) x 100%
• 通常所谓抑制率是指抑制分数或抑制百分数。
二、抑制作用的类型
v • 根据抑制作用是否可逆:
• 1.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抑 制剂与酶的必需基团以共价 键结合而引起酶活力丧失, 不能用透析、超滤等物理方 法除去抑制剂而使酶复活的 作用.
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报告
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报告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酶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通过测量不同底物浓度下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变化,分析酶的催化特性和底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酶促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呈正相关关系,但随着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逐渐趋于饱和。
1. 引言1.1 酶的作用1.2 酶促反应动力学2. 实验方法2.1 材料准备2.2 实验步骤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关系曲线3.2 酶活性计算公式及计算结果4. 讨论与结论4.1 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关系解释4.2 实验误差及改进方案1 引言1.1 酶的作用酶是一类生物催化剂,能够加速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
它们通常是蛋白质或核酸分子,并具有高度特异性。
在细胞内,酶参与调节代谢途径、合成新物质以及降解废物等重要生物过程。
1.2 酶促反应动力学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酶催化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温度和pH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其中,底物浓度是影响酶催化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当底物浓度较高时,反应速率逐渐趋于饱和。
2 实验方法2.1 材料准备- 酶溶液: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酶溶液。
- 底物溶液:根据实验要求配置不同浓度的底物溶液。
- 缓冲液:用于维持实验环境中恒定的pH值。
- 试管或微孔板:用于进行反应混合和观察。
- 分光光度计:用于测量反应混合液的吸光度变化。
2.2 实验步骤1. 准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底物溶液,并标明其浓度。
2. 在试管或微孔板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酶溶液和不同浓度的底物溶液,混合均匀。
3. 将反应混合物放入分光光度计中,设置适当的波长并记录吸光度值。
4. 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测量吸光度值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5.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反应速率。
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关系曲线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关系曲线。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也增加。
第二章 生物反应动力学 1 酶促反应 PPT课件
经典酶学研究中,酶活力的测定是在反应 的初始短时间内进行的,并且酶浓度、底物浓 度较低,且为水溶液,酶学研究的目的是探讨 酶促反应的机制。 工业上,为保证酶促反应高效率完成,常 需要使用高浓度的酶制剂和底物,且反应要持 续较长时间,反应体系多为非均相体系,有时 反应是在有机溶剂中进行。
1.1.3 酶促反应的特征
优点:
• • • •
常温、常压、中性范围(个别除外)下进行反应; 与一些化学反应相比,省能且效率较高; 专一性好; 反应体系较简单,反应过程的最适条件易于控制等。
不足:
• 多限于一步或几步较简单的生化反应过程; • 一般周期较长。
1.1.4
研究酶促反应的目的
对工程技术人员而言,仅用于解释酶促反应的 机制是不够的,还应对影响其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 定量分析,建立可靠的反应速率方程式,为反应器 的合理设计合反应过程的最佳条件选择服务。
1.2 均相酶促反应动力学
• ������ 均相酶反应:系指酶与反应物系处于同一 相—液相的酶催化反应,它不存在相间的物质传 递。
• ������ 非均相酶反应:系指酶与反应物系处于不同 相的酶催化反应,反应过程存在相间的物质传递。
1.2.1 酶促反应动力学基础
1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酶 促 反 应 速 率 的 影 响 因 素 浓度因素: 酶浓度、底物浓度、产物浓度、效应物浓度。
积分
(C A0
1 dCD k 2 dt C D )(C B 0 C D ) 1 1 1 ( )dCD k 2 dt C B 0 ) C A0 C D C B 0 C D
(C A0
(C A0
C (C C D ) 1 ln B 0 A0 k 2t C B 0 ) C A0 (C B 0 C D )
生物反应及反应器原理(全)
生物反应及反应器原理第一章序论1。
1 生物反应工程研究的目的1。
2 生物反应工程学科的形成生物反应工程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3.1生物反应动力学⏹1。
3.2 生物反应器⏹1。
3.3 生物反应过程的放大与缩小第二章酶促反应动力学⏹2。
1 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特点⏹ 2.1.1 酶的基本概念⏹ 2.1.1。
1 酶的分类、组成、结构特点和作用机制⏹一、酶的分类⏹(1)氧化还原酶⏹(2)转移酶⏹(3)水解酶⏹(4)异构酶⏹(5)裂合酶⏹(6)连接酶(合成酶)⏹二、酶的组成⏹酶是蛋白质,因此有四级结构,其中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四级结构酶蛋白有三种组成:单体酶寡聚酶多酶复合体全酶=蛋白质部分(酶蛋白)+非蛋白部分三、酶的作用机制⏹(1)锁钥模型(2)诱导契合模型2.1.1。
2 酶作为催化剂的共性➢一、催化能力➢二、专一性➢三、调节性⏹酶浓度的调节⏹激素调节⏹共价修饰调节⏹限制性蛋白水解作用与酶活力调控⏹抑制剂调节⏹反馈调节⏹金属离子和其它小分子化合物的调节2.1.2 酶的稳定性及应用特点⏹2。
1.2.1 酶的稳定性⏹2。
1.2.2 酶的应用特点2.1。
3 酶和细胞的固定化技术⏹2。
1。
3。
1 固定化技术的基本概念⏹ 2.1。
3。
2 固定化酶的特性⏹ 2.1.3。
3 固定化细胞的特性⏹2。
1.3。
4 酶和细胞的固定化技术2.1.4 酶促反应的特征2。
2 均相酶促反应动力学2.2.1 酶促反应动力学基础影响酶促反应的主要因素有:(1)浓度因素:酶浓度、底物浓度(2)外部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温度、压力、溶液的介电常数、离子强度、pH值(3)内部因素(结构因素):底物、效应物浓度、酶的结构⏹酶促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当酶促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无关,此时为零级反应当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时, 为一级反应⏹ 也就是酶催化作用下,A B 的过程 ⏹此时反应式为:式中:K1-一级反应速率常数a0-底物A 的初始浓度 b - t 时间产物C 的浓度➢ 当底物A 与底物B 产生产物C 时,即:A +B C 时,为二级反应—②式中:K2-二级反应速率常数a0-底物A 的初始浓度 b0-底物B 的初始浓度 C -t 时间底物C 的浓度 如果把②式积分可得:➢ 当:A B C 时,即连锁的酶促反应过程可用如下方程式表示:-—③——④——⑤式中:a -A 的浓度b -B 的浓度c -C 的浓度K1-第一步反应速率常数 A B K2-第二步反应速率常数 B C当 a + b + c=a0时,即:A 的初始浓度为a0,B 和C 的初浓度为0,得出:当反应达t 时间后,A 、B 、C 的最终浓度。
2酶促反应动力学-28页精选文档
2 酶促反应动力学教学基本内容:酶促反应的特点;单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米氏方程)的推导;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的推导;产物抑制、底物抑制的概念,产物抑制和底物抑制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的推导;多底物酶促反应的机制,双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的推导;固定化酶的概念,常见的酶的固定化方法,固定化对酶性质的影响及固定化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外扩散过程和内扩散过程分析;酶的失活动力学。
2.1 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特点2.2 均相酶促反应动力学2.2.1 酶促反应动力学基础2.2.2 单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2.2.3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2.2.4多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2.3 固定化酶促反应动力学2.4 酶的失活动力学授课重点:1. 酶的应用研究与经典酶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2. 米氏方程。
3 竞争性抑制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4. 非竞争性抑制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5. 产物抑制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6. 底物抑制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7. 双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8. 外扩散对固定化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影响,Da准数的概念。
9. 内扩散对固定化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影响,φ准数的概念。
10. 酶的失活动力学。
难点:1. 采用稳态法和快速平衡法建立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2. 固定化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五大效应(分子构象的改变、位阻效应、微扰效应、分配效应及扩散效应)的区分。
3. 内扩散过程分析,涉及到对微元单位进行物料衡算和二阶微分方程的求解、无因次变换、解析解与数值解等问题。
4.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和酶的失活速率的双重影响,最适温度的概念。
温度和时间对酶失活的影响。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1. 掌握稳态法和快速平衡法推导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2. 了解酶的固定化方法。
理解固定化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掌握Da 准数的概念及φ准数的概念,理解外扩散和内扩散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3. 了解酶的一步失活模型与多步失活模型,反应过程中底物对酶稳定性的影响。
第2章酶促反应动力学
酶应用的特点
1) 酶的稳定性及应用特点 2) 酶是以活力、而不是以质量购销的 3) 酶有不同的质量等级:
工业用酶 食品用酶 医药用酶 …… 实际应用酶时应注意,没有必要使用比工艺条件所需 纯度更高的酶。
酶应用的特点
酶应用的特点
酶应用的特点
酶应用的特点
• 经典酶学研究中,酶活力的测定是在反应的初始短时间内 进行的,并且酶浓度、底物浓度较低,且为水溶液,酶学 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酶促反应的机制。
酶的分类
• 例如:
编号EC1.1.1.1(已醇脱氢酶)
第一大 类(氧 化还原 酶)
第一亚 类(氧 化基团 是CHO
H)
第一亚
亚类 (NAD 为H的 受体)
在此亚 亚类中 的顺序
号
酶的催化共性
1)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如过氧化氢的分解,无催化剂时反应 活化能为75.31kJ/mol,加入过氧化氢酶后,过氧化氢分 解反应的活化能为8.37kJ/mol;
酶的分类
• 国际生物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Biochemistry IUB)国际酶学委员会(Enzyme Commission, EC)于1961年 提出的酶的分类与命名方案的规定,按照酶进行催化反应 的类型,可将酶分为六类: 1)氧化还原酶类(oxidoreductases) 2)转移酶类(transferases) 3)水解酶类(hydrolases) 4)裂合酶(lyases) 5)异构酶(isomerases) 6)连接(或合成)酶(ligase, synthetases)
2)加快反应速率 一般非酶催化反应速率太低,不易观察, 酶催化反应速率和在相同pH值与温度下非酶催化反应速 率可直接比较的例子很少。已知己糖激酶可加快反应速率, 大于1010倍;乙醇脱氢酶大于2×108倍。
2.1 酶促反应动力学
ES
k+2
E+P
其中:k+1,k1,k+2——反应速度常数 E,S,ES,P——酶,底物,酶-底物复合物, 产物 根据Michaelis、Menten的单一底物的酶反应模 型,其假设条件为: (1 )在反应过程中,限制反应速度的反应是 ES到 E+P这一步反应; ( 2 ) E+S 到 ES 的反应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动态 平衡; ( 3 )酶以酶游离状态E和酶- 底物复合物ES 的形式 存在,酶在反应过程中总浓度不变; (4)底物浓度比酶-底物络合物浓度要大得多。
k 2C E 0C S VmaxC S V CS CS Km Km
(1-4)
(1-5)
式中: Vmax——最大的酶促反应速度。
Vmax k 2 C E 0
(1-6)
1.1.2 Briggs-Haldane对M-M方程的修正 1925年 Briggs和Haldane认为在酶促反应过程 中,反应的中间体ES(酶-底物复合物)的浓度 不随反应时间而变化,即在酶促反应过程中,反 应的中间体ES的浓度处于稳定的状态,基于这一 假设所得到的酶促反应的模型称之为“稳定态理 论”。即
第二节
均相的酶促 反应动力学
1.1. 酶促反应的Michaelis-Menten方程 1.1.1. 酶促反应的Michaelis-Menten方程
Michaelis、Menten(1913)提出了单一底 物的酶反应模型,基本内容是:酶E的底物S首 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ES,在酶—底物复合物 ES的基础上反应生成产物P和酶E。反应式如下: E+S
(1-22)
总酶量为
C E 0 C E C ES C EI C IES
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
A、B 、 管加好 后,置 于水浴 锅中预 温5min
预温后 将A、 、 B管混合 管混合 并开始 计时, 计时, 准 确反应 13min
显色 向每个试 管 中各加入 2ml
0.03175g /L碘液, 碘液, 碘液 观 察现象
(一) 操 实验器材 作 方 法
冰箱 试管架 管
恒温水浴锅 移液枪及枪头 胶头滴管 吸量管架
试管 吸量 烧杯
(一) 操 实验试剂 作 方 法
PH6.8的缓冲液 PH6.8的缓冲液 0.03175g/L碘液 03175g/L碘液
Na0.5%淀粉的0.5%氯化钠溶液 0.5%淀粉的0.5%氯化钠溶液 淀粉的0.5%
实验步骤
一、制管
管号 PH6.8的 缓冲液 (ml) A 含NaCl的 0.5%淀粉 液(ml) 稀释100 倍的唾液 (ml) 1(0℃) 2(室温) 3(37℃) 4(50℃) 5(70℃) 6(室温) 2 2 2 2 2 2 用2ml的 蒸馏水代 替
2
2
2
2
2
B
1
1
1
1
1
1
实验步骤
预温 混合反应并计时
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
1 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碱性磷酸酶Km值的测定 碱性磷酸酶Km ——碱性磷酸酶Km值的测定
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
2.1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原理
每种酶都有其最适温度, 每种酶都有其最适温度, 高于或低于此温度酶的活性都 降低。一般而言, 降低。一般而言,若酶处于过 高的温度环境中, 高的温度环境中,会使酶活性 永久丧失; 永久丧失;而若处于极低温度 的环境中只会使酶活性受到抑 一旦温度适宜, 制,一旦温度适宜,酶又会全 部或部分的恢复其活性。 部或部分的恢复其活性。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在较低的温度范围内, 酶催化反应速率会随着 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超 过某一温度,即酶被加 热到生理允许温度以上 时,酶的反应速率反而 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这是由于温度升高,虽然可加速酶的催化反应速率, 同时也加快了酶的热失活速率。
• 只有在某一温度条件下, 酶促化学反应速度达到 最大值,通常把这个温 度称为酶促化学反应的 最适温度(optimum temperature)。
• 计算一定反应速度下的底物浓度:如某一反应要求 的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的99%,则[S]=99Km
• 了解酶的底物在体内具有的浓度水平:一般地, 体内酶的天然底物[S]体内≈Km,如果[S]体内<< Km,那么V<< Vmax,细胞中的酶处于“浪费” 状态,反之,[S]体内 >> Km,那么V≈Vmax,底 物浓度失去生理意义,也不符合实际状态。
酶与其他催化剂比较具有显著的特性
A.高效性
• 酶的催化作用可使反应速度提高107 -1013倍。 极少量酶就可催化大量反应物发生转变。
• 例如: 2H2O2
2H2O + O2
• 用Fe+催化, 1mol铁离子可催化10-5mol双氧
水分解。在相同条件下,1mol过氧化氢酶却
可催化5×105mol的双氧水分解。
v/nmol • L-1• min-1
6.2510-6
15.0
7.5010-5
56.25
1.00 10-4
60.0
1.00 10-3
74.9
1.00 10-2
75.0
1)计算Km和Vmax
2)当[S]= 5.010-5 mol/L 时,酶催化反应的速 率是多少?
生物反应工程 第二章
2.2 均相酶促反应动力学 2.2.1 酶促反应动力学基础 可采用化学反应动力学方法建立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对酶促反应 ,有:
式中, k:酶促反应速率常数; r:酶促反应速率; rA:以底物A的消耗速率表示的酶促反应速率; rP:以产物P的生成速率表示的酶促反应速率。
对连锁的酶促反应,
2.2.2 单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 2.2.2.1 米氏方程 根据酶-底物中间复合物假说,对 单底物酶促反应 ,其反应机制可 表示为:
根据以上假设,可建立如下方程组
解之,得
令 则
米氏方程 r
rmax
rmax/2
Km
CS
图2-1 酶浓度一定时底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对米氏方程的讨论: • 当CS<<Km时, ,属一级反应。
• 当CS>>Km时,
,属零级反应。
• 当CS=Km时, 。Km在数量上 等于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 半时的底物浓度。
解之,得
式中:
稳态法推导动力学方程:
解之,得
式中:
可见,产物抵制属于竞争性抵制
底物抑制:对于某些酶促反应,当底物浓 度较高时,反应速率呈下降趋势,称为底 物抑制。 r
CS
CS
底物抑制反应机理:
快速平衡法推导动学方程:
解之,得
式中:
双倒数法(Linewear Burk): 对米氏方程两侧取倒数,得
,以 作图,得一直线, 直线斜率为 ,截距为 ,根据直线 斜率和截距可计算出Km和rmax。
1/r
1/rmax
斜率-Km/rmax
-1/Km
1/CS
图2-2 双倒数法求解Km和rmax
2.2.2.2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失活作用 抑制作用 竞争性抑制 非竞争性抑制
酶促反应动力学(有方程推导过程)ppt课件
当酶反应体系处于恒态时: v1 v2
即: k 1 E t E S S k 1 E k 2 S E S EtSE E SSSk1k 1k2
令: k1 k2 Km k1
则: K m E S E S S E tS
经整理得: ES
Et S Km S
(1)
由于酶促反应速度由[ES]决定,即 vk2ES
2、pH影响酶分子的构象:过高或过低pH都会影响酶分子 活性中心的构象,或引起酶的变性失活。
整理版课件
9
动物体内多数酶的最适pH值接近中性,但也有例外,如胃 蛋白酶的最适pH约1.8,肝精氨酸酶最适pH约为9.8(见下表)。
一些酶的最适pH
整理版课件
10
四、 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1、酶反应与底物浓度的关系
种酶与不同底物作用时,Km 值也不同。各种酶的 Km 值
范围很广,大致在 10-1~10-6 M 之间。
整理版课件
17
3. Km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1)鉴定酶:通过测定可以鉴别不同来源或相同来源但 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下催化相同反应的酶是 否属于同一种酶。
(2)判断酶的最佳底物:如果一种酶可作用于多个底 物,就有几个Km值,其中Km最小对应的底物就是酶的 天然底物。如蔗糖酶既可催化蔗糖水解 (Km=28mmol/L),也可催化棉子糖水解 (Km=350mmol/L),两者相比,蔗糖为该酶的天然底物。
➢ 在一定范围内,反应速度达到最大时对应的温度称为该 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optimum temperature Tm).一 般动物组织中的酶其最适温度为35~40℃,植物与微生 物中的酶其最适温度为30~60℃,少数酶可达60℃以上, 如细菌淀粉水解酶的最适温度90℃以上。
《酶促反应动力学》课件
底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总结词
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通常会加快,但当底 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反应速率将不再增加。
详细描述
底物是酶催化反应的对象,底物的浓度也会影响反应速 率。通常情况下,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会加 快。然而,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反应速率将趋于 稳定,不再增加。这是因为酶的活性位点有限,只能与 一定量的底物结合。
详细描述
酶促反应的活化能是酶促反应所需的最小能量,只有当底物获得足够的能量时,才能够 被酶催化发生反应。活化能的大小反映了酶促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活化能越高,反应 越难以进行。通过实验测定活化能的大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和
机制。
03
米氏方程与双倒数图
米氏方程的推导
总结词
米氏方程是描述酶促反应速度与底物浓 度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实验数据和推 导,可以得出该方程的具体形式。
酶促反应动力学在药物代谢领域的应用,如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 谢过程和代谢产物的生成,有助于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
药物合成
在药物合成过程中,酶促反应动力学可用于优化药物合成 的反应条件和提高产物的纯度,降低副反应和废物产生。
在Hale Waihona Puke 境科学中的应用污染物降解酶促反应动力学可用于污染物降解领域,如有机污染物的 生物降解和重金属离子的转化,通过研究酶促反应动力学 参数,实现污染物的有效降解和转化。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总结词
温度的升高通常会加快反应速率,但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酶失活。
详细描述
温度可以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分子间的运动越快,从而促进酶与底物的结合和反应的进 行。然而,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酶失活,从而降低反应速率。因此,选择合适的温度对于维持酶的活性和促进反 应的进行非常重要。
第四章酶促反应动力学教学幻灯片
(一)图解法
1. 双倒数图解法(Lineweaver Burk图解)
Vmax [S] V= Km + [S]
双倒数
1 Km 1 1
= +
V Vmax [S] Vmax
斜率=Km/Vmax
1 .0
0 .8
0 .6
1 /v
0 .4
-1/Km
0 .2
1/Vmax
0 .0
-4
-2
0
2
4
6
1 /[S ](1 /m m o l.L -1)
③认为基元反应的反应速率最慢,为该反应速率的控制步 骤,而这一反应速率最快,并很快达到平衡状态。
对酶催化反应过程的机理,得到大量实验结果支持的是
活性中间复合物学说,该学说认为酶催化反应至少包括
两步,首先是底物S和酶E相结合形成中间复合物[ES],
然后该复合物分解成产物P,并释放出酶E。
例如:酶反应
dES 0
dt
k 1 E S k 1 k 2 E 0 S
消去ES 得
rp kk12kE02SSrkp,m maxSS
k1
km:米氏常数(mol/l)
km与ks的关系为
km
ks
k2 k1
由两种推导方法所得速率方程式形式基本相同,不同的是
ks值代表反应的平衡常数,而km值称为米氏常数,它代
如果抑制剂与酶的基因成共价结合,则此时不能用物理方法去 掉抑制剂。此类抑制可使酶永久性地失活。例如重金属离子Hg2+”、 Pb2+”等对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的抑制都是不可逆抑制。
1
r max
上式也是直线方程式,斜率为 K M ,直线交点于纵坐标 K M
酶工程 第二章酶动力学 第一节酶促反应动力学
1913年前后,米彻利斯(Michaelis)和曼吞(Menten)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定量研究,提出了酶促动力 学基本原理,并推导出了著名的米-曼氏方程,推导过程如下:
根据上述反应式,中间产物ES的生成速度(底物S的消失速度)
v1=k1[S][E]-k2[ES]
(2-1)
而ES的消失速度(产物P的生成速度) v2=k3 [ES],当反应达到 平衡时,即v1=v2时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对许多酶的性质的观察和研究得知,在低的底物浓度[S]下, 反应速度(v)直接与底物浓度[S]成正比;在高底物浓度[S]下, 速度趋向于最大值(Vmax),此时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S]无关 (如图2-1)。
图2-1 单底物酶促反应的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的关系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图2-5 乒乓反应机理 实际上,多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是非常复杂的,以上只是作以简要介绍, 有关详细内容,可查阅相关专著。
将米氏方程改写成以下形式
以 对作图,绘出曲线,横轴截距即为-值,纵轴截距则是 (图2-2)。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图2-2 双倒数作图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二、多底物动力学 通常情况下,酶催化反应涉及两个(少数情况下三个)底物。 现在我们考虑一个涉及两种底物和两种产物的酶促反应物反应。现在已知的生化反应 中有六成以上属于这一种反应。双底物反应的机理有下面三种 可能:
第一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1.有序反应机理(ordered reaction) 这种情况下,A和B分别可被说成是先导底物和后随底物,Q 是A的产物,最后被释放。A和Q竞争同游离酶E结合,但A和B则 不会(或者Q和B也不会)发生竞争(如图2-3)。依赖烟酰胺腺 嘌呤二核苷酸(NAD+或NADP+)的脱氢酶的反应就属于这种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即:
k 1C ES C ES CE Km k 1CS CS
(1-3)
——酶—底物复合物的解离常数 Km 式中:
k 1 Km k 1
根据假设(3),有:总酶量:
C E 0 C E C ES
联立(1-1)、(1-2)、(1-3)、有
Km 1 1 1 V Vmax Vmax C S
(1-12)
(2) Hanes-Woolf法(简称H-W法) 对L-B法的(1-12)式的等式两端同乘CS , 此种方法减少了CS值过大或过小所带来的测量误 差。 CS Km CS (1-13) V Vmax Vmax (3)Eadie-Hofstee法(简称E-H法) 将M-M方程重排得到 :
V0 V0 0.503 11.583 CS
则
K m 11.583 (mmol/ L) Vmax 0.503 (mmol/ L min)
0.6 0.5
V 0 (mmol/Lmin)
截距=V max =0.503
0.4 0.3 0.2 0.1 0 0 0.01 0.02 0.03 0.04 0.05 V 0/C S (1/min)
(3) 当CS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时 ,为0至1级反应
0.7 0.6 0.5 0.4
V max/2 V max
零级反应
M-M反应
一级反应
V
0.3 0.2 0.1 0 0Km 50 100 150 CS 200 250 300
1.2 有抑制作用的酶促反应动力学 1.2.1 竞争性抑制的酶促反应动力学 当反应物系中存在与底物的结构相似的物质, 这一物质也可能与酶的活性部位结合,形成非活 性的复合物,阻碍了酶与底物的结合,从而影响 酶促反应,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
-0.1
-0.05
0
0.05 1/C S (L/mmol)
0.1
0.15
0.2
采用Hanes-Woolf法,对实验数据回归,有
C S / V0 22.725 2.007C S
则
1 Vmax 0.498 (mmol/L min) 2.007
K m 22.725 0.498 11.323 (mmol/L)
V Vmax V Km CS
(1-14)
(4)积分法 用不同的酶促反应的时间t与其反应过 程相对应的底物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 作图或回归的方法确定酶促反应动力学参 数。
CS0 ln CS Vmax 1 t CS0 CS Km K m CS0 CS
(1-15)
例:在 pH5.1 、 15℃下所测定的用葡萄糖淀粉酶水解麦芽 糖的反应初速度V0如表所示。求这一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参 数Vmax和Km 。 表1-1 葡萄糖淀粉酶水解麦芽糖的反应初速度与底物浓度
斜率=- K m=-11.583
1.1.4 酶促反应的反应级数 (1) 当CS远小于Km时 ,为一级反应
dC S VmaxC S Vmax V CS dt K m CS Km
(2) 当CS远大于Km时,为零级反应。
dC S VmaxC S V Vmax dt K m CS
竞争性抑制的机理为:
E+S E+I k+1
k1
k+3
ES EI
k+2
E+P
k3
其中:k+3,k+3—反应速度常数 I,EI—抑制剂,酶-抑制剂复合物
基于稳定态理论,有
dCES k 1C E CS k 1C ES k 2 C ES 0 dt (1-16) dCEI k 3C E C I k 3C EI 0 dt
(1-17) 总酶量为
(1-18)
C E 0 C E C ES C EI
联立(1-4)、(1-16)、(1-17)、(1-18)式, 有
Vmax C S Vmax C S V CI K m I CS K m (1 ) CS KI
(1-19) 式中:KmI—竞争性抑制的表观M-M常数 KI—抑制剂的解离常数
(1-22)
总酶量为
C E 0 C E C ES C EI C IES
(1-23)
有非竞争性抑制的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VmaxI CS V CI ( K m CS )(1 ) K m CS KI Vmax CS
(1-24)
V max
无抑制剂 V max I
90 80
CS /V 0 (1/ min)
70 60 50 40 30 20 10 0 -5 5 15 25 35
斜率=1/V max =2.007 截距=K m /V max =22.725
-K m =-11.323
-15
C S (mmol/L)
采用Eadie-Hofstee法,对实验数据回归,有
根据反应的假设条件,可以看出Michaelis、 Menten所建立的酶促反应模型式建立在平衡的基 础之上的,因而称之为“平衡态理论”。
根据假设(1),有单一底物的酶催化反应 的反应速度:
dCS dCP V k2CES dt dt
(1-1)
式中:CP,CS——产物,底物的浓度 t——时间 根据假设(2)有
k 3 KI k 3
(1-20)
V max 无抑制剂 有竞争性抑制剂
V
Km
CS
对有竞争性抑制的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119)式取倒数得到
1 1 Km CI 1 (1 ) V Vmax Vmax K I CS 1 Vmax K mI 1 Vmax CS
(1-21)
000010 000009 000008 000007 000006 000005 000004 000003 000002 000001 000000 -0.1 -0.05
k 2C E 0C S VmaxC S V CS CS Km Km
(1-4)
(1-5)
式中: Vmax——最大的酶促反应速度。
Vmax k 2 C E 0
(1-6)
1.1.2 Briggs-Haldane对M-M方程的修正 1925年 Briggs和Haldane认为在酶促反应过程 中,反应的中间体ES(酶-底物复合物)的浓度 不随反应时间而变化,即在酶促反应过程中,反 应的中间体ES的浓度处于稳定的状态,基于这一 假设所得到的酶促反应的模型称之为“稳定态理 论”。即
dCES k 1C E C S k 1C ES k 2 C ES 0 dt (1-7)
则
C ES k 1 k 2 C ES CE Km k 1 CS CS
(1-8) 其中
k 1 k 2 Km k 1
(1-9)
称作M-M常数
代入总酶量
C E 0 C E C ES
第二节
均相的酶促 反应动力学
1.1. 酶促反应的Michaelis-Menten方程 1.1.1. 酶促反应的Michaelis-Menten方程
Michaelis、Menten(1913)提出了单一底 物的酶反应模型,基本内容是:酶E的底物S首 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ES,在酶—底物复合物 ES的基础上反应生成产物P和酶E。反应式如下: E+S
1/V (mmol/Lh)
-1
有竞争性抑制剂 斜率=K mI /V max
无抑制剂 斜率=K m /V max 截距=1/V max
0 1/C S 0.05 0.1 (mmol/L)-1
0.15
0.2
1.2.2 非竞争性抑制的酶促反应动力学 当反应物系中存在与酶的活性部位以外相结 合,且这一结合与底物的结合无竞争性关系的抑 制作用称为非竞争性抑制。与竞争性抑制相比较, 当有非竞争性抑制剂时,无论如何提高底物的浓 度也不会消除其抑制作用。
k+1 k1
ES
k+2
E+P
其中:k+1,k1,k+2——反应速度常数 E,S,ES,P——酶,底物,酶-底物复合物, 产物 根据Michaelis、Menten的单一底物的酶反应模 型,其假设条件为: (1 )在反应过程中,限制反应速度的反应是 ES到 E+P这一步反应; ( 2 ) E+S 到 ES 的反应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动态 平衡; ( 3 )酶以酶游离状态E和酶- 底物复合物ES 的形式 存在,酶在反应过程中总浓度不变; (4)底物浓度比酶-底物络合物浓度要大得多。
酶催化反应和化学催化反应的转换数大小的比较
催化剂 酶催化剂 菠萝蛋白酶 木瓜蛋白酶 胰蛋白酶 碳酸肝酶 反应 转换数 mol/(中心点· S ) 4×10-3~5×10-1 8×10-2~1×10 3×10-3~1×102 8×10-1~6×105 温度℃
肽的水解 肽的水解 肽的水解 羰基化合物的 可逆反应
0~37 0~37 0~37 0~37
化学催化剂 硅胶-氧化铝 硅胶-氧化铝 二氧化钒 二氧化钒
异丙基苯裂解 异丙基苯裂解 环己烷脱氢 环己烷脱氢
3×10-8 2×104 7×10-11 1×102
25 420 25 350
酶活力表示方法
1 酶的分子活力:在最适宜条件下,每 1mol 酶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催化底物的最大量 (mol) 2 酶的催化中心活力:在单位时间内,每一个 酶的催化中心所催化底物的量(mol) 3 酶活力:在特定条件下,每1min能催化1mol 底物转化为产物时所需要的酶量,称为一个 酶单位,或称为国际单位,用U表示。酶活 力还可用比活力表示。比活力系指每1mg酶 所具有的酶单位数,用U/mg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