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训练选(7)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同步练习卷: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同步练习卷: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一、选择题(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就业区位商(LQ)用来衡量产业集群状况,其公式为:LQ=(E ij/E j)/(E in/E n)。

其中,E ij指区域j里面产业i的就业人数,E j指j区域的总就业人数,E in指整个国家i产业的就业人数,而E n是指国家的总就业人数。

读2019年电子信息产业省际就业区位商示意图,完成1~2题。

1.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最明显的省(区、市)是( )A.广东省B.上海市C.北京市D.江苏省2.与其他省(区、市)相比,该省(区、市)吸引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的独特优势是 ( ) A.毗邻港澳B.市场广袤C.环境美丽D.人才足够【答案】1.A 2.A3.(2019·广东七校联考)下图为湖南省2019~2009年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改变趋势图。

结合图中信息,关于该省2019~2009年城市化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失调B.速度变慢C.拉力减弱D.水平降低【答案】A(2019·安徽淮南模拟)其次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改变在肯定程度上能反映地区工业化进程。

下图表示某国1960~2019年其次产业就业人口数及其占总就业人口比重的改变状况。

据此完成4~6题。

4.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符合该国就业人口总数改变特征的是( )A.①B.②C.③D.④5.该国最可能是( )A.美国B.中国C.巴西D.日本6.该国20世纪80年头其次产业就业人口数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发展( ) A.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工业C.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动力导向型工业【答案】4.D 5.B 6.C我们这样定义城市化协调度β:设某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为M,工业化水平为N,则β=N/M。

当β=0.5时,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是基本协调的。

读世界某区域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相关指标统计表,完成7~9题。

7.依据表格资料可以推断出,该区域( )A.工业化与城市化基本协调发展、同步推动B.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协调性在逐步缩小C.工业化始终超前于城市化,城市经济良性发展D.工业化始终滞后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很低8.上述资料表明,该区域城市与经济发展特点导致( )A.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过多B.乡镇企业发展受到限制C.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不足D.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9.依据资料信息推断,该区域可能位于( )A.墨西哥B.英国C.中国D.坦桑尼亚【答案】7.B 8.D 9.C“国际慢城”是一种具有独特地方感的宜居城镇模式,要求人口在5万人以下、环境质量好、提倡传统手工业、无快餐区和大型超市等。

2022届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气候与气候变化含解析

2022届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气候与气候变化含解析

气候与气候变化一、选择题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地区中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是( )A.青藏高原B.南海诸岛C.华北平原D.横断山脉2.能够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举措是( )A.计划生育B.提升城市化水平C.节约水源D.开发新能源解析:1.B 2.D 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故四个选项中南海诸岛受到的影响最显著。

第2题,开发新能源能够有效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下图为欧洲东部第四纪冰川界线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 )A.冰期① B.冰期②C.冰期③ D.冰期④4.与现在相比,第四纪冰期②时期( )A.全球各地降水较多B.山地雪线海拔较高C.温带作物北界偏北D.陆地总面积较大解析:3.D 4.D 第3题,气温最低,应该是冰川面积最广,分布纬度最低的时期,所以D正确。

第4题,与现在相比,第四纪时期全球处于寒冷期,山地雪线偏低,北半球温带植物北界偏南,降水整体偏少,海平面偏低,大陆和岛屿的面积会增大,所以D正确。

(2018·天津高考)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读图文材料,回答5~6题。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如图)及产生的影响。

5.对如图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6.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解析:5.D 6.D 第5题,从图示信息看,2015年与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说明气温升高,则年蒸发量变大,A错;河湖水量开始会增加,但随冰川融水量减少,水量会减少,B错;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C错;山岳冰川属于地表淡水资源,2015年山岳冰川面积减小,融化后的淡水或流入湖泊随着蒸发变成咸水,或流入海洋变成咸水,淡水资源减少,D对。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选考)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选考)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

2021 届高考地理人教版〔选考〕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圈层结构一、选择题最新研究说明,类似地球最简单、最远古的微生物,可幸存于火星极端稀薄的大气层中。

当前火星外表枯燥寒冷,但是大量证据显示,数十亿年前河流、湖泊和海洋覆盖在火星外表,由于地球液态水存在的区域就有生命,科学家猜想当火星处于潮湿气候状态下,生命体可以进化形成。

据此答复1~2 题。

1.通常情况下火星很难有生命的孕育主要是因为()A.常年低大气压环境B.缺乏足够的液态水C.日温度两极化现象D.距日距离较远2.火星生命体可以形成的条件必须要有()①微生物的存在②水资源充足③光照、温度适宜④适宜的大气环境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1.解析第1题,当前火星外表枯燥寒冷,而数十亿年前潮湿的环境下可能有生命体进化,说明气温低、枯燥,使其很难孕育生命,而这是火星距离太阳较远造成的,故D正确。

第 2 题,可以借鉴地球生命现象存在的条件,与②③④三项关系最密切。

凌日和冲日是两种天文现象。

太阳系中的行星在绕日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处在太阳与地球之间。

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一小黑圆点在日面缓慢移动,这就是凌日现象。

所谓的冲日,通常是指在地球上观察的行星和太阳的位置相差180 度,即该行星和太阳分别处在地球的两侧,行星、地球、太阳排成一条直线。

读图完成3~4 题。

某行星冲日图某行星凌日图3.太阳系中地球两侧相邻的行星是()A.木星与土星B.金星与火星C.金星与木星D.火星与土星4.以下关于凌日和冲日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水星和金星可发生凌日现象B.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外侧的行星,可发生凌日现象C.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内侧的行星,可发生冲日现象D.在地球上既可看到火星凌日,也可看到火星冲日3.解析第3题,根据太阳系八大行星距日远近的排列顺序可知,地球两侧相邻的行星是金星与火星。

第 4 题,根据题意可知,能够发生凌日现象的行星应该位于太阳和地球轨道之间,即水星和金星可发生凌日现象。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核心素养测评七热力环流和风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核心素养测评七热力环流和风含解析新人教版

热力环流和风建议用时:45分钟(2024·济宁模拟)下图示意江淮地区的一个池塘,一垂钓者发觉,在大气稳定无风的状况下,一天之中池塘边仍旧清风阵阵。

读图,完成1~3题。

1.该地夏季晴天的中午吹东北风的地点是( )A.①B.②C.③D.④2.在大气稳定无风的状况下,该池塘边一天中风向发生改变的根本缘由是 ( )A.海陆间气压差异B.纬度位置的影响C.凹凸纬间的热力差异D.池塘与四周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3.夏天的夜里,①地旁边近地面的等压面(图中的曲线)和风向(图中的箭头)为下列四图中的( )【解析】1选D,2选D,3选B。

第1题,夏季晴天的中午,池塘较四周陆地温度低,近地面形成高压,风由池塘吹向四周陆地,结合地转偏向力可知,图中④吹东北风。

第2题,由于池塘中的水与四周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地面冷热不均,形成局地热力环流。

所以池塘边一天中风向发生改变,其根本缘由是池塘与四周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

第3题,池塘与四周陆地形成局地热力环流,白天近地面风从池塘吹向陆地,近地面池塘气压高;夜晚近地面风从陆地吹向池塘,近地面池塘气压低,等压线向下弯曲。

(2024·德阳模拟)下图为某区域8月16日15时和17日2时的气温(单位:℃)分布状况。

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两个时刻温差最大的地点位于( )A.东北部B.西南部C.东南部D.西北部5.图中位于甲地的地理事物可能是( )A.湖泊B.山峰C.城市D.煤矿6.16日15时,受局地环流影响,甲地东侧近地面吹( )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解析】4选D,5选A,6选B。

第4题,读图可知,16日15时图中高温中心位于西北角,局部温度高达32 ℃以上,17日2时图中低温中心位于西北部40°30′~40°42′,局部温度低至26 ℃以下,故图中两个时刻温差最大的地点位于西北部。

第5题,比照两幅图可知,图中甲地降温幅度最小,可能为一水域。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2部分 第2章 课时46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2部分 第2章 课时46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课时46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1.地域文化(1)内涵: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物质方面的和非物质方面的文化。

(2)景观: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3)城乡景观:是在城镇和乡村里以人文景观为主的地理景观,包括聚落整体和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往往可以体现出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1)乡村聚落空间格局能反映地域文化:江西婺源月亮湾的空间格局是“宅高田低”,能够体现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人地和谐理念。

(2)乡村民居建筑形式能反映乡村的制度和价值观:乡村景观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如我国南方传统土楼,对内适宜聚族而居,对外则可以共御外敌,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3.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1)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色调、色彩。

景观色调、色彩文化内涵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粉墙黛瓦散布于青山绿水中,低调而又淡雅,与秀美山川相辉映。

白色的墙可增加室外采光条件、弥补多云少光的环境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该城市为港口城市,修船工将修船剩下的油漆调为各种颜色涂在自家的房子上,可以防止海风对木制房屋的侵蚀反映了当地发达海外商贸活动的生产特点和节约、简朴的风俗习惯(2)城镇中的各种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如北京老城的四合院具有鲜明的古都特点——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

(3)城镇的空间格局,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郭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思考中国的古城墙、欧洲的古城堡体现了当时什么样的地域文化特征?答案封闭性、防御性。

1.地域文化对乡村景观的影响(1)体现人地和谐观念(2)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3)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传统民居是人们在适应和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举例如下:民居特点反映的环境特点黄土高原窑洞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北方民居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冬季寒冷,降水较少新疆平顶屋屋顶平,墙厚窗小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蒙古包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江南民居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湿热云南傣族竹楼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青藏高原碉楼平顶,门窗少,墙厚高寒,光照强东南亚民居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因纽特人冰屋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终年寒冷2.地域文化在城镇建筑上的体现城市建筑表现原因建筑格局美国城市市中心区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四周建筑物错落其间城市发展历史短,受移民影响大,经济发展快欧洲城市市中心区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高大楼群聚集的情况更为少见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建筑物风貌杭州将城市有组织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的“山水风光城市”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北京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其他重要建筑物则沿城市中轴线排列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华盛顿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建筑结构中国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西方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西方园林强调整齐划一、直率敞朗、和盘托出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2022·湖南地理)舞龙、赛龙舟、武术等传统民间体育活动经申报批准后,方可列入各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体育非遗”)名录。

2022届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含解析

2022届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含解析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一、选择题(2021·衡阳一模)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土地监测数据表明:1980~2000年该地区荒漠化面积持续增加,2001~2015年该地区荒漠化面积逐年减少。

据此完成1~2题。

1.内蒙古自治区东、中、西部自然条件对荒漠化的驱动力( )A.东部>中部>西部B.中部>东部>西部C.中部>西部>东部D.西部>中部>东部2.2001年以后,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面积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化B.封山育林C.技术创新D.人口迁移解析:1.D 2.D 第1题,内蒙古自治区自然条件东西差异显著,降水量和植被覆盖率均是东部>中部>西部,降水量越大、植被覆盖率越高,对荒漠化的驱动力越小。

选D。

第2题,近几十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

人类农业活动减少,对土地的破坏减轻,荒漠化面积减少。

选D。

(2021·重庆期末)某红壤区坡耕地面临严重的土地退化问题。

下图示意该地采用不同农耕措施下的地表径流量变化。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农耕措施①、②、③依次表示( )A.顺坡农作、等高草带、等高土埂B.等高土埂、等高草带、顺坡农作C.等高土埂、顺坡农作、等高草带D.等高草带、等高土埂、顺坡农作4.与6月相比,该地7月坡耕地径流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农作休耕B.农业用水多C.蒸发旺盛D.降水量较少解析:3.A 4.D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曲线变化起伏最大,6月份降水量大,顺坡农作使植被破坏,雨水下渗减少,导致地表径流量最大;等高土埂对雨水拦截作用明显,下渗增多,地表径流量最小,③即等高土埂,则②为等高草带。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与6月相比,该地7月坡耕地径流量较小,主要原因是该月受副高控制降水量较少;该月农作没有休耕,农业用水多和蒸发旺盛不是主要原因。

新高考地理人教第一轮复习强化训练:海水的运动——海浪和潮汐(解析版)

新高考地理人教第一轮复习强化训练:海水的运动——海浪和潮汐(解析版)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强化训练海水的运动——海浪和潮汐一、选择题冲浪是以海浪为动力的极限运动。

海浪的高度要在1米左右,最低不少于30厘米。

下图为“北半球某热带海域月平均风速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冲浪时人们利用了( )A.潮汐的能量 B.洋流的能量C.海浪的能量 D.海啸的能量2、该海域海上冲浪最刺激的季节是北半球(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答案:1.C 2.D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海上冲浪利用的是海浪的能量,故C正确。

第2题,海上冲浪最刺激的季节应是风浪最大的季节。

读图可知,该海域在北半球,冬季风力最大,海浪最高,故D正确。

河涌是广东方言中对河流的称谓,在广州地区主要指除珠江干流以外的河道水系。

广州的河涌纵横交错,景色优美,曾经是城区居民的生活水源。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生产、生活污水不断排入城区内的河涌,污水易在河涌内迁回往复,消散缓慢,污染严重。

1997年广州开始采取“两闸联控”“抽水补水”等措施整治河涌。

其中,“两闸联控”指通过河涌两端闸门的调控,提高涌内水位。

实现涌内水的单向流动,达到“流水不腐”的治理效果。

读“广州城区部分河涌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污水易在河涌内迂回往复,主要由于( )A.潮汐涨落的影响 B.流域降水集中C.城区地形起伏小 D.河涌纵横交错4.适宜采用“两闸联控”措施治理水污染的河涌是( )A.乌涌 B.猎德涌C.海珠涌 D.大冲口涌答案:3.A 4.C解析:第3题,由“河涌是广东方言中对河流的称谓,在广州地区主要指除珠江干流以外的河道水系”可知,图中的“河涌”主要是指“支流”,污水在“支流”中“往复”,这种现象只能是受潮汐涨落的影响。

第4题,由材料可知,“两闸联控”指通过河涌两端闸门的调控,提高涌内水位,实现涌内水的单向流动,达到“流水不腐”的治理效果。

由图可知,乌涌、猎德涌、大冲口涌均为单向“支流”,只有海珠涌连通两个河道,最适合通过“两闸联控”措施治理水污染。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讲水循环和海水的运动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讲水循环和海水的运动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7讲水循环和海水的运动一、选择题下图为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序号代表水循环环节。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 )A.植物截留、陆面蒸发散发、河川储蓄、地下水储蓄B.陆面蒸发散发、植物截留、河川储蓄、地下水储蓄C.地下水储蓄、陆面蒸发散发、河川储蓄、植物截留D.陆面蒸发散发、植物截留、地下水储蓄、河川储蓄2.与近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弱关联性最强的是( )A.①环节B.②环节C.③环节D.④环节解析:第1题,陆面蒸发散发应包括植物散发、土壤蒸发和地下水蒸发,为甲;乙接纳降水,一部分下渗到土壤层,一部分植物散发,故乙为植物截留;丙为地下水储蓄,一部分蒸发掉,一部分通过地下径流流走,还有一部分汇入海洋;丁为河川储蓄,以径流的形式入海。

第2题,近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弱,主要是植被覆盖率提高,增加下渗,土壤中水分储蓄增多,通过地表进入河流的水分减少,从而降低了洪峰,水土流失减弱。

答案:1.D 2.B(2021·威海质检)水循环包括6大环节,①海面蒸发、②海面降水、③陆地蒸发、④陆地降水、⑤水汽输送、⑥径流。

如图是水循环环节与水循环类型之间的关系。

完成3~5 题。

3.6大环节中,与图中甲对应的是( )A.③B.④C.⑤D.⑥4.修建水库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环节依次是( )A.③④B.④③C.③⑥D.⑥③5.受暖流影响导致局部地区水循环变化的因果关系是( )A.①增强→⑤增强→⑥增强→④增强B.①增强→⑤增强→④增强→⑥增强C.②增强→③减弱→⑥增强→④增强D.②减弱→③减弱→⑥增强→④增强解析:第3题,读图分析可知,甲对应的为陆地内循环,陆地内循环的环节包括陆地蒸发和陆地降水,但是陆地蒸发只参与水循环当中的陆地内循环。

故选A。

第4题,修建水库直接影响径流,从而间接影响陆地蒸发。

环节依次是⑥③,故选D。

第5题,暖流对沿岸气候的增湿作用表现为海水水温增高,海面蒸发(①)增强,水汽输送(⑤)增强,陆地降水(④)增强,径流(⑥)增强。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等高线地形图基础习练和参考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等高线地形图基础习练和参考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等高线地形图基础习练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地形等高线的弯曲与疏密蕴含着许多关于地形的信息。

下图是某地区等高线地形示意图。

据图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地区山脊的基本走向为( )A.东北—西南向 B.东西向C.西北—东南向 D.南北向2.图示山体主峰的西北坡地形特征是( )A.上、下部均陡峭 B.上部较陡,下部较缓C.上、下部均平缓 D.上部较缓,下部较陡【参考答案】AB(二)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

若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B解析由图示等高线判断c河段较a河段地势高。

若两河支流相连,则③④段之间的河水会流向a河,而a河的流向为由①处流向②处,故显著增大的为②处。

(三)下图为我国某景区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完成第1--1题。

1.若图中急流段高差为30米,则图中甲与乙地高差约为()A.200米B.220米C.250米D.310米2.某日一登山旅行者到达甲处观察的现象可信的是()A.急流段的漂流者向西漂去B.发现山顶处悬崖峭壁林立C.发现丙所在方位地势最低D.可看到湖畔丁处游人戏水答案1.C 2.A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该图等高距为50米;据等高线数值递变规律可知,甲海拔为550~600米;据题干知急流段高差为30米,则乙为300~320米。

所以两地高差为230~300米,C项正确。

第2题,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据指向标可以判断,河流急流段流向为自东向西,A项正确;山顶处没有悬崖,B项错误;根据等值线可知,最低处位于湖泊,C项错误;甲、丁之间有一凸形坡,不能通视,D项错误。

(四)(2019·北京西城区模拟)读我国西南某地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A.总体地势南高北低B.地形类型以丘陵为主C.最低处海拔不足900 mD.河流两岸的坡度平缓2.图中瀑布()A.落差最大可达80 m以上B.形成与流水侵蚀作用密切相关C.在甲处观赏有“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效果D.为保证水量稳定上游水库需在夏季放水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北部海拔在1 000 m以上,中南部海拔在1 000 m以下,所以总体地势北高南低,但是南侧的等高线明显密集于北侧,因此南侧(河流两岸)较陡,北侧较缓,A、D两项错误;图示地区海拔远大于500 m,不属于丘陵地形,B项错误;图中等高距是20 m,最低处在河谷最南端,海拔低于880 m,C项正确。

2020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单元质检卷:第七章人口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2020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单元质检卷:第七章人口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2020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单元质检卷第七章人口的变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2018湖北荆州一模)生育旺盛年龄一般为20~34岁。

下图为某国2018年生育旺盛年龄人口数量与不同年龄段(每5岁为一个年龄段)人口数量的比值变化曲线。

读图,完成1~2题。

1.该国的人口增长模式最可能是()A.原始型B.传统型C.过渡型D.现代型2.若图中国家为发展中国家,为应对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的适宜措施是()A.合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B.鼓励生育,接纳移民C.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D.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答案1.D 2.C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该国老龄化人口众多,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模式,为现代型。

第2题,由图可以看出,该国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人口增长缓慢,排除A项。

该国是发展中国家,鼓励生育,接纳移民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排除B项。

该国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比例大,劳动力不足,不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排除D项。

(2018江西赣州上学期期末)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相比,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如下表所示。

读表,完成3~5题。

0~14岁比重15~64岁比重65岁以上比重全国-6.29% 4.38% 1.91%甲省区-7.28% 6.58%0.7%(注: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3.根据该数据可以反映出我国()A.人口增长加快B.出生率低于死亡率C.已进入老龄化社会D.劳动力仍较充足4.甲省()A.人口进入零增长B.老龄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C.有大量人口外出打工D.抚养比上升5.甲省区最可能是()A.贵州B.广东C.甘肃D.四川答案3.D 4.B 5.B解析第3题,表中数据反映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出生率下降(0~14岁比重下降)、15~64岁(主要劳动力)比重上升、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滚动检测题(七)含答案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滚动检测题(七)含答案

2021届⾼考地理⼀轮复习滚动检测题(七)含答案2021⾼考⼀轮复习滚动检测题(七)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2020·全国卷II)对我国⽢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

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图⽰观测时段内()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2.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①⽩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湿度⼤④⼤⽓逆辐射强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3.这种现象最可能发⽣在()A. 1~2⽉B. 4~5⽉C. 7~8⽉D. 10~11⽉(2020·全国卷II)如图所⽰,乌拉尔⼭脉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

西西伯利亚平原的⼤部分⽐东欧平原降⽔少。

乌拉尔⼭脉两侧⾃北向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然带,但在同⼀⾃然带内乌拉尔⼭脉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等存在差异。

据此完成4~6题。

4.西西伯利亚平原的⼤部分⽐东欧平原降⽔少,是由于其()①距⽔汽源地远②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响⼩③地势南⾼北低④⽔汽受乌拉尔⼭脉的阻挡A. ①②B.②③C.③④D. ①④5.推断乌拉尔⼭脉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的⾃然带是()A.苔原带B.森林带C.森林草原带D.草原带6.西西伯利亚平原年降⽔量南北差异较⼩,但南部较⼲,主要原因是南部()A. 沼泽分布少B. 太阳辐射强C. 河流向北流D. 远离北冰洋(2020·江苏扬州三模)下图为安徽省某村住宅楼景观,箭头分别表⽰⽇出和正午时刻太阳光线照射的⽅向,据此完成7~8题。

7.该⽇当地昼长约为()A. 10⼩时B. 12⼩时C. 13⼩时D. 14⼩时8.该⽇之后到当地正午⽇影最短期间()A.正午住宅内光照⾯积变⼤B.安徽各地昼夜差值扩⼤C.我国各地⽇出东南D.地球公转速度变快(2020·德州⼆模)海⽔蔬莱具有抗盐、聚盐和抗病⾍害强的特点,可以种植在沿海滩涂上直接利⽤海⽔灌溉。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7讲气压带和风带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7讲气压带和风带学案新人教版

第7讲 气压带和风带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及其影响。

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4.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5.季风的形成与分布。

1.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的特点。

2.综合思维:结合材料,综合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绘制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示意图。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三圈环流的成因(以北半球为例)⎭⎪⎬⎪⎫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①低纬度环流圈②中纬度环流圈③高纬度环流圈2.主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成因(以北半球为例) (1)气压带名称 成因A 赤道低气压带 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热力因素) C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上空气流堆积下沉(动力因素)E 副极地低气压带 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爬升到冷气流之上(动力因素)G 极地高气压带 气流受冷收缩下沉(热力因素)名称成因B东北信风带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东北风D西风带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南风F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东北风3.气压带、风带的移动(1)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移动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气压中心M是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气压中心N是印度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环流东亚季风南亚季风1月西北季风东北季风7月东南季风西南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1.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成因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湿润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终年炎热干燥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成因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一年可分干湿两季热带季风气候旱季时受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东北季风控制,雨季时受因气压带、风带北移而形成的西南季风控制全年高温,一年可分为旱雨两季2.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2020人教高考地理一轮过关练习优题:世界主要国家包含答案

2020人教高考地理一轮过关练习优题:世界主要国家包含答案

2020人教高考地理一轮过关练习优题:世界主要国家及答案专题:世界主要国家一、选择题(一)(2019四川罗渡中学)圣劳伦斯河(图a)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

(图b)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据此完成1~3题。

1.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A.3个月 B.2个月 C.4个月 D.5个月2.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C.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3.减少该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①加深河道②绿化河堤③分段拦冰④拓宽河道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参考答案 1.C 2.B 3.C解析第1题,从蒙特利尔各月气温分布图上可以判断出其气温低于0℃的月份为12月至次年3月,从而推断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4个月,C项正确。

第2题,河流结冰状况取决于气温,影响河水温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河流流速、河流流向等因素。

圣劳伦斯河的四个河段,纬度相差不大,流向相同,而在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河道上建有水电站,表明该段河流落差大,流速快,冬季可能不结冰,故B项正确。

第3题,在防治凌汛危害的措施中绿化河堤是无效的;加深河道工程难度大、不现实,故排除①②。

分段拦冰可以减缓冰坝的形成,拓宽河道可以提高泄洪能力,故C项正确。

(二)[2019·安徽宣城模拟]“我看不到春花,看不到秋叶,没有季节之流转。

静寂的可怖,不仅仅是声音的静寂,而且色彩、植被、山脉、村落及整个大地,都毫无变化,让我失去了时间意识。

在这里,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

”据此完成1--2题。

1、文字中描述的现象最可能出现在()A.欧洲西部B.非洲南部C.中国西北D.马来群岛2、“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的原因可能是()A.位于赤道无风带B.雨、烟受重力作用C.地转偏向力为零D.受人为因素干扰解析:第1题,“没有季节之流转”,说明该地无明显的季节变化;“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说明基本无风且有雨。

2021版《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人教版)大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七)光照图的判读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人教版)大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七)光照图的判读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七)光照图的判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下面四幅光照图,完成1~2题。

1.对四幅光照图的日期推断,正确的是()A.甲-3月21日前后B.乙-6月22日前后C.丙-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D.丁-12月22日前后2.有关四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所示太阳直射北半球B.乙图所示北京时间是13时C.丙图所示为北半球春分日D.丁图所示南极圈内消灭极夜解析:1.C 2.D第1题,甲图中北极地区消灭极夜,不行能是3月21日前后;乙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消灭极夜,日期应为12月22日前后;丙图中全球昼夜平分,应为3月21日或9月23日;丁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消灭极昼,应为6月22日前后。

第2题,甲图太阳直射南半球;乙图中90°E是昼半球中心经线,地方时为12时,通过计算可知北京时间为14时;丙图中昼夜平分,应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丁图所示北极圈内消灭极昼,南极圈内消灭极夜。

(2022·合肥一检)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经线MO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据此完成3~4题。

3.此时,下列四个城市白昼时间最长的是()A.海口B.拉萨C.合肥D.北京4.此时,北京时间最接近()A.3时20分B.15时20分C.2时D.14时解析:3.D 4.A第3题,由地球自转方向可知图示半球为北半球,从晨昏线分布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即为夏至日。

在夏至日,越往北(纬度越高)白昼越长,选项所列四个城市中北京纬度最高,白昼最长。

第4题,由MO以东为东半球可知,MO为20°W,由晨昏线分布可知此时20°W为18时,北京时间(120°E经线的地方时)为次日3时20分。

如下图所示,2021年2月28日北京时间11时,某地(105°E)花坛呈现“一半亮、一半暗”。

读图完成5~6题。

5.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该日北京时间15时花坛受阳光照射状况的为()6.若不考虑天气状况,该地能再看到图中所示情景的日期大致为()A.7月13日B.4月12日C.10月14日D.8月28日解析:5.D 6.C第5题,依据题干条件,2月28日北京时间11时,某地(105°E)地方时为10时,太阳位于该地东南,太阳光线垂直于大楼,从而形成图中现象,那么再过4个小时,北京时间15时即当地时间14时,太阳位于该地西南方向,形成的现象应当与D较吻合。

新高中地理高考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7章 课时44 地质灾害

新高中地理高考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7章 课时44 地质灾害

课时44地质灾害1.常见的地质灾害(1)地震形成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震级表示地震能量的大小。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

影响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分布规律世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

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我国: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地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的原因震级反映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由于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则反映了地面实际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不仅与地震本身的大小(震级)有关,也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地震波通过区域的介质条件、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是根据地面受震动的各种现象综合评价的。

所以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有时相差很大。

(2)滑坡和泥石流名称滑坡泥石流图示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影响因素自然因素①岩体比较破碎;②地势起伏较大;③植被覆盖度较差;④降水等的润滑作用;⑤地震、河流侵蚀等对坡体稳定性的破坏①地形陡峻;②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④地震等破坏坡体稳定性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如破坏植被、不适当的开挖与堆积等)的触发作用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多发地区山地丘陵区、工程建设频繁地区。

真题训练 2025年高考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人教版)

真题训练 2025年高考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人教版)

便捷,利于茶叶集散,所以茶店集中分布在河流和公路沿线。
(2024浙江卷)一个区域的水资源总量与该区域的降水量和面积呈正相关。下表为
2022年我国甲、乙两省(区、市)水资源状况表,下图为甲、乙用水量的构成图。完成
第5题。
省 (区、 市)
甲 乙
降水量(毫米)
482.1 987.2
水资源总量 (亿立方米)
C.保障游客安全
D.增加雨水下渗
【解析】 A(×)读图可知,改造田埂、修建鱼道并没有扩大水稻播种,且扩大水稻播
种也不属于生态作用。
B(√)从图中信息可知,原来分割稻田的田埂被改造成鱼道后,鱼可以在稻田里畅游,
拓展了生物通道。
C(×)架空的木栈道安全性相对较低,且保障游客安全不属于生态作用。
D(×)该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高温多雨的地区,水资源丰富,修建鱼道主要是为了养
(2) 明代中期,当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 利系统,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有大量余粮输 出。说明堤坝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 (6分) 【答案】 增加土地面积,扩大种植规模; 便于防洪、灌溉,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种植 条件;防止海潮入侵,保证农田安全。 (6分) 【解析】 读图可知,堤坝主要有外堤和干堤两大类,因此堤坝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 主要从外堤和干堤两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外堤可防止海潮入侵堤内,保证堤内土地的 安全开发利用,也可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种植规模。干堤便于防治河道洪水泛滥,利于 灌溉,改善种植条件,保障粮食稳产。
23.7 714.2
用水量 (亿立方米)
40.0 353.1
人均用水量 (立方米)
183.0 605.0
5.两省(区、市)相比( B ) A.甲的人口数量更多 B.乙第一、二产业比例更高 C.甲水环境压力更小 D.乙的地下水回灌量更大 【解析】 从甲、乙用水量的构成图中生活用水量的对比可以判断,乙人口数量较甲多 (表格中用水量除以人均用水量可计算出该地的人口数量),A错误;从甲、乙用水量的 构成图中看,乙的农业用水量和工业用水量很大,远远超过甲,可以判断乙的第一、二 产业比重更高,B正确;甲降水量较小,水资源总量远远小于用水量,水环境的压力更大, C错误;乙年降水量为987.2毫米,位于我国的湿润地区,水资源总量大于用水量,水资源 较充足,过度抽取地下水的状况不是特别严重,因此地下水的回灌量较甲小,D错误。

高考地理复习第一轮《世界地理》专题(7)中亚-教案(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复习第一轮《世界地理》专题(7)中亚-教案(新人教版)

2009年高考地理复习第一轮《世界地理》专题(7)中亚【教学目标】1.中亚的位置和范围。

2.中亚交通位置的重要性。

3.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

4.中亚的农牧业生产。

5.中亚丰富的资源和面临的环境问题。

6.能够在地图中指出中亚的位置、范围、地形区。

7.能够分析中亚自然环境的干旱特征。

8.能够根据中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其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9.能够分析中亚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位置和范围—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图中亚的位置和国家1、位置与范围(1)经纬度位置:最主要部分东经50ºE–80ºE,北纬40º--50 º。

(2)海陆位置:中亚地处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远(图)。

西起里海,东与中国为邻,北接俄罗斯,南与伊朗、阿富汗毗连。

(3) 包括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个国家。

2、地理位置的重要性:(1) 沟通亚欧之间交通的必经之路:中亚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即成为各民族迁徙、征战和融合之地,也是沟通亚欧之间交通的必经之路。

(2)古代的“丝绸之路”,东起我国长安(今西安),经中亚,西抵欧洲黑海、地中海沿岸。

(3) “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经过的地区:现在中国新疆境内的铁路——北疆线在阿拉山口与哈萨克斯坦的铁路接通,在中国太平洋沿岸的连云港,经中亚,与欧洲大西洋沿岸的鹿特丹之间架起了“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图)。

图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铁路图二、自然区域特征1、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图中亚地形(1)特征:中亚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

(2)分布:①东南部:是帕米尔高原,地势高峻.海拔5 000米左右,以高山气候为主,多山地冰川和高山湖泊、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②东部:天山山脉山体高大,绵延到我国新疆境内;④北部:为丘陵(哈萨克丘陵);⑤西部和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主要有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河流地貌的发育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河流地貌的发育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系列练习:河流地貌的发育一、选择题河流阶地是发育在河谷两侧高水位之上的阶梯状台地。

下图为某河流阶地剖面示意图,图中标注的时间为阶地形成的距今时间。

完成下面小题。

1.各级阶地形成过程中()A.T1抬升速率最大B.T2抬升幅度最大C.T3下沉速率最小D.T4下沉幅度最小2.与其他阶地相比,T2具有不同结构,可能是()A.形成时位于曲流的凸岸处B.形成时河流侧蚀河床展宽C.形成后风力侵蚀向上搬运D.形成后遭遇特大洪水事件河漫滩是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

下图为某河流河漫滩示意图。

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该河漫滩上的沙丘链宽窄、高低呈季节性变化。

完成下面小题。

3. 形成面积宽广河漫滩,自然条件是()A. 洪水多发,地势平坦开阔B. 冰雪融水,河谷长而宽阔C. 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D. 地势低洼,地表径流汇集4. 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对河漫滩上沙丘链的影响是河漫滩()A. 宽度不断扩大B. 沙丘移动速度变慢C. 粒度不断增大D. 高低季节变化变小易北河下游独特的深切峡谷形成于末期冰川晚期。

部分河谷已经成为近岸海底的水下峡谷。

下图示意易北河流域。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易北河下游河谷形成时期的地理环境描述正确的是()A. 气温降低B. 河流流量小C. 河流流速慢D. 海平面低6. 推测与冰河末期相比,现在易北河汛期水量和季节变化()A. 水量小、季节变化小B. 水量小、季节变化大C. 水量大、季节变化小D. 水量大、季节变化大南黄海辐射状沙脊群(水下泥沙堆积体)位于现代长江三角洲以北、旧黄河三角洲以南的江苏岸外浅海区,规模巨大。

沙脊群由辐聚辐散的潮流将周边泥沙带至该处塑造发育形成。

该区域生物资源丰富,沙脊间的潮汐水道深而稳定。

下图示意南黄海辐射状沙脊群地理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形成该沙脊群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是()A. 旧黄河携带入海泥沙B. 现代海河入海泥沙C. 现代黄河入海泥沙D. 海底珊瑚石灰质遗骨8. 监测表明,东沙面积缩小,其主要原因是()A. 淮河改道,泥沙来源减少B. 边缘受海浪侵蚀C. 全球变暖,珊瑚生长减慢D. 潮间浅滩变浅9. 南黄海各沙脊的延伸方向主要取决于()A. 盛行风向B. 河流流向C. 潮流方向D. 人工填埋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抬升时,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似于阶梯状地形,称为阶地。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七章 植被、土壤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环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七章 植被、土壤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环

第二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读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要素及物质与能量交换的主要途径。

提示: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等。

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要素是生物。

3.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C,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A,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B,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D。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1.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表现为哪两方面?提示:生产功能、稳定功能。

2.根据稳定功能的特点,判断正误。

(1)稳定功能是指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稳定功能和生产功能一样,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自然环境要素的功能。

(√)(3)稳定功能就是指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稳定。

(×)(4)稳定功能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产物,又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特点变化性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各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意义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通过图示我们可以看出:某一自然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2.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带来重大影响:干扰不断增强→自然环境要素发生连锁变化→环境快速变化→不利于人类的适应。

命题视角(一)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演绎法学习1.气候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2.地貌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水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大气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土壤坡度陡,易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坡度缓,土壤沉积,土壤肥沃生物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3.土壤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大气气候的干、湿、冷、暖影响土壤,土壤是气候的反映生物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水、地形土质疏松,易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岩石地壳表层的岩石圈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即成土母质命题点全训图1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图2为某地貌景观图。

新人教版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章人口的变化作业(含答案解析)

新人教版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章人口的变化作业(含答案解析)

第七章人口的变化课时作业(十六) 第16讲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时间 /30分钟一、选择题我国台湾的出生率每12年便会周期性出现一种特殊的逆转变化,这就是“虎兔龙现象”。

台湾许多男女的传宗欲望是避开“虎宝宝”,偏爱“兔宝宝”,更期待“龙宝宝”。

图K16-1示意台湾地区2010—2014年人口数据统计。

据此回答1~2题。

图K16-11.推测台湾地区下一轮人口出生高峰期与低谷期可能分别出现在( )A.2023年、2022年B.2024年、2025年C.2026年、2025年D.2024年、2022年2.据图可知,2010—2014年台湾地区( )A.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B.死亡率波动比出生率波动大C.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D.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上升老少比是老年人口数与少年儿童人口数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年龄中位数是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列,位于中点(在这个点以上的人口数与以下的人口数相等)的那个人的年龄。

图K16-2是某国老少比和年龄中位数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图K16-23.读图可知,该国2010年后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 人口数量萎缩B. 人口老龄化C. 人口平均年龄下降D. 青壮年人口比重上升4.由于年龄中位数的变化,以下产业受影响较大的是( )A. 电子装配业B. 汽车制造业C. 金融服务业D. 文化创意产业读下表,回答5~6题。

省级行政区面积(104km2)总人口数(104人)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北京市 1.64 2115 8.93 4.41天津市 1.19 1472 8.28 2.28吉林省18.74 2751 5.36 0.32湖南省21.18 6691 13.50 6.54广西壮族自治区23.67 4719 14.28 7.935.依据表中信息可判断( )A. 天津市年净增人口数最低B. 吉林省的人口死亡率最高C. 湖南省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D.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密度最高6.北京市环境人口容量( )A. 小于现有的总人口数B. 首要的影响因素是科技水平C. 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同D. 与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20~39岁年龄段劳动力数量和比重的变化往往是一个地区经济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训练选(7)及答案一、选择题(一)如图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

读图,完成1~2题。

1.经纬网的纬线间距为()A.3°B.5°C.8°D.10°2.图上标出的经纬网格区中()A.②与③都处于暖温带B.随地球自转,③的角速度比④小C.从春分到夏至,①比④的昼长变化幅度大D.从夏至到秋分,②比⑤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大解析:1.B2、C第1题,本题考查经纬网的判断。

我国省级行政中心最南位置是海口,纬度约为20°N,最北是哈尔滨,纬度约为47°N,两地纬度差约为27°,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故可以计算出经纬网的纬线间距为5°。

第2题,本题考查经纬网的定位。

图示地区中③为暖温带,②地应该是甘肃境内,为中温带地区,故A项错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为零外,其他地区都相同,故③④两地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B项错误;从春分到夏至期间,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纬度位置越高,其昼长变化幅度越大,①地纬度位置较高,所以昼长变化幅度比④地大,故C项正确;从夏至到秋分,②与⑤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等,故D项错误。

(二)(2019·哈尔滨模拟)无风带是指无盛行风向,气流以垂直运动为主的地区。

图示阴影地区为7月无风带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该地区7月盛行风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甲、乙无风带说法正确的是()A.气流垂直运动不同B.天气状况基本相同C.形成原因相同D.气候特征相同2.关于丙、丁两地盛行风向说法正确的是()A.丁地盛行风可能影响我国西南地区B.丙地盛行风越过赤道,形成东南信风C.丁地盛行风强弱与夏威夷高压有关D.在丙地盛行风作用下,形成赤道逆流解析:1.A 2.A第1题,甲地为赤道低气压带,由于受常年盛行上升气流影响,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由于动力原因,常年盛行下沉气流,形成终年高温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A项正确。

第2题,丁地的盛行风向是由于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形成的西南风,我国的西南地区夏季受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高温多雨;丙地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形成西北风,在丙地东北信风的影响下形成北赤道暖流,据此判断A项正确。

(三)中央气象台于2019年2月7日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如图为2019年2月7日14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读图完成1~2题。

1.此时寒潮带来的影响是()A.四川盆地狂风暴雨B.青藏高原大幅度降温C.黄河中下游地区天气晴朗D.内蒙古地区出现大风降温天气2.图中甲处为昆明准静止锋,下列能正确反映其剖面结构的是()解析:1.D 2.A第1题,此时,四川盆地因北部山脉阻挡,受寒潮影响小,位于冷锋锋前,是晴朗天气,A错。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与寒潮影响无关,B错。

黄河中游地区位于冷锋锋后,是多雨天气,C错。

内蒙古地区受冷气团影响,出现大风降温天气,D对。

第2题,根据锋面的特征,锋面是一个倾斜面,下面是冷气团,上面是暖气团。

读图可知,B错。

昆明纬度比贵阳低,来自昆明一侧的是暖气团,C错。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根据甲处锋面的延伸方向,剖面结构应是西高东低,A对,D错。

(四)(2019·合肥模拟)读西南地区铁路交通线示意图,回答1~2题。

1.西南地区交通建设明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条件恶劣B.人口稀少,经济落后C.资源贫乏,位置偏僻D.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2.图中所示地区东西部交通线路密度有很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A.河流B.气候C.资源D.地形解析:1.D 2.D第1题,西南地区交通建设明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社会经济条件不是主要原因。

第2题,图示地区东西部交通线路密度的差异主要与地形因素有关,西部是地势起伏较大的横断山脉,东部是低缓的丘陵和盆地。

(五)苦菊是一种喜温、喜水、喜肥、不耐干旱的阳性植物,是河北省廊坊市特产的食用植物,现已广泛种植于我国很多地区。

其中,山东省昌乐县的高家河村是远近闻名的“苦菊村”,苦菊种植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如图为我国苦菊种植分布图。

据此完成1~2题。

1.与甲苦菊种植区相比,乙苦菊种植区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B.热量充足,降水充沛C.靠近沿海,位置优越D.劳动力充足,经验丰富2.高家河村能够成为“苦菊村”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广阔,商品率高B.距海较近,海运便利C.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D.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解析:1.B 2.A第1题,苦菊是一种喜温、喜水、喜肥、不耐干旱的阳性植物。

读图可知,甲苦菊种植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乙苦菊种植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区与甲区相比,水热更充足,这是其种植苦菊的优势自然条件。

故本题选B项。

第2题,高家河村距离济南、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较近,交通便利,而大城市苦菊市场需求量大,因此高家河村有利于形成苦菊种植专业化村,苦菊商品率高。

故本题选A项。

(六)《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妙玉把梅花瓣上的白雪收集在一个坛子里,埋入地下,几年后再拿出来泡茶喝。

而在今天的某些城市,这样的雅趣已不可能有了。

煤烟和汽车尾气造成的混合型污染,使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面积扩大。

如果再像妙玉一样收集“纯洁”的水,不知含有多少致癌物质,哪里能喝?有关城市已采取措施,控制污染,保护环境。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几种观点,其中最合理的是()A.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B.先投入大量资金治理,再发展经济C.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治理环境D.在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经济2.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A.严格限制私家车增长B.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C.扩大湿地面积D.广泛植树造林解析:1.D 2.B第1题,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内涵: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第2题,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的过量排放,故其根本治理措施应从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七)纳米布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干燥的沙漠之一,沿非洲西南大西洋海岸延伸2 100 km。

读图完成1~2题。

1.纳米布沙漠沿海岸线向北延伸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降水C.大气环流D.洋流2.纳米布沙漠西部沿海渔业资源丰富,其成因叙述正确的是()A.寒暖流交汇,鱼类饵料丰富B.入海河流带来大量泥沙C.上升流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D.东南信风带来大量鱼类饵料解析:1.D 2.C第1题,纳米布沙漠位于非洲西南部大西洋沿岸,沿岸有本格拉寒流经过,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所以导致沿岸气候干燥、降水少,沙漠沿海岸线延伸。

故选D。

第2题,纳米布沙漠西部沿海受离岸风影响形成上升流,带来底层的营养盐类,鱼类饵料丰富,形成渔场,故选C。

(八)如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A.热量充足B.水源充足C.降水丰富D.光照充足2.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的可行措施是()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B.①②种草、③种树C.①种树、②③种草D.①种树、②③④种草解析:1.B 2.C第1题,⑤地草原的形成与水源有关,但是该地降水并不充足(⑤地降水不足100 mm),故可能与该地地下水出露有关。

第2题,①地降水超过400 mm,可以考虑种植需水量较大的树木,②③两地降水偏少,种草比较适宜;仅考虑降水条件,④地降水最少,位于沙漠内部,种草也难有成效。

二、非选择题(一)(2019·广元模拟) 深圳(22°40′N,113°55′E)一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进行探究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请结合所学地理知识予以解答。

(1)他们认为:在深圳一个窗户朝正南的房间里,全年正午阳光都能照射到房内。

你认为是否正确?为什么?(2)图1是他们绘制的“冬至日日出、正午、日落时的旗杆影子示意图”。

该图表达是否正确?为什么?(3)他们在进行图像转换时遇到了困难,请将图2所示内容按要求转绘在图3中。

(要求:在图3中绘出晨昏线,用阴影表示夜半球部分,标出直射点所在经线的经度)解析:第(1)题,太阳直射点位于深圳与北回归线之间时,阳光不能照射到窗户朝南的房间内。

第(2)题,日出、日落时的太阳高度角低于正午太阳高度角,所以旗杆影子应比正午时长。

第(3)题,北极圈到北极点之间出现了极昼现象,太阳应直射北回归线,且东、西半球的分界线160°E处于黑夜中央,其地方时为0:00,太阳此时应直射在(23.5°N,20°W)。

答案:(1)不正确。

深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夏至日前后,阳光不能进入房内。

(2)不正确。

正午旗杆影长应短于日出与日落时旗杆影长。

(3)作图为:(二)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库拉索岛原为荷属安的列斯群岛的主岛,面积约444 km2,人口约15万。

岛上气候干燥,水源靠海水淡化。

库拉索岛是理想的炼油地点,石油和石油产品约占出口总值的95%,粮食、工业品主要依赖进口。

库拉索岛1956年成为自由贸易区,威廉斯塔德港成为世界最大港口之一,首府威廉斯塔德成为加勒比海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

旅游业、服务业以及与航运相关的商贸业对于岛屿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如图示意库拉索岛位置。

(1)分析库拉索岛成为理想的炼油地点的条件。

(2)简述库拉索岛发展炼油业的积极影响。

(3)请为库拉索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解析:第(1)题,库拉索岛成为理想的炼油地点的条件可从原料(石油)、港口、交通位置、市场距离、政府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方面回答。

第(2)题,可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回答。

第(3)题,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可从调整经济结构、延长产业链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大科技投入、解决生态问题等方面加以回答。

答案:(1)临近委内瑞拉等主要石油开采国和出口国,原料来源丰富;拥有可供大型油轮停靠的天然良港;是巴拿马运河航线上的交通枢纽;靠近美国巨大消费市场;荷兰的资金、技术支持。

(2)促进当地与炼油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完善。

(3)大力发展旅游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等,促进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延长石油工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升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提高海水淡化技术和产量,满足日益增长的淡水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