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知识清单
初中文言文核心知识归纳(表格版)(1)
![初中文言文核心知识归纳(表格版)(1)](https://img.taocdn.com/s3/m/75066a93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84.png)
初中语文全册文言文核心知识归纳(44页表格版)文言文通假字归纳中考通假字归纳例句本字通假字解释七年级项为之强《童趣》强僵僵硬不亦说乎《论语》说悦高兴诲女知之乎! 《论语》女汝你是知也《论语》知智聪明一切乌有《山市》乌无没有裁如星点《山市》裁才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否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攀牵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材才才能对镜帖花黄帖贴粘贴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伙伙伴满坐寂然《口技》坐座宾客止有剩骨。
《狼》止只只有八年级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邀邀请诎其右臂《核舟记》诎屈弯曲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拣挑选上册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横与竖相对舟首尾长约八分又奇《核舟记》又有连接整数和零数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父男子美称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与举选拔矜、寡、孤、独《大道之行也》矜鳏老而无妻的人荡胸生曾云《望岳》曾层略无阙处《三峡》阙缺中断八年级下册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转啭鸟叫声窥谷忘返《与朱元思书》反返返回才美不外见《马说》见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马说》邪耶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饲喂养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夷怡和善愉快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披穿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嘱嘱托,嘱咐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俱都恶能无纪。
《满井游记》纪记记载九年发闾左戍渔阳《陈涉世家》適谪被流放为天下唱《陈涉世家》唱倡首发级上册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已已经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披穿秦王不说《唐雎不辱使命》说悦高兴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措置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苍青色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伸伸张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以必得裨补阙漏《出师表》阙缺缺点九年级下册公输盘不说《公输》说悦高兴子墨子九距之《公输》距拒阻挡公输盘诎《公输》诎屈理屈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圉御抵挡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叛背叛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增增加困于心,横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横不顺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忍韧使……坚韧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弼辅佐故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患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辨分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得德感激也》乡为身死而不受。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76ae57d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c7.png)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初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4613a6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b7.png)
初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常用字词1.人物称谓:君、臣、妾、婢、郎、媪、妇、儿、女、夫人、夫子、公、卿、士、仆、骑士、侍从、宾客、后宫、御座、宴席等。
2.时节季节:春、夏、秋、冬、月、日、年、时、节、雨、雪、霜、气、暑、寒。
3.自然景观:山、水、田、林、涧、峰、岩、崖、石、泉、江、河、湖、海、云、霞、彩、虹、日、月、星、风、鸟、兽、草、花、树、果、菜、木、竹、绸、锦、文、钱、粮、帛、茶、酒等。
4.状貌描写:肥、瘦、长、短、高、低、大、小、胖、瘦、美、丑、红、白、黑、青、黄、碧、紫、秀、俊、慧、忠、勇、仁、义、孝、礼、信、简、疏、宽、严等。
二、《红楼梦》中的典故1.公子向金荣借梅花:形容女子机智善变。
2.贾环病笃命危:形容文学作品中人物身处危机状态。
3.林黛玉葬花:形容事实不符合常理或不应有的结果。
4.薛宝钗洗脚:形容侍女默默为主人做事的态度。
5.黛玉鸳鸯戏水:形容少女时代的友情。
6.栊翠庵放爆竹:形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常见句型1.主谓宾结构:指一个句子中的最基本成分,一般由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和一个宾语构成。
2.主系表结构:指一个句子的主语通过系动词与表语相连的结构,主系表结构中的系动词在语法上不起实义,主要用于在形式上进行连接。
3.状语从句:在句中充当状语的从句,常见的有时间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目的状语从句等。
4.并列结构:指在一个句子中,两个或以上的同类成分并列在一起,起并列作用,常见的有平列结构、对比结构、排比结构等。
5.定语从句:在句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从句,一般紧贴在被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后面,修饰的范围很广,可以是人、事、物等。
四、句式转换1.保持主语不变,将谓语由“是”结构转换成为“有”结构或“无”结构。
2.保持主语和谓语不变,将宾语转换成为主语,宾语的补语转换成为谓语。
3.保持主语和宾语不变,将谓语转换成为被动语态,将主语成为动作的承受者。
4.保持主语和宾语不变,去掉谓语中的“的”字,将“的”后面的名词与前面的谓语合并成为修饰宾语的定语。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清单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edad26590066f5335a8121e9.png)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清单本学期的重点文言文主要就是《孙权劝学》、《木兰诗》、《卖油翁》、《陋室铭》、《爱莲说》,下面给大家整理了这几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等,赶快来看吧!通假字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
2.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3.但手熟尔同“耳”,罢了4.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家具5.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一词多义1.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2.当当但当涉猎(应当)当涂掌事(当道、当权)3.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4.市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愿为市鞍马(动词,买)5.帖昨夜见军帖(名词,文告)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贴)6.将将军百战死(名词,将领)出郭相扶将(动词,搀扶)7.机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 8.之但微颔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以杓酌油沥之(代词,指葫芦)笑而遣之(代词,指卖油翁)9.以以钱覆其口(代词,代葫芦)以钱覆其口(介词,用)10.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代词,代陈尧咨)以我酌油知之(介词,凭)11.射尝射于家圃(动词,射箭)吾射不亦精乎(名词,射箭的技艺)12.尔但手熟尔(同“耳”,罢了)尔安敢轻吾射(代词,你)13.而释担而立(连词,表顺承)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连词,表转折)康肃笑而遣之(连词,表修饰)14.之之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这件事)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15.为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16.如如是再啮(副词,像)如其言(介词,按照)古今异义1.蒙辞以军中多务古义:推脱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3.及鲁肃过寻阳古义:到今义:经过4.即更刮目相待古义:重新今义:更加5.见往事耳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6.木兰当户织古义:门今义:门第7.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8.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姓氏9.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10.赏赐百千强古义:有余今义:强壮,强大11.策勋十二转古义:次今义:旋转12.雌兔眼迷离古义: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13.物理古: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一门学科14.盖古:发语词今: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词类活用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做名词,洪水愿为市鞍马名词做动词,买策勋十二转名词做动词,登记当窗理云鬓名词做状语,像云一样的汝亦知射乎名词作动词,射箭的本领棹数小舟名词作动词,划船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597e109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7e.png)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一、文字和语言知识(一) 文字的产生和演变1. 书写工具的演变2. 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二) 《说文解字》1. 《说文解字》的编纂和作用2. 常用字的解释和示例(三) 语言的分类和特点1. 语言的分类及其特点2. 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和联系二、古代诗词鉴赏(一) 古诗的体裁和特点1. 诗的体裁2. 古诗的形式特点(二) 古诗的鉴赏1. 古诗的表达手法2. 古诗的意境和思想三、古代散文鉴赏(一) 散文的体裁和特点1. 散文的体裁2. 散文的写作技巧(二) 散文的鉴赏1. 散文的文学价值2. 散文的表现手法四、古代戏剧及戏曲(一) 戏剧的体裁和特点1. 戏剧的分类2. 戏剧的表现方式(二) 戏曲的体裁和特点1. 戏曲的类型2. 戏曲的表演形式五、古代文学名著(一) 《三字经》1. 《三字经》的作者和作用2. 《三字经》的内容和价值(二) 《百家姓》1. 《百家姓》的作者和作用2. 《百家姓》的内容和价值(三) 《弟子规》1. 《弟子规》的作者和作用2. 《弟子规》的内容和价值(四) 《论语》1. 《论语》的作者和作用2. 《论语》的内容和价值(五) 《孟子》1. 《孟子》的作者和作用2. 《孟子》的内容和价值六、古代传统文化(一) 儒家思想1.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儒家思想的影响(二) 道家思想1.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道家思想的影响(三) 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和联系1. 儒家和道家的主要观点2. 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点和区别七、中国古代历史(一) 夏、商、周三代1. 夏代的建立2. 商代的兴起3. 周代的鼎盛(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1. 秦朝的统一2. 汉朝的繁荣3. 魏晋南北朝的兴衰八、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一) 孔子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影响(二) 孟子1.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影响(三) 范仲淹1. 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2.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和影响九、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一)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1. 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2. 古代文学的主题和意境(二)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古代文化的传统特色2. 古代文化的现代价值总结: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包括文字和语言知识、古代诗词鉴赏、古代散文鉴赏、古代戏剧及戏曲、古代文学名著、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等九个方面。
文言文七年级必背知识点
![文言文七年级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dc8fc5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c2.png)
文言文七年级必背知识点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说,掌握一些必背的知识点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梳理一下七年级文言文的必背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七年级的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有:1、古今异义词例如,“儿女”在古代指子侄辈,而现在指儿子和女儿;“去”在古代指离开,现在指到某个地方去。
2、一词多义如“亡”,可以表示“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也可以表示“丢失”(“暮而果大亡其财”)。
3、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如“鞭数十”中的“鞭”,意为“用鞭子打”;动词用作名词,如“传不习乎”中的“传”,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七年级常见的虚词有:1、“之”作代词,如“学而时习之”(代指学过的知识);作助词,有“的”的意思(“水陆草木之花”),或无实义(“怅恨久之”);作动词,“往,到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而”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承接(“温故而知新”)、转折(“人不知而不愠”)、修饰(“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等关系。
3、“以”作介词,“用、把、凭借”等意思(“以刀劈狼首”“以君之力”);作连词,“因为、以致”等(“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塞忠谏之路也”)。
三、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夫战,勇气也”)等。
2、省略句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了主语。
3、倒装句宾语前置,“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状语后置,“于厅事之东北角”正常语序为“于东北角厅事”。
四、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例如,“尊君在不”中的“不”通“否”;“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愉快。
五、文学常识1、了解作者比如《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整理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5c40367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6b.png)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整理一、初中1-6册文言文通假字七年级(上册)1、项为之强《童趣》——强通僵,僵硬。
2、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高兴。
3、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知通智,智慧、聪明。
5、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见通现,出现。
6、一切乌有《山市》——乌通无。
7、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
8、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七年级(下册)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0、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材通才,才能。
11、对镜帖花环《木兰诗》——帖通贴,粘贴。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邪通耶,语气词。
13、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聪明。
14、满坐寂然《口技》——坐通座,座位,此处指座上的人。
15、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八年级(上册)16、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通邀,邀请。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18、诎右臂支船《核舟记》——诎通屈,弯曲。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20、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22、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与通举,举荐。
23、矜、寡、孤、独《大道之行也》——矜通鳏老而无妻之人。
25、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缺口。
八年级(下册)26、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转通啭,鸟叫声。
27、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反通返,返回。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饲养,喂养。
29、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出现,表现。
30、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才能。
31、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语气词。
32、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四肢。
33、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此处是穿的意思。
初中生必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生必备文言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1c1cd64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b8.png)
初中生必备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对于初中生来说,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掌握好文言文的知识点,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还能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以下是一些初中生必备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许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行走”;“汤”古义是“热水”,今义是“菜汤”。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队”等。
3、词类活用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词性发生了变化。
比如“名词作动词”,“蹄”原是名词“蹄子”,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中,“蹄”活用为动词,意为“用蹄子踢”。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之(1)作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
(2)作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凑足音节,无实义。
(3)作动词,“去、到、往”。
2、其(1)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2)作语气助词,表反问、推测等语气。
3、而(1)表并列,“和、又”。
(2)表承接,“就、然后”。
(3)表转折,“但是、却”。
(4)表修饰,“地、着”。
4、以(1)作介词,“用、凭借、因为”等。
(2)作连词,“来、以致”等。
1、判断句以“……者,……也”“……,……也”“……者,……”等形式来表示判断。
2、省略句在句子中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4、被动句用“为……所……”“于”等表示被动。
四、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愉快的意思。
五、翻译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
1、信忠实原文,逐字逐句翻译,不随意增减内容。
2、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雅语言优美,尽量用简洁、优美的语言翻译。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554c410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e.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2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16.虽乘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
1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8.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
19.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2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2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初中文言文常识汇总
![初中文言文常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0d7a7023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e.png)
初中文言文常识汇总1、袭父职:是指儿子承袭已死的父亲的爵位或官职。
承袭者只能承袭比原有爵位低一级的爵位。
世袭罔替即世袭次数无限,而且承袭原有爵位。
2、世券:又称铁券。
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
外刻其功,中镌其过。
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3、御史:官名,职权为弹劾百官,巡按州县,考察官吏。
4、廪饩:由官府供给的粮食之类的生活物资。
5、千户:官名,金朝始置,为世袭军职。
6、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
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7、三司:在唐代之前,同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8、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
9、吏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
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
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
“吏”指文职官员,多是“官吏”齐称,相等于现代的文职公务员。
10、茂材:原称秀才,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之讳,改为“茂材”,或作“茂才”。
11、修起居注:宋代官职名称,负责记录皇帝言行,以作为修史材料。
12、山陵:本指山岳,旧指帝王的坟墓。
有时也用来比喻帝王或王后。
13、郡:古代地方行政区域,始见于战国时期。
中国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
明清称府。
14、《书》:《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
《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15、宰相:是对古代中国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
“宰”的意思的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16、诰: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帝王任命或封赠的文书。
17、江州、豫章、建邺:都是古地名,也分别是现在九江市、南昌市、南京市的别称或古称。
18、江表:古地区名,指长江以南地区。
在中原人看来,江南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60f723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b.png)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 识别方法:当一个字在句子中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可能是通假字。
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来判断其通假的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3. 一词多义。
- 以:- 之:4. 词类活用。
二、虚词。
1. 之。
- 作助词:- 作代词:2. 而。
3. 其。
- 代词:- 语气词:4. 以。
- 介词:- 连词: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四、文言文翻译技巧。
1. 留。
2. 删。
3. 换。
- 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如“虽”换成“虽然”,“吾”换成“我”等。
4. 补。
5. 调。
五、重点篇目重点内容。
- 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强调“仁”“礼”“义”等道德观念。
- 重点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体现了学习方法、交友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思想。
- 思想内容:孟子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
- 背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 内容: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对后主的劝诫,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提出了治国的建议。
- 主题: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重点描写:对桃花源中环境、人物生活的描写,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描写内容:按季节描写了三峡的山高、水急、景色秀丽等特点。
如夏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水势浩大;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了清幽的景色。
- 主题:借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a444d03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9a.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 词义的转移:“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现在是“行走”的意思。
像“录毕,走送之”中的“走”就是“跑”的意思。
3. 一词多义。
- 以“之”为例:- 再看“其”:二、虚词。
1. 而。
2. 于。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四、文言文翻译。
1. 原则。
- 信:忠实于原文,不歪曲原意。
- 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 雅:译文优美,有文采。
2. 方法。
- 留:保留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
例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诸葛孔明”“卧龙”直接保留。
- 删:删除无意义的虚词,如句首发语词“夫”“盖”等,在不影响句意的情况下可删去。
- 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要补出省略的主语。
- 换: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如“虽”换成“虽然”,“但”换成“只是”等。
-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如“何陋之有”要调成“有何陋”。
五、文言文诵读。
1. 断句。
- 根据语法结构断句。
如“今齐地/方千里”,“齐地”是主语,“方千里”是谓语,在主谓之间断开。
- 根据虚词断句。
像“夫/战,勇气也”,“夫”是句首发语词,后面断开。
- 根据对话标志断句。
“曰”“云”等后面一般断开,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 节奏。
- 一般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之间也要停顿。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先帝”是主语,“不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部分。
2024年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专题5 文言文词类活用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
![2024年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专题5 文言文词类活用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8cea4045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b.png)
文言文词类活用梳理1.元方时年七岁时:名词作状语,当时《陈太丘与友期》2.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用作状语,按时《〈论语〉十二章》3.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论语〉十二章》4.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论语〉十二章》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论语〉十二章》6.饭疏食饮水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论语〉十二章》7.传不习乎传: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论语〉十二章》8.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诫子书》9.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诫子书》10.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诫子书》11.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诫子书》12.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狼》13.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狼》14.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狼》1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从柴草堆中打洞。
《狼》16.狼不敢前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狼》17.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卸下。
《狼》18.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陋室铭》19.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
《陋室铭》20.惟吾德馨。
馨:名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指(品德)高尚。
《陋室铭》21.苔痕上阶绿。
上:名词作动词,长上。
《陋室铭》22.草色入帘青。
青:名词作状语,使……变青。
《陋室铭》23.无丝竹之乱耳。
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陋室铭》24.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陋室铭》25.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
《爱莲说》26.不蔓不枝枝:名词用作动词,旁生枝茎。
《爱莲说》27.板印书籍板:名词作状语,表工具,“用雕版”《活板》28.火烧令坚 火:名词作状语,表方式,“用火” 《活板》29.木格贮之 木格:名词作状语,表方式,“用木格” 《活板》30.用讫再火令药熔 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 《活板》31.则以纸帖之 帖: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活板》3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5a9f0c9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e7.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一、《论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篇章有《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等。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思想,学习他的为人处世之道。
二、《孟子》《孟子》是孟轲(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的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经典之一。
这部书是关于人性、道德和政治等方面的论述,通过对孟子的思想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修养。
三、《庄子》《庄子》是古代哲学家庄周(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的著作,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
这部书中超越了常规的人类逻辑,思考了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
通过阅读《庄子》,我们可以领会到对自然、生命和人性深入的思考和领悟,启发我们对世界的思考方式。
四、《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中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首。
这部小说描绘了贾府的兴衰和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对人性的深刻描写,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阅读《红楼梦》,我们可以领略到其丰富的情节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五、《水浒传》《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主要描写了一群梁山好汉的英雄事迹。
这部小说以英雄豪杰为主题,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呼声。
通过阅读《水浒传》,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可以体味到野心壮志和正义感的力量。
六、《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和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优美的诗句著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和人民的生活。
阅读《诗经》,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的真情实感,领悟到古代文化的深远意义。
七、《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历史著作中的经典之一,由司马迁所著。
这部书中详细记述了中国从上古到秦朝的历史,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诸侯国的兴衰、各类人物事迹等。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50条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50条](https://img.taocdn.com/s3/m/41701454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8e.png)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50条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为大家总结了50 条初中文言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实词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①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②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4、被:①同“披”,穿(皆被绮绣)②覆盖(被于来世者何如哉)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薄: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②轻视(不宜妄自菲薄)8、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策勋十二转)9、长:cháng ①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④永远(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12、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3、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在国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③拿出(皆出酒食)14、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5、次: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二、虚词1、而:①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表承接(温故而知新)③表转折(而伯乐不常有)④表修饰(久而乃和)⑤表假设(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乎: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为人谋而不忠乎)②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④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吧”(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3、其:①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②指示代词,那、那个、那些、那里(其人视端容寂)③其中(其一犬坐于前)④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其真无马邪)4、以:①介词,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介词,用(以刀劈狼首)③介词,凭借(何以战)④连词,相当于“而”(卷石底以出)⑤动词,认为(皆以美于徐公)5、于:①在(战于长勺)②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对(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从(舜发于畎亩之中)⑤比(所欲有甚于生者)6、之:①代词,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渔人甚异之)②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④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⑤动词,去、往、到(辍耕之垄上)三、通假字1、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聪明)5、路转溪头忽见(“见”通“现”,出现)6、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7、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8、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疑问)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鞭数十(“鞭”,用鞭子打)②策勋十二转(“策”,登记)③愿为市鞍马(“市”,买)2、名词作状语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样)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3、动词作名词①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②猛浪若奔(“奔”,飞奔的马)4、形容词作动词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②欲穷其林(“穷”,走到……的尽头)5、形容词作名词①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坚固的铠甲;“锐”,锐利的武器)②此皆良实(“良实”,善良诚实的人)五、古今异义1、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总复习材料文言文知识清单一、七上文言文1、《世说新语》二则文学常识:1、《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2、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自幼才会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咏雪》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谢太傅和晚辈在下雪天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表达了作者对她的赞赏之情。
同时,谢道温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谢氏家族融洽、欢快和温馨的氛围。
写作特色:1、语言精练。
2、本文客观地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写出,主讲人却未对两人的咏雪诗句作任何评价,只是“大笑乐”,这三个字耐人寻味。
作者在文末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对谢道韫的才气的赞赏之情。
《陈太丘与友期行》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写陈元方驳斥父亲的朋友不讲信用、没有礼貌的故事,反映了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的道理。
写作特点: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2.详略得当。
人物形象:元芳:聪慧机智友人:无信无礼2、《论语》十二章文学常识: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人。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就是“ 爱”。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
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的《论语》。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文章主旨:《论语》一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
这里所选的十二章,主要内容是谈学习态度(第七、九、十章)、学习方法(第一、四、五、十二章)以及如何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二、三、六、八、十一章)写作特点:用只言片语来表现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生活态度、处世观点,既简洁,又富于哲理,体现出个人风格。
3、《诫子书》文学常识: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他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文章主旨: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简短的文字饱含着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希望儿子勤学立志,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戒怠惰险躁。
写作特色:1、紧扣中心,对比鲜明。
2、短小精悍,内涵丰厚。
4、《狼》文学常识: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文学家。
蒲松龄在文学上的成就除了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外,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
《聊斋志异》被郭沫若评价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文章主旨:文章通过叙述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说明了狼再狡猾也斗不过人,告诫人们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应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写作特点:1、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2、语言精练,有表现力。
3、动作描写,生动传神。
5、《穿井得一人》文学常识:《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兼儒墨,合名法”,集体编纂而成的一部书。
吕不韦,战国末期卫国人。
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讲述宋国有个人打井节省一个人的劳动力而被误传从井里挖出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可以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一定要查明真相。
写作特色:1、幽默风趣。
2、短小精悍。
启示道理: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必须做到准确、清楚,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6、《杞人忧天》文学常识:《列子》,中国道家典籍之一,又称《冲虚至德真经》。
相传是战国列御寇著。
《列子》内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以不生不化为根本。
列子,思想家,主张清静无为,本名列御寇(“列子”是世人对他的尊称),中国战国时期郑国人。
文章主旨:不要为不需要担心的事情而过分担忧烦恼,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以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
本文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写作特点:1、对话描写,形象生动。
2、思想深刻,富含哲理。
二、七下文言文1、《孙权劝学》文学常识: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主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生平著作甚多,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作品存世。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并且学有所成的故事,突出了学下的重要性和巨大的作用,启示我们读书大有益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和才干。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说明了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的看待人和事。
写作特色:用对比的手法写孙权劝吕蒙学习时,吕蒙以事物繁多为由加以推脱。
孙权用自己的状况和吕蒙的状况作对比,驳斥他的托词,说明吕蒙没有理由不去学习。
文章开头写吕蒙找理由不学习,后来从鲁肃的话中揣测出吕蒙曾经无“才略”,与后文中吕蒙的表现,鲁肃的评价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学习带给一个人的巨大的转变。
2、《卖油翁》文学常识: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陈咨尧与卖油翁之间的问答小故事,告诉人们“熟能生巧”的道理,告诫人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有长处也没有必要骄傲自满。
写作特色:1、对比手法,人物鲜明。
2、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词语使用准确而传神。
3、《陋室铭》文学常识:刘禹锡,字梦得,唐代中晚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有“诗豪”之称,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文章主旨:这篇短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写作特色:1、托物言志。
2、语言鲜活。
3、运用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4、《爱莲说》文学常识: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
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文章主旨: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和对正直品德的追求。
写作特色:1、结构严谨有序。
2、用词精当含蓄。
3、修辞手法多样。
5、《河中石兽》文学常识: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死后谥号“文达”。
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
纪昀在创作上的主要成就,表现与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
文章主旨:这则故事用僧人、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兽在何处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写作特点:1、层层铺垫,立意高远。
2、细节描写,形象生动。
三、八上文言文1、《三峡》文学常识: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文章主旨:文章既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又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奇丽、无线壮阔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写作特色:1、布局匠心独运。
2、描写动静结合,有张有弛。
3、语言简练、生动。
2、《答谢中书书》文学常识: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宋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炼丹家、文学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谥“贞白先生”。
文章主旨:文章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商美景的得意之感。
写作特点:1、结构巧妙,经纬分明。
2、语言凝练,整饬优美。
3、《记承天寺夜游》文学常识: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文章主旨:文章写作者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与友人于承天寺庭院中漫步赏月的情景。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庭院月色的美景,创造出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用美景衬托自己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和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的胸怀。
写作特点:1、用词精妙,耐人寻味。
2、叙事简洁,结构紧凑。
4、《与朱元思书》文学常识:作者吴均,字叔痒,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文章主旨:本文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富春江一带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厌弃世俗,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写作特点:1、总分结构,脉络分明。
2、动静结合,摇曳多姿。
3、试听兼备,摇曳多姿。
4、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
5、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有生机。
5、《孟子》二章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文章主旨:《富贵不能淫》文章通过孟子对景春关于“大丈夫”的观点进行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先列举事例,说明磨炼对承担重任的必要性,再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写作特点:《富贵不能淫》1、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3、运用对比的写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开头先列举事例,接着由个别到一般据事论理,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并由此引申发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6、《愚公移山》文学常识:1、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管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寓言,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
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