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购买力平价学说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购买力平价理论研究及应用分析

购买力平价理论研究及应用分析

购买力平价理论研究及应用分析购买力平价(PPP)是指在某个时点下,两国货币汇率的实际值等于两国货币购买同一篮子商品和服务所需的实际成本的比率。

简单来说,就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通过跨国比较货币价值的标准,以此来计算各个国家间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于国际贸易和金融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间货币政策的制定。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历史和演变购买力平价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他在《经济学笔记》中提出了“一克拉钻石在不同国家的价格不尽相同,这是因为货币的不同,采取的方法是低价货物国家汇率应该升值,高价货物国家则应该贬值。

这样的货币汇率才能使各国货物价格一致”。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了PPP理论,但由于数据不足以及唯物史观等因素影响,该理论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直到20世纪60年代,PPP理论才逐渐引起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和应用。

从那时起,众多经济学家相继对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目前PPP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简单形式的PPP理论;2)交叉汇率PPP理论;3)长期时间演化的PPP理论;4)期望升值理论。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应用分析1.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海关评估、关税征收、反倾销、国际支付和外汇储备等方面。

通过购买力平价体系,进口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可在不同国家的货币价值基础上计算得出,使国际贸易更加公平、合理和透明。

2.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际金融中的应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际金融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外汇储备、国际债务违约和国际票据市场等方面。

购买力平价理论成为一种客观的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方式,对于外国投资者和国际货币市场中的投资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3.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内宏观经济中的应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内宏观经济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控制通货膨胀、制定货币政策、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等方面。

购买力平价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购买力平价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购买力平价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际贸易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购买力平价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对此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购买力平价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购买力平价,英文名为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

它是指在一个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的货币之间的汇率应为两国之间物价水平比率的反比。

也就是说,在购买力平价的情况下,不论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是多少,同样数量的货币在两国之间的购买力应该是相同的。

计算方法比较简单,通常只要比较两国之间同样数量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即可。

比如,在美国1美元可以购买1个苹果,在中国1元人民币可以购买2个苹果,那么人民币的购买力就是美元的2倍。

用公式表示就是:PPP = P1 / P2其中,PPP表示两国之间的购买力平价,P1表示国家1内购买一个单位物品所需的货币量,P2表示国家2内购买一个单位物品所需的货币量。

二、购买力平价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购买力平价的存在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加了国际贸易的难度和风险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购买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跨国贸易时,必须考虑不同国家之间的汇率和价格差异。

这增加了贸易的难度和风险。

例如,假设美国和中国之间的PPP为1:2,且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6:1。

如果美国向中国出口一批商品,售价为1000美元,则根据PPP的原理,这批商品在中国应该售价为2000元人民币。

但是,如果在实际贸易中,由于不同国家的市场环境、税收政策等差异,这批商品在中国的实际售价可能会有所波动,这就会使得出口方和进口方之间的收益和风险发生变化。

2. 降低了跨国贸易的成本购买力平价的存在也对于跨国贸易带来了很多好处。

首先,它可以降低跨国贸易的成本。

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PPP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一些商品在某些国家上市的价格可能会更低,这就为异地贸易、跨境购物等人员和企业带来了更多便利。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研究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研究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研究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在没有贸易的限制条件下,两种不同货币的真实价值应该相等,这意味着同样的商品在不同国家应该有相同的价格。

这种理论最早由大卫·鲁宾斯坦提出,目前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货币汇率的基础理论之一。

但是,对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学术界存在一些争议,本文就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进行探讨。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同样的商品在不同国家应该有相同的价格。

但是,实际情况下,由于交通成本、税收等原因,同样的商品在不同国家可能存在价格差异。

一些学者认为即使存在这些价格差异,购买力平价理论也是适用的,因为消费者可以通过跨境购物等方式来平衡价格差异。

但是,另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实际市场中并不适用。

实际上,在国际市场上,物品的价格差异可以通过货币汇率调整,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货币汇率的波动。

然而,这种理论仅适用于贸易壁垒不严重的国家之间,当一个国家存在贸易限制时,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就会受到影响。

同时,由于国家的不同的税收政策和市场情况,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国家可能有不同的价格,这种情况下,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也会受到影响。

除了商品价格差异的问题,购买力平价理论在货币汇率的预测方面也存在一些限制。

由于其基于国内物价水平的计算方式,它无法很好地预测汇率变动。

此外,购买力平价理论无法预测地缘政治和市场波动等因素对货币汇率的影响,因此它在货币汇率预测中并不完全准确。

综上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有效地解释货币汇率的波动,但在某些情况下其适用性会受到限制。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基于特定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其它因素进行判断。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仅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探讨。

在一个国家内,由于地理、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同样的商品在不同地区也可能存在价格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影响整个国家的货币价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文献综述

购买力平价理论文献综述

购买力平价理论文献综述本文对购买力平价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利用购买力平价测算均衡汇率的现状,指出了其中的优势与劣势。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均衡汇率购买力平价理论从正式提出到现在,在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

当Cassel1922年系统提出购买力平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

战争期间,各国大量发行银行券致使通货膨胀非常严重。

购买力平价基本解释了战争导致通货膨胀而引起的汇率变动,并且提供了战后均衡汇率水平的理论依据。

因此这一理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20世纪30年代,资本流动、就业和其它冲击对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的影响很大,购买力平价的解释力大为削弱,有关它的讨论也成为“乏味的话题”(Taylor,2001)。

二战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如Yeager(1966)和Houthakker and Stephen(1969)等重新运用这一理论解释汇率变动,购买力平价学说获得了生机。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浮动汇率制重获新生,理论界对购买力平价的讨论更加热烈、技术也更加先进,但结果却是毁誉参半。

尽管如此购买力平价仍然是判断汇率水平的重要尺度,被政府、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广为应用,作为汇率预测特别是长期预测的模型在政策制定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购买力平价的理论阐述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是一价定律,即如果商品套利是完美的,同一种物品在任何国家的价格按照货币比价换算后应该是相同的。

完美的商品套利要求具备完全信息(即单个经济主体知道两个国家每种商品的价格)、没有交易成本、商品同质、理性投资者等条件。

当这些条件得到满足时,汇率通过商品套利实现均衡。

一价定律用公式表示为:Pit = St P*it(1)其中i为商品代码,t为时期数,Pit 和P*it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在t 时期商品i的价格,St 为时期t的名义汇率(直接标价法)。

假定在两个国家存在同样的N种商品,每种商品在物价指数的编制中所占的权重在两国是相等的,均为ai ,。

购买力平价理论综述分析及其新探讨

购买力平价理论综述分析及其新探讨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综述分析及其新探讨作者:徐新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1.安妮 克鲁格汇率决定论 19922.巴曙松中国外汇市场运行研究 19993.王爱俭汇率导论 19974.吴念鲁.陈全庚人民币汇率研究 20025.孙杰汇率与国际收支-现代西方金融 19996.科普兰汇率与国际金融 20007.傅建设现代汇率经济学 19988.崔孟修现代西方汇率决定理论研究 20029.杨自理汇率预测与外汇交易技巧 199510.赫国胜汇率决定理论研究 199611.余维彬汇率稳定政策研究 200312.王光伟货币、利率与汇率经济学 200313.唐国兴.徐剑刚现代汇率理论及模型研究 200314.陈彪如人民币汇率研究 199215.陈信华外汇经济学 199416.何泽荣中国外汇市场 199717.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海文国际经济学 199818.姜波克.陆前进国际金融学 199919.易纲.海闻国际金融 200020.姜波克.陆前进汇率理论和政策研究 200021.张志超汇率论 198722.俞乔购买力平价、实际汇率与国际竞争力——关于测算我国加权实际汇率指数的理论方法[期刊论文]-金融研究 2000(1)23.余芳东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关系分析[期刊论文]-改革 2003(6)24.胡援成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购买力平价[期刊论文]-当代财经 2003(2)25.张晓朴购买力平价思想的最新演变及其在人民币汇率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世界经济 2000(9)26.任若恩价格指数和购买力平价的公理化研究 1999(01)27.韩志萍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证检验法综述[期刊论文]-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2(12)28.陈建梁评人民币汇率调整的理论依据——兼评实际汇率分析法[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00(1)29.孙学宽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由来及其评价 1994(03)30.于鸿君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货币主义分析 1996(05)31.郑兰祥对PPP模型汇率预测效果的实证检验[期刊论文]-预测 2000(4)32.惠晓峰.于立勇基于购买力平价和简单货币学说的人民币长期汇率组合模型 1999(10)33.陈占强现代西方汇率决定理论综述[期刊论文]-经济学动态 1999(11)34.史永东购买力平价与协整性[期刊论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8(5)35.Abauf N.Jorian 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in the long run 199036.Evan P.Karras G Convergence revisited 199637.Fisher R A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Research Workers 193238.Fleissig A R.Strauss J Unit root test on real wage panel data for the G7 199739.Im K.Pesaran M H.Shin Y Testing for unit roots in heterogeneous panels 199740.Jorian P.Sweeney R J Mean reversion in real exchange rates 199641.Lee K.Pesaran M H.Smith R Growth and convergence in a multicountry empirical stochastic Solow model 199742.Levin A.Lin C F Unit root test in panel data:new results[Discussion Paper 93-56,Department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San Diego] 199343.Maddala G S.Wu 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nit root tests with panel data and a simple test 199744.O' Connell P G J The overvaluation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1998(01)45.Balassa B Th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Doctrine:A Reappraisal 196446.of Political Economy47.Canzoneri M.Cumby R.Diba B Relative Productivity and the Real Exchange Rate in the Long-Run[CEPR Discussion Paper No.1464] 199648.Cheung i K S Long-Run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During the Recent Floating 199349.Chinn M Sectoral Productivity,Government spending and Real Exchange Rates:Empirical Evidence for OECD 199750.Chinn M.Johnston Real Exchange Rate Level,Productivity and Demand Shocks: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14 Countries[NBER Discussion Paper No._5709] 199651.Francel J.Mussa M Asset Market,Exchange Rates,and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198552.MacDonald R Long-Run Exchange Rate Modeling:A Survey of the Recent Evidence 1995(03)53.Strauss J Real Exchange Rate,PPP and the Relative Price of Nontraded Goods 199554.Strauss J The Cointegra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vity,Real Exchange Rates and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199655.Samuelson P Theoretical Problems on Trade Problems 196456.Zussman A A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aradox[SIEPR Discussion Paper No.00-25,Stanford University] 200157.经济观测数据特供系统(2005)经济数据特供 20051.徐俊钢.段果购买力平价理论综述及实证分析[期刊论文]-商业时代2011(15)2.孙晓峰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检验[学位论文]20073.邓黎阳.孙刚.DENG Li-yang.SUN Gang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重新认识——巴拉萨-萨缪尔森命题引起的思考[期刊论文]-财经问题研究2007(2)4.吕风勇.郭宏宇.L(U) Feng-yong.GUO Hong-yu购买力平价偏离理论综述[期刊论文]-当代经济科学2006,28(1)5.王能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验检验[学位论文]20076.吴骏.夏炎.周永务动态购买力平价理论与检验[期刊论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22(3)7.徐家杰.温兴琦购买力平价理论文献综述[期刊论文]-商业时代2007(29)8.陈玉清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演进以及在我国的拓展[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2006(2)9.罗晓琴.独娟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再议购买力平价理论[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09(3)引用本文格式:徐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综述分析及其新探讨[学位论文]硕士 2006。

关于购买力平价学说研究综述

关于购买力平价学说研究综述

一?购置力平价的基本内容购置力平价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 PPP)是国际宏观经济学以及汇率决定理论的重要基础,其渊源已久。

固然人们一般以为对购置力平价学说的全面论述及其地位确定来自于卡塞尔在1922 年的贡献 ( 即 Cassel ,1922) ,但实际上, 1916 年他就已经提出了购置力平价学说的一般思想 ( 见 Cassel ,1916,p62) ②。

该思想鉴于以下考虑 : 如 A 国钱币的购置力是,而 B 国钱币的购置力是1/PB,那么在平衡条件下,两种钱币的相对值应该反应它们的相对购置力,即 1918 年,卡塞尔正式将这一关系命名为“购置力平价”。

尽人皆知,购置力平价包含两种形式: 绝对购置力平价和相对购置力平价。

绝对购置力平价鉴于一价定律即假如抽象掉竞争市场上的套利所存在的不完满要素 ( 如运输成本 ?关税等贸易阻碍 ) ,那么同种物件在两国的价钱将相等。

推而广之,绝对购置力平价即指两国钱币的汇率应该等于两国整体价钱水平之比:此中表示国内的整体价钱水平表示外国整体价钱水平为商品篮子中的第 i 种商品的价钱。

这暗含了计算国内价钱与外国价钱水平所使用的商品篮子完整同样,别的它们在篮子中的权重也同样,这些较强的假定可保证绝对购置力平价成立。

但是正如 Dornbusch(1987) 所说,在现实中间,“信息成本和贸易阻碍阻挡了不一样空间的价钱完整相等,但这些贸易阻碍并未清除在不一样地址上任何给定商品的同种钱币的价钱会亲密有关,并的确存在套利,它们不过不可以完整相等。

贸易阻碍和不完整竞争自然也可能使空间价钱出现差异,这进一步限制了绝对购置力平价的成立”。

作为一种调解,相对购置力平价对此做了一点放松,它同意存在必定且固定的贸易成本 ( 以常数η表示 ):式中的上三角“ ^”代表各变量的百分率改动,即两国间汇率的改动等于两国价钱改动率之差。

因此,购置力平价有绝对和相对两种含义 : 绝对购置力平价在当一单位本国钱币用市场汇率转变为外国钱币时,其购置力在国内经济和国外经济之间恰巧相等时成立。

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货币之间的汇率成为了各国政府和企业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购买力平价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国际经济学和货币政策领域。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什么?它的应用研究有哪些?本文将探讨这个话题。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定义和原理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国际金融学和货币政策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指的是,不考虑国际贸易中的相关费用,物品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价格应该是相等的。

这是因为,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条件下,如果一种商品在一个国家的价格比在另一个国家的价格更便宜,那么就会有很多人从国家A购买这种商品,然后在国家B出售,这样的话,商品的价格就会趋于平衡。

例如,如果一个汉堡在美国卖1美元,在中国卖7元,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汇率应该是1美元=7元人民币。

这是因为,如果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低于这个水平,那么就会有很多中国人买美国的汉堡,这样汉堡的价格就会上涨;反之,如果汇率高于这个水平,那么就会有很多美国人去中国买汉堡,价格就会下降。

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在理想情况下,一个汉堡在两个国家的价格应该是相等的。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应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际经济学和货币政策领域被广泛应用。

它可以用来评估汇率的公平程度和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以及推测汇率的变化。

下面列举几个具体的应用:1. 汇率评估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用来评估货币间的汇率是否符合市场上的基本面。

如果两个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低于其购买力平价的水平,那么这个国家的货币就被低估了,这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会更具价格竞争力,而且出口量会增加;反之,如果汇率高于购买力平价的水平,那么这个国家的货币就被高估了,这意味着进口商品会更加便宜,但同时,这个国家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会更加贵,而且进口量会增加。

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用来评估货币的公平程度和市场上的基本面,从而指导政策。

2. 储备货币和外汇储备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用来分析一个国家的储备货币和外汇储备的选择。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证分析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证分析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证分析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经济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旨在描述汇率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在该理论中,如果两个国家的商品在各自的本币价值相等,那么它们的汇率就是1:1。

购买力平价理论主要有两种形式:短期和长期。

短期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在短期内,货币汇率将反应商品价格的瞬时变化。

但是,这种短期变化并不会持续很久,因为国际商品市场上的价格逐渐趋于平衡。

长期购买力平价理论则认为,在长期中,货币汇率会调整以反映商品价格的长期平衡。

长期购买力平价理论更贴合实际,而短期理论则有时会出现异常。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与经济全球化有关。

通过理解购买力平价理论,我们可以预测在不同市场中价格如何变化,并识别价格上涨或下降的潜在因素。

具体而言,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用于比较不同国家的生活水平、通货膨胀率、汇率等。

本文将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宏观角度看国家之间的购买力平价关系;二是从微观层面针对某一个商品的价格变化进行分析。

首先看国家之间的情况。

我们可以以美元为基准货币来比较不同国家的GDP,以了解各国的购买力水平是否相等。

这通常称为巨额购买力平价(Big Mac PPP)理论。

因为Mcdonald's在全球范围内都有门店,而“巨无霸”是其中最常见的汉堡,所以这个理论以它为例子。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巨无霸价格,可以得出各国之间的汇率比率。

根据巨额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证分析,2019年巨无霸的价格最贵的国家是瑞士,价格为6.5美元,最便宜的是印度,价格为1.62美元。

在美国,巨无霸的价格为5.58美元,这意味着美元在瑞士和印度之间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分别为0.86和3.44。

二是从微观层面针对某一个商品的价格变化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研究某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以了解各国之间是否存在购买力差异。

例如,以汽车为例,从各国市场上的品牌和型号,它们对应的价格可以反映不同国家的经济水平、竞争格局等情况。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在经济学领域,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用以衡量不同国家间货币的相对价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相同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应该在一定的汇率条件下保持一致。

本文将详细探讨购买力平价的定义、历史背景、应用场景以及其对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购买力平价的定义购买力平价是一种用来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经济数据的方法,尤其是涉及到货币和价格水平时。

其核心思想是:在无运输成本、无贸易壁垒及商品市场完全竞争的理想情况下,相同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应该通过汇率调整后保持一致。

PPP的主要表达方式有两种:相对购买力平价和绝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侧重于某一特定商品在不同国家价格的一致性,而相对购买力平价则强调随着时间推移,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导致的价格变化。

二、购买力平价的历史背景购买力平价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20世纪初提出。

当时,他试图通过将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商品价格差异归于汇率波动来解释各国经济的不均衡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意识到,购买力平价不仅可以用于解释国际贸易现象,还可以作为全球经济比较的重要工具。

启动PPP理论的关键事件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该体系促进了货币稳定与国际贸易的发展。

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贸易日益增多,调查和理解不同国家间价格水平差异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三、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式计算购买力平价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基于单一商品和基于一揽子商品。

基于单一商品的方法通常使用“汉堡指数”,即通过比较汉堡包在不同国家的价格来估算其PPP。

而基于一揽子商品的方法,则旨在通过比较多个代表性商品(如食品、衣物、住房等)的价格来得出更加全面的PPP指标。

1. 汉堡指数汉堡指数是最为著名的单一商品比较法,它来源于《经济学人》杂志的一项研究。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指在没有贸易壁垒和运输成本的情况下,两个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应该是两国商品价格比率的倒数。

这一理论最早由瑞典经济学家卡萨尔提出,后来被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购买力平价理论强调了货币汇率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购买力平价理论中,货币汇率不再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而是由两国商品价格比率的倒数决定的。

这意味着,如果两国之间的商品价格比率发生变化,那么他们之间的货币汇率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这种内在联系使得购买力平价理论成为了解释货币汇率波动的重要工具。

其次,购买力平价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货币汇率确定方法。

在传统的金本位制度下,货币汇率是由黄金的固定比价决定的,而在购买力平价理论中,货币汇率是由商品价格比率的倒数决定的。

这种新的货币汇率确定方法使得货币汇率更加灵活,更能够反映两国商品价格之间的实际关系。

再次,购买力平价理论对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指导下,各国可以更加科学地确定自己的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以便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

同时,购买力平价理论也为国际经济合作和协调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各国之间更好地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

最后,购买力平价理论对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和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指导下,各国需要更加密切地合作,以便更好地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同时,购买力平价理论也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对货币汇率的确定、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政策的制定,以及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和合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汇率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内在联系、新的货币汇率确定方法、对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政策的指导意义,以及对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和合作提出的新要求。

购买力平价理论研究综述中外相关实证研究的启示

购买力平价理论研究综述中外相关实证研究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购买力平价理论研究综述:中外相关实证研究的启示
作者:曲溪
来源:《时代金融》2012年第12期
众所周知,汇率是决定一个国家收支状况的关键变量,也是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价格变量。

汇率的决定因素或理论,自然是业界和学界所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

在诸多汇率决定理论中,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其中最为基础、且较具实用价值的一个。

诸多经济研究成果通过各式模型表明,购买力平价理论能够解释较长时期间内汇率的变动幅度和方向,使得购买力平价理论在诸多汇率决定理论的比较中,具备较强生命力和研究价值。

本文通过回溯中外学界针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定量研究,以期捕捉针对这一理论研究的历史沿革和最新动态,同时总结其中具备较强代表性的共性结论,为今后针对该理论的实证研究进行方向性铺垫并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简述购买力平价学说的主要内容

简述购买力平价学说的主要内容

简述购买力平价学说的主要内容
1. 购买力平价学说啊,简单来说就是比较不同国家货币的购买力。

就好比在咱中国,100 块能买好多东西,但在美国,100 美元能买的东西跟咱这儿可不太一样!这就是购买力的差别呀!
2. 你想想看,同样的一个物品,在不同国家用各自的货币去买,花费是不同的哦。

这就像你在国内吃一碗面可能 15 块,但在国外也许要好多外币呢!这不就是购买力平价学说在生活中的体现嘛!
3. 购买力平价学说意味着汇率得跟着购买力走呀!比如说咱买个手机在国内要 5000 块,国外同样的要是换算成人民币要 6000 块,那汇率不就得调整一下嘛!这不是很明显的道理嘛!
4. 它可重要啦!它能帮我们理解为啥各国物价有差别呀。

好比人家国外一个汉堡可能要 5 美元,咱这儿 10 块人民币可能就买到了,这就是购买力平价在起作用啊!不是吗?
5. 你说要是不考虑购买力平价,那不乱套啦!咱去国外旅游,钱都不知道咋花合适啦。

就像不知道自己兜里的钱到底能买多少东西,多懵呀!
6. 购买力平价学说真的好神奇呀,它让我们能对比不同国家的经济情况呢。

就好像给我们一个工具,去衡量哪里的东西更划算,多有意思啊!
7. 用它还能预测一些经济现象呢!要是购买力差距太大,肯定会影响贸易啥的呀。

这不就跟咱平时买东西一样嘛,贵了咱可能就不买了呀!
8. 总之呢,购买力平价学说真的很重要,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世界经济和货币之间的关系。

咱可得好好了解了解呀!。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实践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实践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实践随着国际化的日益加强,人们对不同国家商品的需求越来越高。

当人们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不同国家的商品,就必须面对一些问题,比如物价水平的问题。

于是,购买力平价理论便在这个背景下被提出。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什么?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通过相对物价水平来比较不同国家的真实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也就是说,这个理论利用两个国家所需要的相同数量的货币来购买同样数量和同样质量的商品,以本国货币的价格来衡量商品的价格,从而来比较两国货币的实际价值。

具体来说,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学者通过比较两个国家某个时期特定数目的商品的价格和人民币的价格,计算出两个国家之间的汇率,即两个国家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根据这个理论,两个国家货币汇率要调整,以使得在购买同样数量和同样质量的商品时,两个国家所花费的货币数量相等。

这个理论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运用时会遇到很多问题。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践对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践,世界银行早在1990年就开展了一项“世界价格计划”的课题,对全球120个国家的货币进行购买力平价计算。

经过计算,结果表明,购买力平价汇率的计算方法实现了在不同国家货币之间比较价格的目的。

不过,虽然购买力平价理论可能是如此解决价格比较问题,并为比较不同国家的GDP提供了一个基础,但是实践证明,这种在学术上被广泛接受的理论,也有很多限制。

首先,这个理论假设在两个国家内能够购买相似的商品,忽略了各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如税收、消费习惯等。

其次,购买力平价理论不适用于国际货币交易,这是由于购买力平价理论只能计算内部经济条件下的汇率,而国际货币交易涉及到外汇市场的整个供求关系,具有复杂的价格波动。

此外,在很多情况下,物价水平并不能真正反映人们购买力的变化。

例如,传统生活成本低廉的地域或者国家,其物价水平低于发达国家,但其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定低于发达国家。

在实践中,一般我们采用官方或国际通行的汇率制定流通计价法对不同国家的货币进行折算。

购买力平价条

购买力平价条

国际比较项目(ICP)
国际比较项目(ICP)是购买力平价 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应用。ICP的目标 是比较不同国家间的生活成本和物价 水平,从而计算出各国货币的购买力 平价汇率。
VS
ICP通常由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或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起,涉及多个国家 和地区的参与。通过ICP的数据,可 以了解各国间的生活成本差异和物价 水平,为国际贸易、投资和政策制定 提供参考依据。
发展的差异和水平。
06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未来发展
完善理论框架
拓展研究领域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研究领域应进 一步拓展,包括对新兴市场、发 展中国家和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现 象进行深入分析。
引入新经济因素
在理论框架中引入新的经济因素, 如技术进步、全球化、金融市场 等,以更全面地解释购买力平价 现象。
建立动态模型
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
购买力平价理论还可以用于评估不同国家的 经济发展水平。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货币 的汇率应该反映其在国内市场上的购买力。 因此,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物价水平和实际 汇率,可以评估各国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
在评估经济发展水平时,研究者通常会收集 各国物价水平、实际汇率、人均收入等数据,
并利用这些数据计算出各国的人均GDP。通 过比较各国的人均GDP,可以了解各国经济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起源
19世纪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思想起源于19世 纪中叶,当时的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 货币价值在不同的国家市场可能会有 所不同。
20世纪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 塞尔提出了完整的购买力平价理论, 该理论在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应用
01
汇率预测
购买力平价理论被广泛用于预测汇率变动。根据该理论 ,长期汇率变动应该反映两国货币购买力的相对变化。

购买力平价理论综述及实证分析

购买力平价理论综述及实证分析

购买力平价理论综述及实证分析为避免单独分析物价或汇率研究而导致国际国内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数据分析失效,本文将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综述,同时运用购买力平价理论对汇率和物价通胀率进行实证分析。

运用这种比较全面的分析方法,避免进入过去国际金融学研究经常对市场进行分割以及隔离法宏观分析的套路,有利于为20世纪的价格理论体系提供相互联系而统一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汇率关系购买力平价理论综述从P.Krugman(1998)以及H.D.Gibson(1996)提出的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综述来看,不难得出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汇率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所决定的,一国货币的购买力又是由其国内的价格水平所决定的。

笔者认为,购买力平价并不像一些学者认同的是一种和汇率一样的指数这样的概念,而应是一种条件和局面(Situation)。

虽然许多国际国内的文献还没有明确提出这种观点。

但是不能简单认为购买力平价是和直接标价法表示的汇率成正相关关系的一种标志量。

购买力平价和无套补利率平价条件(Uncovered Interest Parity)一样是一种理论的假设条件。

国际金融学界大部分学者都认同“一价定律”作为一种合理假定存在的必要性。

一价定律要求:“同一种商品(或资产)在任何国家的价格按照货币比价换算后,应该是完全相等的”。

这也就充分肯定了国际金融市场有效性存在的可能性,认为套汇空间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消失,也即认为外汇市场是有效的。

在购买力平价理论里,绝对购买力平价,即S(t)=P(t)/P*(t),是最为常用的理论依据。

但是,国际金融体系中,绝对购买力平价在大数情况下都是失效的。

因为一价定律隐含的假设条件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两国经济结构中,各种可贸易商品所占的权重并不相等。

这时,一种颇具建议性的理论工具就应运而生:相对购买力平价。

对P=S•P*取对数再进行微分得到相对购买力平价:对于相对PPP,交易成本存在且各国一般价格水平的计算中商品及其相应的权重存在较为稳定的差异,可在一定时间段内有效地表征实际汇率变动对于物价的影响。

购买力平价理论有效性研究

购买力平价理论有效性研究

- 94 -
可以证明不存在单位根,那么购买力平价理论从长期 来看是有效的。
Hyrima 和 Serletis(2010)提出,后来的研究试图 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调整早期的检测过程,以避免 早期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用于检测购买力平价理论 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基于面板的单位 根检验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可信度。1988 年,Enders 使 用了自回归综合移动平均检验,并且分析发现购买力 平价理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是有效的。从长期来 看,加拿大、日本和德国的实际汇率没有明显的不同。 这是因为这三个国家的点估计值表明真实的汇率在 一段时期内会回到相同的水平。但是由于巨大的置信 区间,实际汇率服从随机游走的零假设不能被拒绝。
论的有效性;第四部分展示结果并进行分析;第五部
Anorou(2005)等认为在他们的研究中,研究购买
分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在这三个国家是否适用做出总 力平价理论的里程碑就是发现名义汇率存在单位根,
结并提出建议。
这意味着名义汇率是随机行走的,并且名义汇率不是
二、文献综述
平均回归。这个结果表明名义汇率会长久变化。如果
效性决定了汇率政策是否应取决于购买力平价理论。 显示,购买力平价理论准确的预测能力只有在长时期
本文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购买力平 内和高通货膨胀率的国家才能发挥作用。 Jenkins
价理论的发展和基本概念;第二部分回顾购买力平价 (1995)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做了调查,并且证明了选择
理论的相关文献;第三部分用数据检测购买力平价理 的时间段确实影响了汇率的测量。
有以下几个原因导致长期购买力平价理论存在 偏差:首先,在现实世界里,国际贸易是存在交易成本 和交易壁垒的,这将会增加额外的成本。因此,国内的 价格和国外的价格存在差异。Rogof(f 1996)指出贸易 壁垒的存在使得不同国家的同一商品的价格不同,因 此一价定律不能被应用;其次,投机活动和政府干预 也是导致购买力平价扭曲的主要因素;最后,新兴市 场内部价格存在系统性的差异,因为与非贸易产品相 比,可交易产品的生产率增长的更快。此外,根据 Taylo(r 1988)的观点,考虑到购买力平价理论,价格和 名义汇率互相抵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价格是有粘 性的,然而名义汇率波动很大,它们不能抵消彼此的 变化。

关于购买力平价理论

关于购买力平价理论

关于购买力平价理论-----------读后感从材料及课本章节可以知道作为诸多汇率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汇率理论之一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拥有长远发展历史的同时也具有较大的争议,它具有合理性作用也存在着局限性。

首先是了解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思想。

对该理论作出清晰而系统阐述的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认为本国人对外国货币及外国人对本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双方货币在各自市场上所具有的购买力,即可以买到生产的商品和劳务。

从而得出货币的价格取决于它对商品的购买力,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就由两国货币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比率决定。

购买力比率即为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是一价定律,指在不考虑交易成本和贸易限制的条件下,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用相同货币表示的价格应该相同。

绝对购买力平价意味着汇率取决于不同货币衡量的商品价格水平之比,而相对购买力平价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化要与该时期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成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从理论上避开了一价定律,比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更具有应用价值,但是相对购买力平价要求基期存在绝对购买力平价,这种先决条件同样很难成立。

就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作用来说,在浮动汇率制下,该理论是一种能够回答汇率如何决定的学说,有较大的实用性。

20世纪70年代该理论受到过普遍重视并较广泛地利用。

另外该理论提供了一种简化的方程式,表明了汇率与物价这两种经济变量之间的联系,其在论证上有一定的合理性。

从汇率与物价的联系出发,在一定条件下购买力平价可以成为确定汇率的重要因素。

同时,该理论指出了不兑现纸币条件下通货膨胀的严重性及其对本国货币汇率的不利影响,为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在制定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有重要意义。

然而从课本及材料中可知,购买力平价理论存在较大局限性。

现实世界的经济发展与它所要求的完全自由贸易,交换商品的均质性,交易费用的忽略等都有出入。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我国的适应性及政策启示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我国的适应性及政策启示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我国的适应性及政策启示购买力平价理论,也称PPP理论,指的是在存在有效市场的情况下,不同国家之间的货币汇率应该是能够反映其国内物价水平的。

这个理论对于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准确地评估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和金融交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中国的适应性,并提供政策启示。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原理。

这个理论基于一种假设:在两个不同的国家中,同样的商品应该有相同的价格。

例如,一瓶可乐在美国和中国应该有相同的价格,如果不同的话,就说明两个国家之间的汇率并没有反映商品价格的变化。

当然,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符合这个假设,但是这个理论可以作为一种基准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对于中国来说,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有一定适应性的。

首先,中国有着庞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这些特点使得中国的经济体系具有较强的自给自足能力。

其次,中国的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

这种资源丰富可以为中国创造更多的机会,从而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与交流。

最后,中国的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也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

当然,中国的经济也存在一些挑战。

随着经济的快速扩张和城市化的进程,物价上涨和资源短缺问题也在暗中增长。

这些问题有可能影响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应性。

此外,汇率问题和市场与行业的壁垒也使得中国的市场难以与其他国家融合,这也可能影响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施。

为了推进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施,中国可以采取一些政策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市场竞争和监管,以保证价格水平的公正与透明。

其次,应该加强资源和能源保护,并建立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此外,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包括贸易、文化和科技领域的合作。

最后,政府应该加强对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分析,以制定更加有效和适合中国的经济政策。

综上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中国有一定的适应性,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还有很大的潜力。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述与发展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述与发展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述与发展摘要:购买力平价理论作为一种汇率理论,在实践中被广泛的运用,这种理论是在金本位制结束之后所兴起的一种理论,这一汇率理论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的遗留的国际支付以及为通货膨胀之下的货币兑换提供一个标准。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理论;评述;应用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提出以及主要内容购买力平价理论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且其内容几乎没有实质上的变化,因此这个理论相对比较简单。

1.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提出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所提出的,他提出这一理论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金本位制得到了极大的削弱,且在大多数国家流行的是,不兑现的纸币,有些国家还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各国间的货币兑换问题,卡塞尔才提出了这一理论。

这一理论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彻底的抛开了黄金,来讨论货币的兑换问题;第二层是抛开了货币的价值问题,直接从价格层面上来讨论汇率问题。

2.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内容购买力平价理论,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另外一种是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两种购买力理论的区别在于: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使用两个国家的价格水平比率,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则是基期的汇率与两国价格指数的比率的乘积。

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将通货膨胀的因素考虑在内,并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剔除。

二、对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价购买力平价理论使整个汇率理论有了一个新的发展,它使整个西方的汇率有了一个新的变化,这种新的汇率理论使得汇率政策变得更具操作性。

这种汇率虽然有巨大的贡献,但是它还是有一定的缺陷。

1.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贡献(1)购买力平价理论打破了原有的金本位制下的汇率理论,使汇率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购买力平价理论出现之前,一直都是金属货币流通下的一些理论,这些理论都是就货币的价值来谈汇率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内容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是国际宏观经济学以及汇率决定理论的重要基础,其渊源已久。

虽然人们一般认为对购买力平价学说的全面阐述及其地位确立来自于卡塞尔在1922年的贡献(即Cassel,1922),但实际上,1916年他就已经提出了购买力平价学说的一般思想(见Cassel,1916,p62)②。

该思想基于如下考虑:如A国货币的购买力是,而B国货币的购买力是1/PB,那么在均衡条件下,两种货币的相对值应当反映它们的相对购买力,即 1918年,卡塞尔正式将这一关系命名为“购买力平价”。

众所周知,购买力平价包括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基于一价定律即如果抽象掉竞争市场上的套利所存在的不完美因素(如运输成本、关税等贸易障碍),那么同种物品在两国的价格将相等。

推而广之,绝对购买力平价即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应当等于两国总体价格水平之比:其中表示国内的总体价格水平表示国外总体价格水平为商品篮子中的第i种商品的价格。

这暗含了计算国内价格与国外价格水平所使用的商品篮子完全相同,此外它们在篮子中的权重也相同,这些较强的假设可保证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

然而正如Dornbusch(1987)所说,在现实当中,“信息成本和贸易障碍阻碍了不同空间的价格完全相等,但这些贸易障碍并未排除在不同地点上任何给定商品的同种货币的价格会密切相关,并确实存在套利,它们只是不能完全相等。

贸易障碍和不完全竞争当然也可能使空间价格出现差异,这进一步限制了绝对购买力平价的成立”。

作为一种调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对此做了一点放松,它允许存在一定且固定的贸易成本(以常数η表示):式中的上三角“^”代表各变量的百分率变动,即两国间汇率的变动等于两国价格变动率之差。

因而,购买力平价有绝对和相对两种含义:绝对购买力平价在当一单位本国货币用市场汇率转化为外国货币时,其购买力在国内经济和国外经济之间恰好相等时成立。

但实际上两国的商品篮子通常很难完全一致,所以在实际检验当中,人们通常转而检验相对购买力平价③,它说明汇率在一个给定时期内的比率变动将与同一期间内各国的通货膨胀率差异相抵消。

购买力平价理论并未指出价格变动与汇率变动之间明确的因果方向。

事实上,这种因果关系是双向的,即汇率既因相对价格变动而发生变动,同时两国的通货膨胀率也会对汇率变动做出反应,汇率和价格水平都不是外生变量。

因此,Is-ard(1995)认为,购买力平价只是一个关于两个内生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而非汇率或价格任何一方的完全模型。

二、汇率对购买力平价的短期背离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的20世纪70年代,各国对汇率的放开使得汇率波动频繁而且幅度增大。

“浮动的汇率使那些即使是购买力平价的固执的捍卫者们也明显地认识到购买力平价并不是一个短期关系,价格水平的运动并非每月,甚至也并非每年都会抵消汇率的波动”(Froot and Ro-goff,1995)。

因此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人们对购买力平价的成立性进行了大量的检验。

购买力平价是建立在一价定律基础上的,对购买力平价的背离也必然源于对一价定律的背离。

而一价定律成立与否又严格依赖于国际间的商品套购。

如果货物的运输和交易无任何成本,那么同种商品用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在各国之间将会相等。

但事实是,由于贸易品中所含有的非贸易品成分、贸易成本以及价格粘性等因素,一价定律在实际中并不成立①。

Rogoff(1996)指出,即便如麦当劳的汉堡包这样在世界各地都生产的商品,也由于该商品中所含有的非贸易成分,其世界各地的价格按照同一时间的汇率折算的美元价格仍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此外在贸易品中也包含了大量非贸易成分。

如“香蕉的零售价中不仅包括贸易品投入,而且包括当地船运、租金、零售商的费用以及劳动”(Froot and Rogoff, 1995)。

由于非贸易品的流动性只限于国内,不能跨国界套购,这必将影响到一价定律的成立。

Engel and Rogers (1996)则发现在同一国内的两个城市之间,某种商品价格的差异依赖于城市之间的距离。

并且某种商品在同一国内的两城市之间的价格差异要远远小于在不同国家的两城市之间的价格差异。

即城市距离越远,价格的偏离程度就越大,并且不同国家的城市之间的价格偏离度更大,此即所谓的“边界效应”(border effect)。

在对“边界效应”的解释中,Froot and Rogoff(1995)认为,除贸易成本之外,零售商品中包含的非贸易成分也是原因之一。

而Mark(2001)认为,名义价格刚性和依市定价(Pricing to market)是导致边界效应的另外两个原因。

商品价格对宏观经济波动和新闻的反应迟滞,其变动比资产价格和名义汇率更加缓慢;依市定价说明了垄断性企业能够在分割且具有不同需求弹性的两国市场上制定差别价格(参见Dornbush,1987;Krug-man,1987;Betts and Devereux,1996;Devereux and Engel,2000等),这也会导致某产品在两国间的价格差异大于其在国内两地间的价格差异②。

Isard(1995)认为在短期中质疑购买力平价成立性的最主要原因是:对于较细的制造品分类,随着汇率的变动,不同国家的产品的同种货币价格经常出现大而持续的偏差。

他(Isard,1977)在考察1970到1975年间美国同德国的贸易品价格时发现,同期的美元汇率和相对美元价格(指德国出口品的美元价格与美国出口品的美元价格之比)之间存在正相关。

这表明在此期间名义汇率对实际汇率有很大影响,或者说在短期内价格也许存在一定程度的粘性。

而价格粘性则可能来源于劳动合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贸易成本、汇率变动所造成的不确定性③以及厂商的依市定价等众多方面,这些因素都会使汇率在短期内偏离购买力平价。

贸易成本是导致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Obstfeldand Rogoff(2001)认为它“在任何对国际价格差异的解释中起到中心的作用”。

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会阻碍国际间的套利,而且还在于它会导致非线性的汇率调整(即汇率将围绕购买力平价做均值-回归(mean-reversion)式的调整)。

比如,如果处于不同国家的两个商品在价格上的差异(用一国货币表示)是由于两地间的运输成本而成立造成的,那么除非预期利润超出两地之间的运输成本,否则就不值得套利,两地间的价格差异便无从矫正。

Dumas(1992)等研究④的理论模型对此作了阐释。

但实际上早在1916年Heckscher(1916)就指出,由于国际套利中存在交易成本,汇率的调整可能会是非线性的。

因贸易成本导致的汇率非线性调整说明虽然短期内汇率将背离购买力平价,但当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中心过远(处于贸易成本的边界附近)时,汇率就会向购买力平价做均值-回归运动,这表明长期的购买力平价将能够成立。

三、汇率的长期行为与购买力平价之谜虽然汇率在短期内很难符合一价定律和购买力平价,但由于购买力平价在理论中的基础性地位,人们仍期望国际竞争的力量能使其在长期中趋向购买力平价。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在对购买力平价的检验中(关于在此期间的文献综述可参见Officer,1976),初期的结果都比较好,原因一是由于实行浮动汇率的前两年美元相对较为稳定,二是由于缺乏足够长的数据(Taylor and Taylor,2004)。

但这些检验均未明确考虑相对价格和汇率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⑤。

因此无法保证更多检验结果的准确性⑥。

对购买力平价是否是长期现象的正规检验通常基于对实际汇率的考察。

因为:式中各个变量均取对数。

如果购买力平价成立,对数实际汇率将为常数(特殊情况下,)。

由于短期内购买力平价明显不能成立,因此人们转而考察q在长期中是否是常数。

如果是一个常数,那么达到长期水平需要多久?这实际上就是检验是否是一个单位根过程。

如果β=1,就可以认为实际汇率的过程包含一个单位根,此时实际汇率水平是不可预测的,因为如果对上式进行后向迭代,最终得到的实际汇率将等于一个常数项加上一个不可预测的随机项。

随着外部随机冲击的累积,我们无法预测其最终(长期)水平,从而长期内购买力平价不成立。

事实上,此时实际汇率是一个带漂移的随机游走,这就是所谓的单位根过程①。

早期对实际汇率的检验大多无法拒绝单位根的原假设②。

但Frenkel(1986,1990)认为并不能因此就接受实际汇率遵循随机游走的假设,自1973年开始的较短的时间序列可能也限制了检验的解释力。

为此人们增加了时间序列的长度,所得结果略好于以往,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的假设。

这些研究包括Frenkel(1986),Edison(1987),Glen(1992),Lothian andTaylor(1996),Taylor(2002)等。

虽然这些研究证实了购买力平价可在长期内成立,但人们也发现,汇率向长期购买力平价的调整十分缓慢,Rogoff (1996)总结道:“一致的估计表明:向购买力平价收敛的速度极为缓慢……同时短期内对购买力平价的偏离又十分大而且波动剧烈”。

“如何调和实际汇率的短期剧烈而大幅度的波动与冲击消失时的极其缓慢的速度”?这种现象被他称为“购买力平价之谜”。

实际汇率的这种行为――短期内汇率对购买力平价的大幅度偏离和长期的缓慢回归――表明汇率存在着非线性的调整。

对此人们在理论上提出了各种解释,如Dumas(1992)通过假设存在贸易成本得到了汇率的非线性调整;Kilianand Taylor(2003)认为非线性来自于外汇市场上人们关于均衡名义汇率的意见差异;而Taylor(2004)中的非线性则来自于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性操作等等。

在经验检验方面,人们对于类似于上述均值-回归的非线性调整广泛采用阈自回归模型(Threshold autoregressive Model,简称TAR模型)来检验③,Obstfeld and Taylor(1997)、Sarno、Chowdhury and Taylor (2004)等应用这种模型均发现了显著的非线性调整,此外Baum,CF,JT Barkoulas,MCaglayan(2001)还采用指数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Exponential smoothtransition autoregressive model,ESTAR)对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后期的长期PPP的动态调整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存在着均值-回归的动态过程,其均衡趋势随非均衡的大小而发生非线性的变动。

但在该时期,汇率向长期购买力平价的收敛十分缓慢。

Taylor, Peel and Sarno(2001)运用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Smooth transition autoregressive model,STAR)对法、德、日、英、美等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的实际美元汇率的数据进行了考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