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的后现代课程观透视
浅议高校精品课程建设
浅议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浅议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近年来,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旨在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对教育现代化的意义和发展路径。
一、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在于提高教学质量。
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高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广度,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同时,通过优秀教师的示范,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二、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路径1.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是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
课程设置方面,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合理规划课程,注重专业基础和实践应用的结合。
教材编写方面,要注重教材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实用性。
此外,教学内容要突出前沿性和实践性,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资源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网络教育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3.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过程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
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要注重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保障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1. 改变单一教学模式当前,部分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还停留在注重课程内容的改进上,忽视了教学模式的创新。
应当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入项目化学习、案例教学、团队合作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后现代课程观在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后现代课程观在高校课程建设与教学设计中的运用一、后现代课程观的意蕴后现代课程观将课程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强调释放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杂类的研究主题,展现各不相同的目标,鼓励不同的见解,侧重对课程的多元式理解,寻求更多的历史性和研究性。
后现代课程观强调把学生作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认为课程研究的本质是对课程意义的把握,而不是对课程的客观描述,每个人都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
后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的建构性和非线性,这种非序列性和开放性,使得课程越丰富,交叉点越多,构建的联系性越多,意义就加深。
后现代课程观对课程提出了新的观点,对高校课程建设有积极意义。
1、课程的开放性后现代课程观的代表人物多尔(Doll)明确提出,课程要成为开放系统,要求增加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在这种教育系统中,知识是对人的兴趣、价值和行动的反思,它是建构的而不是灌输的。
课程是开放的系统,开放系统要求对外增加课程与社会的联系。
教育活动系统的环境是整个社会,课程是教育活动系统的要素之一,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课程确定离不开社会环境,社会发展和社会需要强烈地影响并制约着课程。
开放的课程鼓励变化,接纳干扰,允许流动,外界的各种刺激和影响成为内外部之间交互作用从而达到内部重组的手段。
作为开放系统内部,课程需要以转变而不是塑造为己任,要对自传性思考、叙述性调查、修正性诠释、情境化理解等提出鼓励。
开放的课程系统使得课程的意义不是单方面呈现的或传输的,而是师生对话性交互作用创造的。
2、课程的不确定性现代课程观对课程确定性的规定导致对课程实行严格的内外控制,外部控制直接源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课程决策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内部控制则体现在教师身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课程的组织与开展,他们赋予传递的、书面的、叙述的表达方式以特殊地位,损害了体验的表达、个性的发挥、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相比较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传递是实现预定的目标,后现代课程观则认为课程传递是发现的,它主张课程目标是在学习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发现和制定的,这个目标存在于课程传递活动中,是可以批判和不断变化的,体现了人的探究精神和民主精神。
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现状及对“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启示——以《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为例
国 内关 于关于课 程建设 的技术类 文章 、 总结性 文章 、 学研 教 究类 的文章 。本研 究对 象是 《 现代 教育 技术 》 品课 程 , 精 其课 程 性质定 位为 高等 院校 的 “ 范类公 共课 程”, 究 内容 主要 是 课 师 研
就“ 国家 精 品开放 课程 ” 的建 设 提出 自己的想法 。
“ 现代 教育技 术” “ 和 教育 技术” 关键 词对 “ 为 国家 精品 课程 资 源
网课程 中心” 行搜 索 , 获得 国家 级 、 进 共 省级 和校 级课 程 3 1, ¨
排除 4门 专业基 础课 , 共获 得 2 7门师 范类公 共课 程 。其高 校类 型不仅 有高等 师范 院校 , 包含 普通高 等院校( 分普通 高等 院 也 部 校 含有师 范专业 , 以开设 有 “ 所 现代教 育技 术”课程 , 并且 课 程 也 申报 了国家精 品课 程 )高 校 的级 别不仅 有本科 院校也 有专 科 ;
程 申报 的 院校状 况和 申报 的时 间 以及 课程 的链 接状 况 。 者 以 笔
度精 品课程 视频公 开课 推荐工作 的通 知”, ~步促 进 了精 品课 进 程 的深 入发 展 与建设 。鉴 于此 , 笔者 对 国家 精 品课程 的建设 状 况 进行 总结 分析 , 现课 程在 建设 中存 在 的问题 和规律 ,并 以 发 《 代教 育技 术 》 品课程 为基 础 , 现 精 总结 分析 了国家级 、 级 和 省 校级 《 现代 教育 技术 》 设成 就 , 建 分析 课程 建设 中的问题 所在 ,
“ 十五” 间 , 期 国家教 育部 于 2 0 发布 了 “ 于启动 高等 0 3年 关 学校教 学质 量与教学 改革工 程精 品课 程建设 工作 的通知”, 开始
精品课程建设解读解读
传达意义:整体优化、本课重要、关系得当 传达意义:整体优化、本课重要、 表达内容:培养目标、主要岗位、本课程面向、承载能力 表达内容:培养目标、主要岗位、本课程面向、 本课程地位、本课程作用、本课程性质、 本课程地位、本课程作用、本课程性质、
二、指标解读
10
精品课程建设解读
1.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
提示
●分页分段(规整协调) 分页分段(规整协调)
三、细节规划
特别注意:格式不统一;分行分页处理不当,这些细节也体现工作作风。 特别注意:格式不统一;分行分页处理不当,这些细节也体现工作作风。
二、指标解读
11
精品课程建设解读
2.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
2-1 内容选取(针对性与适用性) 内容选取(针对性与适用性)
●针对性: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相一致。学与用的关系 针对性: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相一致。 ●适用性:学习任务的代表性与典型性。个体与一般的关系 适用性:学习任务的代表性与典型性。 ●超越性:经过教学设计加工的学习任务。教与学的关系 超越性:经过教学设计加工的学习任务。 ●发展性:承载职业的思维原理,有利于发展为经验知识 发展性:承载职业的思维原理,
●抓住重点: 咬住25分;盯住20分;抓住10分; 抓住重点: 咬住25 25分 盯住20 20分 抓住10 10分
做出特色10% 做出特色10%
二、指标解读
9
精品课程建设解读
1.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
1-1 课程定位 (性质与作用) 性质与作用)
●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符合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 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符合职业岗位( ●本课程地位:核心能力的核心支撑 本课程地位: ●前后续关系:衔接得当 前后续关系: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作者:王茹来源:《教育前沿·理论版》2009年第20期摘要:经过7年建设与发展,国家精品课程已经渐成规模,同时也是普通高校重点建设的项目。
本文根据国家精品课程网站所提供的精品课程数据,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现状分析。
关键词:精品课程现状分析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057-02一、精品课程的特点1、科学性与先进性精品课程的教学理念要体现现代科学教育思想的发展趋势,教学内容要有反映知识在新时代所取得的新成果和正在或将要出现的新趋势,课堂中要大量应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
而教师要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把传统与现代新知识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感受到“精品课程”的高质量和高水品。
2、互动性与整体性通过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即有效的反馈机制的建设,通过消化校内、校外、甚至国外专家、同行、学生在利用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调整和补充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强化精品。
同时,课程建设者与使用者的互动建设,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条必备的途径,同时也是一条捷径。
精品课程包括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制度等要素。
所以要考虑完整的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即课堂授课水平、教与学的互动、学生课余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业成绩的评价以及教学辅助手段和教学参考书的建设等,要抓住各方面间的关系,关注整体建设而不是局部建设。
3、开放性与共享性那些已经建设好的精品课程,通过在网上提供优质的课件资源、习题题库等,使不同院校、不同地区的学生和教师,可以不受限制的访问网站。
因此,通过精品课程网站,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打破现有教育教学质量受制于教学资源不足的瓶颈,通过免费为师生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有效性与示范性对于已经获得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来说,它们的课程体系、教材、教学软件、教学经验等都在全国高校中有较大的影响,具有较广泛的有效性和示范性。
精品课程课程建设心得体会(2篇)
第1篇自精品课程建设以来,我深感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价值的工程。
通过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我对教育教学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课程建设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课程建设的重要性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通过建设精品课程,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科学,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在课程建设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研究,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精品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优化课程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有助于优化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
二、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1.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课程建设的基础,需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因素。
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点:(1)明确课程目标,使课程内容与目标相一致。
(2)优化教学内容,使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
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点:(1)丰富教学资源种类,包括教材、课件、实验、实习等。
(2)提高教学资源质量,确保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3)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点:(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2)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优化教师评价体系,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4.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点:(1)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秩序。
(2)加强教学监督,提高教学质量。
(3)优化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浅谈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
浅谈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高校各类课程建设也成为了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精品课程的建设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
精品课程不仅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
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启示,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
本文将就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进行一些浅谈。
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注重学科交叉。
精品课程的建设不应该只停留在单一学科领域,而是应该借鉴其他学科的优秀教学资源,进行跨学科融合。
学科交叉的教学模式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可以鼓励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引入跨学科教学资源,促进精品课程的建设。
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仅是要注重理论教学,更应该注重实践教学。
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可以鼓励开展实践教学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力量。
要想建设出精品课程,就需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加强对教师的评价和激励,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
通过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提高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平。
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注重学生参与。
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受益者。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参与。
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
通过学生的参与,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学理念下的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
1 0 ・。 1
,
“ 、专 、复 ”的 人 才培 养 模式 。 宽
2 、精 品课 程 建 设 的重 要 途径 是 不 断 改 进教 学 方 法 、更 新 教 学手 段
目前高 等 学 校教 学 中普遍 存 在 的 问题 ,可 以归纳 为 “ 五个 关 注 ” “ 、 五个 忽略 ” :关 注 知识 系统 传 授 ,忽 略学 生 需 求 及 心 理 承 受 能 力 ;关 注 教 师 主 导作 用 ,忽 略 或 淡 忘 以学 生 为 本 及学 生 主 体 作
程 教学 质量 是直 接影 响人 才 培养 质 量 的核 心要 素 。精 品课 程建 设 的 目的是 通过 为 学生 提供 优质 教 学 资 源来 提 高 教育 教 学 质 量 ,保 证 人 才 培养 目标 的实 现 。教 学 方法 的改 革 是 教 学 改革 的关 键 和 切 入 点 ,以信 息技 术 的应 用 为标 志 的新 的教 学手 段 的发 展使 教学 方 法产 生 了革命 性 的 变化 。
思 想 ;2 ()必 须 突 出强 调针 对 性及 实 用 性 ,贴近 现 实 ,学 以致 用 ;() 须 留有 空 间 养成 学 生 自我 求 3必 知 的兴 趣 。激发 学 生 的创新 思 维 ,培 养其 创新 能力 及 实践 能力 。 在课 程体 系 改革 方面 ,开 展教 学 计划 的 修订工 作 ,教学 计划 编 制 的总体 要求 是 发 挥学 校学 科 门 类齐 全 、资源 配 置全 面 的综合 优 势 ,符 合构 建 大学本 科 教 育教 学新 体 系 的要求 ;贯 彻 “ 口径 、厚 宽
基 础 、重 创 新 、扬 个性 ”的方 针 ,即 积极 试行 前 期按 “ 文 ” “ 大 、 大理 ” 的学 科大 类 打 通培 养 ,后 期 进 行宽 口径专 业 教育 的新模 式 ,公 共 基 础课 程 、部分 学 科基 础课 程 按 打 通 的 学科 专 业 大类 设 置 。
浅谈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
浅谈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推动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不仅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更是推动课程改革和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启示和对策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提升。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在进行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要注重课程建设的针对性和目标导向。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确定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要注重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要形成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实现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和资源共享,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程质量。
要注重课程建设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要兼顾学科专业的专业性和通识教育的普及性,综合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提高课程建设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要注重课程建设的评价和反馈。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要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及时对课程建设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之举。
通过本文的浅谈,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推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全面展开,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效与思考
目前设置的师生互动的栏目包括:师生网上答疑(非实时的提问与回答,一般是, 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教师回答后原提问和回答可以作为资料保存,方便其他更多 的师生浏览参考)、教师在线布置作业和学生在线提交作业(需要作业类型是适合 依托网络进行的,如,作业类型为小论文,学生只需提交WORD文档即可)、师生 在线互动(实时,可以由教师开辟一个聊天室,事先通知学生,邀请学生同时参加, 这样,多个教师和多个学生可以同时、实时2的1 对话,特别适合于考前答疑和辅导)
3
一、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和资源情况
课程网站建设—— 课堂教学各环节的网络复现 习题解答
4
一、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和资源情况
精品课程资源,主要是为培训教师而设计的;不幸的是后来又变 成了评审工程
建设成效1:强制性让各校关注 队伍建设和资源向教学倾斜, 在教学队伍青黄不接状况和扩 招后教学滑坡情况下,激励了 一大批教师投入研究和建设, 带出了一大批教学队伍。
(2) Ken Bain(美国著名教育家,新泽西州立大学教学资 源中心主任、曾获得多项全美教学奖):教学就是创造一 种状态,让学生在这种状态中发现他们学习的潜能。(因 此,只有当学习发生的时候教学才发生。)
(3) 关于学习:学习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 构建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知识体系。
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
网上视频课堂
交互式Flash课件
动态电子教材 纸质教材
掌握重点和难点
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全面掌握基本内容 达到教学要求 掌握内容的相互关联 提升思维能力
实现 从知识积累
精品课程建设与未来课程思考.doc
精品课程建设与未来课程思考1。
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学院内涵一、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ﻭ建设学校的任务毋庸置疑就是培养学生,为服务和地方经济提供建设人才的平台,而培养人才的关键就是学校的课程教学。
课程建设对于学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够明确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资源,提供完备的教学资料和学生学习资料,还能够提供教学互动的平台,能够统一教学标准,统一考核标准,为学校的同类课程标准化教学和考核提供有力的保障.ﻭ2。
树立专业目标专业建设的实质就是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立,人才培养措施的设计。
专业的内容和区分实际上就是专业所包含的各类课程,如果把构成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而进行有机的整合,这对专业的建设无疑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
建设成联合精品课程后每门课程的开设都不是孤立的,课程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呼应,知识结构和体系会更加紧凑和完整.专业的目标会更清晰和明确,专业的岗位定位及职业能力都会融入到课程中,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而建立该专业所涉及领域的知识结构和行动能力。
3.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ﻭ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庞大的工程,课程建设需要大量的素材和资源支撑,精品课程建设不是一名教师所能完成的,需要教学团队合作进行。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以教学为主,科研工作基本为零,教师之间也很少有机会能在同一个平台一起完成一件事情,缺乏合作和沟通。
精品课程的建设正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各负其责,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搜集大量资料,对该课程所涉及的所有西都要接触和熟悉,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就让教师对该课程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该门课程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精品课程也成为课程教学有力的资源平台。
ﻭ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流程精品课程的开发流程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固定的步骤,但是不管建设什么样的精品课程,课程的建设都要以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为依据,脱离评审指标的精品课程建设是不会被大家认可的。
浅谈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
浅谈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浅谈高校精
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和启示,可以帮助其他学校更好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明确目标。
目标应该明确而具体,能够指导教师进行课程设计
和教学活动。
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目标还应该与
学校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使课程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需要重视课程内容的创新。
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
高校精品
课程建设应该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使课程更具吸引力和
针对性。
应该积极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需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还应该注重教师的
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认可。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需要重视评价和反馈。
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发现
问题和改进方案。
高校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学生评价、同
行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并及时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和改进。
高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与反思
高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与反思高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与反思作者/楚寒露摘要: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重点工程,年年都会涌现出大量精品课程,门。
本文多年来,投入产出比究竟是多少?真正用于实际教学的精品课程数与每年申报的各级精品课程总数的比值究竟有多高?以笔者所在院校的508门课程为例,这两个比值都是惊人的。
经过后台数据分析以及采访多位平台使用的教师和学生后,笔者认为校级精品课程普遍存有以下问题:1.课程平台缺乏个性化、人性化设计现在大多数高校都是直接买的第三方精品课程平台,而这些精品课程平台的设计者多为计算机类工程师,而一线的教师和学生都未能参与其中,所以,平台难免会出现逻辑性不强和缺乏人性化设计等问题,每年主讲老师在申报精品课程之前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平台功能,有些老师由于年龄较大,接受新事物较慢,很难花费更多的精力在课程设计和学习活动设计上,精品课程网2.加上3.技术维度、作为指4.缺乏正规培训与一对一个性化指导目前精品课程平台培训多是由第三方软件提供商的工程师或者客服人员进行,他们不懂教学实际,也未能从教师使用者的角度去进行讲解,导致培训完老师们仍旧一头雾水。
加之有些老师年龄较大,信息化程度偏低,培训时又缺乏一对一个性化指导,很多优秀想法和课程资源不知道如何通过平台去实现,好的优秀资源不能通过平台得以有效共享。
5.缺乏课程设计和学习活动设计由于评审指标的不完善和平台人性化不足,培训不彻底,主讲教师精力有限等问题,导致大多数精品课程都缺乏课程设计和学习活动设计,主讲教师很少从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以人为本地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学资源及其呈现形式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最终导致学习者学习兴趣不高,疲于应付,评审过后,精品课程基本无人问津。
1.作为平台2.3.其次是学习评价,大多数系统都能提供简单的在线测试或者考试功能,但是没能给出相应的或者是有效的过程性评价,从而不能做出改善学习的优化策略。
浅谈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
浅谈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是近年来高校重要的教学改革措施之一,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兴趣,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进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全面优化,使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授课程的教师将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所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
同时,高校不断更新和调整课程内容,增加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新型课程,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逐步形成了适应现代化需求的课程体系。
二、借助新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如智慧教室、网络课程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网络课程将课程资料和教学资源推送到学生前台,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上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此外,高校将新技术手段应用到教学、考核等环节,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有效推动了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
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安排严谨、紧凑,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团队创新、综合实践、多元评价等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实践操作能力。
此外,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还注重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教师水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和能力,能够灵活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能力,从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
后现代课程观
专题七
后现代课程观
主要框架
一、主要思想基础 二、主要观点介绍 三、后现代课程观与现代课程观的比较 四、书目推荐
西方思想史的三大范式
以科学尤其是物理学与天文学作为组织框架,西方 思想史可划分为三个大范式:
1、前现代:有记载的西方历史—17、18世纪的科技 革命(平衡或相称在内的宇宙和谐观); 2、现代:始于17世纪末(封闭、自足且简单的);
(三)对传统的“权威观”提 出了挑战, 重新构建师生关系
1、教师不再是外在于学习情境的“指挥者”, 而是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和学生作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索有关 知识的领域的过程中:相互对话, 互相合作; 教师的权威并没有被削弱和抛弃, 而是得以重 新建构,其作用主要在于促使学习主体去主 动探究、自主学习、自我实现;
(六)把“评价”定义为 “转变性协调”
现代主义所盛行的评价几乎总是与等级相联
系的。评价的目的是“区分”:区别胜利者 和失败者; 后现代主义评价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区分”, 而在于“成为共同情境之中以转变为目的的 协调过程。”显然, 这样的评价不仅仅具有筛 选的功能, 而且更具有激励与改进的功能。
01后现代课程观
(2)反对课程领域中的技术理性。
(3)重视理论性和研究性。强调研究需要暂时中断与 课程实践的联系,面向课程事实本身,洞悉课程本质, 探讨课程意义。
课程是封闭的、单一的、累积的
课程是开放的、复杂的、变革的
科学主义,构造课程图像,课程开发 范式
人文主义,理解和描述,课程理解范式
泰勒原理,追求科学性
多尔的4R和5C,追求开放性
分析方法 课程目标 课程体系
客观的解释,科学的分析和说明 线形的,追求达成目标 孤立的封闭系统
解构、重构、再解构的循环过程
非线形的,重视过程和目标的不断重构 升华
2.生物学世界观
现代主义是以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为理 论基础的,是无生命的、线性的封闭 系统。
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认为:生命系 统的基本特点之一便是相互作用。在 生命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不是以相互 孤立而是以相互联系及与系统整体关 系的角度来界定。
新生物学的特点赋予自身自主性,与 物理-化学定律相协调但不能简单化 为这些定律。这些特点包括:1.组织 的复杂性、2.发生历史与编码、 3.原因的多元性、4.方向性和目的 性、5.自组织。复杂性是其中最具有 综合性的、最激励人心的、影响最为 深远的特点。”
有机的开放系统
现代课程理论是20世纪早期,受科学研究方法、心理学、 儿童研究运动、工业效率论、进步主义影响而形成的关 于课程编制、课程模式的理论。
泰勒进行了八年课程实践研究,在总结借鉴以往课程理 论和吸收心理学、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 “泰勒原理”,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后现代课程观视域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
后现代课程观视域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如今的教育愈来愈注重发展时代的变化,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素养。
在这个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借助这一工具打造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课程。
一、认识后现代课程观视域下的教育技术课程改革后现代课程观是对传统课程观的一种批判性延伸,它认为教育课程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一种生产形式和经验的过程,强调探索和实践、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认同。
因此,在后现代课程观的视域下,教育课程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方法和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灵活、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教育技术作为现代科技的代表,拥有最先进的技术与方法,可以为教育课程提供更加灵活多变、高效便捷的教学体验。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改变这种模式,使教师和学生形成更好的互动和共同学习的机会,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学有所获,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技术的应用带给学生个性化学习、互动交流、以及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这也是后现代课程观的重要内容。
二、技术运用在教育中的优势1. 个性化教育。
现代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学习进度等情况自动调整课程的难度,帮助学生成长进步。
2. 视觉化教育。
现代技术可以通过影像、声音和图像等方式直观呈现知识,使学习更加生动形象,容易理解和掌握。
3. 互动交流。
教育技术的互动性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和其他学生展开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能力发展。
4. 自主学习。
教育技术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喜欢的课程内容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技术运用在教育中切实展现了“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实现教学资源的公平共享”的优势,从而推动了教育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程建设的后现代课程观透视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部为了进一步提高本、专科教学质量所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精品课程在我国高校得到了快速发展。
后现代主义基于对现代社会的反思与批判,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关注。
而在后现代主义思想下构建的课程观,因迥异于现代课程观,而要求精品课程建设适时的改进与完善。
只有这样精品课程建设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
标签:后现代课程观;精品课程建设;透视一、后现代课程观的基本思想及特征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范式,后现代主义课程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课程观,而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后现代主义。
所以,只有正确的把握了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及特征,才能真正了解后现代课程观的精神实质。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
后现代主义是针对现代主义而言的。
按照美国学者多尔的观点,从古希腊直到文艺复兴将近2000年的时间,属于前现代主义的思想范式,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前半叶,属于现代主义思想范式,从20世纪中期到现在属于后现代思想范式,按照这种观点,宇宙是一个开放性的网络系统,事物的存在和联系是不确定的、非对称的、混沌的、多元的和转化的。
从这种思想观点出发来研究界定课程就是后现代课程理论。
后现代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课程学家小威廉姆斯.E.多尔(Jr.W.E.Doll)。
因为他第一次系统地探索了后现代思想与课程,并提出了被他称为“4R”的后现代课程的基本标准,对世界课程理论界具有很大的影响。
后现代课程理论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后现代课程论是建立在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之上的。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证,而社会又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和目标。
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对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而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课程,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则是不言而喻的。
每一个时代课程设置的内容都隐含着当代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世界进入20世纪下半期后,西方发达国家从工业社会转入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
这种社会具有的知识爆炸、价值多元、自动化、学习化等特点,促使人们接受终生教育、多次和多领域就业的观念,推动着制度化教育性质和课程模式的转变。
后现代课程理论就是对这种社会变化作出的反应,是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具备较强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为取向的。
2.后现代课程论是建立在现代课程理论的否定之上的。
后现代课程理论是立足于对现代课程理论全面批判和反动的理论重建。
这种转型变革有许多假设不同于现代主义的观点,包括:(1)内在性,指系统的发展过程主要是一种内部的发展的过程。
与现代主义课程往往通过直接干预、环境塑造或是强化手段塑造师生关系行为相反,后现代系统认为秩序通过相互作用从内部发生,转化是有机体本身或有机体对外在力量的反应所作出的内在重组,因而该理念高度重视学生内在重组和建构的能力。
(2)自发性,指内在重组过程中突变的特性。
内在重组是与外在环境互动的过程,后现代课程必须为这些内部重组提供一些契机;必须结合支持性与挑战性的行为,让学生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状态下,自发地从事内在的重组,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3)不确定性,指系统处于不平衡到平衡状态的过程中,诸多偶然因素都可能引起系统向不同方向发展,固定的目标是难以达到的。
后现代课程要求创造探索的氛围,具有足够的丰富性、开放性,以便归纳观点、问题和解释。
课程不再是确定的知识载体,而是不断流变和发展的过程。
其中,挑战、干扰和对话是必要的条件,课程目标和学生、教师、课程材料一样,都要经历转型。
3.后现代课程是建立在前人理论研究的成果之上的。
任何一种新的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一方面来源于实践,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前人的研究成果。
后现代课程理论受到了普利高津混沌理论很大的影响。
混沌理论所揭示的“相位空间轨道、波因凯芮图、分叉点与局部的普遍性是所有非线性动态系统共同的关键概念”,它将人们导向“一种科学与灵性、形而上学与神秘、游戏与严肃相交融的宇宙学的新特点。
它强调循环和练习的概念,强调物体和事物内自组织的创造性作用。
借鉴这种理论,可以抽绎出属于后现代范式的课程观点,即从鼓励学生反思的角度出发循环地、回归地而且非线性地处理课程材料,由直线性能转向螺旋性;从发挥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出发,转变教学的做法,由教导性转向对话性;从促进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由主导性转向附属性。
二、后现代课程观下的精品课程建设内容精品课程不同于一般课程之处在于:在学习内容上,它具有递进性、联系性和探讨性;在学习方式上,它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和体验性;在学习过程上,它具有开放性、迁转性和回归性。
而用后现代课程思想观,这些都包含了课程整合的因素。
因此,开发各种类型的整合课程,应该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
这类课程包括:综合课程、研究型课程、校本课程。
1.综合课程。
这种课程要求将被分割的课程内容的要素或零散、杂乱的其他形态的内容要素,分别依据其内在的价值联系、逻辑性或结构性联系、外在的实用价值、学生的认知特点或习惯等主线统整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内容体系。
这种体系可以是封闭的,即对原有分科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具有相对持久性的独立的学科体系;也可以是半封闭的,即对原有分科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内容不断变换,充实或更新,但具有实在且稳定形态的学科;还可以是完全开放的,即课程内容的聚合以及课程内容本身并没有一个稳定的形态,根据特定的课程情境,课程的内容始终处于调整和变换之中。
在设计和开发综合课程时,必须把握好三点:一是要充分体现课程的目标要求。
二是要充分适应学生的发展。
三是要充分反映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
2.研究型课程。
这是由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组织教学而引发的显性课程,指的是学生在自己选择的前提下,以课题研究或者项目设计为载体,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
研究型课程的目标指向不是单一素质(如科学素养)的培养,而是指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这是因为这种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它的内容又是开放性的,开放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自然、社会与自我),涉及的是多学科,研究的问题是综合的,必须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
另外,它所倡导的学习方式需要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研究,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判断、想像和创造,还要动手操作,与他人交流协作,这也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能力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设计和开发好这种课程对于精品课程建设来说是富有积极意义的。
3.校本课程。
这种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它的开发目的在于“尊重学生、学校和社会的独特性与差异性”[3],也就是根据学生志趣的发展和对未来的设计,基于本校和本社区的资源条件而开发的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
这种课程把校内和社区课程资源与常规基础理论课程资源结合起来,使教育过程生活化、教学内容实验化。
校本课程开发所采用的方式主要有:课程选择,指在诸多课程项目中,选择学校付诸实施的课程计划的活动;课程改编,指对规定和预设的课程计划方案进行调整和改造,以使其适应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活动;课程补充,指对国家和地方课程内容或方式进行充实或增补,以丰富其原有体系的活动;课程拓展,指以拓展课程的范围为主要目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新编,指以全新的视野和方式开发独特的课程板块或课程单元的活动。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集中精力开发几种具有本校特色的能够适应本校教师、学生状况和办学条件的校本课程,并持久地实验下去,也不失为建设精品课程的有效途径。
三、后现代课程观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要求1.以课程理论为重点的师资培训。
精品课程建设首先要抓住教师有关课程理论以至整个教育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
要达到英国课程学家斯滕豪斯提出的“教师即研究者”的目标,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共同配合,围绕精品课程建设,设计和安排一系列校验活动,让教师参与确定研究课题,在自己的课堂中收集并分析资料,探索课程和教学中许多重要问题,并进而在实践中发展对课程和教学的理解和研究能力,反思自己教育活动所包含的价值,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提高精品课程标准。
而只有通过教师个人的理论学习和学校组织的培训活动,教师才有可能从现有课程标准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精心的设计者、潜心的反思者和匠心的实践者。
2.开发利用以开放型和现代化为背景的课程资源。
在后现代课程观的框架内,精品课程要求的背景则与之相反,应该是开放的、多样的、动态的。
因此,广泛开发利用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物质条件。
在开放型的背景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指围绕构建精品课程,在时间与空间、校内与社区、人际与自然等方面,寻找、开掘和运用一切有利于课程转化、生成、变革的因素,使之成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
一是在时间与空间方面开发利用资源。
二是在校内与社区方面开发利用资源。
在现代化的背景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指借助现代化工具和手段推动课程的实施和教学的开展。
这既是课程适应时代发展和现代化改革的需要,又是与现代课程思想相契合的。
塑造精品课程,需要在课程实施中构建丰富的联系性,而这种联系性则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而获得。
3.塑造以语言情境为支撑的优质课程。
以后现代课程观为指导的精品课程,应该包括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研究型课程以及校本课程,构成一个被选择类型群。
它们各具优势,互补共生。
但以教学语言、教学情境为支撑的课程类型,则主要指向学科课程、综合课程;部分指向研究型课程、校本课程,当然也涉及到活动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无论是选择哪一个类型的课程,教学语言、教学情景的设计都是必要的。
在一定程度上说,优质课程即精品课程是通过教学语言、教学情景的精巧构设,千锤百炼地塑造出来的。
参考文献:[1]靳玉乐,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小威廉姆斯E·多尔,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虞璐.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J].职业教育研究,2007,(8).[5]梁翎,贾让成.我国高等学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7,(4).(责任编辑/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