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例心源性猝死病例的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0例心源性猝死病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究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特点以及死亡原因。方法随机选择2008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接治过的40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研究,通过对相应临床记录资料的整理与非心源性猝死人群对比,分析患者在年龄、性别、所患疾病上的特点,探讨引发心源性猝死的病因,从而找出预防、减少该疾病的方法。结果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50~60岁,60岁之前,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60岁之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心源性猝死患者分布上,男性多于女性,比例為2.8∶1。本研究40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占64%,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死因明确的患者中死于情绪波动的患者占多数。结论心源性猝死患者(尤其是50~60岁)应当入院进行治疗,避免由于过度操劳等情况带来的情绪波动。

标签:心源性猝死;临床分析;病因;发病特点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引起急性症状发作后1 h内患者丧失意识导致的自然死亡。心源性猝死具有死亡急骤、死亡出人意料、自然死亡的特点。研究发现,心源性猝死率和心血管病发病率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剧增,心源性猝死率也呈明显上升的趋势[1]。心源性猝死作为一种突发性疾病,严重危害着患者的健康,由此可见,对其临床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本文选择40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探究其发病特点及死亡原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在2008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接治的40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心源性猝死的临床诊断标准(从症状开始到死亡时间间隔不超过6 h)[2]。上述患者的年龄19~75岁,平均(48.23±2.77)岁,其中男性患者296例,占74%,女性患者104例,占26%。为了准确地判断心源性猝死患者所患疾病特点,本文随机抽取我院同期间343例非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对比研究,非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年龄24~68岁,平均(43.22±1.77)岁,其中男性患者201例,占58.6%,女性患者142例,占41.4%。分析心源性猝死患者在年龄、性别、所患疾病上的特点,探讨引发心源性猝死的病因。整个研究在心源性猝死患者知情同意下进行,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找出所选患者的死因并做好相关记录。为找出患者的病理数据,需要对患者的心脏标本进行处理,按照国际通用的病例检测标准,首先对患者的心脏标本进行常规检查,相关医护人员使用手术刀在无菌操作环境下取出患者心脏左室前壁、乳头肌、左心耳、冠脉等部位,测量左心室壁的厚度,如果厚度>1.2 cm,

则可判断存在左心室肥厚的现象。安排医护人员对研究的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生前资料进行整理,包括患者性别、死亡时的年龄等基本信息,找出各项信息的特点,分析预防、减少心源性猝死的方法。

1.3 观察指标

观察心源性猝死患者和非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年龄、性别,探讨相应数据的特点,分析导致心源性猝死的病因,找出避免、减少心源性猝死的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年龄特点

分析相关记录数据可知,心源性猝死病人的年龄主要集中在50~60岁,并以60岁作为分界线,60岁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则逐渐降低(表1)。

2.2 性别特点

分析相关记录数据可见,男性患者有296例,女性患者有104例,男女比例为2.8∶1,由此可知心源性猝死在男性群体中更常见。

2.3 患者所患疾病情况的比较

对心源性猝死患者生前的病史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心源性猝死的400例患者中,有256例(64%)患者生前患有冠心病,54例(13.5%)患有急性心肌梗死,28例(7%)患有不稳定型心绞痛,17例(4.25%)患有缺血性心肌病,18例(4.5%)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14例(3.5%)患有扩张性心肌病,2例(0.5%)患者存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2.00%)患有心肌炎,5例(1.25%)患有甲亢性心脏病。

对非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343例患者中有129例(37.61%)患有冠心病,30例(8.7%)患有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心肌炎、甲亢性心肌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病率分别为5.54%、4.66%、3.50%、2.92 %、2.04 %、1.17 %、0.29%,115例(33.57%)患有非心脏性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4 引发心源性猝死的病因

走访调查患者死前接触的家属以及护士发现,40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有299例死因可以明确,其余101例死因不明。死因明确的患者中有114例的死亡由于情绪的大幅度波动引起,53例患者由于过度疲劳导致死亡,32例患者在过度饮酒后死亡,30例患者担心自己的病情从而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死亡,23例患者由于高温引起死亡,21例患者在排便过程中太用力死亡,21例患者在剧烈运动后死亡。由此可见,情绪波动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3 讨论

心源性猝死是一种常见的突发性心血管疾病,研究发现,大多数心源性猝死患者都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尤其以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心肌炎、室性心律失常等疾病最为常见[3]。本文研究的40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中以冠心病为主,占总数的64%,而其余各类心肌病患者也占有一定比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死亡原因是由于快速出现心率失常导致死亡,根据相关的临床数据可以发现,多数心源性猝死患者在发病前自身神经系统不稳定[4],情绪波动较大,受到较大刺激,亦或过度劳累等因素,导致其突然死亡[5]。本文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明确死因的299例患者中有114例死于情绪波动,53例死于过度疲劳。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发病年龄范围越来越广。资料显示,最易患心源性猝死的人群是45~60岁的男性,本文研究后得到的数据与之相差不大。该年龄阶段的男性由于工作、家庭关系等因素养成抽烟、喝酒、不爱运动等恶习,从而导致其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处于异常偏高的状态,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随之上升,而这些均是导致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因素,冠心病又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死因[6-8]。

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死亡是不可预知的,大量的临床观察资料记载,心源性猝死的主要表现为短时间内的心律失常、胸痛、眩晕、呼吸困难等,随之便是心跳骤停,这时候医护人员或者患者家属不能感知患者的心音和脉搏,也测不出患者的血压等[9]。观察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心电图可以看到,患者在几次痉挛性呼吸时其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抖,冠心病作为一种心源性猝死的重要病因,主要临床表现为胸痛,患者由于剧烈活动或者情绪波动,会突然感觉到心前区疼痛,这种疼痛由心前区逐渐蔓延至手臂等地方,严重时甚至可以蔓延至手指部位[10-12]。据不完全统计,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有大约1/3的人会猝死,这就是常说的猝死型冠心病,除了上述临床表现外,冠心病患者还会时常感觉到发热、惊恐、恶心等[13]。

心源性猝死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死亡方式,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经过大量的临床分析显示,避免和减少心源性猝死的方法就是减少冠心病的发生,导致冠心病的根本原因为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14-15],相关医疗机构建议,为降低“三高”,患者应注意控制饮食习惯以及改掉恶习,在戒烟、限酒及控制饮食的同时,养成经常运动的好习惯。已经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并定期进行检查,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加强自身对心源性猝死的了解和预防[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