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件 黄土高原古代农业土地利用变迁及其原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逐渐恶化
❖ 水旱灾害增多
公元7世纪开始,黄土高原上水旱灾害突然增多。
(朱士光 1985)
明 清 时 期
明代农业的恢复
❖ 元末人口状况
战乱后,黄土高原人口大大减少,就连黄河中下游平原许 多地方都由于“人力不至”而“久至荒芜”。
(桂彦良《上太平治要十二疏》,《明经世文编》卷17)
❖ 大量移民 ❖ 屯田——民屯、军屯、商屯
明代中叶以后玉米等作物的引入,使劣质土地也能被很好 利用。
(《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简史》闵宗殿等 1983)
环境问题
❖ 自然植被严重破坏
相关研究认为,黄土高原森林的大规模消退,主 要发生在明代和清乾隆以后 。
(刘多森 2004)
明清以前的农业开发使河谷平原地区的森林破坏 殆尽,而经过明清两代的开垦以后,连山区森林也 未能幸免。
(朱士光 1985)
刀耕农业
❖ 优越自然环境+黄土易耕性 ( 王建革,陆建飞 1996) ❖ 木石农具
❖ 免耕制 迁徙农业
土壤肥力丧失后迁居他方,休耕期可长达数十年, 自然植被有足够时间恢复。
耜耕农业
❖ 仰韶文化(距今5000-6000年)开始 ❖ 工具: 石斧、石耜、石铲、石锛等
(王星光 1994)
大融合和大动乱
❖ 少数民族内迁
西汉末年以来,边外少数民族陆续向黄土高原迁徙。 “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西晋·江统《徙戎论》
❖ 羌胡聚居区(三国至西晋)
北至内蒙河套,南至陕西洛川-陇东正宁-宁夏海原一线,东 至晋西北芦芽山和黄河吴堡-宜川段,约占黄土高原面积的 2/5。
❖ 民族结构变化
❖ 这一时期,黄土高原为半农半牧区,不同时 期二者各有消长,直到隋唐,该地区仍有大 面积的游牧区和政府养马区。
隋唐至宋元时期
统一与农政
❖ 大一统(保障) ❖ 急农政策(隋朝)
农业生产在短时间内得以恢复,人口也随之增加,至隋炀帝 大业五年(609年),黄土高原人数达到956万 。
❖ “静为农本”——贞观之治
“一对夫妇平均授田120亩。”
——《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简史》闵宗殿等 1983
❖ 评:当时地广人稀,政府只有实行强制性和鼓励性
的农业政策。由于田地广大,劳力有限,耕作方式 以粗放为主。
农业技术
❖ 《齐民要术》——贾思勰·北魏
❖ “耕-耙-耱”整地技术系统(魏晋时期) 这种耕作方式一直影响至今 。
——《中国农业史》吴存浩 1996
轻徭薄赋,鼓励农桑,增加人口。
(朱士光 1985)
❖ 官营畜牧业
唐政府在陇右设了许多牧监、牧坊,经营以养马为主的畜牧 业。
(朱士光 1985 )
曲辕犁 (唐)
❖ 耕地速度 ❖ 整地质量 ❖ 节约牲畜
农牧业的“沧海桑田”
❖ “四海无闲田”——李绅·8-9世纪
此时,农牧分界线已被推至阴山一线。
❖ 短期战乱(五代) ❖ 北宋辽金夏对峙(北宋)
种植制度 人口
❖ 精耕细作农业的产生 ❖ 两年三熟制
汉代开始,冬小麦种植,两年三熟制产生,而复 种作物以粟类为核心,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明代中 后期玉米等作物的引入。
(韩茂莉,2000)
❖ 人口大幅增长
西汉人口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水平。西汉平帝元始 二年(公元2年),黄土高原人口为684万,占西汉 全国人口总数的11.5%
(王建革,陆建飞 1996)
魏
时 期
Baidu Nhomakorabea
晋 南 北
朝
汉末动乱与恢复
❖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人口锐减,田地 大量荒芜。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 屯田制 三国时期,曹魏实行屯田制,安置流民。
土地政策
❖ 占田课田制(西晋)
“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
❖ 均田制(北魏)
——《晋书·食货志》
❖ 农牧分界线(秦末汉初) 长城-东胜东-榆林北-靖边北-环县一线
(桑广书 2005)
农业政策
❖ 封建制确立
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鼓励生育,发展农业, 各诸侯国纷纷效仿。有研究估算,当时秦国人口 高达600-720万。
(王建革,陆建飞 1996)
❖ 移民实边、鼓励农业 (秦、西汉政府) ❖ 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
十六国至北朝时期,黄土高原全部被五胡(匈奴、羯、氐、 羌、鲜卑)建立的政权占据。同时,大量汉族人口死于战乱 或南迁,以至于人口比例不占多数。
(刘多森 2004)
评
❖ 非汉族原先的土地利用方式一般以游牧、狩 猎或采集为主,但当进入黄土高原后,出于 对汉文化的向往,必然地走向汉化。在游牧定牧-半农半牧-农耕的转变过程中,土地利 用方式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嗯,听起来不错, 能结合具体历史说一 下吗?
春秋战国以前
气候和植被
❖ 温暖湿润期
中全新世前后(距今约3000 - 8300年),黄土
高原处于温暖湿润期,温度比现在高约2.5℃,降
水量比现在多100mm。气候适宜期在约3000年
前结束。
(把多辉等 2005)
❖ 自然植被良好
直到西周时,高原东部和南部仍有竹、漆、棕、 柟等亚热带或热带树种分布。
他们主要经营畜牧业,有时还侵入关中地区。
(桑广书 2005)
至 东 汉
春 秋 战 国
铁制农具
❖ 冶铁术(春秋) ❖ 铁制农具广泛使用(战国) ❖ 犁铧和犁壁
汉代出现,全铁制,增强了破 土翻土能力,还使犁地和起垄两 道工序一次性完成。
二牛抬杠
❖ 西汉末年。二牛抬杠的产生与过去两牛三人 法相比较,解放了两个人的劳动力。
2. 黄河中游森林覆盖率
❖ 春秋战国——53 %; ❖ 秦汉时期——42 %; ❖ 唐宋时期——32 %; ❖ 明清时期—— 4 % ; ❖ 目前黄土高原草地占30.5%,森林覆盖率
12.0%,若去除灌木林和疏林,森林覆盖率仅 6.5%。
(桑广书 2005)
原因之二:人口因素
❖ 土地所产不能满足人的需求时, ◆ 增大耕地面积(主) ◆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西北农牧史》张波 1989
农业活动范围
❖ 西周以前, ◆ 农业活动主要集中在河谷平原和台塬地区 ◆ 农业耕作主要在聚落和城邑附近。 撂荒休耕制与较小的农业开发强度和地广人稀的人 地关系相对应。
❖ 植被分界线(西周至战国) 延安-离石-庆阳一线
此线以北是半干旱和干旱草原,以南为疏林灌丛草 原,与此相对应,此线以北长期是游牧民族分布区,
汉代画砖
比较:九寨沟藏民(现代)
“快刀好切菜”
❖ 铁制农具的使用,“使广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 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了可能。”
——恩格斯《家族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 战国中后期,赵国将农耕扩展到今山西北部和陕西 榆林地区,原生的灌丛草原被大片开垦。
❖ 秦朝时,蒙恬“将三十万众”北修长城,在长城沿 线屯田垦荒。
❖ 人口增长或迁徙——开垦拓荒 人口锐减——田地荒芜
❖ 一地区的人口负载量不能孤立的看待,它与 该地区自然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联。
西汉以来黄土高原人口变化
(据朱士光,1985)
原因之三:生产力水平
可从三方面说明:
❖ 生产工具 农业发展程度的标志,生产工具革新提高土地利 用效率。 ◆ 石制农具→铁质农具 ◆ 人力→畜力
(马雪芹 1997)
环境问题
❖ 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进一步扩展
土地的开垦和自然植被的消失,尤其是坡耕地的 开垦,使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如: ◆ 晋西北的屯田因“水冲河压”而“咸薄不堪”。
(庞尚鹏《清理大同屯田疏》,《明经世文编》卷359)
◆ 黄土高原北部许多地方则出现了沙漠。
(马雪芹 1997)
❖ 特点:翻土整地 撂荒休耕制 ❖ 青铜时代
夏商周时期。但青铜是贵金属,多用来制造奴隶 主使用的食器、礼器和兵器,虽然也制造过一些铜 制农具,并未广泛使用。
作物品种
❖ 这一时期黄土高原上的农作物以黍 (稷)和粟为主。
——《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简史》闵宗殿等 1983
❖ 小麦约在夏代以后经黑海南岸传入关 中,并逐渐取得优势地位。
临洮-无定河-忻州一线 由于黄土高原北部自然条件差,劳动力缺乏,一
年一熟制一直到明清时期还占优势地位 。
(韩茂莉 2000)
环境逐渐恶化
❖ 河流流量减少
隋唐时期开始,黄土高原主要河流,如渭河、汾 河,流量逐渐减少。
(史念海 1992)
❖ 沙漠化
高原北部部分土地开始沙漠化。如建于公元413 年的大夏国都城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北约 50km),林草丰美,风景宜人,但到唐代后期开 始受到风沙侵袭,到北宋则为沙漠所淹没。
明万历初年,仅黄土高原北部五镇驻军就达31万,垦田 2307万亩。此时,陕北丘陵沟壑区被广泛开垦。
(朱士光 1985)
❖ 坡耕地的利用
16世纪,明人庞尚鹏“自永宁州渡河西入延绥,所至皆 高山峭壁,横亘数百里,土人耕牧,锄山为田,虽悬崖偏陂, 天地不废。”
(庞尚鹏《清理延绥屯田疏》,《明经世文编》卷359)
北宋在边地屯田,但由于军事冲突不断,效果不佳 。
❖ 变耕为牧
◆ 南宋时,金国掠夺大量农田改为牧场。 ◆ 元代设太仆寺,专管牧业。 蒙古贵族侵夺大量农田,改为牧场。仅安西王在陕西就夺 田10余万公顷。
(刘多森,2004)
种植制度
❖ 冬小麦种植区
宋金时期,集中在今陕西及山西南部。
❖ 冬小麦-春小麦分界线/ 两年三熟制-一年一熟制分界线
❖ 耕作方式 精耕细作,抗旱保水,壮肥保墒。
❖ 种植制度 指一个地区的作物构成、熟制和种植方式等。
原因之四:农业政策
❖ 直接影响土地利用
某些政策,如屯田、移民、兴修水利等 ,影响 深远。
❖ 农业立国 ❖ 统治者个性 ❖ 文化传统
汉族以农耕文化为主,少数民族多以游牧文化 为主,也有狩猎采集。
相互关系
黄土高原古代农业 土地利用变迁及其 原因
黄土高原的农业地位
❖ 最古老农业区,农业用地占主导 ❖ 仰韶文化到西汉,农业集约化程度和土地利
用程度最高 ❖ 汉代开始,主导地位逐渐让位于华北平原 ❖ 隋唐开始,逐渐落后于南方稻作农业
嘿嘿,你们不知道黄 土高原古代农业土地利用 变迁的四大原因吧?
小样,快说噻!
清代人口压力下的农业
❖ 人口爆炸
清代以来,我国人口爆炸性增长,到1753年首次破亿, 达到1.028亿;1833年更达到了3.989亿 。
(梁方仲 1980)
❖ 全面开垦
清代中期,朝廷诏令开垦山头地角畸零土地,使山石林木 尽辟为田 。
❖ 耕作栽培技术精细化——如套耕法
(马雪芹 1997)
❖ 新作物
原因之一:自然环境
❖ 包括气候、水文、土壤、地形、自然植被 等,为农业土地利用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 靠天吃饭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收成往往有着决定 性的影响。
听说这方面有两个研究,我 们不妨look look……
1. 历史气候
从公元元年至今 ◆ 3个湿润期 :公元1-150年、700-1100年、1600至 今 ◆ 2个干旱期 :公元150-700年、1100(-钮16春0燕0,年恭高法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