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与新战略.精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体制改 革历程与新战略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 张孝德 教授 博士
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 副秘书长
研究问题
一、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中国改革模式:鸟笼结构改革模式 三、中国市场模式:嫁接再生市场模式
四、中国增长模式:资本主导的导入增长模式
五、挂点转型与中国模式的再创新
一、中国经济改革发展
的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改革三个阶段示意图
启动与激活
奠基与建构
整合与创新
1978——1992
1993——2002
2003—2010
第一阶段:启动与激活
•
立改革的方向和路线。实现从政治中心向经济建 设为中心转移。 • 激活:以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发展 若干问题的决定》为起始标志的,启动家庭联产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 定位: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计 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深化: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指出新 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 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启动: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
经济改革的三个战略与选择
选择最需要改革、改革成本最低、改革收益最 大的农村,启动了中国的对内搞活的改革的历程。 选择具有地缘优势、计划体制障碍最小、实验 成本最低的深圳,启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改革历 程。 选择阻力最小、风险最最低的双轨制改革,实 现了体制内与体制外资源的最优配置,启动渐渐 改革市场化进程。 启动改革的成功,形成了巨大示范、激励、激 活效应,由此顺利地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
第二阶段改革:奠基与建构
奠基: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 明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改革走 向不归之路。
市场体制建构的五项改革
─市场经济细胞再造:建立以公司制为 主要组织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市场调节机制形成:目前95%以上的 商品资源都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 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 大于求的已达99%。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劳 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 配的新制度
市场体制建构的五项改革
• ──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以养老、失业、医疗保 险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独立于企事业 单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调控系统。宏观调节由 主要依靠计划指令和信贷规模控制等直接手段,转 向综合运用发展规划、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间接 手段。宏观调节重点由干预微观经济转向调节市场 供求总量变动。
•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 1989年至2001年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仍 达到9.3%,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快6.1个百分点, 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2001年中国的经 济总量已由第八位跃居世界第六位。
• 外贸出口1989年525亿美元,2001年达到2662亿 美元,1979—2001年平均增长15.4%,在世界上 的排位,1978年列世界第27位,1989年列世界第 11位,2001年列世界第6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厦初步建立示意图
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
行 政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放 权 让 利 改 革
市场 经 济 体 制
价 格 体 系 改 革
民 营 企 业 的 发 展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新农村建设
第三个阶段:统筹与整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003年 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 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若干问题的决定 》。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 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 的全面发展”, 提出了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 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引领中国经济改革发展 的六个统筹与整合
在空间结构上: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准, 进入全方位、立体式开发时代。围绕以人 民币汇率改革、贸易摩擦、资本市场开放 等问题调节国内外关系。 在区域结构上: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 振兴东北与中部崛起战略,解决区域增长 协调问题。 在城与乡关系上:城市化战略实施与新 农村建设同步进行,解决城乡统筹的问题。
引领中国经济改革发展 的六个统筹与整合
在人与自然关系:“十一五”把能耗与 环保指标纳入考核指标。 1988年,从建设 部分离出来,国家环境保护局成立,2008 年大部制改革,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 保护部。国土功能区域规划 。 在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上:建设和谐社 会、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社会管理改革。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所得税调整改革、 财政转移支付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
二、中国改革模式:鸟笼 结构改革模式
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模式演化
鸟笼改革模式
嫁接市场模式
导入增长模式
启动与激活
1978——1992
奠基与建构
1993——2002
整合与创新
2003—2010
两端锁定、中间搞活的鸟类改革模式
上端改革:意识形态调整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对内搞活
对外开发
城市与国有企业改革
下端改革:农村承包制
1、界定改革不能突破上限 保证改革既定目标的实施
中国改革的目标定位,是在坚持社会主 义制度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这不仅仅是一个决定中国改革方 向的重大政治方针,从经济学角度看,也 是对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能利用 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资源的最大可能性边 界的界定。
华盛顿逻辑和华盛顿陷阱
华盛顿逻辑: 纯市场目标的改革 —— 政治控 制的计划经济体制 —— 启动政治改革 —— 解除政 治控制——形成市场条件——移栽纯市场制度
华盛顿陷阱: 启动政治改革 —— 对社会主义 的否定 —— 对百年历史选择的否定 —— 引发民族 纠纷和社会动乱 —— 对执政党权威和能力的否 定 —— 引发重组政党和重组政府 —— 突破改革的 边界 —— 陷入政治秩序与经济秩序的重建中 —— 百年积累形成的社会资源、制度资源、物质资源 被颠覆性的摧毁——经济衰退、社会动乱。
四个坚持与邓小平逻辑
工作重心转移——意识形态调整——替代政治 体制重建——避免陷入宪政改革陷阱——启动经 济体制改革——进入渐渐改革轨道。
四个坚持——对百年历史选择的肯定——对中 华民族主体性的肯定——对执行党政府权威和能 力的肯定——对现有社会秩序的肯定——才能对 计划时期积累的社会资源进行利用——为经济改 革提供稳定政治环境、提供物质资源。
2、中国改革上限是对中国 改革资源保护的安全线
制度的资源: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中国百年 历史的选择,是中国人民付出巨大社会成 本获得的。 民族资源:民族统一和独立: 组织资源:政府组织的双重功能:管理 经济的功能和维护民族统一和保障社会稳 定安全的政治功能。 经济资源:计划经济双重功能:原国民财 富的保存与增长的载体,也是改革的对象。
3、农村承包责任制改革奠定 了中国改革的下限
一是农村承包责任制改革,为中国的改 革建立起了一道下限锁定政治和经济安全 防线。 二是在80年代成功的农村改革为市场经 济前期发育提供了酵母。 三是农村改革的显示出的制度创新效应, 给中国市场取向的改革形成极大激励动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 的伟大创举”——邓小平
邓小平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 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 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 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乡镇企 业每年都是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长率,持续了几年, 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 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市跑, 而是建设大批小型乡镇。”(见《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238页)
4、在界定边界、廓清改革空间的前提下, 形成了稳定两端,中间搞活的鸟笼结构 从80年代到90年代,在启动中国改革 过程中,中国选择的从高端意识形态调整 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确立,到底端中国 农业改,是中国改革最具有创举的两大改 革。正是两个系统的改革,不仅成功启动 了中国的改革,而且也成为将中国改革导 入成功之路的奠基工程。这两项改革成为 中国嫁接模式结构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 用。
• 从1984年到1 988年,经过农 村改革、政府放权 让利的改革、价格 改革、全面激活了 被计划经济体制抑 制的经济增长活力, 市场调节的作用开 始启动,中国经济 进入了一个加速发 展的飞跃时期,
• 国民生产总值从7171亿元增 加到14928亿元;增加了2倍, 国家财政收入从1642.86亿元 增加到2357.24亿元;增加 1.4 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从3376.4亿元增加到7440亿 元,增加了2.3倍。外贸进出 口总额从535.5亿美元增加到 1027.9亿美元;增加2倍。实 际利用外资从27.05亿美元增 加到102.26亿美元,增加3.7 倍。城乡居民货币收入增长 200% 。
三、中国市场模式: 嫁接再生市场模式
组织理论:自组织与他组织
自组织运行机制:在没有中心控制下的,在自 发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的多次博弈中整合出组织 的目标。 他组织运行机制:以形成权力垄断集团为中心 设计出共同遵循的社会规则和目标。整个组织通 过自上而下的力量形成的强制力。使组织在确定 性指令和范围内活动。 自组织功能:有利资源与财富集聚、学习传承、 应急管理、长远宏观问题解决 他组织功能:有利于资源与财富创造、创新与 冒险、短期与微观问题解决
市场分类:原生市场与再生市场
原生市场经济成长的制度是容许社会个体的 创造性自由地发挥,容许在不断地试错中进行选 择,自下而上民间的自主选择力量大于自上而下 的政府控制力的制度体系,而鼓励原创和冒险的 是原生市场制度形成的文化环境。
再生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所需要的制度安排 则,是必须有一个能够为社会提供稳定秩序,能 够有效组织全社会学习的权威政府,使民间自由 选择和观念更新限制在有利于学习的范围内。属 于自上而下的政府导控力大于自下而上的民间选 择力的制度体系。
再生市场经济分类:移栽与嫁接
东欧市场模式:休克疗法的移栽再生模式 将建立的市场经济过程看成是西方原生市场经 济的整体还原过程。认为西方经济学给定的理想 市场模型,是唯一可选择的改革模式。只要按照 这个理想模型来建立市场经济,自然会获得理想 市场经济带来的高效率增长。按照这个思路,市 场经济的改革就会走向“先破后立”的改革之路。 为了创造出与理想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政治与文化 环境,就必须对现存的不相匹配的政治体制和经 济制度进行先破后立的改革。这就是经济学界所 讲的激进式“存量改革”。或者形象地说是一种 “制度移栽改革模式”。
再生市场经济分类:移栽与嫁接
中国市场模式:存量渐渐改革的嫁接模式。 将转型国家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看成是一 个既存的文化环境与导入的市场制度两个方面不 断磨合、整合的过程。在导入制度与本土的制度、 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本土化市场经 济发展模式。按照这个思路的市场经济改革就会 走向“先立后破”改革之路,即在现有制度的框 架中,根据改革的需要,不断导入新制度,在新 旧制度的不断整合中,不断地创造新制度成长的 条件,渐渐地实现新旧制度的交替。这样一种改 革模式,就是被中国经济学界称作“渐进式的增 量改革”,用形象的比喻属于“嫁接式改革模 式”。
中国嫁接市场模式的红利
• 1.制度创新的红利。 ——农村承包责任制改革,极大地鼓舞了农民 的积极性,这项制度成为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 的最大推动力。 ——在20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是中国早期嫁接市场经济释放的制度创新动力的 表现。 ——80年代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四 个经济特区,以及沿海十四个开发城市的改革, 为中国城市走向市场、走向开放形成了巨大的制 度创新的示范效应。
中国嫁接市场模式的红利
• 2.充分利用了原计划资源与政府组织资源的红利 按照组织理论分析,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 中,所谓嫁接改革,不是简单的替代改革,而是 不断探索如何最大限度充分利用自组织与他组织 所携带的资源、能量的关系。从经济学原理看, 两类组织效率最优的标准,是这两类组织的均衡。 3、充分利用了他组织具有的学习功能,为中国在改 革开放有效率的学习提高了组织和制度支撑。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 张孝德 教授 博士
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 副秘书长
研究问题
一、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中国改革模式:鸟笼结构改革模式 三、中国市场模式:嫁接再生市场模式
四、中国增长模式:资本主导的导入增长模式
五、挂点转型与中国模式的再创新
一、中国经济改革发展
的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改革三个阶段示意图
启动与激活
奠基与建构
整合与创新
1978——1992
1993——2002
2003—2010
第一阶段:启动与激活
•
立改革的方向和路线。实现从政治中心向经济建 设为中心转移。 • 激活:以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发展 若干问题的决定》为起始标志的,启动家庭联产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 定位: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计 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深化: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指出新 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 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启动: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
经济改革的三个战略与选择
选择最需要改革、改革成本最低、改革收益最 大的农村,启动了中国的对内搞活的改革的历程。 选择具有地缘优势、计划体制障碍最小、实验 成本最低的深圳,启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改革历 程。 选择阻力最小、风险最最低的双轨制改革,实 现了体制内与体制外资源的最优配置,启动渐渐 改革市场化进程。 启动改革的成功,形成了巨大示范、激励、激 活效应,由此顺利地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
第二阶段改革:奠基与建构
奠基: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 明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改革走 向不归之路。
市场体制建构的五项改革
─市场经济细胞再造:建立以公司制为 主要组织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市场调节机制形成:目前95%以上的 商品资源都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 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 大于求的已达99%。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劳 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 配的新制度
市场体制建构的五项改革
• ──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以养老、失业、医疗保 险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独立于企事业 单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调控系统。宏观调节由 主要依靠计划指令和信贷规模控制等直接手段,转 向综合运用发展规划、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间接 手段。宏观调节重点由干预微观经济转向调节市场 供求总量变动。
•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 1989年至2001年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仍 达到9.3%,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快6.1个百分点, 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2001年中国的经 济总量已由第八位跃居世界第六位。
• 外贸出口1989年525亿美元,2001年达到2662亿 美元,1979—2001年平均增长15.4%,在世界上 的排位,1978年列世界第27位,1989年列世界第 11位,2001年列世界第6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厦初步建立示意图
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
行 政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放 权 让 利 改 革
市场 经 济 体 制
价 格 体 系 改 革
民 营 企 业 的 发 展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新农村建设
第三个阶段:统筹与整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003年 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 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若干问题的决定 》。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 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 的全面发展”, 提出了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 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引领中国经济改革发展 的六个统筹与整合
在空间结构上: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准, 进入全方位、立体式开发时代。围绕以人 民币汇率改革、贸易摩擦、资本市场开放 等问题调节国内外关系。 在区域结构上: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 振兴东北与中部崛起战略,解决区域增长 协调问题。 在城与乡关系上:城市化战略实施与新 农村建设同步进行,解决城乡统筹的问题。
引领中国经济改革发展 的六个统筹与整合
在人与自然关系:“十一五”把能耗与 环保指标纳入考核指标。 1988年,从建设 部分离出来,国家环境保护局成立,2008 年大部制改革,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 保护部。国土功能区域规划 。 在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上:建设和谐社 会、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社会管理改革。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所得税调整改革、 财政转移支付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
二、中国改革模式:鸟笼 结构改革模式
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模式演化
鸟笼改革模式
嫁接市场模式
导入增长模式
启动与激活
1978——1992
奠基与建构
1993——2002
整合与创新
2003—2010
两端锁定、中间搞活的鸟类改革模式
上端改革:意识形态调整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对内搞活
对外开发
城市与国有企业改革
下端改革:农村承包制
1、界定改革不能突破上限 保证改革既定目标的实施
中国改革的目标定位,是在坚持社会主 义制度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这不仅仅是一个决定中国改革方 向的重大政治方针,从经济学角度看,也 是对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能利用 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资源的最大可能性边 界的界定。
华盛顿逻辑和华盛顿陷阱
华盛顿逻辑: 纯市场目标的改革 —— 政治控 制的计划经济体制 —— 启动政治改革 —— 解除政 治控制——形成市场条件——移栽纯市场制度
华盛顿陷阱: 启动政治改革 —— 对社会主义 的否定 —— 对百年历史选择的否定 —— 引发民族 纠纷和社会动乱 —— 对执政党权威和能力的否 定 —— 引发重组政党和重组政府 —— 突破改革的 边界 —— 陷入政治秩序与经济秩序的重建中 —— 百年积累形成的社会资源、制度资源、物质资源 被颠覆性的摧毁——经济衰退、社会动乱。
四个坚持与邓小平逻辑
工作重心转移——意识形态调整——替代政治 体制重建——避免陷入宪政改革陷阱——启动经 济体制改革——进入渐渐改革轨道。
四个坚持——对百年历史选择的肯定——对中 华民族主体性的肯定——对执行党政府权威和能 力的肯定——对现有社会秩序的肯定——才能对 计划时期积累的社会资源进行利用——为经济改 革提供稳定政治环境、提供物质资源。
2、中国改革上限是对中国 改革资源保护的安全线
制度的资源: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中国百年 历史的选择,是中国人民付出巨大社会成 本获得的。 民族资源:民族统一和独立: 组织资源:政府组织的双重功能:管理 经济的功能和维护民族统一和保障社会稳 定安全的政治功能。 经济资源:计划经济双重功能:原国民财 富的保存与增长的载体,也是改革的对象。
3、农村承包责任制改革奠定 了中国改革的下限
一是农村承包责任制改革,为中国的改 革建立起了一道下限锁定政治和经济安全 防线。 二是在80年代成功的农村改革为市场经 济前期发育提供了酵母。 三是农村改革的显示出的制度创新效应, 给中国市场取向的改革形成极大激励动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 的伟大创举”——邓小平
邓小平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 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 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 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乡镇企 业每年都是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长率,持续了几年, 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 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市跑, 而是建设大批小型乡镇。”(见《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238页)
4、在界定边界、廓清改革空间的前提下, 形成了稳定两端,中间搞活的鸟笼结构 从80年代到90年代,在启动中国改革 过程中,中国选择的从高端意识形态调整 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确立,到底端中国 农业改,是中国改革最具有创举的两大改 革。正是两个系统的改革,不仅成功启动 了中国的改革,而且也成为将中国改革导 入成功之路的奠基工程。这两项改革成为 中国嫁接模式结构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 用。
• 从1984年到1 988年,经过农 村改革、政府放权 让利的改革、价格 改革、全面激活了 被计划经济体制抑 制的经济增长活力, 市场调节的作用开 始启动,中国经济 进入了一个加速发 展的飞跃时期,
• 国民生产总值从7171亿元增 加到14928亿元;增加了2倍, 国家财政收入从1642.86亿元 增加到2357.24亿元;增加 1.4 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从3376.4亿元增加到7440亿 元,增加了2.3倍。外贸进出 口总额从535.5亿美元增加到 1027.9亿美元;增加2倍。实 际利用外资从27.05亿美元增 加到102.26亿美元,增加3.7 倍。城乡居民货币收入增长 200% 。
三、中国市场模式: 嫁接再生市场模式
组织理论:自组织与他组织
自组织运行机制:在没有中心控制下的,在自 发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的多次博弈中整合出组织 的目标。 他组织运行机制:以形成权力垄断集团为中心 设计出共同遵循的社会规则和目标。整个组织通 过自上而下的力量形成的强制力。使组织在确定 性指令和范围内活动。 自组织功能:有利资源与财富集聚、学习传承、 应急管理、长远宏观问题解决 他组织功能:有利于资源与财富创造、创新与 冒险、短期与微观问题解决
市场分类:原生市场与再生市场
原生市场经济成长的制度是容许社会个体的 创造性自由地发挥,容许在不断地试错中进行选 择,自下而上民间的自主选择力量大于自上而下 的政府控制力的制度体系,而鼓励原创和冒险的 是原生市场制度形成的文化环境。
再生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所需要的制度安排 则,是必须有一个能够为社会提供稳定秩序,能 够有效组织全社会学习的权威政府,使民间自由 选择和观念更新限制在有利于学习的范围内。属 于自上而下的政府导控力大于自下而上的民间选 择力的制度体系。
再生市场经济分类:移栽与嫁接
东欧市场模式:休克疗法的移栽再生模式 将建立的市场经济过程看成是西方原生市场经 济的整体还原过程。认为西方经济学给定的理想 市场模型,是唯一可选择的改革模式。只要按照 这个理想模型来建立市场经济,自然会获得理想 市场经济带来的高效率增长。按照这个思路,市 场经济的改革就会走向“先破后立”的改革之路。 为了创造出与理想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政治与文化 环境,就必须对现存的不相匹配的政治体制和经 济制度进行先破后立的改革。这就是经济学界所 讲的激进式“存量改革”。或者形象地说是一种 “制度移栽改革模式”。
再生市场经济分类:移栽与嫁接
中国市场模式:存量渐渐改革的嫁接模式。 将转型国家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看成是一 个既存的文化环境与导入的市场制度两个方面不 断磨合、整合的过程。在导入制度与本土的制度、 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本土化市场经 济发展模式。按照这个思路的市场经济改革就会 走向“先立后破”改革之路,即在现有制度的框 架中,根据改革的需要,不断导入新制度,在新 旧制度的不断整合中,不断地创造新制度成长的 条件,渐渐地实现新旧制度的交替。这样一种改 革模式,就是被中国经济学界称作“渐进式的增 量改革”,用形象的比喻属于“嫁接式改革模 式”。
中国嫁接市场模式的红利
• 1.制度创新的红利。 ——农村承包责任制改革,极大地鼓舞了农民 的积极性,这项制度成为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 的最大推动力。 ——在20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是中国早期嫁接市场经济释放的制度创新动力的 表现。 ——80年代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四 个经济特区,以及沿海十四个开发城市的改革, 为中国城市走向市场、走向开放形成了巨大的制 度创新的示范效应。
中国嫁接市场模式的红利
• 2.充分利用了原计划资源与政府组织资源的红利 按照组织理论分析,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 中,所谓嫁接改革,不是简单的替代改革,而是 不断探索如何最大限度充分利用自组织与他组织 所携带的资源、能量的关系。从经济学原理看, 两类组织效率最优的标准,是这两类组织的均衡。 3、充分利用了他组织具有的学习功能,为中国在改 革开放有效率的学习提高了组织和制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