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

合集下载

唐代时西域宗教的传入

唐代时西域宗教的传入

唐代时西域宗教的传入唐代时由西域传入国内的宗教主要有景教祆教和摩尼教,其中祆教传入最早,摩尼教为祆教的一个分支,景教是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尝试,“三夷教”都曾在中国广泛传播,但在会昌灭佛运动中都遭受致命打击而很快销声匿迹。

祆教与其他两教有很大不同,祆教不传教不译典,教民只有胡人,而其他两教教民则既有胡人又有汉人。

但是三者在中国传播期间为了适应当地文化,都或多或少的融入了华夏文明的符号,同时也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或多或少的记号,甚至在特定时期左右着中国的政局,比如说安史之乱。

祆教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又称火祆教,拜火教,主要经典为《阿维斯陀》,起源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刚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对火神的崇拜,一般人为祆教为神学上的一元论(真神只有一个)和哲学上的二元论(神分为善神和恶神)。

琐罗亚斯德教在萨珊王朝时盛行于中亚各地,并由粟特人经丝绸之路初步传入中国,称为祆教。

当时在京都(邺,今河南临漳县)出现了很多祆教的神庙(祆教宗教场所称为庙或祠),甚至的到了统治阶层的认可,史书上有灵太后,齐后主等祭“胡天”的纪录。

从北魏开始,北齐、北周相继在鸿胪寺中设置火祆教的祀官。

(新罗僧人慧超适路过中亚,在《往五天竺国传》中记载:“从大食国已东,并是胡国,即安国、曹国、史国、石骡国、米国、康国……总事火祆。

”)(新疆地区曾发现一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高方座承兽铜盘表明祆教此时已经传入新疆地区,而传入)(火祆教崇奉之神在北魏、南梁时被称为天神、火天神、火神天神或天神火神;到隋末唐初才称火祆,以此表示它是外国的天神)世纪中叶由于伊斯兰教的崛起,大批教徒被迫向东迁徙,部分进入印度,部分经西域进入中国,并在一段时间内在中国得到极大礼遇,当然这与唐朝统治者“怀柔西域”政策密不可分。

唐朝在东西两京和丝绸之路上的碛西诸州随地都有祆祠。

唐朝祠部还沿袭隋朝的旧制设立管理火祆教的祀官萨宝府官,主持祭祀。

概括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概括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概括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文化交流最为广泛的时期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外文化交流的途径1. 外交往来:唐朝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上都十分强盛,多次与周边国家进行外交交流,这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2. 商业贸易:唐代经济发达,商业贸易繁荣,许多外国商人来到唐朝进行商业贸易,也促进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

3. 学术交流: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儒门学术繁荣时期。

唐代的大教育家魏征曾经担任了公元618年至626年的翻译官,为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1. 宗教思想:唐代佛教盛行,许多外国僧人来到唐朝传播佛教,也带来了佛教教义、经典等宗教思想。

2. 文学艺术:唐代文学艺术之风盛行,吸引了很多外国人前来学习,同时也对外传播了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

3. 科技医学:唐代经济发达,科技医学方面也十分发达。

唐朝多次进行海外探险、科技考察等,在科技医学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吸引了外国人前来学习、探讨。

三、具体交流成果1. 《大唐西域记》:唐朝大文学家玄奘在住持鎏金寺时,在公元627年至645年之间,历时19年,经西行取经之路,走过了15000千米,到达印度等国,取得大量翻译大量佛典文献。

他将所学记述成书,即为《大唐西域记》。

2. 忘书室的书:忘书室为唐代名士韩愈私人收藏书籍之处。

其中不乏外传的书籍,如有《护法论》等。

3. 西安的回民街:中国早期的伊斯兰教徒,即回族,自唐代便大量涌入中国。

在唐朝中后期,回族就被分为数支,其中就有多数回族居住在西安,形成了以大清真寺为中心的回民街。

总之,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十分广泛而深入的,不仅让中国吸收了许多先进的外来文化,也让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

唐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研究

唐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研究

唐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研究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相互交融的时期。

在唐朝,佛教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信仰者不断增加,佛教文化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

那么,唐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和发展状况是怎样的呢?一、传入过程佛教传入中国,其实始于汉代,最早存世的佛教文化遗址是西汉江苏南部的广陵县大禅寺,但当时佛教传播并不广泛。

因为,汉代儒道思想比较盛行,佛教被视为外来宗教,受到排斥和压制。

直到公元67年,汉和帝下诏翻译佛经,佛教才被正式传入中国。

接下来,佛教开始在中国发生变化,进化为形态不同于印度本土佛教的汉地佛教,但佛教仍然是一种较为受限的宗教。

唐代则是佛教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

到了唐朝,由于唐玄宗多次派遣和尚赴印度访问,掌握了许多佛教翻译技术,在此基础上汇聚多方精力翻译佛典,结果将印度佛教翻译成汉文,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

二、传播途径佛教在唐代传播途径主要有五种,“摄生”、“禅”、“戒”、“行”、“密”五宗。

五宗之间各有特色,内容不尽相同。

“摄生宗”主张制定饮食、睡眠、念佛等规矩,追求借自然之力达致超脱之境的修行方法;“禅宗”强调,要悟性就必须放弃争斗,超越种种人类界限;“戒宗”则强调放下利益之心、去除身心的贪欲;“行宗”核心在于超越生死轮回,汲取前人智慧与修行经验。

至于“密宗”,是将“无我”、“无我”修行方法进行最深入的层面探究,使修行者不仅获得法性平等的涅槃境界,还能提升至“胜解脱”的高处,让异象与神秘的景象见得孕甚微。

这五宗虽然各自不同,但都强调的是人心的调整与修炼,唐代人们更加追求灵性层面的生活,相信以此来获得快乐与幸福。

三、佛教对唐代社会的影响唐代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不仅带来了千百年来的影响,更成为中国文化发展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唐代,佛教文化是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它的影响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甚至影响到了唐代政治的发展。

在唐代文化领域,佛教对文学、绘画、雕刻、音乐、建筑等领域均有突出贡献。

唐代的宗教文化

唐代的宗教文化

唐代的宗教文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也是中国宗教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唐代,佛教、道教、儒教等宗教文化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唐代宗教文化的多元面貌。

本文将从佛教、道教和儒教三个方面来探讨唐代的宗教文化。

一、佛教在唐代的宗教文化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并在唐朝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在唐朝,佛寺遍布大江南北,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洛阳白马寺和长安大雁塔。

白马寺是当时最大规模的寺庙之一,也是皇家重要场所之一。

大雁塔则是为了供奉高僧玄奘所建,玄奘法师曾到印度取经,并将带回来的经书翻译成中文。

在佛学方面,唐朝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学者和高僧。

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玄奘法师和鉴真法师。

玄奘法师曾到印度求法,带回来大量佛经,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鉴真法师则是唐朝时期的日本僧人,曾到唐朝传教,为日本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佛教艺术方面,唐代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唐代石窟艺术以著名的龙门石窟为代表,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中的瑰宝之一。

在龙门石窟中,可以看到精美绝伦的佛像和壁画,展现了当时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

二、道教在唐代的宗教文化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之一,在唐代得到了蓬勃发展。

在当时社会中,道士被视为高尚聪明、通达天人之道的人物。

唐代皇室对道士也非常尊重和重视。

在政治方面,道家思想对于政治家和皇帝有着重要影响。

李世民是一位信奉道家思想并且实践道家思想的皇帝。

他提倡“仁政”,倡导“以德治国”,使得国家治理更加和谐稳定。

道家思想的影响也使得唐代的政治更加注重道德和人文关怀。

在文化方面,唐代的文人雅士也对道教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们以“仙风道骨”自居,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在诗词中,他们经常以山水、仙境、神仙等元素来表达自己对于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向往。

三、儒教在唐代的宗教文化儒教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中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一种,也在唐代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唐朝,儒学得到了充分发展,并成为统治阶级推崇和追求的学问。

唐朝的佛教与道教

唐朝的佛教与道教

唐朝的佛教与道教一、佛教在唐朝的兴起与发展佛教的传入与佛教在唐朝的兴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佛教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

佛教起源于印度,最早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末年,但真正在唐朝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流传,唐朝时成为国家支持的宗教之一。

佛教在唐朝的传播和影响佛教由中原地区向全国传播,得到许多统治者的支持和尊崇。

例如,初唐时期的太宗李世民曾多次赞扬佛教的道德教化作用,推崇佛教为国家宗教。

唐朝的扶植和推广使得佛教在社会各阶层都有影响力,甚至成为社会风尚。

佛教的人数与影响在唐朝,佛教的信徒逐渐增多,出现了大量的佛教文化建筑。

据史书记载,唐朝中期时,佛教信奉者就达到了几百万人。

佛教影响力的扩大也带来了许多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例如佛教寺庙常常开设医药诊所、救济济贫等活动,使得佛教成为社会秩序的一部分。

二、道教在唐朝的发展与繁荣道教的起源与传播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文化,起源于战国时期。

在唐朝时期,道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尤其是在初唐时期,李世民即位后,他对寺庙、道观的修建加以青睐,为道教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道教在唐朝的繁荣唐朝时期,尤其是贞观年间,道教兴盛达到了一个巅峰。

同时,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道教也适时地提供了精神慰藉和宇宙观念。

大量的道观建设充实了道教的教义。

道教与政治的关系唐朝时期,由于道教对统治者的顺应和奉迎,使得道教的发展与统治阶级产生了密切联系。

例如,许多唐代皇帝自称道教的神威已于天下,认为他们具备了道教所宣扬的无上至尊之位。

因此,皇帝和皇室成员经常参加道教的活动,给予诸多支持。

三、佛教与道教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佛教和道教的相同之处在唐朝时期,佛教和道教之间有相互借鉴和融合的现象。

佛教和道教在宇宙观、生死观、修行方法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因此在唐朝的文化史上,出现了佛道合一的现象。

佛教和道教的互补和融合佛教强调慈悲、舍己为人,追求解脱和涅槃;而道教强调自然、无为而治,追求长生和仙境。

唐代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分析

唐代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分析

唐代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分析1. 引言1.1 概述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佛教文化传播与影响最为广泛的时期之一。

在唐朝,佛教逐渐从外来宗教发展成为汉族社会的主要信仰之一,并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

本文将对唐代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探讨唐代佛教文化传播的背景,包括唐代社会背景、佛教在唐代的地位和发展情况以及佛教文化传播的需求和动因。

接下来,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介绍唐代佛教文化的传播途径,包括翻译经典与兴建寺庙、行者传道与弘法活动以及文人墨客的佛教传播。

然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重点探讨唐代佛教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包括社会风尚与思想观念转变、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佛教元素以及政治与宗教相互关系的变革。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唐代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并提出相关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唐代佛教文化传播与影响的深入分析,揭示唐代社会中佛教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其对当时社会和文化带来的深远影响。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社会发展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同时对今天中国佛教发展与融合现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

2. 唐代佛教文化传播的背景2.1 唐代社会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经济发展和国力强盛为佛教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个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使得佛教在唐朝得以广泛传播。

在唐朝时期,社会经济发达,对外交通也十分畅通。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也为佛教在中国境内外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与此同时,农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和商业活动的兴旺也带来了大量财富积累,人们对宗教信仰需求日益增长。

2.2 佛教在唐代的地位和发展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壮大。

到了唐代,佛教已经非常蓬勃发展,并成为当时社会中重要的宗教之一。

唐玄奘法师经过19年东游西还取得真书窍门,收集大量文献并亲自译书1l3部,开创了汉传佛教翻译历史的新纪元。

唐朝的宗教与信仰

唐朝的宗教与信仰

唐朝的宗教与信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灿烂的时期,其文化和艺术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

这个时期的宗教和信仰也十分丰富多彩,呈现出极为复杂的现象。

在唐朝,佛教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不仅有很多的寺庙建立起来,而且还形成了完整的教义体系和僧尼制度。

唐朝的皇室也非常支持佛教的发展,不少皇帝都曾经大力修建佛寺和塔庙。

除了佛教,道教也是唐朝的主流宗教之一,它的传人和信徒在当时的社会中也是非常有分量的。

此外,还有伊斯兰教、景教等外来宗教,它们在唐朝也留下了一定的印记。

佛教在唐朝的最盛期,其发展主要分为南北两个阶段。

南朝时期,佛教发展较为缓慢,但到了北朝时期,佛教的出现和发展已经成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一大特色。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被称为中土佛教。

唐朝时期,中土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其外传进的佛经文化逐渐被吸收,形成了唐朝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在唐朝时期,佛教对于文化方面的贡献也非常巨大,例如佛教与文学的结合,佛教文学成为了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佛教的流传下,唐朝时期的寺庙十分盛行。

据塔院寺的一位禅师所说,“唐天下大有奇塔之峰”,寺庙塔庙遍布天下。

在唐朝的寺庙中,一些非常著名的有少林寺、灵隐寺、净土寺等。

其中少林寺是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最著名的寺庙之一。

此外,唐朝的佛教文化还在日本的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许多文化人士和僧侣曾经前往唐朝修学佛学,并将其传回日本,形成了日本佛教的发展之源。

道教在唐朝的发展也是十分迅速的。

与佛教相比,道教的发展进程则稍显缓慢。

它在唐朝时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医学上,道教将修行和医药结合,形成了非常高超的医学技术。

例如道教中的丹药学,对后来的药学界有着巨大的影响。

此外,又由于道教的重视内修身心,因此在唐朝形成了一些寺庙和生活学派,例如崇福寺和全斋派等。

伊斯兰教和景教等外来宗教在唐朝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观念和文化发展。

唐宋元明清五朝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

唐宋元明清五朝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

唐宋元明清五朝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中国历史上的五朝分别为唐宋元明清,这五朝都是伟大的封建王朝,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都有重要的影响。

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下面就分五个方面来论述这五朝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

一、唐朝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唐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它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与其时代特征紧密相关。

在唐代,佛教、道教、儒学等三大宗教比较兴盛,天台宗、禅宗、净土宗等佛教派别也开始兴起。

唐太宗时期定义了佛教宗派,佛教在唐朝尤其是盛世时期达到了极盛的发展,同时道教在唐代也有了一定的发展,道教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李思训。

唐代宗教文化丰富多彩,其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格局。

二、宋朝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重要的王朝,它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宋朝时期佛教、道教、儒学三教并存,佛教盛行国土,特别是禅宗。

道教也同样在宋朝得到了重视,由于道家思想强调自然、超越,道教的服食禁忌、制香技艺、丹药、炼金、长生不老等文化与社会各方面都有密切关系。

宋代的儒学以程朱理学为主,程朱理学大力弘扬儒家道德伦理观念,将儒家推向了巅峰。

三、元朝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元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在政治上都比较弱势,但是伊斯兰教、基督教、藏传佛教等外来宗教则在中国广泛传播。

元朝时期的宗教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异质性,并对中国宗教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明朝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明朝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在其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下得到了发展和塑造。

在明朝时期,佛教、道教仍是中国最主要的宗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外来宗教也得到了传播。

明朝时期的宗教文化主要特点是丰富多彩、趋向深沉内省、条理清晰、重视实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

唐代的佛教传播与文化融合

唐代的佛教传播与文化融合

唐代的佛教传播与文化融合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在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唐朝时期,佛教的传播与文化融合相辅相成,对于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唐代的佛教传播受到了皇帝的支持和推崇。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对佛教持有友善的态度,并对佛教进行大规模的扶持。

他修建了著名的白马寺,将佛教的宗派引入国内,从而推动了佛教的深入传播。

在他统治期间,还设立了多个佛教寺庙,使佛教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

此外,唐代皇帝还出资修建了大量佛塔和佛寺,扶持佛教的宗教活动。

这些举措不仅表明了唐代皇帝对佛教的支持,也为佛教在唐代的传播提供了重要条件。

其次,唐代的佛教传播得益于文化融合的特殊环境。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各种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极为活跃。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在传播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经书的翻译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许多翻译家翻译了大量佛教经典,使佛教教义能够更好地传播到中国。

与此同时,中国文化的一些传统观念也被吸收到佛教教义中,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特色。

例如,佛教与道教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相互借鉴,佛教信仰中的一些元素融入了道教的思想。

这种文化融合的特点使得佛教在中国获得了广泛的接受和认同。

此外,唐代的佛教传播还受到了经济的推动。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国家繁荣的经济条件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一方面,经济的繁荣使得社会上层阶级对佛教的支持度增加,他们往往资助佛教的建筑和运作。

另一方面,佛教的传播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佛教宗教活动的举行和佛教寺庙的存在,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

经济推动了佛教的传播,佛教的存在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经济的繁荣。

综上所述,在唐代时期,佛教的传播与文化融合相辅相成。

唐代皇帝对佛教的大力扶持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佛教教义,使其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唐代的中国佛教传入与宗教交流

唐代的中国佛教传入与宗教交流

唐代的中国佛教传入与宗教交流在唐代,佛教是中国社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自公元4世纪晚期佛教第一次传入中国以来,它就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并发展。

在唐朝,佛教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和支持,甚至成为了国教。

同时,唐代也是佛教影响力最广泛、教派最多样化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佛教不仅对外输出,更接受了来自印度、东亚和中亚的各种教派。

1. 佛教传入中国唐代之前,佛教已经传入中国数百年,大多是从中亚和印度传入。

在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传播的缘故,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庙宇和教派。

但直到唐代初期,佛教才真正得到了政府的重视。

唐太宗贞观年间,大唐玄奘赴印度取经,并将所学回传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佛教在唐代的传播。

2.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唐代,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佛教中国化的格局。

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佛教经文、佛像和佛教建筑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唐代建造了大量的佛塔、佛寺和佛像。

其中,以唐代的大佛像、石窟塑像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法门寺大佛、洛阳龙门石窟和麻姑洞石窟等。

3.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交流唐代是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时期,不仅有佛教,还有伊斯兰教、景教和儒教等。

佛教对其他宗教的影响也很显著,在交流中也得到了其他宗教的影响。

例如,佛教与景教的交流,使佛教出现了“三教合一”思想。

佛教的“菩萨道”理念也在受到基督教影响后演变成了“超脱轮回”的思想。

4. 宗教间互相借鉴在唐代,佛教与其他宗教还互相借鉴和学习,形成了包容开放的宗教氛围。

佛教向其他宗教借鉴了一些宗教仪式和文化,同时也将自己的佛教文化介绍给其他宗教。

例如,佛教中的诵经法和景教中的赞美诗诵唱有很多相似之处,佛教中的佛像影响了道教和其他民间信仰中的“神像”。

5. 佛教在唐代的影响在唐朝,佛教除了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广泛传播外,还在社会文化、艺术和学术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唐代佛教是宗教与政治结合的典范。

佛教逐渐成为中国国教,在政治上站稳脚跟,并且不同教派之间也存在着政治竞争。

唐代道教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唐代道教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唐代道教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化发展最为繁荣和多元化的时期之一。

唐代是道教和佛教传播的重要阶段,这两种宗教在唐代的传播不仅扩大了中国的宗教文化范围,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本文将从唐代宗教文化的传播渠道、道教和佛教的传播路径、宗教在唐代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唐代道教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一、唐代宗教文化的传播渠道唐朝时期,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为道教和佛教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唐代宗教文化的传播渠道也比较丰富,主要包括文化交流、宗教场所、官方支持和民间传播等几个方面。

在唐代,文化交流是传播宗教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唐朝境内的政治和经济繁荣,汉唐文化和外来文化在这段历史时期融合交流。

西域、印度、波斯等国家的僧人、道士,常常来到中国,行走于唐朝的都城、寺庙、山林等处,普及传授各种宗教教义。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中外宗教文化的交流,也使中国的宗教文化得到了世界关注和认可。

宗教场所也是唐代宗教文化的传播渠道之一。

在唐朝时期,众多的寺庙、道观和神庙涌现,它们成为宗教文化的传播场所和宗教文化的中心。

在这些宗教场所中,僧尼道士广泛开展各种宗教活动,传承和推广宗教教义,吸引了大量信徒前来参拜。

这些场所,成为了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方支持也是唐代宗教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

特别是唐朝中后期,朝廷对宗教有了明确的政策,对其给予了支持和保护。

罗缪之乱后,武则天上台后提倡佛教,使得佛教在全国范围内风靡一时。

而道教在唐代中期被唐人李道广重视,他提出的“符籙式教”获得官方支持,成为道教流行的重要因素。

民间传播也是唐代宗教文化的传播途径之一。

唐代的民间传说和传统的信仰观念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宗教内容中。

在民间,很多世俗和宗教性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佛教和道教的各种教义、信仰、典籍、宗教礼仪等元素得到了广泛传播。

二、道教和佛教的传播路径(一)道教的传播路径1、自然山水道教的传播始于上古,而唐代道教的传播又以自然山水为主,这也恰是道教所倡导的自然至上、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景教不是基督教

景教不是基督教

景教不是基督教
景教,是唐代、元代在中国传播的一种来自西域的宗教。

近百年来,学界断定景教是基督教聂斯托利派,是草率的。

景教诞生于何时何地,何时传入中国,均已无法考证。

南北朝时期的著作《洛阳伽蓝记》卷三曰:“自葱岭已西,至
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

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
尽天地之区已。

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

是以附化
之民,万有余家。

”此时,景教是否进入中国,不得而知。


现存历史文献,景教是唐太宗时期入华。

据《大秦景教流行
中国碑》,景教僧阿罗本于贞观九年抵达长安,唐太宗安排
宰相房玄龄接入城内,唐太宗还亲自接见了他。

基本可以肯
定,贞观初,阿罗本就在大唐境内活动,且产生了较大影响,之后,经唐朝相当级别官员的引荐,才获得如此礼遇。

考虑
到当时众多西域人士身居朝廷要职,西域各国与朝廷往来频
繁,阿罗本获得这样的机会并非难事。

当然,阿罗本也有可
能是随西域某国使团进入长安的。

唐太宗为阿罗本译经、传
教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景教就此在长安站稳了脚跟。

尽管此后朝廷对景教一直不错(武宗时期除外),但是,其传教效果很不理想。

据《尊经》,阿罗本带来的530部经书,直到唐德宗时期,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才翻译了30部,可见景教经营之惨淡。

元朝时,景教随着大批西域人士。

丝绸之路影响下唐朝非主流宗教发展简述

丝绸之路影响下唐朝非主流宗教发展简述

丝绸之路影响下唐代非主流宗教发展简述随着中国进入繁荣的唐代,西北丝绸之路再度引起了中国统治者的关注。

为了重新打通这条商路,中国政府借击破突厥的时机,一举控制西域各国,并设立安西、疏勒、于阗、碎叶(后为焉耆)四镇作为中国政府控制西域的机构,新修了玉门关,再度开放沿途各关隘,并打通了天山北路的丝路分线,将西线打通至中亚。

这样一来丝绸之路的东段再度开放,新的商路支线被不断开辟,加上这一时期东罗马帝国、波斯(7世纪中叶后阿拉伯帝国取代了波斯的中亚霸权)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令这条商路再度迎来了繁荣时期。

与汉朝时期的丝路不同,唐控制了丝路上的西域和中亚的一些地区,并建立了稳定而有效的统治秩序。

西域小国林立的历史基本解除,这样一来丝绸之路显得更为畅通。

不仅是阿拉伯的商人,印度也开始成为丝路东段上重要的一分子。

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也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一时期。

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

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一时间唐代人在文化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广泛深入的发展,唐代时期通过丝绸之路相继传入祆教(北朝时已传入,唐朝时进一步发展)、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

但在唐代,诸种宗教虽有流传,但非主流,道教和佛教仍然是在统治阶级和下层平民中主要流行的宗教。

祆教,又称火祆教或拜火教,为波斯人琐罗亚德斯所创,流传于波斯和中亚诸国。

其教义是宇宙间有光明的善神和黑暗的恶神相互斗争,以火代表善神而加以崇拜,也拜日月星辰及天。

北朝时,祆教传入中国。

唐时,中亚一带康国、石国、安国、曹国、米国、史国都是祆教的信奉者。

祆教也进而传入新疆境内的于阗、焉耆、疏勒、高昌。

西域各族人相继来到长安,祆教随之在长安日益流行。

唐政府中设有萨宝府,是专门管理祆教的机构。

萨宝(回鹘语,原义为队商首领)是管理祆教的专官。

唐代的佛教传播与文化交融

唐代的佛教传播与文化交融

唐代的佛教传播与文化交融佛教是在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所创,后来传至中国,与中国古代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在唐代,佛教在中国迎来了辉煌的发展时期,与中华文化的交融也达到了高峰。

本文将论述唐代佛教传播与文化交融的重要性与影响。

首先,唐代佛教的传播得以广泛展开,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

唐玄宗时期,佛教被推崇为国教,并得到了皇家的大量资助和保护。

从这一特殊的地位可以看出,佛教的传播已经不仅仅是宗教的传播,而是成为了文化的传播。

佛教的诸多信仰、故事以及艺术形式也因此在社会各个层面得到了推广,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其次,唐代佛教的传播不能与其文化交融分离。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

佛教中强调的“慈悲”、“舍己为人”等价值观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义”、“孝敬”等相通之处使得佛教在中国社会中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中国文人墨客们将佛教的智慧与艺术形式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了以佛教为主题的诗歌、绘画和雕塑等创作,以表达他们对人生与宇宙的思考。

唐代佛教的传播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一方面,佛教带来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元素,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比如佛教所传授的梵文和诸多佛经的翻译使得中国的文字体系得到了一次全面的升级。

佛经的译介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更为中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基础。

另一方面,佛教还从中国文化中吸收了许多元素,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如唐代的禅宗,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禅修方式,成为了中国佛教的重要流派。

禅宗强调顿悟的方法,与中国文化中追求人与自然、内省与超脱的态度相契合,深受中国文化精神的影响。

唐代佛教的传播与文化交融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繁荣。

佛教所弘扬的“育人”的理念以及对教育的重视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佛教所建立的寺庙也成为了思想交流与知识传承的重要场所,对中国古代的学问与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和影响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和影响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和影响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影响。

在传统的认识中,佛教被看作是来自外国的宗教,然而却在中国土地上融合、发展,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和影响,不仅仅是宗教与文化的互动,更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政治局势和思想文化氛围。

本文将简单梳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影响。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公元前2世纪和1世纪,当时由于受到西域文化和交通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的汉代开始传播。

而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则是通过西域丝绸之路向中国传播。

一直到唐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到达顶峰,总共传播了十大宗派。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不仅仅依赖于西域丝绸之路所提供的文化和交通的环境,还依托于当时中国社会对于佛教宗教、文化影响的需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艺术和建筑佛教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融合。

从建筑和造像到绘画和雕塑,佛教运用着自己的语言和符号,制作出了大量精美的艺术品和建筑,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重的色彩。

例如,远古时期的魏晋石窟和五代时期雪窦法师创造的木彩佛,都展示了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和贡献。

2、思想和哲学佛教的理念对中国的思想和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老之后,中国哲学逐渐失去了活力和创造性。

而佛教的兴起,则为中国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佛教教导逍遥,宣扬解脱,倡导无我。

这些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不同阶层间的思想观念。

3、文学和散文佛教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内容,如《红楼梦》的“道场梦”,就和佛教故事息息相关。

另外,佛教的散文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文学发展,尤其是在唐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中,佛教充塞了大量的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个朝代在文化交流上取得了重
要成就。

一、空前的文化交流。

在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十分活跃,这是以虞塘为代表的大型文化
交流活动,文化交流活动传播了当时流行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来自西方
的伊斯兰文化,并与当地文化融合。

其中,以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为主的虞塘,采用了西方玻璃制作技术,将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仪式结合,融入到唐代文化之中。

文化
交流活动还包括石尚的绘画、杨士英的乐曲等,它们展示了令人惊叹的文
化多元性。

二、中外互动。

在唐朝,中外互动也很活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域求法”,唐朝
派遣不少使节前往西域,不仅向西方国家学习科技知识,还介绍中国文化,宣扬唐朝的文化思想。

此外,西域朝贡也是时代的一大特色。

西方商人经常前来唐朝引进大
量外国物品,因此,唐朝文化开始接受外来文化。

此外,唐朝时期政府也
派遣使臣传播中国文化,与海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三、唐朝文化输出。

唐朝时期,中国也派遣使臣携带书籍,绘画和乐器等艺术品到东西方
国家,宣扬中国文化。

唐代佛教社会思想本土化路径及其现代价值

唐代佛教社会思想本土化路径及其现代价值

唐代佛教社会思想本土化路径及其现代价值唐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尤其在佛教方面的影响深远。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宋等时期的推广,成为中国五大宗教之一。

在唐代,佛教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导致佛教思想的本地化。

这篇文章将探讨唐代佛教社会思想的本土化路径及其现代价值。

一、传播方式的本地化佛教自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先是通过中亚、西域等地,到达中国的边疆地区,最后才进入中原地区。

进入中国后,佛教逐渐适应了中国社会的各种条件,才最终融入中国宗教文化体系之中。

在唐朝时期,佛教宣传传统的“舍利子”信仰已经与中国宗教文化发展的趋势融为一体。

在唐代,佛教的普及渠道不仅仅限于神殿,在民间宫观、道院、寺庙等也开展了宣扬普及活动。

这种“佛狱耳目”,使得中国人认为佛是可亲可近的,也就是在思想上与中国的本土文化形成了一种共鸣,呈现出了对中国化的趋势。

这对唐代佛教社会思想的本土化路径及其现代价值影响深远。

二、佛教竞相本土化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不仅仅是由于佛教本文化的融入,更是因为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

例如,佛教开发了一系列的菩萨信仰形象,如观音、弥勒、地藏等,他们的表情、姿态、衣被、神通、品行等均与中国地域文化密切相关。

佛教教义的核心思想也逐渐融入了中国,佛家认为“人有佛性”,这种内心的感性体验和中华文化中的人皆有真善美之性的相似性很大。

三、出土文物的本土化在唐代,出土了许多佛教艺术品,比如当时的佛像、浮雕、壁画等等。

这些艺术品在表现形式,对比度,光影的处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中国人的审美引发了他们的认可与追捧,成为了佛教教典的佐证。

四、佛教籍上的本地化唐代佛教翻译的经典在书写格式、字义、语调、词语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本地化处理。

这些翻译著作,使佛教典籍用汉字取代了原来的梵文和印度语,同时为中国读者教导佛教的精神,和思考佛教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扩散和本土化。

五、教育的本地化在唐朝时期,佛教成为了中国主流的信仰之一,学习佛教经典也成为了很多人的重要任务。

唐代的宗教信仰道教与佛教的传播

唐代的宗教信仰道教与佛教的传播

唐代的宗教信仰道教与佛教的传播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宗教信仰方面,道教与佛教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唐代的历史背景、道教与佛教的传播渠道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唐代的历史背景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的时期。

当时,唐朝政府鼓励宗教信仰,不仅给予宗教组织一定的保护,还提供资金支持。

这种背景为道教与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机遇。

二、道教在唐代的传播1. 道教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在唐朝时,道教的发展与国家政权息息相关。

唐太宗李世民曾亲自修道山庐,道教道士被招募为官员,甚至出任内阁大臣。

这使得道教的影响力在政治上有所提升,进而促进了其传播。

2. 道教寺庙的建设与发展为了推广道教,唐朝皇帝和贵族相继兴建了大量的道观和寺庙。

其中最著名的是洛阳的白马寺和长安的法门寺。

这些寺庙成为了道教布教的中心,也吸引了大量信徒前来朝拜。

3. 道教经典的翻译与传播唐代还出现了大量翻译佛经与道经的活动,使得道教经典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其中,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成为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文献,也为后来的佛教翻译事业奠定了基础。

三、佛教在唐代的传播1. 外国僧人的来华传教唐代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黄金时期,大量外国僧人如玄奘、鉴真等来到中国传教。

他们将各种佛教教义与文化带入中国,推动了佛教在唐代的传播。

2. 皇帝的佛教信仰与支持唐朝皇帝对佛教持开放态度,许多皇帝亲自皈依佛教,派遣使者到印度取经,举行盛大的佛教法会。

这些举措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政治上的支持,并在民间起到了示范作用。

3. 佛教经典的翻译与传播唐代是佛教译经繁盛的时期,大量佛经被翻译成中文。

其中最著名的是玄奘法师的《大般若经》、《唐高僧传》等。

这些佛经的翻译与传播,丰富了中国佛教的教义,并使佛教在普通民众中广为流传。

四、道教与佛教的传播对社会的影响1. 宗教信仰的多元化道教与佛教的传播使得唐代的社会信仰更加多元化。

一方面,人们可以根据个人信仰倾向选择道教或佛教,同时也可以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敬神观念。

唐朝的宗教信仰儒释道三教的并存

唐朝的宗教信仰儒释道三教的并存

唐朝的宗教信仰儒释道三教的并存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时代。

在唐朝时期,儒教、佛教和道教三教并存,相互影响、交融和竞争,共同构成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格局。

一、儒教在唐朝的地位和影响儒教作为中国的国学,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主流思想和信仰之一。

在唐朝时期,儒教的地位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

当时的皇帝和士人阶层普遍崇尚儒教,儒学成为了制定政策、教育士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唐朝时期的士人多以儒学为中心,弘扬儒家经典,注重礼仪道德的培养和传承。

儒家的价值观在唐朝社会中影响深远,忠孝、仁爱、公正等儒家思想成为了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同时,儒教在唐朝也积极与其他宗教进行对话和融合,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一些观念和信仰,形成了唐代的新儒学。

这种融合的新儒学思想为儒、释、道三教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基础,也为唐代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做出了贡献。

二、佛教在唐朝的兴盛和传播佛教在唐朝期间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其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唐朝皇族和士人纷纷皈依佛教,大量的佛寺和寺院兴建,寺院成为佛教信众的栖身之所。

佛教的兴盛也使得许多外来文化得以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广泛影响了唐代文学艺术,塑造了唐代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和创作风格。

同时,佛教也与儒学、道教进行相互交流和融合。

唐代的“折衷论”和“三教合一”思想,是佛教、儒教和道教相互融合的产物。

佛教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元素,融入自身教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

三、道教在唐朝的发展与影响道教在唐朝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和推广。

唐代的皇室对道教持支持态度,不仅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了许多道观,而且还加以赞扬和推崇。

道教的巫觋术士成为了唐朝宫廷的常见景象,道教的信仰和仪式也广泛流传于民间。

道教主张修行得道,追求长生不老、神仙之境。

在唐朝社会,道教的修行思想深深吸引了许多人,包括士人、文人和百姓在内的许多人都向往着通过修行实现个人的长寿和超凡脱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尼教

到了宋代,摩尼教以明教的面目出现。《佛祖统记》卷四十 八引《夷坚志》提到“明教”之名:“吃菜事魔,三山尤炽。 为首者紫帽宽衫,妇人黑冠白服,称为明教会。 ” 北宋时期的方腊起义就与摩尼教徒密切相关,方腊自称“圣 公”,部将称“摩王”或“佛”,官府则称其为“吃菜事 魔”。 因摩尼教——明教信徒崇尚白衣白冠,以象征光明。在《元 史·刑法志》中文禁止明教结社“诸以白衣善友为名,聚众 结社者,禁之。”
祆教传入中国后的变化

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经典《阿维斯塔》规定,教徒死后,要把 死者放在鸟兽出没的山顶上,让狗噬鸟啄。若有人将尸体埋 于地下,半年不挖出者,罚抽一千鞭,一年不挖出者,抽两 千鞭,两年不挖出者,其罪过无可补偿。
在所发现的晚于北周的大量祆教徒墓葬中,基本上都采用与 中国人相同的葬式,实行土葬,有棺椁和墓志,也流行夫妻 合葬,等等。 这说明祆教传入中国后,做出了一些适应中国社会习俗的调 整。



“景教于当时文化,无何等影响,惟以医道之例,由来甚久, 唐书诸王传有僧崇一医愈唐玄宗兄之事。余承认此僧为景教 僧,有种种证据。杜环经行记亦云:‘大秦善医眼及痢,或 未病先见,或开脑出虫’聂斯脱利派固以医学著名也。”— —陈垣《基督教入华史略》
景教入华后将治病作为其一项重要慈善事业,这在《大秦景 教流行中国碑》中有明确记载。
四、会昌灭佛对三夷教的影响

中唐以后,辉煌一时的盛唐帝国开始江河日下,藩镇割据、 朋党之争、宦官专权,政治上和经济上危机不断。反映在文 化心理上,唐初那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和自信已荡然无存,朝 野弥漫着仇外、排外的风气,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心理,再加 上当时丝绸之路萧条和东西交通阻隔,在政府眼里与外国人 紧密相关的三夷教地位岌岌可危。
三夷教的社会走向

摩尼教在会昌年间受到沉重打击后,再不能以正常形态公开 发展,有些信徒便迁到边远地区继续传教。在河西和新疆地 区,摩尼教则因回鹘西迁反而兴盛起来,吐鲁番地区的摩尼 教信仰则一直延续到14世纪后才消失。
摩尼教在民间则向民间秘密结社的模式发展,成为农民运动 的一股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它混合了道教、佛教的成分, 越来越显示出一种汉化趋势而易于被接受。如现存泉州草庵、 塑于元代的教主摩尼之像就已汉化成佛身道貌。

二、祆(xian)教在中国的传播

祆教,在中国史籍中又称为火祆教、因其教徒要建 立火坛祭祀圣火,又被称为“拜火教”。传统上认 为是对源于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的称呼。
祆教作为一种宗教形态,今天虽早已在中国消失, 但自南北朝之前传入中国直到唐武宗会昌年间灭佛 时被取缔,它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五个多世纪,对 当时的中国社会与后来的民俗文化都产生了可见的 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个阶段,曼纽率众妖魔侵入光明世界,在玛兹达与之斗
争的过程中,曼纽给人间带来了贫穷、疾病、虚伪、奸诈等 一切灾难,为害世间万物。

第三个阶段,玛兹达为拯救世界,派琐罗亚斯德下凡,广泛
传播自己的教义,引导人们走向正途,使世界变得真诚、纯 洁和繁荣,最后彻底战胜曼纽。

九千年结束以后,整个世界将被洪水般的熔铁所覆盖,善者 的灵魂将升入光明、美好的天国,而恶者的灵魂将跌落于阴 森可怖的地狱。那时,一切丑恶和污秽将被清除殆尽,整个 世界将焕然一新,恢复原来的纯洁和光明。


祆教是典型的二元论宗教,以波斯古经《阿维斯塔》为主要 经典。主要教义可概括为善恶两宗。最高神为玛兹达,是智 慧之神,也是世界善事之主宰,他代表火、光明、创造、生 活。与之相对的恶神是曼纽,代表黑暗、污浊、破坏、死亡。 二神以九千年为期,进行了一场善恶的较量,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玛兹达创造了天国及火、气、水、土四大元素, 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天空、江河、大地、植物、动物和人类, 整个世界处于美好、光明、祥和之中。
术、不能怀疑和背叛教义、办事不得怠惰、每日祈祷4-7次。
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


以中亚为媒介进入中国。
武则天对摩尼教颇为青睐,原因当是其造《大云经》,希望 借助摩尼教否定现实世界正统秩序,为其以女主之身夺取政 权造势。 安史之乱后,出于对助唐平叛的回鹘之请,摩尼教在华得到 发展。


摩尼教在社会下层受到欢迎,从武后到会昌初期,在中国公 开活动了一个半世纪。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碑额上部,由吉祥云环绕的十字架下部的典型的佛教莲花瓣 朵,显示出景教开的是中土佛教之“花”,结的是基督教之 “果”。 这块石碑上说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个从古波斯来的传 教士叫阿罗本,历经跋涉进入中国,沿着于阗等西域古国,经 河西走廊来到长安。他拜谒了唐太宗,要求在中国传播景教。 唐太宗降旨准许他们传教,景教开始在长安等地传播起来, 也有景教经典《尊经》翻成中文的记载。碑文还引用了大量 儒道佛经典和中国史书中的典故来阐述景教教义,讲述人类 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迹等。

摩尼教的另一个特点是否定现实世界,认为现实世界是黑暗 物质造成的,人类的躯体不过是用来禁锢光明灵魂的黑暗物 质。

为了使世界重新获得光明,人类要尽量远离黑暗,因此就要 实行严格的禁欲主义,其教规有“三封”与“十戒”,“三
封”即封口——不吃肉不说谎话;封手——不在暗中做坏事;
封胸——不放纵欲望。“十戒”即禁止崇拜偶像、禁止撒谎、 戒绝贪欲、不得杀生、禁绝奸淫、不许偷盗、不行邪道和巫
唐朝初年,聂斯脱利派传入中国,以景教命名,意 为“光明”。贞观十二年(638年),唐太宗准许 在长安建起第一所大秦寺。“大秦”是唐代中国对 罗马的称呼。

聂斯脱利派

古代基督教派别。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聂斯托利(约380~451) 所创。 428年聂斯托利抨击阿里乌的一位论,主张基督二性二位说。 他否认基督的神性与人性结合为一个本体,认为是神性本体 附在人性本体上,故玛丽亚只是作为人的耶稣之母,而非作 为神的基督之母。他因主张基督具有两个不同的位格而被斥 为异端。431年受到以弗所公会议绝罚,被革职流放。其追随 者向东逃亡,在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等地传播。 7世纪传入中国,称为景教。
在中国,中古指的是:


①“三古”(上古、中古、下古)之一,较晚的古代,次于 上古的时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个时 期。 ②指封建社会时代。
③指书体演变过程中的大篆(古文、大篆、小篆)。


一、景教在中国的传播

景教又称波斯经教,大秦教,是中国唐代对基督教 中的聂斯脱利派的称呼。景教产生于公元5世纪, 在唐代传入中国并一度颇为兴盛,在唐后期的武宗 会昌灭佛中受牵连而遭禁。


( 明 大 天 秦 启 景 三 教 年 流 行 中 年 国 出 碑 土 ) 1623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2月4日由波斯传教 士伊斯(Yazdhozid)建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文 由波斯传教士景净撰刻,朝议郎前行台州司参军吕 秀岩书并题额。碑身高197厘米,下有龟座,全高 279厘米,碑身上宽92.5厘米,下宽102厘米,正面 刻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颂”,上有楷书三十 二行,行书六十二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 亚文。





祆教在会昌五年遭到官方排斥后,出现了民俗化的 发展趋势。
在宋代,祆庙、祆祠已被纳入官方祀典,与泰山、 城隍等传统祠庙一样享受一定的祭祀标准,这正是 祆神成为中国民间诸神且位居上座的重要证据之一。




景教在唐代中国的传播虽一度成就斐然,但论其对 中国社会的影响则几乎没有。景教思想并未被中国 人接受,但作为其传教工具有某些实用技术即“方 伎”,在当时就引起中国人的注意,如天文学、医 学、机械制造等。

景教传播的特点

首先,入唐后积极谋求官方认可。《景教碑》的记述表明从 唐太宗到立碑时的唐德宗,历代最高统治者除武则天外,几 乎都对景教表示好感。 其次,景教入华后一定程度上奉行“本土化”政策。如“景 教”这个译名就充分体现既要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又要昭 示景教本来面目的用意。此外,景教徒一开始就重视翻译景 教经典,以为面向整个中国社会传教打下良好的基础。唐代 所进呈的汉文景教经典曾达35种。在译经和传教活动中,也 借助许多佛道名词和儒道思想的表述形式,在其经典中加入 大量的忠君和孝道的内容。

会昌三年(843),唐武宗首先清点摩尼教,这与 唐与回鹘的关系恶化直接相关。
《大宋僧史略》记载:“武宗会昌三年,敕天下摩 尼寺并废入宫,京城女摩尼七十二人死,及在此国 回纥诸摩尼等,配流诸道,死者大半。”


这是摩尼教传入中国以来受到的最大打击,此后北 方地区再不见有摩尼寺存在。

会昌五年(845),唐武宗大举灭佛,拆毁寺庙、 遣散僧尼,主要理由是寺院经济规模日大,许多农 户为逃避赋税和徭役而度为僧尼,影响国家的税收 来源。在《毁佛寺勒僧尼还俗制》也涉及景教和祆 教。借毁佛之机一并铲除两教,正是由于朝野上下 的排外心理作祟。

山东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专题五 中古三夷教在中国的传播
中古三夷教在中国的传播
一、景教在中国的传播 二、祆教在中国的传播
三、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
四、会昌灭佛对三夷教的影响

在西方文明史上,中古指的是从公元500年到1500年之间 的欧洲历史。中古时代的开始,标示着西罗马帝国的衰落,


三、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

摩尼教公元3世纪产生于西亚波斯,是二元论宗教, 很快就被萨珊王朝视为邪教而取缔。
摩尼教在唐代初期传入中国,平定安史之乱后因回 鹘对唐朝政府的影响而一度兴盛,会昌灭佛事件中 亦遭取缔,其后以民间宗教形态在中国民众间继续 流传。


摩尼教表现出鲜明的“混合宗教”的特点,核心教义是 “二宗”、“三际”说。“二宗”即明暗两宗,表明该宗 教的二元论性质,指一切事物都含有截然相反的善恶两端, 世界有两个本原,一为光明王国,一为黑暗王国。“三际” 即初际、中际和后际,是世界发展的三个阶段。初际时, 未有天地万物,但二宗矛盾已孕育其中;中际时,善恶相 混;后际时,善恶分开。据摩尼教的说法,人类出现至现 在,都属于中际阶段,一直会持续到世界被大火毁灭为止。 世界的毁灭标志着中际的结束和后际的开始,那时,世界 将恢复到初际时的情景,光明和黑暗相分离,光明王国将 不再受到黑暗的入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