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考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18a63579011ca300a6c390a0.png)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考点3Bibliotek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重点)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于源来
F=GM1M2/R2
理 性 认 识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割裂两者的关系导致的错误
如果割裂两者的关系会导致 “ 经验论 ” 或“ 唯理论 ” 。 (1)“经验论”片面夸大感性经 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麦肯锡 公司对待经验的态度) 唯心主义: 贝克莱 “存在就 是被感知 ”
经验论
洛克 “白板说 ” 唯物主义: ,认识来源于经 验
割裂两者的关系导致的错误
(2)“唯理论”轻视实践,轻视 感性经验,片面夸大书本知识的作用 。 唯心主义: 笛卡尔:“天赋观念 唯理论 ”
斯宾诺莎:认识是 唯物主义:
“理性直观获得的 ” 哲学上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法, 它们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 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05fed05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64.png)
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相互联系的形式获取事物表面的和初步的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的基本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片面性与主观性的特点。
是为开展理性认识提供思维素材的初级认识形式。
二、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认识形式。
理性认识通过概念、推理和判断等三种循序渐进的形式对事物展开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高级认识形式。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提供思维的素材(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论中的辩证法)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从人的认识层次来说:前一阶段的认识和后一阶段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相对来讲前一阶段的认识是感性的,而后一阶段的认识是理性的,但这一过程也有被倒置的情况;3.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前提基础与继承发展的关系,而非对立关系。
没有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是空想、就是无水之鱼和无米之炊。
没有对于事物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就只能停留事物的的表象、就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实践是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手段。
实践是思想的内部斗争与外斗争之总和,或者说实践是对于人的物质活动和思想活动的统称。
人们将自身获得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认识投入社会活动进行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收获挫折与经验来修正认识,再将修正过得认识用于指导实践与经验来修正认识,如此反复,直到获得成功。
这就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的过程,实践在其在起到的是媒介与验证的意义和作用。
正确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还要注意:1.不能认为“事物的现象等于感性认识,事物的本质等于理性认识”。
把感性认识与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与事物的本质完全等起来是错误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分界与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分界与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5662208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17.png)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分界与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两个基本途径。
感性认识依赖人的感觉和直觉,而理性认识则依据思维、推理、逻辑等抽象能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为补充,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分界和联系。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分界感性认识是人通过感官器官而直接获得的知识和体验。
感性认识的主要来源是外界的事物和现象,通过人的五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受到人们所关注的事物,由此获得直观印象和感觉。
感性认识是基于个体的感受、经验和情感的。
与之相对,理性认识是一种比较抽象、概念化的思维方式。
理性认识是人根据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运用逻辑思维、推理、分析等方法,从中发现客观规律,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和把握。
理性认识是基于普遍的规律、原则和逻辑推理的。
感性认识强调直觉、经验和感受,理性认识强调理性分析、推理和思考。
感性认识主要依赖于经验和感官直接感受,从而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而理性认识注重通过思想分析将经验转化为更深刻的认识,更容易达成客观共识。
虽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重点不一样,但是它们有一定的联系。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是由于它们作用的对象来自同一世界,相互维系而确定的。
感性认识打开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大门,理性认识则更进一步的探究世界本质。
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联系体现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相互联动。
感官的感受可以启发人们的理性思维,即感性认识可作为理性认识的起点,引起自我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火车时,我们可以通过直觉、感受等方式进行感性认识,但这并不能深入了解火车。
如果我们想进一步了解火车的原理、功能、结构等方面,就需要通过理性认识或知识学习。
其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联系还表现在人的认识层次上。
感性认识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是认识的基础,可以帮助人们快速了解新事物。
当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逐渐增加,就可以进一步发展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形成更深刻、更严密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https://img.taocdn.com/s3/m/040dbeed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dc.png)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人类对社会、自然界及存在本身了解的过程,本质上可以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这两种形式来表述。
感性认识是先而有的,而理性认识是从其中发展出来的,二者彼此相互渗透、相互包容,成为人类认识的两种不同形式,在具体的认识的过程中,人们多用两种形式相结合,达到更好的认识效果。
那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到底是什么?感性认识有时也叫主观性认识,它是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也是人们根据自身个性成熟后自发产生的一种认识形式,它更强调个体的主观思考,体现个人对事物有感情色彩,由于每个人情感经验不同,从而去看待问题也不同,也正是因为有感性认识,人们渐渐形成了自己特定的文化观念,文化的影响力也就便是这样传承下来的。
另一种形式——理性认识,它侧重客观观点,运用逻辑推理、具体事实等方式,努力解决矛盾,理性认识更侧重对外部事物进行分析,经由观察、分析思考和判断,从客观观点认识事物,找出解决办法,为了生活活的更好的改变,以便更好的实现人类的需求,满足她的实用需要。
无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亦或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人类的认知都处于一个过程之中,人们的认知凤入到一定的范畴以后,偶尔会回到初始阶段,然后反过来以全新的视角去分析问题,以期令认知更加深刻进一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不同方式,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人们本来就拥有上述
两种认知能力,关键是如何运用它们,有效的融合起来,从而更好的去解决问题,最佳的实现人类认知的最终目的。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9529472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3.png)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一共有四点:第一点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点是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认识形式。
第三点是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感性认识是由理性认识看到的本质。
第四点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相互联系的形式获取事物表面的和初步的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的基本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片面性与主观性的特点。
是为开展理性认识提供思维素材的初级认识形式;——2、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认识形式。
——理性认识通过概念、推理和判断等三种循序渐进的形式对事物展开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与客观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高级认识形式;——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提供思维的素材(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论中的辩证法);——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从人的认识层次来说:前一阶段的认识是后一阶段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相对来讲前一阶段的认识是感性的,而后一阶段的认识是理性的,但这一过程也有被倒置的情况;——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前提基础与继承发展的关系,而非是对立关系。
没有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是空想、就是无水之鱼和无米之炊。
没有对于事物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就只能停留事物的表象、就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实践是联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手段。
实践是思想的内部斗争和与外斗争之总合,或者说实践是对于人的物质活动和思想活动的统称。
人们将自身获得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认识投入社会活动进行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收获的挫折与经验来修正认识,再将修正过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如此反复,直到获得成功。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848c9c7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bb.png)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在于它们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对人类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感性认识通过直观的方式为理性认识提供
了基础材料,使理性认识有具体的事物作为依据和参照。
而理性认识则通
过抽象的思维过程提供了深入和更为综合的认识,使感性认识得以深入和
发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可以减少感性认识的片面性和主观性,避免理性认识的空洞和抽象,从而形成全面、深入和准确的认识。
这对于
我们认识世界、发展科学、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它
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又
相互转化,通过不断循环和影响,共同推动认识的发展和深化。
这种辩证
关系对于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世界,提高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具有重
要的意义。
只有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基础上,我
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事物的本质,推动科学和社会的进步。
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与特点
![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def3d8f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79.png)
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与特点幼儿学习是指3到6岁儿童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积极的经验和活动,逐渐习得知识、技能和品质的过程。
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和特点如下: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幼儿学习主要依靠感觉器官的直接经验和感知,通过触摸、视觉、听觉等感觉来接触和认识外部世界。
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官的直接刺激,建立对物体、事物和现象的形象认识,逐渐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2.游戏与活动为主导:幼儿学习主要通过游戏和各种活动展开,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方式之一、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模仿、观察、实验,通过自主操作和尝试,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
通过游戏和活动,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动手动脑、动作协调和社交交往能力。
3.整体经验与细节学习相结合:幼儿学习注重整体经验,即通过具体感受和实践来获取知识。
幼儿学习的内容是具体事物、具体情境和具体任务,通过幼儿参与全过程的实际操作和经验,体验感受事物的整体意义和价值。
同时,幼儿学习也需要细节学习,即对细节进行观察和记录,逐渐形成对细节的认知和理解。
4.手脑协调发展:幼儿学习注重手脑协调发展,即通过手的操作和脑的思考相结合,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幼儿通过模仿、操作、观察等手脑一体的活动,提高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动手动脑、动作协调和思维能力。
5.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发展:幼儿学习注重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发展。
幼儿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故事、绘本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总之,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感性认识与游戏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注重整体经验和手脑协调发展,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幼儿学习通过积极的经验和活动,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的全面发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b146b77227284b73f242507a.png)
感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感性认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直接反映和感受外界事物的一种认识作用。
它是对客观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它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和感知,因而客观事物通过人们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反映到人的大脑而产生的各种感觉、直觉和表象,当然是同各种具体的外部刺激力相适应的具体形象的认识。
所以,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表面性和集体形象性的特点。
它是属于人们认识的第一阶段、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于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它是人们通过对感性认识进行抽象加工而得到的。
因此表达它的形式是说明客体的抽象体系。
概括起来,理性认识具有直接性、抽象概括性和全面性等特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作为一对矛盾,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互相依赖,互相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我们只要认真考察一下现实的认识过程就会发现,感性阶段中也有理性认识的因素,不是由纯粹的感性因素构成的;理性阶段中也有感性认识的因素,不是由纯粹的理性因素构成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问题,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不同特点、二者的本质区别和在认识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等问题,长期以来在哲学界公开争论不多,其实,在具体理解上却有着种种分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最基本的哲学范畴,是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逻辑起点,是正确把握认识根本任务(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关节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关系,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1.把握一对概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的过程,又指反映的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
按人脑对客观事物反映的程度、水平和发展过程来说,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不同质的阶段。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践和学习上课件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践和学习上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f50c15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d3.png)
在实践中,人们需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获取初步印象和感知 ,再通过理性认识来深入分析和理解,最终形成科学决策 和行动方案。同时,实践中的结果和反馈也可以反过来促 进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完善。
理性认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在实践中,理性 认识可以帮助人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制定科学决策 提供依据。
理性认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包括思考、推理、判断等,例 如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领域中,通过理性认识来推导公 式、设计实验和优化方案。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中的相互影响
理性认识向感性认识的转化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深入认识,通 常是抽象的、普遍的、一般的。理性认识向感性认识 的转化,则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 之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和操作。这个过程需要运用各 种手段和方法,如案例分析、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 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理性认识向感性认识的转化过程中,人们需要运用具 体化、形象化的手段和方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 为具体的实践操作。同时,还需要注重实践的检验和 修正,不断调整和完善理论知识,使之更加符合实际 情况和实践需要。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统 一关系。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失去了基础;没 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就无法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感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是相互交织、 相互渗透的,人们需要通过实践和学习不断深化对事 物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 感性认识,循环往复,不断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简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简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4d4a00e4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e5.png)
简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只有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
坚持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辩证法。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从认识的来源看,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的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与实践,在社会时间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的直接经验,只有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然后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达到理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虽然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它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真正任务,不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而是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不仅表现在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上,而且还变相在他们的相互渗透上。
这就是说,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感性认识渗透着理性认识。
列宁的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原理
![列宁的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d94d848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ff.png)
列宁的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原理
首先,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强调从客观实际出发,通过感性认识
和理性认识相结合,以实践为基础,不断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强调要坚持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出发,通过实践
不断地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则是从主观出发,强调意识对于客观
世界的决定作用,认为认识的来源是意识而非客观实践,片面夸大
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忽视了客观规律的存在和客观实践的重要性。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容易导致形而上学的认识,阻碍了对客观规律的
深入理解和对社会实践的正确引导。
列宁强调,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是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
保证。
而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则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否定和歪曲,是错误的认识方法,容易导致对社会实践的错误引导和对客观规律
的误解。
因此,列宁的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原理强调了唯物主义认识路
线的重要性,指出了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的危害性,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旧唯物主义真理观
![旧唯物主义真理观](https://img.taocdn.com/s3/m/28fb0b15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ff.png)
旧唯物主义真理观
旧唯物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它不随主观意识的变化而改变。
真理不是由人类的意志所决定的,而是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
真理的认识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而实现的。
旧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思维能力是由物质基础所决定的,这种基础是自然和社会环境所提供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
旧唯物主义真理观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即真理的确切性必须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来检验和证实。
真理的发现和证实需要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知识,而这些方法和知识必须是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的。
真正的真理一定是符合实践和实验的结果的,只有符合实践和实验的结果才能被认为是客观真理。
旧唯物主义真理观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适用。
社会科学研究的真理是与社会发展和实践相联系的,而自然科学研究的真理是与自然客观现象相联系的。
旧唯物主义真理观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客观的实践,才能发现和证实真理,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为什么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
![为什么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https://img.taocdn.com/s3/m/0accde662f60ddccda38a0e6.png)
为什么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认识的过程,它们是认识过程一先一后两个阶段。
尽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特性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二者还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
首先,理性认识离不开感性认识,这是对唯物主义的坚持,因为如果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使认识的来源脱离实践,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其次,感性认识也依赖于理性认识,这是对辩证法的体现,因为若感性认识不再依赖于理性认识,则会使感性认识失去上升通道和发展空间,进而局限和停滞于感性认识的初级层面,将犯下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错误。
另一方面,二者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为理性认识提供了丰富实际的材料,通过经验、阅历等方式会促进主体加深对客体的规律性认识。
而理性认识则对感性认识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任何个体接触和感受客观事物时都离不开先前的知识背景,主体自身充分的理论准备和逻辑框架会让人们对客体的感受大为不同。
此外,二者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开始阶段,人们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基于这些丰富实际的感性材料,通过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能动地上升发展为理性认识;而在获得了理性认识这种规律性的认识之后,需要把认识再次运用到实践中去检验和调整,这样就进入了新的认识循环,开始产生出下一个循环中的感性认识。
基于上述这些紧密的联系,我们已不难看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离不开对方,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并存的作文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并存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e82bcfb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43.png)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并存的作文哎呀呀,大家知道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就像我们的两个好朋友呢!
比如说,有一次我看到一只超级可爱的小猫咪,哇,那毛茸茸的样子,那圆溜溜的眼睛,一下子就把我的心给抓住啦!我当时就特别想抱抱它,亲亲它,这就是我的感性认识呀,完全是被小猫咪的可爱给吸引住了,心里那叫一个喜欢哟!这时候的我可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它好可爱呀。
可是呢,妈妈在旁边就会理性地说,哎呀,你别随便抱它,万一它抓人怎么办呀。
妈妈就会考虑很多实际的问题,这就是理性认识啦。
还有呀,我们去买糖果的时候,我看到那些花花绿绿的糖果就好想吃呀,觉得它们肯定都超级甜超级好吃!这就是感性认识在作祟啦。
但是爸爸就会说,不能吃太多糖果,不然牙齿会坏掉的。
爸爸就是用理性在思考呢。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就像是我们的左膀右臂吗?感性让我们感受世界的美好和有趣,理性让我们能更明智地做决定。
我们可不能只有感性认识,不然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也不能只有理性认识,那样生活岂不是太无趣啦?我们得让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存,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活呀!它们就像两个好伙伴,一起帮助我们成长呢!大家说是不是呀?。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并存的作文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并存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f0389d1d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a0.png)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并存的作文“哎呀,这道题到底选什么呀!”我抓耳挠腮地对着作业本发愁。
那天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我的书桌上,形成一片片光影。
我和我的好朋友小明还有小红正在一起做作业。
“别着急嘛,慢慢想。
”小明安慰我道。
“就是呀,你得冷静下来分析分析。
”小红也在一旁附和。
我皱着眉头,心里暗暗叫苦:“这题也太难了吧,我感觉我的脑袋都要炸了!”我看了看小明和小红,他们都在认真地思考着。
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三个人面对问题的方式好像不太一样。
我比较容易被情绪左右,一遇到难题就着急上火;而小明总是很沉稳,会理性地去分析;小红呢,则是比较感性,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想到这里,我不禁问他们:“你们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哪个更重要呀?”小明推了推眼镜,认真地说:“我觉得都重要呀,感性认识能让我们更有情感共鸣,理性认识能让我们更有条理地解决问题。
”“对呀对呀,就像我们看一部电影,感性认识会让我们被里面的情节感动,理性认识会让我们去思考电影背后的意义。
”小红接着说道。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那我们在生活中要怎么做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并存呢?”“这还不简单,就像我们现在做作业呀,你不能光着急,要冷静下来分析题目,这就是理性;同时呢,也要有那种想要把题目做好的热情,这就是感性嘛。
”小明笑着说。
“哇,你说得好有道理呀!”我恍然大悟。
在那之后,我试着让自己在面对事情时既保持感性的热情,又运用理性的思维。
我发现,这样真的能让我更好地处理问题,也能让我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
其实,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既需要我们用感性去感受美好,去爱去关心;又需要我们用理性去判断是非,去解决难题。
只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并存,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难道不是吗?。
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1bec82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72.png)
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理性认识为感性认识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前提,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者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来源和思维方法;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前提,理性认识又指导、推动着感性识。
我们在学习中要正确处理好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一、重视理性分析,树立正确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形象思维方法,不能把感性材料简单化、绝对化。
二、要重视感性材料与理论知识的相互联系,善于从感性材料中提炼出能够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理性知识。
三、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与技能,増强思维水平及能力,善于运用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评价。
四、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只有结合实际运用才能做到“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在解决问题中才能培养“实事求是” 和“理论联系实际"工作作风。
五、提高观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思想,在学习工作中树立科学理论指导思想和实践观,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https://img.taocdn.com/s3/m/3f828cb09e3143323868933f.png)
28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辩证关系: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二、感性认识有对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两者区分为相对的,人们不能把他们截然区分开。
如果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分析事例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
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思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政治思想上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而经济上更加落后的德国在哲学特别是辩证法思想上却远远超过了英法两国。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举例:传统文化。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的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12、劳动力的价值,是有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包括四部分: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认识的辩证运动(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辩证运动(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0bd25a106c85ec3a86c2c504.png)
一、认识的辩证运动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
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
在实践基础上,人类认识从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深入到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第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都有质的区别,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实践基础上达到辩证统一的。
表现在: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里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其一,理性认识本身应该是正确的,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前提。
其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保障;其三,理性认识必须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自觉实践,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根本途径。
其四,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物质基础。
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第一,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其一,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要受到客体本身发展过程和客体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
其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要受到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其三,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还要受到主体本身诸多条件的限制。
所以,一种真理的认识,往往要经历实践、认识、在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达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谈中学文言文教学方法
黑龙江省农垦佳木斯学校
王颖
语文学习对中学生来讲往往产生“事倍功半”的结果,学生常对大幅度提高语文成绩没有信心,而文言文学习更是令他们头痛的一件事,学生常对文言文产生乏味枯燥的感觉进而出现厌学情绪。
因此,如何培养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学习和欣赏方面的素质,是中学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一个环节,也是值得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探究的问题。
针对文言文的文体特点,在教学中可注重如下方面。
一、加强语言的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感性认识越丰富越深刻,语言的掌握就越牢固越熟练,熟读文言文,多方面学习有关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是获取文言文学习中感性认识的重要一环。
1.文史结合的解题
文言课文多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关,因此可利用导入新课时对文题的解说。
向学生介绍和课文有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是有关的古典著作。
将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中的珍珠彩贝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对古代文化历史的了解过程中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进而带着这种兴趣进入对课文的学习,这种学习主动性的产生打下了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基础。
如在讲《出师表》一课,在讲课之前有必要交待一下历史知识,例如: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又懦弱又糊涂的蜀汉后主刘禅,刘备的白帝城托孤及诸葛亮为什么有“北定中原和兴复汉室”的决心?如果不讲清楚这段历史,学生很难理解人物和诸葛亮写《出师表》的目的。
由此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这样文史结合的背景介绍和解题方式,既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又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同是,对文章的背景介绍充分,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取得良好的效果。
2、反复深入的朗读
朗读是一种口、耳、心并用的训练方式经常进行,让学生在处理节奏的快慢,语句的轻重,语气的缓急,音量的高低,句调的平曲抑扬的过程中,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增强对语音、语义、语体的感受能力,理解文章中微妙的感情和精巧的艺术构思,同时,文言文中的句读训练和朗读中语感的培养也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完成。
具体的方法如下:
在疏通文言文字音的基础上,先不进行任何指导,让学生采用朗读、齐读、互读等方法在自我体会文章内容,感情和停顿。
这个朗读过程,可增进学生的直觉领悟,促进学生对课的熟悉和理解,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语气、重音、停顿方面的易错之处进行指导。
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反复朗读,巩固已有的初步认识,强化句读和语感训练。
这样“朗读——指导——再朗读”的过程中,古代诗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才能如细雨般浸润学生的心田。
如:抑扬顿挫的朗读使学生了解了《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
胸怀;高低错落快慢结合的朗读使学生领会了《口技》中“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的高超技巧。
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因此,针对有些教师认为占用课堂大部分时间来进行朗读训练是浪费时间的错误看法,应大力提倡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反复深入的朗读的训练的方法。
二、重视知识的理性认识
大量的阅读和朗读训练后,感性认识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阶段,学习古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
对文言文中词汇、语法、文字以及修辞表达,文体特点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也应有所了解、以便把学过的课文与常识部分互相印证,获得文言文学习系统知识,使感性认识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阶段。
1、重点突出的释义
在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面面俱到,通篇释义,这样既使学生感到繁冗又不易抓住重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一词动一句,一句牵全篇”的重点突出的释义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地说,象通假字,古今读音、意义不同的词,词性发生转变的词,能表达文章中心的重点句都要详细准确地阐明它们的意义。
如:《核舟记》中“明有奇巧人曰有王叔远”一句中“奇巧”这个能概括刻舟人高超技艺的词:《马说》中“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样表达作者感受又使学生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醉翁亭记》中“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这样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都应该列为教师重点释义范围而对于那些古今意义差异不大,容易理解的词和联系上下文就可疏通意义的句子都可以略讲或不讲。
这样使重点突出,节省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