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的认知表达与归纳推理的领域特殊性

合集下载

强迫症的介绍

强迫症的介绍

强迫症的病因一心理学因素-认知理论-认知缺陷理论Reed,1985-般性认知控制缺失,记忆力和决定能力不足 认知行为模型Salkovskis&Kirk,1997-对行为主义模型的发展-强迫观念是侵入性的,强迫行为是 误的应对-方式-对观念的压抑反而会使其更为频繁活跃-对强迫信念的研究0 osessive Compulsi e-Cognitions Working Group,1997
治疗困难性-精神分析式治疗没有明显的效果-行为治疗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Goodman Price,19 0-药物疗法效果不理想,停药复发-率高-作田,1997-外科手术风险大-Jenike et al.,-19 1-全球医院网-QQYY.eo品
强迫症的危免疫-认知因素-認知的错误(強迫信念)-学习方式的 误…-社会·文化-不充分的社会援助-知識普及不够等教育因素-家庭因素-不健康的家庭关系-不适当的父母的教养 式.…-否定性的人生经历-生活中的事件-日常生活中的疲劳与压力.…
强迫症的病因一心理学因素-精神分析(弗洛伊德,1922)-强迫症是个体对本我冲动的恐惧,以及自我-的防御机 为减轻恐惧带来的焦虑而做出的反-应所导致-自我防御机制:抵消作用反向形成-与个体肛门期发展的问题有关-攻击 冲动与自我压抑之间的斗争
强迫症的病因一心理学因素-行为主义(双因素模型,Mowrer,1947-特定刺激引发恐惧情绪(经典条件反射 -恐惧情绪的维持(操作性条件反射)-焦虑情绪由难以逃避的情境引起-缺点:无法解释强迫观念如何产生以及不-伴 强迫行为的OCD
健康及亚健康人群的强迫倾向-健康人的84%有与OCD强迫思维相同的体验-Rachman&de Silva1 78;健康人的54.7%有与-OCD强迫行为相同的体验Muris et al..,1997-·健康与亚健康 群中也常见强迫式的思维与行为-Rachman de Silve,1978;Salkovsiks-Harri on,1984-·从症状内容上无法区分OCD患者和其他人群-在症状表现形式上区别明显Rachman,197 -健康人群的强迫倾向将会随着压力的增大,适应-性减弱而逐渐增强,甚至会恶化到OCD状态-Salzman,1 73

了解强迫症的强迫观念和治疗方法

了解强迫症的强迫观念和治疗方法

了解强迫症的强迫观念和治疗方法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被困扰着无法控制的强迫观念和行为。

本文将介绍强迫症的强迫观念和治疗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并寻求适当的治疗。

一、强迫观念的定义和特征强迫观念是指患者内心产生的一种强烈而无法抑制的思想、观念或想法,其内容多与疑虑、恐惧或不协调的行为相关。

强迫观念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强迫性:患者对于这些观念感到强烈的内心压力,认为只有通过特定形式的行为才能减轻这种压力。

2. 反复性:强迫观念往往是反复出现的,患者无法将其排除头脑之外。

3. 不合理性:强迫观念的内容常常是不合理的,甚至是荒谬的,但患者却难以自主地去相信这一点。

4. 抵抗性:患者往往明白这些观念的荒谬性,但无法有效地抵抗或消除这些观念。

二、常见的强迫观念类型强迫观念的内容多种多样,并因患者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强迫观念类型:1. 清洁观念:对细菌、病毒和污垢产生强烈的恐惧和厌恶感,表现为经常洗手、消毒以及清理物品等行为。

2. 反复检查:对事物是否关闭、关闭是否安全等产生强烈的不安感,导致反复检查门窗、煤气和水源等。

3. 整齐观念:对事物是否整齐和有序产生极度的恐惧感,表现为频繁整理、数数物品等行为。

4. 反复计数:对事物进行反复计数,例如房间的瓷砖、桌子上的书籍等,无法停止。

5. 性暗示观念:对性或亵渎的想法产生极度不适感,表现为反复默数、祷告以及避免触碰特定物体等行为。

6. 敏感观念:对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产生过度敏感的担忧,例如对称性、平整性等方面的强迫。

三、强迫症的治疗方法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和药物治疗。

以下是其中常用的治疗方法:1. 认知行为疗法(CBT):CBT是一种证据支持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轻强迫症症状。

治疗过程中,患者与心理治疗师合作,学习如何识别和挑战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并开展暴露和反应预防(ERP)练习,逐渐减少强迫行为。

强迫症的三个自我理论与自我心理疗法(孟刚)

强迫症的三个自我理论与自我心理疗法(孟刚)

强迫症的三个自我理论与自我心理疗法主讲:孟刚概述:治疗强迫症的理论和方法有很多,咨询师也有很多,但强迫症并非是由某种理论和方法,或由某个咨询师治疗好的,真正的痊愈是由患者自己完成的。

所谓治疗,其实就是帮助患者认识强迫、理解强迫,然后以正确的态度和适当的方法对待强迫和处理强迫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真实我的成长过程。

三个自我理论及自我心理疗法就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和方法之一。

第一章三个自我理论见三个自我理论及自我心理疗法图(附后)。

真实我是一个人真实的人格。

受精卵携带着父母的遗传基因,出生后个体经过后天的社会化过程,逐渐形成了对环境的自动自发的反应模式。

真实我是本我与超我的整合,是一个人成长经历的缩影,反映了他身体的和心理的真实。

你一路走到现在,你就是现在的样子,而不是别的样子。

真实我是个体在“无我”状态时,所有的经历和经验经过“情感内化”的原则而形成的一种自动自发的选择模式。

现实我是正在思考着和行为着的个体,现实我是主体的自我,是行为的执行者。

理想我是在个体的自我觉醒后,通过想象设计的、并加以追逐的理想人格模式,并通过意识的指令对现实我施加影响。

理想我是虚幻出来的人格,想象出来的样子,一般是在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后才出现的。

理想是一个人通过努力要达到的目标,真实我是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真实的样子,理想我是基于对真实我的不满,在头脑中想象出来并加以追逐的样子。

举例来说,爬到山顶是理想,爬山的时候汗流浃背、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是真实我,而健步如飞如履平地的样子是理想我。

第二章强迫症形成与发展机制症状的根源是恐惧,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是焦虑。

真实我内部的原发性恐惧和焦虑不足以导致强迫症,症状是在理想我对真实我的压制排斥所造成的继发性恐惧焦虑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恐惧,是专横的大人制造的虚拟牢狱;强迫,是可怜的孩子所玩的辛酸游戏。

1、恐惧在哪里: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皇帝在“马”上,你可以把他拉下来,可是恐惧在哪里,你怎么能把恐惧赶走?把皇帝拉下马是目标和理想,把恐惧赶走是理想我。

强迫症的常见症状和表现

强迫症的常见症状和表现

强迫症的常见症状和表现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出现反复、不自主的强迫念头和行为。

强迫症患者往往会体验到极大的痛苦和困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强迫症的常见症状和表现,以及对患者的影响。

一、强迫症的症状分类强迫症的症状主要可分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两个方面。

1. 强迫思维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固定的、难以忍受的念头或观念,常常是一种强烈的担忧或害怕,具有以下特点:(1)反复出现的念头:患者将某种念头或想法反复出现在意识中,如害怕感染细菌、怕失去亲人等。

(2)不合理的观念:患者对某些想法或信念过分坚持,具有强迫性,且认为这些想法和行为是不合理的。

(3)影响情绪和行为:强迫思维会导致患者情绪紧张和焦虑,使其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来缓解内心的痛苦。

2. 强迫行为强迫行为是指患者出现反复、持续的行为,目的是为了减轻内心的焦虑和痛苦,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洗手强迫:患者反复洗手,甚至长时间洗手,认为只有通过洗手才能保持清洁和避免污染。

(2)检查强迫:患者频繁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煤气是否关掉等,以确保安全。

(3)计数强迫:患者反复计数某个数字,无法停止,觉得只有达到特定数字才会得到解脱。

(4)整理强迫:患者不停整理东西的摆放位置、书本的整齐程度,以满足内心的强迫需求。

二、强迫症的表现特点1. 不自主性强迫症的表现具有不自主性,患者反复出现强迫念头和行为,并且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即便是患者自己明白这些念头和行为毫无道理。

2. 强迫与焦虑的关联强迫症患者经常伴随有强烈的焦虑情绪,他们认为只有通过采取特定的行动才能减轻焦虑和痛苦。

这种焦虑常常是无端的、与实际情况不符的,但患者却无法摆脱。

3. 影响生活强迫症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常常会导致工作、学习和社交方面的困扰。

患者可能因为强迫行为而耗费大量时间,无法专注于正常的工作或学习;同时,强迫症也使得患者害怕与他人交流,导致社交障碍。

4. 心理痛苦强迫症患者的心理痛苦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时常陷入焦虑、沮丧或抑郁的情绪中。

强迫症的认知症状与情绪症状

强迫症的认知症状与情绪症状

强迫症的认知症状与情绪症状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被困扰于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中。

强迫症的症状通常可以分为认知症状和情绪症状两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患者常见的认知症状和情绪症状,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

一、强迫症的认知症状1. 强迫思维强迫思维是强迫症患者最常见的认知症状之一。

患者经常出现反复、强烈的不合理念头,例如恐惧病菌、疾病、灾难等。

这些思维常常与患者的意愿相悖,但却无法摆脱。

患者可能会反复思考、分析这些念头,试图找到解决办法,但往往无法得到满意的答案。

2. 强迫疑虑强迫疑虑是强迫症患者另一个常见的认知症状。

患者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或者一些常规行为产生过度的焦虑和疑虑,担心自己没有做到最好,或者出现了一些不可预测的问题。

例如,患者可能会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闭,担心会发生入室盗窃等事件。

这种疑虑常常导致患者陷入焦虑和疲惫的状态。

3. 强迫意向强迫意向是指患者出现一种强烈的内心驱使,感觉自己必须要做某些特定的事情。

这些行为可能是一些简单的动作,例如反复洗手、整理物品等,也可能是一些复杂的仪式行为。

患者常常感到这些行为是为了避免某种不好的结果,或者是为了安抚内心的焦虑。

二、强迫症的情绪症状1. 焦虑和恐惧强迫症患者常常伴随着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他们对于自己的强迫行为和思维感到困扰和害怕,但却无法摆脱。

患者可能害怕自己无法控制住自己的行为,或者害怕出现一些不可预测的后果。

这种焦虑和恐惧感常常持续存在,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2. 焦虑和压力强迫症患者由于频繁的强迫行为和思维,常常感到精神上的压力和疲劳。

患者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强迫行为上,导致其他重要事务的忽视。

这种压力和焦虑感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对其工作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3. 抑郁和自卑由于强迫症的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患者常常感到沮丧和自卑。

他们可能对自己的强迫行为感到羞耻和无助,觉得自己无法摆脱这种困境。

强迫症的名词解释

强迫症的名词解释

强迫症的名词解释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也被称为强迫性障碍(OCD)。

它被定义为一种持续性的、无法控制的强烈欲望或冲动,导致个体陷入不断重复某种行为或思维的困境中。

这种强迫性行为或思维往往与个体内部的焦虑、恐惧和不安有关。

强迫症的症状可能多种多样,包括强迫性思维、强迫性行为或仪式感,以及对如洁癖、验收恐惧等特定事物过度关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强迫症的定义、症状、原因以及治疗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面对这一常见心理障碍。

首先,强迫症的定义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强迫性行为是指个体反复进行的某种特殊行为或动作,以试图消除自己内心的强迫感。

这种行为往往是无意义的,并且个体承认其行为毫无必要,但很难抑制。

同时,强迫性思维表示个体反复出现的特定思维、意念或图像,对此感到极度烦恼和担忧,觉得自己无法控制这些思维,甚至对自己的思维质疑。

强迫症的症状对每个患者可能不同,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强迫性思维,患者不断反复出现的、与自己意愿无关的、令人丧失控制力的思维,常常与亵渎、伤害自己或他人等恶心事情有关。

第二是强迫性行为,患者为了减少焦虑或恐惧感,进行一系列重复的行为或仪式感。

例如,反复洗手,检查门窗是否关闭,清理和摆放东西等。

此外,患者对于特定事物或场景可能表现出过度关注,例如洁癖患者会对细菌或污垢感到极度恐惧,并采取严格的卫生措施。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强迫症的症状呢?强迫症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但有一些因素与其发生有关。

首先是遗传因素,既然在家族中存在强迫症的患者,则个体患上这种疾病的风险将增加。

其次,生物化学因素也被认为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关,脑内某些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可能导致这种心理疾病的发生。

此外,心理因素也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个体的儿童期经历、个性特征、应对能力等。

在治疗强迫症方面,药物和心理治疗被认为是两种主要的方法。

药物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抗焦虑药。

强迫障碍与CBT(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治疗

强迫障碍与CBT(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治疗

强迫障碍与CBT(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治疗强迫障碍CBT强迫障碍(OCD)是一种焦虑性疾患,其特征是患者不断出现一些强迫念头,冲动或影像,导致极大的痛苦和困扰。

为了消除这些强迫念头所带来的焦虑,患者会不断进行强迫行为。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OCD的诊断须符合一定的标准,包括出现强迫思考、强迫行为或两者兼具,强迫思维或行为是费时的,或引起临床上显著苦恼或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功能减损等。

强迫思考和强迫行为是OCD的核心症状。

强迫思考是指持续且仿佛出现一些想法、冲动或影像,在困扰的症状干扰时,有时候个案的感受是侵入的、不想要的,这会对大部分的个案造成明显的焦虑或痛苦。

而强迫行为则是重复的行为或心智活动,个案必须响应强迫思考或根据某些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来被迫地做出这些动作。

这些行为和心智活动的目的是防止或减少焦虑或痛苦,或者预防发生一些可怕的事件或情况。

但是这些行为或心智活动,与其期望去抵消或预防的现实状况是不符合和的,或显然是过度的。

OCD的强迫思考的类型包括攻击、怕受污染、性、囤积(或节省)和宗教等。

攻击类型的强迫思考表现为害怕伤害自己或别人,或做出令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怕受污染类型的强迫思考表现为怕脏、怕触摸、怕清洁剂、化学药品等各种污染物;性类型的强迫思考表现为出现不合理的性画面或思考,如对自己的小孩性侵犯;囤积(或节省)类型的强迫思考表现为认为每样东西都很重要,舍不得丢掉,因此堆积很多东西;宗教类型的强迫思考表现为担心冒犯神明,或担心道德上的对错。

XXX是一种有效的治疗OCD的方法。

XXX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和行为,来减轻他们的症状。

XXX的治疗过程包括认知重构、暴露和反应防御预防等。

认知重构是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他们的负面思维模式,以减少强迫思考的出现。

暴露是指让患者面对他们的恐惧和焦虑,并逐渐适应这些情境,以减少强迫行为的出现。

反应防御预防是指帮助患者学会有效地应对强迫念头和行为,以减少其对生活和职业的影响。

强迫症的常见症状强迫性怀疑

强迫症的常见症状强迫性怀疑

强迫症的常见症状强迫性怀疑强迫症的常见症状——强迫性怀疑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患者通常表现出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其中,强迫性怀疑是强迫症的一个重要症状,患者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持怀疑态度,不断地检查、核实,以追求内心的安全感。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强迫性怀疑的常见症状及其表现。

一、症状特征强迫性怀疑主要表现为患者持续怀疑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思维、感觉和判断是否正确或真实。

患者对平凡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产生过度的疑虑,无法轻易相信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常常出现反复核实的行为。

二、思维方面的表现1. 反复怀疑自己的记忆力:患者会怀疑自己是否记得正确的事情,即使是一些简单的事实或细节,也会不自觉地反复核对。

2. 怀疑自己的判断力:患者会不断怀疑自己的判断是否准确,无法确定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是否真实可靠。

3. 对他人行为的过度怀疑:患者对他人的言行举止产生过度的怀疑,难以相信他人的动机和真实意图,经常需要通过不断地询问和核实来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三、行为方面的表现1. 反复核对和检查行为:患者会不断反复核对自己是否做了某个行为或者做得正确,如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煤气是否关掉等。

2. 反复求证:患者会反复询问他人或通过不同渠道获取信息,力图证明自己的怀疑是错误的,但往往依然无法消除内心的不安。

3. 再三核对文件或个人资料:患者会在签署合同、填写表格等事务性文件上进行反复核对,以确保没有出错。

四、精神状况的表现1. 内心的困扰和痛苦:患者持续不断地感觉内心被不确定性充满,无法轻松自在。

反复的怀疑和核实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以集中注意力和正常工作。

2. 焦虑和恐惧感:患者常常感到紧张、焦虑和恐惧,他们担心因为错误的判断或行为而造成严重后果,例如伤害自己或他人。

3. 与人交往困难:患者由于不断的怀疑和求证,常常无法信任他人,这导致他们与人交往困难,容易感到孤独和不满足。

强迫性怀疑是强迫症的一种常见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强迫症症状对言语或行为的过度解读

强迫症症状对言语或行为的过度解读

强迫症症状对言语或行为的过度解读强迫症是一种障碍性疾病,患者常表现出对思维、感情和行为的过度关注和强迫性行为。

其中一种典型症状就是对言语或行为的过度解读,患者往往会对细微的细节做出过度的分析和评判,导致他们的生活受到严重干扰。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症状对言语或行为的过度解读的表现、原因以及可能的应对方法。

一、强迫症症状对言语的过度解读强迫症患者对他人的言语常常过度敏感,可能会对别人说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语气进行过度推敲和猜测。

他们可能会对别人的措辞、语速、语调等细微的变化产生异常的反应。

例如,当有人说:“请帮我关一下门。

”患者可能会解读为:“我讨厌你,帮我关一下门!”这种过度解读使得患者在平凡的言语交流中感到沮丧和困惑,造成了与周围人的隔阂。

二、强迫症症状对行为的过度解读除了对言语的过度解读外,强迫症患者还可能对行为过度解读。

他们常常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过度分析和评判,认为每一个动作都承载着不同的含义。

例如,当有人用手指向一个方向时,患者可能会误解为指责或嘲笑自己。

这种过度解读会导致患者对他人的行为怀疑,给患者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三、强迫症症状的原因强迫症症状对言语或行为的过度解读可能来源于以下原因:1. 焦虑情绪:强迫症症状常常伴随着焦虑情绪,患者对言语或行为的过度解读可能是一种宣泄焦虑的方式。

2. 完美主义倾向:强迫症患者往往有强烈的完美主义倾向,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过度要求。

3. 幻觉和妄想:部分强迫症患者可能伴有幻觉或妄想症状,导致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言语或行为产生过度解读。

四、应对方法针对强迫症症状对言语或行为的过度解读,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应对方法:1. 认知行为疗法(CBT):CBT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到过度解读的错误性质,并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来纠正这种行为。

2. 心理支持:与他人进行心理支持和交流,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3. 干预和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的强迫症症状,可以考虑专业的干预和药物治疗,以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和频率。

强迫症症状对特定数字或时间的强迫性追求

强迫症症状对特定数字或时间的强迫性追求

强迫症症状对特定数字或时间的强迫性追求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患者在强迫症状的困扰下,往往表现出对特定数字或时间的强迫性追求。

这种病症常常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功能与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强迫症的概念、特点、对特定数字或时间的强迫性追求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强迫症的概念与特点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要特点的精神疾病,患者常通过某些特定行为、思维或仪式来减轻自身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其核心症状包括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即反复、无法抗拒的思维或行为,且与现实无关,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精神痛苦。

二、强迫症症状中的数字或时间追求强迫症患者对特定数字或时间的追求多出现于其强迫行为中。

这些强迫性追求常常基于病人心理上的某种需求,他们认为通过追求特定数字或时间可以减轻内心的恐惧与不安。

一方面,在强迫症症状的表现中,数字的重复和计数是常见的现象。

患者可能会出现强烈的数字追求或计数强迫。

例如,他们可能会坚持在特定的数字上停留,如每次使用电梯时必须按下特定的楼层按钮,或者频繁地数物品、步数以满足某种“完美”的要求。

另一方面,在时间的追求上,患者可能会对特定时间点产生强迫性追求。

他们会强调特定的时间安排、时间进度或者过程的时间长短。

例如,他们可能会强迫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某项任务,不能容忍时间的偏差,或者反复确认时间以确保事情按照预定计划进行。

三、强迫症症状对生活的影响强迫症症状中的数字或时间追求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着明显的影响。

首先,数字或时间追求使得患者在日常活动中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例如反复计数、确认时间等行为常常令他们无法顺利完成工作或学习任务。

其次,数字或时间追求也给患者带来了心理上的困扰和焦虑,他们常常因为未能达到心理要求而产生自责与焦虑,使心理状态进一步恶化。

四、应对和治疗方法对于患有强迫症数字或时间追求症状的患者,积极寻求相应的应对和治疗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1.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被广泛应用于强迫症的治疗中,该方法通过正向认知、曝光与反应防止等技术帮助患者矫正不理性的思维与行为模式。

强迫症

强迫症

强迫症,也被称为强迫性障碍(OC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强迫性思维和行为。

患者可能会反复进行某些动作或者思考某些事情,即使他们知道这些行为或思考对他们没有意义或不合理。

这种疾病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强迫症的症状、原因、诊断、治疗和预防。

一、症状强迫症患者常常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1.强迫性思维:患者反复出现某些想法或者念头,例如害怕自己会变得肮脏、感染病菌或者对别人造成伤害等。

2.强迫性行为:患者经常反复进行某些动作或行为,例如反复洗手、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或者整理东西等。

3.强迫性规则:患者会制定某些规则或标准,必须按照这些规则或标准执行,例如按照某个数字的倍数做某些事情等。

4.强迫性检查:患者会反复检查某些事情是否完成,例如检查门窗是否锁好、电器是否关闭等。

5.强迫性重复:患者会反复做一些事情,例如反复数数、反复看一些东西等。

二、原因强迫症的原因尚不明确,但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环境和生化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可能会增加患病的风险,环境因素如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父母的过度保护、家庭不和谐等也可能会导致强迫症的发生。

同时,神经传递物质和神经回路的不平衡也可能是引发强迫症的原因。

三、诊断强迫症的诊断通常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诊断。

通常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病史和心理评估等多个因素来诊断。

此外,为了排除其他相关的疾病,如广泛性焦虑障碍、抑郁症等,医生可能会进行身体检查或进行其他相关的检查。

四、治疗强迫症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等,这些药物可以缓解症状并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暴露疗法等,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调整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不良的心理习惯,从而缓解症状。

五、预防强迫症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身心健康,适当运动、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减少压力。

强迫症的症状表现及分类

强迫症的症状表现及分类

强迫症的症状表现及分类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行为,使患者感到无法控制和摆脱。

这种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功能。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的症状表现及分类,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心理障碍。

一、强迫症的症状表现1. 强迫思维:患者经常被固定的思维或观念所困扰,无法摆脱。

这些思维往往与恐惧、不洁或不完美等主题相关。

例如,患者可能过分担心自己是否关好门窗,导致反复检查;或者担心自己是否患有严重疾病,频繁进行体检。

2. 强迫行为:患者为了减轻强迫思维带来的不安,会进行一系列的强迫行为。

这些行为往往是刻板、重复的,例如反复洗手、整理物品、数数等。

患者往往明知这些行为是没有必要的,但无法控制自己。

3. 强迫恐惧:患者在不进行强迫行为时,会感到极度的不安和恐惧。

他们担心如果不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式行事,会发生可怕的事情,或者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伤害。

4. 心理压力:强迫症患者常常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而感到极度的心理压力。

这种压力可能导致患者焦虑、抑郁甚至自杀的念头。

二、强迫症的分类根据症状的不同,强迫症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强迫洁癖:患者表现出过分关注清洁和卫生,经常进行反复洗手、清洁身体或物品等行为。

他们担心自己会被细菌或污染物感染,无法忍受任何一点不洁。

2. 强迫检查症:患者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煤气是否关掉等事物,以确保安全。

他们担心如果不进行这些检查,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火灾、入室盗窃等。

3. 强迫计数症:患者无法控制地进行计数行为,例如计数楼梯的阶数、书架上的书籍数量等。

他们相信只有通过计数才能保证事物的正确与完整。

4. 强迫顺序症:患者追求事物的特定顺序和排列方式。

他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整理和安排物品,以确保一切都按照自己设定的顺序进行。

5. 强迫思维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而不是强迫行为。

他们经常受到不洁、恶心、亵渎等思维的困扰,无法摆脱。

强迫症患者的认知偏差和病理性思维

强迫症患者的认知偏差和病理性思维

强迫症患者的认知偏差和病理性思维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陷入强烈的焦虑和恐惧之中,无法摆脱不断重复某种行为或思维的困扰。

这种疾病与认知偏差和病理性思维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患者的认知偏差和病理性思维,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帮助这些患者。

一、认知偏差的特点强迫症患者常常表现出认知偏差,即对现实世界的错误理解和判断。

他们往往过分注重细节,对事物的意义和关联性产生过度推断。

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和思维过度解读,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惧。

举例来说,一个强迫症患者可能会认为如果不按照特定的顺序洗手,就会导致自己或他人生病甚至死亡。

这种过度解读和推断是强迫症患者认知偏差的典型表现。

二、病理性思维的表现强迫症患者的思维方式也常常表现出病理性特点。

他们往往陷入思维的死胡同,无法摆脱固定的思维模式。

他们的思维过程常常被强迫性的念头和观念所主导,无法自由地思考和决策。

这种病理性思维使得他们陷入一种思维的循环中,不断重复同样的思考过程,无法停止。

例如,一个强迫症患者可能会反复思考自己是否关掉了煤气,即使已经多次确认过。

这种病理性思维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加重了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三、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强迫症的方法,它针对患者的认知偏差和病理性思维进行干预。

该疗法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和病理性思维,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改变其错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在治疗中,心理学专家会帮助患者理解认知偏差的形成和维持机制,通过教育和解释,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

例如,专家会告诉患者洗手并不会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导致病菌传播,从而减少他们对洗手的强迫性需求。

此外,专家还会教授患者一些应对技巧,如认知重构和行为替代。

通过这些技巧,患者可以逐渐改变其错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减少强迫症症状的发作。

四、建立支持体系的重要性除了认知行为疗法,建立一个良好的支持体系也对强迫症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精神疾病之-强迫症PPT课件

精神疾病之-强迫症PPT课件
下一张
从那以后,她每天洗手几十次,拼命地擦洗碰过毛虫的那只手,即使擦知道这样搓洗毫无意义,但不洗心里就觉得不放心,觉得还象抓着毛虫一样,浑身不舒服。
上一张
返回
上一张
注意!
患者不要老想着“我患了强迫症,必须纠正”,硬去自我批评、纠正它,如此会适得其反,使强迫症更加顽固。
案例分析:
“王,你别洗了,都搓出血了。”旁人在提醒她。小王是某高等学校的教师,很文静,生活有条不紊,工作认真,待人和蔼。9月的一天,系里进行清洁卫生劳动。她在劳动中,手无意中碰到一条黑乎乎的毛虫,大声惊叫,跳得老远,满脸涨红,一脸惊慌。
强迫意向即是患者常常被某些欲望或意向纠缠而产生冲动。如患者走到河边时出现要跳下去的冲动,见到利器就出现想拿起来刺人或刺自己的冲动,登上高楼就往下跳的情境和冲动等等。但患者不会这么做,只是不能控制这些意向的出现。
强迫行为,具体可以表现为强迫计数,如上楼梯要计数有多少梯级,走路要数自己的步子,明知无意义,也记不住,但还是要数;还可表现为强迫检查,这与强迫怀疑相联系,如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门锁是否锁上;还有强迫性洗手,强迫性洗衣,强迫性偷窃等等都属于强迫行为。
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强迫行为的共同特点:
都有强迫性、重复性、刻板性和仪式性患者的表现都是主观上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强迫无奈的观念和情绪。
下一张
患者主观上都感到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强迫无奈的观念和情绪,他也明知这些观念、意向和行为的重复出现是毫无意义和不必要的,主观上却无法摆脱这些强迫症状的纠缠。因而导致情绪紧张、烦恼、焦虑不安,甚至头昏眼花,失眠、记忆力下降、身体衰竭。
next
强迫症的治疗:
1.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有强迫思维时不要对抗或用相反的想法去“中和”,要带着“不安”去做应该做的事。有强迫动作时,要理解这是违背自然的过度反应形式,要逐步减少这类动作反应直到和正常人一样。坚持练习,必然有益。

强迫症患者的常见症状及处理方法

强迫症患者的常见症状及处理方法

强迫症患者的常见症状及处理方法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通常表现出固定的、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本文将介绍强迫症的常见症状以及处理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管理强迫症。

一、常见症状1. 强迫思维:强迫思维是强迫症的核心症状之一。

患者会出现不断重复的、不必要的强迫念头,例如害怕被污染、疑神疑鬼等。

这些思维会持续困扰患者,影响其日常生活。

2. 强迫行为:患者出现过多过度的强迫行为,例如反复洗手、检查门窗是否关闭、整理摆放东西等。

这些行为是患者为了减轻强迫思维带来的焦虑而采取的方式,但却加重了症状。

3. 完美主义:强迫症患者往往过于追求完美,对待细节要求过高。

他们担心出现偏差或错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来确保一切都处于完美状态。

4. 紧张焦虑:强迫症患者经常感到紧张、不安和焦虑,因为他们无法摆脱那些困扰着自己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这种焦虑可能导致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身体上的反应。

二、处理方法1.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你觉得自己可能患有强迫症,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他们会通过细致的评估和诊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强迫症的一种有效方式。

医生可能会开具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药物来调节患者的神经系统,减少强迫症状和焦虑感。

3.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对于强迫症非常有效。

该疗法通过帮助患者建立积极和健康的思维模式,并进行暴露与反应阻止等技巧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

4. 放松训练:运用放松训练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感。

这些技巧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使用,帮助恢复情绪的平稳状态。

5. 建立支持网络:强迫症的治疗过程中,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尤为重要。

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挑战,并提供情感上的安慰。

6. 自我管理:患者可以学习一些自我管理技巧,如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强迫症

强迫症

强迫症文献综述一、定义强迫症(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

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痛苦和焦虑,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近年来统计数据提示强迫症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有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2%,约2/3的患者在25岁前发病。

强迫症因其起病早、病程迁延等特点,常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做的全球疾病调查中发现,强迫症已成为15~44岁中青年人群中造成疾病负担最重的20种疾病之一。

另外患者常出于种种考虑在起病之初未及时就医,一些怕脏、反复洗手的患者可能要在症状严重到无法正常生活后才来就诊,起病与初次就诊间可能相隔十年之久,无形中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此我们应当提高对强迫症的重视,早发现早治疗。

二、病因1、心理学机制1.1 OCD的人格特征:庞道记等圈在研究中则更具体地说明了OCD与强迫人格有一定关系,并提示,OCD患者有抑郁情绪。

缺乏自信.焦虑、紧张、追求完美、不安全、敏感多疑、不适应、自卑、自责、强迫观念、刻板等,与强迫人格突出表现不安全感、不完善感、小心多疑、尽善尽美、优柔寡断.既严于律己又苛求别人,做事一丝不苟,难得通融等的观点一致。

另外,OCD患者人格特征除了强迫人格外,常常共患其他类型的人格障碍史尧胜摘译的“强迫症与人格障碍的共病”中指出,OCD不伴人格障碍是少见的亚型,绝大部分临床病例共患人格障碍,最常见的为强迫型、回避型和偏执型人格障碍。

王振等研究则发现,共患人格障碍与OCD的难治性可能有一定关系。

从有关研究中OCD患者MMPI基本量表的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OCD主要负荷4个人格因子,即神经质:反映患者具有神经症性症状;精神质:反映患者存在严重的不能适应现实的心理特征,具有精神病性症状;多疑因子:反映患者存在敏感、多疑、情绪小稳等心理特征;社会内向因子:反映患者社交内向性、自恋、敏感被动、退缩等心理特征问。

强迫症简介

强迫症简介

强迫症综合简介强迫症的定义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缩写OCD)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

主要表现为强迫怀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回忆、强迫意向及对立观念等[1]。

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

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性动作为主要表现,虽精神痛苦显著缓解,但其社会功能已严重受损。

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为0.05~1%,占精神科病人总数的0.1~2%。

国内流行学调查的本症时点患病率为0.3‰。

通常于青壮年期起病,性别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别。

儿童强迫症是强迫症的一类,是一种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

在儿童期,强迫行为多于强迫观念,年龄越小这种倾向越明显,本症多见于10-12岁的儿童,患儿智力大多正常。

强迫症的发病机理遗传因素、强迫性性格特征及心理社会因素均在强迫症发病中起作用。

一、遗传因素:患者近亲中的同病患率高于一般居民。

如患者父母中本症的患病率为5~7%。

双生子调查结果也支持强迫症与遗传有关。

二、性格特征:1/3强迫症患者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强迫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强迫性人格特点。

其特征为拘谨、犹豫、节俭、谨慎、细心、过分注意细节、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过于刻板和缺乏灵活性等。

三、精神因素:上海调查资料中35%患者病前有精神因素。

凡能造成长期思想紧张、焦虑不安的社会心理因素或带来沉重精神打击的意外事故均是强迫症的诱发因素。

在强迫症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之一。

当躯体健康不佳或长期心身疲劳时,均可促进具有强迫性格者出现强迫症。

关于发病机理也有不同解释;巴甫洛夫学派认为在强烈情感体验影响下,大脑皮质兴奋或抑制过程过度紧张或相互冲突形成孤立的病理惰性兴奋灶,是强迫观念的病理生理基础。

强迫症症状分析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

强迫症症状分析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

强迫症症状分析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表现为持续的、不自主的、重复的行为或思维。

其中,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是一种常见的症状。

本文将对强迫症的症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的原因与处理方法。

一、强迫症的症状特征强迫症是一种心理疾病,患者通常表现出以下症状特征:1. 强迫性思维:患者经常感到某种想法无法从脑海中消除,这种想法可能是关于安全、卫生、秩序等方面的,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不安和焦虑。

2. 强迫性行为:为了应对强迫性思维带来的不安,患者会进行一系列的重复行为,比如反复洗手、整理东西、检查门窗是否关闭等。

这些行为的目的是消除不安和焦虑。

3. 强迫性反复:患者会反复执行同样的行为,例如,反复整理文件、确定每一份文件的位置是否准确、确认每一页是否完整等。

这种反复行为对患者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们相信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

二、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的原因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1. 因忧虑而致:患者可能对文件的有序性和准确性过分忧虑,害怕出现任何的瑕疵或错误。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反复整理文件,才能确保文件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2. 渴望掌控感: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的行为使患者感到掌控自己的环境,并以此获得内心的安宁。

他们通过不断整理文件来建立起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感,以减少焦虑和不安。

3. 应对不确定性: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的行为是患者应对不确定性的一种方式。

他们通过反复整理来降低自己面临风险的可能性,以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不适感。

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控制问题的心理需求。

三、处理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的方法对于强迫性反复整理文件的症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处理:1.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患者的强迫症状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生活和工作,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医师的帮助。

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恢复正常生活。

2. 建立正常的思维模式:患者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来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逐渐减少对文件整理的强迫性需求。

2022考研347应用心理:变态心理学知识点-强迫症临床表现

2022考研347应用心理:变态心理学知识点-强迫症临床表现

变态心理学知识点:强迫症临床表现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是强迫症的临床表现。

共同点:(1)症状反复、持续出现,患者完全能够觉察;(2)症状具有“属我”性即非外力所致,但又“非我所愿”;(3)往往令患者自己内心焦虑、痛苦;(4)患者明知不应该不合理不必要并有强迫抵抗的欲望,但难以控制和摆脱。

(1)强迫观念:OCD的核心症状,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冲动意向,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没有现实意义、不必要极力控制,但又无能为力。

具体可分为以下四类:①强迫思维:一些字句、话语或信念,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干扰了正常思维过程,但又无法摆脱。

表现形式: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怀疑、强迫联想(对立思维)、强迫性回忆。

②强迫表象:反复呈现逼真、形象的画面内容。

出现的表象通常是令患者难堪或厌恶的,多见的是生殖器或性行为的形象。

少数患者的表象外向投射形成假性幻觉。

③强迫意向:又称强迫冲动,是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使,一种即将要行动起来的冲动感,但患者从来不会有真正的行动。

患者明知是非理性的、荒谬的甚至不可能的,努力控制但无法摆脱。

④强迫性恐惧:是对自己情绪的恐惧,害怕失去控制害怕会发疯,会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甚至伤天害理的事。

与强迫意向的区别是患者没有马上要行动的内在驱使。

(2)强迫行为:指的是为阻止或降低焦虑和痛苦而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动作。

具体有: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询问、强迫整理和强迫计数等。

考研答题万能模板1.知道用什么原理作答,但不会写原理?第一种情况:考查辩证关系的,A和B的辩证关系。

适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等。

写作模板:A和B是辩证统一的,A和B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我们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既要看到A,也要看到B;只看到A看不到B是不行的,只看到B看不到A是不行的,必须坚持A和B的辩证统一。

只有坚持A和B的辩证统一,才能取得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成功;反之,则遭遇失败。

从心理习惯角度探究强迫症的本质与自治方法

从心理习惯角度探究强迫症的本质与自治方法

从心理习惯角度探究强迫症的本质与自治方法【摘要】强迫症作为一种对其患者社会功能与生活质量有着极大负面影响的神经症, 因其高治疗难度被一些业界人士称为“精神癌症”。

笔者曾有过三年多的强迫症病史, 苦苦探寻强迫症自我治疗的思路, 而后通过正念禅修等方法以及自己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 成功地走出了强迫症这一心理困境;在这一过程中, 笔者对强迫症的本质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将其理解为一种病态的“心理习惯”;习惯, 可以强化, 也可以淡化, 需要的都是较长时间内有意无意的行为积淀;在本文中, 笔者将自己的思考与现有的关于强迫症的学术研究成果相结合, 从心理习惯角度探究强迫症的本质与自我治疗方法, 希望可以为强迫症的心理学研究和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关键词】心理习惯;思维模式;当下生活;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强迫症带给其患者的影响, 如上面的定义所言, 是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占据了患者的日常生活, 患者无法控制内在的一些想法和冲动, 虽极力抵抗(反强迫), 但往往起不到什么作用, 仍然焦虑和痛苦, 无法回归当下的生活。

传统且主流的疗法有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森田疗法以及辅助性药物治疗等;但这些疗法在应对患者具体症状时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局限性[1], 强迫症对于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而言的确是个难题。

笔者作为一名强迫症的亲历者和痊愈者, 对强迫症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将围绕“心理习惯”并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来论述强迫症的本质, 并据此尝试着给出治疗强迫症的建设性建议。

一、本课题成立的几个前提假设1.不进行对强迫症形成原因的探讨。

强迫症的成因较为复杂, 与患者个体状况相关, 无论是性格、家庭情况、个人经历, 每个患者都有其特殊性;在本文中, 不进行对成因的探讨有利于论述在强迫症形成之后, 不良的心理习惯对强迫症运作机制的影响。

2.针对对强迫症有正确认知但仅仅止步于理论的患者。

在认为自己有强迫症或者被确诊为强迫症之后, 很多患者倾向于查询很多有关强迫症的心理学和精神医学资料, 对单一或各种心理疗法有一定的了解, 对强迫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往往陷入“道理都懂, 可就是做不到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 本文尝试着在实践方面给出强迫症自我治疗的实际可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gnitive Expression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nd Domain-Specificity of Induction
Ke Jiang1*, Peipeng Liang2 1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in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Sichuan 2Xuanwu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根据这个假说,神经外科手术通过干预额叶—丘脑通路或毁损眶额皮质来恢复两个系统的平衡,从 而达到治疗强迫症的效果。目前,针对难治性强迫症,医学上采取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定位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枝损毁术进行治疗(孙伯民等,2003;Jung et al., 2006)。临床结果表明这样 的手术对于消减强迫症症状有一定效果,但也伴随有术后高热、缄默、大小便失禁等副作用,还会引起 短期的认知功能障碍,病人仍需要进一步的药物治疗以恢复功能(占世坤,孙伯民,2012)。术后的长期(12 至 24 个月)观察结果显示,部分病人(17 个被试中的 8 人)的认知功能障碍能够恢复(Jung et al., 2006)。
2. 强迫症的身心界定
根据 DSM-5 的诊断标准 1,强迫症包括强迫性思维和强迫性行为。强迫性思维是指个体常常会感受 到重复性、持续性、闯入性和不必要的想法、冲动或意向,大多数情况下个体会因此而被诱发焦虑或痛 苦体验。强迫行为则是指:重复的行为(例如,洗手、排序、核对等)或重复的精神活动(例如,祈祷、反 复默诵特定的字词等) (Bloch et al., 2008; McGuire et al., 2015)。
Open Access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OCD) in pathophysiology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analyzed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difficulty from domaingeneral explanation of OCD, and then suggested approaching the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OCD from the domain-specificity aspect. By quoting the studies about domain specificity of induction, the domain-specificity characteristics of OCD were discussed and new hypotheses were proposed: there are two types of cognitive bias in OCD: the first is the wrong assessment of the task valence, and the second is the improper classification of task type. The first cognitive bias was widely explored, while the second one was never studied. In the end,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experimental hypothesis about the second cognitive bias as follows. In contrast to healthy controls, 1) OCD patients may get looser report-criterion (C) and lower distinguishability (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mbrace-Advantage; while 2) there may b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signal-detection indexe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Embrace-Advantage and Resist-Disadvantage for OCD patients.
Keywords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Inductive Reasoning, Domain-Specificity, Theory of Signal-Detection, Treatment
强迫症的认知表达与归纳推理的领域特殊性
蒋 柯1*,梁佩鹏2

收稿日期:2016年12月30日;录用日期:2017年1月12日;发布日期:2017年1月23日
摘要
文章综述了有关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OCD)的病理生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提出从领域特殊性的角度来理解强迫症的病理机制。通过引证归纳的领域特殊性研究,分析了强迫症认 知偏差的领域特殊性特征,并提出假设:强迫症患者的认知偏差可能有两种类型,第一类认知偏差是对 任务效价评估的程度误差;第二类认知偏差是对任务类别判断的错误。本研究聚焦于第二类认知偏差的 论证。本文最后提出了关于强迫症的第二类认知偏差的实验研究假设:与健康对照相比,1) 强迫症患者 在“获利”情景中的信号检查指标:报告标准(C)趋于宽松,分辨率(d’)较低;2) 强迫症患者在“获利” 和“避害”两种任务情景中的信号检查指标没有显著差异。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7, 7(1), 42-49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7 in Hans. /journal/ap /10.12677/ap.2017.71007
1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 Washington, DC: 2013.
43
蒋柯,梁佩鹏
过度兴奋。这一假说得到了脑成像结果的支持。有研究表明,未治疗的强迫症患者在上述脑区的代谢水 平较高;而经过包括药物、手术以及行为治疗成功的患者在相应脑区的代谢则降至平均水平(孙伯民等, 2003;Jung et al., 2006; Eng, Sim, & Chen, 2015; Abramovitch & Coopermen, 2015;史继红,张敬悬,2015; Del Casale et al., 2015)。
Received: Dec. 30th, 2016; accepted: Jan. 12th, 2017; published: Jan. 23rd, 2017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
关键词
强迫症,归纳推理,领域特殊性,信号检测理论,治疗
1. 引言
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OCD)是一种神经症,具体表现为强迫性地重复某个动作或某 种观念(Bloch et al., 2008; McGuire et al., 2015)。关于强迫症病因的解释主要有:其一,认为强迫症是特定 神经联结的固着,因此,治疗是针对特定大脑组织的损毁以消除强迫性症状(Eng et al., 2015; Del Casale, Rapinesi, & Brugnoli, 2015);其二,强迫症的症状是相应认知障碍的表达(Rosa-Alcázar et al., 2015; Jonsson, Kristensen, & Arendt, 2015)。这两个方面的解释都面临许多理论和实践的困难,关于强迫症的干预和治疗 也进展较为缓慢(Abramovitch & Coopermen, 2015; Olatunji, Davis, Powers, & Smits, 2013)。本文结合归纳 领域特殊性假设,从认知偏差的角度来分析强迫症的认知表达,进一步从领域特殊性认知逻辑的角度提 出关于强迫症的新的病因假设。
*通讯作者。
文章引用: 蒋柯, 梁佩鹏(2017). 强迫症的认知表达与归纳推理的领域特殊性. 心理学进展, 7(1), 42-49. /10.12677/ap.2017.71007
1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四川 成都 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
蒋柯,梁佩鹏
许多强迫症个体还伴随非理性信念,诸如对责任和危险的过度敏感、完美主义、不能容忍不确定性、 过分重视思维的影响(比如,认为产生一些坏的想法和实际做出坏的行为是一样严重的)以及对控制的过分 需求等。
Modell 等(1989)提出强迫症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可能是:在正常情况下额叶尾状核–苍白球–丘脑系 统通过 GABA 对丘脑实现抑制性调节,这种调节通过额叶眶回–丘脑间的连接的兴奋性来实现;强迫症 发病是由于这两个系统之间调节失衡,即额叶–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系统调节不足而眶回–丘脑系统
近年来,关于强迫症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日渐增加(Emmelkamp & Aardema, 1999; Gwilliam et al., 2004; Rachman, 2007; Yilmaz, Gençöz, & Wells, 2008;姜英杰,王溢涵,2009;张众良,张仲明,李红, 2010;Dimaggia et al., 2011;刘泱慧,位照国,刘铁榜,2014;Hezal & McNally, 2015)。研究者强调,强 迫症的主要诱因是功能失调性信念(Dysfunctional Belief),包括:1) 对危险发生可能性、负性事件后果的 严重性,以及个人责任的扩大认知;2) 过度的完美主义和不能容忍不确定性;3) 对控制感的过度需求; 4) 思想–行动混淆(Thought-Action Fusion, TAF)。关于强迫症的认知—行为理论认为:这些功能失调性 信念使得强迫症患者对闯入性思维做出不适当的评价,进而发展成强迫性思维。闯入性思维是强迫症的 认知机制解释中的一个核心概念(Hezal & McNally, 2015)。闯入性思维是一种自动化的、个体难以接受的 思想、表象,以及行为冲动,它广泛地发生在所有人身上,但是对强迫症患者会产生极度的困扰。这种 困扰主要来自患者对闯入性思维的错误评价:闯入性思维是危险的,会造成严重的负性后果;必须要控 制闯入性思维,否则就会有严重的负性事件发生;如果不能消除闯入性思维,那么就要对负性的后果负 责。于是,患者做出一系列的努力来消减这种困扰。而这种努力反而使得闯入性思维变成了强迫性思维。 研究者发现,对闯入性思维的负性评价与强迫症症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Moritz et al., 2010; Hezal & McNally, 2015),且这一相关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Yilmaz et al., 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