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首先应确立学是中心,教是服务的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学生在课堂上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新课改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提倡通过合作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突出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发展。
一、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强化主体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喜欢的合作伙伴,尽量地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以读为主,如果我们留心,很容易会发现,这两年齐读的现象减少了,更多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自由读、小声读、表演读、同学比着读,找自己喜欢的伙伴一起读等等,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风格。在自主交流学习体会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用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学习《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时,我就尝试着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要求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在一节课内掌握本课生字,能把故事演给大家看,并能说出自己学后的感受。整节课中,学生情绪异常高涨,有的读,有的写,有的查字典,有的互相请教,有的尽情表演,有的观看评价。起初还担心他们自己是否能真正读懂课文,可是听着孩子们最后发表的体会,我为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尽管他们不能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总结出寓意,但他们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一些只想借助外力,急于求成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的例子。这不正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达到的知识的自我内化和建构吗?当然,我们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习中,教师要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诱导、辅导,使他们的学习更加有效、高效。
二、把交流讨论权交给学生,培养合作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喜欢小组合作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共同体之间的开放性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推敲质疑,使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的信息交流联系起来,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对知识多角度的、全面的理解。它确保
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
在学习《做风车的故事》一课时,对于卡特的做法,教师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发表个人不同的见解。在讨论中,发现学生很会拿生活中的真实做法来评价发言人的态度是否认真,想法是否真实,理由是否充分。当然,讨论的结果不是唯一的,联系学生平时的做法,不难得出,卡特的发问可能是心存嫉妒,故意刁难;可能是不屑一顾,随便说说;可能是心直口快,直言不讳;也可能是善意的帮助,有意激匠。无论是哪种理解,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发展,个性都得到了张扬。学生在这种合作学习中所体验的成功和愉悦又极大地激发了自身的自信心,促进了学习的自主性。需要注意的是,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一般不直接评价学生的想法,而是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发表不同看法,维持和促进学习者之间的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做必要的总结或深层引导。
三、把质疑提问权交给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根本原因的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引发暴露学生的先前经验和直觉,对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也是一种很好的促进。
在学习《暮江吟》这首诗时,有个学生提出:“题目中的‘暮’的意思是傍晚,既然是傍晚作诗,为什么会写夜晚的景色呢?这不是‘跑题’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他这一问,引起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经过大家尽情的朗读、品味,激烈的讨论、交流,终于得到了满意的答案:作者傍晚来到了江边,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陶醉了,以至到了深夜仍留恋忘返。同学们自己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充分感受到了自主、能动学习所带来的成功。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初浅探索,今后还要不断充实,提升,使这一理念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