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小说和电影的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苔丝》电影和小说的对比

电影和小说虽然都是叙事艺术,但是因为两者运用了不同的媒介符号,所以即使在讲相同的故事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1978年法国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将哈代的名著《德伯家的苔丝》搬上大荧幕,电影在英法两国引起了较大反响,并入围了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改编,但在跨媒介过程中,仍旧丢失了小说中的一些色彩,没有把故事讲得那么羽翼丰满。

一、人物塑造的扁平化

小说中有三个主要人物——苔丝、安玑、亚雷。作为女主人公,苔丝在小说中的篇幅不言而喻,她一方面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农村姑娘的形象:心灵手巧、勤劳、淳朴、善良、坚强。在亲情上,她不论是对待父母还是兄弟姐妹都尽心尽责,小说开头,父母让她去攀亲戚,苔丝心里是很不愿意的,但是她依旧顺从了父母的心意;而在小说的最后,她将自己最喜欢的妹妹丽莎·露托付给了心爱的安玑。可以说她从未停止过对家人的关心。另一方面又可以说她是一个“离经叛道”、很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她失身后毅然离开亚雷,在从纯瑞脊回家乡的路上,看到工匠在篱阶写“不要犯奸淫”,含着鄙夷之情,嘟嘟囔囔地说“呸,我不信上帝说过这种话!”[1]在牛奶场的时候,她大胆的提出质疑:“我倒是想要知道为什么——为什么,太阳在好人和歹人身上,一律地照耀!”而在小说最后,为了爱情和自由,她毅然杀死了亚雷,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以说在整部小说当中,苔丝是一个性格很多面的人物,然而到了电影中,苔丝不论是在布莱谷、纯瑞脊、牛奶场还是在棱窟槐都表现出一种胆怯的心理。不管是最初在父母的要求下去纯瑞脊攀亲戚,还是后来在和安玑的婚姻中乃至最后再次沦落为亚雷的情人,在整个的过程中,鲜少看见苔丝的斗争,更多时候她都在驯服,并没有扼住命运的咽喉,与之搏斗。我们可以看到苔丝忧郁的眼神充斥在整部影片中,她总是一副被人欺负的样子,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和胆怯,并没有很好的展现出原著中那种“坚韧不屈的性格以及对世俗和不公正命运的大胆反抗。”[2]在小说中她一次次用自己“坚毅的信念(对真爱的渴望与追求)”、“勤劳的双手”捍卫自己的独立与尊严。苔丝因此成为哈代作品中乃至整个英国文学中最美的女性形象之一。不得

[1]【英】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119页

[2]郭向东:《苔丝》电影版与其原著之对比,《时代文学》,2008年07期,170-171页

不说,电影在苔丝形象多面性的塑造上有些欠缺。

而作为男主人公,亚雷在小说中是一个十分不讨喜的形象,他不仅诱奸了苔丝,而且还二次伤害了她,将她占为己有,最终以被苔丝杀死做结。电影虽然大致上反映了小说的叙事历程,但是其中对亚雷皈依宗教部分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他的罪行。小说中,苔丝在棱窟槐工作期间,偶然遇见了改头换面的亚雷——“从前他那脸上的曲线,表现一团色欲之气,现在貌是神非,却表现一片虔诚之心了……从前他脸上常有一种阴沉横厉、棱角显露的样子,现在他脸上也有这种样子,却是怨恨甘入下流,不可救药的人了。”[1]本来小说写到这个地方,读者或许以为亚雷真的转变了性情,成为了一个善人,但是当他看到苔丝的时候,话风陡然一转,他又变成了原来的“他”,“他问这句话的时候,脸上露出失望的神气。但是这种失望,并不是完全由于想赎前愆,不能如愿,却分明表示,他对于她有点儿旧情复发:他那时是赎罪的心和纵欲的心,携手同来。”[2]一遇到苔丝,亚雷满口的仁义道德都付之东流,正像小说中说的那样,亚雷只能算改头换面,不能算洗心革面,他依旧是那副样子,只考虑自己的幸福,并不在意其他人的感受。但是电影中这个部分并没有呈现,我们只能看到,亚雷到棱窟槐去找苔丝,对她说:“你为什么一直不跟我说,你这样做使我错上加错,这个不是我的本意,我本来可以为那个孩子尽我的责任,我以名誉担保……我带你离开这个鬼地方,太委屈你了。”他在影片中不像是一个把苔丝推向深渊的人,却有点像对苔丝一心一意的痴情男人。可以说电影在这个人物的塑造上,相较与原著来说,有些过于好了。

苔丝深爱的安玑在小说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部分是他在巴西的经历。在那个过程中,他领悟到“人生里有价值的事,并不是人生的美丽,却是人生的辛酸。”

[3]并且受到见多识广同伴的点拨,他终于幡然醒悟,觉得他应该毫无保留的接受苔丝。而在电影当中,这个部分没有展现,而是直接从安玑回国开始写,对于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或许有些突兀,不过也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二、故事情节的简单化

电影通过画面的形式展现故事情节,相较小说而言,既形象又生动,能给观

[1]【英】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425页

[2]同上

[3]同上472页

众很直观的感受。然而,在小说中作者擅长的象征、隐喻、暗示等内容就不能够很好的呈现了。首先,小说中有很多的寓言和歌谣:苔丝从纯瑞脊回家,在路上看到工匠在篱阶上写着:“你犯罪的惩罚正眼睁睁地瞅着你。”[1]这里恰好是苔丝失身后逃离伤心地,这句话似乎暗示着苔丝不幸的开始。而在苔丝和安玑结婚前夕,苔丝在镜子前试穿礼服时,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经常对她唱的一个民歌:“做过了一回错事的妻子,永远也穿不了这件衣服。”[2]婚前的这次偶然游思,看似普通,实则暗指两人婚姻即将面临困境。困境如期而至,在安玑心目中纯真、甜美的苔丝,仿佛刹那间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只少了一点点,就何啻天样远!”

[3]而在安玑离开伤心地,前往巴西的旅途中,他又在嘴里念道:“上帝不在九重天,世间无一事完善。”[4]如果说寓言和诗句还不足以暗示着苔丝悲剧性的一生,那么贯穿在小说中的那抹红则添了更多的佐证。红色始于苔丝用马车运蜂窝,运送途中马死车毁,鲜血从马的伤口外汩汩直喷……正因为马死了,才有下文的苔丝攀亲讨马。接着第一次拜访亚雷家,最先看到的,就是一所红砖门房,红房预示着苔丝在这里遭受的苦难。甚至在唯一一次拜访安玑父母的途中还遇到了一块带血迹的纸,因为太轻,老站不住,又因为太重,所以老飞不走。这块带着血迹的纸就象征着苔丝自己,既飘忽不定、没有可以真正安身的地方,又有沉重的心理负担,压得自己透不过气来。“红色不仅代表着热情、动人、成熟,,在《圣经》中更是罪恶、淫欲、死亡的征兆。”[5]文中的红色就像幽灵一样跟着苔丝,时不时弄点恶作剧,最终也使苔丝葬身于红色之下。电影中对这些暗示、隐喻隐约有些呈现,诸如苔丝被玫瑰花刺伤、苔丝在杀死亚雷后裙子上留下了血迹等,但是呈现的片段比较少,而且比较零散,没有统一的脉络,主要还是依靠主人公的行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三、主题内涵的平面化

电影的最后一个场景是:天刚蒙蒙亮,苔丝睡在风神庙的横梁上,警察找到了他们。苔丝问安玑:“他们是来抓我的吗?”安玑回答:“是的。”苔丝说:

[1]【英】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119页

[2]同上,294页

[3]同上,332页

[4]同上,357页

[5]郭向东:《苔丝》电影版与其原著之对比,《时代文学》,2008年07期,170-17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