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课堂教学品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升课堂教学品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赴连云港观摩“中语杯”课堂教学大赛心得
长丰县双墩中学卜长备
2010年7月19~22日,我有幸赴连云港观摩第二届“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三天里,学习了王宁等专家的五场报告、十六位参赛选手的展示课和韩雪萍等五位专家的精彩点评。三天的学习使我开阔了眼界,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领悟。这里,谈几点自己的学习心得。
一.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增强课堂教学自觉意识。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教育教学理论,是对教育教学现象的抽象概括,是教育教学规律的总结,对教育教学行为有着普遍的、深刻的指导作用。而缺乏理论指导的教育教学行为,因为其盲目性和缺乏科学性而易使教学行为出现错误。
比如说,参赛选手陈延军执教的《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教学目标写道:“引导学生认识人性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培养学生健康的品性。”该目标的制定明显违背科学,“学习目标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计划”“是对于学习者学习结果的描述”(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作为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应该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人性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具有健康的品性。”
一等奖获得者,执教《湘夫人》的满浩英老师,她的课堂教学过程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满浩英老师这节课的成功因素很多,但我想,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应该是满浩英老师充分遵循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教学过程”理论,充分运用发现法的教学方法。满老师首先让同学们说说对文中“我”的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就同学们的回答作讨论、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同学们一步步深入诗歌本质,领会《湘夫人》的深刻内涵:是湘君对湘夫人倾诉爱情
的绝唱,是屈原表达对楚怀王的忠贞的悲歌,是楚巫祭祀时的祭神乐歌,是一切心怀美好理想却失意不得者的寄托。
还有执教《赞美》的刘婷婷老师,她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法,运用感情朗读,让学生先感受后表达。把《赞美》这首诗痛入灵魂的诗情充分展现出来,感染着每一个学习者!
所有这些都在明确地启示者我,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用心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且把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增强课堂教学的自觉意识。惟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有品质的;惟有如此,我们的教师才是专业的。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确立教师主导作用。
“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即自我教育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余本祜《普通教育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情感投入,要从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可以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深入人心。此次大赛中,各位参赛选手都能充分遵循、实践这一理念,如执教《湘夫人》的满浩英老师、执教《赞美》的刘婷婷老师、执教《发掘语言魅力》的翁丽雯老师,课堂上学生们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已然进入课堂情境。
但是,正如中语会王鹏伟教授所言:“谁牵引教学的走向?”“多元解读时教师不可失声!”有些参赛教师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时,忽略了教师是教学的主导。造成课堂上学生都是“正确”的,都是“有道理”的,都是“很好”的。例如,执教《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曾奇老师,面对学生对课文记叙梁启超先生演讲时引用《箜篌引》一文的置疑和错误解读,却语焉不详,甚至不了了之。而事实上“《箜篌引》几乎就是梁任公先生一生精神甚至命运的缩影”“有人推测,说梁任公每读《箜篌引》必会想起亡友谭嗣同”(曹振国《<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三问》,《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7期。)本来这是个挖掘梁任公形象、学习梁
实秋写作技巧的很好机会,但教师却在关键时候失去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边缘化。
值得强调的是,执教《湘夫人》的满浩英老师,在学生们就《湘夫人》中的“我”作了个性化多元解读后,满老师结合文本和楚巫文化,大胆提出自己的另一种解读,就是“我”还可看作是主持祭祀活动、诵唱祭歌的楚巫,让人眼前一亮,深以为信。
科学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既要反对卢梭、杜威一派的“学生中心说”,也要反对赫尔巴特一派的“教师中心说”,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余本祜《普通教育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三.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注重文本审读。
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是科技发展对教学手段现代化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现代化教学技术具有视听结合、形象生动,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便于对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进行观察等诸多优势,自不待言。本次大赛中,参赛选手们充分展示个人教学手段的多种多样,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主要是CAI 技术),使课堂教学直观形象,异彩纷呈。
执教《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的陈原老师,运用视频,向大家形象介绍诗歌背景:上山下乡运动。并巧妙选用大提琴曲《殇》作为朗诵背景音乐,使人迅速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情。
正如江苏省中语会理事、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所言:教学手段可以多种多样,但其运用应该立足于追求教学效果,而不应是现场效果。执教《林黛玉进贾府》的陈延军老师,选取新旧两个版本的电视剧节选进行播放,便显得赘余。而执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姜绪波老师,对多媒体的使用恰到好处:展示课题明确形象,提示问题扩大容量,小结课堂简洁凝练。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不可喧宾夺主,忘却对文本的审读。执教《老王》的郑朝晖老师,立足文本,对文章蕴含的文化反思的主题进行了深刻挖掘,课堂教学过程质朴深刻,启人深思。
此次“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无疑是极其成功的大赛,十六位选手都有着令人惊艳的表现,专家们的讲座和点评更是锦上添花。这次观摩学习给我良多启示,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日后的教学中,必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品质,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2010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