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功与过

合集下载

有复仇走向成功-------读《明朝那些事儿》心得札记

有复仇走向成功-------读《明朝那些事儿》心得札记

有复仇走向成功-------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奇丽的史书,它包含了作者对明朝的看法与情感,同时也讲述了:朱元璋由和尚到皇帝的全过程;朱棣夺皇位:宦官专权等等重大的历史现象。

今天,我就来说说朱元璋成就霸业华丽,惊险的故事。

朱元璋(其实本来叫朱重八,确实难听),这个名字其实是这样一个意思:璋的意思是锋利尖锐的玉器,元就是指当时的元朝,他的意思就是把自己比作了消灭元朝的锋利玉器。

为什么他要改成这个名字呢?因为当初朱重八的梦想是:有一块自己的田地,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是由于当时朝廷腐败,粮食经过各级长官克扣,最终到人民手里就剩几粒米了,所以朱重八的父母饿死了。

更让他绝望的是,由于他们是等级最低的贫民,所以他的父母即使死了,也没有地方埋葬,所以他便起了反抗元朝,建立新王朝的念头。

在建立新王朝的路上,朱元璋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起初,他连一个千户都算不上,可伴随着他的努力,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与军事才能,最终成为了一方霸主。

可是在灭亡元朝之前,朱元璋消灭了两个和他一样有谋略的霸主,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两个人放在任何时代绝对都是人物,可惜他们遇到了朱元璋,天选之人。

平日里,人们都称赞朱元璋的军事才能,可又有谁知道朱元璋在暗地里付出的努力呢?当然,朱元璋有功也有过,他的过在于在建国之后,几乎杀了所有功臣,武臣如徐达,文臣如李善长。

他认为这么做有助于他的后代在朝廷中树立威信,但这么做,反而导致了当时的人才缺失。

不过在我看来,朱元璋的功还是大于过的,毕竟他从少数民族手中夺回了本属于汉族的政权与领土,完成了激动人心的大一统。

朱元璋成就了霸业,名垂青史,但当他成为皇帝之时,还有谁记得他当初的目的是为了向元朝复仇呢?我想,作者再写《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时,内心一定是百感交集的,因为明朝的明君值得人敬佩,而昏君,就是极其的可怕了,竟然有人30年不上朝。

我想,我应该以史为鉴,总结历史中人们的过失,争取自己不犯前人所犯过的错。

[洪武大帝朱元璋传]洪武大帝朱元璋传草根帝朱元璋的5大无人能比的历史功..

[洪武大帝朱元璋传]洪武大帝朱元璋传草根帝朱元璋的5大无人能比的历史功..

[洪武大帝朱元璋传]洪武大帝朱元璋传草根帝朱元璋的5大无人能比的历史功绩篇一: 洪武大帝朱元璋传草根帝朱元璋的5大无人能比的历史功绩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朱元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1个响当当的大人物。

谁都知道,作为明朝的创业皇帝,少年时代的朱元璋只不过是元末淮河流域间的1个放牛娃,只不过是1个为了勉强活命而不得不出外流浪了三年的小和尚。

但就是这个曾经一无所有的逃荒者,打从24岁投奔农民起义军,从一名小兵开始起步,仅仅经过17年传奇般的奋斗与征战,乃竟登上了堂堂一朝开国天子的宝座!不过有关朱元璋的评价,却从来都是众说纷纭、毁誉交加,以至于直到今天,这种集中奉献给他的敬仰、赞美与唾沫,仍然可以在网络上掀起一场暴风雨般的争论——如果刺激得当的话。

可无论怎样看,以朱元璋传奇而光辉的军事履历和治国生涯,他显然都有充足的理由当选为中国封建社会位居前三名的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甚至就是第一名也没准。

功绩一: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征战,削平群雄,结束了蒙元的统治,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崭新而强大的国家,恢复了汉民族在传统中国疆域内丧失已久的政权。

说明: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天下大乱间,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

朱元璋自参加红巾军不久,就以自己的英勇与才智获得赏识,并努力拼搏,终于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支劲旅的统帅,进而率军消灭了相邻的好几个比较强大的割据政权,然后北伐蒙元,一路势如破竹之下,很快就克复了元朝的都城大都。

之后,朱元璋又经过几次讨伐,最终统一全国,建立了大明朝。

中国历史每逢乱世时,便是群雄逐鹿中原争夺天下的时候,但每次混战到最后,则又必定会回落到各家归一、天下一统的局面。

而这最后的胜者,通常也总也有其胜出的理由。

无论是刘福通、朱元璋,还是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对于腐朽的蒙元统治者来说,那当然都是正义之师;但若拿各支农民军互相比较的话,那恐怕就没有正邪之分了——各家都是为了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汉族人的政权不是?所以,朱元璋最后的胜利是无可指责的,他既非继承,也非窃取,而是全凭自己诚实的奋斗夺得这谁都可以奋力抢夺的天下的。

评价朱元璋文言文

评价朱元璋文言文

评价朱元璋文言文
摘要:
一、朱元璋的出身与成长经历
二、朱元璋的军事才能与战胜强敌
三、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功绩
四、朱元璋的文化政策与对华夏文明的贡献
五、朱元璋的争议与评价
正文:
一、朱元璋的出身与成长经历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

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二、朱元璋的军事才能与战胜强敌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然而,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

三、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功绩
朱元璋建立明朝,重振华夏文明的功绩,无论怎么高度评价都是不过分的。

他消除了胡元的统治,恢复了帝王之境土,重新阐释了中国的彝伦。

他的功绩,不仅在军事上,还在文化上,为近三百年的明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朱元璋的文化政策与对华夏文明的贡献
朱元璋的文化政策,使华夏文明得以在经历了多次劫难后重新恢复。

他尊重文化,尊重教育,使得文化得以在他的统治下繁荣发展。

他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建立了明朝,而且在于他为华夏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朱元璋的争议与评价
尽管朱元璋在军事和政治上有着出色的才能,但他也有许多争议之处。

例如,他杀害了许多功臣,这被许多人视为他的一大缺点。

明朝有作为的九大帝王排行榜,勤政的崇祯皇帝仅排第九名

明朝有作为的九大帝王排行榜,勤政的崇祯皇帝仅排第九名

明朝有作为的九⼤帝王排⾏榜,勤政的崇祯皇帝仅排第九名明朝有作为的九⼤帝王排⾏榜,以个⼈喜爱和观点的排名1、明太祖朱元璋(开疆辟⼟,奠定⼤明江⼭)〔洪武〕中国⾃古以来功勋堪⽐朱元璋的不过数⼈。

这寥寥数⼈奠定了中华千秋之功业,以其功业⽽⾔,这些⼈的共同点也是劣迹斑斑,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伟⼤。

古⼈讲天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代以将,任何有功于统⼀的领袖都堪称伟⼤。

就统⼀⽽⾔,还是有不同的,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汉族统⼀还是少数民族⼊住中原的统⼀是有区别的。

众所周知,元朝是第⼀个灭亡汉族政权的少数民族,后来⼤家都知道了,四等⼈嘛,说句压迫主体民族不过分吧?就如同抗⽇战争时的平型关战役⼀样重要,那时的汉族太需要⼀场胜利来证明,其象征意义⽐实际意义⼤的多,以此证明汉族并不差或者中国⼈可以战胜⽇本⼈。

这是⽆论付出多少都应该做的,提振⼠⽓⿎舞民族信⼼。

⽽朱元璋做到了。

也就现在提倡民族团结把蒙古划⼊中华民族了。

2、明成祖朱棣(永乐)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的⼀位帝王,他⽴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喜功,多疑好杀,⼿上沾满了鲜⾎。

总体来说是功⼤于过。

永乐初年,为清除建⽂余党,朱棣采取了⾎腥的政策,“⽠蔓抄”,“杀⼗族”都是在这⼀时期产⽣的,有个⽂⼈犯了罪,不光他的亲戚九族,⽽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连处死,这就叫杀⼗族。

当时的恐怖⽓氛可见⼀斑。

太监的势⼒在永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太监都参与到了政治中来,并成为了举⾜轻重的⼈物。

永乐时期的⼀个重⼤事件就是郑和下西洋。

 朱棣的另⼀个壮举就是建造紫禁城,当时北⽅还不安定,随时都有战争的可能,南京距离较远,指挥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禁城,准备迁都。

1416年开始修建阿北京宫殿,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朱棣在⽂治上也颇有建树,《永乐⼤典》的编纂就⾜以证明。

《永乐⼤典》是解缙等⼈组织编修的,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

与清代的《四库全书〉相⽐,《永乐⼤典》更具价值,因为他对古代的书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的改动。

明太祖朱元璋的历史功绩

明太祖朱元璋的历史功绩

明太祖朱元璋的历史功绩作者:陈梧桐来源:《月读》2019年第06期朱元璋一生的经历曲折复杂,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八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是青少年时期(1328—1351),包括两个阶段:从天历元年到至正三年(1328—1343),在凤阳农村跟随父母过着贫困的生活;从至正四年到十一年(1344—1351),入於皇寺为僧,其问曾在淮西流浪三年多的时间。

第二个时期是参加元末农民大起义时期(1352—1367),包括三个阶段:从至正十二年到龙凤元年(1352—1355),参加郭子兴起义队伍,由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统率全军的将领;从龙凤二年到十二年(1356—1366),渡江营建江南根据地,进而击灭陈友谅,逐步走上封建化的道路;从龙凤十二年到吴元年(1366—1367),击灭张士诚,进而开展南征北伐,完成封建化过程,转化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第三个时期是创建大明皇朝时期(1368—1398),包括三个阶段:从洪武元年到八年(1368—1375),推翻元朝统治,奠定明朝开国规模;从洪武九年到二十二年(1376—1389),加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完成统一大业,恢复社会经济;从洪武二十三年到三十一年(1390—1398),诛戮功臣,进一步巩固帝业,发展社会经济。

那么,朱元璋登上帝位后,有些什么历史功绩呢?本文结合明初具体的历史条件来分析,他的功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进一步统一全国,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明朝建立后,面临着进一步统一全国的任务。

朱元璋首先集中兵力,继续向元朝的残余势力展开斗争。

克复大都的当年,他挥师西向,先后攻占山西、陕西和甘肃,并北征蒙古,迫使北元势力步步后撤。

洪武十四年,又派兵攻入云南,扫平梁王势力。

二十年,再出兵平定辽东,迫降纳哈出。

寻又进军漠北,击溃北元势力,招降兀良哈部。

至此,元朝残余势力已被压缩到漠北草原,从而基本解除了其对明朝的威胁。

在与北元做斗争的同时,朱元璋还用武力消灭四川明昇和大理段氏的割据势力,并成功地招抚了西北等地的一些少数民族,包括西藏、青海和川西的藏族和撒里畏兀尔等族,东北部分地区的女真族,以及南方的少数民族土司。

朱元璋身上的优秀品质

朱元璋身上的优秀品质

朱元璋的历史功绩我认为不在唐宗宋祖之下,他之所以成功有以下优点:1、出身贫苦,深知民间疾苦。

元朝的残暴统治使老百姓民不聊生,朱元璋这样的领袖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2、精力旺盛,历史上朱元璋一朝没有宰相,重大朝政亲自处理,每天处理400多件大事,精力不可为不旺盛,直到明成祖朱棣时期,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内政;3、善于用人在朱元璋身边,人才济济,群星璀璨,这和他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4、清正廉明,朱元璋早年家庭非常贫穷,一年内家人几乎全部饿死,侥幸活下来的朱元璋非常痛恨贪官污吏,在他统治期间,出台了最严厉的反贪反腐措施;5、坚韧不拔,在朱元璋创业时期,遇到很多次失败,可谓九死一生,朱元璋凭着坚韧的品质一步步挺了过来,最终笑到了最后。

朱元璋原名朱八八,其父朱五四,反元后改名朱元璋。

朱元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布衣出身的皇帝,因为出身贫穷,而被迫出家当了和尚,从小就了解了民间饥苦后投奔了义军,从此发誓消灭元暴,但刚开始时势单力薄,所以他让郭子兴建议回乡招幕义军,就在招幕义军的同时他从中挑选了一批精干作为已用。

朱元璋早期也是挺重情义的,所以结识了一批生死兄弟和义子,(这些人到开国时都封候封爵)为其出生入死,且朱元璋军纪严明爱民如子,(这也是他不同于其它义军)颇受民间的拥戴。

且朱元璋做事低调,心思谨密以至于早期都未受到元廷的注意而得已壮大。

在他称帝后第一时间就认识到淮西勋贵骄兵悍将对刚成立不久的大明带来的危机,果断下令削其兵权,如果当时那些大将交其兵权然后安份守已肯定能渡过太平晚年。

朱元璋并非嗜杀,而迫于当时形式不得不杀。

朱元璋时期为官者大多清廉,这与他的出身有很大关系。

朱元璋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在我看来,第一,眼光毒辣,在他自己单干之前,他是有领导的,但在领导兵败之后投靠他时,这哥们不但收留了领导,而且还交出了兵权,之后在领导站稳脚跟后才提出自己独立搞事情,但在出走时只带了二十四个人,后来这二十四个人都成了明王朝的高级干部,而他的领导郭子兴没多久也就挂了。

评说朱元璋的功过是非

评说朱元璋的功过是非

评说朱元璋的功过是非,是回避不了他的“恐怖政治”(吴晗语)的。

如果说,明朝初期的“洪武四大案”在历史上尚有争议的话,那么发生在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则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冤案。

关于“南北榜案”的历史记载不少,本文选用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科试考》,此文集是明代著名史学家王世贞记录明朝史事的私人著述,该书记载的明朝典故考订周详,被时人比之为一代实录。

文集中的《科试考》卷记载了这桩冤案。

洪武三十年(1397),科举会试(丁丑科)在全国举行。

朱元璋命令翰林院学士刘三吾﹑吉府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当时录取了宋琮等五十一人。

经朱元璋当廷面试,赐闽县陈安(安阝)为第一名﹑吉安尹昌隆、会稽刘谔分别为第二、第三名。

这五十一人中没有一个人是长江以北的人,于是,那些没有考取的北方人上书朱元璋,说刘三吾等考官都是南方人,只为他们各自的家乡,是营私行为。

朱元璋闻之大怒,命令儒臣们将那些落榜者中文理稍微强些的人再录取一部分,并指定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长史黄章﹑纪善周衡、萧揖,以及刚刚经廷试取录的陈安﹑尹昌隆﹑刘谔,每人各批阅十份试卷。

进过认真查阅考卷,北方举人确实没有一人能及格,全国科举会试是公正的。

但是,北方举人还是上书告状,说刘三吾﹑白信蹈指使张信等人只查不及格的卷子。

朱元璋更是大发雷霆,亲自出题主考,录取了韩克忠﹑王恕﹑焦胜等六十一名原来不及格的北方人,并授予第一名韩克忠为翰林修撰,第二名王恕为编修,第三人焦胜为行人同副,进士陈性善为行人,陈诚为检讨。

考官白信蹈等都被肢解处死,刘三吾以年老被发配边疆充军,只赦免了戴彝﹑尹昌隆、陈安、刘谔,任命他们为司宾司仪署丞,后来又遭诛杀。

宋琮被任命御史,后以检讨掌助教官辞退。

另据史料,洪武三十年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指斥本次科举的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纪善、白信三人为“蓝玉余党”,尤其是抓住了刘三吾十多年前曾上书为胡惟庸鸣冤的旧账,认定刘三吾为“反贼”,结果涉案诸官员皆遭到严惩。

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功与过

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功与过

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功与过朱元璋,原名重八,明朝的开创者。

那么朱元璋有哪些功过?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功与过,希望对你有帮助! 朱元璋功过介绍说起朱元璋功过这个问题,需要从不同的方面讨论,因为熟悉历史的都知道朱元璋功过并不能简单的定义。

朱元璋是从一介农民一路征战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所以在他当上皇帝之后对于百姓来说是一个明君,因为他大力惩治贪官,对百姓来说是非常好的,在朱元璋时期,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大力的改善。

对于百姓来说,朱元璋功过这个问题一定是肯定的答案。

但是朱元璋的过在于他太过在乎自己的出生,可能因为他的出生卑微,所以他心里其实是自卑的,在当上皇帝之后就越发的不能听别人说到任何有可能和他出生有关的事情,所以野史上有说朱元璋时期的文字狱非常严重。

这一点来说朱元璋的过还是挺大的。

另外在最开始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那些人,最后都被朱元璋以各种理由杀了,所以对于这些人来说,朱元璋是不仁不义的。

所以说朱元璋功过不能简单的评定,要看他对历史发展是不是有推进,也要看他在政事上是否清明。

朱元璋时期,他推行的改革以及一系列的惩治贪官的举措确实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在百姓眼中,朱元璋这样的皇帝正是他们需要的,但是,朱元璋发明的一系列残酷的刑罚,在官员看来也确实是暴君。

不过总体来讲,因为朱元璋的整体行为是对这个国家有利的,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所以朱元璋功过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功大于过的。

朱元璋的故事朱元璋小时候在寺院做和尚,饿了就端着破碗出去讨饭。

但后来全国各地都爆发了战争,到处一片荒瘠,人们自顾不暇,于是饭也讨不来了,他只好报名从军。

当了兵的朱元璋虽然有了饭吃,但吃得也不是滋味。

毕竟真刀真枪,每天把脑袋栓在裤腰带上,不知道哪天就被人杀了,只有当官的才能钻在帐篷里,不为生死担忧。

于是当时的朱元璋便开始有了一个当领导的想法。

终于,在经过一番摸爬滚打之后,他混成了领导。

虽然官不大,但是却深受郭子兴也就是当时的主帅所喜欢,所以大家也就都不招惹他。

浅析朱元璋的功过是非

浅析朱元璋的功过是非

浅析朱元璋的功过是非朱元璋即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字国瑞,原名重八,伟大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在建立明王朝,推行系列改革中做出众多举措,功过是非众说纷纭,本文试图对其在历史上的功过进行简要分析,与大家共同探讨。

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应从他处的时代背景、成长经历等多方面入手,不能以当代人的尺度去衡量和评价他们,有失公允。

就象不能想象朱元璋会变成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一样。

那么想更多地了解朱元璋,就让我们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主要经历来入手吧。

元末民族矛盾尖锐,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铤而走险。

乱世出英雄的时代就此来临,如果不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朱元璋就会象他的爸爸朱五四,他的爷爷朱初一,太爷爷朱四九一样当个佃户,一辈子种地还债了。

再看看他的主要经历:1328年-1344年主要工作放牛;1344年-1347年当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1347年-1352年当和尚,主要工作好些了是撞钟;1352年-1368年主要工作是造反;1368年-1398年主要工作是当皇帝。

可以说他的一生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阶层从最低到最高走了个遍。

这也注定了他的人生轨迹不可能是向着一个方向发展。

从最初的憎恨地主剥削到最后的保护地主阶级,成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身份地位的变化,心态的变化都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

这样的人注定要被千年评说的。

那么,我们就先看看朱大地主有什么功劳吧!一、求贤纳士,从谏如流采纳李善长的劝说,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

并接受大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学习刘邦的做战思路,立稳根基,不当出头鸟;1360年,邀请刘基(刘伯温)做他的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议,被采纳。

建立明王朝后,允许百姓扭送不法官吏,如果官吏在征收税粮以及摊派差役作弊曲法,百姓可以向上级官吏举报,也可以直接扭送。

对于封建时代而言,完全打破了一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惯例。

文言文朱元璋翻译

文言文朱元璋翻译

元璋少时家贫,父早丧,母含辛茹苦,养元璋成人。

元璋自幼聪慧,好学不倦,虽出身寒微,却志向远大。

元至正十一年,元璋二十五岁,因饥荒而投军,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元璋初入军旅,仅为一个小卒。

然而,他机智过人,屡立奇功,逐渐得到上级的赏识。

至正十六年,元璋被封为镇国上将军,成为一支军队的统帅。

此后,他广纳贤才,广结盟友,势力逐渐壮大。

至正二十年,元璋攻占南京,自称吴王。

此后,他继续征战,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江南地区。

至正二十七年,元璋进军中原,击败了元朝残余势力,建立了明朝。

元璋建立明朝后,励精图治,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他废除了元朝的行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他还推行屯田制,发展农业生产,使国家逐渐富强。

此外,元璋还重视教育,兴办学校,选拔贤能,使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元璋在位期间,曾多次出兵边疆,抵御外患。

他派遣将领北伐,收复了大片失地,使明朝疆域得以扩大。

同时,元璋还积极与周边国家进行外交交往,使国家威望大增。

元璋晚年,重视继承人问题。

他经过深思熟虑,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

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是为明惠帝。

明惠帝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元璋的政策,使国家繁荣昌盛。

元璋一生,从布衣百姓到一代帝王,其经历可谓传奇。

他勇敢果断,智勇双全,善于用人,治国有方。

元璋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他的一生,为明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璋临终之际,留下了著名的《皇明祖训》,告诫子孙后代要勤政爱民,廉洁自律。

他的言行,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元璋的一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他的功绩将永远铭刻在史册之中。

元璋,字国瑞,濠州钟离人。

少时家贫,志向远大。

投军后,屡立奇功,逐渐成为一代英主。

元璋建立明朝,推行改革,使国家繁荣昌盛。

晚年,重视继承人问题,传位给孙子朱允炆。

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继续推行元璋的政策。

元璋的一生,为明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功绩将永远铭刻在史册之中。

再论朱元璋的功绩与历史地位

再论朱元璋的功绩与历史地位
明朝 是 个 统 一 王 朝 的 论 点 而 言 , 也是 难 以成 立 的 。 众 所 周 知 , 国 统 一 多 民 族 国 家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我 经历 了 一 个 漫 长 的 历 史 过 程 。 秦 灭 六 国 , 北 战 匈 并 奴 , 征 闽 越 、 越 和 西 瓯 , 现 _我 国 相 当 大 部 分 南 南 实 『
此 后 , 了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与 辽 宋 夏 金 元 时 期 的 两 除
次 大 分 裂 之 外 , t 比较 强 盛 的 统 治 王朝 , 然 统 一 j- 他 虽 的 范 围 都 比秦 朝 扩 大 , 也 都 未 能 完 全 实 现 我 国 整 但 个疆 域 和 所 有 民 族 的 统 一 。 就 以 大 一 统 的 元 朝 而 言 , 统一 的 疆 域 和 民 族 虽 然 远 远 超 出 历 代 所 有 的 其 中原 王 朝 , 当时 的西 域 包 括 新 疆 部 分 地 区 , 处 在 但 还 察哈台后 王 的统 治之 下 , 不 直 接 归 属 元朝 管 辖 。 并 只 有 清 朝 的 大 统 一 , 最 终 实 现 了 我 国 整 个 疆 域 和 才 所 有 民族 的 完 全 统 一 。 既 然 如 此 , 什 么学 术 界 一 为
皇帝 , 同秦 皇 、 武 、 宗 、 汉 唐 宋祖 相 比 , 明太祖 ; 统一 多民族国家; 封建专制 中央集权 ; 养生 息; 休 洪武之治 中 图 分 类 号 :K 4 . 281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0 0—5 4 (0 2 0 2 2 2 0 )4一O 4 O 4—0 7
但是 , 朝 的 统 一 , 不 是 我 国整 个 疆 域 和 所 有 民族 秦 还
的统 一 。 当时 在 我 国 的 疆 域 之 内 , 秦 并 存 的 还 有 与 东北 的 东 胡 , 部 的 匈 奴 , 北 的 乌 孙 与 众 多 城 国 , 北 西 西 部 的 氐羌 , 南 汉 藏 语 系 与 南 亚 语 系 的众 多 部 落 。 西

明朝十六位皇帝功德,素材

明朝十六位皇帝功德,素材

明朝十六位皇帝功德,素材大明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在享国276年的时间里,共有16位帝王,他们各有功过,共同见证了大明王朝的起伏跌宕!1、朱元璋:开天辟地朱元璋的功绩为明朝最大,包括:驱逐鞑虏,建立明朝,重新建立起了汉人的统治;轻徭薄赋,注意民生;厉行反腐,净化社会环境;开疆拓土,持续打击蒙古,创立卫所制度,巩固了边疆,确立了对蒙古的巨大优势,明朝疆域在朱元璋时期达到即极盛。

2、朱允炆:守成不足建文帝时期最大的功绩,就是在朱元璋的基础上,继续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为永乐盛世奠定了基础;而且,建文帝执行削藩政策,是顺应历史潮流的;3、朱棣:雄才大略虽然朱棣上位手段不光彩,但是不代表其没有能力,事实上,在明朝16位帝王中,朱棣是能力仅次于朱元璋的皇帝。

朱棣在位时期,向内编修《永乐大典》,完善内阁制度,迁都北京,巩固北方边防;向外继续执行削藩策略,加强大一统;派遣郑和下西洋,恢复朝贡体系;收复交趾,设置奴儿干都司和关西七卫;五次亲征蒙古,对鞑靼和瓦剌形成沉重打击;4、朱高炽:修养生息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时间只有10个月,但是其功绩不容抹杀。

首先他结束了劳民伤财的郑和下西洋,改变了朱棣时期的扩张战略,开始全面休养生息。

这是明朝得以续命的关键!朱高炽在位时期,为朱棣时期清洗镇压的建文帝旧臣平反,这种拨乱反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5、朱瞻基:全面收缩朱高炽和朱瞻基在位的11年,被称为“仁宣之治”,是明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

然而,朱瞻基却在盛世之下,选择主动放弃大片土地。

首先是在1427年放弃交趾,然后在1435年撤销奴儿干都司,导致明朝的疆域大大萎缩。

不仅如此,明宣宗还内迁开平卫,直接导致明朝长城以北防线出现无法挽回的缺口,最终明朝不得不全线退守长城,导致“天子守国门”!到朱瞻基去世后,明朝实际控制的土地也就只有“两京一十三省”!6、朱祁镇:跌宕起伏朱祁镇有一个闪光点,就是在临死前决定废除人殉制度,这一政策在后世得到了遵守!7、朱祁钰:力挽狂澜明代宗朱祁钰最大的功绩,就是坐镇北京,指挥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此次胜利彻底击碎了也先想要重新占领中原的梦想,保全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朱祁钰相比于哥哥而言,是一个更加励精图治的君主,在位8年时间,明朝逐渐从土木堡之变的阴影中走出,国力得到了恢复!8、朱见深:老女之友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继续疯狂迷恋万贵妃,这导致明朝朝政更加乌烟瘴气。

朱元璋的功绩

朱元璋的功绩

朱元璋的功绩
朱元璋是中国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功绩为中国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考虑到朱元璋的功绩,有许多方面需要考虑。

首先,朱元璋拯救了明朝的国家,努力恢复和恢复民族精神。

明朝失去了许多土地,经济萎缩,社会动荡。

在朱元璋的领导下,他统治下的军队打败了令唐朝失去昆仑北山和大清朝领土的洪贤军,恢复了历史上失去的领土,使中国拥有更多可发展的土地。

此外,太平军在朱元璋领导下,击败了清军,建立了满清政权,使中国获得政治上的稳定。

其次,朱元璋在政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朱元璋推出了许多政治结构,以增强政治的稳定,其中包括政府的分权,建立贵族秩序,启动科举制度,建立太康大计,并革新文治武功,以提高国家的政治质量。

动态的全民教育等。

另外,朱元璋还坚定不移地追求内政实效,重视文化教育,建立了殿试、科举制度,以及入关、禁贸等政策。

此外,朱元璋不仅改善了国家的内政管理,还采取了外交政策,扩大了明朝的影响。

朱元璋非常重视与外国贸易,在南中国海和波斯湾的航海活动甚为活跃,进出口商品繁多,改善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此外,他还重视与邻国的关系,派遣使节进行外交。

另外,他还派遣宋江赴俄罗斯,推出中国文化,大大拓宽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让世界了解中国。

总之,朱元璋确立了明朝统治,为中国科学技术、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给中国带来了很多光明。

所以,朱元璋的功绩是无可置疑的,它将永远留在中国历史的记录中,世世代代的
被铭记在心。

他死后没人敢记载他的死亡时间及原委,宫里频现女子哭嚎声

他死后没人敢记载他的死亡时间及原委,宫里频现女子哭嚎声

他死后没人敢记载他的死亡时间及原委,宫里频现女子哭嚎声
朱元璋作为一代开朝皇帝,他的威望是很高的。

朱元璋在历史上是一个很矛盾的人,有功有过,他自身能力很强,废除宰相后,夜半三更还在批奏章,他本人更是多疑强势,权力必须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谁都信不过。

朱元璋的生平大家都略知一二,对于朱元璋的死,却是传言纷飞,朱元璋逝世的时间在史册上记载的很不详细,死亡的时间也是众说纷纭,虽然史书上对于朱元璋下葬的时间记录详细,但是却闭口不谈逝世时间,这个让人匪夷所思。

有些学者认为,这个原因是因为当时朱允炆想快点登上皇位,所以根本没有按照当时的风俗,将自己的祖父朱元璋放置七天,再下葬,还有一个说法是,当时是属于夏天,南京的天气已经是非常炎热了,放置那么久,朱元璋的尸体会腐烂发臭。

还有传言,当时朱元璋死后,宫内有人听到过女鬼哭号的声音,迷信的宫内人都说,这个是马皇后非常的伤心,日日哭泣。

对于朱元璋的死,也成了朱棣去谋权夺位的借口,自己的父亲,有如此的丰功伟业,却早早下葬,根本不符合自己父亲的身份和地位,朱棣直接和朱允炆反目成仇,叔侄厮杀,争夺皇位的故事就展开了。

虽然孝陵地宫已经被我们发现了,但是里面是否真的有朱元璋的真身我们也是不得而知,只有等待以后能开启明孝陵的一天。

朱元璋的功过_历史故事

朱元璋的功过_历史故事

朱元璋的功过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 年),在基本肃清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在汲取了元朝末年,权臣作乱,贪污成患的铭心刻骨的教训之后,朱元璋励兵图志,精减税务,大举进行政治改革,以及经济建设,摒弃了元朝末路一些陈规陋习,使得大明王朝仅仅数年的功夫,便焕然一新,奠定了大明二百年基业的基业。

后来,大明天下初渐端倪,已呈现出一幅繁华昌盛的景象,百姓们个个安居乐业,对外敌觊觎之心的国家,善用其人,将大明天下的功勋们,比如一直追随起义的蓝玉,徐达,李善长等卓著功勋的人,封为公爵,侯爷,先抚慰其心后,便懿旨下达,驱除外敌,使得人尽善其长,而将一些文臣置放在自己身边,譬如拥有“后世诸葛亮”之称誉的刘伯温,李善长,还有后来居上的胡惟庸尽摆布在自己的龙架前,垂手听命,岂不闻伴君如伴虎,越是靠的近,那么危险的机会便多了一分,而武将却是天壤之别,因为他们均是九死一生的战场上,获得的崇高地位,自是大受宠爱,如此一来,可就滋长了武将们,嚣张跋扈的气焰,特别是淮西子弟,更有恃无恐,收敛百姓财帛,朱元璋坐镇南京,对于外界的诽言,略有耳闻,他平生多疑,等将军们个个春风得意的回到南京的时候,已处心积虑了一场不可避免的厮杀,只是需得一个万无一失的计划,方可全歼,以保证不受波及名声的影要说这一天,春暖花开,一片迤逦,朱元璋像往日一般,游逛在水花相间的后花园,旁边站着正是刘伯温,眼看淮西子弟凯旋而归,朱元璋开口道:“伯温呀!你可知道我心中的忧虑。

”刘伯温正沉浸在鸟语花香的景象之中,被朱元璋如此一问,心中立刻警惕下来,便道:“殿下操劳国事,天天夙夜难眠,还在呕心沥血为大明江山批改奏章,必然心力交瘁,而现在好不容易大将们归来,殿下就越加对他们操心了,臣下能体会殿下的心情。

”朱元璋瞅了一眼刘伯温,只见他语言恭维,丝毫不见异常,又转过话题道:“伯温呀!说实话,这些文臣武将之中,我最看重的就是你,你不爱功名利禄,为了俺们的大明江山可算是费心竭虑,要说这李善长独自独揽大权,一人坐拥左丞相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我对他的观察,他实在对我唯命是从,但是性子没有一些男儿的肝胆豪气,略微显得有些羸弱,我想了一晚上,还是你的性格比较适合,不知你怎么想呀?”刘伯温冷汗直冒,诚惶诚恐道:“皇上,我刘伯温除了安心过晚年之外,并无所求,至于功名利禄,我更是不太感兴趣,况且臣下老矣,不敢当此咨重的地位,望殿下明鉴。

朱元璋

朱元璋

❖ 功绩四:
❖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借鉴汉初经验,实行轻 税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为天下百姓的利 益精心谋划与勤奋工作,使生活在明初的平 民百姓在生灵涂炭的战火之后过上了幸福安 康的好日子。
❖ 功绩五:
❖ 大力整治官场,打击和处死了一大批贪官污 吏,其反腐反贪的坚强决心和铁血手段既矫 正、震慑了洪武一朝和有明一代,也为后世 书写了官员应该怎样为官的准则。
谢国桢 《明清笔记谈丛》
明朝的建立
“小明王”与“大明皇帝”
1351年,颖州白莲教首领刘福通起义。
1352年,25岁的朱元璋投靠郭子兴部下为卒,提 升很快,并成为郭子兴的女婿。
1355年,韩林儿称“小明王”。是年,郭子兴病 亡,小明王命朱元璋任元帅。
1356年,朱元璋攻克江南重镇集庆(今江苏南 京),继续尊小明王之正朔,行“高筑墙、广积 粮、缓称王”之策略,发展生产,积蓄力量。
朱元璋,大明王朝第一任皇帝。汉族, 原名朱重八。出生于元朝文宗天历元年九月 十八日丁未时濠州钟离太平乡的一个贫苦农 民家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他 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 入皇觉寺为小沙弥,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 员、添油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 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重八只得离乡 为游方僧。后于至正八年又回到皇觉寺。因 其友汤和的一封信,参加了起义军,并改名 “朱元璋”意为诛(朱)灭蒙元的璋(璋, 古代的一种玉器)。
6.重视农业,兴修水利。 治国
1、发展生产,阜民之财 2、节约开支,省民财力 3、节省工役,减轻负担 4、宣传教化,加强法治 5、打击贪官,澄清吏治宫廷成员
明太祖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鞑虏,除暴乱,
拯救汉民族和其他各民族于水火,雪中国近百年之亡

试论朱元璋的功绩与历史地位

试论朱元璋的功绩与历史地位

32神州文化试论朱元璋的功绩与历史地位聂建尧 钟少帅空军工程大学摘要: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朱元璋的功过是非评价也是不一的。

朱元璋作为出身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经过一番奋斗无疑又是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大人物,对其功绩以及历史地位进行评论也是有必要的。

本文主要就朱元璋的功绩以及历史地位进行加以阐述分析。

关键词:朱元璋;功绩;历史地位0.引言朱元璋少年只是放牛娃,勉强为了生活而四处流浪,并当过和尚。

从二十四岁投奔农民起义军,又从小兵进行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征战最终一跃成为一国之帝,这其中有运气也有努力。

关于朱元璋的评价历来都是众说纷纭毁誉参半的,但无论如何,朱元璋的传奇一生都是我国历史皇帝当中的耀眼明星。

1.朱元璋的功绩对朱元璋这一历史人物的功绩进行评价,就要结合其活动进行阐述。

朱元璋在元朝末年参加了农民起义军,此时就是朱元璋的初次登上历史舞台。

在当时发展当中,整体的农业以及手工业的生产没有超过宋代水平,元朝末年的时候更是朝政腐败,加上土地集中以及赋役地租等沉重的负担,使得农民起义频繁发生,此时的元朝已经是强弩之末,社会不但没有得到发展,还向后退步[1]。

朱元璋一生的经历比较复杂,在其一生的重要功绩上主要有几个层面,首先就是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和统一了全国,对多民族国家实现了巩固统一。

至正十九年在农民起义军主力北方红巾军失败后,朱元璋出兵攻灭了张士诚以及陈友谅等,随后发动南征北战,字洪武元年的时候攻占了大都建立了明朝。

在二十多年的都长当中,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到了漠北草原分裂成三个大部落,基本瓦解了对明朝的威胁[2]。

统一全国之后朱元璋就实施了恩抚为主的政策,于是朱元璋就在北方的地区进行集中了兵力对元朝的残余势力进行不休的斗争,并且通过怀柔手段来进行争取元朝的官吏投向。

从朱元璋在统一全国这一功绩上来看,的确是比较大的亮点。

从朱元璋的功绩方面能够看到,其在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方面也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对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以及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元璋的功与过。

朱元璋的功与过(2009-02-24 20:29:07)转载标签:杂谈分类:闲来读史近来明史又大热,借东风也发一篇。

现在许多人对朱元璋这位皇帝评价不高,主要原因倒不是他花费巨大为自己家造这个那个,而是认为他当了皇帝,但骨子里还是个农民,他强化了中国的封闭、保守、专制,而这时欧洲正在兴起文艺复兴运动,跟着就是地理大发现和科学大发现,朱元璋的农民局限性和劣根性使中国把这一切都错过了。

以前农民虽然是中国发展的绊脚石,但还好,中国的控制权还在有文化有知识的皇帝和士大夫手里,如今这个地道贫农当了皇帝,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中国从此落后了。

讨论朱元璋这个有些小流氓习气的贫农配不配,特别是在中国历史发展关键时刻配不配当中国皇帝这个问题不重要,因为事实上他当了皇帝,我们只能心平气和地看待这段历史了。

由目不识丁而勤奋自学,到可以写大篇的报告稿,朱元璋仅在学文化这一方面的成绩就少有人能比得了。

为了作个好皇帝,也为了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代,他刻苦钻研历史,认真分析现实,结果他得出了一套制度理念,这套理念我们现在看来那肯定是不对的,但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朱元璋为什么会得出这套理念,他又如何使自己事与愿违的。

朱元璋要进一步加强皇权专制,这一点不新奇,每个皇帝都想这样做,只是他们都没有朱元璋做到极致的能力,因为朱元璋是白手起家,他不用顾及权力来源,那都是他自己挣来的,没有家族背景,也没有群体背景,于是天下事他就有权一个人说了算,虽然明朝的疆域在历朝中不算大的,但在自己的疆域内,朱元璋是历代皇帝中权威性最强的,能制约他的因素是最少的。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并没有像秦始皇那样草菅人命,嘴上挂着抚恤黔首,手下以黔首为草芥。

朱元璋对普天下百姓,主要是农民的态度接近于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认为他们需要更强的管制和教育,为此他自拟教育大纲。

他对农民不仁厚,统治极为残酷。

但每个人都会注意到,朱元璋杀起官来比杀农民要狠,杀的官吏人数似比杀农民的人数多,这或许是因为作为一名造反者,他本能地痛恨官逼民反的官,也因为他并不把自耕农一丝一毫地当作据说是他代表的地主阶级利益体的对方,而是完全视作他财产的一部分,整个天下只剩下了他一个自耕农,虽然不再亲自种地,但他的心在种地上,他不止一次向身边的人说,自己真实的愿望是想当个江南的小地主,他想过的是小地主那种田园生活。

你可以说他这是扭捏作态,但他自觉他是天下那个唯一的自耕农是可以肯定的,其它农民还包括地主、官吏都是他农场里的佃农、长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虽由秦始皇落实,王莽等皇帝也反复重复过,但真正让这句话名副其实的是朱元璋。

朱元璋不喜欢身为地主的官吏,也不喜欢地主,他把地主简直当成了敌人,这符合逻辑,因为他认为地本应都是他的,他残酷地打击地主,程度比他管教农民不差。

他对作为管家的官吏更是严酷,这因为朱元璋是个明智的生意人,他懂得做生意需要监工,更需要工人,他不允许监工去残害他宝贵的工人,为此他甚至在工人要服从监工的管理这方面留下一个活口,他曾颁布的法令中有这么一条:官吏如果贪赃枉法,民众可以将其扭送京师找他法办。

这话虽然跟梦话一样,但也毕竟表现出了朱元璋的态度倾向。

朱元璋仇视地主,可能是作为贫农的他不可避免地受过地主欺辱,但至少有一个地主曾帮过他,朱元璋的爹妈饿死时,他没有坟地来埋葬二老,这时“里人”刘继祖给了他一块地才解决了他的难堪。

朱元璋荣归故里时,刘继祖已死,朱元璋追封他侯爵,并厚待他的子孙。

对于朱元璋敌视地主,有分析人士爱用心理分析法加以解释,认为这是出身贫农的朱元璋心理阴险面的一种表现,他要为他从前所受的耻辱进行疯狂报复。

这种解释或许对,那么分析人士们再说皇帝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就不能成立了,至少朱元璋不是。

朱元璋一改宋代以来对官吏给予好待遇的政策,只给官吏低薪还要他们廉洁勤俭。

对待贪官,他会惨绝人寰地扒下他们的人皮,晒干了,充上草,挂在衙门里的公堂上,让后来者以儆效尤。

把这一切制度都安排好,朱元璋就死了,它建立的大明朝延续了276年,算是史上的大朝之一了。

不过大明近三百年间确是暮气沉沉,虽不是最差的朝代,但也谈不出有什么好,如平行地与西欧比就大大地不好了,没有了汉唐在对比中的风光劲儿,这恐怕是朱元璋名声不好最根本的原因。

出身农民的朱元璋的确不如出身军阀世家的李世民各方面工作做得好,也不如出身部族酋长的康熙做得好,更不如出身相似的刘邦做得好,但他绝不是历史上最坏的皇帝,在他的治下,黎民百姓并没有到生灵涂炭的地步,许多农民还乐于歌颂他,因为他严治地主和贪官给他们出了气。

朱元璋身后的悲剧性评价主要在于他倒霉地赶上了那么个可对比的年代,而他恰恰是个农民出身。

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并非都能过上神仙般的生活,尤其是开国者通常都要面对极大的压力,而这些人中间,朱元璋面对的压力可能是最大的。

其它各朝都是消灭了前朝而建立的,但明没有消灭掉元,蒙古人只是退到了阴山以北,军力仍很强大。

北方地区在北宋以后彻底成为“胡人”的天下,从前的元大都北平从唐末开始一直就是“胡人”的都城。

元代废了科举,对儒学不凉不热,维系原来中国社会的一切都面临着一次再选择的过程,而朱元璋要想让明朝尽快稳定下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复古,这种作法并不只是当年孔子和现时的朱元璋面对乱世作出的选择,在与朱元璋时代平行的欧洲所掀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同样是以复古的面目出现,仅仅是两种复古面对的情况和复古的内容不同罢了。

洪泽湖西岸泗洪县境内的明祖陵遗迹,是朱元璋为其先祖所修,后遭水淹,现出水了大量石雕石像生,立在洪泽湖边,颇显苍古。

朱元璋面对的情况是社会物质极大匮乏和社会伦理混乱,首要之事是尽量少饿死人。

蒙古人在宗教思想、商业、科技方面的态度比较宽容,但在分配社会利益方面缺乏儒学中仁爱这一宝贵的观念,宗教也偏重于为统治阶级服务,于是蒙古人、色目人为自身利益激起了过多的民族矛盾,贫苦百姓和社会各层面的人多体会不到蒙古政策中的进步因素能带来什么好处,当时的人很难在那种条件下看出商业、科技的美好前景。

朱元璋不是因为他是个农民而看不到,在当时他的思想观念在中国社会上已算超前的了,蒙古人是限制汉人特别是南人的社会地位的,朱元璋尚能对蒙古人、色目人择贤录用;在靠军队打天下的日子里,他数次让武官在午门下集合听文人讲经史。

对于文艺复兴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朱元璋看不到,明初的知识分子也没听说哪个看到,当年欧洲人自己又有多少人能事先看到呢?朱元璋能学到的东西只有中国古代的东西,他只能从那中间来找到适合他自己应付眼前局势的东西。

后来的康熙大帝能从传教士那里学到很多新东西,康熙也很认真学,所以康熙受到了后代不少文人的表扬,但康熙学完了就完了,中国社会什么都没有变,所以康熙学了也基本上是白学。

朱元璋恢复了古代的典章制度,恢复了科举,恢复了重农的国策,在凤阳明中都的城市建设方面还恢复了《周礼》中制定的王城模式,明中都和后来朱棣建的明北京是中国周代以后历史上最彻底依周代古制规划设计的城市,两城市最突出的特点是皇宫在城市中央,并在中轴线的交叉处,这种格局汉唐宋元的都城都没有采用,朱元璋在位时的都城(现南京)虽不是完整规划的新城,但在建新皇宫时,也把皇宫修在了当时应天的中心。

朱元璋也没有一味地照搬古制,他依当时的国情,依对自身和自己的王朝最有利的原则建立了一些新制度,比如为了保全他作为皇室的家庭,他规定:“皇亲惟谋逆不赦,余罪,宗亲会议取上裁,法司只许举奏,毋得擅逮。

”天下第一男人如此顾家,不仅没有法制精神,连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这点王法精神都没有了。

他给自家人的过多,给天下人的过少,没有像刘邦那样,多多少少能“与天下同利”。

他虽然没有像王莽那样恢复井田制,但他曾颁谕:“户部编民百户为里,婚姻死丧疾病患难,里中富者助财,贫者助力,春秋耕获,通力合作,以教民睦。

”听起来这样不错,但实质上这等于恢复商秧的连坐保甲制,而在朱元璋起兵之初,他是反对过连坐的,而后来的胡惟庸一案,就“坐”死了数万人。

朱元璋恢复儒家理学的社会伦理,并且对社会民俗管得很细,他曾下诏:“天下大定,礼仪风俗不可不正。

诸遭乱为人奴隶者复为民,冻馁者里中富室假贷之,孤寡残疾者官养之,毋失所。

乡党论齿,相见揖拜,毋违礼。

婚姻毋论财。

丧事称家有无,毋感阴阳拘忌,停柩暴露。

流民复业者各就丁力耕种,毋以旧田为限。

僧道斋醮杂男女,姿饮食,有司严治之。

闽粤豪家毋阉人子为火者,犯者抵罪”(《明史》)。

文艺复兴时欧洲面对的情况是社会经济的迅速繁荣和中世纪教会严苛统治的冲突,富起来的欧洲人要过古代希腊、罗马人那样的生活(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古人的生活,只了解到了古希腊、古罗马人的生活,后来当他们了解到中国古代生活时,也曾极为推崇,还仿效了一阵子)。

他们一开始并不想改变社会政治体制,只是在文艺生活上极力复兴古代的东西。

后来发生的欧洲巨变虽是历史之必然,却不是哪几位革命家制定好的革命计划。

朱元璋当了皇帝的确不想革命了,他要守成,为此他制定了一大堆计划,但他的计划没过多少年就一一破产了,他刚死,他的家庭内部就发生了骨肉相残的惨剧,他几个儿子被逼得自焚而死,四儿子朱棣从北平攻进南京后找不到侄子建文帝的确切下落,只能把一具烧焦的尸体当作建文帝下葬。

他多次严令禁止宦官干政,为此不让宦官有任何立功的机会,但宦官专权是明代最严重的政治问题,直接导致明朝整体机制败坏。

朱元璋为帝后一直处在一个“江左布衣”要面对重整河山的高度紧张中,他不仅疑神疑鬼,冷血凶残,有时连一点小事都会莫名其妙地引起他的激烈行为,如有一次一位官员建议兴办河北磁州的冶铁业,就算朱元璋重农轻商,或是看出这个提议案的官员有借机中饱私囊的动机,他也不至于激烈反对大炼钢铁,他说:“朕闻王者使天下无遗贤,不闻无遗利,今军器不乏,而民业已定,无益于国,且重扰民。

”结果打了这个人板子,还发配岭南。

现代经济学告诉我们,政府的一大职责就是要提供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远不只是粮食,它可以是新工业、新材料、新工具及社会保险、福利措施等。

在这一点上朱元璋远远不及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蒙古人,成吉思汗为草原上的蒙古各部提供了一种适宜的公共产品,即通过征战,占有土地、牛羊、金银、奴隶等财富。

朱元璋则认为劳民伤财去抢来周边的土地和民众对中国没什么用,反而要拿出中国物产养活那里。

朱元璋没有成为中国的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更没成为中国的伊利莎白一世和路易十四,但我们也要看到,在蒙古帝国解体以后,欧亚大陆上的大型农业社会有的至今都没能从分崩离析中走出来,朱元璋则使中国复兴了古代文化,维系了中国的整体性,为清朝最后的帝国功业,也为中国保有大国地位,保守但有效地做了工作,故对他,我们应给予客观评价,特别是不应因为人家是农民,就把人家一棒子打死。

无偿地为朱元璋辩护了一阵,但也不能不承认,明比汉唐的确是大大地衰退了,这种衰退不仅反映在国家的疆域、军力、地位上,还反映在田园社会的体制活力和文明程度上,明代的农业生产毫无起色,工商业萌芽稍出即灭,陆上丝绸之路基本荒弃,海上丝绸之路遭遇海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