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海军环境学概论第二章大气环境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二章大气环境(1)

第二章大气环境(1)
机体缺氧
来源
CH4的转化
天然源
CO
海水中CO的挥发、植物排放、叶绿素光解、森林火灾、
农业废物焚烧
人为源:不完全燃烧(汽车尾气为主80%)
第二章大气环境(1)
§2.2 大气污染和污染物
(4) 碳的氧化物
CO 无毒气体 CO2 引起温室效应
来源
海洋脱气
天然源 CH4的转化
CO2
动植物呼吸
人为源:矿物燃料的燃烧
第二章大气环境(1)
§2.2 大气污染和污染物
(1) 气溶胶(aerosol)状态污染物 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les;TSP) 飘尘(floating dust) 降尘(falling dust) 可吸入粒子(inhalable particle; IP)
PM10
式(1)为初级
过程
式(2)和式(3)
M
为次级过程。
第二章大气环境(1)
§2.3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化学转化
一、大气光化学特性 二、硫氧化物在大气中的光化学转化 三、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的光化学转化 四、大气污染“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第二章大气环境(1)
§2.3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化学转化
二、硫氧化物在大气中的化学转化
第二章大气环境(1)
大气污染化学问题包括哪些?
光化学烟雾 酸雨
臭氧层的变化
气体硫化物污染 氮的氧化物污染
第二章大气环境(1)
§2.3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化学转化
一、大气光化学特性 二、硫氧化物在大气中的光化学转化 三、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的光化学转化 四、大气污染“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第二章大气环境(1)
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

大气环境课件

大气环境课件

你能解释高处不胜寒的原因吗? 为什么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对流层的逆辐射的存在
保温效应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因此,

白天多云,气温不会太高

——云多,反射强。
散射作用: 选择性
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天空呈蔚蓝色,日出前、日落后及 在没有太阳直接照射的地方能看清
思考 物体,都是因为散射的缘故。
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哪些具有选择性?
大气环境
17
小结: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可见光中波长越短越易被散
射,波长越长越不易被散射
大气环境
14
思考: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
蓝大色气天环境空
15
为什么朝霞和晚霞呈红色?
朝大气霞环境
16
三、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O3—— 吸收紫外线
吸收作用: 有选择性
CO2、H2O ——吸收红外线
表 现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
大气环境
1
第三节 大气环境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大气环境
2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 大气的组成 (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环境
3
(一) 低层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大气组成
主要作用
干 主要 N2

逆辐射


射向宇宙空 间


地 大气吸收 、

反射、 散射等削弱
吸 作用
气 辐 射

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环境优秀课件

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环境优秀课件
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环境
第一节 大气环境(Air Quality Issues) 一、大气的结构与组成
1.1、 大气的结构 (Atmospheric structure)
高高高km高
高度(km)
3000 散逸层
500 400 热成层 300 200 100
90
80
70 中间层
(+) (+)
中间层顶 (-)
风砂、土壤尘等
萜稀类碳氢化合物。
硫酸盐和亚硫酸盐
汽车和火车、飞机 交 通 运 输 过 程 : 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
等,分布广泛分散, 现 代 化 交 通 运 氢化合物、硫氧化合物和
难于监测和治理。 输工具
铅等
静止源则包括工 厂 、焚化炉等不 移动的污染源。 静止源污染面积 广,易于集中监 测治理。
现状来:源在:大水高气汽空中:通的过含光量化有学增作加用的,趋低势空。通过闪 来电源或:有海机洋物和氧地化面及蒸高发空与传植输物。蒸腾。
影响作:用强引:烈分起能吸物布温大收免:室微 种量地受随效方粒 类吸面过时应向::收的量间的,固太长紫、加一体阳波外地剧般微紫辐线点。随粒外射的变高与线,灼化度液,伤很增体使。大加微地。而粒面在减。生铅少直。 分布:自然大气中含量很少。随高度分布 影不响均:影匀形响,成:也云影随、响纬雾太度、阳和雨辐时、射间雪传而等输异大,。气使现能象见。度 对生物变的低生,长有和的发能育起有凝重结要核影的响作。用。
燃料燃烧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工业生产过程 二氧化硫、硫化氢等
农 业 活 动 排 放 : 颗粒物、粉尘、氧化亚
农药、化肥
氮等
二 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
2.3 大气污染物( Air pollutants)

《大气环境》课件

《大气环境》课件

大气环境的组成
总结词
大气环境主要由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等组成。
详细描述
对流层是大气环境中最低的一层,包含了人类生活的主要活动区域,如云雨、风霜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 中。平流层中臭氧能够吸收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生命有保护作用。中间层和热层中存在着大量的电离层,对无 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遥感监测
利用卫星或飞机搭载的遥 感设备,对大范围的大气 环境进行监测。
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的设备
气体分析仪
用于监测大气中的气体成分,如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颗粒物计数器
用于测量大气中的颗粒物数量,如 PM2.5、PM10等。
气象站
用于测量风速、风向、温度、湿度 等气象参数,为污染物扩散模拟提 供数据。
总结词
大气污染物包括颗粒物、硫氧化物、 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挥发性有机 物等。
详细描述
颗粒物包括PM2.5和PM10等,硫氧 化物主要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包括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碳氢化合物主 要是汽车尾气排放的烃类物质。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总结词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农业活动等。
04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工业污染防治措施
工业污染防治措施
严格控制高污染行业准入, 淘汰落后产能。
02
01
加强工业生产过程中废气治
理和排放控制。
03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经 济模式,减少污染物排放。
04
05
建立工业园区集中治理设施 ,实现污染物集中处理。
交通污染防治措施
交通污染防治措施
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 ,推广新能源汽车。
低碳发展
推动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发展模式,减少 温室气体排放。

大气环境PPT教学课件

大气环境PPT教学课件



第6页/共22页
2. 反射作用:
(1) 参与的大气成分:云层、颗粒较大的尘埃 (2) 特点:无选择性 (3) 影响因素:
云层的密度、厚 度、颗粒大小、分 布高度
第7页/共22页
3. 散射作用
(1) 参与的大气成分: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2) 特点:
一般具有选择性: 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 ——蓝光、紫光最容易 被散射
下垫面状况: 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不同,新雪反射率最大。
气象因素: 降水量越多,年日照时数越少,得到的太阳辐射
就越少;反之则反。
纬度低—太阳高度大— 经过的大气路程短—大 气削弱少,且光能集中
纬度高—太阳高度小— 经过的大气路程长—大 气削弱多;且光照分散
地球
阅读课文,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地面辐射强度? 第15页/共22页
解释常见的大气现象
1、在晚秋至早春,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热量散失多。
2、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加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晴朗与阴天比较,哪一个气温日较差小?为什么?
阴天。原因:阴天多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作用强,气温不会太高; 夜晚,大气逆辐射 作用强,气温不会太低。
温很低
第13页/共22页
2、为什么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 高;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闷热些?。
白天多云,对太阳辐射
的削弱作用强。
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作
用(保温作用)强。
第14页/共22页
3、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纬度位置: 纬度低→太阳高度大→经过的大气路程短→大 气削弱少,且光能集中→得到的太阳辐射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流层(上界50-55公里)
中间层(上界85公里)
暖层(上界800公里)
散逸层(上界2000多公里)
田海军环境学概论
5
1、对流层
➢ 一是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递减,平均每升高 100m气温降低0.65℃;
➢ 二是密度大。大气总质量75%和90%的水蒸气 集中在此层。
该层既有大规模的空气运动,又有强烈的空气 垂直运动(即对流运动)以及不规则的湍流运 动,从而使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的空气得以变 换。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全球的无线 电通讯具有重大意义。层
热层以上的大气层称为逃逸层。此处大 气极为稀薄,大部分分子电离,气体及 微粒受地心引力小,能飞离地球重力场 进入太空。
田海军环境学概论
15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大气极为稀薄; 分子运动速度快。
田海军环境学概论
这一层空气比较干燥,几乎没有水汽和 尘埃,性质非常稳定,不存在雨、雪等 大气现象,是现代超音速飞机飞行的理 想场所。
田海军环境学概论
10
3、中间层
平流层顶到85km高度左右的区域称 为中间层。
主要特征是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迅速降 低,顶部温度可降到-83℃以下。
大气稀薄。
田海军环境学概论
11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 再次出现较强的垂直对流运动。
16
按大气的成分划分
90公里
非均质层 均质层
田海军环境学概论
17
按大气被电离的状态来划分
1000公里
60公里
非电离层 电离层
田海军环境学概论
18
二、大气的组成
大气
干燥清洁空气
水蒸气 (0.01%~4%)
杂质 (自然过程、人类活动)
主要成分
次要成分



二氧化碳
(78。084%) (20。946%) (0。934%) (0。0333%)
田海军环境学概论
12
4、暖层(电离层) 从中间层顶向上导800km的区域称为热
层,又称电离层,其主要成分是氧。
在强烈的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 大气中的N2、O2分子电离成了离子,该 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急剧上升,最高 可达1700℃。
田海军环境学概论
13
带电粒子密度较高;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田海军环境学概论
23
悬浮颗粒物组成:固体和水蒸气凝结成的水滴 和冰晶;固体微粒可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
有机物微粒数量较少,主要有植物花粉、微生 物和细菌等;无机物微粒数量较多,主要来源 于岩石或土壤风化后的尘粒、流星燃烧后的灰 烬、火山爆发似的尘埃等。
悬浮颗粒物的浓度分布随时间、地点和气象条 件而变化,通常是陆上多于海上,城市多于乡 村,冬季多于夏季。
主要内容 1.熟悉大气的垂直分层(五层)以及每层
的特点。 2.掌握干洁空气的概念。 3.了解按其他分类方法进行的大气分层。 4.了解大气的组成。
田海军环境学概论
3
一、大气结构
按大气成分、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 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划分:
田海军环境学概论
4
对流层(高纬0-9公里、 中纬0-12公里、低纬0-18公里)
田海军环境学概论
7
➢ 特点: ➢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 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田海军环境学概论
8
2、平流层
对流层顶向上到50km左右的大气层,又称同温层, 该层主要成分是O3、N2、O2。
特点:
➢ 一、对流层顶到30km左右的大气层气温变化很小, 为-55℃左右,故称为同温层;同温层以上的平流 层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至平流层顶达-3℃。
悬浮颗粒物对辐射的吸收与散射,云、雾和降 水的形成,大气光电现象具有重要作用,对大 气污染有重要影响。
田海军环境学概论
24
第二节 大气污染及其发生类型
➢ 二、空气没有对流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 稳定,因此一旦污染物进入平流层,停留时间很 长,从而造成较大的全球影响。
➢ 在高约15-35km的范围内,有厚约20km的臭氧
层,臭氧有吸收紫外线的能力,使人类等免受紫
外线的辐射。
田海军环境学概论
9
温度先是随高度增加变化很小,到30-35 公里温度约为-55℃,再向上温度则随高 度升高而上升。
田海军环境学概论
1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大气的结构和组成 第二节 大气污染及其发生类型 第三节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第四节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第五节 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对策 第六节 大气污染的治理技术
田海军环境学概论
2
第一节 大气的结构和组成
section 1 the atmospheric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田海军环境学概论
19
1、干洁空气
干洁空气:除去水汽和杂质的空气称为干洁 空气。
比较稳定的原因:分子态氮和惰性气体的性质不 活泼;
固氮作用所耗去的氮素基本上被反硝化作用形 成的氮素所补充;
自然界中由于燃烧、氧化、岩石风化、呼吸、 有机物腐解所消耗的氧,基本上由植物光合作 用释放的氧分子而得到补偿。
田海军环境学概论
20
田海军环境学概论
21
2、水蒸气
水蒸气在大气中的平均含量不到0.5%,随空间、时间 和气象条件变化而变化。
在热带雨林地区,其体积分数可达4%;沙漠干燥区域 极地区可小于0.01%。一般低纬度地区高于高纬度地 区,下层高于上层,夏季高于冬季。
水蒸气是实际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相变的 成分。通过水蒸气相变,使得地表和大气之间以及大 气内部的水蒸气,热和能量得以输送和交换。
水蒸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小,但对地面长波辐 射的吸收能力较强。因此,它与二氧化碳一起,对地 球起着保温作用。
田海军环境学概论
22
3、悬浮颗粒物
大气中含有沉降速率很小的固体和液体 微粒,称之为悬浮颗粒物或悬浮微粒, 它是地层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粒径一 般 在 104µm - 几 十 µm , 多 集 中 于 大 气 底层,不论含量还是化学成分都是不变 的。
田海军环境学概论
6
在1-2km以下的大气受地表机械,热力学作 用强烈,称为边界层或摩擦层,受地表性质影 响很大。
特别是50-100m以下的贴地层,主要受地表 热力的影响,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进入大 气中的污染物绝大部分在此层活动。
1km-2km以上大气受地表影响小,称为自由 大气层,主要天气过程,如雨、雪、雹的形成 都在此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