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重力教案
高中物理教科版重力教案
高中物理教科版重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用格里维斯定律计算重力的大小;
3. 能够分析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重力的定义和特点;
2. 格里维斯定律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用格里维斯定律计算重力大小;
2. 理解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备课内容:重力的定义和特点,格里维斯定律;
2. 学生备课内容:预习相关知识,准备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重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重力的作用;
2. 学习内容讲解:重力的定义和特点,格里维斯定律;
3. 示范实验:利用实验展示重力对物体的影响,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4.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5. 课堂讨论: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讨论重力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法;
6. 辅导:对学生疑惑的地方进行解答和辅导;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思考重力对生活中的影响,并写一篇小结。
七、教学反思:
1. 整个教学过程是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掌握重力的相关知识;
2. 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
以上是一份高中物理教科版重力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优秀教案5篇
高一物理优秀教案5篇一、教学目的: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4.了解弹性势能.二、重点难点:1.重力势能以及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2.理解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三、教学方法:演示实验、分析推理、讲授讨论.四、教具:轻重不同的重锤一个、木桩、沙箱、橡皮筋.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大家知道水力发电站是利用水来发电的,水是利用什么能来发电的呢?学习这节课后,我们将会了解这个问题。
通过前面对功和能的关系的学习,我们知道怎样判断一个物体具有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演示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木桩打进沙箱中,说明重锤对木桩做了功,举高的重锤具有能量。
我们把重锤由于被学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本节课将学习重力势能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演示实验1:演示由质量不同的重锤从相同高度落下,木桩被打进沙箱的深度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质量越大的重锤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演示实验2:演示用同一重锤从不同高度落下,木桩被打进沙箱的深度不同,引导学生得出:重锤高度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怎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呢?把一个物体举高,要克服重力做功,同时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
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重力做功,同时重力势力能减小。
可见重力势能跟重力做功有密切关系。
如图1所示,设一个质量为的物体,从高度为h1的A点下落到高度为h2的B 点,重力所做的功为:WG=gΔh=gh1-gh2我们可以看出WG等于gh这个量的变化。
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物理量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用EP来表示。
1.重力势能1定义:由于物体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2重力势能的计算式:EP=gh.即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高度的乘积。
3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中都是焦耳()2.对EP=gh的理解:1式中h应为物体重心的高度。
高中物理重力分布教案全套
高中物理重力分布教案全套
一、课堂导入
1. 引出问题:为什么月球上的重力比地球上小?以及为什么同样是地球表面,不同地方的重力大小不同?
2. 清楚学习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重力在地球上分布的规律,并能够解释不同地方的重力差异。
二、知识讲解
1. 重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复习一下重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重力的分布规律:讲解地球上重力随着高度和纬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同时,介绍重力公式以及如何计算地球表面不同位置的重力大小。
三、案例分析
1. 案例一:为什么赤道上的重力比极地的小?
2. 案例二:为什么登月的宇航员感觉轻松?
3. 案例三:为什么山顶处的钟比低处的快?
四、实验探究
1. 实验一:测量不同高度处的重力大小。
2. 实验二:测量不同纬度处的重力大小。
3. 实验三:通过模拟地球的重力分布,让学生亲身感受重力的变化规律。
五、讨论与总结
1. 班内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实验结果,讨论为什么地球上重力分布会出现这样的规律。
2.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地球上重力分布的规律,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规律。
六、课堂作业
1. 独立回答问题:为什么登月的宇航员感觉轻松?
2. 设计实验: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地球上重力随着高度变化的规律。
七、延伸拓展
1. 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材料,了解其他星球上的重力分布规律。
2. 实践探究: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其他物体的重力分布规律。
以上是一份完整的高中物理重力分布教案范本,希最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重力和弹力教学
高一物理重力和弹力教学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重力和弹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探究重力与弹力的产生原因、作用效果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
但在重力和弹力方面,学生的认识尚浅,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这两个力的理解。
此外,高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事物本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的定义,掌握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能够运用重力公式进行计算;(2)掌握弹力的概念,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能够分析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3)了解重力与弹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通过实验,观察并分析重力与弹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使学生掌握重力和弹力的特点,提高逻辑思维能力;(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问题解决能力;(4)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质疑的精神,增强自信心;(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4)让学生认识到重力与弹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体会科学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5)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态度,关注地球环境保护。
三、教学策略1、以退为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退一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高中物理物体重力教案全套
高中物理物体重力教案全套年级:高中课题:物体重力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重力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计算物体重力大小的公式;3. 理解物体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物理教科书;2. 教具:示波器、计算器等;3.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吊钩、重物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重力的实际例子,引起学生对物体重力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比如问道:“为什么我们把东西往下扔,会掉到地上呢?”2. 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物体重力的概念和性质,以及物体重力的计算公式。
引导学生理解物体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地球重力加速度有关。
3. 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和重物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大小,并计算出结果。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理解重力的实际表现和变化规律。
4. 讨论与总结(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发现,互相交流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何应用物体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练习与提高(10分钟)在课堂上进行物体重力计算的练习题,并让学生进行互相检讨和讨论。
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的物体重力知识,并提出问题备课可进一步讨论。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讨论与练习等环节,全面深入地掌握了物体重力知识。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锻炼了观察和实验操作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既能理解重力的基本概念,又能灵活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
高中物理重力的测量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的测量教案
年级:高中
课题:重力的测量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重力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重力的测量方法;
3. 能够运用重力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教学重点:
1. 重力的定义和特点;
2. 重力的测量方法;
3. 实验操作。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教学PPT等教学资料;
2. 重物、弹簧测力计等实验器材。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通过引入一个悬空物体的情境,激发学生对重力的认识和疑问;
2. 提出问题:什么是重力?重力有什么特点?
二、讲解(10分钟)
1. 讲解重力的定义和特点;
2. 介绍重力的测量方法: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原理和步骤。
三、实验(25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
2. 指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四、讨论(10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重力的测量方法;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深化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
教学延伸:
1. 让学生自行设计重力的测量实验,并进行实践;
2. 引导学生思考重力测量的局限性和改进方法。
教学反思:
1. 在实验环节要注意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实验设备的正确使用;
2. 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促进思维发展和知识深化。
【教学结束】。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5篇)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指导工具,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精选篇1)设计思路《重力势能》一节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很大变化。
教材首先从重力做功开始,讨论物体竖直向下运动、沿倾斜直线向下运动、以至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几种情况的重力做功,利用极限思想,严格证明了重力对物体做功与路径无关。
分析“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来定义重力势能。
然后再分析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再讲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这样将重力势能的讲法准确了,也加深了,思路比较清晰。
本节课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一节课内不容易全面理解和掌握,教学中不宜追求多而全,可以在后续课程中逐渐理解与加深。
教学过程中可以多举身边的实际例子,由简单的现象如自由落体等进行分析,便于得出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
教法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激发探究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2、过程与方法(1)根据已有的知识,利用极限的思想证明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2)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使学生体会知识建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对生活中有关的物理现象观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得到物理结论,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重力势能的概念,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教学内容:第四节重力势能(一)引入新课问题1:水力发电站是利用水来发电的,水是利用什么来发电的呢?高处的石头欲落下,你为什么害怕,急于要躲开呢?(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doc
7.5、重力势能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计算物体或物体系的重力势能.2.会用重力势能的变化求重力的功。
3.复习动能定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1.能正确计算物体或物体系的重力势能.2.会用重力势能的变化求重力的功。
三.教学方法:讲授、练习、讨论 四.教具长方体木块、铁链、木棒等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重力势能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所学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1. 重力势能是怎样定义的?如何计算重力势能?2. 重力做功有何特点?3. 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有何关系?本节学习用重力势能的变化求重力的功在解题中的应用。
(二)进行新课例题1:盘在地面上的一根不均匀的金属链重G=30N ,长L=1m,从一端缓慢提起至另一端恰好离开地面时需做功10J ,金属链重力势能增加 J ,此时金属链重心位置距地面 m.如果改从另一端缓慢提起至金属链恰好离地面需做功 。
学生先做,然后评讲。
解析:从一端缓慢提起至另一端恰好离开地面时需做功10J ,金属链重力势能增加ΔE P =Gh 1=10J, 此时金属链重心位置距地面h 1=0.33m. 如果改从另一端缓慢提起至金属链恰好离地面需做功W 2=G(L-h 1)=20J.例题2:如图1所示,一个人通过定滑轮匀速地拉起质量为m 的物体,当人沿水平地面从A 点走到B 点时,位移为S ,绳子方向与竖直方向成α角,原先绳子方向竖直,不计阻力,则人拉物体所做的功为多少?解析:由于人拉绳的力的方向不确定,不能用功的定义式来计算人所做的功,须通过动能定律来计算人所做的功。
而重力的功根据重力做功的特点可得:W G =mgh=mg αααsin cos sin (S S -). 由动能定律可得:W-W G =0-0图1所以人所做的功为:ααsin )cos 1(-=mgS W 。
例题3:以20m/s 的初速度,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它上升的最大高度是18m 。
高中物理测重力教案
高中物理测重力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重力的概念,并能够描述其基本特征;
2. 掌握使用弹簧测力计和天平等仪器测量物体的重力的方法;
3. 能够利用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重力大小。
教学重点:
1. 重力的概念及特征;
2. 使用弹簧测力计和天平进行重力测量的方法;
3.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难点:
1. 掌握测重力的正确操作方法;
2. 运用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重力大小。
教学准备:
1. 教材、多媒体设备;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天平、不同质量的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展示一些相关实验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和作用,引发学生对重力测量的兴趣。
二、概念讲解
1. 讲解重力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距离有关;
2. 介绍重力的测量方法,包括使用弹簧测力计和天平进行测量。
三、实验操作
1. 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重力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记录数据;
2. 使用天平进行物体质量的测量,从而得到重力大小;
3. 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重力大小。
四、实验结果分析
1. 结合实验数据,让学生分析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误差来源;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测量方法,提高测量的精确性。
五、小结
总结重力测量的方法和重要性,强调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六、作业
布置相关习题和实验报告,巩固学生对重力测量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物理实验课,学生不仅掌握了重力的测量方法和实验数据的处理技巧,更培养了他们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为以后更深入的物理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力教案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重力教案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重力的概念,并掌握计算重力的方法;2.掌握重力对物体的作用,以及重力与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3.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4.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重力对物体的作用和影响;3.重力与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理解重力对物体的作用和运动的影响;2.应用重力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提前准备好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和教材;2.学生预习相关知识,准备好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摆在桌面上的物体,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个物体为什么会掉下来?”引出重力的概念,导入课题。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介绍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讲解重力对物体的作用和影响;3.讲解重力与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观察重力对物体的作用;2.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会重力的影响。
四、解决问题(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重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讨论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理解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重力对物体的作用和影响,从而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但是,在实验探究环节需要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下节课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验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重力的作用和意义。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
2.掌握物体在重力场中的重力势能公式。
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给学生介绍重力势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实验法:通过实验的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重力势能。
3.分析法:通过分析求解题目,让学生掌握计算重力势能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引入问题:同样大小的重物和轻物从同一高度落下,哪个速度会更快?请同学们自行思考。
2.引入重力势能的概念:同学们可能已经想到了,当物体从高处落下时,速度也会变快。
这是因为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它有了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是指物体由于被抬高了而具有的能力,它和物体的高度成正比,和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和重力加速度成正比。
3.引入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E = mgh其中,E为物体的重力势能,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物体的高度。
二、实验环节1.让同学们进行实验,验证物体的重力势能和高度的关系。
实验过程如下:(1)将一个木块从一定高度抛出。
(2)测量木块高度和速度。
(3)在不同高度进行实验,测量高度和速度。
2.让同学们进行讨论,总结实验结果。
三、课堂讲解1.重力势能的单位:J(焦耳)(1)图示:(2)做功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力对物体作的功,F表示力的大小,s表示力的作用距离,θ表示力和物体的逐渐。
h = s sinθ(4)将势能公式和做功公式带入重力场中,得到:(1)物体由低处移动到高处,重力势能增加。
4.应用题:(1)一物体在重力加速度为10m/s²的重力场中,从2m高处落下,求它的重力势能。
解:E = mgh = 10×2×2 = 40J(2)一重物和一轻物从同一高度落下,哪个速度更快?解:两个物体的重力势能相等,但重物质量大,速度更快。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重力势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并掌握了计算重力势能的方法。
高中一年级物理教案《重力》
高中一年级物理教案《重力》1、认识重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重力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3、会计算重力的大小.能力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会各个物体的重心.2、联系实际,重力的三要素在实际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教学建议一、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实质(万有引力).2、本章的难点是:重心的确定.二、基本知识技能:1、基本概念:重力:由于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三要素: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mg);2、重心的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质量的分布有关,还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教法建议一、有关重力大小讲解的教法建议在介绍重力时,除了明确指出: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教学中还需要补充实验测量重力的方法,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得,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几种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牵引测力计、压力测力计等等.另外让学生区分重力、重量的概念.二、有关重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介绍重力方向时要明确重垂线的方向为竖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静止的水面为水平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把重力的方向说成指向地心的方向.关于重心和质心的区分的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重心和质心》.三、有关重心位置讲解的教法建议在讲解如何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时,可以讲解悬挂法测量均匀薄板的重心.同时让学生讨论理解.对于重心位置的确定,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身边的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如课本的重心的确定,沙漏的重心确定,另外也可以通过方法来计算物体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确定.有些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将物体的平衡内容(教材在第四章中进行了介绍)也对学生说明,也就是重心的稳度问题,建议在讲解时要注意让学生理解研究的方法,在图片资料中我们为大家提供了双圆锥(圆锥上滚)的图片,老师可以参考使用.重力教学方法提问引导法、讲解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力?具体说明?3、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二、新课教学(一)重力通过水会自动由高向低流动、树叶的飘落等等自然现象提出:问题:什么是重力?它是怎样产生的?回答: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教师说明:1、地球上物体受到重力,施力者是地球.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围之内,物体都会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1)、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问题:同一个物体,在下列情况下,所受重力的方向各是怎样的?教师出示几种不同情况下的物体(水平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斜面上静止的物体、正在运动的物体等等)让学生讨论重力的方向.共同讨论之后,教师说明并总结: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无论物体运动状态如何,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质量均匀的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物体的重心).质量不均匀的物体重心,跟形状、质量分布有关.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薄板重心位置可以通过悬挂法得到(教师可以演示该实验,同时让学生进行讨论),另外重心的位置可以不再物体上(如图).4、重力大小:5、重力的测量:重力的测量用弹簧秤.问题3: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对地球是否有力的作用?教师进而提出:我们通常在研究物体受到重力作用,并不提出施力物体地球,相对于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重力作用,同样,地球也要受到物体对它的吸引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要强调物体受到的重力不等于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二)、让学生阅读有关万有引力的文章(三)、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本课知识的理解.6、课堂小结探究活动课题1题目:采用悬挂法求得物体重心位置内容:采用悬挂法得到某一不规则形状(质量分布不均匀)薄板的重心位置。
高中物理物体重力教案
高中物理物体重力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重力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计算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受力情况。
2. 掌握实验方法,能够通过实验验证物体重力的存在并进行定量测量。
教学重点:1. 物体重力的概念2. 实验方法及实验过程的记录与分析3. 物体重力的计算和应用教学难点:1. 对物体重力的概念理解2. 实验中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球、精密天平、笔记本和笔等2. 实验教材:物理教材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 引入物体重力的概念,与学生讨论什么是重力以及重力的作用对象。
2.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展示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二、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先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实验器材的准备工作。
2.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小球在桌面上的重力。
3.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计算物体重力的大小。
三、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探讨物体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重力加速度的关系。
2. 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并与理论知识进行比对,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规律。
四、实验拓展1.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拓展性实验,探究不同情况下重力的变化。
2.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结果讨论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次实验的目的和重要性,强调物体重力的重要性。
2. 提醒学生关注实验中的关键点,加深对物体重力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1. 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对物体重力的理解。
2. 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图表展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主要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探究物体重力的存在和大小,并结合理论知识加深对物体重力的理解。
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更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
同时,实验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帮助他们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
高一物理《重力势能》(教案)
机械能守恒定律重力势能【教材分析】本节重力势能是机械能的重要内容。
要从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出发,理解建立重力势能概念的可能性,掌握重力势能的定义式,明确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本节教材与过去的处理方法相比,教材认真分析了重力做功与路径是否有关的问题。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严密,而是想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材强调科学方法,引导学生用比较高的观点处理问题,只要求学生能够“跟”来,并不要求学生去重复。
形成他们的“科学素质”。
在讨论物体沿任意路径运动时重力做功的问题时,又一次用到了极限的思想。
学生经过多次接触,对这样的方法逐渐就熟悉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有关计算;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及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
4.了解弹性势能.二、过程与方法用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高考分析】本届内容属于高考必考内容,在高考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可以选择题以及实验题、计算题多种形式呈现。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观察法,控制变量法,演绎推理法,讲授讨论,分析归纳法。
【教具】CAI教学课件,白板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时,可以把水泥桩打进地里,为什么?学生:因为重锤具有重力势能.教师:那么什么是重力势能?学生: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教师:我们可以定性得到: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且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引入:那么,怎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呢?(二)进行新课一、重力的功1、为什么研究重力势能必须研究重力做功?2、重力做功与那些因素有关呢?(多媒体投影教材上的图1、图2、让学生独立推导这几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3、图3如何求解重力做功?(曲线问题不容易解决,我们可以把这一条曲线看作由很多小的直线组成,这样把每小段直线上重力做的功合起来就是整个过程中重力做的总功,渗透微元思想。
高中物理人教版重力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重力教案教材版本:高中物理人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重力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计算物体在重力场中的重力大小;3. 能够应用重力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力的概念和性质,重力的计算方法,重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材、课件、实验器材、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并思考重力是什么以及它的作用。
2. 展示物体在重力场中的运动视频,引出重力的定义和性质。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讲解重力的概念、性质以及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体会质量大小和距离远近对重力的影响。
3. 讲解重力定律及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测量不同质量物体受重力的大小。
2.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质量与受力大小的关系,并验证重力定律。
四、讨论和总结(10分钟)1.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的问题和误差。
2. 引导学生探讨重力对不同物体的影响,如何利用重力解决实际问题。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重力的应用场景。
2.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课外阅读,了解更多有关重力的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 提醒学生复习上课内容,做好课后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重力的概念和性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掌握了实验方法和计算重力的技巧。
在今后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高中物理测重力教案全套
高中物理测重力教案全套教学目标:1. 了解重力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用测量方法测重力的基本过程;3. 理解重力的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1. 重力的定义和特点;2. 用测量方法测重力的基本过程;3. 重力的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1. 了解重力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用测量方法测重力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1. 理解重力的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物理教科书;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物体、支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重力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认识到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并且是万有引力的一种体现。
2. 提出问题:你知道如何测量重力吗?它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二、讲解1. 介绍重力的测量方法: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的重力。
2. 展示测量过程和方法:将弹簧测力计挂在支架上,然后挂上不同重量的物体,通过读数来获取物体的重力大小。
三、实验操作1. 让学生先观看老师演示测量过程,然后自己操作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
2.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讨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总结1. 总结测重力的方法和重力的特点,强调重力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复习重力的定义和特点,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五、作业1.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答问题:重力的大小受什么影响?并举例说明。
2. 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重力的测量方法和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验操作来加深学生对重力的理解。
高中必修一物理重力的教案
高中必修一物理重力的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重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计算物体重力的公式;
3. 理解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教学内容:
1. 重力的概念和性质;
2. 重力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3. 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 引入:通过讲述地球引力和重力的概念,激发学生对重力的兴趣;
2. 介绍:讲解重力的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3. 计算:通过例题演练,教授如何计算物体的重力;
4. 实践:让学生自行完成几道重力计算的练习题;
5. 总结:总结本课内容,强调重力的重要性和应用。
第二课时:
1. 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重力的理解情况;
2. 运用:通过实例分析重力的作用,让学生理解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3. 讨论:带领学生讨论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探究: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重力表现;
5. 总结: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重力的实际意义和重要性。
教学反思: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在2节课的学习中可以全面了解重力的概念、作用和计算方法。
通过理论授课、例题演练、实践练习以及实验探究,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重力知识,并能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增强对重力的认识和理解。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共含16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篇1:高一物理必修一重力与重心教案设计知识与技能:1.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测量重力的方法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4.会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5.知道重心与稳度的关系6.运用重力,重心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各种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体会重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示意图,进一步扩展重力与重心。
本节的重点是力的图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与稳度;教学的难点是重心与稳度。
说教法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学生对力的示意图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力的图示的描述方法,并通过复习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重力的三要素,并通过实验探究均匀、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理解重心与稳度;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
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初中的基础上,复习力的示意图和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力的图示和重力的三要素,再扩展到重心与稳度,强调学生学会画力的图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
高中物理重力教学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重力的概念及其表达式;2. 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3. 掌握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1. 重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运用重力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2. 理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个生动的例子或实验,引起学生对重力的兴趣,如让学生观察一个物体从高处掉落的过程,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物体会掉落。
第二步:讲解重力的概念(15分钟)1. 定义重力: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2. 重力的表达式:F = G * (m1 * m2) / r^23. 重力的计算方法:根据重力的表达式进行计算,并说明万有引力常数G的概念。
第三步:探讨重力的影响(20分钟)1. 介绍重力对物体的影响:使物体加速运动。
2. 讲解重力加速度:g = G * M / r^2,其中M为地球的质量,r为地球半径。
3. 讨论重力对自由下落运动的影响,如速度、加速度等。
第四步:实例分析(15分钟)通过几个具体的实例来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计算某个物体在地表高度下的重力、自由落体的速度等。
第五步:总结与讨论(10分钟)与学生讨论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重力对天体运动的影响,强调重力的普遍性与重要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重力的概念、表达式及其计算方法,掌握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能够运用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理解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物理重力教案高一物理重力教案篇一:高中物理 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节课属于物理概念课,除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外,其余知识初中基本已经学过。
但本节课不是初中的一个简单的复习,而是高中和初中力学的重要衔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首先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及形变的原因,说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并且复习力的图示。
通过此段的教学,可以激活学生初中力学基本知识。
重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对于它的学习和描述,一方面能训练学生从常见的、普遍的物理现象中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共同特性,另一方面可以为以后学习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等力提供认知的模板,即从大小、方向、作用点、作用效果、产生原因等方面认识力。
在物体重心的确定上,设计让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确定不同形状的物体的重心位置,并且和数学上的重心作比较,深入理解重心的含义。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性阅读,并且布置探究性作业,课下收集有关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理解重力的大小以及测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4)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大小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替”的思想。
(2)通过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以后投身到新领域的探索中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对与力的概念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
因为重力三要素的分析研究方法能为其他学习作铺垫,所以应是本节的另外一个核心内容。
难点: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对于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也不容易想到,所以在教学中用实际操作突破难点。
四、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尺子、橡皮筋、弹簧测力计、不规则薄板五、教学流程图: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足球场上的射门过程,以足球为研究对象【讨论】足球在运动员的作用下,发生了什么变化?【演示】一把尺子压弯、橡皮筋拉长等【讨论】尺子、橡皮筋等发生了什么变化?【结论】运动状态的变化和形变描述【提问】什么原因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使物体的发生形变呢?【知识点归纳】一、力:1.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测量:弹簧测力计3.单位:牛(N)【强调】力的产生和存在离不开物质。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只要有力产生就一定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提问】手“推”桌子;手“捏”乒乓球;脚“跺”地;几种实例中哪个是施力物体哪个是受力物体?【演示】用不同的大小的力拉橡皮筋.【结论】大小不一样,作用效果不一样【演示】相同大小不同方的力分别作用在同一运动物体上。
【结论】方向不一样作用效果不一样【展示】一平衡杆,同一力作用在不同的位置【结论】作用点不一样,作用效果不一样【归纳】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5. 力的图示: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法。
线段是按一定比例(标度)画出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6.力的示意图:只画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例1】如图所示,一个物体A受到一个大小为10N的拉力作用,该拉力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度角斜向上,画出力的图示。
【展示学生作业】学生互评作业。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用力把乙推倒而自己并未到下,说明只是甲对乙施加了推理,而乙对甲没有施加力。
B甲对以施加了力的作用,甲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C带正电的甲球吸引带负电的一球,那乙球也同时吸引乙球。
D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二.重力【合作探究】重力的三要素1.大小:①测量方法:可以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出,其大小等于物体静止时对水平面的压力或对竖直悬绳的拉力。
②大小:G=mg 其中:g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察看课本46页“一些地方的重力加速度标准值”,结论,从赤道带两极重力加速度逐渐减小。
55【思考】在上海称10N的棉花,到赤道上称得仍为10N,试问棉花是受潮了,还是变干了?先后变化了多少千克?2.方向【提问】任何一个力都有方向你知道重力的方向吗?请用实例说明你的依据。
【展示】雨线、垂柳、铅垂线【小组交流,合作讨论】生活中那些现象和应用方面涉及重力竖直向下的知识?【归纳总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3.作用点【讲述】重心: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做物体的重心。
【强调】我们就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重力,等效地代替了实际作用于物体无数个点上的.....无数个微小重力,这种方法叫等效代替。
等效代替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后还会用到。
【演示】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
拿一根细棍,让学生讨论说出该棍受到的重力集中于哪一个点?【操作】利用线悬吊细棍使细棍保持水平,让学生分析出棍受到两个力:重力和线的拉力。
重力和拉力一定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从而得出,悬点就是力的作用点,细棍各个部分受的重力可以集中看成作用于这一点,这就是重心。
【合作探究】(1)找出不规则薄板的重心。
(2)找出环状物体、空心球状物体、三角形框架等物体的重心。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性实验,并且总结物体重心的确定方法。
问题:重心是否一定在物体上?【归纳总结】1.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2.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除跟物体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重心偏向于质量分布大的那一端。
3.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例3】关于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重心就是物体最重的一点。
B重心就是物体的几何中心C直铁丝弯曲后,重心便不在中心,但一定在铁丝上D重心是物体个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本文来自: 教师联盟网:高一物理重力教案)的作用点【例4】如图所示,以饮料杯装满水,杯的底部有一小孔,在水从小孔不断流出的过程中,杯连同杯中的水的重心将()A一直下降B一直上升C先升后降D先降后升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1.万有引力:存在与一切物体之间,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弱;2.电磁相互作用:存在与电荷间和磁极间,其本质是相同的,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弱;电磁力随距离的变化规律与万有引力相似;【思考与讨论】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
根据你的推测,原因可能是什么?【师生共同探究、归纳概括】3、强相互作用:能使原子核紧密保持在一起的强大的作用力;距离增大时,强相互作-15用急剧减小,它的作用范围只有约10m4、弱相互作用:放射现象中起作用的基本相互作用;它的作用范围与强相互作用相同,-12但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倍【介绍】四种相互作用的特点已被科学所认识,许多物理学家认为他们可能是某种相互作用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就像电和磁是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一样。
为此,人们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但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结论。
同学们在今后可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人类做出贡献!【小结】师生一起回顾这节所学的内容【板书设计】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力⑴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⑵测量:弹簧测力计⑶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⑷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⑸力的图示:三要素很明确力的示意图:要求不严格二、重力⑴定义:⑵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⑶大小:G=mg⑷方向:竖直向下⑸作用点:①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重心②重心位置与几何形状、质量分布有关③悬挂法、平衡法测重心位置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⑴定义: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1 r21②电磁相互作用F∝2 r③强相互作用④弱相互作用①引力相互作用F∝高一物理重力教案篇二:高中物理教案重力(精选范文)高中物理教案重力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物理概念;了解力的图示;理解重力的物理概念,能够找到规则物体的重心教学重点:能够正确画出力的图示;正确理解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和确定规则物体的重心教学难点:力的图示;重力的方向及其重心的概念和确定教学步骤一、力1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再变为静止。
只要物体的速度变化了,不管是大小还是方向改变了,都说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
2 物体的形变手压锯条变弯,手拉橡皮条变长。
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形变。
3力分析:足球由静止变动动,由运动变静止的原因,受到了运动员或是守门员的作用;锯条和橡皮条变形是受到了手的作用。
结论: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和产生了物体的形变。
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作力(force)。
力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物体的形变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弹簧秤)测量,其国际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4 力的特征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加快物体的运动;与物体的方向相反,阻碍物体的运动。
要完整地描述一个力,要把它的大小和方向同时描述出来。
回顾: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二、力的图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力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为了把它具体化,我们采用图示的方法。
1 力的图示可以用带箭头的直线段表示力。
线段是按一定比例(标度)画出的,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2 力的示意图只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三、重力1 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
g=mgg就是自由落体加速度。
且方向向下;高一物理重力教案篇三:高中物理《重力》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