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增强扫描联合超声成像对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价值探讨(附18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层容积CT尿路造影(VCTU)对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的诊断价

唐翠松李宝平沈永菊刘勇汤光宇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64层容积CT尿路造影(VCTU)对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66例经手术、输尿管镜或临床证实的泌尿系统先天畸形患者行VCTU检查,并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后处理,获得尿路重建图像。结果 66例患者中(2例为多发畸形),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32例,马蹄肾7例,肾旋转不良6例,肾盏憩室5例,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5例,先天性巨输尿管1例,输尿管开口异位1例,腔静脉后输尿管1例,输尿管囊肿3例,膀胱憩室7例。VCTU 图像清晰、立体感强,可多角度观察尿路,诊断正确率达100%。结论 VCTU通过VR、MIP、MPR、CPR图像能准确显示泌尿系统先天畸形及其伴发病变,提高了病变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可作为诊断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的首选方法。

CT增强扫描联合超声成像对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价值探讨(附18

例)

唐栋王晓嫚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摘要] 目的通过对腺性膀胱炎的螺旋CT及超声征象分析,探讨二者联合应用对于进一步提高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价值,以减少误诊。方法搜集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6月-2012年4月收治的18例腺性膀胱炎患者,分别经CT三期增强扫描及超声检查发现病变,后均由膀胱镜病理活检或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腺性膀胱炎,回顾分析其CT及超声征象,分别由笔者所在科室两位具有多年诊断经验的CT及超声诊断医师在未知病理结果的前提下做出各自的初步诊断,后再将两种不同检查的影像征象联合探讨进行综合性分析得出结论,最后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CT及超声下18病灶形态大致表现为膀胱壁结节或弥漫型增厚,主要有三种分型:扁球结节型,后壁型,二者混合型。CT单独诊断对病变的特异性50.3%,准确性77.8%;B超单独诊断的,特异性55.3%,准确性72.2;两者联合评估的特异性68.3%,准确性88.9%。结论腺性膀胱炎CT及超声具有一定的特征,但部分病灶类型影像表现特异性不高,CT增强扫描联合超声检查可相互提供有利的诊断依据,进而提高腺性膀胱炎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腺性膀胱炎;CT,超声

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CG)是一种膀胱粘膜增生性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病变。本病由Stoerok与1899年首次提出,近年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本病临床症状缺少特异性,不易与膀胱肿瘤区分,不少学者认为其是癌前病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搜集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6月-2012年4月收治的18例腺性膀胱炎患者,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33-75岁,中位年龄5

2.2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11例;表现为血尿8例,其中肉眼血尿4例,终末血尿1例,镜下血尿3例;表现为排尿困难6例;分别行CT三期增强扫描及超声检查,18例患者中12例行膀胱镜病理活检证实,另6例患者行膀胱电切术后病理证实。

1.2 检查方法采用Aloka4000型、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

2.5-

3.5MHZ。检查时患者保持膀肌充盈,经腹部检查发现膀肌病变后,观察病变的位置、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病变与膀胱壁的关系。将其声像图表现进行分型,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观察病变边缘及内部的血流分布。经超声检查发现病变得出结论后,采用SIEMENS 高档螺旋CT机,扫描条件:130KV,150mAs,扫描层厚及层距5mm,病变部位3mm。扫描范围:自两侧髂骨上缘至耻骨联合下缘,均采取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行三期增强扫描。

2 结果

2.1 影像学印象本组18例患者中10例位于膀胱壁三角区及尿道内口周围,其中累及输尿管膀胱入口者6例,可见远端输尿管扩张;病变位于膀胱右侧壁者3例,位于左侧壁者2例,发生于前壁者1例,累及全膀胱壁者2例。18例患者中超声表现可分为两类:局限性壁增厚型、弥漫性壁增厚型。病变区影像表现主要为膀胱壁的结节状、扁球状隆起,亦可表现为膀胱壁弥漫型增厚,病灶大多边缘光整,少数可呈“菜花状”改变。

2.2 超声表现 18例患者中局限型壁增厚型13例,表现为实性结节9例,其中7例表现为膀胱壁局限型扁丘结节样稍高回声,向膀胱腔隆起,以宽基底与膀胱壁相连,1例基底部可见少量条状血流信号,邻近膀胱壁回声杂乱,另有2例表现为实体息肉状或乳头状,突向膀胱腔内,基底部较窄,1例可见少许点状血流信号。13例壁增厚型患者中超声表现为囊性结节4例,特征为膀胱壁局限性多房小囊状结节,突向膀胱腔,囊性内部为无回声区,基底部囊壁较厚。18例患者中弥漫性壁增厚型5例,其中3例为部分弥漫型,表现为膀胱壁一侧或节段性弥漫增厚,另有2例表现为全膀胱壁弥漫性增厚,边缘尚光整,增厚的膀胱壁较厚处直径可达1.6cm,较正常膀胱壁回声增强、回声不均。18例腺性膀胱炎超声诊断13例符合,准确率72.2%,另有5例误诊为膀胱癌及膀胱乳头状瘤。

2.3 CT表现本组病例CT扫描对病灶的形态、大小、部位等表现与超声基本相仿,平扫均表现为结节状、扁丘状、乳头状、弥漫性增厚等软组织密度影,边缘光整或不光整,部分可见病灶内囊状改变,其另一重要征象在于三期增强扫描后有13例表现为相对膀胱壁轻度强化,另5例无明显异常强化,表现为与膀胱壁密度一致,通过增强扫描可与大部分膀胱肿瘤相区别。除此,本组病例中有7例通过CT增强可进一步对病灶的范围、侵犯深度做出有意义的评估。本组18例腺性膀胱炎CT诊断13例符合,准确率77.8%,另有4例误诊。

3 讨论

3.1 腺性膀胱炎的病因及病理学

腺性膀胱炎(CG)是一种膀胱粘膜增生性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病变。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多数学者认为,膀胱黏膜上皮组织长期受炎症、尿液毒素、结石等慢性刺激,而形成上皮化生的结果。其机制大致为:膀胱尿路上皮受长期慢性刺激——膀胱壁黏膜上皮芽形成——上皮芽增殖到黏膜固有层——形成移行上皮巢——巢腔内柱状上皮化生或巢内组织退化呈囊腔——腺性膀胱炎或囊性膀胱炎。可见囊性膀胱炎与腺性膀胱炎为同一发病机制后期的不同阶段,因此大部分学者将其与腺性膀胱炎归为一类。另外,尚有少数学者认为CG为胚胎发育时期的残余遗留,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腺体化生而形成。

3.2 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

CG属少见病种,发病率约为0.1-1.9%,目前尚无明显男女差异报道,本病临床表现为尿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