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香包文化

合集下载

谈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品的发展现状及保护

谈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品的发展现状及保护

谈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品的发展现状及保护作者:郑蓓媛,张可乐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第12期一、庆阳香包的发展历程香包,又称荷包,亦称香囊、佩帏、容臭,庆阳俗称“绌绌”或“耍活”,庆阳地区自古有端午节制作佩戴“绌绌”的习俗。

据记载庆阳香包形成于公元前两千三百多年,我国的著名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香包的记载:歧伯曾携一药袋防疫驱瘟、禁蛇毒,开创“熏蒸法”,这种方法在当地渐成习俗,草药被称为“香草”,而药袋变成为“香包”。

我国最古老的香包是在2001年庆阳市华池县出土的,距今至少有800多年的历史,出土时仍图案如新,色泽艳丽,所以被称为“千岁香包”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香包。

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说明香包在屈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已经成为一种装饰了;汉代《礼记》里说道:“男女未冠笄者……衿缨陪容臭”。

容臭即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到了唐宋时期,香包又演化为香囊和荷包两种,香囊逐渐成为仕女、美人的专用品。

而香包则为男士专用。

当时的香囊和荷包与现在的香包又不完全一样,香包里主要装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细物”的。

至明清两代,庆阳香包十分兴盛,已发展成为人们佩戴或馈赠亲友的佳品。

在清代香包已发展成为爱情的信物了。

香包发展到近代,多是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主要的功能是求吉祈福,驱恶辟邪的。

近二十几年来香包的制作与刺绣又开始复兴,2002年庆阳市被中国民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

二、庆阳香包的特点(一)地域性庆阳市位于黄河上游,是华夏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

因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小,原始生态文化浓厚。

庆阳香包的图案中大都蕴含着人类早期对神的崇拜和以“龙蛇虎鹿”等为图腾的文化痕迹,很多香包的图案中还蕴含着古代阴阳平衡的哲学观念和巫神文化。

例如用绿布卷成蛇形,然后扎上几朵梅花,喻为龙的化身,对龙蛇的崇拜和以龙蛇为图腾的文化在庆阳香包中很常见。

庆阳香包作文700字

庆阳香包作文700字

庆阳香包作文700字小时候每逢过端午,母亲总会为我们姐妹每人缝制一个和我们生肖相同的香包,上面还会用彩线秀上各种各样的图案,那是也不知道它到底有什么寓意,只是依稀记得母亲告诉我们,带上它会保佑我们平安健康,我们便也只是照做,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我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关于庆阳香包文化的知识,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感受这份具有农耕文化历史的民俗。

庆阳香包又称绌绌,是甘肃庆阳的一种汉族民俗物品。

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

这种刺绣品又叫荷包,庆阳民间称作要活子。

吉祥如意,祝愿祈福,禳灾避邪,祛病保平安是庆阳香包析祝这个大千世界的亘古主题。

庆阳香包是一种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兼容的汉族纯手工艺术品,构型简单质朴,按制作技艺分有“绌绌"类、线盘类、立体刺绣类、平面刺绣类四大类型。

"绌绌"又名藏针绣,其特点是把针线藏起来,以造型状物、形神兼备而不见针线为佳境,其工艺流程包括创意、选料、剪裁、状物等环节。

线盘类香包是用各色线条盘成五角菱形的"粽子",其技艺包括折壳子、配色线、盘线成型、成果等。

如此制成的香包可以随身佩戴,可以挂在门庭,也可以馈赠他人,以寓示祥和平安。

立体刺绣类香包内容庞杂,形式繁多,有单面挂、佩件,双面挂、件,立体挂件和摆件等近四百种样式,其制作过程分构图、刺绣、彩染、合、成果等环节,有过样子、打样子、扩背子、上样子、绣花、状物、成果、打扮等工艺步骤,制品讲究神似而不求形似。

庆阳香包之所以有如此久远的历史,主要因为庆阳有着浓郁的农耕文化习俗。

农耕文化个最显著的特点是男耕女织。

在生产力较为发展的前提下,女人们除完成织布缝衣外,还做些工艺品、礼品用来点缀生活,联络感情,香包也就由此而生并广为流传。

这些香包给人以原始生命的壮美感,包含和浸透着古代哲学的神秘色彩,内容无所不包,多以人类童年期的多种崇拜和原始图腾为主题。

中国庆阳香包文化简介

中国庆阳香包文化简介

中国庆阳香包文化简介中国庆阳上古文明亘长久远,早在20万年前,人类始祖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历史文化灿若星河;庆阳又是革命老区,老一辈革命家的战斗足迹遍布这里的每一片热土,播火浴血的正义酣歌仍犹在耳如泣如诉,红色革命文化遗址星罗棋布;黄土高原造就的黄土风情别具一格,粗犷豪放,浑朴天成,绚烂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更是勤劳智慧的庆阳人民在漫漫长夜里点亮的灯盏,在敦厚朴实的心灵里开出的浪漫花朵,这样的山花烂漫,朵朵如诗如画。

庆阳民间一直沿袭着巧女娴妇制做香包比手工,端午节赠送佩戴香包呈吉祥的传统习惯。

一些民间艺人每逢端阳节将自制的香包陈列在街头销售,有的还运往外地出售。

而早在2001年,原来的西峰市就办过一次香包节。

香包在庆阳再普通不过,庆阳人对香包也再熟悉不过。

华池县曾出土金代的千岁香包,可见中国庆阳香包之历史悠久。

香包是庆阳妇女刺绣的民间工艺品之一。

香包以其绚丽鲜明的色彩,大胆而奇特的造形,泼辣而热烈的动感,承传着中国庆阳民间民俗文化的血脉,凝聚着庆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群众伟大的创造精神。

庆阳香包在民间还具有表情达意的信物功能,所以以小小香包作为中国庆阳特色文化的代表,文化含量丰富,历史传统古老,地域风格鲜明,内涵寓意深刻,技艺精湛高超,被誉为中国庆阳历史的“活文物”,足可成为中国庆阳的靓丽名片和发展信使。

——香包节以快捷的方式起到了全方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作用,香包、刺绣、剪纸、道情皮影、民歌,高高树起了庆阳特色民俗文化的旗帜。

——香包节极大地提高了庆阳知名度,重塑了庆阳的对外形象和庆阳文化之魂,庆阳老区办节会,许多领导同志和全国知名学者给予了极大关注,薄一波、铁木尔·达瓦买提、王光英、马文瑞、贺敬之、张仃、靳之林等以及甘肃省的一些领导同志都曾热情题词,予以支持。

薄一波赞誉“庆阳香包甲天下”,王光英称庆阳香包为“民族瑰宝”;习仲勋、许嘉璐、布赫、吴阶平等领导同志曾欣然担任节会顾问;《欧洲时报》、香港《大公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重要媒体对庆阳进行了大力宣传推介;全国民俗学会年会在庆阳的召开,《走庆阳》、《看庆阳》、《庆阳历史文化揽胜》、《庆阳民俗艺术之魂》、《庆阳史话》等一批画册书刊的出版以及许多曾参加香包节的全国民俗学专家纷纷出版专著,对庆阳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研究发掘,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推介作用。

庆阳香包

庆阳香包



传承原因、传承人
• • 传承原因 庆阳香包之所以有如此久远的历史,主要因为庆阳有着浓郁的农耕文化 习俗。农耕文化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男耕女织。在生产力较为发展的前提下, 女人们除完成织布缝衣外,还做一些工艺品、礼品用来点缀生活,联络感情, 香包也就由此而生并广为流传。这些香包给人以原始生命的壮美感,包含和 浸透着古代哲学的神秘色彩,内容无所不包,多以人类童年期的多种崇拜和 原始图腾为主题。在庆阳,香包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它挂在农村老汉的旱 烟袋上,戴在乡里孩子的头上,穿在农家姑娘的身上。端阳节这一天,大小 孩子都要戴香包,尤其是孩子,前胸、后背、肩上缀满了各种各样表示吉祥 祝福、驱邪镇恶的香包。这一天的庆阳,大街小巷和岭上塬下,犹如一个香 包的博览会,城镇乡村香气四溢,可谓“香飘十里,陶醉八乡”。 传承人 庆阳香包是一门传统工艺,现在主要的传承人有李秀娥、贺梅英等。目 前庆阳香包绣制面临着手工产品被现代复制品取代的局面,刺绣工艺渐已失 传,具备民俗文化知识的极少数工作者多半退休,研究人才奇缺,后继乏人, 亟待抢救、保护。近年来,庆阳市以香包为名片,大力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 民俗文化,并以此作为庆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宣传名片,大踏步迈向全国,迈 出国门。从2002年开始,庆阳市每年在端阳节期间都要举办“中国· 庆阳香包 民俗文化节”,吸引了大批海内外的客商云集庆阳。目前,庆阳已被命名为 “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千家万户的香包生产基地,遍布城乡的香包开发公 司,使庆阳香包名片传遍了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
庆阳香包
• • • • • 简介 制作工艺 类型 特点 传承
香包名片
• 庆阳香包 又称"绌绌",是庆阳的一种民间 民俗物品。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 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 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 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 绣品。这种刺绣品又叫荷包,庆阳民间称 作耍活子。吉祥如意,祝愿祈福,禳 (rang)灾避邪,祛病保平安是庆阳香包 祈祝这个大千世界的亘古主题。

香包

香包

香包与刺绣
作为其它物品时 不少刺绣品是儿童的衣着,又是他们的 玩具,满足了儿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发展 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肚兜上绣个 壁虎,是希望孩子像猛虎一样勇敢;荷包上 绣个蛇蝎,是要让邪气逃之天天;姑娘精心 绣枕头、鞋垫、袜垫,是向男朋友表达爱意。 鞋上绣一只喜鹊,站在梅花枝头,象征喜上 眉稍;枕头上绣一对龙凤,比喻青年男女和 睦相爱,白头偕老„„人们通过刺绣表达着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香包刺绣
中国香包刺绣之乡—甘肃庆阳
庆阳刺绣香包
香包的简介 香包的起源 香包的历史 香包的传说 香包与刺绣 香包与民族 香包的文化价值 香包的传承意义
2
新 智 慧 。
动 妇 女 与 时 俱 进 的
史 围 门 帽填 香 艺 的 艾 的 的 帘 子装 包 品 中 叶 演 扩 、 、料 从 。 药 末 香 进 大 烟 披的 广 它 材 、 包 , , 包 肩各 义 形 粉 冰 从 也 既 等 、类 讲 状 末 片 狭 反 反 。 枕刺 , 象 , 、 义 映 映 香 套绣 既 包 外 霍 讲 了 了 包 、工 包 , 表 香 , 劳 范 台艺 括 填 绣 、 是 历 布品 实 充 以 苍 指 、, 体 物 各 术 里 如型又种等面 刺香有图具填 绣包香案有充 鞋,味的芳丁 垫又,实香香 、包故体除、 肚括称造湿雄 兜没香型功黄 、有包工效、 。

香 包 的 简 介
3
香包的起源




慢慢的这两项风俗逐渐合而为一,演 变成用五色彩线系着一个装满艾草, 雄黄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 给小孩挂着,防止毒虫侵扰,有袪毒 避邪的功用,并成为一种保命吉祥的 象征。于是就此确定了香包的地位。
农历的五月五日,家家户户都要过 端午节,在所有的端午的习俗中,最富 于静态美和温馨气息的莫过于制作和佩 戴香包。以往由于医药不发达,人们就 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研 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利用它 散发出来的香气使夏天的虫菌不来侵扰, 这就是香包的 起源。 香包本身其实只是一个把香料包起 来的布包而已,但是由于古代妇女人人 都做得一手好针线,所以香包的制作越 来越精致,也越来越有可看性。尤其是 经由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香包,更蕴涵 了一分深挚情意。 香包又叫香囊,也叫馨香。五月俗 称毒月,根据风土志记载,农历五月五 日为阳极之日又叫中天节,有制造各式 各样避邪物的风俗,而在荆楚岁时记, 也记载着每逢端午节这一天,以艾草剪 成老虎的形状,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 来避除一些有毒的东西,另外风俗通上 面记载,用五色彩线系绑在小孩子的手 臂上,可使他长命百岁,叫它做长命缕。

庆阳的香包

庆阳的香包

庆阳的香包在中华大地的厚重土地上,有着一个缤纷的香包世界,它由来已久,具有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背后蕴藏着很深的文化内涵。

这些香包千姿百态:凤灯、鱼灯、龙灯、针扎、绣球、蝴蝶串、福寿娃、吉祥钱、双鱼钻莲、麒麟送子、十二属相系列……还有生活用品蛙枕、绣鞋、披肩等物。

每一个香包后面,几乎都有一个传说和故事,比如“五毒青蛙”,就是把蝎子、蜈蚣、虺蜂、蜮绣在青蛙身上,让小儿佩戴,到以毒攻毒之意,可以百毒不侵;“百家衣”是向各家取一点布头缝制而成,每一个布片都是八卦变形的八角花,一共八个,代表八八六十四卦,小孩子生下来八字缺什么穿上什么就能补上。

最有趣的是“蝴蝶扑瓜”的故事。

传说有一个新媳妇长得很漂亮,公公起了邪念,新媳妇很为难左思右想,想到了香包。

她做了一个蝴蝶扑瓜的香包送给公公,让他猜其中的含义,说猜到就依他,否则就死了心不要再去纠缠。

公公左猜右猜,一直猜不出来,只好作罢。

原来这个香包的意思是:小瓜才有花,引得蝴蝶扑,老瓜已经没有花了,不会引来蝴蝶了,言下之意:你太老啦,我对你没兴趣!还有一些香包夸张变形,但变异得很有道理,比如“阴阳荷包”,上面是叶,下面是花,这样反着制作表示阴阳颠倒,喻意晚上太阳晒,白天月亮出来,阴阳交替,万物生长。

“鱼龙变化”更是在一条只有五寸长的龙身上用365个小布片绣成,鱼藏在龙身上,365个布片代表一年。

这些精美的香包全是当地农村妇女手工一针一线制作而成,这些妇女,还有她们的母亲、母亲的母亲,大多没有文化,更没有高深丰厚的美术美学功底,她们是如何创造制作出如此美仑美奂的手工艺?是人与自然生生息息交融启迪,还是数千年文明文化的累积使然?或者两者兼面有之。

家乡的名胜庆阳是一块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河川纵横,在庆阳众多的河流中,马莲河却卓尔不群,流域内一条条支流、一道道溪水、像一缕缕纤微灵动的毛细血管,滋润着庆阳大地。

庆阳有名的要数窑洞了,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独特的汉族民居形式,是陕北农民的象征。

庆阳香包的传承与发展思考

庆阳香包的传承与发展思考

庆阳香包的传承与发展思考2023.08(下)黄河黄土黄种人简介庆阳香包俗称“绌绌”或“耍活”,其制作过程是由手艺人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草、花鸟、瑞兽等各种各样的图案,再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小绣囊,内芯填充上丝绵、香料。

主要作节令志庆、生活实用和观赏品玩用。

庆阳香包在图案、造型和寓意象征等方面都有特别的讲究,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信仰文化和审美情趣等,承载了甘肃庆阳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比如,有的香包做成老虎、狮子形状,象征勇猛威武,用以祛除邪恶保平安;有的香包上绣有莲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图案,喻意女性的坚贞甜美;还有的香包上绣着猫和蝴蝶戏牡丹的组合图案,命名为“耄耋童趣”,用以赠送给老人。

历史渊源香包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品之一,古时称香囊、容臭,它的起源可追溯到黄帝时期。

当时,岐伯曾携一药袋防疫驱瘟、禁蛇毒,后来,佩戴药袋渐成习俗。

随着时间的流逝,药袋中的草药渐渐被称为“香草”,药袋则被称为“香包”。

战国时期,屈原在《离骚》中提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这表明在战国时期人们就有了将香草制成装饰品佩戴在身上的意识。

《礼记》也有记载:“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

”说明汉朝的未成年男女都会佩戴香包。

从晋朝开始,香包逐渐成为女人和儿童的专用品。

唐宋时期,男士开始佩戴荷包,主要用于盛物,与香包的作用不同。

明清时期,庆阳香包十分兴盛,成为人们佩戴或馈赠亲友的佳品。

在清朝时期,香包也可作为爱情的信物。

男女相爱时,男方会赠送一个装有香草的香包给女方,女方将其佩戴在身上,以表达感情。

近代以来,庆阳香包多作为端午节的装饰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驱恶辟邪。

近20年来,随着对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力度的加大,庆阳香包迎来了新发展。

2002年,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评为“香包刺绣之乡”;2006年5月20日,庆阳香包绣制被列阴胡正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以特有的风情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千岁香包之乡——甘肃庆阳

千岁香包之乡——甘肃庆阳

千岁香包之乡——甘肃·庆阳这是一件距今约1000年的“千岁香包”,2001年出土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双塔寺。

“千岁香包”黄色铺底,莲花陪衬,玛瑙、绿松石、宝珠结串带链,叶片环绕,花似海棠,暗合着佛教的最高境界。

“千岁香包”是庆阳农耕文明筚路蓝缕的历史见证,也是庆阳民间民俗文化薪火传承的恒久象征。

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的庆阳市,土地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260万,辖七县一区。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

香包、陇绣、民间剪纸、道情皮影和陇东民歌被称为庆阳“五绝”,《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等红色歌曲,就是植根于庆阳民歌沃土的经典之作。

香包绣制、陇东唢呐、环县皮影戏、窑洞营造技艺、庆阳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2年以来,庆阳市连续举办香包民俗文化节和农耕文化节,推动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创新和发展,“庆阳香包〃中国香道”的名片更加靓丽。

优秀的传统、绚丽的文化,彰显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庆阳与世界对话的又一通道。

庆阳是一片神奇的高天厚土。

境内的董志塬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塬面,享有“天下黄土第一塬”的美誉。

早在20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有了早期的农业生产。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这里曾与中医鼻祖岐伯论医,遂有《黄帝内经》行世。

周先祖不窋在这里“教民稼穑”,开启了先周农耕文明的先河。

黄河古象化石、环江翼龙化石、第一块中国旧石器让这里举世震惊,承载着庆阳发展演进的历程。

庆阳是甘肃省惟一的革命老区,原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4年,刘志丹、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华池县南梁建立了西北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南梁政府。

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后来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地域辽阔的西北革命根据地。

这块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保存最完整、从未丢失过的“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开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

庆阳香包文化课件.

庆阳香包文化课件.
庆阳香包文化
——设计事理学
Qingyang sachets culture ——About design of science
专业:广告学 姓名:靳鹏 学号:201208226
研究框架
Overview Theory Hypothesis
定义
计划
实施
庆 阳 香 包
Discussion
Testify
Method
整合
机会
总结
Discussion
团队
Definition 定义
Project Background
庆 阳 香 包
项目背景
Project Definition
项目界定
Definition 定义
庆 阳 香 包
庆阳香包是一种可以佩挂的饰品或随 身携带的袋囊。作为庆阳传统的民间工艺 ,它蕴含着丰富的区域性民俗文化和重要 的艺术价值,自古流传至今深受人们喜爱 。
Aims
目的
Methods
方法
plan 计划
1.了解庆阳香包的制作工艺
庆 阳 香 包
庆阳香包是一种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兼容的纯手工艺制品,构型简单质朴 庆阳香包 庆阳香包 ,按制作技艺分有"绌绌"类、线盘类、立体刺绣类、平面刺绣类四大类型。 "绌绌"又名藏针绣,其特点是把针线藏起来,以造型状物、形神兼备而不见针 线为佳境,其工艺流程包括创意、选料、剪裁、状物等环节。 线盘类香包是用各色线条盘成五角菱形的"粽子",其技艺包括折壳子、配色线、 盘线成型、成果(即将线盘成品连缀,吊上彩穗)等,如此制成的香包可以随 身佩戴,可以挂在门庭,也可以馈赠他人,以寓示祥和平安。 立体刺绣类香包内容庞杂,形式繁多,有单面挂、佩件,双面挂、佩件,立体 挂件和摆件等近四百种样式,其制作过程分构图、刺绣、彩染、缝合、成果等 环节,有过样子、打样子、扩背子、上样子、绣花、状物、成果、打扮等工艺 步骤,制品讲究神似而不求形似。 平面刺绣类香包风格敦厚凝重,厚实中流露出隽永,其制作有破线绣、合线绣、 掇绣及齐针、辫针、缉针、掺针、抢针、挽针、盘金、点金、圈金等方法。

浅议庆阳香包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议庆阳香包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议庆阳香包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摘要】庆阳香包是西部名城民俗文化中的一朵璀璨奇葩,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但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却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主要从庆阳香包的概况、传承与发展三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旨在为中华民族本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微薄力量。

【关键词】庆阳香包;重要价值;经济发展模式;传承与发展1 走进庆阳1.1 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庆阳市地处大西北、陕甘宁三省的交汇处,甘肃省最东部,东接陕西省的宜君、黄陵、富县、甘泉、志丹等县;北邻陕西省吴旗、定边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县;西与宁夏的同心、固原接壤;南与本省的泾川县及陕西的长武、彬县、旬邑县相连。

介于东经106°45′-108°45′与北纬35°10′-37°20′之间。

地形复杂多样,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显现出雄浑独特的高原风貌。

1.2 宜秀文明古老的庆阳大地史迹繁复,文化灿烂,人杰地灵,魅力无限。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在此活动,周朝先祖曾于此兴业,创造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

庆阳拥有各类文化遗存2700余处,馆藏文物一万多件。

举世瞩目的“黄河古象化石”、“环江冀龙化石”和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肇始的华夏第一块旧石器就出土在这里。

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黄土文化被视为“华夏文明的缩影、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

目前,庆阳已获得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的“中国香包刺绣之乡”的称号,把庆阳打造成甘肃东部重要的文化名城成为一种现实可能。

[1]2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的概况2.1 起源庆阳民俗文化独树一帜,以香包为代表的民间刺绣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关于香包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香包是人们祈福辟邪和繁衍生息的象征物,在庆阳民间出现的八卦马甲、青蛙五毒兜、花马甲、虎头鞋、虎头帽等服饰以及鱼、蟾、蛙等佩饰,都是人们祈福平安,渴望儿孙满堂,阖家辛福的心灵寄托。

另一种说法认为香包是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遗留下来的杰作。

中国庆阳香包文化简介

中国庆阳香包文化简介

中国庆阳香包文化简介香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香型物品,由具有一定香味的药草、树叶、花瓣、橙皮等材料填充而成,通常用来散发清凉、芳香、解热、祛痰、安神的效果。

庆阳香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相当深的历史渊源。

为庆阳地区特产,是一种以纸或布制成的小香袋,里面装有各种草药和其他物质,常常挂在衣襟之上或是放在衣物、衣柜中。

庆阳香包闻起来香味微苦,具有扶正固本、驱邪禳祸、辟邪驱毒和祛病延年的功效。

庆阳市位于陕西省中部,与临夏、武威、平凉等西北地区接壤,跟岷山、黄土高原等重要的地理环境,是中医药文化的龙头之一。

庆阳香包有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起源故事,相传公元1309年,大瓜州(今庆阳市华池县)有一位名叫周斌的姑娘,年少得志,聪明伶俐,也是个美丽大方的女子。

由于家境殷实,得以随母亲夫人请求,拜名医信唐先生(该地医道甚盛,在当地以信唐庙群而著名)为师。

她勤学苦练,得医传搏杀之法,深受信唐先生器重,被委以治疗海外参奇之人的大任务。

1386年,周斌率领团队来到越南治病。

在越南期间,她发现当地卫生条件恶劣,疫病多发,加之当地风俗习惯,居民十分厌恶洗澡,为疾病传播埋下了隐患。

周斌遂结合中国传统医学经验,研制了这种独特的艾草香包。

庆阳香包所使用的各种药材,是信唐先生传下的惯用药材,周斌合理选配,结合越南当地的文化和气候特点,以解毒祛湿、疏通气血、怯风活络和医疗功效面向越南人民。

经过近一个月的奋斗,周斌领导的医疗团队不仅解决了当地民众的痛苦,还抗击了当时蔓延至台湾、日本等地的大规模疫情。

庆阳香包因此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医文化的香祖”,成为庆阳市的一项特色产业,不仅为本地经济以及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遗产做出了贡献,还为社会提供了众多公益服务。

庆阳香包制作技艺是庆阳市的独特文化景观,有着严格的生产工艺和配方。

首先,要选择优质的香料和草药,根据不同的功效和香味进行混配。

然后,按照比例将所选草药混合、包装,并经过数道工序后完成香包的制作。

庆阳香包产业发展研究

庆阳香包产业发展研究

庆阳香包产业发展研究庆阳是位于甘肃省中部的一个美丽城市,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而庆阳的香包产业也是一大特色,每年都会吸引许多游客前来感受庆阳独特的香文化。

香包作为庆阳的特色产业,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庆阳香包产业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该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庆阳香包产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庆阳的香包源于古代的芳香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庆阳就已经有了香包的制作技艺,并且成为了当地的一种特色手工艺品。

尤其在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庆阳香包更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当地的一种重要民间手工艺品。

庆阳香包的制作工艺独特,采用当地独特的香料和纱线,经过精湛的手工编织而成。

其外形多为方形或扁盒状,香料则多为当地的芬芳植物,如檀香、薰衣草等。

香包内香料浓郁,香气持久,散发出的芬芳香味让人心旷神怡,对于驱邪避邪、祛病保健有着很好的效果。

庆阳的香包以其独特的香味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被誉为“中国香文化之乡”,对于庆阳而言,香包已经成为了一种承载着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

庆阳的香包产业对于当地的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庆阳香包产业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庆阳的香包产业也逐渐受到了重视和关注,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

目前,庆阳的香包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涉及到了香料的种植、香包的制作、产品的推广等多个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庆阳的香包产业在香料的种植方面取得了突破。

庆阳地处渭河流域,气候适宜,土地肥沃,适宜于植物的生长,尤其适宜于一些香料植物的种植。

庆阳地区已经建立了一定规模的香料种植基地,种植了一些当地特色的香料植物,如薰衣草、檀香等。

这些香料的种植不仅为香包的生产提供了原料保障,也丰富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品种结构。

庆阳的香包制作工艺也在不断提升。

当地的一些手工艺人通过改良工艺,研发新型编织工艺,提高了香包的品质和工艺美感。

庆阳香包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分析

庆阳香包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分析

庆阳香包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分析摘要:庆阳香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文化特色鲜明,国内外都有相关研究机构或研究人员,影响巨大。

但是在目前的传承和发展中依然表现出很多矛盾,阻碍较大,困境较多。

我们通过质性研究,从收集到的527份有效调查问卷和相关访谈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庆阳香包文化的困境,旨在通过此次研究能为庆阳香包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关键字:香包文化、困境分析、传承、发展、香包一、庆阳香包文化的简介以及影响:庆阳香包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香包,又称荷包,亦称香囊、佩帏、容臭,庆阳俗称"绌绌"或"耍货"。

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

【1】它是黄土地土生土长艺术杰作,充分展现出丰富的区域性文化内涵和古老的地方风情与民族特点。

庆阳香包种类繁多,亲近生活,源于生活,独具地域特色,早在4600年前庆阳人民的生活中就出现了香包,《黄帝内经》中记载,人们将中草药装在香包中【2】随身携带,预防疾病,这种习俗流传久远,在现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庆阳的广大地区仍然将香草等物质装进香包辟邪。

2001年,庆阳市华池县在对境内宋代双石塔进行整体搬迁挖掘时,在塔体内发现了一只香包。

据考证,这只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但仍色泽艳丽,图案如新,被称为“千岁香包”,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香包。

庆阳香包独特精致,造型古朴,图案夸张,寓意吉祥,色彩绚丽,人文气息浓厚,其强大的包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去参观学习,博大精深的庆阳香包不仅包含了几何原理,色彩调配,人文美学,还特别突出地域风格。

目前庆阳香包文化的影响遍及海内外,不仅有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而且成立了很多的研究所或者科研机构专门从事香包文化的研究梳理。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香包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依然困境重重。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策略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策略

另外 ,在庆 阳香包的发展过程中 ,
总量的 2 . 1 4 %。因此本文对庆 阳香包民 有经过专业 的培训 , 在香 包的生产 和经 绝大多数企业都 比较关 注短期利益 , 品 俗文化 的传 承与创新研 究具 有非 常重 营上都欠缺专业 的管理水平 ,而且 , 随 牌意识薄弱 , 很多企业都没有 自己的品
名作 家对 网络文学 , 认识不 足 , 重视 不 从传统文学 中汲取创作经验 , 从 而提高 文学的发展 , 加强对 网络文学发展 的促
够, 很少 涉猎这个 领域 , 还没 有发挥应 网络文学作 品的创作质量。 有 的作用 。另外 , 学术界对 网络文学的
( 二) 人 才缺 乏 , 创 新 能 力 不足
定 位模糊 。 对香包产业 的发展缺乏长远 统一规划 ,香包市场还未真正形成 , 市
庆 阳香包 的制作 者绝 大多数 是 当 场机制也未能真正建立起来 。
现文化 产业增加值 1 3 . o 4 亿元, 占经济 地 的农 民 , 没 有受过 良好 的教育 , 也没
B A I J I A Z HE N G MI NG/ 百家 争鸣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策略
口 刘强斌 薛 磊
香 包 民俗文化 产业 已成为 甘肃庆 制 , 同时, 政 府的政策 支持也 比较模 糊 , 化产业 尚处在发展 的初级阶段 , 市场规 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调整产业结构布 使香包 产业 的制作者心存 疑虑 , 缺乏清 模依然很狭小 , 且香包产 品在 市场 上的 局 、带动群众增 收致 富的重要 途径 , 被 晰 、 明确 的发展规划 。 国家文化部命名为“ 全国文化产业示范 基地” 。数据显示 , 2 0 1 5年 , 庆 阳全市实
存在问题

甘肃庆阳市正宁县的传统文化作文

甘肃庆阳市正宁县的传统文化作文

甘肃庆阳市正宁县的传统文化作文作文一
《正宁的香包文化》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甘肃庆阳市正宁县,有一种特别好玩的东西,叫香包!
香包可漂亮啦!上面绣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有可爱的小兔子,有漂亮的花朵,还有威风的老虎。

奶奶跟我说,以前呀,人们做香包是为了驱赶虫子,保佑平安。

我还记得有一次端午节,妈妈给我买了一个香包,那香味可好闻了,我把它挂在书包上,走到哪里都带着。

我们正宁的香包可出名啦,好多外地人都来买呢!这就是我们正宁的香包文化,是不是很有趣呀?
作文二
《正宁的社火表演》
小朋友们,我要给你们讲讲我们正宁县的社火表演!
每到过年的时候,大街上可热闹了。

有舞龙的,那条龙长长的,眼睛还会发光,舞起来就像真的在飞一样。

还有踩高跷的叔叔阿姨,他们走得可稳了,比我们高好多呢!
我最喜欢的是扭秧歌的队伍,他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手里拿着扇子,一边走一边扭,脸上还带着笑容。

我跟着他们一起跑,开心极了!
有一次,我还看到一个老爷爷在表演变脸,一下子变红,一下子变绿,把我都看呆了。

这就是我们正宁的社火表演,大家都喜欢看,你们要是来,也一定会喜欢的!。

庆阳香包文化

庆阳香包文化

庆阳香包文化什么是香文化?“香”,本指谷类成熟的气味,引申为气味美的通称。

香包中的“香”就是一种美的气味。

香文化,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涵盖了香包文化,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其实质是精神的。

香包的“香”字由“禾”和“日”组成。

禾,和也,即和谐之意。

日,属阳,即阳盛,生命不衰。

“包”是内涵包罗万象。

庆阳香包的“香”又不单指香味,泛指文化内蕴,古色古香,是香包文化的灵魂,博大精深。

庆阳香包以古拙典雅的优美造型、夸张细腻的刺绣工艺、寓意深刻的表现形式、香气四溢的科学配料反映了人们企盼福禄寿禧、天长地久、福寿平安,连年有余的美好愿望,对美好福祉的精神追求和寄托,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的文化标志,体现着人文精神的内核,且一年一度佩戴,使庆阳五月端午飘扬在香气中,使“活化石”活起来,“历史的记忆”刷新。

人们认为香包和植物、动物一样都有命、性、灵。

生命不会枯竭,生生不息。

传承香包文化就是传承发扬香包人文精神。

因此庆阳香包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

庆阳香包历史悠久,始于先周,经久不衰。

2001年华池县双塔寺二号石造像塔体内出土的金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的“千岁香包”,风雨沧桑,艳丽如新,为庆阳香包提供了早期的实物依据,名噪海内外。

“香文化”,除香包文化外,又泛指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香”的文化现象,如源于自然的花香、中草药香、麦香、稻香;有香味的原料配制的成品,如麝香;檀香;线香;盘香。

如何用“香”保健养生,使人们吃得香,睡得香,在熏香、闻香、焚香、观香、佩香中健康长寿;有哪些“香”可供开发,如何使用香具,使生活惬意舒适、吉祥、幸福,都是香文化研究的课题。

庆阳是香文化的故乡,源生地。

是世界上黄土层积淀最深厚的一块黄天厚土,是文明初祖轩辕黄帝和医圣岐伯活动过的岐黄故里,周先祖“教民稼穑”,开创农耕文明的源头。

庆阳已知的“香”的历史,还可以推得更远。

1920年6月4日在华池县上里源鸭口村辛家沟龙骨场砾石层发现的一块石英岩石块,称为石核,属于旧石器晚期,现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香包简介

香包简介

庆阳刺绣香包简介庆阳香包又称"绌绌",是庆阳的一种民间民俗物品。

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

这种刺绣品又叫荷包,庆阳民间称作耍活子。

吉祥如意,祝愿祈福,禳(rang)灾避邪,祛病保平安是庆阳香包祈祝这个大千世界的亘古主题。

庆阳的香包原本是供小孩佩戴的。

在山涧路旁、小溪河边上,你会看到一群群顽皮嬉戏的孩童,他们光着屁股,不着衣裳,但胸前都挂着一个花裹肚。

那红红的裹肚上,绣着各种各样的花鸟虫鱼,在太阳底下,红似火,艳似锦,好看极了。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是庆阳香包艺术的大博览。

这一天,小孩满身挂满香包,两肩之上,一边蹲着老虎,一边蹲着狮子,背上驮着青蛙、五毒,胸前挂满金瓜、绣球。

一个小孩,就是一个流动的广告牌,在向人们展示奶奶、妈妈们的刺绣手艺。

学生给老师送香包,姑娘给情哥投荷包,以表达敬仰、爱慕之情,这种习俗,相延数千年。

而在平时能看到的香包,则是老大爷腰间插的葫芦绣花烟包。

庆阳香包内容丰富,取材宽泛。

天地万物,山川日月,无所不包。

但农村妇女多喜欢用自己熟悉的小物件来表达她们的心愿。

家养的牛羊猪鸣犬,野生的狮虎猴鹿兔,水中的鱼龙龟蛇蟹,树上的桃杏梨瓜果等等,无所不包。

他们以此来表达祛邪防害的目的,除秽护身的希望。

一个个小香包,浸透着妇女们汗水,是她们爱心的结晶,是她们希望的化身。

庆阳香包的用料简单,一布一针一线加一珠而已。

布料多用丝绸或彩布,线絮全为五颜六色的彩线。

刺绣手法多样,有手绣、锁绣、补绣、纳绣、套绣等,在缝制中有剪样、锁边、打结、绣样、吊絮、穿珠等工艺。

其针工细密,绣中罕见。

庆阳香包以独特内涵、独特造型和独特手法,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国内外专家们的一致赞誉和肯定。

薄一波为庆阳香包题词“庆阳香包甲天下”。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民俗学专家靳之林先生多次来庆阳搜集研究庆阳香包,两次为正宁香包题词“正宁香包香天下”、“正宁香包全国第一”。

浅析庆阳香包元素文创产品设计的研究

浅析庆阳香包元素文创产品设计的研究

化元素,将很大程度改变原有民俗文化传递的情感语境。“将 庆阳民俗艺术文化香包中这些独具特色的元素,通过现当 代设计师的思维进行简单的提炼进行总结概况、分析组合、 修饰加工,将它本身就有的表露形式、使用维度和物质产 品所采用的载体进行相互的转化。”[6] 运用庆阳民俗文化能 够使它更好地融入现当代社会群体,极大地提高其文创产 品的灵活性,体现其价值所在。
(四)时代性原则 民俗艺术文创产品设计应该和现代社会的生活习惯以 及当代消费群体紧密相连,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群 众的认同,真正体现出文创产品的价值。在当代社会生活中, 消费者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对产品设计的 需求度更高。因此庆阳民俗文化艺术香包中的传统元素在 这样的快速发展中,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面对时代的 发展,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学习新的元素, 不断创新作品,“在保留原有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我们要在 造型方式上、材质选择和技术加工方面更加应该符合现代 人的审美需求和使用价值”[4]。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是大陇东庆阳地区展示黄土的深厚、 浓郁的民俗文化艺术,这些都是百姓亲手缝制的,并从中挑 选出优秀的艺术佳作进行展示以供大众欣赏。在庆阳每年端 午节都会举办“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深受老百姓和民 间手工艺人的喜爱。“庆阳香包主要有五种类型:头戴型、背 负型、脚蹬型、胸挂型、肩卧型。”[1] 庆阳香包有着与其他地 区香包不一样的特点,这里的文化较为淳朴,制作手法较为 奇特,是独一无二的纯手工制作。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庆阳 香包积淀出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
二、文创产品设计概述
在民俗艺术文创产品设计中,庆阳民俗艺术文创产品 是将本土艺术文化和设计师的新创意理念相互结合的一种 新型事物。其设计元素以庆阳香包文化为主,结合新型的 多元文化,在不同的视觉形象载体中全新、准确地呈现不 同文化。我们在设计民俗艺术文创产品时,要针对庆阳香 包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理论研究和解析,把庆阳香包的地 域文化现象与当代的生产生活方式相互结合起来,体现传 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庆阳香包文化元素与人们的生产生活 方式息息相关,运用这种文化元素进行民俗艺术文创产品 设计要使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庆 阳 香 包
庆阳香包大体有五种类型:头戴型、肩卧型、胸挂型、背负型、脚蹬型。 其显著特点有: 1、原始生态文化味浓 庆阳位于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最 早繁衍生息的地方,远古文化积淀深厚,很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民间工艺 刺绣中,大量蕴藏着人类童年期的多神崇拜和以"龙蛇虎鹿"等为图腾的原始 文化痕迹,很多香包中渗透着巫神文化和古代阴阳平衡的哲学观念。如用绿 布卷成盘蛇,再扎上几个梅花,便是龙的化身。它是龙蛇崇拜和以龙蛇为图 腾的原生态文化在民间刺绣中的遗存。 2、表现手法奇异多样 庆阳香包刺 绣手法多变,不讲透视,不求比例;不讲形象,只求神似;夸张变形,突出 头身。各种动物香包,或大头小身、有头无尾,或有头无足、有头有身无腿, 或身长蹄短,以爪代腿等。
Sampling 取样
Implementation 实施
Background Data Group
用户组
2
3.取样
Sampling 取样
庆 阳 香 包
庆阳特产香包是一种立体造型和平面 刺绣兼容的纯手工艺制品,构型简单质朴, 按制作技艺分有"绌绌"类、线盘类、立体 刺绣类、平面刺绣类四大类型。"绌绌"又 名藏针绣,其特点是把针线藏起来,以造 型状物、形神兼备而不见针线为佳境,其 工艺流程包括创意、选料、剪裁、状物等 环节。当地流传的庆阳香包又称"绌绌", 是庆阳的一种民间民俗物品。按照剪纸的 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 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
原 → 则
真实 全面
Implementation 实施
Background Data Group
背景组
2
Method & Procedure 方法与程序
庆 阳 香 包
庆阳香包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为学者广泛认可 的是:庆阳香包是岐黄故里的人文杰作。由于经常穿 梭于山林,人们为了防止被毒蛇、蚊虫咬伤,把配制 成方的中草药用树叶、荷叶包裹起来,让人们带在身 边防疫驱虫。之后,人们在包裹的布料上绣上精美的 图案和纹样,使之逐渐成为了一种装饰品、吉祥物。 近代,庆阳香包多在端午佳节以求吉祈福、驱恶避邪 。庆阳香包的工艺技法现普及到庆阳地区各家各户中 ,同种款式、纹样的香包几乎家家都会绣制。2002 年,甘肃省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正式命名为“香包 刺绣之乡”,庆阳香包的绣制工艺也被正式列入国家 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中。
Project Definition
项目界定
研究框架
Overview Theory Hypothesis
定义
计划
实施
庆 阳 香 包
Discussion
Testify
Method
整合
机会
总结
Discussion
团队
plan 计划
庆 阳 香 包
1.了解庆阳香包的制作工艺 2.庆阳香包的类型 3.庆阳香包的特点 4.庆阳香包的传承 1.背景信息收集 2.市场调研 3.民间走访
庆 阳 香 包

1.原则 2.方法与程序 3.过程与结果
Background Data
背景收集
Implementation 实施
Background Data Group
背景组
1
Principle 原则
庆 阳 香 包
民间手工艺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 逐渐湮没,没落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无 疑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损失。而庆阳香包 是我国目前得到完善保存的古代织绣艺 术之一,作为刺绣小品,在民俗中香包 常用以趋吉避凶,事实上,其亦可熏疗 治病。其高超的刺绣工艺是中国刺绣技 艺的典型代表。
整合
机会
总结
Discussion
团队
Definition 定义
Project Background
庆 阳 香 包
项目背景
Project Definition
项目界定
Definition 定义
庆 阳 香 包
庆阳香包是一种可以佩挂的饰品或随 身携带的袋囊。作为庆阳传统的民间工艺 ,它蕴含着丰富的区域性民俗文化和重要 的艺术价值,自古流传至今深受人们喜爱 。
Implementation 实施
Background Data Group
用户组
3 庆 阳 香 包
Method & Process 方法与过程
1.问卷调查 2.调查结果 3.区域分布 4.调查总结
Implementation 实施
Background Data Group
用户组
3 庆 阳 香 包
Principle 原则
Implementation 实施
Background Data Group
用户组
2 庆 阳 香 包
Sampling 取样
1.市场 2.民间调查 3.取样
Implementation 实施
Background Data Group
用户组
2 庆 阳 香 包
1.市场 在庆阳民间流传千年的香包刺绣品,如今成为当地最 响亮的一张文化名片。据统计,近10年间,庆阳市 香包刺绣公司从45家增加到200多家,产业规模不断 壮大。特别是2002年以来,通过连续举办12届香包 民俗文化节、3届农耕文化节和皮影艺术节,有力地 促进了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
Implementation 实施
Project Background
项目背景
Definition 定义
庆 阳 香 包
本文以庆阳香包的造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调查法和归纳法,在了解庆阳香包相关 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庆阳香包形态 样式的特征等艺术特色,以期保护、传播和 发展我国传统民间工艺,为其弘扬与发展提 供更为广阔的舞台与空间。
研究框架
Overview Theory Hypothesis
定义
计划
实施
庆 阳 香 包
Discussion
Testify
Method
整合
机会
总结
Discussion
团队
Implementation 实施
Background Data
庆 阳 香 包
背景收集
User Research
用户研究
Implementation 实施
1.问卷调查
Method & Process 方法与过程
随机走访了庆阳市七个县的香包制作者, 了解了他们制作过程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调查了每个县香包的制作方法和材料,以及 其所代表的用意!
Implementation 实施
Background Data Group
用户组
3
2.调查结果
Method & Process 方法与过程
Implementation 实施
Background Data Group
背景组
3 庆 阳 香 包
Process & Result 过程与结果
香包类型 庆阳香包有佩件、挂件、装饰和日用四大 系列,分绌绌类、线盘类、立体类、平面刺绣 类四大技艺类别、五种典型样式。其造型有很 多种,基本都来源于对自然界所存在事物的模 仿,比如说钟形、方形、鸡心形,葫芦形等。 装饰作用 鸳鸯造型有鸳鸯形平面挂件,也有在香包 上绣制鸳鸯图样的。两种造型均成对出现,其 中鸳鸯形平面挂件一对鸳鸯多作衔口姿态,二 者有力啮合,形成一个静态的整体;香包上绣 制的鸳鸯样式,多作戏水姿态,互相凝视,具 有动态效果
Sampling 取样
Implementation 实施
Background Data Group
用户组
2 庆 阳 香 包
2.民间调查 庆阳香包作为端午节的民间传统饰物,寄托着人们心 灵深处的美好诉求,渗透着“祈福避邪”的象征意义, 件件都被赋予展现生命、活力,表达思想、信仰,揭 示人性、欲望的民俗文化内涵,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 纯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蕴含着华夏古老文明 博大、雄奇、阳刚的民族魂魄。
plan 计划
2.庆阳香包的类型
庆 阳 香 包
庆阳香包大体有五种类型: 头戴型主要供孩子们头上佩戴,常用彩色布和彩线做成虎头、猫头、兔头及各 庆阳香包 庆阳香包 种动物头型帽,端午节戴上以祛邪护身。 肩卧型一般以猛虎雄狮为图样,绣成头大身小、有爪无腿的老虎、狮子,缝在 孩子们肩上,以祛邪恶。 胸挂型样式繁多,内容庞杂。一般用双股彩线把香包连起来,挂在胸前衣扣上, 少则一两个,多则八九个,内容常为吉祥如意的动植物,表达妇女们盼福求安, 五谷丰登的心愿。 背负型主要为“五毒背心”。刺绣具有毒汁的蛇、蝎、蜥蜴、蜘蛛、蜈蚣五种 小动物的图样,缝在孩子们上衣的衣背上。这些小动物本是有毒的,端午这天 却要穿在身上,表达了古人“以毒攻毒”的哲学观念和护身心愿。 脚蹬型多为飞禽走兽头型的图样,如虎头鞋、猫头鞋、蝴蝶鞋等,这种香包左 右鞋双双对称,古以左为阳右为阴,寓古哲学阴阳平衡之理,取避邪护身、成 双成对、并蹄腾飞之义。
plan 计划
3.庆阳香包的特点
庆 阳 香 包
原始生态文化味浓 表现手法奇异多样 托物言志,祛邪祈福 审美观点独特
plan 计划
4.庆阳香包的传承
庆 阳 香 包
历经千年的庆阳香包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民俗内涵,蕴涵着深邃的汉民族 文化精神,凝结着千年以来庆阳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代表着古老中华民 族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情感,传承着久远时代的先民朴素的本源哲学。综观 庆阳香包,传统色彩浓厚、工艺精湛、特点鲜明、价值突出,饱含地域性特 征,是特定条件下特定土壤孕育出的独特花朵,民俗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放眼诸多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与社会经济日益 融合,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认识、挖掘庆阳民 俗文化,开发以香包为支柱的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必将有力促进本地经济、 社会全面发展。 庆阳香包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寓意曾赢得社会与民俗学界的广泛认 可,而今却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刺绣大师相继离开刺绣 舞台,香包的绣制工艺濒临失传,取而代之的是乱引进、乱嫁接、以次充好, 同时不再富有“祛邪祈福”的浓厚寓意气息,透露出一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的利欲气息。面对此类问题,综合各方面资料、信息建议应采取以下措施去 传承香包民俗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