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及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解析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汴岸置酒赠黄十七①[宋]黄庭坚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
黄流不解涴②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初平群羊置莫问,叔度千顷醉即休。
③谁倚舵楼吹玉笛?斗杓④寒挂屋山头。
注释:①此诗为诗人离京赴太和县任时告别友人之作。
黄十七:黄介,字几复。
②沈:污染。
③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曾记其牧羊成仙事。
叔度:即东汉黄宪,志向高洁,不应官府征辟,时人赞其气度“汪汪若千顷陂”。
④斗杓:指北斗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黄介心情极为烦闷,作者理解其愁虑繁深,因而邀他出游以消心忧。
B.颔联写明月倒映于浑黄的汴河却依然澄明,岸上碧树让人感到秋天的凉意。
C.颈联用典,写黄初平牧羊成仙之事虚诞渺茫,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
D.尾联勾画出一幅秋夜图,楼船笛声,北斗高挂,无限情愫融入静夜笛声里。
(2)本诗与《赠别几复》均运用了“月”这一意象,作者在两诗中运用该意象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赠别几复[宋]黄庭坚风惊鹿散豫章城,邂逅相逢食楚苹。
佳友在门忘燕寝,故人发药见平生。
①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还月明。
契阔愁思已知处,西山影落暮江清。
注释:①发药:意为善言劝人以当药石。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语文】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唐)崔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昔人”指多年前在黄鹤楼告别诗人的老朋友。
B. “晴川”“汉阳”“鹦鹉洲”都是地名。
C. 诗人先仰观,再俯瞰,登楼所见之景气象阔大。
D. 暮色中的乡关之景唤起了诗人内心无尽的惆怅。
(2)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答案】(1)C(2)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A错误,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B错误,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不是地名。
D错误,暮色中的乡关之景,表现缠绵的乡愁。
(2)首联描写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颔联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表现诗人浓浓的乡愁。
故答案为:⑴C;⑵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词语理解、内容、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兰花姚述尧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底。
凤簪斜倚。
笑傲东风里。
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
香风细。
国人争媚。
不数桃和李。
(1)词中为什么要写松篁和桃李?(2)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南湖早春①(唐)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①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呈现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阳光返照早春的鄱阳湖岸。
B. 颔联描绘了一幅杏花漫野、湖水阔远、水苹茂盛的美丽图景。
C. 颈联描写大雁低飞,略显慵懒、笨拙,黄鹂出展歌喉,舌涩口拙,尚不能婉转高歌之态。
D. 尾联间接抒情,点明诗人心情消沉郁闷的根本原因是衰老多病。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 颔联中色彩对比鲜明,红绿相映,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
B. 前三联都是写景,先动后静,动静相生,使全诗视觉与听觉。
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
C. 诗歌着重选取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鹂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意象,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
D. 诗歌以乐景衬哀情,用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南湖早春美景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深切悲哀。
【答案】(1)D(2)B【解析】【分析】(1)D项错误。
应为:直接抒情。
(2)B项错误。
应改为:前三联都是写景,首联先动后静,动静相生。
颔联是静景,颈联是动景。
全诗视觉与听觉。
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
具体分析为:首联“风回云断雨初晴”描绘了春风吹散阴云的动景,“返照湖边暖复明”描绘了风回云断雨初晴的静景,动静结合描绘南湖雨后阳光翻找的优美景色;颔联诗人运用“红”借代红花,“绿”借代水苹的绿叶,描绘南湖早春万物萌发生机的优美景象。
是静景;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白”、“黄”色彩对比鲜明,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是动景。
故答案为:⑴D;⑵ B。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瑞鹧鸪①〔宋〕卢炳客里惊嗟(客居他乡,贫困潦倒,如今不觉又是一年将除,如何不“惊嗟”?)又岁除。
萧萧寒雨滴茅庐。
山深溪转泉声碎(甲),夜永风摇烛影孤。
冷甚只多烧木叶,诗成无处写桃符②(乙)。
强酬节物聊清酌,今岁屠苏③自取疏。
【解释】①瑞鹧鸪:词牌名。
②桃符: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借指春联。
③屠苏:酒名。
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在理解已有批注的基础上,给(甲)(乙)两处作赏析性批注。
【答案】示例:【甲】“泉声碎”实乃心碎。
除夕之夜,本是团聚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分析】甲处“泉声碎”泉声是不会碎的,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泉碎实为人心碎,试想过年本该举家团聚,可本身漂泊在外,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不能归家,心碎至极。
乙处本身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凑成春联,却不能题在自家的门上,表现诗人凄苦、无奈之情。
故答案为:示例:【甲】“泉声碎”实乃心碎。
除夕之夜,本是团聚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2.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鹊桥仙·一竿风月陆游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①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①钓台:位于浙江省的富春山麓,相传东汉严光,曾隐居于此耕读垂钓。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含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含分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边诗歌,达成小题。
山寺夜起(清)江浸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联合诗句剖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 ________的写作手法。
诗人“夜起”的缘故有二:怜悯眼远景,身为“ 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 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单表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快的动向美。
(2)借景抒怀(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分析】【剖析】⑴ 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原里的寺庙前。
运用比喻,写月光照射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
表面看起来,这可是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第一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漂浮的动向之美。
并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快、流浪无定,不由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流浪无依的生活。
这一联的描绘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色,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趣横生。
⑵ 这是一首描绘羁旅游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受离乱,流浪异乡,心情孤单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唯一人,对月思乡,感触出身浮沉。
整首诗借景抒怀、寓情于景,抓住富裕特色的光景来描绘孤单悲凉的出身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 ;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快和淡静。
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单表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快的动向美。
⑵ 景抒怀(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谈论】⑴ 考生要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正确掌握诗人的感情,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必定要联合诗句内容进行剖析。
⑵ 考生在平常要熟知诗歌的每个重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下边诗歌,达成题目。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了什么哲理?【答案】(1)“独”字写出了诗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2)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解析】【分析】(1)“独”意思是独自,孤独。
结合全诗内容理解,落花时节,诗人独自一个人在饮酒作诗,想起去年这个时候,和几个知己饮酒作诗的情景,诗人感到物是人非的无奈与落寞。
太阳快要落山了,诗人独自一个人在小园的路上徘徊。
因此,“独”字写出了诗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现实进行分析,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因此这两句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故答案为:⑴“独”字写出了诗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⑵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点评】⑴该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考查的是炼字的艺术。
分析“炼字”的妙处,先看诗句写什么内容,然后看所“炼”之字在诗句景物描写或情感的表达方面富有怎样的表现力,起到什么作用。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㶚上①秋居马戴㶚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㶚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致此身: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意境。
(2)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一句时,你会重读哪个字?请说说你的理由。
(3)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感情?请简要概述。
【答案】(1)秋夜寂静无声,只听见荒郊庭院内树叶飘落的声音,寒夜已至,独自一人被寒意包围,面对昏暗孤灯,倍感凄凉。
(2)示例一:重读“空”字,意为“空旷,空荡",突出庭院的空寂氛围,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二:重读“滴”字,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示例三:重读“孤”字,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羁旅漂泊的思乡思亲、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
【解析】【分析】(1)本题作答要抓住“落叶”“寒灯”“夜”等意象,描绘秋夜寂静、凄凉的氛围,叙写人面对此景时寂寞孤独的心情。
(2)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羁旅漂泊的孤独、思亲之情,还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的心情。
据此,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这一句时,可重读“空”字,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重读“滴”字,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重读“孤”字,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此诗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这两句诗句描写了________ 的场面,反衬了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下列选项中,对“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句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冲突。
B. 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
C. 作者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增加了信心。
D. 作者想和“姜尚”和“伊尹”一样过着悠闲洒脱的生活。
【答案】(1)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2)D【解析】【分析】(1)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意思是: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两句用夸张的笔法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D.有误。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
故选D。
故答案为:⑴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2)解答这类选择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
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
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
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即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如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清)江浸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⑵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⑴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⑵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韦庄的《早发》,回答问题。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①。
【注】①珪:一种玉器。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四联分别是如何体现“早”字的。
(2)请选择合适的角度,简析尾联运用的手法和蕴含在尾联中的思想感情。
【答案】(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示例1: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示例2:运用衬托,用行了“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来突出出发之早;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分析】(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用“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城月尚如珪”,叙写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秋望(明)高启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
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
秋望(明)李梦阳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
【注】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略,指迅速运送粮草。
②郭汾阳:即郭子仪,唐代名将,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
(1)高诗中一词点明题目中的“望”字,李诗中的“天狼”原为星宿名,此处喻指________。
(2)两首诗都借秋望所见之景抒情,但抒发的感情却不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1)敌人(侵略者)(2)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孤独、悲伤)之情。
李诗中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凄清肃杀的塞上风光,抒发了诗人渴望有如郭子仪这样安边卫国的良将再现,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解析】【分析】(1)“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士兵们跨过护城河时尘沙阵阵,将军从弓袋中拔箭射敌军。
天狼:指天狼星,古人以为此星出现预示有外敌入侵,“射天狼”即抗击入侵之敌。
(2)高诗结句以“总是秋”三字把自己感情融入“秋”中,诗人没有明说“秋”是什么,但诗人已经借所写秋景将“秋”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来,借景抒情。
“总是秋”三字含蓄而又伤感地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
李诗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构成北方边陲特有景象,气象开阔而略带萧瑟之感。
颔联写前方将士踌躇满志的勇武形象,与首联相映衬,烘托战事将起的紧张气氛。
颈联分别选取战前紧张忙碌场面与冷月当空的凄清之境,对比强烈,引人遐思。
尾联由此生发,借助郭子仪之典,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情感复杂而耐人寻味。
抒发了诗人强烈的忧国之情。
故答案为:⑴敌人(侵略者);⑵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孤独、悲伤)之情。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梦中作①(宋)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1)前两句诗写出月光下的夜晚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凄清;迷离(2)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解析】【分析】(1)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夜凉如水,月笼千山,凄清的笛声飘散到远方;路旁浓密的百花,色彩灿烂迷人。
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夜晚的凄清、迷离的环境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根据注释和诗句中“客思家”一词从诗人被贬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两方面概括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或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凄清;迷离;⑵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点评】⑴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⑵本题考查学生以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语文】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清)江浸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解析】【分析】⑴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
运用比喻,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
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
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
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⑵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巧和淡静。
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⑵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⑴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⑵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名著阅读。
(1)看人物。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全集及解析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全集及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①(宋)陈师道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②。
【注释】①负山居士:陈师道的友人张仲连的号。
②戴公:本指戴逵,《晋书》中王徽之雪夜访戴逵事。
(1)此诗前六句绘写雪后黄楼之景,后两句抒发________之情,写景精微细腻,写情深远绵邈。
(2)诗林广记评曰:“‘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二句尤妙”。
这两句妙在何处?试作赏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①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①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县衙斋室。
(1)下来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秋晚寒斋”,点出了词人愁坐的时间、地点,不待言情而情已十分。
B.香篆,一种香,因焚香时所起的烟缕曲折似篆文而得名。
室内燃香,室外薄雾,迷茫之感油然而生。
C.“梦逐芭蕉雨”,芭蕉雨是个愁意象,在梦幻中仿佛觉得淅沥的雨不是滴在叶上,而是敲击着他的心头,增添几许愁绪。
D.词的上阙和下阙,不管描景还是抒情,都围绕着题目中的“愁”而写。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闲愁几许”中“愁”的内涵。
3.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辛弃疾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1)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①________的氛围,交代这是一首②________的诗歌(填写诗歌题材)。
(2)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
请结合本词,通过用典来抒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州寒食诗(二首)(北宋)苏轼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定风波①(北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本词作于1082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从以上两首诗和一首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我读出了一个内心痛苦却乐观豁达的苏轼。
面对贬谪黄州“苦雨”“萧瑟”“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悲苦生活,苏轼的内心是充满悲愤的,既有生活艰辛的苦闷,又有“病起须已白”、心念朝堂“拟哭途穷”的悲凉;但他却能面向苦痛转换自己的心态,在风雨中“竹杖芒鞋”“何妨吟啸且徐行”,用积极的心态豁然相迎。
【解析】【分析】此诗是苏轼由寒食节降雨伤情吟出的,南国晴日本寡鲜,又逢寒食雨绵绵,使失意人更添几分凄清之感。
“破灶”中的“湿苇”难以煮“寒菜”,哪里有寒食节日的气氛,只有旷野上的乌鸦衔着片片纸钱低飞孤鸣……苏轼此时归心似剑,可那“深九重”的“君门”又可望不可及。
他想归隐田园,了此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身难由生。
进退不能,苏轼感到穷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节的死灰不能复燃了。
《定风波》该词作于黄州谪所。
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宣州谢朓楼①饯别校书②叔云③(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①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
②校书:官名,即校书郎。
③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
①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表现了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使他难以解脱。
②第三、四句是个转折,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阔开朗的境界,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
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是诗中最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
④“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进一步渲染了长空万里的秋雁激发起来的壮思逸兴,用现实主义手法,把诗人的性格和昂扬豪迈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最后四句诗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回到现实,豁达乐观,意境高远。
(2)简要赏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答案】(1)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⑤错误。
(2)人生在世是如此的不如意,倒不如明天就散披着头发,驾着扁舟到海上遨游去吧!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不能伸,宦途不得意,心情抑郁,思欲远离这愁人的环境,摆脱烦忧,到一个逍遥的新世界去。
【解析】【分析】(1)④句,“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运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不是现实主义手法。
理解错误。
⑤句,从诗歌最后的四句诗来看,“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写出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桶,天上接行杯③。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②迥:远。
③行杯:传杯而饮。
历代文人写下过许多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传世佳作。
范仲淹著有《岳阳楼记》,孟浩然创作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请仔细比较这三篇作品,完成下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解析】【分析】①《岳阳楼记》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②“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
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
写景转入抒情,生出求荐之意。
③《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结合“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分析“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故答案为:①通过对比,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②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③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都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因此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梦微之(唐)白居易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唐)元稹①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注】①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
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白居易和元稹同时遭贬。
“梦”是诗中寄托情思的载体,“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
上面两首诗都写了梦,却各有异同,请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
【答案】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用入梦表达思念之苦,为自身遭遇的郁闷,同病相怜的悲苦。
白诗中有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中有对朋友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
从写法上看,白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
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不能成梦的凄苦,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有梦见你,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解析】【分析】考查两诗歌“梦”的含义。
要求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
“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
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
白诗是这样四句:“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这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
诗从对面着墨,构思精巧,感情真挚。
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
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
元稹更推进一层,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
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以“惟梦闲人不梦君”。
(语文)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古诗词,完成小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曲中的“昏鸦”是指________(2)下列对“夕阳西下”一句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点明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
B. 渲染既温情又悲凉的特殊氛围。
C. 使得全曲情境交融,浑然一体。
D. 烘托抒情主体怅惘若失的心绪。
【答案】(1)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C【解析】【分析】(1)理解词语意思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昏:傍晚。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美。
A.“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表述错误。
B.“温情”表述错误,无中生有。
D.“怅惘若失的心绪”。
应是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故答案为:⑴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⑵C【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
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基础上就能完成。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做的鉴赏,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人的情感及诗歌的写作特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能够判断出正误。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瑞鹧鸪①〔宋〕卢炳客里惊嗟(客居他乡,贫困潦倒,如今不觉又是一年将除,如何不“惊嗟”?)又岁除。
萧萧寒雨滴茅庐。
山深溪转泉声碎(甲),夜永风摇烛影孤。
冷甚只多烧木叶,诗成无处写桃符②(乙)。
强酬节物聊清酌,今岁屠苏③自取疏。
【注释】①瑞鹧鸪:词牌名。
②桃符: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借指春联。
③屠苏:酒名。
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在理解已有批注的基础上,给(甲)(乙)两处作赏析性批注。
【答案】示例:【甲】“泉声碎”实乃心碎。
除夕之夜,本是团圆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本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蓬草”,古人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颈联中的“直”“圆”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案】(1)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于苍茫壮阔中显现出柔和温暖。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是蓬草和归雁,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1)词中“胜”的意思是________;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________。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1)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2)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解析】【分析】(1)“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思是“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胜”的意思是“胜过”。
“胜”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突出了花的艳丽。
(2)从结构上来看,“江南好”是对江南美景的总体赞美,与结尾句呼应;从内容上来看,“能不忆江南”的意思是“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写出了对江南的热爱与眷恋。
故答案为:⑴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⑵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作用的理解和赏析。
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作答。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入黄溪闻猿(唐)柳宗元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1)第一,二句,诗人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写黄溪之景。
(2)《三峡》中写道,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和渔者哀歌相比,柳宗元的哀愁抒写得更为深重,请结合诗句试作分析。
【答案】(1)视觉(所见);听觉(所闻)(2)三峡中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
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
然而诗人却说:“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言下之意:孤寂的我早已被贬边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泪已流干,愁肠寸断;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已经没有泪可流,没有肠可断了。
所谓欲哭无泪,更深沉地道出了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
【解析】【分析】(1)一,二句翻译为:“黄溪的小路弯弯曲曲千里绵延,不知从哪儿传来了猿猴的哀鸣?”故“溪路千里曲”句是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的。
“哀猿何处鸣。
”是从听觉粉的角度描写的。
(2)要求学生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意思分析。
本诗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作此诗时,在永州贬所已七年之久。
诗人随永州刺史赴黄溪黄龙祠祈雨,中途听到猿猴哀鸣,遂有感而作。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意思是“孤独无助的臣下早己衫湿泪尽,枉然徒劳发出凄哀断肠的悲声。
”,写出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
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
二者相比柳宗元的哀愁抒写得更为深重。
故答案为:⑴视觉(所见);听觉(所闻);⑵三峡中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
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
然而诗人却说:“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言下之意:孤寂的我早已被贬边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泪已流干,愁肠寸断;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已经没有泪可流,没有肠可断了。
所谓欲哭无泪,更深沉地道出了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感官角度的能力。
文章调动的感官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心脑的思考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⑵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前两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在整首诗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诗中使用了吕尚、伊尹、宗悫的典故。
请说明诗人使用这些典故的用意。
【答案】(1)①内容上,写美酒珍馐,金樽玉盘,极写朋友盛情,表达对朋友的感激。
②结构上,为下文写自己“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抒发“行路难”的愤慨作反向铺垫。
(2)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口边”用吕尚、伊尹典,借两位先贤原先也并不顺利但最终大有作为的故事,表明自己持守崇高理想抱负的信心。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典,表明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决心。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后,联系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内容上,形容场面非常的盛大,表达对朋友的感激,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结构上,为下文写自己“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蓄势,为抒发“行路难”的愤慨作反向铺垫(反衬)。
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一定要答出诗句对抒发诗人情感的意义。
(2)“闲来垂钓碧溪上”传说吕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
“忽复乘舟梦口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
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表达了自己对贤君明主和施展自己抱负及才华的渴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则化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现实的关注,以及一种不服输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态度。
这是用浪漫主义手法展现出李白自己乐观、豪迈的气概。
故答案为:⑴①内容上,写美酒珍馐,金樽玉盘,极写朋友盛情,表达对朋友的感激。
②结构上,为下文写自己“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抒发“行路难”的愤慨作反向铺垫。
⑵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口边”用吕尚、伊尹典,借两位先贤原先也并不顺利但最终大有作为的故事,表明自己持守崇高理想抱负的信心。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典,表明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决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
理解诗句的的作用,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⑵本题考查理解典故的表达效果。
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喜欢用典,以达到委婉含蓄的效果。
4.古诗鉴赏(1)仿照(甲)处对“卧”字的赏析,给(乙)“卧”字也作一个批注。
(2)诗歌常常采用违背常理的急转手法,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请从两首诗中分别找出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卧看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胸襟。
“卧”与“急”相照应,面对如此大的天风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现出诗人不紧不慢,从容应对,这是何等的开阔心胸,这是何等的自由放旷的气度。
(2)【甲】“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让人十分同情。
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情。
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不感到悲哀,因为他有满腔热血、一颗忠心。
【乙】按常理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
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朱楼四面钩疏箔”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理,情节急转。
【解析】【分析】(1)“卧看”是动作描写,表现出诗人风雨欲来时的镇定、安详的神态。
面对如此大的风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据此作答即可。
(2)甲诗首联“僵卧孤村不自哀”,通过“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凄凉的境遇,“不自哀”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豪放,与前边的内容形成对比,情绪急转。
乙诗“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的意思是“我站在楼上把四面的帘子高高挂起,然后静静地躺下,欣赏着暴雨,欣赏着雨中重峦叠岫的风采”,常人面对风雨都会闭窗,诗人却拉开帘子,悠闲地欣赏风雨,这种行为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卧看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胸襟。
“卧”与“急”相照应,面对如此大的天风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现出诗人不紧不慢,从容应对,这是何等的开阔心胸,这是何等的自由放旷的气度;⑵【甲】“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让人十分同情。
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情。
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不感到悲哀,因为他有满腔热血、一颗忠心。
【乙】按常理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
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朱楼四面钩疏箔”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理,情节急转。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⑵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进行解答。
5.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以下练习。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2)说说你对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答案】(1)“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⑴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词句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