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体知识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805df8c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8.png)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下面就来为大家总结一下初中文言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很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思有所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是“妻子和儿女”,而现在仅指“男子的配偶”;“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现在则是“行走”。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
以“故”为例,有“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所以”(故虽有名马)等意思。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现象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比如“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本来是名词“蹄子”,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用蹄子踢”。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作用。
1、之(1)作代词,代指人、事、物等。
如“渔人甚异之”中的“之”代指桃花源的景象。
(2)作助词,有“的”(水陆草木之花)、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等用法。
(3)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2、而(1)表并列,“和、又”(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表承接,“然后、就”(温故而知新)。
(3)表转折,“但是、却”(人不知而不愠)。
3、以(1)作介词,“用、拿、把”(以刀劈狼首)。
(2)作连词,“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三、文言句式常见的形式有“……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夫战,勇气也)等。
2、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等成分。
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了主语。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何陋之有)、状语后置(于厅事之东北角)、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等。
四、文言文翻译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1、信要忠实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随意增减内容。
语文中考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文体知识、考点讲解)课件
![语文中考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文体知识、考点讲解)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f4d9a86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ef.png)
4.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一 部分词,古为今用,可根据具体语境确定词语是否可以古今通用。 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 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当于“可要”
⑥表选择
⑥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①介词,在 ②介词,到 ③介词,从
④介词,在 于
⑤介词,向 ⑥介词,给 ⑦介词,对、对于 ⑧介词,表比较,比 ⑨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①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③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⑤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⑥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⑦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⑧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⑨至于夏水襄陵(《三峡》)
⑩表时间或方位的界限或范围
⑩自康乐以来(《答谢中书书》)
①连词,表并列 ②连词,表承接
①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③连词,表递进,而且, ③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并且
而 ④连词,表修饰
④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⑤连词,表转折,然而, ⑤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
⑪助词,用在“前、后”等词前,表示 ⑪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对时间或方位的限制
①介词,给,替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②介词,为了
②为宫室之美(《鱼我所欲也》)
③介词,向,对
高中文言文必备知识点
![高中文言文必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7fe5470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b8.png)
高中文言文必备知识点高中文言文必备知识点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学习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必备的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古代文学作品。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高中文言文必备知识点。
一、八股文八股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必备知识点之一。
其实,八股文并非真正的文学作品,而是一种文体,由于它具有明显的模式和固定的结构,易于教学和考试,因此被广泛采用。
由于太过固化,因此这种文体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学习八股文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阅读和理解其他文学作品打下基础。
二、语法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需要特别注意。
其中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文言文中的“六艺”,即:“音、韵、声、律、呼、吸”。
这六个元素是指语音和语调上的规律,文言文中的“平仄”,即声母、韵母、声调和声调产生的节奏,是学习语音的重要事项。
此外,文言文中的语序也有很大的不同。
特别是“左右递进”和“上下呼应”的表达方式,需要我们多加注意、学习和掌握。
三、文学知识文言文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掌握语言,还要了解相关的文学知识。
例如:“四书五经”、“老庄”、“唐诗宋词”,还有《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这些都是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重要文学作品。
此外,学习文言文还需要了解作者、作品的史料背景、时代特色、人物形象等因素。
四、辞章格律辞章格律是指文言文中某些固定的语言形式和格律规范,例如平仄韵律,多音节韵,双排对仗等等。
这些辞章格律不仅代表着对材料的运用和掌握,同时也是文言文的重要标志,是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因此,学习辞章格律不仅能提高文言文的写作水平,也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五、名言警句文言文中充满了许多著名的名言警句,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等。
这些名言警句不仅是文言文中的精华,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de2a7db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87.png)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一、文体知识《师说》属于古代文体中的“说”,这种文体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和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转)。
三、通假字1. 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 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四、古今异义1.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指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指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指无论,不论。
今指没有。
五、其他知识点1. 《师说》中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观点。
2. 作者通过对比古今学者的态度,批评了当时士人自命清高、不愿从师学习的风气。
3. 文章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结,表达了作者对师道失传的惋惜之情。
以上是关于《师说》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2af87ea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b9.png)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高中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掌握了文言文基本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还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
本文将对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常见的文言词语1. 常见的谦词和敬词:谦词:臣,下官,草民,弱冠,微躯,寒门,愚兄,拙士,敝人,不才等。
敬词:皇上,圣人,御驾亲征,旨意垂询,诏曰,恩典等。
2. 常见的动词:行、止、去、来、见、言、问、答、与、共、多、少、示、闻、读、思、怒、笑、哭等。
3. 常见的名词:天、地、人、日、月、星、风、雨、云、山、水、花、草、木、禽、兽、鱼、虫等。
4. 常见的形容词:明、暗、高、低、长、短、厚、薄、重、轻、新、旧、近、远、急、缓、好、恶等。
5. 常见的副词:已、曾、往、来、今、昔、犹、尚、亦、亦已、必、方、徐、忽、全、皆、尽、常、久、终、始等。
二、文言语法基本知识1. 代词的使用在文言文中,代词的使用非常频繁,代词的种类和用法也非常多。
文言代词的种类包括人称代词、物主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反身代词等。
代词的用法则包括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例如:余自江南来,特来谒明主。
余母方患疾,不忍远离。
(《岳阳楼记》)在这个句子中,余就是人称代词,代表作者自己;母则是物主代词,代表作者的母亲。
2. 动词的使用文言文中动词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实义动词和系动词。
实义动词可以表示动作或状态,系动词则表示主谓之间的关系。
在用动词时,一定要注意时态、语气和措辞。
例如:曾几何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赠张维屏》)在这个句子中,“曾几何时”中的“曾”是助动词,“存”是实义动词,表示“记忆”之意,而“知己”则是系动词,表示主语和宾语的关系。
3. 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文言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非常丰富,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性质和状态,也可以用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需要注意在句中的位置和修饰的对象。
文言文中的古代文学知识需要了解哪些
![文言文中的古代文学知识需要了解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040f51a1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01.png)
文言文中的古代文学知识需要了解哪些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学知识。
要深入理解和欣赏文言文,以下这些方面的古代文学知识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首先,古代的词汇和语法是基础。
文言文中的词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许多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发生了变化。
比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女。
了解常见的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至关重要。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虚词如“之”“乎”“者”“也”等,它们在句子中往往起到连接、辅助表达语气等作用。
掌握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如语序、句式结构等,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意。
例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需要我们熟悉其特点和规律。
其次,古代的文体知识不可或缺。
不同的文体在形式、内容和用途上都有所不同。
像“记”这种文体,常用来记叙事物、描绘风景,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论”则侧重于发表议论和见解,如《过秦论》;“传”主要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像《张衡传》。
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和写作要求,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再者,古代的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家也是重点。
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唐宋的诗词大家,再到明清的小说巨匠,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学流派和代表人物。
比如,唐诗中的李白、杜甫,宋词中的苏轼、辛弃疾,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情感。
了解这些文学流派的主张和特点,以及代表作家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古代的文化常识也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古人的礼仪制度、官职名称、天文历法、地理山川等知识,常常在文言文中有所体现。
例如,“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是古代中央行政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乡试”“会试”“殿试”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不同阶段。
熟悉这些文化常识,能避免我们在阅读时产生误解。
此外,古代的修辞方法也值得关注。
文言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段,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
文言文文体知识
![文言文文体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8c970cc5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5.png)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语言,起源于古代汉字书写系统的发展。
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运用于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
本文将从文言文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应用范围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文言文的特点1. 简练明晰:文言文注重简练明晰,以简洁的文字表达思想。
它通常采用句式平衡、词语精练的方式,使得文章逻辑清晰、语言流畅。
2. 严谨规范:文言文注重准确性和规范性。
它借助传统的文法规则和句法结构,对语言的使用有严格的要求,使得表达更加准确、具体。
3. 崇尚典雅:文言文追求典雅的艺术效果,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如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文言文的发展历程文言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发展过程。
古代汉字最早起源于象形文字,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逐渐演变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不同的字形结构。
而在文字的应用过程中,人们开始通过加词、合字等方式来构建更复杂的句子。
在周朝,文言文已经初具规模,并成为官方的书写语言。
随后,在秦朝统一文字、汉朝的文化繁荣以及两汉的文学蓬勃发展中,文言文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文学语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言文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当时的文言文多用于文学作品的创作,如《世说新语》、《文选》等。
这些文学作品对后世文言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唐宋时期,文言文进一步成熟和规范化。
唐诗宋词的创作使得文言文的艺术性和表现力达到巅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明清时期,文言文逐渐衰落,白话文逐渐兴起。
尽管如此,文言文在许多领域仍然有广泛的应用,如历史著作、经典文献的研究等。
三、文言文的应用范围文言文在古代中国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涉及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
例如,《论语》、《孙子兵法》等经典著作就是使用文言文进行表达的。
此外,在古代科学、医学、法律等领域,文言文也是主要的表达方式。
例如,《黄帝内经》是古代医学的重要著作,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文言文。
《文言文基础知识》课件
![《文言文基础知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935ae9e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aa.png)
基础知识复习
一、常识积累 二、文言词语 三、文言句式
文学常识 文化常识 文体常识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特殊句式
固定结构
1.文学常识
一、常识积累
篇目 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节选自 《论语·先进》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烛之武退秦师
《孟子·梁惠王上》
《庄子·养生主》 《左传·僖公三十年》
3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 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 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 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 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规律小结] (1)形容词带宾语,即活用为动词。如“善”译为“与……交好”。 (2)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时,也表示某种动态,活用为动词。
如“白”译为“显出白色”。
形容词作名词
1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齐桓晋文之事》)
2 此其志不在小。
(《鸿门宴》)
[规律小结]
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活用作名词。 如“明”作主语,译为“视力、眼力”;“小”作宾语,译为 “小的方面”。
3 . 文体常
识
篇目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文体
文体解释
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
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书 书,是书信的意思。
阿房宫赋 六国论
赋 赋,诗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多用铺陈夸张,辞藻华丽, 富有文采。唐宋时呈现散文化倾向,称为“文赋”。
九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合解析,必背必学
![九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合解析,必背必学](https://img.taocdn.com/s3/m/d76f863b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d6.png)
九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合解析,必背必学01《岳阳楼记》一、作者作品《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
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
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等。
二、文体常识记:“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三、写作背景《岳阳楼记》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
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
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四、内容概括课文第一段,简要记叙作记的缘由、背景,为后文埋下伏笔。
第二段,概括描写由岳阳楼、洞庭湖的景色并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第三、四段分别描写阴晦和晴朗时的景色,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
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第五段的议论,点明文章的主旨。
五、字音字形滕(ténɡ)谪(zhé)守日星隐曜(yào)浩浩汤汤(shānɡ)淫(yín)雨薄雾冥冥(bó mínɡ)偕(xié)樯倾楫摧(qiánɡ jí)岸芷(zhǐ)汀(tīng)兰心旷神怡(yí)宠辱xié(偕)忘朝huī(晖)薄暮míng míng(冥冥)皓( hào )月属(zhǔ)予作文樯倾楫摧(qiáng qīng jícuī)六、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文言文知识点常见古文文体知识
![文言文知识点常见古文文体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4dd9a9d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1e.png)
文言文知识点常见古文文体知识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学的主要表达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古文文体和相应的知识点。
1. 经典散文经典散文是古代文言文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特点是语言简练、铿锵有力、意境深远。
著名的经典散文有《论语》、《庄子》等。
在学习经典散文时,我们应该重点掌握其中的名句和典故,理解其深层含义。
2. 骈文骈文是古代文言文的一种独特形式,通过将意义相近的词语进行排列组合,形成优美的韵律效果。
著名的骈文有《七步诗》、《木兰诗》等。
学习骈文时,我们需要注重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规律。
3. 诗词诗词是古代文言文的另一种重要形式,以其精妙的语言和对美的追求而闻名。
著名的诗词有《离骚》、《登鹳雀楼》等。
学习诗词时,我们应该注重理解其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音韵规律。
4. 史传史传是古代文言文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用于记载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
著名的史传有《史记》、《资治通鉴》等。
学习史传时,我们需要关注其中的历史背景、人物事迹和叙述方式。
5. 哲学著作古代哲学著作是文言文的另一种重要形式,主要表达了古代思想家的思想和观点。
著名的哲学著作有《荀子》、《墨子》等。
学习哲学著作时,我们应该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论证方法和辩证思维。
6. 笔记杂谈笔记杂谈是古代文言文的一种常见形式,主要用于记录个人观察和思考。
著名的笔记杂谈有《齐民要术》、《梦溪笔谈》等。
学习笔记杂谈时,我们需要关注其中的观点和作者的思考方式。
以上是常见的古文文体和相应的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同时也可以提升我们的文言文水平。
文言文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窗口,通过学习和掌握其中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
让我们一起走进文言文的世界,领略古代智慧的魅力!。
2025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前备知识 文言文文体知识与整体阅读
![2025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前备知识 文言文文体知识与整体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aedf593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9.png)
料
这类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 省联考)
关
两则材料在内容或观点上有 《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
关联式
系
关联
(2023年新高考Ⅰ卷)
而
材料二就材料一中某个概念或 《明史·周顺昌传》《五人墓碑记》
阐释式
言
某种现象作进一步的阐释 (2024届南京、济南开学检测卷)
组合类型
组合特点
代表作品
就文体 不同(相同)文 “史传+史论”“散文+问 兵书+君臣问对
无论哪种文本、文体,把握全文应做到“三知”: 1.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一要明确文章写的是什么人: 谁是主要人物,谁是次要人物,谁是对比人物,谁是陪衬人物等。二要 明确人物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次要人物和 次要人物的纠葛,对比人物的可比性,陪衬人物的陪衬点。三要明确这 些人是怎样的人,明确作者是怎样评价他们的,并准确地概括出人物的 性格、品质、品行。
以时间为线索,兼以地 点、官职等变化,串联 传主生平事迹
因人 以叙事 命篇 为主,
偶有议
二十四史
以时间为线索,以事理 因事 论(有
《通鉴纪事本末》
为逻辑
命篇 的篇末
《宋史纪事本末》
有作者
围绕该专题将相关事件,因专题
《明史纪事本末》
议论)
以时为序,一一罗列 命篇Leabharlann 体例 写作内容行文逻辑
写作特点 代表作品
其中,“知事”是核心。
各国大事,基于 围绕某一历史背景
某一历史背景或 或事件,以纵横家 《国语》
国别体 事件,记录纵横 展开的活动为主线, 以记言为主 《战国策》
家游说各国君主 以记言为主,重点
的说辞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b3b3da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63.png)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赤壁赋》知识点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赤壁赋》知识点全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742db7e1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2a.png)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赤壁赋》知识点全梳理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赤壁赋》知识点全梳理一、知识点梳理1、文体知识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汉赋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赋的特点:①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④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赤壁赋》即是一篇文赋。
2、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3、课文解读《赤壁赋》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二、综合练习题(一)给加点字注音壬戌(,)举酒属客()一苇()窈()窕()冯()虚御()风扣舷()桂棹()溯()嫠()妇袅袅()不绝如缕()愀然()潜蛟(,)和之()挟()山川相缪()舳舻(,)旌旗()酾酒()横槊()渔樵()江渚()麋鹿()匏尊()蜉蝣(,)粟()须臾()愀然()枕藉()洗盏()更酌()肴核()杯盘狼籍()(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2、杯盘狼籍(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七月既望2、举酒属客3、徘徊于斗牛之间4、纵一苇之所如5、凌万顷之茫然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7、桂棹兮兰桨8、击空明兮溯流光9、倚歌而和之10、其声呜呜然1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12、苏子愀然13、正襟危坐14、山川相缪15、方其破荆州16、下江陵17、酾酒临江,横槊赋诗18、固一世之雄也1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20、举匏樽以相属21、哀吾生之须臾22、知不可乎骤得24、盈虚者如彼,23、托遗响于悲风25、而卒莫消长也26、相与枕藉乎舟中(四)词类活用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6、侣鱼虾而友麋鹿(五)翻译下列句子,注意画线处的译法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6.而今安在哉?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中国古代文言文常见文体
![中国古代文言文常见文体](https://img.taocdn.com/s3/m/dd3d41d6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b4.png)
中国古代⽂⾔⽂常见⽂体中国古代⽂⾔⽂常见⽂体 导语:⽂体,是指独⽴成篇的⽂本体栽,是⽂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种独特的⽂化现象,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
下⾯YJBYS⼩编向⼤家介绍中国古代⽂⾔⽂常见的⽂体,欢迎参考! ⽂体,指⽂章的体裁、类别。
⽂体划分的标准主要是从⽂章的语⾔形式、⽂章的内容、⽂章的应⽤范围等三⽅⾯考虑的。
就语⾔形式来说,古代⽂体可分为韵⽂、骈⽂、散⽂三个⼤类。
韵⽂和骈⽂、散⽂的区别在于押韵不押韵,韵⽂是押韵的,如《诗经》、《楚辞》以及各个时代的诗歌。
另外,⽤于规戒的箴铭⼀类⽂章也押韵,属韵⽂,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骈⽂和散⽂是不押韵的,两者的区分是前者讲究平仄、对仗,在句式上⼀般都是四六对仗(所以骈体也叫。
四六”⽂),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骈⽂,散⽂没有这些规定。
(华语⽹) 散⽂这个概念很⼴泛,凡韵⽂、骈⽂以外的⽂章,都可以称之为散⽂。
唐宋⼈把骈⽂叫做“时⽂”,把散⽂叫做“古⽂”。
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倡导的古⽂运动,从⽂体⽽⾔,就是反对骈⽂⽽提倡散⽂。
散⽂有⼴义、狭义的分别,⼴义的散⽂是指⼀般⾮韵⽂的作品,狭义的散⽂是指⽂学体裁的⼀种。
我们讲古代散⽂⽤的是⼴义散⽂这⼀概念。
古代散⽂可分为史传⽂、议论⽂、杂记⽂、应⽤⽂等四类。
下⾯分别介绍这四类散⽂的特点。
古代⽂体简介 ⼀、史传⽂ 史传⽂也叫历史散⽂。
主要有三类。
(⼀)编年体 这种体裁的历史散⽂的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的历史事件。
编年体历史散⽂以《左传》和《资治通鉴》影响最⼤。
我们学过的《彀之战》《⾚壁之战》’就是这种⽂体。
’ (⼆)纪传体。
这种体裁的历史散⽂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记传体的创始⼈是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以本纪、世家、列传为主要内容的。
我们通常说的⼆⼗四史都是这种体裁。
我们学过的《鸿门宴》(节选⾃《史记·项⽻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海瑞传》都是这种体裁。
志记序辞文化常识
![志记序辞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2ab7473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ed.png)
志记序辞文化常识文言文的体裁有神话、寓言、传、序、文、记、论、疏、书、赋、说、表、铭、散文、骈文等等.古代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赠序】: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析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箴铭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别人或者称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这类文章,内含深刻、精警,多有启迪、醒人之作用.语言雕琢、精炼.例如《陋室铭》、《柳子厚墓志铭》等.【骈文】:又称“四六文”,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讲求词藻华丽,注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内容较空,远离社会生活,其价值就不大了.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较有名的有吴筠写的《与朱元思书》.【诗歌】: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3、律诗,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4、绝句,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5、楚辞,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6、新诗,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7、歌行体,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特点:①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写词又叫倚声填词.词产生于唐,成熟繁盛于宋,是诗的演进与发展.词与诗比较,更集中于抒情,极少叙事的内容,也很少揭示哲理.其格律限制比诗更严格.词有词牌,例如;《西江月》、《破阵子》、《沁园春》等,词牌一定了,每首词就有固定的字数、固定的句数、固定的平仄用韵.一种词牌有一种词牌的“三固定”,它是丝毫不可随意的.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不分段.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可分段,称上、下阕或上、下片.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可分三叠、四叠……词除了上面形式上有严格要求外,每种词牌的内容大体上也固定,要抒发什么感情也是有讲究的,这些都要注意.【曲】: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是配乐的长短句.它由词演化出来,兴起于金元时代,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的使用口语.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元杂剧,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 ,元代兴起的一种新形式的韵文,是在金"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分小令、套数二种.小令是一支单调的曲,简短精练,在格律上不像词那样严格,常用以抒情写景,如: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套数是由两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则联缀起来的组曲,又叫"散套""套曲".全套必须属于同一宫调.套数可用于叙述较完整的情节、事迹或夹议论,如元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体知识
一、文言文概述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
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俗称“之乎者也”的文言文。
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也叫做语体文。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用“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
“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
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
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二、文言文体常识
古诗、近体诗: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
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
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
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辞:即楚辞,属诗歌。
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学过的《朱元思书》便是此种文体。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
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
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
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
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
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
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
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其构成有科(人物动作、舞台效果的说明)宾白(人物对话、独白等)、唱词,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
曲有曲牌,规定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
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文体,只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说请求或愿望。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常常是叙议结合,来表明作者的一些见解,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如《马说》《爱莲说》。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有时用于说明,如《核舟记》;有时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如《岳阳楼记》等。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告诫自己或歌颂功德的一种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如《陋室铭》。
寓言:用假想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从而达到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作品。
“寓”是“寄托”的意思。
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于简单的故事当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
课文中选用的寓言故事有《韩非子》中的《郑人买履》,《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战国策》中的《鹬蚌相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