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型城镇化之路

合集下载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论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什么是新型城镇化道路1.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2.要建设集约型城镇3.要建设智能化城镇4.要丰富城镇化的“绿色”内涵5.要走“低碳”发展之路二、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1.人口城镇化不彻底2.城乡用地集约程度不高3.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4.当前城市发展模式存在弊端5.百姓对城镇化发展提出新要求三、如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1.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随着城镇人口增多和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的落实,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投资将继续增加,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有助于减轻政府负担。

(2)处理好城镇与农村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农民大国,有13亿多人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靠“两条腿”走路,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3)处理好资源环境禀赋与城市承载能力的关系。

我国城镇发展面临资源、能源的瓶颈约束较大,必须坚持集约节约方针,提高能源资源集约利用程度,增强人口承载能力。

(4)处理好城市群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关系。

在我国城市之间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缺少独立地位,一个高等级城市自身就可算作一个城市群。

(5)处理好城镇发展占地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推进城镇化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需要为新增进城人口提供就业和居住用地,这就引发了人们对大面积占用耕地问题的担心。

(6)处理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服务差异化的关系。

推动相关公共服务对外来人口的覆盖需要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承认差异化服务。

(7)处理好产业升级与传统产业发展的关系。

我国城镇化发展需要牢牢把握人口众多这一基本国情,大规模农民工文化素质还不高,还需要通过扩大就业政策来解决非农转移的问题。

2.推进新型城镇化亟待加快的改革(1)要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当前,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城市服务重心偏向于户籍城镇居民,对外来人口关注不够,从而带来安全感的缺失,使社会信任度和凝聚度下降。

“新四化”下的中国城镇化之路探析

“新四化”下的中国城镇化之路探析
支撑 。
二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路径 结合我 国实际情况 , 2 0 1 3 年 7月 。 住建 部等七部委 印发 《 关于开展全 国重点镇增补 调整工作的通知 》 , 对全 国重点镇增补调整 , 目标是 “ 使每个 县 ( 市 )至少有 1 个重点发 展的建制镇列入全 国重点镇 。 将全 国重点镇 作为 今后各 地各 有关 部 门扶 持小 城镇 发展 的优 先支持对象 , 将其发展成为既能承接城 市产业转移 、缓解城市压力 .又能服务支持 农村 、增强农村活力的小城镇建 设示范。” 我们应 当认识 到农 民虽向往 城镇生 活 , 但仍视土地 为 “ 命根子 ”,不肯失 去这 最大 也是最后 的生存保 障,一旦失去土地 , 农 民 就会产生不安全感 , 就会影 响到他们参 与新 型城镇化建设发展 的积极性主动性 。因此 。 我 国在实 施新 型城镇 化过 程 中 ,应突 出在 “ 镇 ”字 上下功夫 ,坚 持 “ 四化三集 中”发 展重点镇 , 让广大农 民平等参与新型城镇化 建设进程 ,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四化 , 即 “ 坚持走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 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信息化和工 业化 深度融合 、工 业化和城镇化 良性互 动、 城镇化 和农 业现 代化相 互协 调 ,促 进工 业 化、 信息化 、 城镇化 、 农业现代化 同步发展 。 ” 三 集 中 ,即保 留土地承 包经 营权不 变前 提 下 ,第二 、三产业 向重点镇适度集 中、农 民 向重点镇 和新 型社 区适度集 中 , 土地向规模 联营适度集 中,增强发展活力 , 促进城 乡共 同繁荣 。 ( 一 ) 严格标准遴 选重点镇 , 科 学规划 管理编制 。严格按照住建部等部门 《 关 于开 展全 国重点镇增补调整工作 的通知 》要求 , 将人 口达到一定规模 、区位优势明显、发展 潜力较大 、 服 务功能较完善 、 规划水平较高 、 创新能力较强 的城镇遴选 出来 , 作为全 国重 点镇予 以扶持发展 ,切忌盲 目 贪 大求快 ; 根 据重点镇发展需要 ,提高重点镇行政级别 , 加快编制和完善城镇体系规划 , 合理划分功 能区域 , 重点做好住宅 区、商业街区和产业 园区规划 , 有序推进产业发展 、基础设施建 设和公共服务建设等编制 , 积极推进重点镇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地位也越发突出。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具体部署,党的十八大强调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之一,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之一。

而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36.2%,对于前年有1.4%的增长,可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是高速增加。

高速增长意味着我们把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历史浓缩到三十年里面。

由此各种矛盾也在爆发,也带来许多问题。

主要问题有:1.人口城镇化不彻底目前,我国的城镇常住人口中包含了大量农民工。

2012年,我国7.12亿城镇人口中包含约2.34亿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的农业户籍人口。

除了农民工,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问题日益突出。

据统计局数据推算,2012年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总量达7300万,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高,有很多是大学毕业生。

以上两个群体无法享受与本地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据统计,2012年,我国外出农民工在城镇缴纳养老、医疗保险的比例仅14.3%和16.9%。

他们长期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也影响了内需的充分释放。

2.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能源消耗偏高,环境污染严重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威胁居民健康,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水资源短缺现象突出。

目前中国有2/3城市供水不足,1/6严重缺水,其中也包含如天津、北京等特大城市。

201 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发达国家的3~4倍。

2011年全国新增能源消费就高达2.3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意大利或墨西哥一年的消费量。

理论文章: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理论文章: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科学推进城镇化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六项主要任务。

正确理解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有利于系统把握推进城镇化的方向和重点。

结合学习中央最新精神,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至少体现在如下八个方面:一是根本目的:农村居民的市民化。

让更多农民到城镇定居并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直观表象,也是根本目的。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20XX-20XX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由10.5个百分点扩大到17.3个百分点,这种半城镇化状态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也造成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

实现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首要目标,这至少有两个突出标志:其一,将进城的农村居民户籍调整为城市居民。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

这就要求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决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口调控政策,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注重发挥城市群和中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

当然,从改革的长远要求来看,最终目标是要取消城乡户籍制度,彻底破除附着在城乡居民身上的外在标签。

其二,让转变了身份的农村居民能够真正享受到平等的市民待遇。

这是农民变为市民的实质要求。

《决定》提出要“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与路径一、概述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政府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提出的一项大型战略,旨在推进城镇化转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以及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政策推动、发展路径、发展策略等方面剖析新型城镇化的实施。

二、政策推动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并制定了五年到十年的规划目标。

政府提出了完善农村土地、户籍制度改革、扶持中小城市、创建特色城镇等一系列政策。

近年来,中央政府提出了以跨越式、绿色、智能等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并在政策上加以鼓励和支持。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还提出要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等内容,并提出了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等目标。

三、发展路径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遵循跨越式、绿色、智能化等发展路径。

跨越式是指不断深化城镇化发展质量,让农民工众创业、创新、就业、创造财富、分享财富。

绿色则是推进城市绿色建设、城市绿色发展、城市绿色消费,鼓励可持续发展。

智能化则是促进高新科技与城市化的有机结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城市内外部因素,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四、发展策略1. 完善城市规划体制。

此为城市整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规划实施三个层次的城市规划体系,将成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2. 科学发展空间布局。

坚持合理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多极化、分布式城市格局,将横向扩张转为纵向发展。

3. 完善居住条件。

强化人文服务,将好的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等社会服务资源配比到城市居住区域内,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4. 加速城市环保和低碳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环境监管,采用低碳技术、推广节能理念等等,降低城市环境压力,合理使用地球资源。

5.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发挥城市与乡村的优势和特色,适应人民群众城市化需求,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探索集体产权制度。

六、结论可见,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是把城市与乡村贫困地区的协调融合,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感提高的必然需要。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2.加快用地制度改革步伐Βιβλιοθήκη 同时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制度改革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亟待加快的改革
3.完善城镇化发展资金保障
既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又发挥民间资本的主体作用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亟待加快的改革
4.推进行政区划管理改革
促进不同层级间城市的平等竞争 调动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活力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亟待加快的改革
逐步消除行政级别对 公共资源配置的影响
(一)新型城镇化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4.处理好城镇发展占地 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一)新型城镇化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5.处理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与服务差异化的关系
如何推动相关公共服务对外来人口的 覆盖,需要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承 认差异化服务。以民办学校为例,外来 农民工是将民办学校与流出地学校进行 比较,流入地的民办学校在硬件、软件 等方面一般要优于流出地学校,没必要 完全要求与流入地公办学校一致。而在 一些外来人口集中地区,一次性通过公 办学校解决难度较大,应允许民办教育 作为过渡形式存在,承认差异化,并采 取各种办法支持其发展。
走中国特 色城镇化 道路的战 略决策
具体部署积 极稳妥推进 城镇化
城镇化是全 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载体 之一
走以人为本、四 化同步、优化布 局、生态文明、 文化传承的中国 特色新型城镇化 道路
目 录
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1
2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
3
新型城镇化之路怎么走
一 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发展现状 1978-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 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 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城 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 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 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 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 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 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 争的主要平台。

多元化: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多元化: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多元化: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从中国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走渐进式、生态型、集约型、融合型、和谐型、多样型城镇化之路。

其核心就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城镇化模式的弊端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

从1995年到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由29.04%提高到45.68%,13年提高16.6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28个百分点,远高于1978—1995年年均提高0.64个百分点的平均水平,更高于改革开放以前年均提高0.28个百分点的平均水平。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城镇化率预计每年将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这就意味着今后我国每年将有1000多万农民要进入城市。

如何使这些进城农民和谐地融入城市,切实提高城镇化质量,这是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多建立在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之上。

这种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存在许多弊端:一是片面强调“土地城镇化”,对人口、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不重视。

目前,全国共有上亿农民工在城镇工作,但他们却不能在城镇安家落户,难以共享城镇化的成果。

二是忽视城镇资源配置效率,高度消耗土地、能源、水等资源,并大量排放“三废”。

三是生产、生活和生态不协调,突出表现为城镇工业用地偏多、效率低下,居住、生活休闲和生态用地偏少。

四是城乡分割,尤其在户籍管理、劳动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长期实行城乡有别的隔离政策,严重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和互动融合发展。

五是城镇缺乏特色,没有把城镇文化和特色融入到规划建设中,由此形成“千城一面”的局面。

显然,这种传统的城镇化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它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

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城市转型路径探讨

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城市转型路径探讨

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城市转型路径探讨李程骅十八大报告确定的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将直接推进我国转型,并由此带动科学城镇化体系的形成。

面对未来近20年的新一轮城转型发展之路,特别是一批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竞争优势的特大城市、大国际标杆,以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生活体系为基础,朝创新型、智慧型、生态探索出一条以城市转型发展来引领国家和区域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同时进一步强调了新型城镇化的全国“一盘棋”行动,“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使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形成一个有机的网络体系,从而推进大行政区域内、经济区域内的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

报告在相关阐述中,既认识到当前我国城镇化形态上存在的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发展不协调问题,如中小城市发育不够,小城镇数量多却规模小等,但同时对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型城镇化要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合理分工”,就必须以提高大中城市的发展质量为抓手,来带动整体区域的科学发展。

而培育新的城市群,则要有中心城市的引领,需要加快城市转型步伐。

城市转型发展是城镇化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态”,具体体现为城市的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战略实际上也是对现阶段我国城市朝重质量、集约化、生态化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在我国未来近20年的城镇化“加速期”的进程中,新型城镇化战略将加速推进我国先行发展的大中城市真正转变发展方式,而这种转型发展的过程,又将带动科学的城镇化体系的形成,协同推进我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道路及其问题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道路及其问题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道路及其问题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产生背景城市化是指人口、社会经济和空间结构等多个方面的变化。

城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新型城镇化是指在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上,以现代化为导向,以市场化为手段,注重人口与经济的整体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的一种新型城镇化形态。

新型城镇化的产生背景主要是由我国城镇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而引起的。

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镇扩张的不断推进,我国城镇建设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城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社会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人口过度集中,二元结构分化等问题,导致城镇建设质量下降,城市功能单一,城镇化管理亟待加强。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道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探寻从传统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的转变之路。

1、发展规划要认真制定全国城镇化规划,科学规划布局城镇空间,保障城乡发展平衡,实现生态市镇共生。

同时,通过建立健全的城镇体系,尽可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要提高城市品质,注重公共设施、人居环境、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建设,打造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3、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要适当地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将传统的农业生产逐渐变为更具现代化的服务和制造业,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和城乡互动。

4、加强城市管理要加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强化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保障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城市扩张与土地资源城市扩张增加了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往往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破坏,甚至引发土地资源争夺和冲突。

2、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虽然新型城镇化强调了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但实际上城乡二元结构还是存在,城市发展和农村经济的脱节依然存在。

我国城市环境治理还需要加强,空气、水质和土地受到污染的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市民甚至全社会的健康。

4、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随着城镇化发展,对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如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但是在这个进程中也揭示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人口过于集中、城市化进程不能同时满足农村地区的发展等。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一条新的城镇化路径,以实现更加全面、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1.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传统的城镇化路径往往忽略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导致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过于集中。

未来应该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农村地区的发展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实现乡村振兴。

2.推进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城市是指城市中充满绿色植物,大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同时还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城市。

大力发展绿色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未来应该不断加大环保投入,推进城市转型升级,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等方面的支持,使新型城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3.着重发展数字化经济:数字经济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手段创造、生产和流通商品和服务,以及加工和传统工业深度融合的全新经济形态。

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将带来大量新型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水平,激发城镇化转型升级的潜力。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1.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在乡村学校、医疗等方面加强支持,从而提高农村地区的吸引力。

此外,政府还可以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强城乡间的愿景交流,将城市和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利益互惠、共同发展。

2.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导向性、补贴力度、税收优惠等,以此鼓励各个行业的绿色发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在绿色产业领域进行投资,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水平,统筹推进城市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

3.加强数字化经济发展: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支持数字化经济的政策,创造更为灵活的创业环境,鼓励大型和中小企业加强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和创新。

此外,政府还应该注重发展数字化人才,扩大数字化技术的普及程度,加强对数字经济产业的深入调研和研究,推进数字化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江苏新型城镇化之路:进程、挑战与走向

江苏新型城镇化之路:进程、挑战与走向

在这 个 阶段 , 村 村 点火 、乡乡 冒烟 ” 乡镇 企 业 “ 的
带 动 了 百 万 农 民 向 非 农 产 业 大 转 移 , 造 了举 世 创 闻名 的 以 “ 土不 离 乡 、 厂不进 城 ” 主要 特征 离 进 为
年 , 江 苏 省 城 镇 体 系 规 划 》 国务 院批 准 实 施 , 《 经 明确提 出构建 三个 都市 圈和 五条城 镇 聚合 轴 的城
改革 开放 3 0多 年 , 苏 顺 应 市 场 化 改 革 方 江
现 , 苏 城 镇 化 进 程 中 , 北 发 展很 不平 衡 , 江 南 发 展 思 路创 新 有 差异 , 发展 大 城 市与 建设 小 城镇 在 上 还 有所 偏 颇 , 镇 化 的健 康 持续 推进 存 在 体制 城 机 制 矛 盾 , 别 是 小 城 镇 的 发 展 难 度 不 小 。由此 , 特 我 们 认 为 , 镇 化 的实 践 经 验必 须 认 真 总结 , 城 同 时审 视 工作 中的不 足 与客 观 存在 的深层 矛 盾 , 以 便 在 新 型城 镇 化道 路 上更 好 地把 握 前 进方 向 , 让
江苏新型城镇化2, I  ̄-进程 、 挑战与走向
高 峰
(苏州大 学 中国特色城镇化研 究中心 , 江苏 苏州 2 52 1 1 3)

要 :改革 开放 3 0多年 , 江苏城镇化在持续发展 中积累 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 , 在统筹城 乡转型
发展 的理念 导向下, 江苏 以城 乡联 动改革为动力 , 跨越传统 的“自我造城”的城镇化老路 , 逐步走上与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 互动推进 的新型城 镇化之路。 文在调 查研 究的基础上, 对江苏新型城 镇化进 程 中客观存在 本 针 的不足 与深层矛 盾作 出理性 思考 并提 出若 干政策建议 。 关键词 :新型城镇 化;城 乡统筹;江苏 作者简介 :高峰( 94一 ) 男, 苏泗洪人 , 16 - , 江 博士 , 苏州大学 中国特色城镇化研 究中心研 究员, 苏州大 学社会 学院教授 , 主要从事发展社会学 、 城市社会学及社会学理论研究。 基金 项 目:国家哲学社会科 学基金项 目“ 外来农 民工融入城 市问题研究” 项 目编 号:0 B H 2 与苏 ( 6 S 0 2) 州大 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 究 中心预研项 目“ 乡一体 化背景下的人 口城镇化研 究”的阶段性成果 。 城 中图分类号 :F 9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4 32 1)40 0 — 9 收稿 日期 :2 1 - 5 1 21 1 0 14 0 (0 1 . 16 0 0 0 10 — 2

走新型特色城镇化发展之路

走新型特色城镇化发展之路
化 。 与 以往 的城 镇 化 相 比 , 加 注 重 以 下 几 点 : 更
— —
重 社 会 建 设 , 力 保 障 和 改 善 民 生 , 步 建 立 完 善 的 着 逐 社 会 保 障 体 系 , 全 体居 民享 有 平 等 的权 利 ; 是要 使 就
创 造 公 平 、 正 的 社 会 环 境 , 成 全 体 居 民各 尽 其 能 、 公 形 各 得其 所而又 和谐 相处 的局面 。
— —
城 镇 化 理 念 不 同 、 选 择 道 路 不 同 , 多 数 国 家 在 实 所 大
现 城 镇 化 的 过 程 中 都 走 了 不 小 的 弯 路 , 出 了 沉 重 的 付
代 价 , 的 深 受 “ 市 病 ”折 磨 。 x - 中 国 和 山 西 来 有 城 - ,于 j
讲 , 对 城 镇 化 新 浪潮 的 冲击 , 否站 在 新 的历 史起 面 能 点 上 , 科 学 发展 观 为 指 针 , 结 和反 思 城 镇 化 的历 以 总
是 否 有 利 于 满 足 人 民 群 众 日益 增 长 的 多 样 化 的物质 文 化需 求 作 为衡 量城 镇 化水
平 的 根 本 标 准 。在 城 镇 化 发 展 过 程 中 , 要
得 挑 战 ,必 须 以 科 学 发 展 观 为 指 导 , 树 出 立 新 型 特 色 城 镇 化 理 念 , 新 型 特 色 城 丁 走
( 遭
. 垦
走 新 型 特 色 城 镇 化 发 展 之 路
口 李 中元
中 国 正 在 经 历 空 前 绝 后 的城 镇 化 进 程 。对 于 山 西 这 样 一 个 资 源 丰 富 和 历
底 是 为 人 的 。人 既 是 城 市 发 展 的 出发 点 ,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实现路径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实现路径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实现路径摘要:城镇化发展方式跟原有经济状况和发展模式之间密不可分,进而衍生出了对于城镇化至关重要的土地、优质劳动力和劳动力流转效率以及配套环境效应和整体容量等要素越来越稀缺,并且这种特性已经更加突出和明显。

我国面临的内部与外部共同作用,使得我国必须开始城镇化的转型之路。

转型本质上就是寻觅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现状的合理路线。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措施分析1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因素分析1.1基础设施因素基础设施完善是助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

体现在基础设施好可以助力投资者进入投资,进而促进就业水平、带动就业种类和规模扩大,最终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产生吸引效应,大量劳动力因为对于生活的追求选择去往城镇,这就会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相反,基础设施不足或者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的话,投资人大概率不会选择这样的地区进行投资,高素质人才也大部分不会选择这些地区进行就业帮助,迫使城镇只能更为依赖原有的自身产业,最终进入恶性循环之中,对助力新型城镇化造成极大阻碍。

1.2城乡差异因素城乡差异是实现城乡协调和城乡融合的关键所在,而助力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一大路径,城乡差异问题也是制约新型城镇化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一大阻力。

一旦差距越来越大,城镇的吸引力会远远大于农村,而城镇产生的高收入、高消费也会形成推动农村人口进城的一大推力,进而使新型城镇化的速度加快。

2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分析2.1倡导绿色理念,走绿色节俭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树立绿色生活理念,从意识、行为、态度、知识到价值观等层面改变城镇居民的生活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城镇居民心中,推动引导广大居民自觉建设绿色城镇。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美德,工作上以绿色服务为先导,提倡远程办公、无纸化学习、大数据引导,从生产、生活等过程实现城镇绿色发展。

提倡绿色消费方式,鼓励适度消费,鼓励绿色衣着消费,杜绝铺张浪费的消费方式,城镇居民消费要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减少生态环境压力,不能破坏后代生存空间。

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实现路径

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实现路径

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实现路径作者:宋林飞来源:《检察风云·创新社会管理理论》2013年第04期如何实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克服城镇化带来的“城市病”?如何创新与完善大城市建设中的市场机制,发挥大城市反哺农村的示范作用?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本刊记者在参加今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美丽中国:中国城镇化与社会发展”学术会议上,采访了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宋林飞教授。

记者:宋教授,您好。

非常感谢您在如此繁忙的会议安排中拨冗接受我们的采访。

我们知道,您多年从事中国城镇化研究,刚才您在会上强调要走出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那么,您能具体跟我们谈一谈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是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宋林飞教授:我国目前的城镇化仍然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据2013年3月5日新华网官方披露,过去5年,全国共转移8463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由45.9%提高到52.6%,社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今后5年,相似数量的农村人口将转移到城镇;今后20年,城镇化水平将继续快速地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增加相当于一个美国的城镇人口。

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发展期,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居民消费不足、产能过剩、收入差距过大等突出问题。

积极推进城镇化可以有效应对这些难题,促进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未来城镇化将带来巨大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相关产业的投资需求,还将扩大对房地产、现代服务业的投资需求。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提出,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这个观点反映了中国城镇化对于推进世界经济的重大意义,也表明中国城镇化面临新技术革命一样的艰难突破。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我们各级政府要科学引导城镇化进程,即在尊重城镇化规律的前提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而不盲目干预,也不过度干预;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合理选择发展战略,优化实现路径,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不断繁荣。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分析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分析

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23期(总第499期)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分析孙丹青(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摘要]进入新时代,国家更加重视新型城镇化工作,为了更好地发展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各地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点,进行实践探索,但在实践中面临一些挑战,各地需注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中长期问题,探索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路径,从而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向着高质量方向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城镇化建设;新时代[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近年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是现代化的产物,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国解决扩大内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1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随着社会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持续稳步前进,成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一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乡转型升级的根本要求。

1.1 加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协调现象,主要表现在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等方面。

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正符合了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缓解这种不协调现象,新型城镇化向着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注重整体效能发挥和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要补足短板,及时采取措施完善,以便能有更大的效能,还要继续保持长板优势,保障其向着高质量方向发展,以确保平衡性、整体性,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

新型城镇化注重人的发展,建设更加宜居宜业的优美环境、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经济社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有效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新时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县级单元新型城镇化路径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县级单元新型城镇化路径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县级单元新型城镇化路径发布时间:2022-09-08T08:30:16.049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5卷第4月第8期作者:宗毅[导读]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源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宗毅山东农业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摘要: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源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进科学发展观的新型城镇化。

2012年,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内涵特征上看,新型城镇化是“四化”相互协调的城镇化,是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的城镇化,是人口集聚、市民化、公共服务协调的城镇化[1]。

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极其广泛,其中人口、用地、设施等都与国家空间规划体系下的规划和实施密切相关。

目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也在系统建设和完善中。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县级单元;新型城镇化;路径;引言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低的重要体现。

纵观世界发展史,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之路可以发现,城镇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解决我国一直存在的“三农”问题,并有利于提升经济水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快速发展,2021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

但我们在享受着城镇化带来的经济福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城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其中表现为土地城镇化高于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又无法超越工业城镇化,这种不合理不同频的发展特点,引发了不合理的城市规划、过度的旧房拆迁、过重的债务负担、工业与其他发展不同频现象[2]。

1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多项空间规划融合统一,建立“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从顶层设计着手,推动各地全面实现“多规合一”。

包容性城镇:新型城镇化之路

包容性城镇:新型城镇化之路
“ 镇级市” 。
模 。我国现有 2 0 0 0 多个县( 市) , 存在数
量偏多 , 规模偏小问题。 可考虑适 当整合
规模过小的县 。
手抓 , 一手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 一手推动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有序推进农 民工
市民化。
第二 , 增设 直辖 市 , 实行合 理布 局。
直辖市是城市政 区中层次最高 、 规模最 大、 直隶于 中央政府管理的一级 政区 , 在 国家政治经济生活 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
化的新阶段。 城 镇化速度 与质量并重 , 意
味着既要保持 一定速度 , 更要注重质量 , 要在保证城镇化质 量的基础上 ,继续保 持较 陕的发展速度。 从当前 的情况看 , 需
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的问题 :

制改革。通过船 l 夹 市镇体制改革, 提高社
会管理能力 , 加快形成设置科学 、 布局合 理、 功能完善 、 集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 第一 , 依法调整行政 区划 , 促进地方 政府层级 向三级转化。调整的方向是逐 步调 整省 、 县规模 , 把 大省缩小 , 把小 县 扩大 。 一是增加 省级建置 。 从国外的经验
城镇化是 一系列公 共政策 的集合 , 城镇 化 的健 康发 展离不 开 体制 机制 创
新。 我国过 去 3 0 多年城 镇化 的快速发展
与体制创新密不可分 ,存在的矛盾和问 题也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直 接相 关。今 后一段时期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建 设 包容性城镇 ,必须把 深化体 制改革放在 十分突出的位 置。 这其 中, 最主要的应该是加决市镇体
建置还要多增设一些。二是 调整 县域 规
影响原来县的行政 区划 , 又增加 了我 国
的城市数量 , 有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 。 设 立“ 镇级 市” 有这样一些理 由: 一是“ 镇级 市”为建制镇和城镇型居民区向 中小城 市转型找到了新途径 。二是“ 镇级市 ” 不 仅是对乡镇政权治所地城镇化现实的认 可, 也是对我国城 镇体 系的完善 , 更是对 中国乡村城镇化历史的充分尊重。因此 在省级市 、 地级 市 、 县级市之下 , 也要 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新型城镇化之路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引领下,要求我们要依据基本国情,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本文对当代中国城镇化的特点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定义,特征,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一.当代中国城镇化特点
中国城镇化发展至今,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城镇化水平依然很落后。

主要表现为两个经济现象:一是我国人均GDP 对应的城镇化率远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只处于中游水平。

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接近85%。

而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国家城镇化率也在60%以上。

二是按照霍利斯·钱纳里的理论,一国的工业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率可以达到40%左右;工业化率达到40%时,城镇化率一般在75%以上。

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率已经接近40%,但城镇化率才刚刚突破51%,同等工业化水平下,我国的城镇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左右。


(二)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镇化率普遍越高。

中国城镇化率较高的省份主要是由大部分东部地区构成,尤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显得更为突出,中部较发达的省份如黑龙江、湖北等地的城镇化率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慢,其城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仅有重庆的城镇化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三)城镇化发展速度普遍较慢。

2002~2011年,中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平均增速为1.35%,江苏增速最快,年均增速超过2%,而北京年均增速为0.52,上海仅增长0.04%;中部地区中发展最慢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其城镇化增速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除了西藏和新疆两省之外,其西部各省的年均增速超过平均水平。

二.新型城镇化的定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互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农村社区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与人们日常生活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三.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坚持以人为核心。

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产业聚集和公共服务提升,通过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为城镇居民提供安居乐业平台,更好地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切实保障全体居民的发展权利,让所有人享受现代文明,实现全面发展。

(二)加强和提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

坚持超前规划,质量优先,加强城镇道路、电力、给排水、通信网络、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体、住房以及商贸、餐饮等城镇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城镇承载能力。

(三)实现产业和城镇融合。

要积极推动城镇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多力支撑的产业体系,并以产业为保障,促进城镇承载力提升和各类服务配套,推动城镇与产业共同升级,吸引和转移人口进入城镇,实现产业、城镇、人口有机融合。

(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要积极发展城镇产业,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使进城人口能够实现稳定就业,服务有保障,生活安居乐业。

同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素质和能力,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真正融入城镇,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

(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统筹城乡各类要素,不断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

城镇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相融合,推动农村改造提升,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历史文化传承。

新型城镇化应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体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要求,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产品,加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注重城镇历史和文化特色,承接历史脉络,凸显特色和建设风格。

(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

以城市群为单元,突出城镇的相互关系及分工合作,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功能与服务功能,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连接起来,促进城镇合理布局和各类城市功能互补、协调发展。

四.实施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
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新技术革命被视作21世纪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最主要的两件大事。

在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国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需要高度重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

(一)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城镇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使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幅度增加,有利于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解决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农民增收问题。

同时,城镇化能够推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二)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通过人口在城镇集聚,发挥城镇的规模效应,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不仅能够推动以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发展,也能推动商贸、餐饮、旅游等消费型服务业和金融、保险、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发展,同时带动城镇基础设施投入,有效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三)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城镇是区域发展的中心和火车头。

加快城镇化,目的在于让发展要素最大限度地集聚城镇,以城镇为平台交换整合辐射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四)城镇化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城镇化的过程,伴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减少,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和过度消耗,通过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推动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升级,有利于提高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污染集中治理。

(五)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顺应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加快实现我国现代化的理性选择。

根据联合国 2012 年 4 月份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从2011 年到2050 年,世界城镇人口将从现在的36. 3 亿增加到 62. 5 亿,发达地区也将提高到64. 08%。


五.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措施
(一)加强科学规划。

通盘考虑城乡空间、产业、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与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等有机衔接,完善城乡一体的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规划,强化指导性和操作性,建立层次分明、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城镇规划体系。

(二)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

继续按照“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思路,积极构建以大城市、中等城市、县城、集镇和农村新型示范社区五个层次为主体的城镇体系,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发展转变。

(三)提升城镇公共服务水平。

不断提高城镇产业聚集能力和就业承载能力。

大力发展工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积极培育和发展物流、运输、建筑、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餐饮、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完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服务体系,促进城镇产业体系和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四)建设特色、生态、宜居小城镇。

优化与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挖掘自然山水、地域文化、传统民俗等元素,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完善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加强空气、水源、土壤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绿化覆盖率,建设方便生产生活、富有文化特征、环境清新怡人的特色生态宜居小城镇。

(五)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促进城镇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城镇与城镇之间协调发展,城镇内部产业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同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健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

①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②曹文莉,张小林,潘义勇,张春梅:“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2期。

③吴良镛.:从世界城市化大趋势看中国城市化发展 .科学新闻,2003-9
④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 世界城市化展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