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的法律思想

合集下载

法家的法律思想

法家的法律思想

(二)“壹赏”、“壹刑”、 “壹教” ——商鞅法治思想的核心 “圣人之为国也,壹赏、 壹刑、壹教。壹赏则兵无敌,壹 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 ——《商君书· 赏刑》 1、“壹赏” 即统一奖赏的标准,只能赏 赐那些有功农战和告奸的人。
2、“壹刑” 即统一刑罚的标准,适用刑 罚时不分等级亲疏,同时实行重 鞅卫国人,卫鞅或公孙 鞅。后因功封于商,史称商鞅; 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学 家,法家理论的主要奠基者。 现存《商君书》24篇。
一、“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理 论 (一)历史进化观: 上世—人们亲爱亲人,贪图私利。 “亲亲” 中世—出现抢夺和争执,人们 “尚贤而悦仁”。“仁义” 下世—有了私有制、国家、君主、 法律,人们尊重贵人和官吏。 今世—“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 守”“民巧以诈”
三、“势治”论
“腾蛇游雾,飞龙乖云,云 罢雾霁,与蚯蚓同,则失其所乖 也。故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 不肖而服于贤者,位尊也。尧为 匹夫,不能使其邻家;至南面而 王,则令行禁止。由此观之,贤 不足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 矣。” ——《慎子· 威德》
申不害—“任法”“重术” 论
一、“任法”论 二、“术治”论
3、“刑不善而不赏善” “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 故不刑而民自善”
(三)“以刑去刑” 1、“重刑爱民”、“轻刑伤民” ——“以刑去刑”的理论基础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 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 民不死上。” 2、“刑去事成”,“以刑去刑” ——“重刑”论的目的 “行罚,重其轻者,轻者不 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 刑去事成。”
(二)“不法古,不修今”的 变法理论

批驳“法古”论、“修今”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 不易礼而亡。” “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 于势”

法家的思想总结成一句话

法家的思想总结成一句话

法家的思想总结成一句话法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李斯等,其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国、以法治吏、以法治民,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严厉的法律惩罚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统一,并通过合理的政治机制来实现国家的强盛和发展。

下面是对法家思想的总结:法家思想强调法治,推崇权威和权力集中,重视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注重严格的奖惩措施。

他们主张通过法律来治理国家,通过奖惩来规范社会行为,通过规则来保障人民的利益。

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法”,他们认为法律是一种有力的工具,可以将国家和社会治理得井井有条。

一句话总结法家思想可以是:“以法为维纲,以刑为纲,以干细节,以罚治人。

”首先,“以法为维纲”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明确的法律规定,对社会行为进行规范,使国家和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其次,“以刑为纲”强调依靠法律制定严厉的刑罚,进行奖惩,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再次,“以干细节”强调精确细致的实施法律,通过规范社会行为,保障人民的利益;最后,“以罚治人”旨在通过严厉的法律惩罚,迫使人们遵守法律,限制人的自由行为,从而实现社会的安定和统一。

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法制威严,主张通过法律的规范和刑罚的威慑来达到治理国家、社会的目的。

他们主张集权统治,强调政府的权威性和合法性,以此来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统一,促进国家的强盛和发展。

他们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基础,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严厉的法律惩罚,能够规范社会行为,保护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秩序。

法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实用性和效果,注重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政策。

他们主张以实践为根据,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在实践中,他们倡导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行政规范,以提高效率和减少腐败,从而推动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法家思想还强调党纪国法的一致性和严格性,认为党员干部要严守党纪国法,遵守规章制度,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在党纪国法的约束下,各级干部要遵守相关规定和政策,依法行政,做到公正廉洁。

法家法律思想

法家法律思想

第五节法家法律思想一、学派简介•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对当时的政治和法律实践产生了最大的影响。

在法律思想方面,法家为中国古代法律理论建设和制度建设,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法家一词,最早也是由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提出:•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1、法家的形成•法家的出现,是时代的必然。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的礼制、分封制、井田制、世卿世禄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中央集权、郡县制、土地私有、地主经济以及选举制度等新生事物纷纷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

政治、经济因素的变化必然体现在思想的领域中,而新的变化,也必然需要新的思想学说来提供新的思想理论资源。

•为了适应新的时代,各国纷纷对统治方法进行了巨大的变革。

在各国的变法改革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们从富国强兵的目的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打破礼制、鼓励耕战、以法治国的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而又充满功利主义色彩的主张和思想。

由于他们大多有相同的政治使命,扮演着相同和相似的政治角色,所以,他们的思想学说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后人将他们统一称为法家。

•2、主要代表人物•先驱:管仲、子产、邓析•前期法家:李悝申不害慎到商鞅•后期法家:韩非、李斯•齐法家:《管子》为代表,秦晋法家:李斯韩非申不害慎到•重法:商鞅•重势:慎到•重术:申不害•法、势、术结合:韩非•商鞅•韩非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诸公子,曾和李斯同学于荀况,李斯自以为不及。

当时韩国国力衰弱,韩非多次上书韩王,提出富国强兵、修明法制的主张,不被采纳,退而著书,成十余万言。

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嬴政读后十分钦佩,于是发兵攻韩,索要韩非。

韩王派遣韩非入秦,秦王却听了李斯、姚贾诬陷,将他拘囚下狱,李斯送毒药使他自杀于狱中。

•3、法家学说的历史命运•法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了统治者的欢迎,指导了这个时期的政治实践,也取得明显的实际效果。

法家思想介绍

法家思想介绍

法家思想的历史 背景
法家思想的历史背景
法家思想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混乱的时期。在这个时期,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社会秩序也十分混乱。因此,许多学者和政治家开始思考如 何治理国家,使社会秩序得到恢复 在这个背景下,法家思想开始兴起。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法律来管理国家,才能实现社会 的稳定和繁荣。因此,他们强调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并主张以法治国
法家思想的现代 意义
法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法家思想不仅仅是一种古代的思想流派,它也具有现代意义。首先,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 制定和执行,这为现代社会的法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其次,法家思想也强调了统治 者的权威和责任,这为现代政府的权力行使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此外,法家思想也启示我们如何处理社会问题。它强调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认为只有通 过法律来管理社会,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这为现代社会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 路
法家思想的主要 观点
法家思想的主要观点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认为法律是治国之本,统治者应该以法律为基础进行管理。 法家认为,法律是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应该适用于所有人,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 同时,法家也强调法律的强制性和惩罚性,认为只有严厉的法律才能让人们遵守 此外,法家还强调统治者的权威和责任。他们认为,统治者应该拥有绝对的权威,并通过 法律来管理国家。同时,统治者也应该承担责任,保护人民的安全和利益
时间:20XX.XX.XX
总结
பைடு நூலகம்
总结
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它强调以法治国,重视法律的作用,并强调统 治者的权威和责任。它对后来的政治、法律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具有现代意 义。通过了解法家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处理现代 社会的各种问题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国、以法治官。

在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是道家、儒家和墨家等诸多学派中的一支。

法家的核心思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法治国,即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社会的行为,维持社会秩序;二是以法治官,即通过法律来规范官员的行为,防止官员滥用权力,确保政权稳定。

法家首创了法律观念,强调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提出了“法得天下者治”、“刑罚以威为本,道法以正为上”的理念,强调法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法家认为法律是统治者权力的来源和限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础。

在法家看来,法律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法律应该公正客观,适用于所有人,无论贵贱贫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是法律应该明确明白,简明扼要,确保人们都能理解并依法行事;三是法律应该严格执行,无论高官还是平民,都要接受法律的制约和惩罚;四是法律应该形成稳定的制度,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法家的核心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战国时期,中国分裂为七雄,法家的思想成为战国时期统一中国的秦国的国策基础。

秦始皇依靠法家思想,推行中央集权制度,集权统一各国的法律和制度,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

而秦朝的法律制度也为后来的汉朝和后世的法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然而,法家的思想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一些批评者认为,法家强调法律的权威和严格执行,可能导致削弱人民的权益和自由。

他们认为,法家过于强调法律的规范性,忽视了人情和人的本性,造成了法律的僵化和刻板。

总的来说,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国、以法治官。

法家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法制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尽管也存在争议,但法家的理念仍然对现代社会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法家的法律思想研究

法家的法律思想研究

法家的法律思想研究一、本文概述《法家的法律思想研究》一文旨在深入剖析法家学派在法律思想领域的独特贡献和深远影响。

法家,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其法律思想对后世法律制度和法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法家法律思想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和特点等方面进行全面概述,以期对法家法律思想有一个清晰而深入的认识。

文章首先回顾了法家学派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指出法家思想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然后,文章将详细阐述法家法律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法治、重刑重罚、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等,以及法家思想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

通过对法家法律思想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法家思想的内在逻辑和理论价值,探讨其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启示意义。

文章还将对法家法律思想的局限性和争议之处进行客观分析,以期在全面理解法家思想的基础上,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法家学派概述法家,作为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的一派,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这一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与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李斯等,他们的思想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法律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法家学派的核心理念在于“法治”,即认为国家的治理应当依赖于法律,而非个人的意志或情感。

他们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和公正性,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受身份、地位、财富等因素的影响。

法家认为,通过法律的明确和统一,可以消除社会中的混乱和纷争,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在法家看来,法律不仅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更是塑造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手段。

他们主张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维护社会秩序,同时强调法律与道德的结合,认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应当符合社会的道德观念,以此来引导人们的行为。

法家学派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重刑重罚”。

他们认为,对于违法犯罪的行为,应当给予严厉的惩罚,以儆效尤。

法家的法律思想

法家的法律思想

法家的法律思想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其法律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家强调以法治国,主张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文和严格的执法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在法家看来,人性本恶,人们往往追逐个人的私利,如果没有严格的法律约束,社会就会陷入混乱。

因此,法律的作用就是要规范人们的行为,防止犯罪的发生,维护社会的秩序。

法家认为法律应该具有公正性和普遍性。

公正性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贵贱、亲疏,都要遵守相同的法律,违法者都要受到应有的惩罚。

普遍性则是指法律应该适用于所有的人,没有例外。

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打破了贵族特权,为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秩序奠定了基础。

法家重视法律的权威性。

他们主张法律一旦制定,就必须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更改。

君主也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而要带头遵守法律。

只有这样,才能让民众敬畏法律,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

为了确保法律的权威性,法家还强调严刑峻法。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严厉的惩罚,才能让人们不敢违法犯罪。

商鞅就曾主张“重刑轻罪”,即对轻微的犯罪也要施以重罚,以起到威慑作用。

在法律的制定方面,法家强调法律要清晰明确,让民众能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韩非就曾说过:“书约而弟子辩,法省而民讼简。

是以圣人之书必著论,明主之法必详事。

”这意味着法律条文应该简洁明了,避免模糊不清,以免给执法者和民众带来困惑。

法家还注重法律的实效性。

他们认为法律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如果法律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旧有的制度和规范已经无法维持社会秩序,法家的法律思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提供了治理国家的理论依据。

然而,法家的法律思想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一,过于强调严刑峻法,容易导致民众的恐惧和不满,甚至可能引发社会的动荡。

其二,忽视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

单纯依靠法律的强制力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忽略了通过道德教化来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诸侯割据,战争频发。

同时,各种思想流派也开始出现。

其中,法家思想成为了当时一股强大的思潮。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一、法家思想的基本特征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商鞅。

他的主要思想是“以法治国”,即通过制定法律来管理社会。

法家思想的基本特征是:1.强调行政权力:法家思想认为,君主应该掌握绝对的行政权力,以便进行高效管理。

2.制定明确的法律:法家思想认为,法律应该明确而严厉,以确保对社会的管控。

3.重视实际效果:法家思想不重视传统的道义观念,而是强调法律应该以实际效果为评判标准。

4.倡导“以刑止奸”:法家思想认为,对罪犯应该采取严厉的刑罚,以达到震慑效果。

二、法家思想在当代的意义1.强化国家法治建设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的法制已经相当完善。

但是,在当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法家思想中汲取一些有益的经验。

法家思想强调明确的法律、实际的效果、刑罚的威慑力等等,这些都可以对当代国家的法治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2.提高行政效率行政效率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

法家思想认为,君主应该掌握绝对的行政权力,以便进行高效管理。

对于当代社会,也可以通过一定的行政体制改革,来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

3.鼓励创新思维法家思想在当时属于一种时代精神,代表了当时的思潮。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法家思想,激发出新的创新思维,推动社会的发展。

4.强调人性当时的孔子、荀子等一些思想家对于人性的论述大多强调道德伦理,强制力很强。

这和法家的讲究实效不同。

当然,法家和儒家观念的差异要另行对比论述,然而,至少要提出法家也是一种关注人的视角的理论。

三、总结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通过“以法治国”等理论,提出了一种有效的社会管理理念。

当代社会也可以通过学习法家思想,来推动国家法治建设、提高行政效率、鼓励创新思维等等。

总结并评述法家主要思想

总结并评述法家主要思想

总结并评述法家主要思想法家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种重要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有韩非、商鞅等。

法家主要思想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并以此来推动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进步。

下面将从法家的主要思想内容、与其他流派的比较和评价三个方面对法家进行总结和评述。

首先,法家主要思想包括“法治”、“以法为主”和“法术合一”等。

法家认为法律是统治者权力的基础,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实现统治者意志的工具。

韩非在《韩非子》中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以法为主”的思想,主张依法治国,而不是“以德治国”或“以仁治国”。

他认为法律应该具有确定性、统一性和稳定性,以保证法律的公正和可行性。

同时,法家还强调了法术合一的思想,即通过合理的法律制度和精密的执行方法来实现社会治理的最佳效果。

其次,法家与其他流派的比较主要表现在与儒家和道家的对比中。

儒家注重道德伦理和礼仪道德的培养,主张以仁义和德行来治理国家和社会,相信通过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之间的道德关系来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而法家则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强大的法律手段来约束人类的行为,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道家强调自然和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政府应该少干预社会事务,让自然力量来平衡社会。

而法家则提倡积极干预社会、主动管理社会,通过法律来达到社会治理的目标。

最后,对于法家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法家思想的提出为中国古代法律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法家通过研究法律的制定和执行等方面的问题,奠定了中国法律的基础,并对后代的法学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次,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治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法家主张通过法律来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者的权威,并通过科学管理的手段来提升社会效益,从而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国家的强大。

然而,法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

法家对人性的悲观看法,过分强调了法律和刑罚的威慑作用,忽视了道德和人性的培养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同时,法家也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和权力寻租的问题,导致法律执行的扭曲和不公。

法家思想的利与弊

法家思想的利与弊

法家思想的利与弊法家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种学派,它的主要思想是追求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和秩序,以及保持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法家崇尚法律和制度,注重对罪犯的惩罚和奖励体系,强调以法律为准绳,灵活运用权力,塑造良好的社会秩序。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社会治理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但它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局限性。

1. 强调对罪犯的惩罚和奖励法家思想认为,惩罚和奖励是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

在法家思想中,罪犯应该受到惩罚,而忠诚和公正的人应该得到表扬和奖励。

这种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反腐倡廉、惩罚犯罪等都是基于这种思想的实践。

2. 重视法律制度的建设和效用法家思想强调法律制度的重要性,推崇严密的法律规章制度和强有力的执行力。

在古代中国的社会治理中,法家思想推动了法律体系的建设,使得国家治理更加合法化和规范化。

3. 集权化和行政化法家思想的一个特点是强调集权和行政化。

在这种体制下,权力高度集中,决策权和执行权掌握在相对较少的人手中,加强了政府的效率和决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处理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1. 破坏个人的自由法家思想强调政府权力的高度掌握和集权化,这种体制的建立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越来越被政府所限制,而个人的创造和发展也受到了束缚。

2. 缺少对人道主义的关注在法家思想中,惩罚和奖励作为治理手段,对于那些犯罪和不道德行为的人来说,惩罚是不可避免的。

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关注人类的人道主义和道义,对于个人的心理和精神也应该给予关注。

3. 可能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在权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政治和行政机构存在滥用权力和腐败的风险。

这些风险可能导致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崩溃,失去普及的合法性和支持。

综上所述,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社会治理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尽管它有一些优点,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端和限制。

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在有效维护稳定和良好秩序的前提下,平衡权力和自由之间的关系。

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核心思想是什么

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核心思想是什么

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核心思想是什么法家代表人物:春秋时的管仲、子产。

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

法家思想: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

它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战国时期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

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李悝、慎到、商鞅、申不害、李斯、韩非子。

法家主张法律的至高无上,认为社会就必须要有严厉的法律,违法必纠,做到法律的绝对权威。

法家,诸子百家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法家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

法家思想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

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谓是“独步天下”。

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

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

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

而为了富国强兵,法家主张改革贵族奴隶主世袭制,强调奖励耕战,减轻赋税法家的法制思想是有其现实依据的,就是战国时期天下争雄,已非古法所能治,要「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古礼只适合于古代,当其时必须实行法制。

他们由是提出与其法治思想一致的历史观:历史是发展的,「不必法古」,「反古不可非」。

法家的法治思想在不同的法家思想家那里,法治、术治、重势思想各有侧重:商鞅重法治,申不害重术治,慎到强调重势,韩非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法家的基本思想总结

法家的基本思想总结

法家的基本思想总结法家是中国古代思想理论流派之一,发展于战国时期。

法家强调以法为准,以法治国,提出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方法,以实现社会秩序和国家统治的目标。

其基本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法治国法家认为,以法律为准则,以法律来管理社会和国家是最有效的方式。

法律作为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可以确立权威、维护秩序、调和矛盾、公正裁决。

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稳定性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国家统治得以巩固。

因此,法家主张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使法律成为国家最高的权威,成为统治者管理社会的工具。

二、重视法制建设法家强调法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主张制定一整套科学的法律制度。

为此,法家提出了详细的立法和审判程序,并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系统地对法律进行了分类和整编。

法家著名的法律学者韩非就提出过“最上、中、下经、权谋”的法律分类方法,以及“远交近攻”、“察言观色”等实际操作方法。

三、强调法者与贵者法家认为,只有权威的法律尊严才能让人们遵守。

因此,法家强调法者和贵者的作用。

法者指的是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贵者指的是社会上地位高的人,包括统治者、贵族等。

法家认为,只有当法者和贵者能够以身作则,严格遵守法律,才能使法律的威望得到保持和提升。

同时,法家也强调依法治国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使国家和社会更加稳定。

四、重视责任与奖罚法家认为,法律制度应该建立在责任与奖罚的基础上,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和对其后果的惩罚和奖励,来约束和引导人们的行为。

法家通过设立奖励和罚则的方式,以期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保持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

并且,法家强调奖罚公平公正,即根据人们的行为来判定奖罚,不以人的身份地位为依据。

五、主张以实际为导向法家主张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制度设计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法家强调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政治形势的变化。

韩非提出的“尽事观变”等观点,强调必须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灵活应对,为统治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六、注重刑罚的震慑和教育功能法家认为,刑罚不仅仅是对犯罪者的惩罚,更重要的是对全社会的警示作用。

法家的思想总结诗句

法家的思想总结诗句

法家的思想总结诗句法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之一,兴起于战国时期。

法家的思想内容丰富、触及面广,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解决所形成的一种理论体系。

诗句可以以简短的文字表达出复杂的思想,揭示法家理论的精髓和内涵。

下面,我将用1000字总结法家思想,并用一些诗句来概括。

法家的思想以法治为核心,主要关注社会、政治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法家认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是治理社会的根本手段,强调法律的公正、明确和严厉。

以下是一些用诗句表达的法家思想。

1. 法治社会法无禁止,皆可为善。

规章律条行万象,凡夫俗子皆应从。

以法治国,可解混乱,社会秩序才能稳定。

法家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公正性,认为法律能够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才能实现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2. 严刑峻法刑威所张,才能威住万夫。

骨肉如何才能和顺,刑必严实以震服。

法家主张用严厉的刑法来震慑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认为惩罚的严厉程度和刑罚的公正性都是惩恶扬善、防止犯罪的重要手段。

3. 功利主义得利为上,功利为重。

以财富为尺度衡量社会,追求为国家的利益奔走。

法家倡导追求实际利益和功利思维,认为个人和国家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强盛和富强。

4. 社会各阶层合理分工官员贪赃枉法若见,法律定可想象。

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合理分工方能全面发展。

法家主张各个社会阶层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各司其职,这样才能使社会协调运转,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5. 依法治理法家论依,行兴万事。

重视依法办事,凡事皆应按规矩来做,才能避免违规违法的问题。

法治社会的核心就是依法办事,只有依法行动,才能保证权力的合法性和行政的公正性。

6. 君主专制君王如何行善政,皆应由德法相辅。

法家主张君主专制,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和有效的管理机构。

以上只是以简洁的方式概括了法家思想,实际上法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体系庞大。

法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法律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后世的法治进程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五章 法家的法律思想

第五章  法家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 法家先驱人物管仲的法律思想

法立令行,则民之用者众矣;法不立,令不行,则民之用 者寡矣。故法之所立、令之所行者多,而所废者寡,则民不 诽议;民不诽议,则听从矣。法之所立,令之所行,与其所 废者钧,则国毋常经;国毋常经,则民妄行矣。法之所立、
令之所行者寡,而所废者多,则民不听;民不听,则暴人起 而奸邪作矣。
第一节 法家先驱人物管仲的法律思想
3、法与天道自然的关系
“唯圣人知四时。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
“顺天者有功,逆天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 四禁者何也?春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 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夏无遏水达名川,塞大谷, 动土功,射鸟兽。秋毋赦过、释罪、缓刑。冬无赋爵赏禄, 伤伐五谷。故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 秋政不禁则奸邪不胜,冬政不禁则地气不藏。四者俱犯,则 阴阳不和,风雨不时,大水漂州流邑,大风漂屋折树,火暴 焚地燋草;天冬雷,地冬霆,草木夏落而秋荣;蛰虫不藏, 宜死者生,宜蛰者鸣;苴多螣蟆,山多虫螟;六畜不蕃,民 多夭死;国贫法乱,逆气下生。
第一节 法家先驱人物管仲的法律思想
一、“以法治国”的思想
“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
权威不能由两人共享, 政令不能从两条门路发布。 以法治国则举措无不成功。
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于法者君也,守法者臣,
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之谓大治。
第一节 法家先驱人物管仲的法律思想
“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二者何先?”曰:ຫໍສະໝຸດ 去食。自古皆有 死,民无信不立。”
二是社会发展的进化史观。
第二节 商鞅的法律思想
三是“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 之情也。

法家的法律思想(DOC)

法家的法律思想(DOC)

法家的法律思想内容摘要:法家主张依法治国,最为重视法律的作用。

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同时其对法律的论述已涉及法律本质起源及作用等方面,其论述之深刻,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这对后世产生了消极影响。

关键词:法律观重刑法术势影响正文一法家的法律观(一)法的本质法家对法律本质有独到的见解,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法是民众的行为准则。

法家在解释“法律”时总是将它与民、天下、百姓联系在一起。

慎到指出“法”是“齐天下之动”,即规范和统一天下民众的一种制度。

“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至也。

”①商鞅认为法令是治理民众的准则。

管子认为,“法者,天下之仪也”。

②法要规范民众的外部行为。

(2)法是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成文命令。

商鞅说:“法者,国之权衡也”。

法度是人主为了治理天下而设置的,韩非子明确指出:“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③强调法是一种成文制度,由君主设定,国家机关掌握,同时必须公布于百姓。

(3)法是关于赏罚的规定。

在法家的著作中,法与刑赏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他们将法称之为赏诛之法和赏罚之法。

在两者中,法家偏重于罚,认为赏依附于刑,是刑罚的辅助,因此法家又将刑罚作为法的中心内容,认为法是刑罚的系统化、固定化。

(4)法具有强制力和制裁力。

法的表现不是引导式的教育,而是惩罚性的禁令,这是法家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

他们经常将“法”与“令”结合使用。

法与令都具有禁止性,从消极的方面进行强制,而儒家则偏重于“礼”,从正面进行引导。

法令的强制性在法家理论中表现为强制的制裁,这种制裁不是良心或道德的谴责,而是残酷的刑罚和赤裸裸的暴力。

(5)法律要公正、客观。

法家的法律思想

法家的法律思想

法家的法律思想法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法律学派,由商鞅创立,而后又有申不害、申子英、申子石等人发展完善。

法家的法律思想是对中国古代法治和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贡献,其核心思想包括法治的重要性、法律的严密性和刑罚的严厉性等。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对法家的法律思想进行探讨。

首先,法家的法律思想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法家学派认为,法律是统治国家和社会的根本依据,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

法家将法律视为国家权力的表达和行使方式,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性。

同时,法家认为,只有依法治国,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法家主张依法办事,通过法律加以限制和规范各方行为,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因此,法家的法律思想对后来的制度建设和法律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法家的法律思想强调了法律的严密性。

法家认为,法律应该具有明确、精确和详尽的规定,以避免法条的模糊性和空泛性,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法家主张制定法律应该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到条例具体、细则详尽,以保证法律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法家的这一观点对于当今的法律体系建设以及法律文本的撰写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最后,法家的法律思想强调了刑罚的严厉性。

法家认为,刑罚应该严厉而不宽松,以起到威慑和警戒的作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法家主张重罚轻赋,对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予以重判,并对重罪加以严厉惩处,以达到警戒他人的目的。

法家的这一观点强调了法律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罚力度,对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治安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体来说,法家的法律思想对中国古代法治和社会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具有高度的实用性和现实性,强调法治的重要性、法律的严密性和刑罚的严厉性,为后来的法治理论和法律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论法家的法律思想

论法家的法律思想

论法家的法律思想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其法律思想在中国古代法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法家的法律思想强调以法治国,主张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文和严厉的刑罚来规范社会秩序,实现国家的富强和稳定。

法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乱频繁,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家思想家们开始思考如何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法家的代表人物众多,如商鞅、韩非等。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改革,使秦国迅速崛起。

韩非则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法家理论体系。

法家法律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是“法不阿贵”。

这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必须遵守法律。

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打破了贵族阶层的特权,为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奠定了基础。

法家强调“以刑去刑”,认为通过严厉的刑罚可以预防犯罪。

他们认为人性本恶,人们往往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违法犯罪。

只有通过严厉的惩罚,让人们对法律产生畏惧,才能减少犯罪的发生。

然而,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过于强调刑罚的作用,忽视了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法家主张“明法”,即法律条文必须清晰明确,让民众知晓。

只有当民众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才能避免违法犯罪。

同时,法家还提倡“信赏必罚”,对遵守法律的人给予奖励,对违法的人给予惩罚,而且必须严格执行,不能有丝毫的偏袒和犹豫。

法家的法律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实行严刑峻法,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然而,秦朝的过度暴政也导致了其迅速灭亡,这也让后世对法家思想的应用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反思。

在后世的历史发展中,法家思想虽然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其中的一些理念和方法仍然被借鉴和吸收。

例如,法律的明确性、公正性和适应性等原则,在现代法治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法家法律思想的局限性。

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与哲学

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与哲学

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与哲学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与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家”思想。

法家思想注重制度和法律的建设,追求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而哲学则探索人与社会之间的基本关系,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自我发展。

本文将从法家思想和哲学两个方面来介绍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与哲学。

一、法家思想1.法家的核心理念法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法治”,即通过制度和法律来治理社会和管理国家。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只有严格的法律制度才能约束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法家强调权力的集中和统一,主张严格的法律规章制度,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法家的代表人物在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法家思想家,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和李斯。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韩非子》中详细阐述了法家的理论体系。

而李斯则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宰相,他致力于推行法家的改革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法家思想的政治实践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秦朝是法家思想得以实施的典型例证。

秦始皇在位期间,大力推行法家的改革政策,建立了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法律体系,对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法家哲学法家思想强调社会和政治的管理,而法家哲学则更加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自我发展。

1.法家哲学的特点法家哲学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关注人的自我修养和实践能力。

法家哲学倡导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强调实际和效益,主张以个人的自身利益为出发点,通过聪明才智和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2.法家哲学的影响法家哲学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政治和社会层面,还渗透到文化、法律等多个领域。

法家思想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观念,对中国古代经济和商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法家哲学中重视个人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观点,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结语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与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法家的法律思想

4、法家的法律思想
第五章
法家的法律思想
注:重点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法家的法律思想
法家法律思想概述 《管子》 商鞅 韩非 法家思想评析
第一节
法家法律思想概述
一、法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法家思想的学术特色 三、法家思想在后代的命运
一、法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1、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
2、新社会阶层——“士”的出现 3、对人性认识的转向
1、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
西周时期 封建宗法社会
周王-贵族-人民 封建(以宗法相维系) 世袭制、终身制的血缘 政治
春秋战国时期的演变 君主专制社会
君-民 列国(富国强兵) 任期制下选贤与能的官 僚政治
2、“士”的出现
三、依法而治的先决条件——“壹 赏”、“壹刑”和“壹教”
“壹赏”
奖励耕战和告奸
“壹刑”
法之不行,关键在‚自上犯之‛,主张在适用
法律上除君王之外所有人平等。
“教”
取缔一切不符合法令、不利于农战的思想言论,
使富贵之门只对努力耕战的人开放。 反对私议
四、实施依法而治的三要素——法、 信和权
B、行法时要“去私”
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私者,下之所以侵 法乱主也„„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 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 故主„„爱人不私赏也,恶人不私罚也„„凡为 主而不得用其法,不能适其意,顾臣而行,离法 而听贵臣,此所谓贵而威之也。富人用金玉事主 而来焉,主离法而听之,此所谓富而禄之也。贱 人以服约卑敬悲色告愬其主,主因离法而听之。 此所谓贱而事之也。近者以偪近亲爱有求其主, 主因离法而听之,此谓近而亲之也。美者以巧言 令色请其主,主因离法而听之,此所谓美而淫之 也。 (《管子·任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轻罪重刑 ) 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 “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 无从至矣” 无从至矣”
3、“以刑去刑” 、 以刑去刑” (1)“重刑爱民” ) 重刑爱民” ——“重罚轻赏 , 则上爱民 , 民死上 ; 重罚轻赏, 重罚轻赏 则上爱民, 民死上; 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 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 以刑去刑” (2)“刑去事成”,“以刑去刑” ) 刑去事成” ——“行罚 , 重其轻者 , 轻者不至 , 重 行罚, 行罚 重其轻者, 轻者不至, 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 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Fra bibliotek法律思想
(一)“不法古、不法今”变法 不法古、不法今” 理论
1、商鞅变法 、 (1)历史背景:群雄争霸,秦国弱小收歧视。 )历史背景:群雄争霸,秦国弱小收歧视。 ( 2)具体措施 : 二次变法 ( 公元 ) 具体措施: 二次变法( 公元359年 , 公 年 元350年) 年 经济方面 废井田,授田于民 废井田,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统一度量衡
3、“任法”、“重信”、“权势独制” 、 任法” 重信” 权势独制” ——法、信、权相结合 法 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 “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 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 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 权者,君之所独制也” 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 以刑赏为主体的法令。 法:以刑赏为主体的法令。 赏罚的信用。 信:赏罚的信用。 君主的权柄。 权:君主的权柄。 任法” 重信” 权势独制” “任法”、“重信”、“权势独制”
2、法与术结合 、 (1)“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 ) 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 修术” (2)“处势”与“修术” ) 处势” ——“势”要靠“术”来维持 势 要靠“ (3)以术“行法”和以术“烛私” )以术“行法”和以术“烛私” 考察臣下是否忠于职守和遵守法令的方法、 考察臣下是否忠于职守和遵守法令的方法、手 段。 暗中用来控制臣吏的阴谋诡计。 暗中用来控制臣吏的阴谋诡计。
2、法的性质: (1)法具有强制性和制裁力 (2)法具有客观性和公平性 “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槲也, 角量也,谓之法。” (3)法具有等级性 (4)法还具有合情性和适时性
(二)商鞅的法治思想
1、“法者,国之权衡” 、 法者,国之权衡” ——法的性质和作用 法的性质和作用 法的性质:客观准则(尺度、杆秤) 法的性质:客观准则(尺度、杆秤) 法的作用:确立等级名分; 法的作用:确立等级名分;制驭臣民
2、“壹赏”、“壹刑”、“壹教” 、 壹赏” 壹刑” 壹教” 商鞅法治思想的核心 (1)“壹赏”: ) 壹赏” ——指只能赏赐那些有功农战和告奸的人。 指只能赏赐那些有功农战和告奸的人。 指只能赏赐那些有功农战和告奸的人 利禄官爵专出于兵” “利禄官爵专出于兵” 重赏“告奸” 重罚“匿奸” 重赏“告奸”,重罚“匿奸”者。
(二)发展过程
1、春秋时期 、 管仲、子产、邓析——法家的先驱 管仲、子产、邓析 法家的先驱 2、战国时期 、 初期:李悝《法经》 初期:李悝《法经》 中期:商鞅,法家理论的主要奠基者。 中期:商鞅,法家理论的主要奠基者。 慎到“势治” 慎到“势治” 申不害“术治” 申不害“术治” 末期:韩非,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 末期:韩非,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 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
思考:试总结法家的法律观和“法治” 思考:试总结法家的法律观和“法治”学 说。
先秦法家的法律观和“法治”学 先秦法家的法律观和“法治” 说
(一)先秦法家的法律观
法律观即关于法的概念、性质、作 用及实施运用等法理学的基本问题。
1、法的概念: (1)法是民众的行为规则 “法者,天下之程式,万物之仪表也” (2)法是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成文命令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 百姓” (3)法是确定等级名分的制度 (4)法是关于赏罚的规定
二、韩非的法律思想
人物简介
战国末期韩国人,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 战国末期韩国人,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 曾师从荀子, 曾师从荀子,但去走上了批判儒家的道 路。 现存《韩非子》 篇 现存《韩非子》55篇,其中大部分是韩 非本人的作品, 非本人的作品,但也掺入了一些其他人 的作品。 的作品。 韩非强调"以法为本 以法为本", 韩非强调 以法为本 ,法、术、势相结 合。
(1)“任法” ) 任法” 法令要公布于众,使官吏知法懂法。 法令要公布于众,使官吏知法懂法。 君主必须带头守法。 君主必须带头守法。 (2)“重信” ) 重信” “信赏必罚” 信赏必罚” 任法而去私” “任法而去私”; 赏厚而信,刑重而必” “赏厚而信,刑重而必”
(3)“权势独制” ) 权势独制” 君尊而令行” “君尊而令行” 权制断于君” “权制断于君” ——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 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 政体
(3)“欲利自为”的人性论 ) 欲利自为” 性恶论” 欲利”“急功”“ ”“急功”“好利 “性恶论”:“欲利”“急功”“好利 恶害” 恶害” 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相互对立的利害关系。 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相互对立的利害关系。
2、“法治”的必要性 、 法治” 禁奸” 尊主” 强国” “禁奸”、“尊主”、“强国” 法治”胜于“礼治” “法治”胜于“礼治” 法治”胜于“任贤任智” “法治”胜于“任贤任智” 法治”胜于“心治” “法治”胜于“心治”
第七讲 法家的法律思想
重点掌握: 重点掌握: 商鞅的“变法”思想和“法治” 商鞅的“变法”思想和“法治”思想 韩非的“法治” 韩非的“法治”思想 法家的法律观和“法治” 法家的法律观和“法治”学说
一、学派简介
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 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形成于战国中 期。 (一)产生 封建主内部两大政治势力: 封建主内部两大政治势力: 儒家:主张维护贵族政体和宗法分封制,将西 儒家: 主张维护贵族政体和宗法分封制, 周的旧礼改造过了为封建贵族服务, 周的旧礼改造过了为封建贵族服务,“以礼治 国”。 法家:反对旧贵族, 法家:反对旧贵族,主张建立新的君主集权的 官僚制度, 官僚制度,用法律的强制手段和兼并战争来维 持霸权, 以法治国” 持霸权,“以法治国”。
( 三 ) “ 以刑去刑 ” 的重刑思 以刑去刑” 想
——"禁奸止过,莫若重刑" 禁奸止过,莫若重刑 禁奸止过 1、性恶论 、 好利恶害” “好利恶害” 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赏则死” “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赏则死”
2、重刑论的具体含义 、 (1)刑主赏辅。 )刑主赏辅。 数量上——刑多赏少 数量上 刑多赏少 顺序上——先刑后赏 顺序上 先刑后赏 措施上——刑用于将过 措施上 刑用于将过 (2)“刑不善而不赏善” ) 刑不善而不赏善” 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自善” “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自善” ——本质是对人民实行暴力镇压。 本质是对人民实行暴力镇压。 本质是对人民实行暴力镇压
(1)批驳“法古论” )批驳“法古论”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2)批驳“修今论” )批驳“修今论” 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 “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 ——为推行“法治”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为推行“ 为推行 法治”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政治方面 废除世卿世禄,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推行郡县制,建立君主集权的行政制度 推行郡县制 建立君主集权的行政制度 改“法”为“律” “法,平之如水” 平之如水” 均布也” “律,均布也”

2、“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理论 、 不法古,不修今” 历史进化观: 历史进化观: 上世——人们亲爱亲人又贪图私利。“亲亲” 人们亲爱亲人又贪图私利。 亲亲” 上世 人们亲爱亲人又贪图私利 中世——出现抢夺和争执 人们尊重贤人, 出现抢夺和争执, 中世——出现抢夺和争执,人们尊重贤人,喜 好仁慈。 仁义” 好仁慈。“仁义” 下世——有了私有制、君主、刑法,人们尊重 有了私有制、 下世 有了私有制 君主、刑法, 贵人和官吏。 贵人和官吏。 今世——“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 、“民 强国事兼并, 今世 强国事兼并 弱国务力守” 巧诈” 巧诈” ——当时而立法 当时而立法
一、商鞅的法律思想
人物简介
商鞅卫国人, 卫鞅或公孙鞅。 商鞅卫国人 , 卫鞅或公孙鞅 。 后因功封 于商,史称商鞅。 于商,史称商鞅。 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法学家, 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 法学家 , 法家 理论的主要奠基者。 理论的主要奠基者。 现存《 商君书》 篇 其中有商鞅自著, 现存 《 商君书 》24篇 , 其中有商鞅自著 , 也有其他法家的作品。 也有其他法家的作品。
法律思想
(一)维护君主利益的法律观
1、“明法制臣”,强杆弱枝 、 明法制臣” 法是君主制臣的有效工具。 法是君主制臣的有效工具。 治吏”“禁奸”是法的主要内容。 ”“禁奸 “治吏”“禁奸”是法的主要内容。 2、“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 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治理民众没有什么常规可循,只有用 治理民众没有什么常规可循, 治理民众没有什么常规可循 法治才行。 法治才行。 3、君主集权,以法“独制” 、君主集权,以法“独制”
(4)“信赏必罚”, “法不阿贵” 信赏必罚” 法不阿贵 法不阿贵” 信赏必罚 ——执法要求 执法要求 (5)“严刑重罚”、“以刑去刑” 严刑重罚” 以刑去刑” 严刑重罚 ——刑法思想的特点 刑法思想的特点 理由: 理由: 严刑重罚符合人“好利恶害”的本性。 严刑重罚符合人“好利恶害”的本性。 重刑是禁奸的重要手段。 重刑是禁奸的重要手段。 重刑爱民。 重刑爱民。
(二)君主专制的“法治”理 君主专制的“法治” 论
1、“法治”的必然性 、 法治” (1)“法与时转”的历史进化观 ) 法与时转” 历史:上古、中古、近古、 历史:上古、中古、近古、当今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法与时转则治, 法与时转则治 治与世宜则有功” (2)“人民众而货财寡”的人口论 ) 人民众而货财寡” ——从物质生活资料方面寻找实行法治的 从物质生活资料方面寻找实行法治的 根据。 根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