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精神文化传播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 第四章文化

社会学概论 第四章文化

第四章文化第一节什么是文化一、文化的涵义与特征(一)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本书所讲的是广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二)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文化,不论是物质形态的文化还是精神形态的文化,都不是天生的,而是文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出来或衍生出来的。

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出来或经过人类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习得性文化不是先天遗传的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习惯等。

(3)共享性凡文化是都一个群体、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人们共同创造、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

都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共同遵守的,个别人的偏好不能成为文化。

(4)累积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和创新过程。

(5)特殊性和共性世界上只有各个民族的文化,而没有抽象的一般的文化。

凡文化都是民族的、特殊的,因此人类文化是多样的、丰富多彩的。

从世界范围来说,文化是特殊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二、文化的构成要素(一)物质形态要素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产品,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为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创造出来或加工过的物质产品,都属于物质文化,其中尤其是生产工具最为重要,因为生产工具凝聚了人们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物质要素是文化的基本要素,没有物质要素,人类便不能生产,就谈不上文化了。

(二)精神形态要素哲学、科学、宗教、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以及人们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经验、技能等,都是文化的精神要素。

精神要素包括知识、观念、规范和模式等几个方面。

贯穿于各个方面的是价值标准。

价值标准是精神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灵魂。

精神文化产生于物质文化,依赖于物质文化,但是它反过来对物质文化有积极的推动或限制作用。

(三)语言符号要素语言是在社会劳动中产生的,又是社会交往的工具。

后来在语言的基础上发明了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是语言的符号。

医院文化传播制度

医院文化传播制度

医院文化传播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升医院整体形象与员工凝集力,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体员工与相关合作机构。

第三条医院文化传播以科学、健康、人文、服务为核心理念,提倡团队精神、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二章文化传播载体第四条医院文化传播的载体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医院官方网站:通过官方网站向广阔群众传递医院最新动态、医疗技术、科研成绩等信息。

2.医院宣传栏:在医院内设立宣传栏,呈现医院文化、医疗实力、患者感谢信等信息。

3.内部通讯:定期发布医院内部通讯,介绍医院最新动态、员工风采、科研成绩等。

4.社交媒体平台:医院可以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医疗健康知识、患者故事、医生专家共享等内容。

5.外部媒体合作:与媒体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形式传播医院形象和优秀的医疗资源。

第五条医院文化传播载体的设计和内容应当与医院整体形象全都,重视科普、宣传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乐观正面向社会传递正确的医疗健康观念。

第三章文化宣传内容第六条医院文化宣传内容应当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知识宣传:定期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告知患者及家属有关就医安全、用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2.患者关怀宣传:宣传医院关怀患者的理念和行为,推介医院为患者供应的特色服务。

3.医疗技术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介绍医院的领先技术、设备和专家团队,让患者和公众了解医院的医疗实力。

4.科研成绩宣传:宣传医院的科研成绩,提升医院的学术影响力和科研实力。

5.患者感谢宣传:向社会呈现患者对医院的感谢和认可,加强社会对医院的信任和好感。

第七条医院文化宣传内容应当重视真实性、专业性和正面性,避开夸大宣传和虚假宣传。

第四章文化传播责任第八条医院管理层是医院文化传播的重要责任方,具体责任如下:1.订立医院文化传播策略和计划,并组织实施。

2.监督和检查文化传播工作的实施情况,及时矫正不足和问题。

社会学 第四章 文化

社会学 第四章 文化

既相互依赖,又有矛盾和对抗,在通常情况下是依 靠共同文化对其进行整合。 文化的整合功能是一个民族对团结和社会秩序 的基础。 2.社会导向功能 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主要 表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提供知识和积累成果功能。 3.反功能 文化的反功能是一种文化功能的特殊情况,对 社会整合与社会进步起着阻碍甚至是破坏作用。 文化的反功能一般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是文 化滞后,二是反文化群体和某些业文化群体。
(三)文化采借 文化采借,又称为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化接 收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 入本文化的过程。 文化采借的标准:第一是有用性,对那些本民 许文化中没有的、而且又有使用价值的外来文化特 质或集丛,最容易被采借;二是符合或者接近本民 族的价值观与民许性格的外来文化元素或集丛,容 易被采借;与本土文化差异很大或有抵触的外来文 化,就不容易被采纳。 文化采借是一个过渡阶段,一种文化元素或集 丛被采借过来后,与本土主流文化处在若即若离的 状态,与本土文化还有一定的距离。
第三节 文化交流
一、文化交流的过程 (一)文化交流的概念 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 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二)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 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文化传播这个概念始见于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 《原始文化》一书,他指出各地区文化之间所以有 相似之处,是由文化传播造成的。
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发展了泰勒对文 化的定义:“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 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实包容着 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我们亦将见,社会组织除 非社作文化的一部分,实是无法了解的”。 马林诺夫斯基关于文化定义的特点:第一,揭 示了文化中包括物质文化;第二,揭示了文化的核 心要素——价值观念;第三,把社会组织也看作文 化的一部分。 缺点:关于文化的定义是描述性的,没有揭示 其内涵和客观本质。

社会学课件第4章 文化

社会学课件第4章  文化


文化冲突:两种文化接触在价值观念,行为 规范、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的相互反对的情 况。
三、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区别: 1.产生时间 2.包涵范围 联系: 1.文化是文明存在的基础 2.文明是文化的进步表现
四、文化、社会与人 文化、社会与人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 社会的灵魂,没有文化,就没有社会;社会 是文化的体现,是广义文化的一部分;而社 会又是由共享同一文化的人们所组成,这些 人同时又赋予文化与社会以活力。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第二节 文化的区分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二、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三、中心文化与边际文化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 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 观念等。
民族亚文化:社会中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 职业亚文化: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越轨亚文化: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
3.一种特殊的亚文化——反文化 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 化的抵制和对抗。
20世纪60.70 年代西方青年兴起 的“嬉皮士”运动。
三、中心文化与边际文化 1.中心文化是指文化的中心地带,一般是在某 种文化的起源地附近或其发挥显著作用的地方, 在这里具有比较稳定的、最能代表该文化特色 的各种文化特征,它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弱。 边际文化是指文化的边缘地带,它离中心文化 较远,受中心文化的影响较弱,而往往容易受 与之比较接近的其他文化的影响,从而表现出 一种混合的文化形态。如果边际文化同时也难 以受到其他重要文化的影响,那么它就有可能 处于一种不太发达的状态。
4.马林诺夫斯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 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 的。 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5.克罗伯与克拉克洪:文化存在于任何内隐 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于符号的运用得 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 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 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的思想观 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15217-企业文化(参考答案)-赖文燕

15217-企业文化(参考答案)-赖文燕

目录任务1 认知企业文化(参考答案) (1)任务2 企业理念体系建设(参考答案) (5)任务3 企业的制度文化设计(参考答案) (9)任务4 企业的行为文化塑造(参考答案) (12)任务5 企业的物质文化设计(参考答案) (15)任务6 企业文化传播(参考答案) (19)任务7 企业文化建设(参考答案) (23)任务8 企业文化变革(参考答案) (28)任务9 企业识别系统(参考答案) (32)任务10 企业文化比较(参考答案) (35)任务1 认知企业文化(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A3.D4.B5.D6.C7.B8.D9.B 10.C二、多项选择1.ABCE2.ABCDE3.ABCDE4.ACDE5. ABCDE6.BCDE7.ABDE8.ABCD9.ABCDE 10.ABCDE三、判断题1.错2.错 3.对 4.对 5.对6.对7.错 8.对 9.对 l0.对四、简答题1. 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由哪些要素构成?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

它包括企业在实践中创建和发展的用以解决企业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问题的一套共同价值观、与价值观一致的行为方式以及由这些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与表现形态。

关于企业文化的要素有“五要素”、“七要素”、“八要素”等著名观点,但大多是基于企业文化的基本五要素提出的,即:企业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与仪式、企业文化传播网络、企业环境。

2. 企业文化主要有哪些功能?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快速稳健发展的关键因素。

其主要功能包括: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功能、协调功能、区分功能七个方面。

(1)导向功能。

主要体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取向以及行为取向产生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目标导向和价值导向两个方面。

(2)凝聚功能。

主要体现在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被员工认知和认同之后,员工在思想意识上逐步达成共识,在实践行动中“劲往一处使”,从而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名词解释期末复习笔记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名词解释期末复习笔记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第一章导论1、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整体出发,通过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结构和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2、社会学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规范功能3、马克思对社会学的贡献:马克思没有明确地提出社会学概念,但是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将社会学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解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体现在毛泽东思想上,比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1、实证主义(孔德斯宾塞迪尔卡姆)的基本观点:经验是科学的唯一来源,只有经过经验验证的知识才是科学的知识,未经验证的只是假设;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应该保持价值中立原则;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纯客观的,因此社会学的首要原则和任务就是客观描述事实揭示真相;人的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因此分析人的行为要了解外部因素,探求人的意识是没有意义的。

2、反实证主义(韦伯)的基本观点:反实证主义也称人本主义社会学。

强调区分自然客体与社会现象,反对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绝对化;强调社会参与者的主体性、意识性、能动性,反对把人作为非人格的客观实体的物化现象;注重运用价值关联,主张对社会事实与价值判断、理论与实践进行分别处理。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实践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阶级分析理论、实事求是的观点第三章社会1、社会唯实论的观点: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外在于个人而存在,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2、社会唯名论的观点:社会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而是一个名称,个人是真实存在的,社会是个人行动的产物和互动的形式。

3、对两种观点的评价:首先,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看到了社会与个人的区别;社会唯实论承认社会的独立性,但忽略了个人对社会的依懒性,认为社会先于个人而存在。

社会唯名论否认社会的存在,用个人的存在排斥社会的存在。

第四章 文化

第四章 文化
第四章 文化
1.1 文化对于社会的基本意义 1.文化是人类生存的独特手段。 一种较少依靠身体能力而较多依靠思想 发明的生存手段。文化对于社会的第一 要义是:文化是人类所独创和独有的解 决生存问题的手段,也是把人类同动物 相区别的关键所在,人之为人,就是因 为人是文化的存在物。
2.文化为人类所创造,反过来又创造着人 类。 人类必须被文化所塑造,因此文化 就是“人化”。 3.文化与社会二者有时是同义的, 有时 社会则只是这个总量的一部分。文明社 会更是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2.文化概念的应用 文化在多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物质文化与精 神文化有时并不能截然区分。 行为: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凡事皆有文 化。 酒文化——酿造工艺、酒具器皿、饮酒规 则。 地域:以地域空间为单位划分的文化圈,如城 市文化、农村文化、楚文化等。 城市文化:城 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
3.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 (包括文化特质和文化丛)组合在一起 的特定形式和结构。 文化模式的研究是对社会整体文化的一 种研究。在这一体系下,既可以研究文 化构成的各个组成部分,又可以对作为 整体构成的体系进行比较研究。 社会学对文化模式的内容区分为:
①语言 ②物质特质 ③艺术 ④科学 ⑤习俗 ⑥家庭与社会制度 ⑦财产的占有方式与交易方式 ⑧政府 ⑨战争

பைடு நூலகம்
狭义文化是指思想精神产品和精神活动如语言、 知识、科学、艺术、文学等。 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并且共享的一切物 质的和精神的生产和产品。 ——物质文化:指一切出自人们劳动和加工之 手并体现人的思想的东西。 ——精神文化:是以精神生产及精神活动为特 征的为人类创造并共享的一切产品。包括: 认 知文化即科学、艺术、语言等。和具有思想意 识和社会控制功能的规范文化(制度文化)即 习俗、道德、法律等。

文化传播活动广告宣传与公关策划手册

文化传播活动广告宣传与公关策划手册

文化传播活动广告宣传与公关策划手册第一章:活动概述 (2)1.1 活动背景 (2)1.2 活动目的 (2)1.3 活动主题 (3)第二章:目标受众与市场分析 (3)2.1 目标受众定位 (3)2.2 市场竞争分析 (3)2.3 目标受众需求分析 (4)第三章:活动策划与创意设计 (4)3.1 活动内容策划 (4)3.1.1 确定主题 (4)3.1.2 内容布局 (5)3.1.3 内容创新 (5)3.2 活动形式设计 (5)3.2.1 场地选择 (5)3.2.2 活动流程设计 (5)3.2.3 视觉设计 (5)3.3 活动创意呈现 (6)3.3.1 创意理念 (6)3.3.2 创意表现 (6)3.3.3 创意执行 (6)第四章:广告宣传策略 (6)4.1 品牌形象塑造 (6)4.2 广告媒介选择 (7)4.3 宣传文案撰写 (7)第五章:公关策划与实施 (7)5.1 公关活动策划 (7)5.2 公关对象确定 (8)5.3 公关实施流程 (8)第六章:线上线下活动整合 (9)6.1 线上活动策划 (9)6.1.1 确定活动目标 (9)6.1.2 选择合适的平台 (9)6.1.3 创意策划 (9)6.1.4 营销推广 (9)6.2 线下活动策划 (9)6.2.1 活动主题与内容 (9)6.2.2 活动场地与布置 (10)6.2.3 活动组织与实施 (10)6.3 线上线下活动互动 (10)6.3.1 互动方式 (10)6.3.2 互动内容 (10)6.3.3 互动效果评估 (10)第七章:合作伙伴关系建立 (10)7.1 合作伙伴筛选 (10)7.1.1 确定筛选标准 (10)7.1.2 搜集潜在合作伙伴信息 (11)7.1.3 资质审查与沟通 (11)7.1.4 确定最终合作伙伴 (11)7.2 合作协议签订 (11)7.2.1 制定合作协议 (11)7.2.2 草拟协议文本 (11)7.2.3 协议审查与修改 (11)7.2.4 签订合作协议 (11)7.3 合作伙伴关系维护 (11)7.3.1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11)7.3.2 诚信守约 (11)7.3.3 定期评估合作效果 (11)7.3.4 拓展合作领域 (12)7.3.5 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12)第八章:危机管理与应对 (12)8.1 危机预防 (12)8.2 危机应对策略 (12)8.3 危机后续处理 (13)第九章:活动效果评估与反馈 (13)9.1 活动效果评估指标 (13)9.2 数据收集与分析 (14)9.3 反馈与改进 (14)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15)10.1 活动成果总结 (15)10.2 经验教训总结 (15)10.3 活动后续发展规划 (16)第一章:活动概述1.1 活动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软实力日益凸显,文化传播活动在提升国家形象、增进民族认同感、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学概论大纲

文化学概论大纲

文化学概论大纲《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英文名称总学时32学分适用对象文化学概论课程编号b120215032实验学时预修课程实践学时introductiontoculturalstudies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授课学时2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课程负责人喻平阶本课程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专业选修课程,主要讲授内容是:文化学基本概念,文化学主要理论知识,西方文化学理论发展史与主要流派,中国文化思潮发展史与主要文化流派,运用文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分析中国文化现象及典型文化案例等。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运用典型案例(200字左右)分析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具体、深入地理解与把握文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加深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现象的认知和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增强他们运用文化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相关专业问题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提高他们运用文化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相关专业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文化学理论知识,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与体验,增强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文化传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周次1234教学内容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教学形式及课时分配讲课4444-1-课时合计32实验课堂教学5678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4444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文化与文明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文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把握中国文化相关基本概念。

本章主要内容:文化定义、文化的层次结构、文明的含义、文化与文明的优劣、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等。

本章的重点、难点:文化的定义及层次结构是重点,文化与文明的异同是难点。

本章参考文献:1、陈建宪,《文化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2、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二版。

文化传播学

文化传播学

文化传播整理整理人:朱天1.施拉姆传播“三要素”施拉姆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文化传播的定义人们社会交往过程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

3.文化传播的特征(1)社会性(2)目的性(3)创造性(4)互动性(5)永恒性(6)开放性(7)多元性(8)融合性4.文化的构成要素与关系(1)物质文化:前提、基础,最活跃,最易变动(2)制度文化:协调、保证,中介环节,最敏感最具弹性(3)精神文化:核心与根本,最核心最稳定、最不易变动5.文化的属性(1)整体性(社会生活模式)(2)阶级性(阶层)(3)民族性(4)区域性:大河、海岸、森林(5)稳定性(6)流动性(7)历史连续性6.文化传承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文化从一代人到另一代人的文化传播过程特点(1)人为性(2)时间性(3)延续性(4)继承性7.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民间民俗文化(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工艺)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8.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1、中国传统文化:太极图、圆满、优美、包容性强2.西方文化传统:十字架、锋芒毕露、刚劲有力、发散型(基督教救世文化)9.世界媒介体制的三大类型(一)媒介文化的外部力量1、政治力量(官方控制)(1)商业经济型(2)政治宣传型(3)社会公益型2、经济力量(广告、媚俗)3、文化力量(主流、《南方周末》)(二)媒介文化的内部力量1、传播者:采、编、录、播2、媒介本身的特性:画面(大众)文字(精英)3、传播受众10.媒介文化有哪几种表现形态1、塑造媒介形象:政治、商业、文化明星2、协调社会生活:缓解焦虑3、形成舆论热点4、快乐的使者:游戏、娱乐、愉悦、KTV、MTV、卡拉OK、CD、DVD、VCD、电子游戏机11.比较文化的特点12.媒介文化在当代文化传播中的地位、作用13.物质文化的定义1.源于自然环境之中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文化,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生成技术等。

文化传播的文化信仰和文化精神

文化传播的文化信仰和文化精神

文化传播的文化信仰和文化精神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式,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

它以各种形式和方式,将文化通过言语、文字、音乐、艺术、影视等方式传播给人们,并被广泛接受和传承。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信仰和文化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深刻领会文化信仰和文化精神的内涵,才能实现文化传播的目标,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信仰是文化的核心,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对生命、自然、历史、价值、思想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和认识。

文化信仰涵盖了人类对自然、宇宙、人生意义、价值和信仰的核心体验,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的精神脊柱和文化灵魂。

文化信仰不仅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而且也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播和创新。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化信仰是十分重要的。

无论是哪种文化形态,都离不开文化信仰的影响。

文化信仰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例如,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文化基础上的,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爱、诚信、忠孝等,这些信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播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文化信仰,文化精神也是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部分。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或社会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如北京文化的平和、重义、博爱等等。

文化精神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风尚,也可以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不同的文化精神会导致不同的文化传播结果,因此,文化传播要考虑不同文化精神的差异和特点。

文化精神的传播需要创新和拓展。

文化精神的传播不仅仅是口头的宣传,还包括文艺、音乐、舞蹈、电影、体育等各种形式的文化实践,因此,文化创新是文化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前提。

文化创新可以扩大文化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使其更容易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和传承。

例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得以广泛传播,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精神,又实现了文化创新和拓展,使得全世界的人们都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总之,文化传播的文化信仰和文化精神决定了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只有深刻领会文化信仰和文化精神的内涵,才能准确和有效地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借文化之帆 扬中国精神》中文作文

《借文化之帆 扬中国精神》中文作文

《借文化之帆扬中国精神》中文作文
中国文化历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从古至今,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

“借文化之帆,扬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主题。

中国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传播中国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传播中国的精神。

中国的精神,是源自古老文明的精神,是以和谐、美德、关怀、勤奋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涵盖着中国人民的崇高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因此,我们要借助文化之帆,传播中国的精神,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的文化。

我们要以和谐、美德、关怀、勤奋为核心,让中国的精神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精神,让中国的精神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更加欣赏中国。

第四章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第四章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一、单选题1.“文化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并传授,并构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文化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素。

”是出自哪一部著作的观点?()A.《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B.《艺术》C.《美育书简》D.《原始文化》【答案】A【解析】20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化定义,是美国文化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一书中提出来的。

他们认为:①文化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并传授,并构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②文化的基本核心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③文化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素。

这一定义,成为自泰勒的文化定义后最受重视的文化概念界说。

2.被称为“现代派艺术理论柱石”的是英国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的哪一部著作?( )A.《欣赏绘画》B.《19世纪绘画的里程碑》C.《艺术》D.《自塞尚以来的绘画》【答案】C【解析】英国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的《艺术》一书,被不少人看作是现代派艺术理论的柱石,他在这本书中分析了艺术与宗教的密切联系,以及二者与科学的区别和对立。

贝尔认为,艺术与宗教同属于幻想的领域、情感的领域,科学则属于现实实证的领域、理智的领域。

因此,他强调“艺术和宗教是人们摆脱现实环境达到迷狂境界的两个途径。

审美的狂喜和宗教的狂热是联合在一起的两个派别。

艺术与宗教都是达到同一类心理状态的手段”。

3.明代“市民文艺”突出代表的话本或拟话本短篇小说集“三言”的作者是( )。

A.金圣叹B.汤显祖C.冯梦龙D.李渔【答案】C【解析】明代,在文学方面,作为当时“市民文艺”突出代表的是话本或拟话本短篇小说集,以“三言”和“二拍”为代表。

所谓“三言”,即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名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后人所称“二拍”,即明代小说家凌濛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1)

第四章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第四章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历史时期⼈⼝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增长缓慢根据公元⼆年到道光三⼗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

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产⼒发展⽅式变⾰缓慢和⽔平不⾼,制约着⼈⼝的增长。

具体讲,出现⾼出⽣率、⾼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些原因:如初婚年龄⽐较早、妇⼥的真正有偶率及净⽣育率、家庭规模很⼩、传统⽂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起决定了,尽管出⽣率⽐较⾼、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这就造成了⼈⼝长期的低增长率。

(2)⼤起⼤落和⼈⼝变化的阶段性中国历史时期的⼈⼝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起⼤落的现象,⼤落指短时期之内⼈⼝数量的急剧下降。

如⼀遇动乱(战乱、灾荒等),⼈⼝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

原因⼀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基数越来越庞⼤,⼆是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个转变,由⾼⾼低向⾼低⾼转变,原因⼀是医药公共卫⽣取得了⼀些进展,⼆是出现了新式接⽣⽅法,降低了婴⼉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时⼈⼝的死亡率。

(3)⼈⼝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从汉到清,构成⼈⼝⼤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率及⼈⼝增长率差异。

⼈⼝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

少数民族的⽣育率⽐较低,增长率也⽐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增长的不平衡,⽣产⽅式、宗教等也会对⼈⼝增长产⽣⼀定的影响。

企业文化综合练习复习答案

企业文化综合练习复习答案

企业文化2二、名词解释1.企业伦理:企业伦理亦称“公司伦理”、“商业伦理”,是指“以企业为行为主体,以企业经营管理的伦理理念为核心,企业在处理内外利益相关者关系中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及其实践的总和”。

2.企业文化:企业在实践中创建和发展的用以解决企业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问题的一套共同价值观,与价值观一致的行为方式,以及由这些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与表现形态。

3.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即是企业成员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也称外观层,是外界最容易接触和体会的企业文化现象;4.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具有本企业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职工行为准则的总称,包括厂规、厂纪、厂服、厂徽以及生产经营中的交往方式、行为准则等,也称企业文化的制度层;1.心理定势-—心理定势指的是人的认知或思维的惯性或倾向性,即按照一种固定的倾向去认识事物、判断事物、思考问题,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和专注性。

2.心理强化——心理强化既是使某种心理品质变得更加牢固的手段,又是通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奖励或惩罚),从而使该行为得到重复或制止的过程。

3.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共享的群体价值观念,它决定和影响着企业存在的意义和目的,是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价值和作用的评价标准,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的方向和行为指南,决定了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取向。

4.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为谋求生存与发展,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基础上,经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并成为整个员工群体认同的正向心理定式、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

1.文化冲突:指不同文化的性质、特征、功能和力量释放过程中由于差异而引起的相互冲撞和对抗的状态。

2.企业文化冲突: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特质的文化在相互接触、交流时产生的撞击、对抗和竞争。

3.企业文化整合:指企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将相异或矛盾的文化特质在相互适应、认同后形成一种和谐、协调的文化体系;4.企业文化移植:把优秀的企业文化核心要素移植到新的企业中,经过培育,使其像种子一样逐渐在新企业里发芽、开花,最终在新企业里结果,建立起一种新的企业文化,也可以说是利用某种特定的企业文化来重塑原有的企业文化的过程。

文化传播学复习资料

文化传播学复习资料

《文化传播学通论》历史文化学院2013级文化产业管理班第一章文化与文化传播一、名词解释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传播的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是人类特有的各种文化要素的传递扩散和迁移继传现象,是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在时间相空间中的流变、共享、互动和重组,是人类生存符号化和社会化的过程,是传播者的编码相读者的解码互动阐释的过程,是主体间进行文化交往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媒介文化:所谓媒介文化,是指在社会总体文化系统中,以大众传播媒介影响人的方式为主要原因而构成的亚文化系统,它包括“具有多重功能的整体系统、媒介运作方式及其中的符号、意义和价值观,还包括媒介生存于其中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多种变数”。

文化圈层:文化圈层指文化在历史发展上存在的反映不同时期各种文化要素所联结起来的平面分布特征,显示人类文化创造的历史和文明进步的程度。

第二章文化传播的研究范畴一、名词解释文化融合: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文化经过接触交往后,彼此借鉴、吸收、交融而形成一种新文化的过程。

二、文化传播的功能、特征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沟通功能、娱乐功能特征:社会性、目的性、创造性、永恒性、开放性、多元性、融合性三、传播的途径(方式)和模式途径:迁徙传播、商贸传播、战争和扩张传播、宗教传播、教育传播、使节互访、和亲通婚、大众传媒传播、探险、旅游观光、学术会议、图书交流与翻译传播模式:直接传播(a.链式传播 b.波式传播 c.根式传播)、间接传播(又称媒介传播)、激起传播(又称刺激传播)、膨胀型传播(a.传染型 b.等级行等级传播)、迁移型传播第三章物质文化传播一、名词解释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又有人称为物态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人工产品,即文化的物质形态,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也称第二自然,是可以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实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深刻的物质基础。

第四章 传播的功能

第四章 传播的功能
1、沟通功能:走进非洲、木乃伊系列异质文化 2、教育功能:电教节目、百家讲坛。 3、整合功能:样板戏、忠字舞
4、促进社会准则的施行:舆论监督, 以及范跑跑、周跳跳
5、宣传社会目标:科学发展观的宣传 6、娱乐:选秀等
国际文化产品




























007,跨国演员、跨国故事、跨国受众
▪ 大众媒介造成了“社会顺从主义”,宣扬现存 制度的合理性,对另一些内容的故意视而不见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二)文化单一化:文化帝国主义,好莱坞, 样板戏
(三)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 下降: (三)舆论误导:前苏联政变与大众传媒, 国内案例 ▪ 其他,如名人贬值、炒作、侵犯公民权等。 ▪ 请思考:如何平衡媒介权利和义务?如何
各种产品来刺激我们的经济,使
我们的生活更加充裕
第)拉斯韦尔:三功能说(1948年发表 的博士论文《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
1、对环境进行监督; 2、社会整合,即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 环境而建立相互关系; 3、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二)赖特:四功能=拉斯韦尔三功能+娱 乐
(三)赖特: 1、 监视环境:用新闻不断向整个社 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 2、协调社会各部分:以宣传聚合社会 各团体和个人对环境采取一致、有效 的行动 3、传递社会遗产:通过教育使社会规 范和知识等精神遗产代代相传 4、 提供娱乐:借助娱乐使整个社会 获得休息以保持活力 娱乐化 触媒
1. 降 低 公 众 的 文 化 情 1. 揭露罪孽腐败

文化传播业文化内容创意与传播策略研究

文化传播业文化内容创意与传播策略研究

文化传播业文化内容创意与传播策略研究第一章文化内容创意概述 (3)1.1 文化内容的定义与分类 (3)1.1.1 文化内容的定义 (3)1.1.2 文化内容的分类 (3)1.2 文化内容创意的重要性 (3)1.2.1 提升文化软实力 (3)1.2.2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3)1.2.3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4)1.2.4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1.3 文化内容创意的发展趋势 (4)1.3.1 跨界融合 (4)1.3.2 个性化定制 (4)1.3.3 数字化传播 (4)1.3.4 社会化参与 (4)1.3.5 绿色发展 (4)第二章文化内容创意方法与技巧 (4)2.1 文化内容创意的基本原则 (4)2.1.1 紧密结合文化内涵与市场需求 (4)2.1.2 突破传统思维,追求创新 (5)2.1.3 坚持人文关怀,传递正能量 (5)2.1.4 注重版权保护,尊重原创 (5)2.2 文化内容创意的灵感来源 (5)2.2.1 生活实践 (5)2.2.2 历史文化 (5)2.2.3 艺术创作 (5)2.2.4 科技创新 (5)2.3 文化内容创意的实践方法 (5)2.3.1 跨界融合 (5)2.3.2 故事化表达 (5)2.3.3 视觉设计 (6)2.3.4 互动体验 (6)2.3.5 营销推广 (6)第三章文化传播策略概述 (6)3.1 文化传播的定义与功能 (6)3.1.1 文化传播的定义 (6)3.1.2 文化传播的功能 (6)3.2 文化传播策略的类型与选择 (6)3.2.1 文化传播策略的类型 (6)3.2.2 文化传播策略的选择 (7)3.3 文化传播策略的发展趋势 (7)3.3.1 跨界融合 (7)3.3.2 数字化传播 (7)3.3.3 个性化定制 (7)3.3.4 社会化传播 (7)3.3.5 绿色传播 (7)第四章品牌建设与文化传播 (7)4.1 品牌与文化的关系 (7)4.2 文化内容创意在品牌建设中的应用 (8)4.3 品牌文化传播的策略与技巧 (8)第五章媒介融合与文化内容传播 (9)5.1 媒介融合的背景与意义 (9)5.2 媒介融合下的文化内容创意 (9)5.3 媒介融合下的文化传播策略 (9)第六章网络文化内容创意与传播 (10)6.1 网络文化内容的特征与趋势 (10)6.1.1 网络文化内容的特征 (10)6.1.2 网络文化内容的趋势 (10)6.2 网络文化内容创意的方法与技巧 (11)6.2.1 网络文化内容创意的方法 (11)6.2.2 网络文化内容创意的技巧 (11)6.3 网络文化传播策略与实践 (11)6.3.1 网络文化传播策略 (11)6.3.2 网络文化传播实践 (11)第七章文化内容创意与消费者行为 (12)7.1 消费者行为与文化内容的关系 (12)7.1.1 消费者行为的概述 (12)7.1.2 文化内容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12)7.2 文化内容创意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12)7.2.1 创意文化内容的吸引力 (12)7.2.2 创意文化内容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机制 (12)7.3 基于消费者行为的文化传播策略 (13)7.3.1 深入研究消费者需求 (13)7.3.2 创新文化内容形式 (13)7.3.3 强化文化内容的价值观传递 (13)7.3.4 拓展文化传播渠道 (13)7.3.5 加强消费者互动与参与 (13)第八章文化内容创意与政策法规 (13)8.1 文化内容创意与政策法规的关系 (13)8.1.1 文化内容创意的内涵与特征 (13)8.1.2 政策法规对文化内容创意的引导与约束 (13)8.2 文化内容创意的政策环境分析 (14)8.2.1 政策法规的现状 (14)8.2.2 政策法规的积极作用 (14)8.2.3 政策法规的不足与挑战 (14)8.3 文化内容创意的政策法规建议 (14)8.3.1 完善文化内容创意政策法规体系 (14)8.3.2 优化文化内容创意政策环境 (14)8.3.3 加强文化内容创意的政策支持 (14)第九章文化内容创意与市场运作 (15)9.1 文化内容创意与市场的关系 (15)9.2 文化内容创意的市场运作模式 (15)9.3 文化内容创意的市场营销策略 (15)第十章文化内容创意与可持续发展 (16)10.1 文化内容创意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6)10.2 文化内容创意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16)10.3 文化内容创意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与实践 (16)第一章文化内容创意概述1.1 文化内容的定义与分类1.1.1 文化内容的定义文化内容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以文化为核心,具有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

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古代精神文化影响深远,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包含了许多独特的精神核心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不仅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至今仍然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孝道尊重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之道。

儒家思想的发展与传承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

古代中国还有佛道两教的传统文化,佛教强调心灵的净化和超脱尘世的追求,道教则主张顺应自然和心境的平和。

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在古代中国文化中起到了辅助和调和的作用,帮助人们探索人生的意义和目的。

这些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倡导和文化传承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过程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和政府的支持。

中国的教育体系致力于继承和传承古代文化遗产。

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包含了经典文化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和研究古代文化传统。

另外,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如设立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举办文化节庆活动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确保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国古代精神文化面临着一些挑战。

现代化的浪潮使得一些传统价值观念被置于新的环境中,而新思想和文化输入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这给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境。

因此,如何将中国古代精神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传承与发展古代精神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综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为中国古代精神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古代文化,参与讨论和交流。

同时,传统媒体也应该发挥作用,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对古代文化感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3 )思想的深刻性。作家凭借语言来塑造形象, 反映生活,能更容易、更自如地把自己对生活的 感受、理解和评价渗透进去,甚至还可以通过叙 述人的身份,对描写的内容加以分析、评价,使 作品的思想意蕴得到强化。
3.文学的体裁
• ( 1 )诗歌。诗歌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是高度集 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二是抒情言志,饱含着 丰富的思想感情。三是丰富的想像、联想和幻想。 四是语言有鲜明的节奏感,富于音乐美。
教育活动包含三项基本内容
• ( l )为生存所必需的活动提供训练,如言语和手工操作。 • ( 2 )使社会成员接受为一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目的所必需的规 则和仪式。 • ( 3 )促使每个受教育者接受最基本的价值观念。
• 教育所选择的文化,在一定程 度上体现了人类文化的精粹, 是人类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乃至 核心的成分,教育把这些文化 内容进行组织和重构,以受教 育者最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 行传递,可以使他们在较短的 时间内学到较多的文化,掌握 社会文化的主体,从而使社会 文化体系不致丧失。
• ( 6 )在中国文化中引导社 会文化价值取向的社会阶 层和群体,主要是历史上 的爱国人物、舍生取义的 人物、民族英雄、忠孝人 物等,这些人物起着凝聚 民族文化的作用,也成为 中国人的楷模。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关系
•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并非截然分开。
• 有些精神文化是抽象的; • 有些精神文化是有其物质形态的。
• 2.艺术的特征
• (1)形象性。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 形式。
• ( 2 )主体性。
•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必然打上艺术 家作为创作主体的鲜明烙印; • 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和深刻理解, • 渗透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 • 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
第四章 精神文化的传播
文化传播学
第一节 精神文化及其发展
• 一、精神文化
• 精神文化是指人们运用思维方式创造 的成果,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政法制度、宗 教信仰、文物典章、风俗习惯等。 • 精神文化是由哲学、科学、宗教、艺 术、道德、法律、习俗等人们通过后 天习得的经验、技能等要素构成。 • 精神文化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知识、 观念、规范和模式等。
(一)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
• 从语言本身分析,语言 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 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 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 的一种符号体系。语言 又是思维的工具,是思 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 把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别 开来的最重要、最本质 的特性之一。从这个意 义上说,语言应是人类 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 ( 4 )在实现文化价值的程 度上和社会制约机制上, 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以集 体利益、政治利益、民族 利益和国家利益为最高利 益,而且在集体利益实现 的条件下去实现个人的利 益,是被社会所尊敬的行 为和价值尺度。
• ( 5 )中国文化的价值体 系的构成,依次为道 德观、政治观、哲学 与宗教观,中国的儒 学强调道德与政治的 完美统一,伦理道德 是一切观念的核心。
• ( 3 )审美性。从艺术生产 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 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 件:其一,必须是人类艺 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必 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 性。
3.艺术的社会功能
• ( l )审美认知作用。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 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知作用。
任何物质文化都一定 程度地反映着精神文 化的某些方面;许多 精神文化也具有一定 的物质形式。
二、精神文化的发展
• 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就包含 着一定的精神文化含量。
傩 戏
• 精神文化因素是生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 近代大工业生产的出现,脑力劳动和文化知识因素 在生产领域中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经济的发展越 来越依赖于人的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 • 科学技术在国际市场竞争以及综合国力诸要素中的 地位不断上升,市场竞争越来越成为科技和人才的 竞争,经济也趋于知识化,即人们所说的知识经济。
• 到了20 世纪末,科学与技术,文化与经济的联姻 已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导趋势,经济发展的主 要特性。所谓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就是自然科学 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经验型实践变为科学理论主 导型实践,自然科学技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
第二节 精神文化传播渠道
• 一、教育、文化与传播
• 教育为文化传播大开方便之门: • (1)教育可以对传播内容加以选择整 理。 • (2)教育过程中可随时接受反馈, 修正传播内容、渠道,避免所传文化 的失真。 • (3)传播者大多是“闻道在先”, 值得信赖,易于为受传者接受。 • (4)传者与受传者即教育者与受教 育者可建立起稳定、亲密的联系。 • (5)可利用远距离教育、班级授课 等组织形式,大范围进行文化传播。
(五)科技渠道
科学技术也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现象。 科学文化与精神文化对人的发展同等重要。
第三节 精神文化传播方式
• 一、语言传播方式
• 语言文字的诞生使人类逐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各 种各样的文化,不同的语言文字必然产生不同的文 化。反之,若使用共同的语言文字则总可以找到共 同的文化渊源,因此语言文字被人们公认是一种文 化,而且是最基础的文化。
• 宗教是一种在世界各个民 族、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 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至今 依然影响着全世界近三分 之二的人口。据有关宗教 学者统计,全世界现有信 仰各种宗教的信徒约40 多 亿人,占世界总人口70 % 以上。在当今信息时代, 来自世界各地的宗教方面 的信息使人们时刻地感受 到宗教对全球社会生活的 巨大影响。
文化价值观
• 价值标准是精神文化的核 心,是文化的灵魂。 • 文化价值观是指某种文化 环境下的人们对于物质文 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和心理文化等所表现的价 值和价值关系的整体看法 和观念以及在这一观念支 配下的所属行为。
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
• ( 1 )在文化价值的目标上, 所追求的是群体价值、群体 的生存和群体的利益,群体 和集体的发展以及个人为群 体、集体的奉献是中国文化 价值最高利益和美德。
• ( 2 )在实现文化价值目标 的手段、方法和途径上, 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表现为 群体幸福是个人幸福的前 提,社会整体的幸福是个 体存在的第一属性,自己 的痛苦是为了让他人有更 多的幸福。
• ( 3 )中国文化对人的评判标准主要的和唯一的就是 道德体系所规定的标准,在文化价值观中,人的主 体思想、文化观念把道德作为社会文化价值观中第 一性尺度和最主要的价值尺度。
• 语言的交际性是语言最本 质的功能。语言首先是重 要的交际工具,是认识语 言本质的核心环节。
除了语言之外,人们还使用其他的 交际工具:文字、旗语、红绿灯、 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
• ( 4 ) 戏剧。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是文学、音乐、舞蹈、 美术等各种艺术的综合体。它通过演员装扮角色,在舞台 上表演故事情节,塑造生动的舞台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 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直接感染观众,发挥社会作用。
狄俄尼索斯 剧场遗址
(二)艺术渠道
• 1.艺术三种含义:
• 一是指“技艺”、“技能”。指的是诸如木工、铁工、 外科手术之类的技艺或专门形式的技能。 • 二是指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在这种意义上使 用艺术一词是很常见的,如谈话艺术、领导艺术、管理 艺术等。 • 三是指“用语言、动作、线条、色彩、音响等不同手段 构成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达作家、艺术家的思想 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即是说艺术常常是通过 形象化的手段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如音乐、舞蹈、 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电影、曲艺等都是艺 术的形式。
• ( 2 )商道传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同文化地 区之间的商道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信道。例如,中 国隋唐时期从长安通往西域再往中亚的丝绸之路, 就是一条商旅文化信道。
• ( 3 )战争传播。历史上有很多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是 透过战争,或异族侵入有直接相关。战争传播常常被 认为是文化扩散强而有力的手段。像1096一1291 年 的十字军东征,让东方的罗盘、造纸、火药、印刷术 皆在此时传入西欧。
世界主要宗教
• 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概括起来有:道教宇宙 观,道教人生观,道教哲学,道教神学,道功道术,斋 醮仪范,医学养生,阴阳风水,命相预测,道场法事, 道教武术,道教音乐等十二个方面。
• 1. 道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士长的宗教。
• 2.佛教。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
• 3.基督教。
• 信仰上帝(或称天主)创始并管理世界,耶稣基督是上帝的 儿子,降世成人,救赎人类。主要流传在欧洲、美洲和大 洋洲各国。

• 教育文化的传递,这 是一些人类学家给教 育所下的一个典型的 定义。学校主要是充 当文化机构,向下一 代传递一系列复杂的 态度、价值观、行为 和期望,从而使下一 代继承了作为一种不 断发展现象的文化。
二、精神文化的传播
• 文化传播的途径有 以下几种:
• ( 1 )自然传播。在传统 社会里,人类的生活 大都依靠大自然,当 人口增加到一定数量 时,便要找寻新的地 方。于是在迁徙的过 程中,就会造成文化 传播的结果。
• 4.伊斯兰教。
• 8 世纪初,发展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性宗教。
(四)哲学渠道
• 1.哲学定义 • 哲学,一般来说,是指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 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的核心是“求真”和 “求知”。它的特点是思辨性、解释性和概括性。
• 2.哲学的类别
• (1)形而上学。形而 上学是一个哲学术语, 通常有两种含义:指研 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 对象的哲学;指与辩证 法相对立的、用孤立的 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 世界的思维方式。
• ( 2 )审美教育作用。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大程 度上是通过艺术作品,使读者、观众和听众感受与领 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