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 整理
(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第一章人类学要义第一节何为人类学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章节要点: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
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
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内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
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
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
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内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
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
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
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文化人类学概论
一、人类学研究定义、内涵、对象、结构人类学定义:人类学是运用实地考察的手段比较研究各民族文化和社会的综合学科。
广义的人类学涵盖了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多种学科。
人类学目标:通过不同社会与文化的比较,以及通过人类文化变迁历史的研究,概括出人类行为的原理、原则及人类文化变迁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学的最高目标。
人类学一词来自于希腊文中的(人)和(科学)。
人类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501年,当时专指人的体质方面的研究。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至今才100多年的时间。
它被称为“在科学中历史最短、抱负最大”的“研究人类的科学”。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87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是人类学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人类学研究对象——文化的特质文化是共享的,是外在的,可研究性;文化是可习得的;文化是象征的,建基于符号的;文化是整合的广义人类学四个主要的分支:体质(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狭义人类学则仅指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文化的结构(四层次说)a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
b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
c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d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熏陶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二、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学科观)(一)整体论也称整体观局部与整体间有关系;局部与其他部分有关系,分三个维度理解:A是共时性维度,整体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各个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B是历时性维度C是生理——心理学维度,研究人类学者与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文化相对论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依据它所依赖的文化结构,以及它所属的价值系统的关系来判断和解释由于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体系是无法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
人类学
1.法医人类学是以医学为基础,应用体质人类学的理论及方法,解决司法审判工作中与骨骼有关的个体识别问题,为案件的侦破提供线索,为案件的审判提供证据的应用学科。
2.尸体白骨化:白骨化的尸体是指尸体的白骨外露达1/2以上,外露的骨骼没有发生风化腐蚀的尸体
3.骨骺愈合又称骨骺闭合,至青春期前后,软骨细胞失去增殖能力骺软骨板被骨组织所替代,骨骺与骨干完全接合谓之为骨骺愈合。
5. 眼的复原:眼裂的两脚由骨性眼眶决定。眼眶内角的标志是泪囊窝,眼裂外角的标志是颧骨结节。颧骨结节和泪囊窝中部的连线就是眼裂在冠状面上得横向中轴线。眼裂内角点与眶内侧缘的关系有三种类型:①、1型:眼裂内角点与眶内侧缘处于同一矢状面上;②、2型:眼裂内角点位于眶内侧缘颞侧3mm以内;③、3型:眼裂内角点位于眶内缘颞侧3mm以外。其中3型最多,其次是2型,1型最少。眼裂外角点与眶外侧缘的关系也有三种类型:①、1型:眼裂外角点与眶外侧缘处于同一矢状面上;②、2型:眼裂外角点位于眶外侧缘鼻侧3mm以内;③、3型:眼裂外角点位于眶外缘鼻侧3mm以外。其中1型最多,2型次之,3型最少。眼眶按眶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态分成角型、圆钝型、矮型、高型。眶缘分为锐缘钝缘圆缘翻卷缘四种形式。
6. 物种的起源及动物骨骼的特征。 物种的起源:地球上的生命从无到有,经过亿万年得进化,形成了今天得物种格局。将不同地质时期地层内发现得生物化石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就可以显示出生物进化的趋势。物种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界以下依次分为门、纲、目、属、种。现代生物学的分类原则,现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可以简单得概括界为动物界,门为脊索动物门,亚门为脊椎动物亚门,纲为哺乳纲,目为灵长目,科为人科,属为人属,种为智人种。从进化得角度看,不同物种之间都有一定得关联。从脊椎动物开始,鱼类进化为两栖类,两栖类进化为爬行类、鸟类,进而到哺乳类。由于不同物种的生活环境不同,为了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它们的外形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同时,功能得需要决定了骨骼得形态结构。不同动物得骨骼形态不同得原因是物种进化得结果。动物骨骼的特征一①动物的头骨一般呈三角形,其下颌骨十分发达,而人颅骨却相反。鼻、眼眶的结构亦能反映出人与动物较为明显的特征差异。②动物椎体一般较大而椎孔较小,椎体横纵径大致相等,关节面与关节突十分发达明显。另外,动物的上位胸椎隙突发达,而下位胸椎横突发达,甚至超出棘突。③动物肋骨较平直,在脊柱端肋小头结构不明显,肋骨体的上下缘肋沟结构不明显。④由于人类直立行走,上肢灵活运动,人的胸骨柄相对发达,并形成特殊形态的胸锁关节和第一胸肋关节,动物一般不具备这些特点。⑤动物的趾骨较小而短粗,前肢与后肢大致近似 。⑥灵长类动物的牙齿与人类相似,但其切牙大,侧切牙小而尖牙长。食草类动物切牙大但牙冠短,牙根长,一般无尖牙,前磨牙与磨牙相似。食肉类动物切牙呈匕首形,尖牙大而锐,突出于牙列之外,牙弓呈开口小且深的U形,磨牙的牙尖发达。⑦动物骨盆窄而长,耻骨弓角较人类小,而且无显著的性别差异。二动物骨哈弗管形态不规则管径小,骨板层排列不整齐,骨单位分界不清楚
人类学概论(西大考古)
言学还必须有其他研究来证实。 4.民族学:以民族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现存民族,部分涉及民族史(民族考古)。 民族:
历史形成具有共同语言、生活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在共同文化上形成公共心理素质。 对现有民族的调查。 完整、详细、系统了解某一民族各个方面。研究民族历史需依赖 考古学。族源,体质人类学对人骨的研究。语言学,民族识别重要标志。 三、人类学简史: (一)、人类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19 世纪中叶在欧洲创立。 1.孕育阶段(上古——16 世纪初):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曾叙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体质人类学最初研究学者。 希罗多德,公元前 5 世纪,《历史》,风俗习惯,文化人类 学。 古埃及人曾以注意到不同种族,并绘于壁画上。 中世纪,宗教、神学盛行,科 学受限制。 1271 年,马可.波罗出发前往中国;在中国居住 17 年,游历中国太半,后 取道海上经土耳其回威尼斯,《马可.波罗行记》。 15 世纪始,在《马可.波罗行记》影 响下,“地理大发现时代”来临。 哥伦布发现美洲。 达.迦马 1498 年到达印度。 麦哲 伦环球航行。 人类各种族得到认识。 对人类学的研究开始兴起。 2.创建阶段(16 世纪初——1866 年):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体质人类学最早出现,自 16 世纪初开始,研究人体及其特征。 马金斯.亨特《人类学》。 16 世纪初人类解剖;意大 利,维萨里,致力于人体解剖,证明男女肋骨一样多,推翻了上帝用男人肋骨造女人之 说,《人体构造》,引起人们对“上帝造人说”的怀疑,被宗教裁判所处死。 17 世纪。 英国的泰森,解剖人、猩猩、猴子,比较研究,发现猩猩较猴子更接近于人,奠定比较 形态学基础。 18 世纪初,林奈,1736 年创建科学的生物分类系统,建立在动物的亲疏 关系上,灵长目,将人、猿、猴放于其中,将人分白、黑、黄、红四种人,统称智人种, 沿用至今。 18 世纪后期,布鲁门巴哈,将人种划分建立在人体测量基础上,特别是颅 骨形态。 19 世纪,一系列古人类大发现,尼安德特人、克罗马农人、森林古猿等。达 尔文《物种起源》。 赫胥黎,利用进化论论述人类起源,“人猿同祖”。人体形态学、人 种学、人类起源,体质人类学建立。 文化人类学:17 世纪始,大兴土木,地下往 往发现远古人类遗存,尤其是旧石器时代石器与化石,考古学开始建立。 19 世纪,汤 姆森将丹麦国家博物馆藏品按原料分类,石器、铜器、铁器。 卢伯克,按制造技术区 分石器。 1860 年,德国的巴斯典《历史上的人》,文化人类学诞生。 巴霍芬《母权论》。 19 世纪中叶,建立一批学术团体。 1866 年,瑞士,那沙特尔,首届人类学和史前考古 学会议,人类学正式诞生。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人类学(Anthropology)是研究人类及其文化、社会、生物等方面的学科。
该学科涵盖了多个子领域,包括物质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生物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
以下是对人类学中几个重要名词的解释。
1. 文化(Culture)- 文化是指一个群体共同创造和传承的一套价值观、信仰、惯例、行为模式、艺术和科学知识等。
文化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东西,如建筑、工具等,还包括非物质的东西,如语言、符号、价值观等。
人类学研究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变迁过程。
2. 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织形式。
它包括社会等级、社会团体(家庭、部落、宗教组织等)、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等。
社会结构决定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个体之间的互动方式。
3. 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 集体记忆是指一个群体共同记忆和传承的历史、经验和文化。
集体记忆通过口头传统、象征符号、宗教仪式和文化表演等方式传递给后代,并塑造着一个群体的身份认同和文化意识。
4. 批判人类学(Critical Anthropology)- 批判人类学是一种对传统人类学进行批判的学派。
它强调研究中体现的权力关系、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正义的问题。
批判人类学挑战旧有人类学研究中的偏见和正当性,提倡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自省和批判。
5. 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 跨学科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叉。
人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许多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和生物学等密切相关。
跨学科研究可以在不同学科的视角下对人类和人类社会进行深入理解。
6. 田野调查(Fieldwork)-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方法之一,指研究者亲自深入到研究对象所在的实际场所进行观察、交流和参与。
田野调查能够帮助人类学家以第一手资料了解和理解研究对象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文化表达。
【人类学概论】0504192127
一、名词解释(8×8=64')1、种族主义2、民族考古学3、萨林斯4、《金翼》5、话语分析6、亲属称谓制度7、历史人类学8、万物有灵论二、简答题(30')1、简述你对生态人类学的看法(14')2、“制度性宗教”与“扩散性宗教”(16')三、论述题1、试述民族志作为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2、请结合你的阅读或实践谈谈你对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看法。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一、名词解释(15×4=60')1、田野工作2、濡化3、象征人类学4、民族志二、简答题(15×2=30')1、结构主义的基本思想2、弗雷德里克·巴特的行为交易理论三、问答题(30×2=60')1、试述本尼迪克特的基本思想2、试评述六十年代以来西方人类学的三大学术思潮题号可能有误,表述可能不完整,其它没问题,仅作参考。
民大民族学人类学2001年试题人类学理论01年 人类学理论 简答:1简述莫斯的交换理论 2.简述结构主义人类学产生的政治背景和学术背景 论述: 1试述功能学派的理论要点、并分析功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林诺斯基和布朗学术观点的异同。
2试述米德萨摩亚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及有关问题的争论。
3.试总结前人有关人类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主要观点,并提出你的看法。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和简单填空 1.整体论2. 文化相对主义3. 意义(meanings )4. 濡化5. 人类学包括-- 分支A._B._C._D._ 6. 写出家庭术语的下分类别(3 种为限)A._B._C._ 简答 1.解说人类学如何研究文化的变迁(原因、过程、结果) 2.人类学宗教研究涉及宗教的起源、宗教的仪式及其功能的象征理论等,试说明之。
3.举出1940 年代几位中国著名人类学家出版的田野工作代表作(3 本为限),并说明每本书主要依据的理论和作品大意。
04年人类学概论 一填空 1 弗思(RaymondFirth)是____国人类学家,他六十多年前发表的______,1944年由中国学者____先生翻译成中文. 2 _____是美国人类学奠基人之一,他的_____论述了人类学的品格及在现实生活中意义. 3 在英国,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是_____和______.,这一学派通常被称为_____ 4 ____是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其代表作_____叙述了文化的不同选择之路,明确了人类学的目的是在于理解他 人文化. 二名词解释 <西太平洋航海者> 亲属称谓核心家庭成丁礼"船货运动"摩尔根 语言的谱系分类图腾信仰 三简答题 1 什么是古典进化论? 2 功能学派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 什么是生态人类学? 4 马林诺夫斯基对人类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四论述题 人类学包括哪些分支,其内容如何?你认为研究人类学对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一名词解释 <原始文化> 莫斯(marcel Mauss)许琅(火字旁的)光多线进化论<文化的解释> 二简答题 1传播学派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各自提出了什么主要理论? 2人类学实地调查(田野工作)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三论述题 1 试论摩尔根对文化人类学的贡献和理论缺陷. 2 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得克里夫-布朗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 3 试总结前人有关人类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主要观点? 05年试题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一、概念题(每题8分,共40分)1、认知人类学2、形的标准与量的标准3、《古代社会》4、社会学年刊派5、多线进化论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60分)1、民族学产生的三个标志是什么?2、何谓埃及中心论?3、何谓基本人格?4、何谓文化相对论?5、博厄斯对进化学派和传播学派持什么态度?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试论心理学派的形成原因及主要学术思想。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复习题第1章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1、什么是人类学?人类学(Anthropology)源自于希腊语,含义是“人的学问”。
然而,人类学的具体内涵,必须要放到它所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学科进程中来理解。
早期的人类学关注人论哲学的讨论和人的生物特性的研究,而到了19、20世纪,“文化”的研究成为了人类学的核心主题。
基于今日现有的知识上考察人类学的内涵,可以说:人类学是关于人的学问,这包括所有时代和所有地方的人,包括人的体质特征和文化创造。
人类学通常采取“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文化中的“他者”进行全面的考察,基于考察撰写“民族志”,用来对不同的文化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最终展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多种可能性,或者试图找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文化理论。
2、试解释文化和culture的含义。
英文中culture一词源自拉丁语,本意是“耕耘/种植”。
这不仅指“种植庄稼,饲养家畜”,也含有“照料家庭,培育道德”之意。
后来,culture一词逐渐指心灵道德或艺术修养的成就和状态。
这里强调culture是与nature(自然)区别开的人的创造。
在现代语境中,中文“文化”一词首先可以作为culture翻译成中文时的对等词来理解。
中国传统上,有“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可以看出,作为“人的创造”的culture,中文里含义相同的应该是“人文”。
“文化”一词,在传统上具有“用‘人文’来教化”之意,这与culture本来的动词性含义是相通的。
中文里“文化”更强调“人文”的教化方式。
3、说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其前提条件。
跨文化比较(cross-cultural comparison)是人类学家在对从世界上不同民族获得的经验材料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验证理论假设,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与差异,以实现理论概括或发现某种通则的方法。
跨文化比较的前提,是承认文化具有多样性、整体性和相对性的特征。
而且,人类社会各种不同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尽管各地区的社会与文化存在差异,然而他们总会有共同的可供分析的单元与要素。
(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第一章人类学要义第一节何为人类学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章节要点: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
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
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内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
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
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
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内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
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
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
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人类学部分名词解释整理
人类学名词解释文化相对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类学界流行一时的思潮。
文化相对论认为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是将来,它们在价值上是平等的。
人们不能用自己的文化中的价值标准去衡量评价另一种文化的价值。
文化相对论这一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韦斯特马克在其《道德观念的起源于发展》(1906~1908)一书中首先创用的。
但将其作为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与理论,则始于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
博厄斯不仅认为对民族文化的评价只有一该民族自己的标准来判断才有意义,而且还极力主张文化研究者在研究中也要坚持避免受自己价值体系的影响,而对每一文化进行客观的研究。
这一思想最终由赫斯科维茨加以完整化和系统化,并极力推崇与宣传。
这种文化相对论具有反对种族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的作用和意义。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文化相对论广为流行。
但由于这种理论存在者夸大各种文化的相对性,否认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和统一性,进而否认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主张帮助落后民族提高文化等弊病,因为在30年代以后,招到了许多人的非议,遂逐渐地衰微。
文化区:指有着相似文化特质的地理区域。
该术语由美国人类学家梅森创用。
最初只是用地理区域的区别来概括一群群被认为是具有意义的文化,但实际上当时这样划分的一个区域中的文化并不一定有联系。
1922年,美国人类学家威斯勒重新解释了文化区的概念。
他从文化特质的相似方面来限定文化区,认为文化区可以根据文化特质加以分类。
文化区有“文化中心”和“边缘区”。
文化中心是一个文化区所共有的文化特质发明创造和最集中的地方,而并不一定是地理的中心。
文化特质创造出来后呈放射性状向边缘区传播。
当在边缘区发现某种文化特质时,这种文化特质是过去某时在文化中心里创造出来的,通过了一段时间才传播至此。
由此他认为文化传播的过程就是文化特质发展的历史。
从而通过区别文化区等,可以构拟文化发展的历史。
因为,文化区概念是威斯勒用于构建文化史的一种分类手段。
(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第一章人类学要义第一节何为人类学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章节要点: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
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
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内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
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
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
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内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
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
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
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文化人类学概论
1、人类学研究定义、内涵、对象、结构人类学定义:人类学是运用实地考察的手段比较研究各民族文化和社会的综合学科。
广义的人类学涵盖了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多种学科。
人类学目标:通过不同社会与文化的比较,以及通过人类文化变迁历史的研究,概括出人类行为的原理、原则及人类文化变迁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学的最高目标。
人类学一词来自于希腊文中的(人)和(科学)。
人类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501年,当时专指人的体质方面的研究。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至今才100多年的时间。
它被称为“在科学中历史最短、抱负最大”的“研究人类的科学”。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87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是人类学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人类学研究对象——文化的特质文化是共享的,是外在的,可研究性;文化是可习得的;文化是象征的,建基于符号的;文化是整合的广义人类学四个主要的分支:体质(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狭义人类学则仅指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文化的结构(四层次说)a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
b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
c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d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熏陶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二、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学科观)(一)整体论也称整体观局部与整体间有关系;局部与其他部分有关系,分三个维度理解:A是共时性维度,整体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各个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B是历时性维度C是生理——心理学维度,研究人类学者与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文化相对论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依据它所依赖的文化结构,以及它所属的价值系统的关系来判断和解释由于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体系是无法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名词解释1.人类学:人类学就是研究人及与人之相近得灵长类得一门学问,或者说就是多种相关学问得集合。
2.文化: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得民族学意义来讲,就是一个复合得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得人所习得得其她一切能力与习惯。
3.自然选择:简单地说就就是保持适用环境较好得特征,抛弃不太适用得特征得过程。
两个重要得基本点:1.所谓特征不就是个别得而就是群体得有利特征;2.特征并不就是天生得“优越”,自然选择完全依赖环境,环境改变,那些有利得适用特征也随之改变。
4.主位观点:将焦点放在当地人得解释方式以及重要意义得判断标准。
5.客位观点:强调研究者得解释方式、概念范畴以及判断重要性得标准。
6.主位研究:就就是要研究者从事件参与者本人得角度去观察,要研究者摆脱既有得范式得束缚,抛弃文化本位得偏见,去探讨人类社会得现象。
7.客位研究:即使从旁观者得角度观察人得行为与事物。
人类学家就是通过科学得方法来分析与归纳所获得资料。
客位研究经常把当地人认为无意义得、或不适宜得活动、事件来进行比较与评价。
8.文化相对观:就是直接涉及文化价值判断得方法与理论,就是人类学得核心。
她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得特征与个性。
在过去、现在与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就是平等得。
但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而赞成或接受某一群体得所思所为,而就是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得历史、环境与社会中加以对待。
我们不能用普遍、共同、绝对得标准去衡量一种文化得价值。
人类学家用文化相对观来反对种族主义、欧洲中心主义,以及民族中心主义。
9.文化得整合性:文化得所有方面在功能上相互关联得趋向称为整合。
10.族群:就是某种群体由于体质类型、文化得相似,或者由于迁移中得共同记忆,而对她们共同得世系抱有一种主观得信念,此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得延续相当重要,这个群体就被称为族群。
11.原生论:也称为根基论,该理论认为族群认同主要来自天赋或根基性得情感联系。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整理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章人类学要义一、人类学人类学的英文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
在人类学的发轫期,它关注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的体质特征、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差别,以及人类进化与变异的机制、人的体质同文化的联结性关系。
人类学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
二、文化最初的culture源自拉丁文“耕耘种植”之意;中世纪晚期欧洲,culture逐渐指道德完美与心智或艺术成就;18世纪欧洲,文化的集合意义强调了精神观念领域的内向性理想主义的推崇。
Culture的原初概念在亚洲传播译介以日本为早,他们选择汉字“文化”对应西文中culture的同义语,意指不动用权力或刑罚而是依靠文德进行教化。
汉语“文化”这一术语带有人类学启蒙、觉悟和日后濡化的精神意义和教化方式的意义。
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culture成了人类学最核心概念,它的复合含义更为复杂起来。
泰勒对文化整体性的看法是:“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马林诺斯基首创功能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种特质的功能,就在于满足该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次生需要。
”格尔兹“将文化视为一种象征体系”,其考察象征符号的目的是寻求该符号是如何模塑社会行动者看待、感觉和思考这个世界的,以及探索其意义并加以阐释。
后现代主义又将文化转换为一个“建构性”的过程,文化的展示是形成文化的核心行为之一,也是被称作“文化的环程”的关键点,如果意义是因互动而成,那么我们的文化便具有“被分享的意义”,于是在文化的展示中,说者和听者、作者和读者都处在同一个“文化的环程”之中,而参与者之间的差异及权力因素促进了文化交流。
许多重要的人类学阶段性理论和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化观察的理论和方法。
三、田野工作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首要方法和途径,田野工作强调对地方族群日常生活的直接加入,其经验性调查的特征通常是:1、学会当地的语言;2、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的居住时间;3、采纳参与观察的方法。
人类学概论人类学要义
三、考古人类学
(一)围绕考古旳学问 考古人类学旳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旳过去 是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旳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
研究 经过跨越时空考察文化旳连续性来了解人类本身 考古史(archaeological history)涉及建构人类文化
发展历史,陈说区域文化发展史、地域分布特征等, 以及对社会文化系统发展变化旳来龙去脉作出解释 考古学由史前考古学(prehistoric archaeology)、历 史考古学(historic archaeology
41
文化人类学不断积累旳主要知识内涵中,不 论从人本旳出发点,还是从不同地理区域旳 族群生活方式旳了解考虑,人类学都处于探 索世界各地人类将来发展旳基础理念旳重心 之中。
它旳某些理念与原则能够构成一种潜在旳知 识贮备,提升每一种人旳文化素养,提议人 性与文化将来转换旳方向,随时发挥对人类 社会有益旳作用;这门知识能够使每一种社 会组员增强文化学习与了解旳自信力,提供 不同民族之间旳友好交往之道;
37
进化理论(分为古典进化论和新进化论两种) 传播理论 功能理论 文化与人格理论 构造理论 文化唯物论 象征理论 解释理论 实践理论 反思人类学
38
文化人类学旳研究一般经过田野工作和 撰写民族志旳措施取得资料与结论。
田野民族志研究在不同国家有不同旳学 术老式。
39
(二)文化人类学知识积累旳意义 老式上,人类学家要到一种特定旳、较小旳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
人类学知识点整理名词解释1.人类学:人类学就是研究人及与人之相近的灵长类的一门学问,或者说就是多种相关学问的集合。
2.文化: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就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她一切能力与习惯。
3.自然选择:简单地说就就是保持适用环境较好的特征,抛弃不太适用的特征的过程。
两个重要的基本点:1、所谓特征不就是个别的而就是群体的有利特征;2、特征并不就是天生的“优越”,自然选择完全依赖环境,环境改变,那些有利的适用特征也随之改变。
4.主位观点:将焦点放在当地人的解释方式以及重要意义的判断标准。
5.客位观点:强调研究者的解释方式、概念范畴以及判断重要性的标准。
6.主位研究:就就是要研究者从事件参与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要研究者摆脱既有的范式的束缚,抛弃文化本位的偏见,去探讨人类社会的现象。
7.客位研究:即使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人的行为与事物。
人类学家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与归纳所获的资料。
客位研究经常把当地人认为无意义的、或不适宜的活动、事件来进行比较与评价。
8.文化相对观:就是直接涉及文化价值判断的方法与理论,就是人类学的核心。
她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与个性。
在过去、现在与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就是平等的。
但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而赞成或接受某一群体的所思所为,而就是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与社会中加以对待。
我们不能用普遍、共同、绝对的标准去衡量一种文化的价值。
人类学家用文化相对观来反对种族主义、欧洲中心主义,以及民族中心主义。
9.文化的整合性:文化的所有方面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的趋向称为整合。
10.族群:就是某种群体由于体质类型、文化的相似,或者由于迁移中的共同记忆,而对她们共同的世系抱有一种主观的信念,此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的延续相当重要,这个群体就被称为族群。
11.原生论:也称为根基论,该理论认为族群认同主要来自天赋或根基性的情感联系。
人类学部分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文化相对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类学界流行一时的思潮。
文化相对论认为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是将来,它们在价值上是平等的。
人们不能用自己的文化中的价值标准去衡量评价另一种文化的价值。
文化相对论这一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韦斯特马克在其《道德观念的起源于发展》(1906~1908)一书中首先创用的。
但将其作为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与理论,则始于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
博厄斯不仅认为对民族文化的评价只有一该民族自己的标准来判断才有意义,而且还极力主张文化研究者在研究中也要坚持避免受自己价值体系的影响,而对每一文化进行客观的研究。
这一思想最终由赫斯科维茨加以完整化和系统化,并极力推崇与宣传。
这种文化相对论具有反对种族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的作用和意义。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文化相对论广为流行。
但由于这种理论存在者夸大各种文化的相对性,否认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和统一性,进而否认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主张帮助落后民族提高文化等弊病,因为在30年代以后,招到了许多人的非议,遂逐渐地衰微。
文化区:指有着相似文化特质的地理区域。
该术语由美国人类学家梅森创用。
最初只是用地理区域的区别来概括一群群被认为是具有意义的文化,但实际上当时这样划分的一个区域中的文化并不一定有联系。
1922年,美国人类学家威斯勒重新解释了文化区的概念。
他从文化特质的相似方面来限定文化区,认为文化区可以根据文化特质加以分类。
文化区有“文化中心”和“边缘区”。
文化中心是一个文化区所共有的文化特质发明创造和最集中的地方,而并不一定是地理的中心。
文化特质创造出来后呈放射性状向边缘区传播。
当在边缘区发现某种文化特质时,这种文化特质是过去某时在文化中心里创造出来的,通过了一段时间才传播至此。
由此他认为文化传播的过程就是文化特质发展的历史。
从而通过区别文化区等,可以构拟文化发展的历史。
因为,文化区概念是威斯勒用于构建文化史的一种分类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一、人类学
人类学的英文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
在人类学的发轫期,它关注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的体质特征、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差别,以及人类进化与变异的机制、人的体质同文化的联结性关系。
人类学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
二、文化
最初的culture源自拉丁文“耕耘种植”之意;中世纪晚期欧洲,culture逐渐指道德完美与心智或艺术成就;18世纪欧洲,文化的集合意义强调了精神观念领域的内向性理想主义的推崇。
Culture的原初概念在亚洲传播译介以日本为早,他们选择汉字“文化”对应西文中culture的同义语,意指不动用权力或刑罚而是依靠文德进行教化。
汉语“文化”这一术语带有人类学启蒙、觉悟和日后濡化的精神意义和教化方式的意义。
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culture成了人类学最核心概念,它的复合含义更为复杂起来。
泰勒对文化整体性的看法是:“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马林诺斯基首创功能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种特质的功能,就在于满足该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次生需要。
”格尔兹“将文化视为一种象征体系”,其考察象征符号的目的是寻求该符号是如何模塑社会行动者看待、感觉和思考这个世界的,以及探索其意义并加以阐释。
后现代主义又将文化转换为一个“建构性”的过程,文化的展示是形成文化的核心行为之一,也是被称作“文化的环程”的关键点,如果意义是因互动而成,那么我们的文化便具有“被分享的意义”,于是在文化的展示中,说者和听者、作者和读者都处在同一个“文化的环程”之中,而参与者之间的差异及权力因素促进了文化交流。
许多重要的人类学阶段性理论和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化观察的理论和方法。
三、田野工作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首要方法和途径,田野工作强调对地方族群日常生活的直接加入,其经验性调查的特征通常是:1、学会当地的语言;2、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的居住时间;3、采纳参与观察的方法。
四、民族志
人类学者最终坐下来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这个文化撰写的文本形似就是所谓的民族志,民族志是田野工作的结果之一,是人类学的主要展示手段和形式。
人类学家通过田野工作想要做的就是把直接观察到的事项进行转述、分析和解释,最终书写出所理解的某种文化给读者。
民族志写作也可以认为是“发现一种文化的意义并将这些意义与另一种文化里的人沟通的整个过程”。
民族志文本的撰写种类有“传送带”模式、阐释的模式、多声道的模式等。
五、体质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探讨古今人类生存的生物性基础,研究人类如何获得现今的形态和行为问题,包括人的体质特征,特别是人类的进化和变异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人的体质(生物性)与文化的关系。
现代体质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上半叶,体质人类学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即研究人类进化与演化过程及现代人类的生物性与文化性的关系。
六、考古人类学
考古人类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
它是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
七、语言人类学
语言人类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工具又是一种文化实践,它是着重考察人类各地语言使用与文化的关系的分支学科。
今日语言人类学可以认为始于美国印第安人的语言和文化研究,博厄斯《美国印第安人语言手册》称为“近乎于一部现代美国语言人类学的奠基作品”;萨皮尔、沃尔夫提出了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又称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决定语言使用者的思维和感觉。
语言人类学研究的两大传统流派是话语分析和话语/交际民族志。
八、文化人类学
霍尔姆斯1901年在《美国国立博物馆的报告》中首次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一术语,指代研究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一门学科。
它所关注的人类文化现象,侧重描述、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社会和文化的异同,包括人们在风俗习惯、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制度、原始艺术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流派有进化理论、传播理论、功能理论、文化与人格理论、结构理论、文化唯物论、象征理论、解释理论、实践理论、反思人类
学等。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一般通过田野工作和撰写民族志的方法获得资料与结论。
九、民族学
十、普同性
所谓普同性或普同论,是指地球上全人类的一致性与共同性。
进一步说,人类在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上的共同特征就是普同性内涵。
人类普同性存在于它的一般性与个别性之中。
十一、文化相对性
文化相对性也称文化相对论或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而且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平等的,要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
博厄斯倡导文化相对性。
人们总是习惯于以自己所属的群体文化价值和传统观念来衡量、判断并且解释其他社会文化行为,这就是“民族中心主义”,其极端表现是“文化沙文主义”,即认为自己拥有的习俗、信仰永远优于别人的习俗和信仰,并以自己的文化来规范他人的行为。
文化相对论也是“相对的”,极端的文化相对论认为任何文化都无法做价值判断,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是不存在的,对所有文化都应抱有宽容态度;相对的文化相对论更强调依据其历史脉络把握文化。
十二、生物—文化适应
适应是指地球上的生物种群通过自身变化与周围环境达成协调并繁衍下去的过程。
人类的适应包括生物性适应和文化适应。
生物性适应主要指人体同周围环境保持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体质协调。
文化适应则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的策略达成和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和谐。
人的环境适应的生物性与文化的交互过程又是综合的生物—文化适应。
一方面人类身体和大脑的变化让我们适应策略中的文化得以实行;另一方面如属于文化适应的人类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也可以看做是生物性适应的一个表现,因为文化适应的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的生物性进程。
适应包括对过程和结果的适应,适应过程具有两个特征:保持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