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阅读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简析与备考的反思
2007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简析精品文档41页
第二大题答题情况简析
题 号
考查内容
分值 得分率 平均分
7
文中词语理解
3 0.74 2.22
8
文中信息筛选
3 0.67 2.01
9
文中信息整合
3 0.57 1.71
10
文章内容分析
3 0.61 1.83
第三大题答题情况简析
题号
考查内容
分值 得分率 平均分
11
文言实词理解
3 0.58 1.74
17
文学常识辨析
3 0.15 0.45
06、07第四大题得分情况比较
考查内容
分值 得分率 平均分
文言文翻译 06
元曲鉴赏
名句默写
17 0.62 10.54
文言文翻译、断句
07 诗、词、曲比较欣赏 17 0.51 8.66 文学常识辨析
平均分下降: 1.88
第四大题答题中暴露的主要问题
1.文言文翻译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 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 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 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最富创意 最难创作 最易发挥 ——搜狐网站评07浙江高考作文题
人文素养与社会发展(04)
2019浙江卷试题特点简述 2019浙江卷答题情况简析 2019高考复习的几点建议
2019高考浙江语文卷特点
稳中求变 能力为先 贴近生活 追求人文性、文化味
——命题组总结
创新题型 强化赏析 关注学习 重视真情
——教学专家评价
特点1:试卷保持基本稳定
整卷结构(二大板块、七个大题) 板块分值(42分+108分) 试卷题量(七大题、25小题) 作文形式(话题作文)
广州市中学语文教研会2007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试题分析
2007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试题分析广州市中学语文教研会高三中心组〖编者按〗2007年语文广东试卷在试卷的结构、考点的内容、试卷的风格等方面,反映了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内容改革的新要求,体现了继承与发展、平稳与变化的考试特点。
认真研读、科学分析今年的广东语文试卷,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课程改革下的语文高考到底“考查什么”,又是“怎样考查”的;进一步明确2008年语文高考的改革方向,从而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备考方法。
下面就对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作分析。
第一大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峥嵘狰狞慎重缜密周全B.诅咒趔趄狙击神情沮丧C.讥诮眉梢俏丽峭拔刚劲D.辍笔啜泣拙劣相形见绌【答案】 B【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要求辨析所给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能力层级为A。
B项的四个加点字是由四个声旁相同(声旁都是“且”)、却“读音完全不同”的形声字组成。
“诅”读zǔ,“趄”读qiè,“狙”读jū,“沮”读jǔ。
A项四个字也是形声字,“峥”和“狰”都读zhēng ,“慎”读shèn,“缜”读zhěn。
C项四个字的声旁都是“肖”,但“梢”读shāo,“诮”、“俏”、“峭”都读qiào。
D项四个字也是形声字,“辍”和“啜”都读chuò,“拙”读zhuō,“绌”读ch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父亲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国家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
B.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足以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
C.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D.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
200体验磨练7年高考语文试卷简析与备考的反思.doc
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简析与备考的反思王宇2007年的高考已经结束,对照高考试卷反思语文高考的备考过程,是有意义的工作。
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简析2007高考语文试题体现考纲新特点,充分体现了高考考纲的新变化(如“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现代常用汉字的字形”“论据充实”''用词贴切”“文句有表现力”等提法),突出双基考杏点,考点清晰、具体,难易区分度合理,题题不离基础,又题题体现能力。
具体分解如下:一基础与规范1、突出了常用字的规范认读,如第1题的“笺”读“jian”不读“qian”;突出常见字词的正确、贴切使用,如第2、4、8、19等小题。
2、考杏课木基础知识的迁移,如诗歌欣赏题,选择的是同学们熟悉的作家王维的作品《新晴野望》,考生完全可以从所学有关王维的知识,由田园诗人确定此诗为田园诗,进而由前三联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静态I出i面),到的第四联人物在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动态画面);由实写到虚写,动静结合,层次分明的描绘,以及诗歌明朗、健康的基调和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现代文阅读选用了茅盾的文章,强调了名家范文的价值,由于范文与普通文章相比,分歧小,具有较好把握的一致性,使考生在答题时避免了理解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适当变换了主观试题的体型,如彷句、对句,代之以前儿年常出现的找出不得体的用法, 并进行修改,即使教师阅卷有据可依,又使考生避免了答题的不确定性。
5、主观性强的试题(20小题),也依然强调了基础层面知识的运用,如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二、语文功底与思维能力1、作文一改近几年话题作文的考查形式,而是通过阅读、分析材料,提炼主题或论点。
而且作文要求也有新的变化,增加了自立题意,不得套用、抄袭,不能脱离所给的材料和范I韦I:一方面考杏学生的审题能力、思想的条理性、深刻性,也增加了现场作文的实效性及能力表现的真实性。
2007年高考山东语文试卷分析
2007年高考山东语文试卷分析2007年高考山东新课程语文试卷设有23题,整体设计切合《山东卷考试说明》的要求,符合考生实际,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试题从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入手,全方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突出语文的实践性、时代性、综合性和人文性,在继续体现对汉语的应用性考查、突出语言的规范性要求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和突出地方特色,并且能够大胆探索和调整,突出能力考查,注重分析探究。
与往年相比,试卷增加了选做题,给学生自主答题以更大的空间和自由,题目的设计也更具灵活性、开放性。
试卷选材视野开阔,角度新颖,比去年更具内在的统一性和审美性。
整套试卷设计严谨,整体性强,特点鲜明,更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思维,充分展示个人能力,整体质量高于2006年,充分显示了山东省自行命题的水平和特色。
一、严格遵循《山东卷考试说明》,体现新课程理念,适当调整考试内容和题型结构。
试题从设题形式、试题难度以及题量等方面来看与往年保持相对稳定,但在考试内容的要求、题型结构的设计上体现了新课改的选择性要求,更注重考查能力,在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较好地实现了既保证平稳过渡又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目标。
今年的试卷与去年相比有所调整。
第Ⅰ卷以语音替代了标点符号考查;第Ⅱ卷的文言文翻译分值增至10分;取消对文学常识的考查,名篇名句填空题增到6分;选做题要求考生从文学类和实用类两个阅读文本中任选一个文本,按照要求作答,共18分;作文明确提出“文体特征鲜明”的要求。
调整后的试卷区分度和层次感更加突出,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等新课程特征,贯彻了“坚持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尤其注重对考生思维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考查”的精神,同时对中学语文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课程改革的健康推进。
由于是山东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后的第一次高考,试卷一方面按照《山东卷考试说明》的要求,适度探索,适当调整考试内容和题型结构;另一方面,难度设计总体控制比去年略有降低。
2007广东语文高考试卷解读及08年备考建议
王辉·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与探索作者:王輝2007年6月2007广东语文高考试卷解读及08年备考建议王辉一、2007年高考命题指导思想【解读】:2007年高考命题体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出本学科新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考查了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注重了能力与素质考查,注重了时代性与实践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试卷以合格的大学新生应该具备的语文基础与能力为主要考查内容,针对近年来考生语文水平实际情况和高等学校对新生语文水平的反馈意见,着重加强了对汉语言文字规范掌握及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内容【解读】:内容上,现代文阅读必考部分为“阅读一般论述类(创新与想象)和说明类文章”(必考),选考部分分两类:一类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阅读;一类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
写作方面变为“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诗歌除外)”。
能力层级上,增加了探究能力的测试(结合文本),放在了选考部分。
选考部分的分值为15分。
三、试卷结构考前与考后变化考试说明:共四大题22小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7题(二)语言文字运用7题(三)阅读:现代文阅读(必考)4题(选考)3题(四)写作1题考场试题:共六大题24小题。
(一)(五)语言文字运用6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7题。
(三)阅读:现代文阅读(必考)4题。
(四)(选考)3题(六)写作1题三、试卷内容和题型占分比例(一)内容比例:1.必考(90%)选考(10%)2.古代诗文阅读(27.5%)(33分)3.语言文字运用(20%)(24分)4.现代文阅读(27.5%)(18+15=33分)5.写作(40%)(60分)(二)题型比例试题类型占分比例:选择题20%,非选择题80%。
四、试卷整体分析1、全卷选择题共33分,比2006年多了3分,古文阅读4题,现代文论述文2题多选和不定项选择,语音1题,熟语1题,病句1题,语义辨析1题。
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
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摘要:一、引言1.高考的重要性2.2007 年高考语文试卷的背景二、试卷结构与题型1.试卷总分2.题型分布2.1 阅读理解2.2 完形填空2.3 作文三、试题内容分析1.阅读理解部分1.1 文章选材1.2 题目设置2.完形填空部分2.1 文章选材2.2 题目设置3.作文部分3.1 题目设置3.2 对考生的要求四、试题难度分析1.总体难度2.各题型难度比较五、对考生的启示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加强完形填空训练3.注重作文技巧与素材积累六、结论1.2007 年高考语文试卷的特点2.对未来高考语文试卷的展望正文:一、引言高考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每年都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中,高考语文试卷更是备受瞩目,因为它关系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对2007 年高考语文试卷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以期为广大考生提供参考和启示。
二、试卷结构与题型2007 年高考语文试卷总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包括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非选择题主要是作文。
三、试题内容分析1.阅读理解部分阅读理解部分共有5 篇文章,选材广泛,涉及文学、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
题目设置注重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概括和推理能力。
2.完形填空部分完形填空部分共有20 个小题,文章选材以日常生活、社会现象和文化知识为主。
题目设置考查考生的词汇、语法和篇章理解能力。
3.作文部分作文题目设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考,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和素材进行创作。
这对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四、试题难度分析总体来看,2007 年高考语文试卷难度适中。
阅读理解部分难度较高,完形填空和作文部分难度相对较低。
这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要兼顾其他题型的训练。
五、对考生的启示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考生应在平时的学习中多阅读,扩大知识面,增强对各种文章类型的适应能力。
07年高考语文试卷综合分析暨08年语文高考备考建议
散文阅读训练的步骤 1 .阅读 2 .审题 3 .答题 4 .批改与评讲
社科文阅读
(一)散文阅读与社科文阅读的区别。 (二)社科文选择语言材料的总趋势。 (三)社科文阅读的设题。 (四)社科文阅读的训练步骤。
社科文阅读的设题( 社科文阅读的设题(一)
第一题一般都与概念有关,或者直接考查概念。 第一题一般都与概念有关,或者直接考查概念。 例: 全国卷一:5.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 全国卷一: 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全国卷二: 从原文看,下列对“生物多样性” 全国卷二:5.从原文看,下列对“生物多样性” 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四川卷: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四川卷:5.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 项是( 瓦斯开发利用的意义远远超过 项是( ) “瓦斯开发利用的意义远远超过 单纯的‘变废为宝’” 单纯的‘变废为宝’” 湖南卷:6.依据原文 依据原文, 湖南卷:6.依据原文,不属于科学家们所做的 嗜盐菌实验的一项 的一项( ) 嗜盐菌实验的一项(
社科文阅读的设题( 社科文阅读的设题(二)
一般是从说明对象的性质、关系、成因等方面设题。如四川卷: 一般是从说明对象的性质、关系、成因等方面设题。如四川卷: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 6.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 ) A.对我国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所导致的煤矿企业可 以采气却无法采煤的情形,有媒体用《威尼斯商人》 以采气却无法采煤的情形,有媒体用《威尼斯商人》中“割肉不 许流血”的难题来形容。原文是“可采煤却不可采气” 许流血”的难题来形容。原文是“可采煤却不可采气” 概念问 题。 有研究认为: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所能观测到的90 90% B.有研究认为: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所能观测到的90%以上的 温度上升可能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原文是“ 温度上升可能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原文是“观 测到的温度上升与人类有关的……可能性超过90%) 关系问题。 可能性超过90 测到的温度上升与人类有关的 可能性超过90% 关系问题。 获得中央特许权的两家煤层气开发企业, C.获得中央特许权的两家煤层气开发企业,目前在全国拥有相 当于山西省含煤面积60 以上的煤层气开发权和对外合作权。 当于山西省含煤面积60 % 以上的煤层气开发权和对外合作权。概 念问题,偷换概念, 念问题,偷换概念,原文中只说了获中央特许权的企业拥有全国 相当面积的……开发权与对外合作权,没有与山西对比。 开发权与对外合作权, 相当面积的 开发权与对外合作权 没有与山西对比。 煤矿企业对储存于煤层中的瓦斯采用朝夭排放的方式, D.煤矿企业对储存于煤层中的瓦斯采用朝夭排放的方式,能够 降低煤矿发生爆炸的危险性,但将产生温室效应, 降低煤矿发生爆炸的危险性,但将产生温室效应,从而造成严重 的环境问题。关系问题。 关系问题。
从2007年高考谈高三语文总复习的得与失重点
从2007年高考谈高三语文总复习的得与失————兼谈高中语文教学的某些想法语文组钟斌2007年高考已经降下帷幕,一切都不出考前所料,整份高考试卷不仅在内容、结构上完全符合《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要求,而且连赋分也完全一致,甚至在文化经典与长篇小说试题的命制上,与《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提供的样式也完全一致,是一份让考生放心、家长开心的卷子。
甚至考虑到因为增加的答题表述量(220字左右)考试时间相对较紧的情况,减了一道散文作品阅读的表述题,让考生有充分时间从容答题正是上述的原因,今年的语文高考试卷在表面上看成了福建省自行命题四年来最平稳、最平实的一份试卷。
纵观一年来的复习教学工作,有几方面是特别值得总结的。
一、立足大纲:乱云飞渡仍从容紧紧围绕《教学大纲》与《考试说明》,集思广益。
这样的做法直接的好处是整个复习能把好大的方向,思路清晰,工作开展尽好、尽早,能统一思想。
07年与06年的试卷模式的变化,考点的变化,特别是新增考点的出现,备课组能够尽早做好部署,学生最早的接触到知识点的具体内容,试题的基本样式,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效益最大化。
今年考试说明的出台已是较晚的事了,老师对新增考点的了解和把握也不算最早,但实际做法与对策肯定是最及时的,在保持一贯的复习计划的同时,在保住阵脚不乱的同时,备课组有条不紊地做好部署,自编教材,择优推荐,让考生对新增考点不陌生,早准备。
二、夯实基础:大珠小珠落玉盘总复习要开展好,做到复习后阶段的有的放矢,夯实基础,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复习点是关键。
众所周知,2005年后,福建省的高考语文卷就已经把前面的语基选择题删掉了,但在复习中,绝不能因为这样而忽略了基础考点的复习,相反,整个复习中都在认真研讨语基考点如何与语用题型相结合、以主观灵活的题型出现的可能。
虽然今年高考在语用题板块中并没有创新题型出现,但相信总复习的这种做法是科学、客观、有效的。
另外,总复习第一轮中,尽量将各考点细化,每一考点牵涉到的相关知识都不放过。
2007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简析
例3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 那些美丽的梦想、 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 们远去。 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 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 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 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写一篇作文, 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 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考查内容 文言文翻译 06 元曲鉴赏 名句默写 文言文翻译、断句 文言文翻译、 07 诗、词、曲比较欣赏 文学常识辨析 平均分下降: 平均分下降: 1.88 17 0.51 8.66 17 0.62 10.54 分值 得分率 平均分
第四大题答题中暴露的主要问题
1.文言文翻译 1.文言文翻译
①不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准确理解文言虚实词 例:岂非……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岂非……终身不用 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终身不用, 对“君”字的翻译,只要仔细依据上文意思,就不 字的翻译,只要仔细依据上文意思, 会 译成“君子” 译成“君子”、“那个人”、“你”。 那个人” ②文言句式的掌握不够落实 例:对第一句的翻译,不少考生只注意到了它的反问 对第一句的翻译, 句式,而对其中“终身不用”的被动句的翻译, 句式,而对其中“终身不用”的被动句的翻译,未能 准确把握。 准确把握。
2007年高考语文广东卷有关情况综述与思考(精)
三 有待研讨的问题
(一)如何加强基础训练 1.(12分,每小题3分)字词:加点字的读音; 错别字;词语使用。 2.(9分,每小题3分)阅读现代文回答问题: 判断观点;判断理解与表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推断正确的一项。 3.(12分,每小题3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加点词的解释;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句 式;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有关各题的命题情况及考生 的答卷情况 (续4)
第五大题(22---23小题) 第五大题有2小题,共l2分,考查的是语 言综合运用,以往这一板块都会命三道 题,今年命了两道题,每道题的分值都 是6分,题目之间没有梯度,幸好是今年 没有出现新题型,弥补了这个不足。
●有关各题的命题情况及考生 的答卷情况 (续5)
第二大题(5---8小题为选择题;9---11小题为主 观题) 第二大题共7小题,有4道为单项选择题,3道 为主观题,共33分。考查的是古诗文阅读,分 别考查了文言文阅读(实词、虚词、分析概括 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信息筛选、断句、翻译 6个考点)、古诗阅读(意象、炼字2个考点)、 名句名篇默写(1个考点)三个部分。
二 有关各题的命题情况及考生 的答卷情况
下面分题来分析评价一下各题目的命题 情况及考生的答卷情况。 第一大题(1---4小题) 第一大题共4小题,均为单项选择题,每 小题3分,共12分。4小题分别考查了语 文基础知识中的语音、成语、词语辨析、 病句辨析4个考点。
●有关各题的命题情况及考生 的答卷情况 (续1)
●有关语文命题的几个问题(续3)
一类来作答,两类的分值都是15分。而对论述 类文体的考查则放在必考部分,分值18分。这 样三类文体的考查都体现在试卷上。 2.文言文阅读以前选材基本上都是史传类的作 品,但今年选择了《聊斋志异· 郭生》作为阅 读材料,这段阅读材料既有文学性又与史传材 料在行文上相类似,很好地突出了文学性,但 又与以往的选材习惯作了很好的衔接。
评析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主观阅读题命题失误
评析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主观阅读题命题失误泉州五中陈宏明失误一:未能对有不少失误的阅读文本进行修改,影响文本把握尽管这是一篇内涵丰富、语言优美的的散文,但是文本不少地方表述上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详见附三的分析)。
作为考场阅读材料,命题者没有理由不进行修改,除非让考生进行批判性的解读,可命题者并没有这么做,不知是什么原因?难道是本身的解读能力不行吗?虽然不少有问题的语句对素质较好的考生的整体把握不存在很大的影响,但是对素质中下的考生就存在较大的影响。
换个角度说,即使是对整体把握不存在影响,对细节的具体把握肯定是有影响的。
失误二:在文章的失误处设题,令人啼笑皆非(一)该大题的第一小题(全卷的第十二小题)——“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应该是个错误的命题,因为原文中的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病句(这个比喻显然说不通,说母亲干瘪的乳房像“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取的是形似,暂且说得通,可接下去说乳房“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取的明显是“神似”,可这哪存在神似?乳房的功能在于哺育,在于奉献;“讨饭的碗”功能在于乞讨,在于索取,二者风牛马不相及。
乳房可“讨来盛宴”这样的说法也未免太荒唐,此处的本体和喻体不相符),一个病句要求考生把它当作佳句分析其表达效果,这岂不荒谬。
更为荒谬的是居然给出这样的参考答案——“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确实可以通过母亲干瘪的乳房(因操劳而干瘪)体现出来,但是它绝对不是通过“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这个比喻体现出来的(孩子的幸福绝对不是母亲向人乞讨来的)。
(二)该大题的第二小题(全卷的第十三小题)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也是个错误的命题,因为“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这句话在行文思路上本身就显得非常突兀,属于“半路上杀出来的程咬金”,既“前不着村”又“后不着店”,让人不知所云(前面既没有对“房屋”与“道路”进行陈述铺垫的文字,后面的文字又不是承接这句话的语意来说的。
读《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读《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河南省巩义市教育科研培训中心郭晓安在新课标的背景影响下,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感到试题稳中有变、变中求新,既考查了考生的语文能力又考查了考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份好试题。
一、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难度有所降低。
2007年试题与2006年试题均为21小题,十分稳定,但有所变化,2007年语文试题中的变化是:注重基础,难度略有降低。
如第1小题,错别字考查由去年的选出两个错别字降低为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第2小题,考查成语,有“甘之若饴、蠢蠢欲动、沧海桑田、无足轻重”都是常用词。
诗歌鉴赏苏轼的《望江南》意思好懂,题目明确,难度比去年降低,文言文阅读《宋均传》出自《后汉书》,是浅易的文言文,考查了“决、募、祠、挠”四个实词,没有单独考查虚词,与去年相比,难度相当,稍有降低,注重考查了学生的基本功。
名篇名句,重视整段背诵和名句背诵,但都出自课本,只要功夫到位,应为送分题。
二、变中求新,重视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得体。
今年高考试题力求变中有新,重视了语言运用中的简明、连贯、得体。
命题形式平稳。
其中第19题考查了语言表达的简洁性,第4小题语句的衔接考查了语言运用中的连贯,第18小题写便条是应用文体考查了语言的得体。
简明、连贯、得体共12分,这一考查是语文试卷首次出现的。
三、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实际,有人文气息。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第二大题的社科阅读题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今的热门话题。
第2小题的“战士生活、学生动态、故乡变化、我国智力残疾人”,第3小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专利申请、耕地减少、生活百科全书的编篡”等内容,都与时代、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大阅读《总想为你唱支歌》歌颂“左公柳”,歌颂“胡杨林”,歌颂“戈壁石”,歌颂“大西北”,歌颂“民勤人”,有浓郁的人文气息。
四、试题发挥了课本的作用。
试题透露出命题者强调“切不可把课本这个很重要的资源荒废了,应当充分发挥课本作为例子的作用”这一观点,今年保持了这一做法,第4小题“衔接”的内容取材于读本第二册22课,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封写的《天鹅》一课,虽不是原封不动,但是原汁原味的组合。
2007年高考试题分析1
2007年高考试题分析1尊敬的各位老师:上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周老师给我提供这个机会,和各位交流、向大家学习。
接下来,我就今年的山东高考作文阅卷的情况和体会,向老师们作以下四个方面的汇报:一、阅卷概况,二、评分标准,三、备考建议,四、总结几种低分现象。
一、阅卷概况我们山东语文高考的阅卷时间是2007年6月11日——19日,历时9天。
地点是山东大学齐鲁软件学院。
考生是77万6千多人,阅卷教师780人,共分42组,其中基础知识组21个,主要由研究生批阅;作文组21个,主要由重点中学的一线教师、和部分研究生参加。
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对于考生来说是公平的、人文的。
但这9天对于阅卷教师来说是高度紧张的,是非常辛苦的。
今年作文平均分为42.36分,去年为39.54,比去年提高了2.82分,另外,高分段作文明显增多,满分作文10篇,其中50—60分的作文占1.87%。
及格率达到81.2%,这种情况是历年不多见的。
补充说明一下,网上阅卷的基本操作,每份作文都先由两个老师评阅,如果两个分值相差不大,即7分之内,这两个分数的平均分就为该生的最终成绩,如果差距超过7分,就要进行三评,如果三评距离仍较大的话,就要进行仲裁,即由组长或质检组的老师来重新打分。
二、评分标准[文题回放]请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
②自定立意。
③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文题解析]“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这个话题中有4个关键词,“时间”“记忆”“不会”“风化”,其中核心词是“记忆”,,其他词必须和记忆发生关系,才会有意义,否则视为偏题。
“记忆”是指留在人们脑海中的震撼其心灵的永不磨灭的印象,记忆的载体可以是人物、事件、话语、物件等,从考生的作文看,大致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叙写民族和人类的记忆,我们不妨称之为宏大的记忆,文章涉及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及事件,包括正面的,如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言论和生平,也包括负面的,如战争及灾难等。
2007年高考语文江苏卷评析
2007年高考语文江苏卷评析纵观2007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其在体现时代性、人文性的同时,更突出地体现了命题者求新、求美、求雅的命题取向,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个性化特色。
试卷总体上延续了我省高考自主命题的优良格局,在继承的同时,又稳中有变,呈现出诸多有创新的亮点。
一、符合《考试说明》要求,体现新课标精神2007年江苏语文卷严格遵循江苏省发布的《考试说明》,中规中矩,试卷结构、题量和分值配比的变化完全在“情理之中”;同时2007年高考是江苏省旧模式高考的最后一年,如何实现高考命题的平稳过渡,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命题者也是在“戴着镣铐跳舞”的同时,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尤其是在注重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1.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视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基础知识的考查返璞归真,要求更加平和宽容。
高考语文试卷中属基础知识范围的,有字音辨正、成语辨别、辨析病句、解释句义等,试卷在考核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上,又较以往有所加强;其中第18题,该题的文字说明了利用“溶瘤病毒”消除肿瘤的过程,请概括这个过程的三个阶段。
概括时每阶段有字数限制,这对考生的语言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通顺达意,又要简洁得体。
2.注意课内课外结合,注重语文素养培养。
高考语文命题似乎已越来越不再考虑语文课本了,但这决不意味试卷忽视语文课本的教学,而是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扩大他们的视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试卷注重对学生由课内学习到课外迁移的能力考查,鼓励广大语文教师今后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多读一点、多了解一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注重探究性学习,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诗歌鉴赏虽然考的是一首陌生的宋词,但同样的词牌、同样是表达离情别绪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说是“千锤百炼”了。
更不用说名句默写题,课内的琅琅上口,课外的也广为人知,“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直接启迪了人们的荣辱观。
(新)2007年宁夏高考语文试题分析(DOC)
2007年宁夏高考语文试题分析(DOC)2007年宁夏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实验的“四驾马车”——山东、宁夏、广东、海南,2007年新课程高考顺利地走出“开创之旅”。
细观中国考试中心今年专为宁夏考生命制的全国语文考试题,其总体结构、风格、题量、难易度等,都与四省区适应性训练题和考前的模拟演练题没多大变化,考试内容和要求也都在《新考纲》规定范围之内。
这就是新高考题出来,老师和学生没出现大呼小叫现象的主要原因。
从这一点看出,这套考试题具有两个明显的新特点:一是在教学理念、方式和新考模“新旧”交替时做好平稳的衔接与过渡,不因为是“新课改”高考而使学生老师产生不适应感。
虽然高考的本质是人才选拔,但高考试题对教学的导向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二是对新课改精神的有效渗透和适度体现。
既然是新课改实施的第一次高考,其对新课改理念和精神如何体现,不仅仅是对这次率先进入新课改实验的四省区课改成果的验证,更主要的还在于给以后渐次进入新课程教育的省市区对新课标精神的有效落实即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及其高考检测都起着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同时也为我国高中素质教育与高考选拔考试新试题的常模重建起着开启性作用。
既然是新课改高考,试题就不能不关注选修模块的有效落实,不能不适度体现“三维”目标即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新课标的最大亮点是注重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新课改高考自然不能不对学生的探究性能力进行考查。
这一些新课改理念和精神,在这套试题中都得到了有效体现,做到了“旧”衔接自然、平稳过渡,在平稳中有变化、有创新,整体上是值得肯定的。
统观试题结构,还分一、二两卷,表面形式似乎没多大变化。
但“内核”即试题内容及其张扬的理念却与传统题有了本质的变化。
首先,试题明确标示“阅读题”和“表达题”,这就突出了语文重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训练思维的本质。
这表面看是仅是多了一个术语而已,其实质是对传统考题来了一个颠覆。
传统考题“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虽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但把语文教学支离破碎,引导成纯理论和各种技巧性的训练歧途。
2007年语文高考试题分析
2007年语文高考试题分析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与去年相比,变化较小,稳定性更大,针对性更高,考查方向更明晰,考查内容更具体,现简要分析如下:第一大题:语言知识运用。
较去年,变“宽泛”为“明晰”,加上“常用字”要求,难度降低。
第1、2题,所选拼音、词语都出自课本,都是常用字,学生只要稍加思考,就能得出答案。
第3、4题,语病的识别、虚词的运用,答案也较明晰。
第二大题:说明文阅读这是一篇社科类说明文,也是当今世界共同关心的一个话题——生物多样性。
第5至7题依次考查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
此题在语言的把握上只需要从“准确”的角度去思考就行了。
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此题还是维持了以往的传统——对传记的阅读与理解。
所选内容是《新五代史.安重荣传》,内容不难。
还是先介绍人物出身及性格特征,再从不同角度展现人物的这些特征,主体部分体现主要人物与其他人的关系,涉及到他的外交思想,此外,主要人物任职地点的变化对完成文章内容分析和概括很有用。
第8题,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看搭配、位置、上下文内容,在语境中比较分析是关键。
第9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注意上文所说的人物关系就可以了。
第10题,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这个问题最好解决,对其他题还有提示作用。
第四大题:文言文翻译、古诗词鉴赏和名句名篇识记。
第11题,文言文翻译。
这是文言文阅读题的重点。
这一题的处理,一方面在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另一方面就是平时所积淀的文言基础知识,包括句式、实词活用、虚词、古今异义等等,考生在完成此题时,必须牢记“信、雅、达”的翻译原则。
第12题,古诗鉴赏。
所选古诗为王维的五言侓诗《新晴野望》。
学生对王维诗风应该相当了解:对自然田园的热爱,语言质朴,用语精炼,风格上历来被评为“诗中有画”。
把握了这些,理解鉴赏就容易多了。
第13题,名句名篇的识记。
两个题有难有易。
第1题虽为名句名篇且句式对仗工整,但学生不会注意此文的背诵,第2题,一篇出自选修课本,一篇出自初中初中教材。
2007年浙江省语文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试卷分析
2007年浙江省语文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试卷分析2007年浙江省语文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选用的阅读材料是蔡家园先生的《泰山之思》。
作者借助雾中登泰山的所见、所感、所思,讲述对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和泰山精神的感触,表达对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独特反思。
一、考生答卷情况分析。
第18题是填空题,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概括泰山文化所反映的“锁闭”心态。
正确答案是自大(自夸、自狂、轻狂、骄傲、狭隘等)和卑怯(自卑等)。
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正确写出这两点。
错误答案中比较多的是“压抑”,实际上“压抑”描述的是具有“锁闭”心态的泰山的树和岩石带给作者的感觉。
其他的错误答案有“独特”、“胸怀”、“意识”、“狭小”、“心智”、“灵性”、“气质”、“特征”、“地理”、“人文”、“自闭”等,这些答案大都太笼统,没有表达出心态的具体内容。
这是一道信息筛选题,五花八门的答案反映学生做题的随意性,他们根本没有把握文章大意,而是随便抓两个词语填上。
本题的平均得分不到一分。
第19题是简答题: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
答案有三个要点:《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
大部分考生只能答对两条,得一半分数。
我们看几个错误答案。
(1)数千年来已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意义上的名山,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和民族的思维模式有联系,它也象征着中国的民族命运。
”(这与“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有关,但很难说是“依据”,“依据”一般来说应该比较具体。
而且考生引用的这些句子位置比较靠后,而“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是在第三段出现的,它是对前两个自然段的概括,我们可以很方便地从前两个自然段里搜寻答案。
)(2)6月登泰山,感受了泰山的锁闭心态,与作者在社会上目睹的情况相似,故说“早已成为”(这是考生臆造出来的,而不是从文中寻找信息)(3)作者从照片上看到十八盘,“望之凛然”,6月登泰山看到一路上的对联、石刻,另外通过阅读资料对泰山早已了解。
(全国卷2)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分析
(全国卷2)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分析一、试卷结构分析:纵观本套试卷,今年的试卷和去年相比,无论是题型、题量、试题的结构,还是所考查的知识点及相关的内容,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试卷分客观和主观试题两个部分,客观性试题占30分,主观性试题占120分,基本体现了考纲所规定的有关原则,较为平稳。
总观全卷,我们会有一个较为明显的感觉,就是今年的这份考题,语文各有关知识点的覆盖,所选文段,考查范围的大小,程度的深浅,难易的搭配及各个分数段的区分度,题量与题型等都较为合理科学,不论是字、词、句、背诵等基础知识,还是段、篇、章、艺术手法等的理解、表达、应用或写用等,都没有什么深、偏、难、怪之类的试题,考查面广,难易适中,难度不大。
体现了新时代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
考查的能力层次和考点分布。
第1小题,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第2小题,恰当使用成语。
第3小题,辨析病句。
第4小题,语言使用的简明。
第5小题,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第6小题,理解和提取文中信息。
第7小题,按文章内容推断想像。
第8小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第9小题,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
第10小题,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第11小题,翻译古诗文中的句子。
第12小题,诗歌鉴赏。
第13小题,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第14小题,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内容和含义。
第15小题,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
第16小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第17小题,赏析文章的艺术技巧,对比手法的的简析。
第18小题,语言表达连贯。
第19小题,语言使用和表达的得体。
第20小题,图表题,也可以说是扩写。
第21小题,材料作文。
二、试卷内容的分析:(一)、客观性试题:本试卷的客观性试题分三部分,语基、社会科技类小阅读、文言文阅读客观性试题。
第一:语基部分:本部分共考查了语音、成语、病句、语言简明四个知识点:1、字音的考查,都是以生活中常用的词语和成语为考查内容,难度不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简析与备考的反思王宇2007年的高考已经结束,对照高考试卷反思语文高考的备考过程,是有意义的工作。
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简析2007高考语文试题体现考纲新特点,充分体现了高考考纲的新变化(如“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现代常用汉字的字形”“论据充实”“用词贴切”“文句有表现力”等提法),突出双基考查点,考点清晰、具体,难易区分度合理,题题不离基础,又题题体现能力。
具体分解如下:一基础与规范1、突出了常用字的规范认读,如第1题的“笺”读“jīan”不读“qīan”;突出常见字词的正确、贴切使用,如第2、4、8、19等小题。
2、考查课本基础知识的迁移,如诗歌欣赏题,选择的是同学们熟悉的作家王维的作品《新晴野望》,考生完全可以从所学有关王维的知识,由田园诗人确定此诗为田园诗,进而由前三联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静态画面),到的第四联人物在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动态画面);由实写到虚写,动静结合,层次分明的描绘,以及诗歌明朗、健康的基调和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现代文阅读选用了茅盾的文章,强调了名家范文的价值,由于范文与普通文章相比,分歧小,具有较好把握的一致性,使考生在答题时避免了理解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适当变换了主观试题的体型,如仿句、对句,代之以前几年常出现的找出不得体的用法,并进行修改,即使教师阅卷有据可依,又使考生避免了答题的不确定性。
5、主观性强的试题(20小题),也依然强调了基础层面知识的运用,如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二、语文功底与思维能力1、作文一改近几年话题作文的考查形式,而是通过阅读、分析材料,提炼主题或论点。
而且作文要求也有新的变化,增加了自立题意,不得套用、抄袭,不能脱离所给的材料和范围:一方面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思想的条理性、深刻性,也增加了现场作文的实效性及能力表现的真实性。
2、作文材料暗含几层要求,也是体现考生能力的关键点。
首先是正反论析的驳立型结构,其次,暗含双论题,再次,暗示联系考生自身的价值观、伦理观乃至世界观,最后是有针对性、现实性和社会性。
3、题意有爱的价值、真谛,感恩与忘恩,生命的意义在给予、奉献、是非观念等多角度,需正确、合理把握。
备考的反思一、加强考试大纲和近年高考试卷的研究,确保复习备考对路。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对高考复习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因此,我们首先吃透“说明”。
比较近两年的“说明”,2007年的考纲与2006相比较,语文变化虽然不大,但“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现代常用汉字的字形”“论据充实”“用词贴1切”“文句有表现力”等提法,表达更准确、更科学。
既强调了最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降低了难度;也使考查目标更加明晰,范围更加具体,进一步复习更有章可循。
这样课堂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使学生心中有数,不再因语文的面广量大漫无边际而生畏难情绪,从而增加了学好语文的信心。
每年的高考试卷都有一定的共性和个性。
我们把近三年的试卷放在一起反复比较研究,寻找共性,挖掘个性,希望能为今年的高考复习提供更加规律性的参考依据。
如,这几年在字音考查上都是生活中常见常错字,尤其是北京方言中与普通话读音有差别的字更是考查的重点。
又如,文言文的考查,选文都以人物传记为主这些共性和个性的特征,让我们的复习计划更加清晰,更加明确重点应该在什么地方。
而今年的高考试卷最终也再一次印证了这些共性和个性的特点:如,今年的文言文选材就是取自《新五代史·安重荣传》,体裁正是人物传记;语言表述题第24题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北京,体现了社会实事的特点。
二、掌握学情、现状,把目标落到实处。
高三下学期的第一次兰州市诊断考试是一次摸底的机会,考完后,组里的老师聚在一起认真分析,找出了薄弱环节。
并与学生交流,弄清失利的原因和教与学双方存在的问题。
我们发现学生的失分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知识(主要涉及知识点是字音、字形、成语、病句)、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中的主观题,还有作文。
针对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工作中存在某些的问题,我们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注重过程管理,从三个方面落实教学任务:1、有序训练。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练习上做到训练有序,合理安排各个考点的训练思路、训练内容,做到层层深入,不断推进,反复强化;2、量化分析,对平时的每次练习、考试,我们都进行全面的分析,认真统计分析每个学生答题情况,找出学生学习中的“软肋”,确定下一步的教学思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3、深化辅导,下午的辅导课是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一环,我们针对学生的学情,采取“盯”的战术,主动找学生交流,把工作做到学生心里,把学习任务落到实处。
三、遵循考纲新要求,突出双基训练1、基础知识复习⑴因为会考中也有对这项的考查,所以在高三第一学期会考复习中,我们就狠抓了字音、字形、成语、病句的训练,为高考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我们在精选题目时,以日常生活中常见常错的字为训练的重点,避开生僻的字音、字形和词语。
如“办公室”中的“室”,“证券”中的“券”,“乘客”中的“乘”等等。
在今年的高考试卷第一题字音的考查中,果然就考到了“券”的发音。
⑵复习文言文:我们狠抓了六册课本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把学过的课文再对照注释,认真地看一遍,让学生利用熟悉的知识积累文言文的感性材料,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同时我们还帮助学生归纳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所学文言文中把这些词的用法整理出来,然后精选一些课外的文言文来反复训练这些词的用法,做到从课堂内逐步延伸到课堂外,发展了学生的文言知识迁移能力。
今年的高考试卷第8题考查的四个文言实词(讼、暴、谨、诘)以及第11题翻译中的重点词,都是我们在复习中反复带着学生训练的。
虽然不是原题,但涉及到的知识点都在复习过程中重点提到的。
同时,我们还把大纲规定背诵的文言文和诗歌归拢在一起,印发给学生。
利用早读和午自习时间通过默写、背诵等方式督促学生逐一过关,该拿的分数坚决不能丢。
所以,高考五分的诗歌默写题,学生应该答得比较理想。
⑶复习诗歌鉴赏:(1)进行题型示例,精选出诗、词、曲鉴赏题作为例子,让学生对这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消除其神秘感。
(2)把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表现手法等整理出来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意象,体会其思想感情,把握其表现手法。
(3)归纳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理清鉴赏思路,注意答题的针对性和完整性。
⑷复习现代文阅读:我们首先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现代文阅读题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熟悉命题特点,同时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然后精选一系列习题让学生练习,落实到能力训练上,让学生形成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各区模拟考试卷来了以后,我们十分重视现代文阅读题的训练和讲解,把不同文体的现代文进行分类讲解,分类总结不同文体的解题方法,强化训练。
2、写作训练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练习时,既夯实语文功底又注重思维能力的点拨。
平时的作文中,我们发现生硬地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告诉他们如何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应注意什么表达技巧,他们还是不知道下次该怎样具体操作,还是按自己的写作习惯去写,没有什么改进;如果给他们读高考满分作文,然后总结出一二三点来让他们学习,学生往往有畏难情绪,并且也不可能短期内达到满分的目标。
所以,我们调整了训练作文的方法和思路:每次写作时精选题目,力求切合学生实际,且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讲评月考作文时,我从班级学生作文中挑出好中差三类不同的作文若干,复印成篇,通过投影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在自己脑海里形成深刻印象:什么样的作文能拿高分,什么样的作文得分较低。
结果证明,学生乐于接受这样的讲评方式,作文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同时在写作的选题上,我们没有盲目地去选择,在以话题作文为重点训练的基础上,我们多选择时代感较强,与学生生活较为贴近的作文题。
从“爱与感恩”“八荣八耻”、“和谐社会”到“我的生活”,在写作中训练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学会思考自己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今年的高考作文材料“丛飞与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就与我们的平时训练相吻合,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对学生备考中的作文训练还是有作用和效果的。
四、优化集体备课,发挥团队效应备课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共同研讨教学内容,弄清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效益。
每周一上午第四、五节课是集体备课时间,组里的老师在一起互相通报各自进度,交流一周来各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态,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重难点。
集体研讨每个专题,并分工整理归纳,精心选题。
我们还充分利用月考及模拟考试,及时总结经验及不足,调整每一步教学计划,做到了忙而不乱,稳扎稳打。
资源共享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组里的老师不论是谁,获得了什么高考信息,找到了什么好的习题,都毫无保留地拿出来与其他老师共享。
俗话说:家有老,是块宝。
在这里,我想说,一个教研组里如果有那么几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是这个组里的财富。
他们不仅能在教学方法和高考备考经验上给予我们备课组、年轻教师、全年级学生以有效的指点和帮助;同时在严谨而认真的教学态度也使我们受到感染。
在这里,对我们语文组及备课组的老教师、学科带头人——李海燕老师、辛万祥老师、屠圣荣老师、王文槐主任说一声:谢谢你们!五、关注高考动态,筛选有效信息。
俗话说的好:不能只是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
当今社会早进入信息时代,多一个信息就多一分取胜的把握。
因此我们非常重视信息的搜集。
备课组成员,经常利用手头上的报刊,学校的电脑网络以及各地发来的资料,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整合;平且及时沟通,共同探讨,不放过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尽量让有效信息能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如各类基础材料的共享与印发。
今年的高考我们高三语文备课组的工作已经结束,但我们仍然会为学校的语文学科教学继续努力,争取在的高考的征途中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