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螟、烟粉虱、赤霉病抗药性上升
二化螟的抗药性及综合防治研究的开题报告
二化螟的抗药性及综合防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二化螟是危害重要经济作物的害虫之一,其危害范围较广,包括水稻、玉米、小麦等多种农作物,在中国东南地区尤为严重。
现有研究表明,二化螟对化学农药有较强的抗药性,已成为制约其综合治理的重要因素,因此掌握其抗药性特点及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农作物的生产安全至关重要。
二、研究内容1.对二化螟的抗药性进行调查和分析,主要内容包括:(1)调查二化螟的生活史、种群分布及数量等相关情况;(2)对不同地区二化螟样本的抗药性进行测定及分析,评估其对化学农药的抗性水平。
2.筛选合适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内容包括:(1)寻找具有抗性的二化螟菌株并进行监测和分析;(2)开展基于微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实验研究;(3)结合化学治理,制定综合防治方案。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掌握二化螟的抗药性特点及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为保障农作物的生产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研究,还可以:1.深入了解二化螟的种群生态学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2.加强对农药的合理使用,降低环境污染;3.提高化学农药的使用效率,节约成本。
四、研究方法通过现场调查、实验室测定等综合手段,对二化螟的生态学特点和抗药性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微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综合开展综合防治措施的筛选与研究,制定可行的防治方案。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次研究,预期获得以下成果:1.深入了解二化螟的生态学特点以及抗药性水平;2.筛选出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制定相应的综合防治方案;3.提高化学农药的使用效率,降低农作物的生产成本。
六、可行性分析本研究拟采用现场调查、实验室测定等综合手段,充分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基本保证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同时,本研究实验设备和人员力量等条件充足,研究方案可行性较高。
二化螟对几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二化螟对几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二化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玉米害虫之一,危害极其严重。
近年来,农民在使用杀虫剂防治二化螟的同时,发现二化螟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造成防治效果不理想。
因此,对二化螟的抗药性进行研究,提高防治效果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二化螟对几种杀虫剂的抗药性,并通过分析抗药性机制,为防治二化螟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
(1)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鉴定确定二化螟对几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情况。
(2)通过药剂留存测定和毒力测定比较不同种类杀虫剂作用于抗药二化螟和敏感二化螟的差异。
(3)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二化螟抗药性分子机制。
(4)分析建议改进防治策略,提高防治效果,减少二化螟危害。
四、研究方法
(1)采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二化螟对几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情况;
(2)通过药剂留存测定和毒力测定比较不同种类杀虫剂作用于抗药二化螟和敏感二化螟的差异;
(3)采用RT-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二化螟抗药性分子机制;
(4)结合实验结果,提出改进防治策略。
五、研究意义
(1)为防治二化螟提供科学依据,提高防治效果;
(2)为其他昆虫的抗药性研究提供参考;
(3)丰富昆虫抗药性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六、预期成果
本研究预计可以确定二化螟对几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情况,并探索分子机制,为改进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本研究还将提升研究人员的综合能力和实验技能。
害虫抗性上升如何应对?
15/759 2014年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江苏、山东、湖南、广东、新疆等20个省(区、市)的60个抗药性监测点,分别对稻飞虱、二化螟、棉铃虫、棉蚜、小菜蛾等主要病虫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测定田间常用农药品种30个。
结果表明,水稻、棉花、蔬菜主要害虫对田间常用防治药剂抗性水平显著上升,亟需优化防治策略,加强科学用药,抓好技术指导,开展统防统治,降低农药使用风险。
1.水稻褐飞虱、二化螟抗药性令人堪忧 在南方水稻主产省设置28个监测点,监测褐飞虱对吡虫啉、噻嗪酮、吡蚜酮抗药性,监测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三唑磷抗药性。
结果显示,褐飞虱对吡虫啉、噻嗪酮都已产生高水平抗性,与2013年相比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倍数大幅提升,抗性倍数都在100倍以上;对吡蚜酮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据南京农业大学、广西区农科院植保所反映,与前几年相比,褐飞虱对吡蚜酮抗性水平上升很快,室内毒力测定2,000 ppm浓度的吡蚜酮死亡率不到20%。
二化螟对杀虫剂抗性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省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对三唑磷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其中浙江金华、湖南东安种群抗性倍数都在200倍以上。
对策建议:避免连续、单一用药 据目前监测结果,褐飞虱对各类杀虫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因此在褐飞虱防治过程中,迁出区和迁入区间,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应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
建议各稻区暂时停止使用吡虫啉、噻嗪酮防治褐飞虱;严格限制吡蚜酮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最好使用1次;交替轮换使用烯啶虫胺、呋虫胺、氟啶虫胺腈等新型药剂,以延缓褐飞虱抗药性的发展。
在二化螟防控中,在产生抗性地区注意限制双酰胺类、沙蚕毒素类、阿维菌素等药剂的使用次数,避免多个世代连续接触同一作用机理药剂,遏制其抗药性上升势头。
2.小菜蛾、甜菜夜蛾抗药性快速上升 在重点蔬菜产区设立16个监测点,监测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溴虫腈、茚虫威、阿维菌素、高效氯害虫抗性上升如何应对?(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张帅)植保土肥15/759氰菊酯的抗药性,监测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甲氧虫酰肼的抗药性,监测烟粉虱对螺虫乙酯、溴氰虫酰胺的抗药性。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
子代植株数量
正常株
矮生株
甲:正常株×矮生株
32
30
乙:正常株×正常株
278
98
(1)图中③是由D中的_____(填序号)发育来的,④是由A中的_____发育来的.
(2)番茄植株有正常株和矮生株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
(3)根据表中杂交组合_____(甲/乙),可判断_____是显性性状.
(3)三组母鼠怀孕18天后,检测到母鼠血清以及母鼠腹中仔鼠脑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如表1、表2.
表1:母鼠血清中SOD、MDA含量
A(蒸馏水)
B(含镉的蒸馏水)
C(含镉、维生素B的蒸馏水)
SOD
259.9
237.04
296.42
MDA
4.5
8.21
5.10
表2:仔鼠脑组织中的SOD、MDA含量
D. 若b处为抽血时针刺入的部位,则该血管是静脉
25.将某植物栽培于密闭玻璃温室内,如图为某一晴天一昼夜内CO2(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b段植物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
B. bc段植物体内有机物不断积累
C. bd段玻璃罩内的氧气浓度一直上升
D. b、c点植物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3.某同学夜晚看不清东西,他最可能缺乏的是()
A. 生长激素B. 维生素CC. 维生素AD. 胰岛素
如图为三类微生物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小题.
4. 有关这三类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B. ②能产生孢子繁殖后代
C. ③具有细胞壁和叶绿体D. ①②③都有成形细胞核
5. 以下食品需要用到③进行发酵的是()
我国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研究现状及治理对1
我国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研究现状及治理对策摘要:二化螟(Chizo suppressazis Walker)是为害水稻的一种重要害虫,以幼虫蛀茎危害水稻造成稻株枯鞘、枯心、虫伤株、枯孕穗和白穗等多种症状,且具有转株危害习性,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与品质。
近些年来,水稻二化螟在许多地方严重发生,导致减产十分严重。
目前主要以化学防治控制,但由于长期单一使用杀虫剂,致使二化螟的抗药性迅速上升,已成为二化螟防治中所面临的严重问题。
本文综述了二化螟的发生与危害,及其抗药性研究现状的情况,并总结了现阶段对二化螟抗药性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二化螟;抗药性研究现状;治理对策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ies on Resistance of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toInsecticides and their Management TacticsAbstract: Stem borer (Chizo suppressazis Walke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ests in rice field, which gravely debase the quality and yield of rice with a variety of symptoms including withered sheath,harmed plants by worms,dead stem and dried spike of rice plants by means of pierceing through rice stem. In recent years, stem borer (Chizo suppressazis Walker) inflict severe outbreak in many places, leading a huge reduction of output. Currently, the insecticide resistance of stem borer (Chizo suppressazis Walker) has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in the curr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due to sigle and continuous use of pesticide. Occurrence and damag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secticide resistance of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and their management tactics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Stem borer (Chizo suppressazis Walker),insectcide resistance,management tactics二化螟(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四川等省。
要想粮食种得好、收入多有哪些窍门?
·25·和其它养殖品种相比,水禽养殖的经济效益怎样?侯水生:如今,大家走到哪儿都会发现“绝味鸭脖”、“周黑鸭”等一系列的鸭肉产品。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就是近几年来,不论是从南到北,还是从东到西,我们的鸭肉的食品的加工业发展特别新,特别的迅速。
从生产优质蛋白质这个角度来考虑,水禽的效率要比猪、牛、羊高很多。
比如说,每一百克的饲料蛋白质,用来生产家禽的蛋白质可以生产24克左右,但是如果用来生产猪的蛋白质话,大概就是18克左右,因此效率是差异很大的。
从饲料转化效率上来讲,相对于猪3:1、牛羊7:1的饲料转化效率,家禽2:1的转化效率是最高的。
尽管鸡的转化效率和鸭子差不多,但是鸭子的价值更高,因为鸭子有鸭绒。
我们养40天的鸭子,鸭绒的价格目前大概是五块钱左右,所以是它的价值是很高的。
提问:作为养殖户,应该如何挑选适合的养殖品种呢?侯水生:不同的食品类型需要不同的品种作为支撑。
比如北京烤鸭,需要皮质率比较厚的、肉的品质比较高的、肌肉中的肌间脂肪含量比较高的品种作为支撑;南京的咸水鸭需要皮比较薄、皮下脂肪比含量比较低,而胸肌比较发达的品种作为支撑;广东的烧鹅,需要当地的马冈鹅作为支撑。
因此,未来我们会根据食品需求特点,来提供的不同的品种,促进整个食品工业的发展。
我们建议,如果某一个区域的农村或者农户,他要发展水产养殖的时候,最好能够是和当地的国家级的龙头企业,或者是省级的龙头企业合作。
比如说新希望六合集团,它是我们国内肉鸭出栏量最大的一个企业,一年加工量达到了4.5亿只的规模。
它组织了1万多个农户常年从事肉鸭的养殖工作。
来源:央广网中国乡村之声2019年全国两会特别节目《三人话三农》本期话题——要想粮食种得好、收入高,到底有啥窍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全国十佳农民冯立田、中国乡村之声主持人孟然与您聊聊和农民息息相关的那些事。
朱启臻:春耕马上要开始了,这期想聊一聊粮食安全问题。
国家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特别突出的地位。
收藏水稻二化螟抗药性高的地区,如何用药?
收藏水稻二化螟抗药性高的地区,如何用药?水稻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害虫,在水稻种植区发生普遍。
因其会钻蛀到水稻中为害蛀食水稻茎部造成枯鞘和枯心苗,又被称为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
卵:成虫产卵会选择长势强壮的稻株,成虫产卵为块产,主要产在靠近叶鞘的叶片叶背基部,也有很多产在叶片正面近叶尖处。
幼虫:孵化后,先群集于叶鞘内取食,到2-3龄时,钻入茎秆,开始蛀食稻茎,到3龄以后,水稻整株都会受到危害,会造成枯鞘、枯心、虫伤株、枯孕穗、白穗等。
蛹:幼虫老熟后,在茎秆内或叶鞘与茎秆间化蛹。
成虫:成虫一般为昼伏夜出,大多在下午和傍晚羽化,并在晚间与次夜交尾,交尾后 2 天产卵。
作为稻区常见害虫,二化螟目前的抗性很强,常用的药剂对其作用效果不大。
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公布了2018年16种重大病虫草对38种常用农药品种的抗药性监测结果:其中,烟粉虱、二化螟、西花蓟马、赤霉病、麦蚜、稗草等抗病性与2017年相比,有所发展。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19年我国水稻病虫害将呈偏重发生态势,发生面积11.9亿亩次,其中,稻飞虱、二化螟、纹枯病偏重发生。
水稻二化螟之所以越来越严重,可能有以下4点原因:1、抗药性加强;2、暖冬造成越冬虫死亡率下降;3、单、双季混栽面积大,桥梁田增加,利于二化螟辗转为害;4、自然还田、机割面积大,营养充足,有利于虫源积累、越冬;所以不及时预防和防治,最终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二化螟除危害水稻外,还能危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蚕豆、麦类以及芦苇、稗、李氏禾等杂草。
预防和防治办法:种植前:1、推广集中育供秧,做好带药下田,减少大田防治压力。
2、尽量避免插花种植,减少二化螟桥梁田。
3、单季稻适当推迟播种期,减少二化螟落卵量。
4、晚稻收获时尽量降低稻桩高度。
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展稻桩、秸秆粉碎,(低茬收割或粉碎稻桩的稻田,也可直接灌深水,淹没稻桩),保持7-10天,杀灭越冬螟虫,降低虫源基数。
农药抗药性飙升的根本原因
当前,很多农户都深有感触,现在的害虫越来越难打了,一些惯用的农药突然变得不太管用了,即便是加大用药量也达不到理想的防效。
这就是农药定向选择的结果,使得有害生物的适应性和抗药性不断增强被保存了下来,从而使其后代产生抗药性。
比如在有抗性选育试验中:一年中持续使用甲氰菊酯杀螨,螨虫能获得上百倍抗药性;如果持续两年使用噻螨酮,螨虫能获得高达4000倍的抗药性。
也就是说随着害虫抗药性的增强,农药用量又不断加大,形成恶性循环,更可怕的是农业将面临无药可用。
我国农药抗性问题到底有多严重?据报道,我国已有100多种重要病虫草害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其中害虫(螨类)超过37种,病害超过21种,杂草超过43种。
1、杀虫剂方面,如棉蚜对溴氰菊酯(抗性倍数>4545倍)、新烟碱类吡虫啉(抗性倍数188~316402倍)及丁硫克百威处于高水平抗性,田间防治基本失效。
红蜘蛛对杀螨剂抗药性广泛产生,尤其是柑橘、苹果树上的红蜘蛛,几乎对所有杀螨剂都产生了抗药性。
小菜蛾对几乎所有使用药剂都产生了较高抗性。
2、病害的抗药性问题丝毫不输于虫害,至少有21种病害对11种农药产生了抗药性。
如番茄灰霉病对嘧霉胺已产生严重抗性、苦瓜白粉病对醚菌酯高抗、马铃薯晚疫病对很多杀菌剂都产生了抗药性。
3、杂草抗药性普遍发生,愈发严重。
在水稻田,至少有8种重要杂草对13种主要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
稗草的抗药性尤为突出,已对丁草胺、禾草丹、二氯喹啉酸、精噁唑禾草灵、五氟磺草胺等产生了抗药性。
柑橘园,牛筋草对草甘膦、草铵膦的抗性水平较高。
例举部分病虫害对农药的抗性水平抗药性除了会导致用药增加、产生药害、增加农残等危害,同时导致农药的使用寿命缩短。
一个新农药从研发到筛选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而平均每年就会增加2种以上抗性害虫,害虫抗药性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新药剂的开发速度,这将致使未来农业生产上无药可用,这并非危言耸听!全世界已超过600多种害虫对农药产生抗药性抗药性愈演愈烈,除了病虫害自然产生耐药力意外,更多的是人们大剂量、高频次、长期使用单一药剂、不分作物、不分时段等不科学的使用农药导致病虫害获得单一抗药性、多抗性、交互抗性、负交互抗性。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近日,河北省南和县郝桥镇后西村农民操作农业机械在麦田喷洒农药。
资料图抗药性监测对农药减量增效及农业生产安全意义重大,同时也为科学用药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据了解,2019年全国农技中心联合科研、教学系统有关专家,继续组织北京、河北、山西等23个省(区、市)的100个抗药性监测点,分别对稻飞虱、水稻二化螟、小麦赤霉病、棉蚜、烟粉虱、稻(麦)田杂草等17种重大病虫草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涉及田间常用的36个农药品种。
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专家也给出了用药方案调整的具体建议。
褐飞虱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所有种群对第一代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00倍),对烯啶虫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8-29倍),对第二代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00倍),对第三代新烟碱类药剂呋虫胺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2-196倍)。
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新烟碱类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噻嗪酮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00倍)。
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2-33倍)。
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毒死蜱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对吡啶甲亚胺类药剂吡蚜酮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85-252倍)。
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吡蚜酮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对策建议:根据目前监测结果,褐飞虱种群除对烯啶虫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外,已对其他田间常用药剂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因此在褐飞虱防治过程中,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应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
鉴于目前褐飞虱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均已产生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停止使用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防治褐飞虱;严格限制吡蚜酮、呋虫胺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最好使用1次;交替轮换使用三氟苯嘧啶、烯啶虫胺等药剂,延缓其抗性继续发展。
农业病虫害的趋势有哪些
农业病虫害的趋势有哪些
农业病虫害的趋势有以下几个方向:
1. 抗药性的增加:由于过度和滥用农药,农业病虫害对农药的抗药性不断增加。
这导致农药的有效性降低,进一步加剧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
2. 病虫害种类的扩散:随着全球化和贸易的加强,病虫害种类容易从一个地区传播到另一个地区。
这种扩散加剧了农作物受病虫害威胁的程度。
3. 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但有研究表明,气温升高和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病虫害季节性分布的变化,进一步增加农作物对病虫害的脆弱性。
4.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导致生态系统中病虫害天敌的减少,从而增加了农作物受病虫害威胁的风险。
5. 新型病虫害的出现: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和环境条件的变化,一些新型病虫害正在出现或者已经出现。
这些新型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性可能更大,因为农业系统还没有适应这些新的病虫害。
综上所述,农业病虫害的趋势包括抗药性的增加、种类扩散、气候变化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新型病虫害的出现。
这些趋势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
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摘要从生理性抗性和环境因子两方面简要介绍了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概述害虫抗药性特点,并根据当前使用害虫防治剂的防治手段、用药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害虫抗药性的预防措施,以期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帮助,从而使工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害虫抗药性原因防治措施自从1908年首次发现美国的梨圆蚁对石硫合剂产生抗药性以来(Melander ,1914),害虫抗药性已有百年的历史。
到1948年产生抗药性的害虫种类达14 种,到1964年增至224种,1976年增至364 种,1984年增至447种。
至今至少有600多种昆虫及螨类已产生了抗药性, 这些害虫中以双翅目与鳞翅目昆虫产生抗药性虫种数量最多(张友军等,1998 )。
我国有45种昆虫产生了抗药性, 其中农业害虫36种, 卫生害虫9种(唐振华, 2000)。
抗性突出的害虫有棉蚜、棉铃虫、二化螟、小菜蛾、家蝇、淡色库蚊、德国小镰等, 它们对多种药剂均产生了抗药性, 并抗性水平较高。
抗性最为严重的是北方棉区的棉蚜和南方蔬菜地的小菜蛾, 它们对拟除虫菊酯的抗性达到万倍以上(姚洪渭等,2002 )。
害虫抗药性的危害多种多样, 如导致农药防效降低,造成作物减产。
增加用药量, 加大成本。
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 对鱼虾以及蜜蜂等有益生物的为害, 打破自然界生态平衡。
人畜中毒。
减少某类农药市场的寿命等, 这成为当前植保中一个重要问题。
1.害虫抗药性世界卫生组织(WHO)1957年对昆虫抗药性作了如下定义: 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并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农化新世纪,2005)。
也指害虫对某一种化学农药或某一些化合物的耐受量增加,抵抗力增强的现象(胡淑霞,2002)。
而且这种由于使用了杀虫剂所产生的抗药能力是可以遗传下去的.害虫抗药性主要表现,就是用某种农药防治某种害虫时所需要药剂的浓度和剂量,大大超过原来所需要的浓度和刹量,而要成几倍、几十倍,甚至百倍、千倍的增加,才能达到原来的防治效果,那么这种害虫对这种药剂已经产生抵抗能力了,也就是产生了抗药性。
当前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前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现状及原因分析内容摘要:农业有害生物通常分为病原生物、害虫(包括螨、软体动物)、杂草及鼠类等四大类。
目前对农业有害生物的抗药性没有统一的定义。
体动物)、杂草及鼠类等四大类。
目前对农业有害生物的抗药性没有统一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昆虫抗药性定义为: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群体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一般来说,杀死某种有害生物用药量比原来提高了一倍才有正常防效,则该有害生物对这种农药就已经产生了抗药性。
抗药性形成主要是由于农药的选择结果,也就是说原有的有害生物种群中有极少数原来就存在有抗性基因,,通过农药对害虫的不断选择,使抗药性基因频率大为增加,形成一个新的抗药性群体。
本文针对当前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广大读者及研究人员参考。
关键词: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原因分析1.概述农业有害生物通常分为病原生物、害虫(包括螨、软体动物)、杂草及鼠类等四大类。
目前对农业有害生物的抗药性没有统一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昆虫抗药性定义为: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群体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参照这一概念,可把有害生物抗药性定义为:有害生物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群体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可以简单理解为“抗药性是指有害生物对农药的抵抗能力”。
一般来说,杀死某种有害生物用药量比原来提高了一倍才有正常防效,则该有害生物对这种农药就已经产生了抗药性。
2.我国当前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现状近年来,农药的大量使用致使害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一些农药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在对全国20个省(区、市)的60个抗药性监测点分别对稻飞虱、二化螟、小麦赤霉病、棉铃虫、棉蚜、烟粉虱等11种重大病虫的抗药性进行监测的结果表明,部分害虫对田间常用防治药剂抗药性显著上升。
1.农业有害生物害虫抗药性据报道,上海奉贤、崇明、广东白云甜菜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12~805倍;褐飞虱所有种群都对吡虫啉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在1200倍以上。
2016年上高县水稻二化螟大发生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7,23(23)2016年上高县水稻二化螟大发生的特点及防治对策何嘉1胡世清1陈雪涛1况虹敏1罗国华2赵险锋1(1江西省上高县农业局植保站,江西上高336400,2上高县野市乡农技综合站,江西上高336405)摘要:二化螟是上高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2016年大发生,属历史罕见。
该文概述了当年主害代增加,为害期延长,发生面积大,为害损失重,抗药性上升,防治难度大等发生特点。
从发生周期性、气候变化、稻田生态环境、农药使用、抗药性、水稻品种,农事操作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发生原因。
并提出了搞好灭蛹,减少虫源基数,合理布局,减少虫源桥梁田,做好测报,推广科学防治技术,综合治理,调整防治策略等方面做好防控对策。
关键词:水稻;二化螟;发生;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S4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7)23-0078-3上高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属双季稻高产区,耕地面积2.7万hm2,水稻播种面积4.01万hm2,其中早晚稻约各占一半,中稻少。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俗称钻心虫[1],20世纪80年代起的近30多年一直是当地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发生总体平稳,常年发生面积为2.16万~2.77万hm2次。
当地属不完全4代区,常年1代为主害代;2016年一改常态,2代、3代、不完全4代大发生,上升为主害代,无论是发生程度、发生面积,还是防治难度、为害损失都属历史罕见。
本文简要小结了该年二化螟的发生特点,粗浅分析了发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1发生特点1.1主害代增加为害期延长二化螟常年在上高县主害代为1代,21世纪初个别年份2代在中稻为害较重与1代同为主害代外,3代和不完全4代发生都轻,而2016年2代、3代、不完全4代与1代同为主害代,且程度远远重于1代。
今年主害代别增加,世代重叠严重,重发为害自6月下旬初开始至10月下旬,长达120d,发生为害时期延长[2],全年田间现7个明显的为害高峰(详见表1)。
【精品】水稻二化螟抗药性及防治措施
水稻二化螟抗药性及防治措施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研究及防治措施摘要:水稻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钻柱性害虫。
目前国内有关二化螟防治技术的研究较多,对其抗病性的研究却远远不足。
因此,对二化螟抗病性的研究进行综合阐述是有必要的,这为部分地区二化螟的回升与抗药性的相关性以及对其进行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从其抗药机理、抗药监测、抗药性水平、抗药性特点等方面综合阐述其抗药性,并提出防治方法。
关键词:水稻二化螟抗药性防治技术前言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又称钻心虫、蛀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
卵为扁平椭圆形,卵长1.2ram,乳白色至黄白色或灰黄褐色,卵块由数十至200粒排成鱼鳞状,幼虫浅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
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钻柱性害虫,它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稻区,使水稻在分蘖期受害造成枯鞘、枯心苗,在穗期受害造成虫伤株和白穗,一般年份减产3%~5%,严重时减产在3成以上。
水稻二化螟在国内各稻区均有分布,较三化螟和大螟分布广,但主要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发生较重,近年来发生数量呈明显上升的态势。
二化螟除危害水稻外,还能危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蚕豆、麦类以及芦苇、稗、李氏禾等杂草。
[1]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水稻二化螟的研究主要从其抗药性特点、产生抗药性的机制、分子遗传水平上的抗药性研究、抗药性水平以及防治方法、措施、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现将其研究成果综述如下:1、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特点及抗药性水平2008年,安徽省植保总站周群芳通过对安徽省农作物主要害虫对主治药剂抗药性鉴定,摸索出主要病虫害对相关药剂的抗性情况,通过水稻二化螟对四种主要药剂的抗性倍数的抗药性监测(杀虫单、三唑磷、氟虫腈、阿维菌素)研究指出:分地区的二化螟对杀虫单都达到中、低抗水平;对三唑磷抗性基本为低抗至敏感降低,部分地区达中抗,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对锐劲特和阿维菌素基本处于敏感段,近两年抗性有所上升。
诠释二化螟大发生原因及综防措施
诠释二化螟大发生原因及综防措施
二化螟(Helicoverpa armigera)是一种全球性、多栖型害虫,它可以对大量的农林作物栽培品种产生潜在危害,是农林害虫中分布最为广泛和经济影响最大的害虫之一、然而,即使多年来受到了国家重视和严格管控,二化螟的发生还是非常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收成。
因此,了解控制其形成爆发的原因以及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二化螟的大发生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林作物的耕种措施不当。
近几年来,随着农林开发的加快和深度,农林作物的耕种方式有所改变,过度的开垦破坏了自然平衡,使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这为二化螟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极好的生存环境,也促进了它的快速繁殖。
二是农林生态环境恶化。
农林生态环境最近多年来受到严重破坏,空气污染、水体污染,以及农林植物的过度开发,使得传统农林区域的生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这也使得二化螟繁殖环境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大量的繁殖,形成害虫爆发。
三是害虫抗药性逐渐增强。
二化螟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大量的使用杀虫剂无力抑制它们发展,也极大地增加了二化螟的发生率。
四是病虫害的整体控制不利。
13种重大病虫的抗药性监测结果
2015年,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组织北京、河北、山西、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新疆等20个省(区、市)的60个抗药性监测点,分别对稻飞虱、二化螟、小麦赤霉病、棉铃虫、棉蚜、小菜蛾等13种重大病虫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
本年度系统测定田间常用农药品种33个,其中可以评估的病虫和涉及的农药品种抗药性情况如下:1水稻害虫的抗性状况1.1 褐飞虱监测结果及对策建议1.1.1 监测结果(1)对新烟碱类药剂抗性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所有种群都对第一代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都在1,000倍以上),对第二代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也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都在 200倍以上),但对烯啶虫胺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1.6~8倍);对第三代新烟碱类药剂呋虫胺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1~48倍)。
多地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噻虫嗪(常规剂量)对褐飞虱防效下降,药后10天防治效果只有40%~60%。
(2)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所有种群均对毒死蜱产生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64倍),与2014年相比褐飞虱对毒死蜱抗性上升趋势明显,已从低水平抗性上升到中等水平抗性。
多地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常规剂量)对褐飞虱药后10天防治效果只有50%~60%。
(3)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抗性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所有种群均对噻嗪酮产生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都在200倍以上),与2014年相比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倍数大幅提升,其中浙江金华种群抗性倍数从2014年84倍上升到2015年1,324倍,增加了14倍。
多地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噻嗪酮(常规剂量)对褐飞虱防效下降,药后10天防治效果只有40%~50%。
(4)对吡蚜酮抗性江苏、福建等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吡蚜酮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8~67倍),浙江、湖北、广东、广西等地区种群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60~302倍)。
据浙江省植保植检局反映,与前几年相比,吡蚜酮(常规剂量)对褐飞虱防效下降,药后10天防治效果只有71%。
浙江龙游水稻二化螟重发区域综合防控对策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19年第3期27实 用 技 术表1 浙江省部分稻区二化螟冬后残虫量调查浙江龙游水稻二化螟重发区域综合防控对策王 颖,许新新(浙江省龙游县植物保护检疫站,浙江 龙游 324400)摘要:近年来浙江省部分稻区二化螟发生逐年上升并呈加重发生态势,对水稻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遏制二化螟重发势头,根据近年水稻二化螟发生的动态监测,分析水稻二化螟加重发生原因主要为抗药性上升、冬季残留基数增加、生育期不齐等。
要争取领导重视、积极宣传、加强虫情动态监测与综合防治力度等综合防控对策,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
关键词:水稻;二化螟;重发区域;防控对策王 颖,许新新. 浙江龙游水稻二化螟重发区域综合防控对策[J]. 农业工程技术,2019,39(8):27.二化螟是浙江省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一年发生3-4代。
长期以来,二化螟防控主要依赖化学农药,导致部分稻区二化螟种群对主治药剂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
尤其在近年,随着主治药剂长期使用,二化螟抗性增强,虫口基数逐年回升,危害也逐年加重。
2017年,浙江省水稻二化螟中等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发生面积80万hm 2次,比上年增加20%,造成水稻产量损失1.45万吨,占水稻病虫危害损失的13.6%。
笔者根据近年水稻二化螟发生的动态监测,分析部分稻区二化螟加重发生原因,提出二化螟重发区域的综合防控对策。
一、部分稻区二化螟重发原因1、抗药性上升,冬后残留基数逐年增加据全国农技中心2017年二化螟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浙江省二化螟种群对主要防治药剂抗性高。
金华、象山、瑞安等地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倍数超过200,余姚、苍南等地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倍数超过100,金华对三唑磷的抗性倍数超过100,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地区对阿维菌素、毒死蜱的抗性倍数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
更有少部分地区氯虫苯甲酰胺对二化螟的防效近乎无效,大大增加二化螟防治的难度。
由于主治农药抗性水平大幅度上升以及暖冬的影响,冬后残留基数也逐年增加,详见表1。
注意!水稻小麦部分病虫抗药性显著上升
水稻
褐飞虱对吡虫啉、 噻虫嗉、 噻嗪酮产生高
水 平抗 性
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所有种群都对 第一代新 烟碱 类药剂H 比 虫啉产 生了高水平抗性 ( 抗性倍数
在1 2 0 0倍以上 ) , 对第二代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也
限制吡蚜酮 、毒死蜱 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最 好使用 1 次; 交替轮换使用烯啶 虫胺、呋虫胺、三氟苯嘧 啶等新型药剂,以延缓褐飞虱抗药 『 生的发展 。
科学用药对 策建议。
对策舣
褐 飞虱对备类杀虫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
的抗『 生,因此在褐飞虱防治过程中, 迁 出区和迁入区之间, 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应交替、轮换 使用不同作用机制 、
无交互 抗性 的杀虫剂 ,避 免连 续 、单一用药。鉴于目前褐
飞虱对吡虫啉 、噻虫囔、噻嗪酮已达高水平抗性 ,建议各
小麦
赤霉病,江苏等地用多菌灵防效较差
抗『 生监测结果表明, 赤霉病 菌对多菌灵抗性 主要发生在江苏省及其周边省份, 其抗药 性发生程度 均达到用常规法 即可检测到的危险水平,江苏省的一些地区用多菌灵防治赤霉病效果 已很差。
对策建议 建议 在多菌灵 产生抗『 生 地区 轮换使用 氰烯菌酯、 戊唑 醇等不同作 用机理药剂, 延缓
亡率差异很小,均无法算出抗性倍数 ,说 明当前 吡蚜酮抗 荮『 生水平不断上升,应引起各地农 业部
对 噻虫嗪 、烯啶虫胺、吡蚜酮等药剂处于敏感状态 ; 对毒
农 资 与 市 场 . 农 药 版2 0 1 7 f 0 3 1 8 7
几
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 , 与2 0 1 5 年监测结果相比 , 大多数灰飞虱种群对毒死蜱疣 『 生 倍数有所减少。
再生稻一代二化螟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作者简介杨学文(1971—),男,安徽合肥人,高级农艺师,从事植物保护工作。
收稿日期2024-01-03再生稻一代二化螟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杨学文(巢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巢湖238000)摘要为探究再生稻头茬一代二化螟重发原因,从而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控制其为害,实现再生稻头茬高产稳产,采取田间系统调查和面上普查方法,结合4年黑光灯和性诱剂诱集情况、田间调查历史数据及气象资料等对再生稻一代二化螟重发原因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重发原因是越冬代残虫量高,田间累计卵块密度大;再生稻种植面积小,易造成集中为害,头茬分蘖期与一代二化螟发生期吻合程度高;4月至6月初温度适宜,卵孵化高峰期无较强降水,对初孵蚁螟冲刷作用减弱;再生稻主栽品种不抗(耐)二化螟,以及二化螟抗药性上升。
基于以上原因,建议采取翻耕灌深水灭蛹,健康栽培,建立有利于水稻生长而不利于二化螟为害的稻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杀虫灯、二化螟性诱剂和香根草等生态诱杀作用;种植显花植物,保护稻螟赤眼蜂等天敌,提高二化螟卵块的自然寄生率,降低孵化率;科学合理开展药剂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来综合防治一代二化螟,实现控害保产、减药增效的目标。
关键词一代二化螟;再生稻;气候条件;防控措施;农作物害虫;绿色防控中图分类号S435.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4)07-0086-04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属鳞翅目螟蛾科,为一种农作物害虫[1],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其中一代二化螟主要为害再生稻头茬和一季稻秧田。
再生稻栽插一次收获两季,节约了翻耕栽插等劳动力成本。
自示范推广以来,再生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其一代二化螟为害呈加重趋势,对再生稻安全生产构成一定威胁。
因此,分析一代二化螟重发原因,采取针对性的绿色防控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对稳定再生稻产量,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尤显重要。
李小卫[2]基于3年的再生稻二化螟防控示范实践,研究分析了再生稻二化螟的发生特点,结果表明,水稻机械收割留茬高、油菜小麦轻简化栽培以及冬季气温偏高等是该地区二化螟发生较重的主要原因。
二化螟抗药性研究现状
二化螟抗药性研究现状
曲明静;许新军;韩召军;姜晓静
【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
【年(卷),期】2006(018)006
【摘要】简要分析了二化螟的发生危害与暴发原因,对其抗药性情况及抗性机理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已有研究表明:解毒酶活性升高、靶标不敏感性以及蛋白质的螯合作用与二化螟抗药性形成的关系密切.
【总页数】4页(P109-111,115)
【作者】曲明静;许新军;韩召军;姜晓静
【作者单位】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山东,青岛,266100;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病虫监测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处,山东,青岛,266002;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病虫监测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南
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病虫监测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南
京,21009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112.1
【相关文献】
1.二化螟的抗药性及综合防治研究 [J], 赵容波
2.江西省部分地区水稻二化螟抗药性检测 [J], 黄孝龙;吴珍平;杨晨;肖明徽;熊件妹;肖海军
3.二化螟、烟粉虱、赤霉病抗药性上升 [J],
4.湖北省水稻主产区二化螟抗药性动态与防控对策 [J], 张欧;王京安;顾辉;周远曦
5.二化螟抗药性检测方法比较和抗药性监测 [J], 张扬;王保菊;韩平;韩召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公布了2018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结果显示,与2017年对比,二化螟、烟粉虱、赤霉病等抗药性快速上升,值得农业部门重点关注。
抗药性监测对农药减量增效及农业生产安全意义重大,同时也为科学用药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据了解,2018年全国农技中心继续组织全国21个省(区、市)的100个抗药性监测点,对16种重大病虫草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涉及田间常用的38个农药品种。
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专家也给出了用药方案调整的具体建议。
褐飞虱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种群除对烯啶虫胺、毒死蜱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外,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呋虫胺、吡蚜酮等其他田间常用药剂都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
对策建议:在褐飞虱防治过程中,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应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
建议各稻区停止使用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防治褐飞虱;严格限制吡蚜酮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最好使用1次;交替轮换使用烯啶虫胺、三氟苯嘧啶、氟啶虫胺腈等药剂,延缓其抗性继续发展。
白背飞虱目前监测地区白背飞虱所有种群对噻嗪酮、毒死蜱等药剂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噻虫嗪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
对策建议:鉴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通常混合发生,且目前褐飞虱已对噻嗪酮产生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暂停使用噻嗪酮防治白背飞虱,延缓其抗性继续发展。
考虑到新烟碱类药剂对白背飞虱的毒力依然很高,在田间稻飞虱种群以白背飞虱为主时,可使用氟啶虫胺腈、烯啶虫胺、噻虫嗪、呋虫胺等药剂。
灰飞虱目前监测地区灰飞虱所有种群对新烟碱类噻虫嗪、烯啶虫胺以及吡啶甲亚胺类吡蚜酮等药剂处于敏感状态;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
二化螟、烟粉虱、赤霉病抗药性上升朱启臻:通过社会化服务,可以让一部分年轻人在任何季节都有事可做。
播种、打药、收割等等。
保证粮食安全,首先要有一支稳定的农业生产队伍,这是最重要的,我们每个人平均要400多公斤粮食才能满足需要,所以要重视粮食的生产数量。
要推进机械化,但有的地方、有些农业类型不适合机械化。
孟然:冯大哥家地大,大农机、无人机都能用上,但小户怎么办?种地不挣钱怎么办?这是大家特别关注的问题。
朱启臻:国家一直在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在这方面,你们有什么高见?冯立田:我们实施了托管,年轻人出外打工,自己种不了地,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
还有一类,有的农户不愿意把地拿出来,他自己想种,也想托管,但是土地面积小,所以十户、八户的连到一块,把这地弄成100多亩、200来亩,形成联合。
朱启臻:小户结合面积相对就大了,然后再让合作社托管。
保障粮食安全的生产队伍,既要有规模化、现代化的农民,也不能排斥传统的小农户,因为有些农产品只能小农户生产,机械化种不了,小农户的存在是客观条件决定的,所以现在强调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体系中。
除了建好粮食生产的主体队伍,科学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广也非常重要,不同的主体对科学技术态度不一样,兼业农户,有没有科学技术无所谓,种粮大户就不一样,总是到处寻找新品种、新农机。
冯立田:找一些大的院校。
朱启臻:政府不断提高对种粮农民的保护和支持措施,支持的精准性也会越来越高,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老实人不吃亏,让农业变成最有吸引力的职业。
来源:央广网·27·对策建议:今后应继续限制毒死蜱的使用次数,在水稻生长后期当灰飞虱与褐飞虱混合发生时,不宜使用吡虫啉、噻虫嗪进行防治。
二化螟浙江、江西、湖南等省部分地区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处于高水平抗性,对毒死蜱、三唑磷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
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倍数增加幅度较大,浙江瑞安、江西上高、湖南攸县种群抗性倍数增加都在10倍以上,达到高水平抗性。
当前阿维菌素在浙江、江西、湖南等省一些地区作为二化螟防控主打药剂,为保证防效,常超剂量、多次使用,致使抗性快速上升,应引起各地农业部门高度关注。
对策建议:二化螟种群对杀虫剂抗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此要分区治理,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停止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三唑磷,在中等抗性以下地区继续限制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三唑磷、毒死蜱等药剂使用次数,轮换使用乙基多杀菌素、双酰肼类药剂,避免二化螟连续多个世代接触同一作用机理的药剂。
同时,在采取低茬收割、深水灭蛹、性诱控杀等非化学防控措施的基础上,改变施药方式,采用秧苗药剂处理技术来早期防控二化螟,减少大田期施药次数和剂量。
稗草江苏、安徽、江西、湖南4省大部分稻区的稗草对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抗性频率较高。
其中,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芷湖口镇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抗性倍数最高,甚至达到万倍以上,江西省南昌市五星镇对二氯喹啉酸种群抗性倍数最高。
对策建议:建议在抗性倍数>100倍地区停止使用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在100倍>抗性倍数>10倍地区严格限制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使用次数,轮换使用氰氟草酯等其他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
同时,加强氰氟草酯合理用药宣传,推荐稗草2-3叶期用药,杜绝推迟用药的错误习惯,一季水稻只使用一次,严格按标签推荐剂量使用,以延缓抗药性发展。
麦蚜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氟啶虫胺腈抗性倍数增加了1-2倍。
目前监测地区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氟啶虫胺腈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对啶虫脒、氧化乐果、抗蚜威等药剂处于敏感状态。
对策建议:建议在麦蚜产生抗性地区严格限制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氟啶虫胺腈使用次数,轮换使用抗蚜威、氧化乐果、高效氯氰菊酯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延缓麦蚜抗性的发展。
赤霉病从江苏、安徽、湖北等8省12个县市的抗性检测结果表明,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主要发生在江苏、安徽两省,河南、山西、陕西省也有监测到,说明抗多菌灵赤霉病菌群体处于发展和蔓延态势。
对策建议:建议在多菌灵抗性严重的地区停止使用多菌灵,提倡轮换使用氰烯菌酯、戊唑醇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严格限制每类药剂的使用次数。
加强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戊唑醇抗性监测,评估使用多菌灵、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及其毒素的潜在风险,研究小麦赤霉病菌抗性管理技术策略。
麦田杂草播娘蒿在5省13个县市对苯磺隆抗性频率为89.6%,河北、河南省抗性频率最高,达到100%。
荠菜在4省9个县市对苯磺隆抗性频率为66.7%,河南省抗性频率最高,达到100%。
菵草在3省8个县市对炔草酯抗性频率为96.3%,江苏、湖北两省抗性频率较高;对甲基二磺隆抗性频率为37.0%,江苏省抗性频率最高,达到62.5%。
对策建议:加强对麦田杂草抗药性检测,根据抗药性检测结果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除草剂,延缓麦田杂草抗药性继续发展。
推广冬前除草剂处理,减轻春季茎叶处理杂草的压力。
重视麦田水肥管理,提高小麦自身与杂草的竞争力。
棉铃虫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三氟氯氰菊酯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特别是河北邱县、河南安阳、山东阳谷、夏津种群产生高水平抗性;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种群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新疆棉区棉铃虫种群处于敏感状态。
对策建议:应重点在华北棉区开展棉铃虫抗药性治理,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停止使用拟除虫菊酯类药剂防治棉铃虫,延缓其抗性继续上升;限制有机磷类、大环内酯类药剂使用次数(每季棉花生长期使用1次),可交替轮换使用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和茚虫威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延缓其抗药性继续发展。
棉蚜棉蚜抗药性发展速度较快,对目前田间常用药剂均产生了抗性,特别是对拟除虫菊酯类、新烟碱类药剂的抗性水平较高。
目前监测地区棉蚜所有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等药剂处于高水平抗性;对丁硫克百威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灭多威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
对策建议:鉴于棉蚜已成为抗药性严重和难以治理的害虫之一,建议在农业生产中停止使用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等药剂,选择氟啶虫胺腈、灭多威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进行防治,同时采用综合抗性管理措施,以保证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小菜蛾目前我国长三角蔬菜产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虫螨腈产生了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华北蔬菜产区小菜蛾种群则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
对策建议:长三角蔬菜产区应继续严格限制其使用次数,每季蔬菜使用次数不超过1次,避免小菜蛾种群连续多世代接触同一作用机理的药剂,可交替轮换使用乙基多杀菌素、多杀菌素、丁醚脲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
同时,在华北蔬菜产区加强对小菜蛾的抗药性监测。
甜菜夜蛾上海奉贤和崇明、湖北黄陂、广东白云甜菜夜蛾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处于高水平抗性,其中上海奉贤种群抗性倍数最高,达到2554倍;对茚虫威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甲氧虫酰肼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对大环内酯类药剂多杀菌素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
对策建议:在长三角、华南蔬菜产区,建议调整用药策略,停止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甜菜夜蛾,严格控制甲氧虫酰肼、茚虫威、多杀菌素等药剂在甜菜夜蛾防治中的使用次数,每季蔬菜使用次数不超过1次,并注意不同作用机理间药剂的交替轮换使用。
烟粉虱湖北、湖南等华中蔬菜产区烟粉虱种群对双酰胺类溴氰虫酰胺、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吡丙醚、季酮酸类螺虫乙酯等药剂均处于高水平抗性;北京、天津、山西、山东等华北蔬菜产区烟粉虱种群对溴氰虫酰胺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吡丙醚、螺虫乙酯等药剂处于中等水平抗性。
与2017年监测结果相比,烟粉虱对溴氰虫酰胺、吡丙醚、螺虫乙酯抗性倍数增加了1-3倍。
对策建议:鉴于华中地区烟粉虱抗药性较高的特点,湖北、湖南蔬菜产区应停止使用溴氰虫酰胺、吡丙醚、螺虫乙酯等抗性上升的药剂,轮换使用氟啶虫胺腈、呋虫胺等具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防治烟粉虱。
西花蓟马目前监测地区西花蓟马种群对乙基多杀菌素产生高水平抗性,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菌素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虫螨腈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对高效氯氰菊酯、噻虫嗪处于敏感状态。
对策建议:建议在西花蓟马高水平抗性蔬菜产区停止使用乙基多杀菌素、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西花蓟马,轮换选用虫螨腈、高效氯氰菊酯、噻虫嗪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防治西花蓟马,延缓其抗药性发展。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