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认知法的人格理论
人格的认知理论课件
![人格的认知理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a328045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8.png)
心理疏导
通过倾听、理解和支持,帮助来访者缓解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
职业指导与规划
01
02
03
职业测评
通过人格测试和评估,帮 助个人了解自己的职业倾 向和优势。
职业规划
根据个人的兴趣、能力和 价值观,制定职业发展计 划,实现个人职业目标。
职业辅导
提供职业咨询和指导,帮 助个人解决职业困惑和问 题,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理论框架的完整性
人格认知理论在某些方面仍缺乏完整的理论框架,需要进一步研 究和探索。
实证研究的局限性
尽管人格认知理论取得了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但仍存在局限性, 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来验证和完善理论。
跨文化适用性
人格认知理论主要基于西方文化背景,其跨文化适用性有待进一步 探讨。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深化理论基础
人格的认知理论课件
目录
• 人格认知理论概述 • 认知人格理论的构成要素 • 认知人格理论的应用 • 人格认知理论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认知人格理论的实际案例分析
01
人格认知理论概述
认知人格理论的基本概念
01
认知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特质 和行为是由个体内部认知过
程所驱动的。
02
它强调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 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之
促进个体发展
人格认知理论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 人,促进个体的发展和成长。
提升人际关系
通过理解人格特质和行为模式,个体可以更好地 与他人相处,提升人际关系的质量。
推动社会进步
人格认知理论可以为社会政策和组织管理提供指 导,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05
认知人格理论的实际案例 分析
成功人士的人格特质分析
人格心理学 知识点归纳
![人格心理学 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805e5cd08a1284ac85043d9.png)
人格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人格: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的四大特性:1.整体性: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内部的分裂,统一性的丧失,精神的内部分裂是此病的本质。
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但在真实的人身上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
2.稳定性: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人格的跨情境的一致性。
3.社会性与生物性:①社会性吧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成员,人格是社会化的人所特有的;②社会化:个人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过程。
4.独特性与共同性: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是不相同的,由于人格结构组合多样性,使每个人格都具有自己特点。
三、学习人格心理学的目的:1.理解人性,了解人类行为的差异性与共同性;2.预测人的行为;3.改变人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四、人格心理学流派:①渗透着各时代主流科学的认识方式;②面对各个时代临床问题(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当时需解决的问题);③渗透着各个时代与人本质的认识(性善与性恶);④因此,揭示人格不同层次的规律;⑤现代人格研究的六大流派。
⑴精神分析学派:强调人格发展的动力特征和无意识特征;⑵特质流派:对人格的不同方面进行分类;⑶生物学流派:注意生理、进化、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决定作用;⑷人本主义流派:强调人类由低级人格向高级人格的发展,向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责任感等高级人格发展潜力;⑸行为/社会学习流派:注意环境(行为强化、社会学习)对人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内外控,自我效能,习得性无助,性别角色);⑹认知流派:强调同样的外在条件下,不同的人格发展方向。
五、人格心理学的建立(心理测量运动:高尔顿、卡特尔、比纳)六、科学人格心理学得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是人格心理学中主要人格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势(专题化、小型化、人格的认知研究大行其道,重视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人格的生物基础研究)。
教育心理学试题库
![教育心理学试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3549912ced630b1c59eeb5a1.png)
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心理科学的诞生和独立的标志是(C)A、1879年冯特提出构造主义心理学B、1874年冯特发表了《生理心理学》C、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D、1879年冯特创设了心理学新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2、中国心理学学术地位在国际心理学界得到认可的标志(D)A、中国的心理学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B、2004年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已经有了约百个心理学系C、200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心理学确定为一级学科D、2004年8月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3、心理学在教育、体育竞技、人员选拔到广告营销、产品设计、司法刑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益。
这体现了心理学的(B)A、综合化趋势B、实用化趋势C、全球化趋势D、本土化趋势4、研究人的心理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探讨人的心理发展及变化的文化背景、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及国家的意识形态等。
这种观点体现了心理学研究的(D)A、综合化趋势B、实用化趋势C、全球化趋势D、本土化趋势5、下列哪种理论取向把行为与心理、意识完全等同或相互替代,认为研究了行为的规律就揭示了心理的规律(B)A、心理生物学理论取向B、行为主义理论取向C、认知理论取向D、精神分析理论取向6、“狼孩事件”可以作为下列哪种观点的佐证(A)A、人的心理对环境的依存性B、强化训练和教育可以使人恢复社会功能C、人可以脱离社会而生存D、人和动物的心理差异7、下列的理论取向中,以“潜意识”为研究对象的是(C)A、行为主义理论取向B、认知理论取向C、精神分析理论取向D、人本主义理论取向8、关注自我体验的“纯粹的自我意识”,反对某种外力控制。
这是下列哪种心理学家持有的观点(D)A、行为主义B、精神分析C、人本主义D、现象学二.多项选择题1、心理过程包括哪些方面(ACD)A、认知B、气质C、意志行动D、情感E、个性特点2、个性心理特点包括(BDE)A、需要B、能力C、信念D、气质E、性格3、“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的发现证明了(ACE)A、脑是心理的器官B、大脑皮层机能的整体说C、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载体D、人脑本身可以产生心理现象E、大脑皮层机能的定位说4、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ABCD)A、综合化趋势B、实用化趋势C、全球化趋势D、本土化趋势E、机械化趋势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ADE)A、客观性原则B、保密原则C、启发原则D、实践性原则E、系统性原则6、近代西方哲学中的心理学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论题,包括(ABCD)A、身心关系的问题,如身心交感论,身心平行论等;B、关于经验论的心理学思想,即认为一切认识、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等C、关于天赋论的心理学思想,即认为人们的一切观念和知觉形式都是先天的D、联想主义心理学,主张以联想来解释一切心理现象等E、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的本性和价值看作是心理学研究的中心7、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形成的三个基本的特点是(CDE)A、心理学的发展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B、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C、广泛吸收临近科学的研究成果,参与交叉学科的公关研究D、特别重视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和社会行为的研究E、着重揭示心理和行为的规律,进而对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进行预测三.阅读理解题1、1920年,在印度西北部的山区,发现两个“狼孩”。
人格的认知理论
![人格的认知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9371e0c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31.png)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阿尔伯特·班杜拉、沃尔特·米歇尔、尼尔·格拉斯哥等心理 学家。他们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人格认知理论模型,如自我效能理论 、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等。
研究方法与应用领域
研究方法
人格认知理论主要采用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等心理学研究方法,通过对个体认知过程和行为的系统观察和测 量,揭示人格特征和行为表现的认知机制。
场依存性-独立性认知风格
场依存性
倾向于以外在参照物作为信息加工的 依据,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善于 察言观色。这种人往往更善于社交, 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独立性
倾向于更多利用内在参照进行信息加 工,善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种 人通常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沉思型-冲动型思考方式
动机取向
个体的动机取向(如成就 动机、亲和动机)会影响 其行为选择和努力程度, 进而塑造其人格特征。
意志力差异
不同个体在意志力方面存 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 其面对挑战时的坚持性和 自我控制能力。
行为习惯形成
个体通过反复实践形成的 行为习惯会成为其人格的 一部分,并影响其后续的 行为表现。
03 认知风格与人格特质关系 探讨
03
注意力偏向
个体对特定刺激的注意偏 向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反 应,进而塑造其人格特征。
记忆选择性
人们倾向于记住与自己的 人格特质相一致的信息, 从而强化自己的人格特征。
思维方式
不同的思维方式(如分析 型、直觉型)会影响个体 的决策、问题解决方式, 进而体现其人格差异。
情绪调节与自我概念塑造
情绪调节策略
康复支持
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专业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社会功能;建立康复社区,为患者提 供互相支持、交流经验的平台;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高自我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
28660 人格心理学自学大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自考资料]
![28660 人格心理学自学大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自考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ddd6ec208a1284ac850430a.png)
28660 人格心理学自学大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自考资料]第一章绪论1、识记:当心理学词典中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个性。
人格的四个基本特征:1 人格的整体性2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3人格的独特性4人格的社会性和生物性中国古代的人格思想和现代的人格研究概况:分为四种:1 阴阳五行的气质类型个性说2习与性成个性说3性品德个性说4 物情不齐个性说。
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甚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后,人格心理学得到发展。
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两部人格结构模型,一个是潜意识系统,一个是前意识系统(包括意识)后来改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气质理论及当前动态:“四液”说即今天的,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人格形成理论:人格的社会起源理论。
活动一人格理论。
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
高级活动类型学说、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
人格研究的各种方法:1人性论,人格结构理论,气质理论,2、领会:各种人格定义的优点与不足;书本4人格的四个基本特征的含义:1 人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2人格具有稳定性,还具有或塑性3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格4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遗传与环境、先天与后天的关系问题。
人格的三秒主要含义:1,最广义的人格概念的外延比个性大2广义的人格与个性同义3狭义的人格不包手智力各理论的主要观点:人性论:向善,向恶,不为,各个理论和学说的主要观点:各种方法的过程及优缺点:22第二章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1、识记:(1)人格动力:认为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是心理能的作用。
他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从大自然中获取能量,又为某种目的而消耗能量。
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生的本能在于追求个体生存和种族的延续,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
包括饥、渴、性等本能。
死的本能体现为恨和破坏的力量。
表现为自杀等动机,破坏等动机。
(2)人格结构: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弗认为人格中有两大系统:一个是潜意识系统,另一个是前意识系统包括意识。
心理练习题(选择题)
![心理练习题(选择题)](https://img.taocdn.com/s3/m/d0d79be3be1e650e53ea997c.png)
1.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在()年。
A.1897 B.1879C.1789 D.17982.认识、情感和意志统称为()。
A.个性心理B.心理特征C.心理过程D.个性倾向3.通过操纵或控制一些研究变量,探讨一个或几个反应变量随着被操纵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以探求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B.实验法C.调查法D.个案法4.下列心理活动中,属于人格倾向性的是()。
A.感知B.情绪C.兴趣D.气质5.下列心理活动中,属于人格特征的是()。
A.思维B.意志C.兴趣D.气质6.行为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是()。
A.特B.华生C.弗洛依德D.马斯洛7.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
A.特B.华生C.弗洛依德D.马斯洛8、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A.尊重的需要B.自我实现C.安全需要D.爱的需要1.下列心理活动中,属于认知过程的有()。
A.思维B.情绪C.信念D.性格E.记忆2.人格特征包括()。
A.动机B.兴趣C.能力D.气质E.性格3.心理的实质是()。
A.心理是灵魂活动的产物B.心理是脑的机能C.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D.心理是心脏的机能E.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4.下面哪些心理学家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A.弗洛依德B.华生C.容格D.马斯洛E.斯金纳5、下面哪些方法属于描述性研究方法?()A.问卷法B.观察法C.个案法D.访谈法E.测验法1.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A.需要与态度B.观察与思考C.分配与稳定D.指向与集中2.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不随意注意B.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无意注意3.“一目十行”反映的是注意的哪个品质?()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4.“一心二用”反映的是注意的哪个品质?()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5.听到一声巨响,马上转过头去看,这属于()。
第二章 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 课后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95d883770bf78a6429542c.png)
第二章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一、理论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是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
A.强化法B.系统脱敏法C.代币法D.来访者中心疗法2.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常使用的“强化法”属于()。
A.行为改变技术B.认知改变法C.运动改变法D.精神分析法3.在心理辅导的行为演练中,系统脱敏法是由()首创。
A.皮亚杰B.沃尔帕C.艾利斯D.罗杰斯4.心理辅导老师帮李晓明建立焦虑等级,让他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然后逐渐减少焦虑等级,直至完全放松,以缓解其考试焦虑,这种方法是()。
A.强化法B.系统脱敏法C.理性一情绪疗法D.来访者中心疗法5.行为塑造法是根据()的操作条件反射研究结果而设计的培育和养成新反应或行为模式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是操作条件作用法强化原则的有力应用之一。
A.皮亚杰B.斯金纳C.艾利斯D.奥苏贝尔6.()就是运用代币并编制一套相应的激励系统来对符合要求的目标行为的表现进行肯定和奖励。
A.强化法B.理性一情绪疗法C.代币法D.来访者中心疗法7.李老师通过奖励小红花来表扬学生的行为,这种心理辅导方法属于()。
A.系统脱敏法B.代币法C.行为塑造法D.来访者中心疗法8.晓红是韩老师班上的学生,她孤僻、羞涩,当她主动与同学交谈或请教老师时,韩老师就给予肯定或激励。
这种心理辅导方法是()。
A.强化法B.系统脱敏法C.来访者中心法D.理性一情绪疗法9.()不是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A.强化法B.代币法C.自我控制法D.演练法10.小伟过分害怕狗,通过让他看狗的照片,谈论狗,远看狗到近看狗、摸狗、抱狗,消除对狗的惧怕反应,这是行为训练的()。
A.全身松弛训练B.系统脱敏法C.行为塑造法D.肯定性训练11.当一位胆小的学生敢于主动向教师提问时,教师耐心解答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师的这种做法属于行为改变方法中的()。
A.强化法B.示范法C.消退法D.行为塑造法12.认知疗法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产生。
人格心理学各流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人格心理学各流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7b63f60ff78a6529647d5399.png)
人格心理学各流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1、精神分析学派;2、特质学流派;3、生物学流派;4、人本主义流派;5、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流派;6、认知学流派第一章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第一节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1、脑解剖模型(意识、前意识、无意识)2、结构模型(伊底、自我、超我)3、本能和紧张的缓解4、防御机制压抑、升华、替代、拒绝、反应生成、理论智化、投射5、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6、了解无意识的东西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催眠、象征行为等。
二、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应用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论之父,他第一个提出用于治疗心理障碍的精神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
三、人格评价——投射测验1、投射测验的含义2、投射测验的类型3、对投射测验的评价四、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与批判1、贡献2、批判第二节弗洛伊德理论的相关研究一、梦的解释二、恋母情结三、幽默四、催眠第二章新精神分析人格的理论第一节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一、新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及其观点1、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人物及主要观点介绍1)寻求优越;2)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3)出生顺序。
2、卡尔?荣格(人物及主要观点介绍)1)集体无意识;2)一些重要的原始意象3、埃里克?埃里克森1)埃里克森的自我概念2)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人格发展八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主动性对内疚勤奋对自卑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完善对绝望4、凯伦?霍尼(人物及主要观点的介绍)在她的研究中,强调文化和社会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她对精神分析方法中的两方面贡献是:1)神经病;2)女性心理学。
5、哈里?斯塔克?沙利文1)人格意象;2)发展时期6、艾里克?弗洛姆(人物简介,主要观点)1)逃避的手段;2)积极的自由二、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新精神分析理论与宗教三、人格评价——测量类型1、荣格的心理类型说2、心理类型的测量:迈尔勘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四、新精神分析理论的贡献与批判第二节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相关研究一、焦虑与应对策略二、挫折和攻击三、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第三章特质流派的人格理论第一节特质流派的人格理论一、特质流派1、做为特质维度的人格2、特质流派的主要特征二、重要的特点理论家1、高尔顿?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2、亨利?莫雷(Henry Murray)3、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B.Cattell)卡特尔的十六个根源特质;大巨人格因素分析三、特质理论的应用工作岗位上的人格因素分析四、人格评价——自陈式调查表1、明尼蒙达多项人格调查表。
第二章个性与人格
![第二章个性与人格](https://img.taocdn.com/s3/m/b9442c58a417866fb84a8e93.png)
• 「41分到50分:平衡的中道」别人认为你是一个新鲜的、 有活力的、有魅力的、好玩的、讲究实际的、而永远有趣 的人;一个经常是群众注意力的焦点,但是你是一个足够 平衡的人,不至於因此而昏了头。他们也认为你亲切、和 蔼、体贴、能谅解人;一个永远会使人高兴起来并会帮助 别人的人。 • 「51分到60分:吸引人的冒险家」别人认为你是一个令人 兴奋的、高度活泼的、相当易冲动的个性;你是一个天生 的领袖、一个做决定会很快的人,虽然你的决定不总是对 的。他们认为你是大胆的和冒险的,会愿意试做任何事至 少一次;是一个愿意尝试机会而欣赏冒险的人。因为你散 发的刺激,他们喜欢跟你在一起。 • 「60分以上:傲慢的孤独者」别人认为对你必须「小心处 理」。在别人的眼中,你是自负的、自我中心的、是个极 端有支配欲、统治欲的。别人可能钦佩你,希望能多像你 一点,但不会永远相信你,会对与你更深入的来往有所踌 躇及犹豫
第二部分
个体行为
第二章 个性与人格
个性与行为
人格特质理论
影响组织行为的人格特质
第一节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与行为
(一)定义 ——用以描述一个个体所具备的独特心理特质的总 和,它是影响个体行为的、相对稳定的、而又有效区别 于其他个体一系列个人特征。 包括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 定的有机结合,包括气质、性格、完成任务的潜力、需 要、动机、价值观、自我意识和态度等等。 ——个性与人格 ——心理学上的个性与日常生活中的个性
(二)个性的特点
1、独特性 2、相对稳定性 3、整体性 4、倾向性 5、社会性
(三)个性的结构与内容
——一般认为,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方位、多 层次的整体结构系统,主要由个性心理和个性倾向 性特征组成。 1、个性心理特征 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经常的、稳定的和典型的 心理活动特点,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
心理学本科课程目录大全
![心理学本科课程目录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977c03a7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2d.png)
心理学本科课程目录大全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1 现代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学习目标•主要内容•重要概念1.2 心理学研究方法•学习目标•主要内容•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第二章:认知心理学2.1 认知心理学概述•学习目标•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认知过程与认知结构2.2 认知发展•学习目标•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三章:人格心理学3.1 人格心理学导论•学习目标•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人格类型理论3.2 人格心理学的应用•学习目标•人格与职业选择•人际关系中的人格因素第四章:社会心理学4.1 社会心理学基础•学习目标•社会认知与社会认知过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2 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学习目标•观察研究•实验研究•问卷调查研究第五章:临床心理学5.1 临床心理学概述•学习目标•临床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5.2 心理疾病诊断与干预•学习目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第六章:发展心理学6.1 儿童发展心理学•学习目标•婴儿期心理发展•幼儿期心理发展•儿童期心理发展6.2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学习目标•青春期心理发展•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干预结语以上为心理学本科课程目录大全的内容大纲。
通过系统学习这些课程,学生将全面了解心理学领域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实践,为日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探索打下坚实基础。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第三节人格发展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第三节人格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be2a48d83d049649b6658fe.png)
• 场依赖型的学生更偏好社会科学,对人比 对物更感兴趣,更喜欢有严密教学结构的 教学。 • 场独立型的学生更偏好自然科学、数学, 且成绩较好,内在动机为主,易于自己组 织学习材料。
25
冲动型与沉思型
• Impulsive and reflective/meditative
• 冲动型指当个体处于不明情境时,倾向于 用自己想到的第一个答案来回答问题。 • 沉思型是指当个体处于不明情境时,倾向 于深思熟虑,仔细考虑所观察到的现象及 所面临的问题,权衡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
• 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其冲 突是先天预定的,是生物成熟的表现。 • 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 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 阶段理论。 •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哪个阶段欠 债,总会留下痕迹,结果就是一个人的人 格模式 • 人格发展处于积极和消极两端之间,不存 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 题。
29
(二)学习风格的差异
•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 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 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 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30
学习风格与认知风格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
• 认知风格主要指个体信息加工的方式,即个体在 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表现出的典型的功能方 式,主要反映学习者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 • 学习风格除包含信息加工方式外,还体现出个体 的感情因素、心理行为以及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 所产生的学习方式的偏爱(Keefe, 1979)。 •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个体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受多 种因素影响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偏爱。 • 学习风格涵盖层面广,它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 响和制约,这些构成因素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的 学习风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健全人格的塑造详解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健全人格的塑造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181ed4be284ac850ad0242fc.png)
2.2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形成
2.2.1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大学生自我认知方面的主要特点 (1)自我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提高。 (2)自我认知更具自觉性和主动性。 (3)自我评价能性。 (2)不稳定性。 (3)深刻性。 3.大学生自我控制方面的主要特点 (1)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 (2)自我设计的愿望增强。 (3)拥有较为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
2.1.2 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人格是人类心理行为的基础,人类的心理 行为则是人格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 人格的面貌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潜能的 开发、活动效率和对社会的适应状况。并且, 人格对心理疾病、心身疾病的患病概率、患病 种类、病情长短、愈后效果等均有明显的影响 。
讲究人格心理卫生不仅是为了避免疾病 ,更重要的是为了发挥积极人格的作用,以 增进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的健康和完 善,进而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发展。 大学生的 人格状况与成才直接相关,重视人格的培养 是大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 需要。
(二)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 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与周围世界的态度 ,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从人 格角度分析,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 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三)能力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 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这是以能力所表 现的活动领域的不同来划分的。一般能力 是指在进行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 力。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是顺利完成 某种专门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如音乐能力 、绘画能力、数学能力、运动能力等。
(二)积极悦纳自我 悦纳自我是指一个人相信自己存在的 价值,认同自己的能力,并在行为上表现 出一种与环境和他人积极互动的心理定势 。通俗地说,就是能够愉悦地接纳自己, 包括自己的某些缺陷,并能不断地进行自 我激励,使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
人格心理学第七编 认知学派
![人格心理学第七编 认知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d5f7182b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a2.png)
理论观点
三、人格结构
人格结构是由一组独特结合的建构群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一)依据建构的作用:核心建构与外围建构 核心建构(core constructs):是人行为时最基本的建构; 外围建构(peripheral constructs):在不大幅度修改核心结构的 情况下,可以加以改变,是量变的部分。
个人能够运用与他人相同的经验建构的程度,代表 其心理过程与他人的心理过程相似。
人们解释他人建构系统时,就可能要在包含有那个 人的社交活动中扮演角色。
理论观点
研究:建构相似性与友谊
理论依据: 凯利的推论:共同推论和社交推论 Duck&Craig,1978;Duck&Spencer,1972
•大学新生一开始会以明显的人格与兴趣相似性来选择朋友。 •几个月之后,他们会更加了解其他学生解释世界的方式。 •在学期结束之后,他们就不太会只根据表面上的相似性来交朋友,而是 与那些在REP测验上显示出相似性的人相交。 探讨朋友决裂的问题:如果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友谊便会消退。 婚姻质量与建构(Neimeyer,1984): 两个人的建构相似性越高,他们的婚姻会比较幸福。 即使热情消退,建构的相似性仍可以维系婚姻。
3、 步骤 测定旧建构、建立新角色、扮演新角色、巩固新角色
研究方法
二、固定角色治疗
这个治疗方法鼓励患者以新的方式来看 自己,以新的方式行动,并以新的方式 来解释自己,也就成为一个新的人。
由于来访者扮演新角色、改用新建构时, 会有一些困难,也将体验到威胁,所以 治疗者必须给予来访者充分的支持。
研究方法
父亲与喜欢的老师
非常平静、随遇而安的人
可怜的人
心满意足 神经质、过度紧张
4
人格心理学全部原始笔记
![人格心理学全部原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ac4bb1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4a.png)
人格心理学全部原始笔记展开全文第一章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历史发展1、人格的定义(教材)2、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人格心理学是以认识和研究人的人格为对象,从心理学的视角来探索人格构成与表现、人格产生与发展、人格培养与提升、人格适应与矫正等方面规律和机制的一门重要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3、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学习人格心理学应注意的问题:①树立正确观点②明确学习目的③注意方法5、人格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从历史背景上来看,人格心理学的产生有其社会背景、科学背景和哲学背景。
社会背景为人格心理学的产生提出了需要,科学背景为其产生提供了条件,哲学背景则奠定了相应的方法论基础。
6、人格心理学诞生的主要标志:一种观点认为:193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另一种观点认为:人格心理学的创始人应首推弗洛依德,其主要标志应是1900年《释梦》的出版。
7、西方人格心理学的根本特点:①以人性为核心②把人性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依据③以实证的方法为基本方法8、人格心理学发展的趋势:①经典理论的修正②小型理论的出现③研究方法的融汇和改进④理论研究中的认知趋向⑤相互作用论的思想倾向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1.什么是人格理论(教材)2.人格理论的制约因素:①人性观②研究策略③个人因素和文化因素3.人格理论流派(教材)4.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教材)5.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设想(教材)一、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人格研究(personality research)——对人格理论中所包含的假设进行验证的一种活动。
人格研究的重要性:赋予理论生命、延伸或修改理论;决定一个理论的效用和周期二、人格研究的研究过程(一)观察和描述:收集有关的事实材料(二)理论和假设:对有关的现象和问题提出概括性、解释性的理论,通过推论做出假设,假设是对来自理论的、有逻辑联系的多个变量之间的预测(三)检验假设:理论本身无法验证,通过检验假设来支持或反对该理论三、人格研究的主要途径(取向)许多人格理论常受到批评或不被重视的原因是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
第二章 知觉、个性、人性理论
![第二章 知觉、个性、人性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a045199dd88d0d233d46af9.png)
《组织行为学》复习思考题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周斌第二章知觉与个性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在下列个性心理中,稳定性最强的是():AA、气质B、能力C、兴趣D、性格2、人们的能力差异是明显而复杂的,其中最主要的能力差异是:()AA.水平差异 B.类型差异 C.早晚差异 D.质量差异3、一个人的主要行为特征是:在从事内容多变的活动中,精力充沛,行为反应灵活而敏捷,情绪易表现和变换。
其气质类型是:()A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4.一个人的主要行为特征是:胆量大,猛干,办事粗枝大叶,易表现出暴发性情绪且抑制较难,其气质类型为:()B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5. 关于内控性说法正确的是()。
BA.内控性高的个体如果取得好成绩,他们倾向于将成绩的取得归结于别人的帮助B.内控型个体更容易被激励,而且不需要过多的直接指导C.内控性是人们试图控制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的倾向D.高内控性的个体不相信他们能影响周围的世界并控制自己的生活,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影响自己的经历6、()的个体有强烈的成就动机、竞争意识,有强烈的时间紧迫感,较为急躁和有敌意。
DA.内控性B.自控性C.自信心D.A型人格7、()的人具有独创性,广泛接受各种刺激,有广泛兴趣,愿意冒险的倾向。
AA、广纳性 B.责任心C.乐群性D.正性情绪影响力8、气质类型中粘液质的主要行为特征是( )CA.敏捷活泼B.小心迟疑C.缓慢稳定D.迅猛急躁9、()属于人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BA、富于幻想 B.勤劳 C.冷静 D.易受暗示10、气质对知觉选择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CA、制约着知觉主动选择性 B.使熟悉的知觉对象易于从环境中分出C、一定时间内影响知觉的速度和质量 D.通过意志、情绪等心理特征影响知觉的选择性11、一个人的主要行为特征是:对事物的感受性很强,敏感多疑,内倾性严重。
人格心理学重点整理
![人格心理学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45dc5030b4c2e3f57276372.png)
第一章人格心理学概论人格与人格心理学一、基本概念人格(personality):源于拉丁文,意指面具、脸谱。
含义见下。
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二、基本问题1、“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人格的性质:第一、整体性(形诸于外,蕴蓄其中。
)第二、独特性第三、稳定性(人格在时间上的前后一贯性和空间上的普遍性。
我们相信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人格都具有可塑性和可变性。
)第四、生物性与社会性(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
)3、心理学上最早探讨个别差异及其测量问题的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高尔顿。
1937年著名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发表其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4、人格理论体系及代表古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1900年,弗洛依德发表《梦的解析》,标志着古典精神分析的形成)新精神分析(霍妮,埃里克森,弗洛姆)特质论(奥尔波特,卡特尔)行为学习论(斯金纳、多拉德和米勒)社会学习论(罗特和班杜拉)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体系(马斯洛、罗杰斯)认知主义的人格理论体系(凯利)5、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问题: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人格评估(方法:投射测验、自陈测验、行为评定)6、人格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唯一从整体层面上研究人的心理、探讨人性的科学。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基本概念临床研究:这种方法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人格相关研究: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更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来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实验研究: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或另一些变量(因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作出因果性的结论。
第二章 人格理论学
![第二章 人格理论学](https://img.taocdn.com/s3/m/deff3fe2524de518964b7d20.png)
人格心理学是以其博大精深的 理论体系而著称的,本教材在介绍 人格理论时采取博引众说的原则, 将不同流派的理论学说一一阐述。 不同的理论,不同的特色,会引来 不同的思考,不同的启迪。在学习 各种理论流派之前,学习者先要处 理好以下几个理论学习中的问题。
一、人格理论的意义
人格理论是心理学家们对人的一套看 法,是人格心理学家用来描述或解释人的 心理和行为的一套假设系统和参照框架。 由于人的心理现象的复杂性,以及人格心 理学家各自对人的看法的不同,因而产生 了各不相同的理论。自弗洛伊德于1915 年发表“无意识”以来,心理学家已经建 立了许多富有影响的人格理论。
或偏于一方的人格发展,内外向就是一种双极人格维度,他认为只偏于单一 方向发展的人格是不正常的,阻碍人格的充分成长和表露,应该培养一种 “大众我”(public self),使自己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 把握每种理论的核心点,可使人们准确、有效地使用它,而不至于误用 或发生严重的歪曲。于单一方向发展的人格是不正常的,阻碍人格的充分成 长和表露,应该培养一种“大众我”(public self),使自己能适应各种不 同的环境。 把握每种理论的核心点,可使人们准确、有效地使用它,而不至于误用 或发生严重的歪曲。
(八)均衡性——不均性 均衡性 不均性
均衡性(Homeostasis)——不均性(Heterostasis)这一维度主 要涉及行为的动力。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是什么?是消除紧张已达到内 部平衡状态,还是不断成长已达到自我实现?持均衡性观点的弗洛伊 德倾向于重视个体维持均衡状态的动机,认为个体的某种缺失就会产 生某种需求,导致陷入紧张状态,于是个体将采取一些活动,以取得 满足,使个体恢复到均衡状态。持相反观点的人,如人本主义学者罗 杰斯、马斯洛等都强调个体谋求自我充分发展的倾向,他们认为个体 的主要动机在于追求生长、求发展。他们通过不断地求新、接受挑战, 使之不断成长,获得充分发展。
人格心理学(第7版)笔记全面版 Jerry M.Burger著 陈会昌等译
![人格心理学(第7版)笔记全面版 Jerry M.Burger著 陈会昌等译](https://img.taocdn.com/s3/m/f398b26d0b1c59eef8c7b4c1.png)
PERSONALITY(7th Edition)人格心理学(第7版)【美】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Ⅰ、什么是人格第一章什么是人格一、人与环境二、人格的定义: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它包括两部分内容:1. 稳定的行为方式。
人格研究者通常认为它们指的是个体差异。
人格是稳定的,我们可以跨时间,跨情境地来审查这些稳定行为方式。
只要人格存在,而且行为不仅是对我们所处情境的反应的话,我们就预期,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有某种稳定性。
2. 内部过程。
他是从人的内心发生、影响着人怎样行为、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
另外,外部环境对人格也有影响。
三、人格的六个流派:对于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的产生根源,每个流派都查明并验证了人格的一个方面。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无意识对其行为方式的差异起着很大作用;特质流派:认为人是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认为我们行为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核心成分特质,是一种以某种特定方式行动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倾向。
生物学流派:利用遗传因素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认知流派:用信息加工的方式解释行为的差异。
两个例子:攻击和抑郁。
例1. 攻击:为什么有些人总比别人更富攻击性?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死的本能。
但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不会伤害自己,所以这种自我毁灭的冲动就无意识的转向外面,以攻击别人的方式表达出来。
另一些精神分析学家解释,当人要达到自己行为的目标受阻时,就会产生攻击行为。
特质流派:认为看重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和稳定性。
生物学流派:认为遗传素质是攻击行为稳定性的原因之一,有些人出生就具有攻击性的素质。
人本主义流派:不承认人天生就具有攻击性,当某些因素阻碍了自然生长的过程时,就会出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认知疗法的人格理论第一节:贝克人格理论的发展贝克小传贝克出生于1921年,1946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46~1948年在罗得岛精神病院实习。
另外,他还在马萨诸塞州的Framingham的医院实习神经疾病和精神病学,在马萨诸塞州做精神病学工作。
在1953年,获得美国神经和精神病学委员会的精神病学资格。
后来,他进入了宾西·法尼亚州医科大学精神病学系。
1958年,在宾西法尼亚精神分析学院毕业。
他早期研究抑郁并发表了《抑郁:临床、实验和理论》(1967),讨论了在治疗抑郁中认知的重要性。
从此,他独自或合作写了300篇以上的关于认知治疗和多种情绪问题的治疗的文章和论著。
贝克理论的发展贝克曾是一名精神分析家,在他的治疗实践中,他观察到来访者的言语和自由联想。
他惊讶地发现来访者对一些想法没有觉察而且在自由联想中也很少报告,所以他把来访者的注意力引向这些想法。
通常在这些来访者没有觉察到的自动的想法出现后,就出现了来访者意识到的情绪。
贝克通过询问来访者现在在想什么,从而确定认知中存在的消极的主题,例如失败和自我贬低的主题,而这些主题标志着他们对过去、现在、未来的观点。
贝克的兴趣在于发现人们如何对自己说话,如何自我调节,人们的自我内在交流体系是怎样的。
在内在交流体系中,人们会构成一组信念。
通过这些重要的信念,人们构成了他们自己的规则和标准,即图式,这是一种决定了事物或体验将如何被个体知觉和解释的想法。
贝克注意到来访者,特别是抑郁的来访者,使用了自责和自我批评的内在交流。
这些来访者经常会预言失败和灾难,对本来应该做积极解释的事件做消极的解释。
通过这些观察,贝克构成了消极认知转换的概念,即个体忽略积极信息,而注意消极的信息。
这样,来访者通过夸张消极的方面而歪曲了事实,把事件看成非黑即白。
例如“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生活一直在亏待我”、“我没有希望了”,这些都是过度概括、夸张和抽象化的例证。
贝克发现这些思想是自动发生的,来访者没有觉察到,抑郁者尤其如此。
贝克认为这些信念是在早期生活中形成的,而且形成了明显的认知倾向。
人们往往由这些先入为主的看法占了主导,而无视其它的证据。
例如,一个人认为自己不聪明,很笨,因为自己的学历不高,在面对一些知识学习的情境时,她往往会对自己说:“我太笨了,这个太难了,我永远学不会”,却忽略了其它证据,例如:她能很快学会织毛衣,能自己设计好看的装饰品,并在与别人交往中表现出很好的协调组织能力。
尽管有事实的证据的,但信念却没有改变。
图式:图式图式是一个来自于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名词,由皮亚杰首创,在认知疗法中,图式指的是个体大脑中的一种认知建构。
即一件事情将被如何认识和评价的倾向性。
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个患有蛇类恐惧症的患者,她对蛇的认知图式是这样的:长绳形状、花纹、软的、冷血的、有毒、有利齿、常出没于草丛等等。
有了这样的认知图式后,当她走在草丛边的时候,可能看到一根长树枝也会吓得四处奔逃,因为她的认知图式令她在走过草丛边时可倾向于预测蛇的存在,从而产生了将一切长的、有花纹的物体都认作蛇的倾向性。
在汉语中有很多成语体现了图式的存在及其作用,例如“草木皆兵”、“闻风丧胆”等等。
第二节:人格的认知理论认知发展模式认知治疗家认为个体的信念在儿童期开始形成,在一生中发展。
早期儿童经验引起了对自己和世界的基本的信念,一般情况下,儿童经验到父母的支持,带来如“我很可爱”、“我有价值”的信念,这使他们到成年后对自己有积极的观念。
而那些有心理功能障碍的人,过去有消极的信念,如“我不可爱”、“我无能”。
这些经验和被批评的经验以及创伤性经验一起影响了个体的信念系统。
例如,消极的经验如被老师和同学嘲笑,会引起“如果别人不喜欢我做的事情,我就没有价值”这样的思维。
这些信念会成为个体的基本的消极信念图式。
图1认知概念化图表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早期的经验,如常受老师、父母及周围人的批评和歧视,将会令其形成“我不可爱,没人喜欢我”、“我没有价值”一类的基本信念,以及“如果我不能讨别人欢心,我就没有价值”这样的条件化信念。
在生活中,如果个体遇到一些关键性事件,如遇到自己喜欢的异性时,这些信念和图式就会被激发,个体极有可能产生“我不可爱,她不会喜欢我”以及“我没有价值,配不上她”一类的自动思维,从而产生沮丧、失望、抑郁的情绪,以及没有食欲、失眠一类生理反应,在行为上则表现为回避等。
信念【上一页】12345【下一页】从童年开始,人们已对自我、他人及世界形成了一定的信念。
这些信念中最中心的以及最根深蒂固地被接受的称为核心信念,即使人们通常不能清晰表达这些核心信念,但自己却认为这些信念是绝对真实和正确的。
例如,某人认为自己反应迟钝,不可能掌握认知疗法的知识,他的核心信念可能是“我不能胜任”。
这个信念可能在平时并不明显,但当他处于抑郁状态时,这个信念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使他陷入到抑郁中不能自拔。
当这个核心信念占主导地位时,此人以这个信念为主线解释问题,此时,这个人会倾向于选择关注那些可以证实自己核心信念的信息,而忽视或削弱相反的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这是不正确和功能障碍性的,他依然坚持他的信念。
图1图2信念例如,这个人在学习认知疗法时,他往往会忽视了这样的事实,那就是在第一次阅读时,其他聪明、能干的人也可能不完全理解这种疗法。
他也很少会去怀疑作者能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他同时也不会认为他的理解困难也许不是因为智力低下而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
他忘记了,在以往的学习中,在最初接触新知识时,他也会感到困难,但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将全面地掌握它。
但是由于他不能胜任的信念支配着他,他就会带着极为消极和自我批判的态度解释这种情境。
核心信念是信念的最根本环节;它们是整体的、牢固的和被全面概括的。
核心信念可以分为三个类别,即人们对自己的信念、人们对世界的信念、人们对未来的信念;在人们对自己的信念中,常常会出现问题的是两类核心信念,就是“我无能”和“我不可爱”,前者是针对自己的能力做出的消极判断,后者则是针对自我价值做出的消极判断。
消极判断:抑郁症的认知层面贝克医生(Aaron.Beck)是当代研究抑郁症的先驱。
早在60年代,贝克就已证明抑郁的特征是思维模式导致抑郁情绪。
例如,贝克注意到当我们觉得抑郁时,我们对自己(自我批评)、世界(普遍的消极感)和未来(无望感)有消极思维。
下面详细描述了思维的三个层面。
1、对自己的消极思维例如一名被丈夫虐待的抑郁症妇女在开始接受认知治疗前,她对自己的批评过度。
她可能有诸如此类的思维:“因为这些可怕的事都发生在我身上,我一定是一文不值。
”“我不是个好妈妈,不是个好人。
”“如果我是好人的话,那我就不会遭受性虐待。
”“就某方面来说,我大概是该被我丈夫打的。
”这些思维的核心信念是“我一文不值”或“我不好”。
几乎每个抑郁的人都有这类自我批评的思维。
这些思维是伤害性的,因为它们会带来自我感觉低落、自信不足和人际关系等问题,而且还会影响其想使自己感觉良好的那种意愿。
2、对世界的消极思维偏差思维的另一特征是从消极的角度来看待你目前的处境。
我们经常不是只看表面,我们经常错误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
例如,在与朋友、亲戚或同事谈话时,我们常想听出他们的“弦外之音”。
当我们抑郁时,常会从负面、狭隘或批判的角度来看他人。
消极看待世界是一种对消极体验比对积极或中性体验更为关注、记忆更深的思维模式。
例如,抑郁时,我们会读或记住报纸上的灾难性报导,而不理会对好人好事的表扬。
另一类例子是,如果星期六该办十件事,但有两件没做到,我们只关注那两件没办成的事。
这种态度也是对世界消极思维的表现。
3、对未来的消极思维当我们抑郁时,未来是完全灰色的。
这种认为未来的事情会变得消极的预测或期望,称为无望感。
这类思维的例子包括:“我会搞糟的”“没有人喜欢我”“我没法做得好”。
那时,头脑中充满对未来的消极态度,像这类的说法:“我永远无法摆脱抑郁”“去试一试又有什么用,反正我永远也弄不好的”。
我们只会预期谈话将变得更糟、新的人际关系无法继续、问题无法解决或摆脱不掉抑郁。
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无望感可能导致自杀。
态度、规则和假设核心信念影响着信念中间阶段的发展,中间信念包括态度、规则和假设。
这些中间信念与核心信念及自动思维的关系在上面的图2中有所描绘。
态度体现个体对事物的评价和理解,态度往往决定了规则和假设,规则指的是人们给自己规定的,赖以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一些法则,这是一些隐藏起来的,不为其他人所知的规则。
假设与规则紧密相连,由规则推论而出,例如一个教师可能有以下的中间信念:态度:“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喜欢听我的课是可怕的。
”规则:“我必须尽我最大努力利用全部时间备课。
”假设:“如果我工作努力,也许能让学生们喜欢听我的课。
”这些信念影响着这个教师对事情的看法,转而影响他的思想、感觉和行为。
他将会花大量的时间重复地备课,将为自己没有把所有的时间花在工作上而感内疚、抑郁;当上课有学生不听讲时,他会感受到强烈的挫败感而忽略了有不少人爱听他的课的事实。
核心信念和中间信念是如何产生的?人们试图从他们早期发展阶段的生存环境中寻找有意义的答案。
为了适应环境,人们需要以一个连贯的方式来理解和组织他们的经历。
人们与世界和他人的相互影响造成了人们对事物的一些理解,也就是信念,但这些信念可能是功能良好,有利于心身健康的,也可能是障碍性的,令人们痛苦的。
认知治疗的特殊意义在于,在治疗过程中,学会不接受功能障碍性信念,而学习和发展更现实和功能良好的新信念。
自动思维【上一页】12345【下一页】认知疗法表明:对处境的解释(更甚于处境本身),会对随后的情感、行为和生理反应产生影响,这些解释通常都是以自动思维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例如正在学习这一个部分的你,在集中注意力到本章的内容时就会产生自动思维:“这个有些难”,“这个我不明白”,并感觉到轻微的焦虑。
然而,你也会自发地无意识地对该项思维能力做出积极的反应:“我还能看懂一些,我可以再看一遍。
”有心理障碍的人常常会把中性甚至是积极的处境加以误解,因而他们的自动思维是有偏差的。
批判地检验他们的思维并纠正错误后,他们常常会感觉好一些。
例如,小张不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他天天嚷嚷要换一份更好的工作,但是他害怕面对换工作可能带来的麻烦,于是每次想到工作的事时,就会对自己说“我现在太忙了”,“过了这个季节,我就找新工作”,“我没有时间找新工作”。
在治疗师的帮助下,小张察觉到这些思维只是借口,而且找到了背后的自动思维,“我在面谈时表现会不好”、“没有人会想要雇用我的”、“我不知道怎么找到新工作”。
通过和小张交谈,治疗师可以发现大量自动思维,而通过组织这些自动思维,治疗师可以确定他的核心信念和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