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初中生物7上--《1.1第3节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教案 (5)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概述科学探究六个环节的大致过程和常用的研究方法。(重、难点)

②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重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生物现象,尝试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模仿设计一些简单探究实验,逐步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认同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入手,联系生物学的发展史,本节课采用“激趣导学,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探寻生物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对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巴兰让尼和法国

生物学家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学探究实验中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变量,增强实验的说服力,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课前准备:巴斯德“曲颈瓶实验”、斯巴兰让尼实验的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

巩固(4分钟)1.什么是生物圈?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生物圈的哪

些范围内?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

3.什么是栖息地?

4.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结合上节所学内容进行思

考后独立回答。

将复习旧知常

态化,从而强

化知识的识记

和落实。

创设情境过渡:生活中,尤其是天气温度较高时,我们吃剩的

饭菜放置时间久了,还能继续食用吗,为什么?你认

为食物长时间放置导致变质的原因是什么?

(图片展示:霉变的馒头、腐败的饭菜等。)

早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就已经证实食物

变质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且在此之前人们普遍相信

一种所谓的“自然发生说”,该学说认为使食物变质

的微生物是由食物自身产生的,如:腐尸生蝇蛆,包

括17世纪的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都相信这种学说。

但是,巴斯德根据自己的研究实践,不相信微生物可

生1:不能,饭菜可能会变

质了(变酸了)。

生2:食物中可能滋生了大

量微生物,导致食物变质。

学生对使食物变质的

以“自然发生

说”与学生当

前的认知矛盾

激发

学生积极思

考,大胆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