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2020.5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试卷共7页,答题纸共2页。
2.所有作答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3.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或水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
⑴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鱼我所欲也》)
⑵__________________,似诉平生不得志。(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⑶ 《踏莎行·郴州旅舍》中,“ _________,_________”连用两则关于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以远方亲友的殷勤致意,引发词人的凄伤哀怨。
【答案】 (1).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 孟子 (3). 弦弦掩抑声声思 (4). 驿寄梅花 (5). 鱼传尺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和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文学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辟”“驿”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2.政治老师将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为题做一次讲座,以下哪一句是最不可能出现在这次讲座内容中的?()
A.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C.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或古语内容的理解及语言运用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了解诗句的出处及诗句的含义;然后分析题目所给的语境,从内容、对象、感情色彩等角度分析诗句是否符合语境要求,哪些句子不符合语境。
A项,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语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符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的要求。
B项,出自北宋周邦彦的《苏幕遮》,意思是“清晨的阳光投射到荷花的叶子上,昨夜花叶上积的雨珠很快就溜掉了。清澈的水面上,粉红的荷花在春风中轻轻颤动,一一举起了晶莹剔透的绿盖。远远望去,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这是对雨后荷池景色的描写,没有体现哲理。此句不符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的要求。
C项,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孔子在河边说道:‘奔流而去的河水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流。’”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符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的要求。
D项,出自唐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意思是“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诗句揭示了新事物总会代替旧事物,新老事物的更替是自然伦理的道理。符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的要求。
故选B。
3.全班同学围绕“传言”这个话题进行了一次课堂讨论,以下是某位同学的笔记:
①讨论“传言”应区分“不准确的信息”和故意编造的“误导信息”。
②“传言”是不能尽快得到证实或无法得到证实的信息。
③许多传言是后来被证实或部分证实的。
④那些未能证实的传言也不等于就是无中生有。
⑤传言有时也可能是一种制造舆论的手段。
对这些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梳理最合理的一项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综合语言表达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此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逻辑分析能
力以及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时要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按照内容划分层次,再对照选项表示的逻辑层次,选出最符合语句逻辑关系和表达先后顺序的选项。
这段话是关于“传言”的。①是说我们应当对“传言”信息有明确的区分,是总的态度的概括;②是对“传言”的定义;③和④是针对②的信息是否被“证实”,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的补充,因此②③④属于一个层次;⑤针对的是②中的“不能尽快得到证实或无法得到证实”,提出这种信息有可能被利用。据此,这段话的逻辑顺序应是①是总领;②⑤是第二层次;③④是针对②的小层次。符合这个逻辑层次的是C项。故选C。
二阅读70分
(一)(15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陈嘉映
①自然概念以人的日常生活为基准,科学概念则不受这种约束。对我们来说,火是热的,冰是冷的,但在科学话语中,冰同样包含热量。热量是由分子的运动规定的,而不以我们的感觉为基准。在日常话语中,地球是静止的,并以大地为参照规定了什么在动,什么静止不动。而在科学话语里,这个参照系被废除了。
②自然概念以经验为基准,而经验是互相交织的,与此相应,自然概念是互相渗透的。在我们的自然
理解中,圆和圆满,正方和方正是联系在一起的,几何学的圆则通过定义和其他概念构成联系,洗净
..了圆这个自然概念的内容,和圆满、圆滑没有任何关系。
③在一个领域中最初发现的那些重要事实,通常并不只是一些新事实而已,它们改变了我们对该领域的基本看法,改变了我们的基本概念。即使我们用既有的语词来描述它们,这些语词的意义也不得不悄然改变。空气是有重量的,这不仅是发现了一个新事实,不仅是用我们既有的概念来描述一个新事实,空气和重量这些概念本身也经历了细微的转变。空气有了重量,不再是完全的无物、空无。重量本来是我们能够直接感觉到的,现在,这层约束被取消了,重量概念得到了自然的扩展,开始从感知向测量倾斜。
④有学者在对日常语汇和科学词汇做了系统研究之后,认为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科学概念来自日常概念。例如,“电子”一词今天的意义和最初的意义已大不相同,但“电子”一词前后的各种用法之间存在着“推理之链的联系”,正是这条连续的理由链使得我们今天仍然可以正当地谈论“电子”这个词的概念、意义或指称。尽管摸索科学概念和自然概念的连续性是极有意义的工作,但不可因此模糊了科学概念和自然概念的根本不同之处。
⑤理由链也许可以解释那些来自日常语词的科学概念语词,如力、运动、惯性、时间、迁跃、细胞,但它无法解释那些科学理论创造出来的科学概念。虚数、力矩、电离、夸克这些词,并不来自日常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