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实验 武汉理工大学

合集下载

大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总结(4篇)

大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总结(4篇)

大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总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课程。

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很强,因此实验就显得非常重要。

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不好,在实验过程遇到了许多的难题,也使学生们感到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自己看书,独立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也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在做实验前,一定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吃透,因为这是做实验的基础,实验前理论知识的准备,也就是要事前了解将要做的实验的有关资料,如:实验要求,实验内容,实验步骤,最重要的是要记录实验现象等等.否则,老师讲解时就会听不懂,这将使做实验的难度加大,浪费做实验的宝贵时间。

比如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氯气的的实验要清楚各实验仪器的接法,如果不清楚,在做实验时才去摸索,这将使你极大地浪费时间,会事倍功半。

虽然做实验时,老师会讲解一下实验步骤,但是如果自己没有一些基础知识,那时是很难作得下去的,惟有胡乱按老师指使做,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做什么。

做实验时,一定要亲力亲为,务必要将每个步骤,每个细节弄清楚,弄明白,实验后,还要复习,思考,这样,印象才深刻,记得才牢固,否则,过后不久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这还不如不做.做实验时,老师会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教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那么的广泛.学生做实验绝对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要有充分的准备,若是做了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实验,那么做了也是白做。

实验总是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减少操作的盲目性提高实验效率的保证,有的人一开始就赶着做,结果却越做越忙,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在做实验时,开始没有认真吃透实验步骤,忙着连接实验仪器、添加药品,结果实验失败,最后只好找其他同学帮忙。

特别是在做实验报告时,因为实验现象出现很多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将会很难的继续下去,对于思考题,有不懂的地方,可以互相讨论,请教老师。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参考书目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参考书目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参考书目《无机及分析化学》(二)参考资料1.《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徐勉懿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年1 月;2.《无机及分析化学》,陈虹锦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 年8 月;3.《无机及分析化学》,张仕勇,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年9 月;4.《无机与分析化学题解》,赵中一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年8 月;5.《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徐家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7 月;6.《分析化学核心教程》,孟凡昌等编,科学出版社,2005 年2 月。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二)参考资料3.《分析化学实验》,张广强黄世德主编,学苑出版社,1998 年6 月;4.《基础分析化学实验》(第二版),北京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学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有机化学》(二)参考资料1.《有机化学》,谷亨杰、吴泳、丁金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7 月;2.《有机化学》(第4 版),倪沛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年12 月;3.《基础有机化学习题解答解题示例》,邢其毅、徐瑞秋、裴伟伟编,北京大学出版,2001 年;4.《有机化学》上、下,胡宏纹主编,高等教学出版社2000 年。

《有机化学实验》(二)参考资料1.《有机化学实验》(第三版),曾昭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仪器分析》(二)参考资料1.《仪器分析》,朱明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仪器分析》,吴谋成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

《应用统计学B》(二)参考资料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习题全解》,王丽燕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年9 月;2.《环境统计》,蔡宝森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年1 月;3.《生物统计学》,张勤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年2 月。

《植物生物学》(二)参考资料1.《植物生物学》,叶庆华、曾定、陈振瑞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年;2.《植物学(上、下册)(第一版)》,陆时万、吴国芳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年《植物生物学实验》(二)参考资料1.《植物生物学实验》,刘宁主编,高教出版社,2001 年;2.《植物学实验》,何凤仙主编,高教出版社,2000 年。

武汉理工大学有机化学第15章习题参考答案

武汉理工大学有机化学第15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15章习题参考答案15.1 (1) 谷氨酰胺(2)亮氨酸(3)赖氨酸(4)谷氨酸(5) 色氨酸(6) 组氨酸 15.2COOH CH 2COOH H H 2NCOOH 2SH H H 2NCOOHHH 2N H CH 3C 2H5RC H 2H 3NC O OH +H 3NC O OH +C H 2S H 酪氨酸半胱氨酸S-天门冬氨酸 S-半胱氨酸 (2S,3S )异亮氨酸 S-酪氨酸 15.3COO -NH 3+H OH H3COO -+H 3N HOCH 3COO -+H 3N OH HCH 3COO -NH 3+HHO3I II III VI结构式I 为L-苏氨酸,手性标记为 (2S, 3R)。

15.4(1)N a+C l-NO O HH过量H C l过量N aOHN O O -HN O O HHHPro, 色氨酸(2)C l-H OC H 2C H C O O N H 2过量N aOHH OC H 2C H C O O HN H 3+T yr, 酪氨酸N a+N a +O-C H 2C H C O O -N H 2(3) Cl-N a +H O CH 2CH CO O H N H 2过量H C l过量N aOHH O C H 2C H CO O -N H 2H O C H 2CH C O O HN H 3+Ser, 丝氨酸(4)C l -H O O C C H 2C H C O O HN H 3+过量H C l过量N aOH H O O C C H 2C H C O O H N H 2A sp, 天门冬氨酸a +N a +-OO C C H 2C H C O O -N H 215.5 加入水合茚三酮,氨基酸有显色反应15.6苯丙氨酸含一氨基一羧基,为中性氨基酸,其水溶液呈弱酸性。

因其等电点pI=5.84,故:pH=3.0时带正电荷:在pH=5.8时净电荷为零,为两性离子:在pH=10.0时带负电荷:15.7 (提示:考虑为什么杂环N 在Trp 中不是碱性的。

武汉理工大学有机化学C羧酸及羧酸衍生物幻灯片

武汉理工大学有机化学C羧酸及羧酸衍生物幻灯片

F
C l
C l
总的来说,关于取代基对酸性的影响,可以归纳为:
❖吸电子基使酸性增强,供电子基使酸性减弱。
❖取代基吸电子能力越强,酸性越强;推电子能力越强, 酸性越弱。
❖取代基离羧基越远对酸性影响越小(诱导效应随距离的 增加而迅速减弱);
❖上述原则对其它含活泼H的化合物也适用。
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
3) 取代基诱导效应对酸性的影响
乙二酸
H C O O H C
H C O O H C
C H C O O H
顺丁烯二酸
C H O O C H
反丁烯二酸
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
(2) 羧酸的命名
2)俗名:
许多羧酸最初都是从天然产物中得到。因此,常根据 它们的来源称呼。
C O O H C H = C H C O O H C H C 3 O O H C H C 3 H C 2 H C 2 O O H
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
3) 取代基诱导效应对酸性的影响
② 对酸性影响举例
例C 1C H 2 l C O O H C C H l C O 2 O H C H C O 3 O H C H C H 3 C O 2 O H
pKa 1.26
2.86
4.76
4.86
例2C H C 3 H C O O HC H C 3 H C O O HC H C 2 H C 2 O O H
离R 解C 常O 数O H :Ka H + O =2 [RCOO R -C ]O [O H3O +- ] H + O 3 +
[RCOOH]
一元羧酸的pKa在4~5之间(pKa= -lgKa ) ;强无
机酸pKa=1~2;H2CO3 pKa1= 6.38。

2.14.4 相转移催化技术

2.14.4 相转移催化技术

相转移催化(Phase transfer catalysis ,简称FTC)),是20 世纪70 年代发展起来的在有机合成中应用日趋广泛的一种新的合成技术。

在有机合成中,常常遇到水溶性的无机物和不溶于水的有机物之间的非均相反应,这类反应通常速度慢、产率低,甚至很难进行。

但如果用水溶解无机盐,用极性小的有机溶剂溶解有机物,并加入催化量的季铵盐或季磷盐,此时催化剂利用自身对有机溶剂的亲和性,将水相中的反应物转移到有机相中,转化为均相反应,则反应很容易进行。

这类能提高反应速度并在两相间转移负离子的鎓盐,称为相转移催化剂。

相转移催化使许多用传统方法很难进行的反应或者不能发生的反应能顺利进行,而且具有选择性好、条件温和、产率高、操作简单、反应速度快、不要求无水操作、避免使用常规方法所需的危险试剂等优点。

相转移催化最初用于亲核取代反应,如引进一CN 和一F 的亲核取代、二氯卡宾的生成反应等。

目前,相转移催化已广泛应用于有机反应的绝大多数领域,如取代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卡宾反应、重氮化反应、烷基化反应、酰基化反应、聚合反应,甚至高聚物修饰等,同时在医药、农药、香料、造纸、制革等行业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2.14.4.1 相转移催化机理相转移催化反应一般属于两相反应,主要用于液—液体系,也可用于液—固体系及液—固—液体系。

反应过程主要包括反应物从一相向另一相的转移以及被转移物质与待反应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

下面以季铵盐Q +X -催化RX 和NaCN 的反应为例说明相转移催化原理:R X NaCN+Q X+-(PTC)2RCN NaX +R X NaCN +Q X+-RCN+Q CN+-NaX ++Q CN+-Q X+-水相有机 相相 界面溶于水相的亲核试剂NaCN 和有机相的卤代烷RX 两者由于处于不同的相中而不能互相接近,反应很难进行。

加入季铵盐Q +X -相转移催化剂,由于季铵盐既溶于水又溶于有机溶剂,在水相中NaCN 与Q +X -相接触时,可以发生X -与CN -的交换反应生成Q +CN -离子对,这个离子对能够转移到有机相中;在有机相中Q +CN -与RX 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生成目标产物RCN ,同时生成Q +X -,Q +X -再转移到水相,如此循环使相转移催化反应完成。

有机实验(答案).

有机实验(答案).

有机实验(答案).有机实验典型题总结1. [2012·海南化学卷17](9分) 实验室制备1,2-⼆溴⼄烷的反应原理如下:可能存在的主要副反应有:⼄醇在浓硫酸的存在下在l40℃脱⽔⽣成⼄醚。

⽤少量的溴和⾜量的⼄醇制备1,2—⼆溴⼄烷的装置如下图所⽰:回答下列问题:(1)在此制各实验中,要尽可能迅速地把反应温度提⾼到170℃左右,其最主要⽬的是;(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a.引发反应b.加快反应速度c.防⽌⼄醇挥发d.减少副产物⼄醚⽣成(2)在装置C中应加⼊,其⽬的是吸收反应中可能⽣成的酸性⽓体:(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b.浓硫酸c.氢氧化钠溶液d.饱和碳酸氢钠溶液(3)判断该制各反应已经结束的最简单⽅法是;(4)将1,2-⼆溴⼄烷粗产品置于分液漏⽃中加⽔,振荡后静置,产物应在层(填“上”、“下”);(5)若产物中有少量未反应的Br2,最好⽤洗涤除去;(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a.⽔b.氢氧化钠溶液c.碘化钠溶液d.⼄醇(6)若产物中有少量副产物⼄醚.可⽤的⽅法除去;(7)反应过程中应⽤冷⽔冷却装置D,其主要⽬的是;但⼜不能过度冷却(如⽤冰⽔),其原因是。

【答案】(1)d (2)c (2)溴的颜⾊完全褪去(4)下(5)b (6)蒸馏(7)避免溴⼤量挥发;产品1,2-⼆溴⼄烷的熔点(凝固点)低,过度冷却会凝固⽽堵塞导管。

【解析】(1)因“⼄醇在浓硫酸的存在下在l40℃脱⽔⽣成⼄醚”,故迅速地把反应温度提⾼到170℃左右的原因是减少副产物⼄醚⽣成。

(2)因装置C的“⽬的是吸收反应中可能⽣成的酸性⽓体”,故应选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

(3)是⽤“少量的溴和⾜量的⼄醇制备1,2—⼆溴⼄烷”,反应结束时溴已经反应完,明显的现象是溴的颜⾊褪尽。

(4)由表中数据可知,1,2-⼆溴⼄烷的密度⼤于⽔,因⽽在下层。

(5) Br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可⽤氢氧化钠溶液洗涤;虽然也能与碘化钠溶液反应,但⽣成的I2也溶于1,2-⼆溴⼄烷。

有机化学基础实验(讲义)

有机化学基础实验(讲义)

有机化学基础实验〔一〕烃1.甲烷的氯代〔性质〕实验:取一个100mL的大量筒〔或集气瓶〕,用排水的方法先后收集20mLCH4和80mLCl2,放在光亮的地方〔注意:不要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以免引起爆炸〕,等待片刻,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大约3min后,可观察到混合气体颜色变浅,气体体积缩小,量筒壁上出现油状液体,量筒内饱和食盐水液面上升。

解释:生成卤代烃2.石油的分馏〔别离提纯〕(1)两种或多种沸点相差较大且互溶的液体混合物,要进行别离时,常用蒸馏或分馏的别离方法。

(2)分馏〔蒸馏〕实验所需的主要仪器:铁架台(铁圈、铁夹)、石棉网、蒸馏烧瓶、带温度计的单孔橡皮塞、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3)蒸馏烧瓶中加入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爆沸(4)温度计的位置: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处于支管口〔以测量蒸汽温度〕(5)冷凝管:蒸气在冷凝管内管中的流动方向与冷水在外管中的流动方向下口进,上口出(6)用明火加热,注意安全3.乙烯的性质实验现象:乙烯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氧化反应〕〔检验〕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加成反应〕〔检验、除杂〕乙烯的实验室制法:(1)反应原料:乙醇、浓硫酸(2)反应原理:CH3CH2OH CH2=CH2↑+ H2O副反应:2CH3CH2OH CH3CH2OCH2CH3 + H2OC2H5OH + 6H2SO4〔浓〕6SO2↑+ 2CO2↑+ 9H2O(3)浓硫酸:催化剂和脱水剂〔混合时即将浓硫酸沿容器内壁慢慢倒入已盛在容器内的无水酒精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4)碎瓷片,以防液体受热时爆沸;石棉网加热,以防烧瓶炸裂。

(5)实验中要通过加热使无水酒精和浓硫酸混合物的温度迅速上升到并稳定于170℃左右。

〔不能用水浴〕(6)温度计要选用量程在200℃~300℃之间的为宜。

温度计的水银球要置于反应物的中央位置,因为需要测量的是反应物的温度。

(7)实验结束时,要先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反之,会导致水被倒吸。

大学部分常见有机化学实验

大学部分常见有机化学实验

实验一乙酰苯胺的制备二.实验原理 NH 2+CH 3COOH3+H 2O芳香族酰胺通常用伯或仲芳胺与酸酐或羧酸反应制备,因为酸酐的价格较贵,所以一般选羧酸。

本反应是可逆的,为提高平衡转化率,加入了过量的冰醋酸,同时不断地把生成的水移出反应体系,可以使反应接近完成。

为了让生成的水蒸出,而又仅可能地让沸点接近的醋酸少蒸出来,本实验采用较长的分馏柱进行分馏。

实验加入少量的锌粉,是为了防止反应过程中苯胺被氧化。

1.合成(1).反应物量的确定:本实验反应是可逆的,采用乙酸过量和从反应体系中分出水的方法来提高乙酰苯胺的产率,但随之会增加副产物二乙酰基苯胺的生成量。

二乙酰苯胺很容易水解成乙酰苯胺和乙酸,在产物精制过程中通过水洗、重结晶等操作,二乙酰基苯胺水解成乙酰苯胺和乙酸,经过滤可除去乙酸,不影响乙酰苯胺的产率和纯度。

苯胺极易氧化,在空气中放置会变成红色,使用时必须重新蒸馏除去其中的杂质。

反应过程中加入少许锌粉。

锌粉在酸性介质中可使苯胺中有色物质还原,防止苯胺继续氧化。

在实验中可以看到,锌粉加得适量,反应混合物呈淡黄色或接近无色。

但锌粉不能加得太多,一方面消耗乙酸,另一方面在精制过程中乙酸锌水解成氢氧化锌,很难从乙酰苯胺中分离出来。

(2).合成反应装置的设计:水沸点为100℃,乙酸沸点为117℃,两者仅差17℃,若要分离出水而不夹带更多的乙酸,必须使用分馏反应装置,而不能用蒸馏的反应装置。

本实验用分馏柱。

一般有机反应用耐压、耐液体沸腾冲出的圆形瓶作反应器。

由于乙酰苯胺的熔点为114℃,稍冷即固化,不易从圆形瓶中倒出,因此用锥形瓶作反应器更方便。

分出的水量很少,分馏柱可以不连接冷凝管,在分馏柱支口上直接连尾接管,兼作空气冷凝管即可,使装置更简单。

为控制反应温度,在分馏柱顶口插温度计。

(3).操作条件的控制保持分馏柱顶温度低于105℃的稳定操作,开始缓慢加热,使反应进行一段时间,有水生成后,再调节反应温度使蒸汽缓慢进入分馏柱,只要生成水的速度大于或等于分出水的速度,即可稳定操作,要避免开始强烈加热。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菁选6篇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菁选6篇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菁选6篇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篇一一、实验目的1.了解熔点的意义,掌握测定熔点的操作2.了解沸点的测定,掌握沸点测定的操作二、实验原理1.熔点:每一个晶体有机化合物都有一定的熔点,利用测定熔点,可以估计出有机化合物纯度。

2.沸点:每一个晶体有机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沸点,利用测定沸点,可以估计出有机化合物纯度。

三、主要试剂及物理性质1.尿素(熔点132.7℃左右)苯甲酸(熔点122.4℃左右)未知固体2.无水乙醇(沸点较低72℃左右)环己醇(沸点较高160℃左右)未知液体四、试剂用量规格五、仪器装置温度计玻璃管毛细管Thiele管等六、实验步骤及现象1.测定熔点步骤:1装样2加热(开始快,低于15摄氏度是慢,1-2度每分钟,快到-熔点时0.2-0.5摄氏度每分钟) 3记录2.熔点测定现象:1某温度开始萎缩,蹋落2之后有液滴出现3全熔3.沸点测定步骤:1装样(0.5cm左右)2加热(先快速加热,接近沸点时略慢,当有连续汽泡时停止加热,冷却)3记录(当最后一个气泡不冒出而缩进是为沸点)沸点测定现象:刚开始有气泡后来又连续气泡冒出,最后一个气泡不冒而缩进。

七、实验结果数据记录熔点测定结果数据记录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沸点测定数据记录表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八、实验讨论平行试验结果没有出现较大的偏差,实验结果比较准确,试验数据没有较大的偏差。

但在测量环乙醇的时候由于温度过高导致橡皮筋脱落,造成试验几次失败,经过重做实验最终获得了较为准确的实验数据。

测量未知固体熔点时由于前一个测的是苯甲酸,熔点较高,而未知固体熔点较低,需要冷却30摄氏度以下才可进行实验,由于疏忽温度未下降30℃就进行了测量,使第一次试验失败,之后我们重新做了该实验也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实验结果。

九、实验注意事项1、加热温度计不能用水冲。

2、第二次测量要等温度下降30摄氏度。

3、b型管不要洗。

4 、不要烫到手4、沸点管石蜡油回收。

5、沸点测定是不要加热太快,防止液体蒸发完。

武汉理工大学有机化学 Chap.3-2

武汉理工大学有机化学 Chap.3-2
Physical: the melting point, coefficient of thermal expansion, electrical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specific gravity,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reflectivity.
2
• Elastic deformation: as soon as the stress is removed, the structure returns to its former shape. A piece of metal will become thinner if it is stretched lengthwise.
• Tensile test reveals:
➢ the yield point, ultimate strength and strain ➢ ductility: the amount (percent) of elongation and
reduction of area at the point of failure is an indication of ductility
• Poisson’s ratio: the ratio of movement at right angles to the applied force is called ~.
3
• Plastic deformation: can take place only at a stress or load higher than the elastic limit.
9
Stress-strain diagram for a ductile steel

高等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高等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对甲氧基肉桂酸的合成张玲玲6130601012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分析化学一、目的1.掌握丙二酸常用合成方法2.熟悉各种基本操作二、原理三、实验装置四、步骤及现象五、数据记录对甲氧基肉桂酸的实际质量:9.3g 理论质量:18.3g 产率:9.3/18.3=50.82% 对甲基肉桂酸的熔点:160.2-178.5六、思考题(1)丙二酸二乙酯与茴香醛反应也可制备对甲氧基肉桂酸,且丙二酸二乙酯的价格较丙二酸低,但工厂仍然优选丙二酸为原料,试用有机化学反应基本原理解释之。

答:该反应是丙二酸的α—H进攻茴香醛的醛基,生成羟基后脱水消除成碳碳双键。

由于丙二酸二乙酯中两个乙基具有诱导效应,使得亚甲基上的氢不及丙二酸上亚甲基的氢的活性大,即丙二酸亚甲基上的氢更容易进攻羰基上的氧。

(2)如果体系中不加入哌啶,该反应也能够进行,但是反应速度稍慢,试用有机化学基本原理解释并用反应机理式表示哌啶在反应中的催化作用。

答:哌啶分子提供氢原子的能力较强,可通过提供氢来引发反应,使反应速度加快。

哌啶环上的氮原子有一对未共用电子对处于sp2杂化轨道上,因它不参与共轭而能与H+结合,所以具有弱碱性,易夺取丙二酸中间碳上的氢离子而形成碳负离子,碳负离子再去进攻茴香醛羰基上的碳正离子。

而哌啶是六氢吡啶,不含有双键,性质与脂肪族仲胺相似,N上也存在一对未共用电子对,再综合烃基的给电子效应,碱性增强,夺取质子的能力增强,所以,加入哌啶后可明显加速反应。

七、实验小结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对甲氧基肉桂酸的合成方法。

并进一步巩固了冷凝回流、常压蒸馏等基本操作。

在查找实验文献的过程中也学习了如何去筛选有用信息等技能。

实验二对甲氧基苯丙酸合成张玲玲6130601012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分析化学一、目的3.掌握加氢是基本方法与步骤4.熟悉各种基本操作二、原理三、实验装置四、步骤及现象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五、数据记录与处理作时间与吸氢体积的曲线:时间--X 轴,体积--Y 轴20406080100120V /m lT/min六、思考题(1)对甲氧基肉桂酸加氢还原为对甲氧基苯丙酸后,虽然分子量有所增加,但是其熔点却降低了大约70℃,试用有机化学基本原理解释之。

人教版有机化学选修5实验及知识点

人教版有机化学选修5实验及知识点

⼈教版有机化学选修5实验及知识点⼈教版有机化学(选修5)教材全部实验总结整理归纳P17实验1-1.蒸馏实验:蒸馏:利⽤互溶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沸点不同(⼀般相差30℃以上)进⾏分离提纯的⼀种⽅法。

【注意】仪器:蒸馏烧瓶、冷凝管、接引管(尾接管)、锥形瓶②温度计⽔银球位于⽀管⼝处③冷却⽔的通⼊⽅向:进⽔⽔流与⽓流⽅向相反。

④沸点⾼⽽不稳定的液态物质可以考虑减压蒸馏。

⑤要加⼊碎瓷⽚(未上釉的废瓷⽚)防⽌液体暴沸,使液体平稳沸腾。

⑥蒸馏烧瓶盛装溶液体积最⼤为烧瓶体积的2/3。

p18:实验1-2;苯甲酸的重结晶:重结晶:将已知的晶体⽤蒸馏⽔溶解,经过滤、蒸发、冷却等步骤,再次析出晶体,得到更纯净的晶体的过程。

【溶剂要求】①杂质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很⼩或溶解度很⼤,易于除去;②被提纯的有机物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即热溶液中溶解度⼤,冷溶液中的溶解度⼩。

【主要步骤】加热溶解、趁热过滤、冷却结晶【注意事项】①为了减少趁热过滤过程中损失苯甲酸,应在趁热过滤前加⼊少量蒸馏⽔,避免⽴即结晶,且使⽤短颈漏⽃。

②较为复杂的操作:漏⽃烘热、滤纸⽤热液润湿、马上过滤、漏⽃下端越短越好。

p19:萃取:利⽤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将物质从⼀种溶剂转移到另⼀溶剂中,从⽽进⾏分离的⽅法。

1、萃取包括液-液萃取和固-液萃取。

2、常⽤的萃取剂有⼄醚、⽯油醚、⼆氯甲烷、CCl4等【萃取剂的选择】①萃取剂与原溶剂不互溶、不反应②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③溶质不与萃取剂发⽣任何反应分液:常⽤于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的分离和提纯。

p19:实践活动:⽤粉笔分离菠菜叶中的⾊素,研磨时⽤到仪器研钵。

p32:实验2-1:⼄炔的实验室制取及性质:1. 反应⽅程式:2. 此实验能否⽤启普发⽣器,为何?不能,因为 1)CaC2吸⽔性强,与⽔反应剧烈,若⽤启普发⽣器,不易控制它与⽔的反应;2)反应放热,⽽启普发⽣器是不能承受热量的;3)反应⽣成的Ca(OH)2微溶于⽔,会堵塞球形漏⽃的下端⼝。

武汉理工大学有机化学第6章习题参考答案

武汉理工大学有机化学第6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6章习题参考答案6.1 略6.2 (1)3-甲基-1-氯戊烷; (2)2-甲基-4,4-二溴己烷;(3)2,2,3,3-四甲基-1-溴己烷; (4)4-甲基-5-氯-2-戊炔; (5)(Z )-1-氯-1-溴-1-丁烯; (6)2-甲基-1-苯基-1-溴丁烷; (7)(3R ,4R )-3-氯-4-溴己烷; (8) 5-氯-1,3-环己二烯; (9) 顺-1-甲基-2-二溴环己烷; (10) (S )-2,2,3-三氯丁烷 6.3C H 3C H 2C H 2C HC H3C lBrC H 2C HC H 2(1)(2)C H 2C H 2BrC H 2BrCl(3)(4)CC H 2CH 3C H 3C H 3ICC lCH 3C H 3C H 3(5)(6)6.4C H 3C H 2C H 2C H 2O HC H 3C H 2C HC H 2C H 3C H 2C H 2C H 2Mg BrC H 3C H 2C H 2C H 2DC H 3C H 2C H 2C H2C HC H 2C H 3C H 3C H 3C H 2C H 2C H 2CC C H 3C H 3C H 2C HC H 3O C 2H 5I(1)(2)(3)(4)(5)(6)(7)(8)6.5C H 3C H 2C HC H 3C lC H 3C H 2C HC H3Mg Cl⑴(A)H 3C H 2C H 2C H C H 3C C M g ClH2ClC H CH2C H2C H C H2ClCl O HC H2C H C H2O HCl ClClC H2CHC H2OH3C H2C HBrC H3C H2C H2C HC H3AgBrO NO2C HC H3C lO H(4)BrC H3C H3C N(5)(B)(A)C H2Cl C H2C C C H3(A)(B)(6)C HC(7)H3H(C H3)2(8)C H3)33C2H5C H3)3H3(A)(B)(9)6.6C H3C H2IC H2C HC H2C H3C H2C H2Br(C H3)3C BrC H2C HC H2ClBrClg IAg BrBr(1)淡黄白黄淡黄淡黄Ag BrAgBrBrBrBrBrAg Br褪 色褪 色××立即淡 黄淡 黄(2)淡 黄6.7 (1)S N 2; (2)S N 2; (3)S N 1; (4)S N 1; (5) )S N 1; (6) S N 2 (C H 3)2CC(C H 3)2C H 3C HC(C 2H 5)2⑴6.8(2)C H 3C HC(C H 3)2C H 3C H C H 2C H 2C H 2C H 3BrC H 3HC H 3Br C H 3BrC H 3HBrH C H 3(4)(5)(3)(6)6.9 (1) C > A> B ;(2) C > A> B ;(3) A> B ;(4) A > C > B ;(5) D > C > A> B 6.10 (1) 第1个反应较快。

《有机化学实验》PPT课件

《有机化学实验》PPT课件
加深对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有 机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பைடு நூலகம்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其独立思考和 创新能力,为未来的科研和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安排与实验内容概述
课程安排
介绍课程的整体安排,包括实验次数 、时间、地点等。
实验内容概述
讲解产物鉴定的常用手段, 如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 质谱等,以及各手段的原理
和应用。
演示如何使用专业软件对谱图 进行解析和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01
分析实验数据,包括产物的纯度、收率、光谱数据 等,评估实验效果。
02
讨论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的差异,分析可能的原因 和改进措施。
03
总结实验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实验方案或优化实验 条件的建议。
应用
红外光谱可用于鉴定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和化学键类型,如 羰基、羟基、胺基等。此外,还可用于研究反应机理、确定 异构体结构等。
核磁共振(NMR)原理及应用
原理
核磁共振利用核自旋磁矩在外加磁场中的能级分裂和跃迁产生的信号进行分析。 当外加射频场的频率与核自旋的进动频率相同时,核自旋将发生共振吸收现象。
谱图解析技术升级
未来谱图解析技术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解析的准确性和效率,例如基于深度学习 的谱图解析算法等。
有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有机化学将与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学科更加紧密地结合,创造出更多具有应用前景的新 型材料和药物。
THANKS
感谢观看
简要介绍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步 骤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了解实验的 整体流程和重点。
实验室安全规范及应急处理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

《有机化学》实验课教案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 实验目的(1) 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 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提纯和鉴定方法。

(3) 增强学生对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2. 实验要求(1) 学生应提前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

(2) 实验过程中,学生需严格遵循实验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二、实验原理与材料1. 实验原理(1) 有机化合物的制备:通过化学反应合成目标有机化合物。

(2) 有机化合物的提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对有机物进行提纯。

(3) 有机化合物的鉴定:通过光谱、色谱等方法对有机物进行结构鉴定。

2. 实验材料(1) 试剂:根据实验需要准备相应的有机试剂和无机试剂。

(2) 仪器:有机化学实验常用的仪器,如试管、烧杯、蒸馏器、光谱仪等。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 实验一:有机化合物的制备(1) 目标产物:乙酸乙酯。

(2) 实验步骤:准备反应物:乙醇、乙酸、硫酸。

进行酯化反应,控制反应温度和时间。

反应结束后,进行产物提纯。

2. 实验二:有机化合物的提纯(1) 目标产物:提纯乙酸乙酯。

(2) 实验步骤: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

分液,收集上层乙酸乙酯。

加入无水硫酸钠,去除水分。

3. 实验三:有机化合物的鉴定(1) 目标产物:鉴定乙酸乙酯的结构。

(2) 实验步骤:使用光谱仪进行红外光谱分析。

使用色谱仪进行气相色谱分析。

4. 实验四:有机化合物的降解反应(1) 目标产物:研究乙酸乙酯的降解反应。

(2) 实验步骤:加热乙酸乙酯,观察其降解过程。

收集降解产物,进行鉴定。

5. 实验五: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1) 目标产物:合成苯乙酮。

(2) 实验步骤:准备反应物:苯、乙酸、氧化铜。

进行氧化反应,控制反应条件。

反应结束后,进行产物提纯和鉴定。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制备乙酸乙酯(1) 实验结果:得到乙酸乙酯产物。

(2) 结果分析:通过酯化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操作,分析产物的得率、纯度等因素。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全12个有机实验完整版)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全12个有机实验完整版)

⼤学有机化学实验(全12个有机实验完整版)⼤学有机化学实验(全12个有机实验完整版)试验⼀蒸馏和沸点的测定⼀、试验⽬的1、熟悉蒸馏法分离混合物⽅法2、掌握测定化合物沸点的⽅法⼆、试验原理1、微量法测定物质沸点原理。

2、蒸馏原理。

三、试验仪器及药品圆底烧瓶、温度计、蒸馏头、冷凝器、尾接管、锥形瓶、电炉、加热套、量筒、烧杯、⽑细管、橡⽪圈、铁架台、沸⽯、氯仿、⼯业酒精'四.试验步骤1、酒精的蒸馏(1)加料取⼀⼲燥圆底烧瓶加⼊约50ml的⼯业酒精,并提前加⼊⼏颗沸⽯。

(2)加热加热前,先向冷却管中缓缓通⼊冷⽔,在打开电热套进⾏加热,慢慢增⼤⽕⼒使之沸腾,再调节⽕⼒,使温度恒定,收集馏分,量出⼄醇的体积。

蒸馏装置图微量法测沸点2、微量法测沸点在⼀⼩试管中加⼊8-10滴氯仿,将⽑细管开⼝端朝下,将试管贴于温度计的⽔银球旁,⽤橡⽪圈束紧并浸⼊⽔中,缓缓加热,当温度达到沸点时,⽑细管⼝处连续出泡,此时停⽌加热,注意观察温度,⾄最后⼀个⽓泡欲从开⼝处冒出⽽退回内管时即为沸点。

五、试验数据处理'六、思考题1、蒸馏时,放⼊沸⽯为什么能防⽌暴沸若加热后才发觉未加沸⽯,应怎样处理沸⽯表⾯不平整,可以产⽣⽓化中⼼,使溶液⽓化,沸腾时产⽣的⽓体⽐较均匀不易发⽣暴沸,如果忘记加⼊沸⽯,应该先停⽌加热,没有⽓泡产⽣时再补加沸⽯。

2、向冷凝管通⽔是由下⽽上,反过来效果会怎样把橡⽪管套进冷凝管侧管时,怎样才能防⽌折断其侧管冷凝管通⽔是由下⽽上,反过来不⾏。

因为这样冷凝管不能充满⽔,由此可能带来两个后果:其⼀,⽓体的冷凝效果不好。

其⼆,冷凝管的内管可能炸裂。

橡⽪管套进冷凝管侧管时,可以先⽤⽔润滑,防⽌侧管被折断。

3、⽤微量法测定沸点,把最后⼀个⽓泡刚欲缩回管内的瞬间温度作为该化合物的沸点,为什么沸点:液体的饱和蒸⽓压与外界压强相等时的温度。

最后⼀个⽓泡将要缩回内管的瞬间,此时管内的压强和外界相等,所以此时的温度即为该化合物的沸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实验原理
H [O]
OH
O [O]
O
O
HOC(CH2)4COH
氧化剂可用浓硝酸、碱性高锰酸钾或酸性高锰 酸钾。本实验采用碱性高锰酸钾作氧化剂。
退出
三、试剂及仪器
试剂: • 环己醇; • 高锰酸钾; • 亚硫酸氢钠;
仪器:
• 半微量有机合成玻璃 仪器;
有机化学实验
己二酸的制备
下页 返回 退出
己二酸的制备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试剂及仪器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 思考题
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用环己醇氧化制备己二酸的原理和 方法; 2.学习带有电动搅拌装置的操作技术; 3.进一步掌握重结晶、减压过滤等操作。
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
上页 返回 退出
• 数显式熔点测定仪;
• 浓盐酸;
• 活性炭;
• 0.3mol/L氢氧化钠溶液
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
四、实验步骤
1.安装反应装置,在三口烧瓶中加入6g高锰酸钾和 50mL0.3mol/L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加热至35℃使之 溶解,然后停止加热; 2.在继续搅拌下用滴管滴加2.1mL环己醇,控制滴 加速度,维持反应温度43~47℃,滴加完毕后若温 度下降,可在50℃的水浴中继续加热,直到高锰酸 钾溶液颜色褪去。在沸水浴中将混合物加热几分钟 使二氧化锰凝聚;
搅拌装置
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
五、注意事项
1. 制备羧酸采取的是比较强烈的氧化条件, 一般都是放热反应,应严格控制反应温度, 否则不但影响产率,有时还会发生爆炸事故; 2.环己醇常温下为粘稠液体,可加入适量水 搅拌,便于用滴管滴加。
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
六、思考题
1. 为什么本实验在加入环己醇之前应预先加热反 应液?实验开始时加料速度较慢,待反应开始后 反而可适当加快加料速度? 2. 反应完后如果反应混合物呈淡紫红色,为什么 要加入亚硫酸氢钠?写出其反应方程式。 3. 本实验得到的溶液为什么要用盐酸酸化?除用 盐酸酸化外,是否还可用其他酸酸化?为什么?
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
实验步骤
3.趁热抽滤,滤渣二氧化锰用少量热水洗涤3次, 每次尽量挤压掉滤渣中的水分; 4.滤液用小火加热蒸发使溶液浓缩至原来体积的一 半,冷却后再用浓盐酸酸化至pH值为2~4止。冷却 析出结晶,抽滤后得粗产品 ; 5.将粗产物用水进行重结晶提纯。 6.烘干产品,测量熔点。
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